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是个怎样的人:帝王的古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8:24:08

帝王古墓(三则)

 一、秘不发丧秦始皇尸体变“海鲜”奇闻作者:倪方六
陵兵马俑在继续发掘,我继续聊聊秦始皇那点破事—— 

图:秦始皇画像(现代)


    秦陵主人叫嬴政,他就是统一秦帝国的始皇帝。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在第五次东巡回宫途中生病了,到河北一个叫沙丘的地方,病情加重。《史记》上称“上病益甚”,当夜便倒头了。当时正是七月大热天,嬴政临死前又指明要将尸体运回咸阳安葬,从河北到陕西,这么远的路,尸体肯定会腐烂发臭。

    过去帝王死在都城外,一般规矩是秘不发丧,不然会造成政坛麻烦。当时秦国“总理”李斯也有这种担心,因为嬴政生前并非仁政,灭六国的过程杀人无数,恶名在外,生怕发生政变。但如此这般,如果尸体发臭了,不是一下子暴露了秦国皇帝驾崩的天大秘密了吗。

图:洋人版秦始皇(在中国歌剧《秦始皇》中,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出演秦始皇)

 

    不愧是皇帝身边的人,李斯、赵高这些重臣宠宦,将嬴政死亡的消息严密封锁,仅有六个人知道始皇帝不会再杀人了。同时想出了一个奇妙的点子:其他人等一律正常行侍上奏,一日三餐也是正常送来,反正搞得与没事一样。同时,将尸体快速收殓入棺后,仍置于嬴政生前的辒凉车上。

    顺便介绍点秦始皇的用车情况。这辒凉车可不是一般的车子,相当于现代国家领导的专用“高级轿车”,或者是“空军一号”。据史料,嬴政生前的高级轿车不只一部“辒凉车”,还有一种叫“金根车”,顾名思义,是用黄金装饰的高级商务用车,用六匹马拉;此外还有一种皇帝专车叫“步辇车”,这是一种人力车,是否和过去北京前门大街上的黄袍车相似,无法弄清。

    三种车中,“金根车”最豪华气派,一般白天出行使用;“辒凉车”,带着可调节窗户,座椅可折可放,与现代带空调的房车功能很接近,可坐可躺可睡,安全舒适,因此又叫安车,多在夜间出行或放松打猎度假时使用;“步辇车”则比较方便,有点像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私家车。

图:秦陵俑坑中出土的辒凉车

 

    而将嬴政的尸体放到“辒凉车”上,正是根据车子的特点和功能决定的。如果将尸体放到“金根车”上,还得让抱着坐在车上。尸体放到“辒凉车”上,正好可以伪装成皇帝在休息的样子,顺理成章,外人“请勿打扰”。

    李斯、赵高们做完这一切后,事情还没有结束。如当下这么一个大热天,尸体肯定会腐烂发臭,这怎么办?李斯、赵高们点子既足,且绝:弄来上百斤的鲍鱼,放在棺材的四周。为什么要放鲍鱼?这就是掩盖尸体腐烂后散发出恶臭的怪招,不知情的人闻了以后,还以为是嬴政东巡带回一车的大连海鲜呢

    实际上这哪是什么好点子,实则是馊主意一个,不可一世的始皇帝死后竟然成了“海鲜”,与一车臭鱼为伴。如果他未死时有人出了这么一个点子,不会被五马分尸,也得被砍脑袋,流放三千里。

    此事可能有人不相信,但却千真万确。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上白纸黑字地写着呢:“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图:古代出土棺材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明了。“大连海鲜”运后咸阳,第一件自然是新皇帝即位,次子胡亥世袭皇帝。紧接下面的大事,就是考虑如何发丧,安葬嬴政了。

    秦陵营建于公元前246年,当时13岁的嬴政刚继承王位不久。但到他50岁死时,虽然已修了37年,动用了72万工匠差役,但还是未能全面完工。

    胡亥也烦不了那么多,不顾实际情况,下令赶工期,务必在当年阴历九月,完成地宫的全面建设和装修。地宫如期布置妥当后,已死了两个月的嬴政,尸体被下葬了,躺到了宽大舒适的地宫内,做着当那阴间帝国总统的美梦去了。

