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的法制化:(原创)自学能力是智慧之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42:13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但现在依然没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真正原因。道理非常简单,教育的“功利化”扼杀了“个性的创新能力”。《论语·雍也篇》说得好:“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是“接受性”学习,属于“初级阶段”;“好”是“兴趣型”探究,属于“自主阶段”;“乐”是“痴迷型”研究,属于“创新阶段”。我国目前的大专院校,绝大多数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教育智慧的核心是“帮助”而不是“逼迫”。教育功利化的现状,不仅仅是“逼迫”甚至可以说是“强迫”,家长和教师的普遍心态是“考出高分就是硬道理”。学习的“不快乐”,必然导致心灵上的“扭曲”,久而久之就形成“心理缺陷”或叫“心理障碍”。这就是教育失败的根源所在。

       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的快乐成长;成功的学校教育,就是学生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和快乐学习的秘诀,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即孩子自己喜欢学习,并逐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教育大家,他所总结提倡的“知”、“好”、“乐”三个阶段,就是人生在学习中“自得其乐”的三种境界。从婴儿期的“纯接受性”学习开始,父母都知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即想方设法“逗”孩子“开心”,从而“接受教育”。然而,好景不长,铺天盖地的“幼教经典”,弄得年轻的父母们都“急功近利”起来,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天性“好奇”的幼儿,就不得不接受“逼迫”教育,“哄”的“效果”不好,就“升级”为“强迫”教育。从此开始,就把“天才个性”逐渐扼杀。扼杀个性天才的通用经典是:你问那么多“为什么”干嘛?好好读书是正经!

        自学能力的正确培养,从“听故事”、“看漫画”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喜欢的就是“兴趣”,感兴趣的就“教”。“纯接受性阶段”也是如此。“胎教”研究有此说法,胎儿不感兴趣时就吮手指。幼儿的表情天真无邪,是否喜欢一看便知。聪明的父母只会“帮助”而不会“逼迫”。接下来需要做的是“习惯”的培养,特别是“阅读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有研究表明,幼儿对生动有趣的书刊,受兴趣左右,属于无意识心理;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就有具体的形象思维心理;对有音律节奏的儿歌,就有上口喜欢的心理;对句型重复的儿歌,就有不厌其烦的心理等等特点。懂得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成功家教的前提。

      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智力(包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等)和非智力(主要是指亲子阅读所形成的情商)因素的发展。孩子养成自我阅读的习惯以后,再逐步培养自学方法。父母的“教育”同样是“帮助”加“引导”,而不是“罗列”各种学习方法。自学方法重在借助“工具”,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以后,才算是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位聪明的妈妈,用“装病”的方法来“引诱”孩子“读书”,说是“妈妈最喜欢听宝宝读书的声音”,“宝宝悦耳的读书声能治好妈妈的病”……用如此等等的“谎言”,来“哄骗”有“孝心”的孩子,的确有一时的“功效”。但最好的方法,还是在激发孩子的兴趣。有兴趣才会有“好奇”,有“好奇”才会有“乐趣”,有“乐趣”才会有“收获”!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确是教育经典!更是学习经典!我们如果能够真正培养好孩子的自学能力,进入“自主学习”的第二境界,那么“乐之”的第三境界就会随之而来,何愁缺乏杰出人才?

        自学能力(知之)是基础,自主学习(好之)是动力,自主创新(乐之)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