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第一首:让美国人害怕的猛将杨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57:45
让美国人害怕的猛将杨勇

  在人民解放军的如云战将中,杨勇将军(上图)是威名赫赫的“三杨”之一。在长征路上,在平型关战役中,在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里,杨勇将军智勇双全,百战百胜。而他指挥的最辉煌的战役,当数抗美援朝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最后一战——金城反击战。
  
  阿尔及利亚总统要求见杨勇
  
  1964年,阿尔及利亚总统本·贝拉要求见一见当年抗美援朝中指挥金城反击战的将军。
  
  他不知道那位将军的名字,却知道那位将军不凡的战绩。那位将军名叫杨勇。
  
  本来金城反击战前已经进行停战谈判,但拖拖拉拉一年半,总是停停打打,谈不下来。
  
  从武器装备上说,志愿军是劣势,三八线每天都要飞来美国的值班飞机,打来值班炮。而金城反击战我军4个师在25公里的正面仅用了一小时便全线突破,一夜之后,朝鲜最高的山黑云吐岭就在志愿军手里了。几天的时间,战线大片南移,再往前,就是敌人的平原线了,一马平川;54军预备队也突上去了,地形对志愿军有利,再没有谁能挡住胜利之师。
  
  美国害怕了,慌忙坐到谈判桌上签了字。原来想无理侵占我朝中防线1200平方公里,这回不但不要了,有些他们占领的地盘我们划过来,也稀里糊涂不要了。他们知道,再多打一分钟,人家地盘还要更大,战果还要更辉煌,他们自己则可能全军覆没。
  
  美国人因此认识了杨勇,说他打仗很“鬼”。
  
  南朝鲜更认识了杨勇,他们把金城这一仗比作二战的柏林战役。杨勇的二儿子杨冀平就是从南朝鲜的《韩国战争史》上才了解到金城一仗,从此迷上了这场已经过去了多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搜集了一大堆有关的书籍。
  
  周总理策划“三杨开台”
  
  又要领兵打仗了!接到去朝鲜的命令,杨勇兴奋极了。
  
  自从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杨勇统率过的老部队16军和38军都入朝参了战,他多次请缨,昔日的老战友一个个都上前线闻到了硝烟,可他却一点动静也没有。
  
  19兵团入朝路过天津,司令员杨得志和政委李志民被周恩来总理请到中南海。周恩来说,你们19兵团,还有杨勇、杨成武指挥的两个兵团,都是有着光荣传统、战斗力很强的部队,我曾经说过,要把你们“三杨”拿出去,叫做“三杨(羊)”开台(泰)。这是一个典故,具有祝福之意,周总理希望19兵团旗开得胜。果然不久,杨成武也率20兵团赴朝。
  
  为什么杨勇迟迟不动呢?朝鲜战争爆发时,杨勇正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快毕业时调任南京总高级步校副校长,半年后到石家庄任第二高级步校校长。他不相信自己会和炮火连天的朝鲜擦肩而过,每天都要面对军用地图一站就是半天,久久思索。他一边熟记朝鲜地名,一边在图上画出各种标记,为上战场做准备。
  
  果然,久久盼望的命令到了。杨勇在步校工作了半年后,1953年4月18日,毛泽东签发了中央军委的命令,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 

金城战役战场照片

  面对“馒头”苦苦思索
  
  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因病回国后,由19兵团副司令员郑维山代理司令员。所辖的67军和68军在三八线金城北侧担任防御。杨勇和20兵团政委王平到任时,夏季反击战已经开始了。因为战役的原则是稳扎狠打,所以反击规模较小,主要是对敌人的连排班发动攻击。
  
  夏季战役的第二次攻击,志愿军先后对敌51个团以下阵地进行了63次进攻作战,共毙伤敌4.1万余名,给了伪第5、第8师以歼灭性打击,扩大阵地面积58平方公里。
  
  美军似乎怕了,拖了一年多的战俘遣返问题获得了解决。这样,朝鲜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全部达成了协议,剩下的就是重新划定军事分界线和拟定停战协定的细则了。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从北京回到朝鲜,准备参加签字仪式。
  
  没想到节外生枝,李承晚狂言反对任何妥协,要单独打下去。他指使武力劫走2.7万中朝被俘人员,补充到李伪军中去了。
  
  这样,进行了两年的板门店谈判停战协定还是签不下来。此举激怒了中朝两军。
  
  杨勇对王平说:“为什么美国主子要和,而李承晚还要继续打?他有什么本事继续打下去?是他自己单独打?还是另有目的?恐怕还是有美国在背后支持。”
  
  以往的战斗都是去个班,去个排,顶大不过一个连。零敲牛皮糖,占个有利地形,捉上一两个俘虏。但这样怎么是个完呢?敌人态度这么强硬,不就是因为我们没从根本上摧毁敌人的斗志吗?
  