图:秦陵外景,陵道尽头处就是陵冢

 

    之后,地营工程继续进行。

    然而,次年即暴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直逼咸阳。胡亥急了,刚当了皇帝,天下就乱了,而戍边秦军一时也调不过来,可以帮一把的老大扶苏又让自己谋杀了。少府章邯于是提出了一套应急方案:把正在修陵的几十万工役夫组织起来,火线上岗,临时组建一支特殊的战时编外“首都卫戍部队”,胡亥采纳了章邯的建议。

    胡亥可能也昏头了,病急乱投医吧,也不好好想想,这些人都是被判了刑的罪犯、强抓来的役夫,恨死秦朝廷,哪还会真心帮你保家卫国?!所以,陈吴起义军一到,这支特殊部队不堪一击,立即土崩瓦解。

图:秦陵兵马俑二号坑

 

    秦国一号大工程被迫下马。接下来胡亥被赵高所杀,刘邦、项羽又打了过来,秦陵再也没有机会做最后的扫尾建设了。有人戏称,秦陵是中国帝王第一陵不错,但也是天下最大的烂尾工程,此言相当相当地有道理。

    再之后,秦亡国,陵尚存。但秦陵已不再能享受到秦帝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待遇了,成了一块人人想吃一口的肥肉。继项羽盗挖秦陵第一铲之后,历朝历代的盗墓贼便一个接着一个赶集来了,当然他们不是想一睹地宫中“大连海鲜”的尊容,而是希望顺手摸上“海鲜”身边几件随葬宝物。

 

 

 

二、朱元璋下葬十三城门抬的是殉妃棺材作者:倪方六 
    明太祖朱元璋给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除了孝陵,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好的都城城墙——南京明城墙,也是朱元璋的杰作。明城墙当年分分城与外郭两大部分,当年内城有门十三座,外郭有门18座,此即所谓南京坊间所谓的“内十三,外十八”。


图:朱元璋画像


    传说,朱元璋下葬时搞了一个“迷魂阵”,当天,十三城门同时出棺。这个说法已传讲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间最经典的段子之一。南京过去有个民谣:“南京有三怪,龙潭的姑娘像老太,萝卜当作小菜卖,十三个城门抬棺材。”朱元葬当年这个怪异下葬传说,竟然被当成了南京的城市符号之一。

    可能有人觉得是无稽之谈,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史料上有记载,如明人朱国桢的《皇明大政记》上便有这样的文字,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

    各门下葬,是一种障眼法,实行秘葬的步骤之一,属反盗墓的典型特征。我在我的《中国人盗墓史》等书中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后来我进行了思考,发现这里面很蹊跷,因为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墓在哪?如此反盗墓给谁看的?结合当年当年朱元璋死后嫔妃殉葬的事实,那些棺材里很可能装的都是这些殉死的后宫美女!


图:南京城门一


    殉葬本是秦汉以前的丧葬制度,活杀死者身边的妃妾新侍,到阴间给死者站岗放哨当“服务员”。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便曾父皇生前多得不清的后宫女人全都处死了,天怨人恨。刘邦当皇帝后,果然地废除了这一没有人性的陋俗。但已消失了几个朝代的殉葬,到朱元璋当皇帝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死灰复燃。
    后为朱姓子孙皇帝仿效,明成祖朱棣死后,便用30多个宫妃殉葬,甚至连藩王都有殉人。如郢靖王朱栋位于湖北钟祥市的墓被盗后,当地考古专家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便发现了殉人。在左右耳室里,各发现了六口棺材,从遗骸鉴定分析来看,年龄都不是很大,且都是女性,由于年轻,骨头早都烂了,只剩下牙齿和金属饰物。这些女人应当是朱栋生前年轻漂亮的妃侍,她们不可能同时生病死去,惟一的解释是非正常死亡——殉死。


图:南京城门二

 

