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下载:教师要多些书生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4:05:32
教师要多些书生气  师要多些书生气》 

 

关键词:

教师应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气”——杜绝腐气

应该有不畏强权世俗的“骨气”——遏制媚气

应该有放逐名利淡泊宁静的“清气”——降低怨气

应该有与人为善知情达理的“雅气”——告别俗气

引子:

时下,“书生气”这个词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离“知识,儒雅、正直”等褒义渐远,而靠“迂腐、愚钝,死板”等贬义越来越近了。说某个人“书生气”,近于说这个人不识时务,不会做人,不懂灵活处事;说某个干部“书生气”,等于说这个干部不善协调关系,不能随机应变,不堪提拔重用。所以长辈常嘱咐后生:“社会很复杂,做事不要太书生气!”老领导也常忠告新干部:“那个地方复杂得很,处理问题不要太书生气了!”因而,不论在学界还是官场,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为摆脱身上的“书生气”而不懈努力,尽可能把圣哲先贤倡导的那些做人原则多抛弃一些,避免让那些东西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链接一:

书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读书人,即知识分子。书生是个有门槛的概念,首先得读过一定数量的书,然后要有独特的思想、独立的见解,进而呈现出独特的个性与行为。

书生气一词,却是褒贬不一。

在“知识越多越反动”或“读书无用论”的时代,书生气大抵等同于迂腐、呆板、清高、不识时务、不会做人、不懂随机应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然而,纵观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其实质就是一部充满书生气的历史,正是这些岁月磨不灭的书生气,使得我们薪火相传的中国文化充满了灵性,也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从“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哪一个没有书生气?

书生气不同于匠气、俗气、酒肉气、江湖气、匪气、商气、官气。书生气是书生的本色之一,是书生有别其他人的特有的精神气质,它表现为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操守、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处世准则、一种真性情。

书生气就是求真、执着、无畏、重节、爱人、入世、包容。求真也可以视为较真,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敬畏科学,敬畏真理,坚持原则,坦荡做人,不左右逢源,不八面玲珑。执着,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从容淡定,全力以赴,痴迷忘我,正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无畏,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仰坚定,一往无前;重节,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人格独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趋炎附势,不落井下石。爱人,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关注民生。入世,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文情怀。包容,就是“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共生共存,双赢共好。

书生气是文化积淀的反映,对书生气的包容反映着一个社会的进步,衡量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知识分子不能没有一点书生气。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和良心,就应该以超功利的态度对社会人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利害为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多一点书生式的清纯和率真之气,少一些人情世故、少一些铜臭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气,真正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人,成为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一群人。

书卷气,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与气质,它表现为一种脱俗的风致,一种高雅的品位。读书人才会有书卷气,读书多了才会有书卷气。读书养心,读书修德,书卷气是内在充实的自然形于外,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卷气是一种内在文化底蕴的外露,也是一种空灵的表现。它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博学多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古今中外无所不晓;二是豁达大度,为人心胸宽广,做人谦逊自信;三是礼貌优雅,与人为善,待人彬彬有礼,言语文明,举止大方。

如何从内心洋溢着书卷气?第一,好读书,博览群书,手不释卷,如苏轼所说,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第二,读好书,读古今中外人文、科学和教育经典名著,读专业名著,读学生喜欢的名著,考尔德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第三,善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子不读书。第四,重修养,一日三省吾身,要从善如流——择其善之而从之,其不善之而改之,要明辨善恶——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要严于律己——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必然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教师,也必然是一个有修养的教师,一群喜欢读书的教师,必然营造一个温文尔雅的教育氛围。富有书卷气的教师,上起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洋洋洒洒,激情四射,教学思路开阔,善于开启学生心智,并能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多视角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讲者浑然忘我,听者如痴如醉。

链接二:

尽管如此,却偏偏有人,周身都透着一股十足的书生气,而且毫不隐讳,毫不躲避,就连自己的名字也以“书生”惯之,此人就是魏书生,当今的一位如雷贯耳的教育家,堪称大家风范的一介书生。

魏书生的书生气却让人耳目一新,不觉之间让你仰慕不已,首先是那书生似的诚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为师从教老老实实,不欺不骗;做人更是坦坦荡荡;遇事在理论之余,总以诚待之,且每每“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和他相处过的人无为此而折服。二是他的“痴迷”不仅指埋头书案,使自己成为一个理论家而著称的书呆子,而更加表现在他对教学改革实践孜孜不倦的探索,早在八十代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上取得了成功,令世人为之振奋。故众口皆称之为“奇人”。三是“豁达”他豁达而不狭隘,乐观而不悲观,幽默而呆板,风趣而不乏味。自己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始终思考、学习、进取。保持内心的广阔,实为高人。四是“慈善”这慈善更加突出地表现为他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责任上,他关爱健康,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关注人类,那些自私自利,阴险毒辣,坑蒙拐骗与这位书生毫不沾边。有人将它称之为“神”。可他确实是个凡人,然则其凡中的不凡,堪为众人之楷模。五是“文雅”。此人谦恭有礼,谈吐文静,态度温和,讲究文明,讲求民主。他在为师从教的数载里,遇事,善于商量。饱受家长和教师管教多年的学生心目中,一个商量无疑最大限度使他们得到期心里的解放。这是他在教育改革中对教育做出的不可低估的贡献。

反思:

其实,“书生气”原本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读书人当然会有书生气。一个人身上的书生之气、书卷之气,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思考、修炼才能形成的,它表现的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真性情。

终究,社会需要书生气,教师应该多些书生气,领导干部也应该有些书生气!一个自古以来就崇尚“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民族,鄙视和嘲笑书生气,实在是一种时代的悲哀!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虚伪造作、欺上瞒下、利令智昏、颐指气使的气息,多一点书卷式的徐徐清风,多一点书生式的清朗之气,有何不好?与那种八面玲珑、圆滑变通的作风相比,与那种深藏不露、城府世故的习气相比,与那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风气相比,与那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作派相比,耿直率真的书生之气,坚持原则的书生之气,谦虚谨慎的书生之气,追求真理的书生之气,是何等珍贵!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充满书生气的历史。书生气是文化积淀的反映。对书生气的包容反映着一个社会的进步,衡量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不容书生气的社会,不是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一个缺少书生气的民族。不是一个充满理想和创造力的民族。

我们期待着书生气、书卷气、书香气在我们的社会尉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