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中的盖出于: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八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6:50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八法”

一、转换词语,让学生在换一换中辨析

用别的词语把文中的某个词语替换,以此启发学生思维,领略这个词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用“摆”字代替“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中的“堆”。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摞在另一层上面,说明数量之多。这么多的花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这样通过对“堆”的挖掘,加深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再到文的理解过程。

二、变换句式,让学生在变一变中比较

就是变换句型或语序,再和原句比较,诱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力度或特点,把思维引向深入。如《养花》一课中有句话:“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可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看一看中感受

课文中有些语句比较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这时教师就要运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演示,如出示挂图、投影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形象。如《秦兵马俑》中的一段:“他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做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学生自己很难清晰地想象出它们的样子。这时,我出示多媒体图片,当那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映入学生的眼帘时,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充满生机的人物形象。

四、诵读感悟,让学生在读一读中会意

课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词难句,有的比较含蓄,要使学生领会其中的意境就必须加强朗读。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句中“呼呼”本来是形容风声的,指风刮得大而猛。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味其效果。怎样读才能更好地体现西北风的凛冽呢?开始读时,学生认为“呼呼”、“刮”都应该重读,但通过品读,发现用“重音轻读”的方法,将一般作重读处理的“刮”读得轻些,更能表现风中松涛的怒吼。

五、抓关键词,让学生在减一减中体味

这种训练方法就是选准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根据需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去掉,然后进行比较,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原词的独特作用。如《学画》中的“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将句中“滴滴”和“滚来滚去”删去,句子中花瓣上的清水,荷叶上的水珠是什么样的形象就不具体了,也不能显出荷花和荷叶的美,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变得干瘪而苍白。由此可见,这两个词把荷花的叶和花瓣描摹的惟妙惟肖,用得既准确又生动。

六、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填一填中思考

运用填充式训练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或句隐去,让学生填空,在练习中体会这些词句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解上升到运用阶段。如学了《翠鸟》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翠鸟(踢开,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衔起)小鱼,(贴着,挨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种选择恰当词语的练习,不仅能引起学生对语言的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

七、表演体验,让学生在演一演中感悟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的词句,可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将学生带入角色的意境中,使学生在体验中加深理解。如教了《一只小羊羔》第二自然段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表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处”的意思和“打听”的礼貌用语,以及巴特当时找到失主的心情。

八、动口动手,让学生在画一画中记忆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绘画。边读边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品味词句的好习惯。如《翠鸟》一文中对于翠鸟的外形,有些学生记忆模糊,我就让全体学生边读句子,边画翠鸟简笔画,并用彩笔分别给鸟的头、背腹、羽毛、爪子上色。在读和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直观的图画,从而加深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