    再说回朱元璋。在皇太子朱标早丧的情况下,朱元璋依传统礼制,立朱标的大儿子、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承继大位,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遵遗诏,依古制,将朱元璋生前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全部下令处死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至于如何处死这些活生生的殉人,一直是个谜,有的说是水银毒死。有的说是勒死。但根据《朝鲜李朝世宗实录》,应该是吊死——

    “帝(明成祖朱棣)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图:南京城墙

 

    从上文所记可见,是让殉葬妃女站到小床上,脖子伸进绳套后,太监猛然把下面小床抽走。当时,嗣新皇帝——朱棣的大儿子明仁宗朱高炽,还亲自到场,与她们话别,实际是“监刑”。两个朝鲜选献进宫的美女韩氏和崔氏,也都处死了。
    韩氏临死前哭喊,“妈妈,我去了!妈妈,我去了!”未等话说完,太监就抽去了她脚下的小床。其状之惨不忍细想,连后皇帝都看不下去。后来明英宗朱祁镇果断地废除了殉葬制度。朱祁镇当皇帝时曾被瓦剌俘获,此是他的一大耻辱,但因废除殉葬,使他有了一个良好的口碑和历史形象。《明史·英宗后纪》(卷十二)给他的盖棺定论是,“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给朱元璋殉葬的人具体有多少人,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图:南京城墙(鬼脸段)

 

    后来,朱允炆对这些生殉后妃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人都被封赏,授以“千户”、“百户”之职,其官皆世袭。他们都是给朱元璋殉葬宫人的父兄,即所谓“朝天女户”。
    那么,这么多的殉葬者都要用棺材装殓吧,然后陪葬于孝陵。而且,这殉葬的人数正好与“13”之数颇为接近。所以,在下葬那天,十三城门同时朝外抬棺材就很好理解了。当时的南京市民在朱元璋出殡那天肯定都出来看了,但因为朝廷“清街”,只能远远地看,因为棺材很多,坊间便你传我传,便传成了“十三城门抬棺材”,近而变成了南京一大怪。
    殉葬也是一种荣誉。但这些殉葬者可能并未全部进入孝陵,而是葬在陵外,具体地点成谜。
    据中山陵园管理局的资料,1937年3月,在明孝陵东侧的紫霞湖建水坝时,曾发现一座明代古墓,墓室高约3米,分内外二室,但奇怪的是室内竟然空无一物,此处是不是给殉葬者准备的?


图:明孝陵

 

     1976年,在距离明孝陵西侧约300米的山麓处,又发现一座砖砌墓葬,出土了大批雕金首饰。有一只金镯的内部印有“匠作局”三字,这是专门皇室制作首饰的官方工场。由于明代这里曾是禁区,非皇亲国戚不能葬入,因此这两座墓很可能是殉葬墓。 
    著名考古学者、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在负责明孝陵“申遗”时曾作专门做调查,朱元璋殉葬的宫妃葬地可能分布在三个地方,一处在今天陵西侧百米处,今植物园内;其在孝陵陵宫墙外西南角处,第三处位于明孝陵右侧,与东陵(太子陵)遥遥相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朱元璋在阴间艳福同样不浅,被成群的美女在阴间“抱着””呢。
    当然,十三城门抬出的可能是殉葬宫妃棺材的推测,还需要更多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证实。其它相关观点,已写入我的《风水三千年》一书中有关“朱元璋陵墓”部分,敬请批评指正。

 

 

三、中国古墓中神秘“墓毒”揭秘作者:倪方六
    2009年春节前后,江苏盱眙境内发生了一起特大盗墓案,这起事件倒不是盗走了什么惊天随葬宝物,是因为有四名盗墓贼现场毙命,三人死于盗洞,另一名在同伙迟迟不见反应的情况下,下盗洞探查救援,结果头朝下摔坏大脑,加上中毒,致死。当时,南京《周末》的记者曾电话采访过我,我当时表示,他们可能遭遇了墓毒。

图:盱眙盗墓事件现场,图为山顶盗洞


    近日,随着司法机关审理完结,已真相大白,确实是被毒死的。到底是什么神秘毒物如此厉害,一下子要了四名盗墓贼的命?经法医鉴定,系一氧化碳!