  在战场上,谁军事力量强,谁就有力量。杨勇司令员第一天上班就搬了一个凳子坐在大地图前,看地图上的那些红蓝标记,个把小时一动不动。以后只要有时间,就是坐在地图前,那两只大眼睛直直地望着五次战役后形成的三八线,尤其是金城以南、北汉江以西20兵团正面鼓出的馒头式的敌人阵地,苦思冥想。
  
  杨勇说:“这个‘馒头’太难看了,三八线一条线,怎么到我们的防区就鼓出来?起码应该拉平三八线,想办法收复这块失地。”
  
  这一带敌人是李承晚的伪首都师和第3、6、8师,都是他的精锐部队,尤其是伪首都师,是他的一张“王牌”。要打,肯定是一场硬仗!怎么样大干一场?该定下怎样的作战计划?要让敌人屈服,只有大打,要把敌人打痛,让它不得不求饶。
  
  杨勇决心打大仗,上3个军,后来在杨得志的支持下,增加到5个军。
  
  开始好多人都不理解,说朝鲜这情况行吗?没把握。有人说你初来乍到,这么个组织法,搞三个集团军?有些人干脆反对,还有人在一边冷笑。连以大胆著称的3兵团司令员许世友都说要慎重,说根据解放战争的经验,歼敌一万,自损三千,我们一定要慎重。
  
  不久,彭德怀回到朝鲜前线,他赞成杨勇的看法,认为如果不在军事上给予李承晚集团惩罚性痛击,不仅会拖延朝鲜停战,而且会影响朝鲜战后和平的长期稳定。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建议给李伪军以严重打击,再歼敌1.5万人。
  
  第二天,毛泽东回电同意,表示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推迟至何时为宜,要看情况发展才能做决定,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许世友来了,杨勇抢上一步要跟他握手,许世友却把杨勇抱起来抡了一大圈,为他的勇敢和气魄叫好。原来,志愿军总部考虑到其他兵团暂时没有更大的任务,便指定一些将领到20兵团参观助战,其中有许世友、杜义德、李天佑等著名战将。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打出国威
  
  1953年7月13日深夜10点,杨勇将军一声令下,志愿军炮兵1000门大炮一起怒吼,几平方公里的敌人阵地在大雨中燃烧起来。炮火刚刚延伸,20兵团3个突击集团在友邻配合下,向李伪军4个师25公里的防御正面开始突击。一小时后,敌人的前沿阵地全面突破。
  
  名扬神州的“奇袭白虎团”故事就发生在金城反击战期间。68军203师609团一个加强营作为穿插营,向敌军纵深穿插。尖刀连先头班化装成伪军,由副排长杨育才带领,沿522.1高地以东公路向纵深急进,骗到了敌人口令后,一举插到了伪首都师白虎团团部的所在地二青洞,仅几分钟,就干净利落地结束了战斗,还活捉了伪首都师副师长林溢淳。
  
  敌人吃惊地了解到指挥这场战役的,是年仅40岁却身经百战的新任20兵团司令员杨勇;还发现杨勇指挥过的“嫡系”部队装备现代化的16军也调上来了,看样子还要大打。
  
  美国不得不停战。许世友又打来电话,说:“怎么要停了?我还想上去摸摸李承晚的骨头有多硬呢。”杨勇说:“算了吧,我刚一伸手他就瘫了,哪能经得住你那双‘铁沙掌’哟。”
  
  战后统计,金城反击战役中,我军20兵团共歼敌52783人,其中俘敌2836人,超过预定计划的5倍。击落敌机85架,缴获飞机一架,坦克34辆,汽车231台,各种火炮245门和大量弹药等战利品。志愿军通过抗美援朝中的这最后一战,向前推进了192.6公里,给了敌军以致命的一击,拉平了金城东南14公里至西南16公里的一条弧线,那个讨厌的“馒头”终于被吃掉了。
  
  与蒙哥马利比试枪法
  
  杨勇将军凯旋归国后,出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60年5月26日,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达的陪同下来到中国军营。对奉命接待的杨勇上将,他久闻大名。
  
  杨勇站在猎猎飘扬的“八一”军旗前,以典型的军人姿态和蒙哥马利握手。蒙哥马利说:“久仰杨将军,中日一战,你们打胜了,朝鲜战场你们又打胜了,令人钦佩。”
  
  话虽这么说,这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部的副司令,曾因指挥北非战役击溃隆美尔、率部参加诺曼底登陆而闻名于世的元帅,其实并不那么服气。他看了射击、投弹、格斗,一直谈笑风生。看到刺杀表演时,蒙哥马利眼睛直了,望着500名士兵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刺杀方队,郑重提出:“能否允许我到刺杀行列里看一看?”
  
  杨勇问:“您要看什么呢?”

  “能不能请士兵脱帽?”蒙哥马利提出一个怪问题,杨勇同意了。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500名士兵还是齐刷刷一个动作,右手持枪,左手脱帽。蒙哥马利走进士兵中,用标准的军人目光在每个士兵的额头上审视着,小声说了一句“将轻兵少”。
  
  不久,蒙哥马利到香港后说:“中国军队纪律严明,武艺精湛。500人的刺杀方队像一个人一样。开始,我以为他们都是服役多年的军官。当我走进队列,看见每一个士兵额头都是光光的,没有一点皱纹,才相信都是年轻的士兵。”
  
  蒙哥马利又从一名士兵手中接过半自动步枪,立姿击发,远处的钢板应声落地,博得一阵掌声。然后,他得意地把步枪递给杨勇,想看看这位中国将军的功底。
  
  杨勇什么也没说,微笑着接过枪来,虽然有好长时间不摸枪了,但一阵连击,所有的游动靶都齐刷刷落地。
  
  对此,蒙哥马利未置一词。三天后,蒙哥马利到了香港。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们纷纷让他谈谈访问中国军队的观感。
  
  蒙哥马利郑重地说:“在这里,我要告诫我的同行,不要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谁打中国,进得去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