短文救命稻草阅读答案:怎样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希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28:49
  8日早晨7点多,从黄浦区鸳鸯厅弄69号二楼一间民房内传来一阵呼喊声。附近邻居赶过来一看,一名被鲜血浸染了大半个身体的妙龄女子,直挺挺地躺在木板床上,一动不动。随后,民警迅速赶到了现场,经初步确认该女子已经自杀身亡。自杀的少女叫倪梅娟,刚满18周岁。据悉,自杀原因可能跟其父亲不同意她去茶艺馆工作有关。而就在此前的一天,杨浦区一初三学生,在与父亲争吵后竟拿水果刀刺向自己腹部,幸抢救及时无生命危险。有心理专家指出,两个案例中的孩子的人生意义感都比较缺乏,或者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东方早报5月9日)

      5月8日是母亲节,发生在这前后的孩子自杀、自伤事件,令母亲伤痛,也令社会震惊。但其实,这样的事件,近年来屡屡发生。每一次事发之后,都会引起诸多议论,感慨青少年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缺乏,呼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关注孩这方面的教育、引导,但从现实看,效果并不佳。

      这两起事件中的孩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在现实中并非仅存于极个别的个体,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曾经与很多中学生交流,他们说出的话语,与青春年少很不相符,不少充满灰暗的色彩。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可以推想,当他们走上社会,这种对社会、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将对人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会如此?

      一是整个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很多学生普遍的感觉,就是人生不但枯燥,而且很累,据了解,有不少初中学生,每天就开始喝咖啡提神,以支撑自己能学到凌晨。这种像弹簧一样紧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漫长的从小学到高中12年,有的孩子,受不了这种日子,在遇到挫折或与父母、老师产生冲突之后,就会走极端。

       二是激烈竞争的压力,“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这是南方周末曾经报道的一个老农对自己孩子的训斥,这样的案例比较极端,但升学性命攸关,这是不少家长、老师,一直给学生们讲述的道理——考不上大学,你怎么办?考上了大学,没上名校,今后工作怎么办?等等,这让学生们对未来普遍充满迷茫,当成绩下降、被老师批评、重大考试失利,他们的眼前就是一片灰暗。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5%,上大学远比以前容易,但学生们的压力更大却是有目共睹,以前大多数学生上不了大学,因此上不了大学属正常,现在却是上不了大学不正常,以前考上大学就不错,现在却成了必须考上好大学。学生们被逼上名校独木桥。

       我也调查过家长与老师,提到上述问题,他们其实比我还清楚。家长说,我们难道不心疼孩子,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啊,成绩搞不上去,进不了好学校,还谈什么前途呢?老师说,在现实教育环境中,对学生负责,就是要让他们考出好的分数,没有分数,一切都是空谈,我们只有教育孩子,把承受考试的压力,也作为一种人生锻炼来对待,除此还有其他办法吗?

       家长和老师们说得没错。就是在那些号称推进素质教育的学校,检查素质教育的“效果”,用的不依旧是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吗?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似乎是唯一的:明知有问题,但大家都只能在这狂奔的问题列车上,不敢“跳车”。

       由此可见,呼吁家长和学校重视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是不可能有多大效果的,最多可能调整一些方式方法。要让孩子感到人生的意义,看到未来的希望,还在于改革中高考制度,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并给学生提供多元成才的环境。如果考试制度不变,所有的学生无疑会被纳入一种教育模式,与考试科目无关的个性、特长、兴趣,将被扼杀;如果所有学生(除了一些家庭条件不错,可以选择留学的)都只有一个“考上大学方能成才”的选择,或者只有这种选择是最好的,那么,学习成绩差、考不上大学,不就意味着人生失败、前途渺茫吗?

       我国考试制度和人才制度的上述弊端,也早已被社会共知,但遗憾的是,相关改革,却一直难以启动。而分析其原因,与家长和学校在现有考试评价体系和社会环境中不敢变化不同,是有关权力机构出于维护自身的权力而不愿意变化。面对日益增多并复杂化的学生心理问题,有关部门不能再不为所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