    有的报道就此宣称,所谓“墓毒”是不存在的,古墓中的毒气,不过是有机生物体(如,尸体),或是其它物质(如,随葬食物),腐烂后自动成的一氧化碳。这种报道太“走近科学”了,显然不太了解中国古人的反盗墓手法。
    古墓中的墓毒真的存在吗?如果有的话,会是哪些毒物?

    回答这个问题是肯定的,中国古墓中不只有墓毒,毒物的种类也不简单,往往是“五毒俱全”,气态、液态、固态,这三种形式全部存在,在这考古发掘中已得到了证实。

    实际上,中国古人早就知道制造“毒气”的原理,他们对化学这一门现代才发展起来的学科的某些领域,早就了解和掌握了,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如,炼制长仙丹、五灵丹这些所谓长生不老药、长寿药、壮阳药,就是中国古代化学家进行的早期化学实验行为。

图:盱眙盗墓事件示意图
 
气态墓毒。

    气态墓毒在古籍中常有记载。如西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最常见的就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去因为一般人不懂科学,一氧化碳被神化了,成了一种绝杀盗墓贼,神秘而又无形的超级杀手,甚至连现代的考古人员都俱怕三分。

    一氧化碳的毒性,应该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炼丹过程中发现,并使用的。在高温下,一氧化碳能将许多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工业生产中,常用之为还原剂。古代便有术士便曾利用此原理,炼造假赤金骗真金。假赤金就是将黑色的氧化铜,一氧化碳可以将它还原成红色的金属铜,这就是假赤金。

图,防毒面具,现代盗墓贼开始装备,在一些盗墓案件中已有发现(图与盗墓无关,仅作示范)

 

    古墓中一氧化碳这种毒气哪来的?一氧化碳的来源很方便,且容易,炭未燃彻底时,便会产生这种毒气。在秦汉及以前的年代,古人喜欢在墓内积炭,这种炭,多是烧过却又未烧彻底的炭灰。墓中放置炭石,也叫“积炭墓”,考古时常会在先秦古墓中发现“积炭层”。

    古墓中积炭,可谓“一石三鸟”:一,可以起到干燥墓穴,尸体防腐;二,反盗墓,盗洞不容易形成,易塌方;三,仍是反盗墓,产生有毒的气体,即墓毒。

    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季龙盗春秋后期名人赵简子墓时,便在赵墓中发现了一丈多厚的积炭层。有经验的盗墓贼,会利用这一点进行探穴,并将之作为认证古墓年代的一个依据。拔出洛阳铲后,如果泥中夹炭,十有八九就是古墓了。

    气态墓毒是最为厉害的一种墓毒,因为看不见,摸不着,也闻不着,所以盗墓贼一不小心便中了“毒招”,死了,还不明白是怎么死的。

    气态墓毒容易外泄,会造意外伤害。《酉阳杂俎·尸穸》记载,齐景公的墓内暗置毒物。有盗墓贼掘开墓穴后,“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墓内冒出的气体,竟然把天上飞过的鸟儿都毒死了,可见墓毒之毒。
 
液态墓毒。

图:可怕的水银


    古墓中常见的液态有毒物质,便是水银。有关方面专家一直在考古中的秦陵,便是世界第一大“毒墓”。从《史记》(卷六)记载来看,秦陵中使用的水银量惊人,注满了陵内的整个地层,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地下毒河”。试想,在密封空间内,如果有盗墓者侵入,谁还能活着走出来?赤眉军当年盗秦陵时,便遇到了水银,据说盗了秦始皇的铜椁便退出了。
    水银极易挥发,往往又形成气态墓毒。

    在墓中设“水银池”,在古人反盗墓手法里比较好处理的一招,齐桓公的墓内便设有。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地理书《括地志》称,“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水银蒸发形成的毒气,给盗墓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多少天也不敢进去,最后放了一条狗进去,检测墓毒散尽否。

    水银的用途很广,可作防腐剂。中国古人也掌握了这一点,尸体防腐时常常借助于水银。往往是在人死后,尽快往嘴内灌注水银。如南宋皇帝赵理宗,尸体防腐便是这样的手法,因为水银是贵重金属,所以盗墓大贼、西域秃驴杨辇真伽在盗陵时,特地让人把赵理宗的尸体倒挂起来,下放盆子,“沥水银”。
    疗方法,叫“以毒攻毒”。还有术士,在长生不老药一类丹药中使用水银,也是希望得到奇效。但也会因此弄出大纰漏,弄死人命。明宫三大谜案中,新皇帝朱常洛,登基29天暴亡。原来朱常洛服用了鸿胪寺丞李可灼的“仙丹妙药”,一种红色的药丸,朱常洛死亡事件,因此称为“红丸案”。我怀疑,配方中就有水银,当然这仅是推测,说不定是其它类型的毒物,比如下面要说到的“药石”。
    正是古人把水银当“万能药”用来防腐,又拿来服用,所以,“液态墓毒”数水银最为多见。
 

固态墓毒


 图:南越王墓出土药石1硫磺、2雄黄、3紫水银、4赫石、5绿松石

 

    常见的毒物有朱砂、石胆、雄黄、矾石、磁石等药石,这些“药石”在一定温度下,会产生剧毒,又“五毒之石”。另外常见的药石还有礜石等。这类毒物在古墓中最常见了,上面说的两种墓毒,比如水银,一般人家置办不起,而药石相对就便宜了,来源亦广,价格低廉。

    考古常会在墓穴看到这些药石,有的还用之衬垫棺床。古墓中常见这些固态墓毒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古人生前喜欢服用。这些药石常被古代术士用于炼制不老药、壮阳药,帝王,或是有社会地位、有经济条件的王公贵族,往往将之当“仙丹”,长期服用。1980年代在广州发掘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中便发现了这些“药石”和成品“仙丹”。

    现代中医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些药石在适量情况下,确实可以冶病,古代术士用之做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曾与南京中医院的专家聊过这事情,他们告诉我,药石是中国古代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动用中发现的,现在的牛黄解毒丸中,便含有普通的药石,“毒药石“在现代中药中配方中也可以找到。但由于毒性难以控制,一般是慎用,没有十分把握,不会开方。用之做“不老药”则太危险了,服用了这样的“仙丹”,不速死就算万幸了,何来长生不老?


图:盛放“药石”器物,南越王墓中发掘出土

 

    不少古人,因这生前长期服用这类“仙丹”,在体内积聚了大量的有毒物质,甚至有人生因服用药石过量,死后自动形成了墓毒的趣闻。《太平广记·墓冢》(卷三百八十九)“王粲”条,魏武帝北征乌桓时,登上山岭远望,发现有一片山冈寸草不生。手下的王粲据此认为,这个地方埋有古墓。而且推定,墓主在世的时候曾服用过生礜石,死后变成毒气挥发出来,导致地面寸草不长。魏武帝将信将疑,让人掘开一下,果然有座古墓。

    与墓毒相伴的,是尸毒。

   如果尸体沾上了毒物,便会形成更为可怕的“尸毒”。所以有经验的盗墓贼,一般不先碰尸体,或是戴上皮手套,再翻动棺材。现代考古人员在开棺前,必会做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就是这个考虑。

    尸毒的形成,当然不仅仅是有毒物质,致命的古代病菌,也是尸毒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中,得恶疾、传染病死后的尸体,医生都会建议单独焚烧处理,原因就在这里。古代处理这些问题尸体的办法,往往是“深埋”。盗墓贼如果碰到这样的尸毒,真的是“中彩票”了,算你倒霉!

    需要说明的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墓毒,常常会相互生成,互相作用。而中国古人在反盗墓机关设计时,也往往多管齐下,多种毒招并用,让盗墓贼望而却步,闻风丧胆!给作者留言  查看作者博客

 

    作者私人律师声明:本文仅供新浪博客免费阅读,倪方六享有完全的著作权。使用博客内作品需经倪方六同意,并支付相应报酬(作者联系方式见本博客首页)。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刊用、出版上述作品。倪方六保留对非法使用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