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海战史格局:走出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12:52

1、假使要我读一遍针对我的各种指责,--------更不要说逐一作出相应的答辩,那我还不如辞职了事。我是根据我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尽力工作的,而且将始终不渝地这样工作。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正确的,对我的反对意见将不攻自破;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错误的,那么即使有十个天使起誓说我是正确的,也将无济于事。

2、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任何规则或法律都不能保证在各种场合均能适用。相比之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倒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然而,你可能会发现,违反一条不适用的规定或打破一种荒谬的传统却很困难,甚至不可能。顺应社会潮流有时的确不失为一种生存手段,然而如果走向极端,这也会成为一种神经过敏症。在某些情况下,按条条框框办事甚至会使你情绪低落、忧心忡忡。

3、“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为合乎情理的事情。”-------林肯

4、内在控制型的人勇于为自己的情感承担责任。对于“情绪为何不高”的询问,他们的回答更侧重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自己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念头”,“我过于注重他人的意见”,“我太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我还不够成熟,所以难免情绪不高”,“我还没有学会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同样,内在控制型的人在情绪高昂时,也会用“我”来解释:“我努力保持精神愉快”,“我为自己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主宰着自己,而且愿意保持精神愉快”。

5、一般而言,你的是非观念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应该”标准,在这方面,你或许有一些不确切的认识,例如,你可能认为,所谓对的就是好的,合理的,而所谓错的则是坏的,不合理的。其实,这种认识是荒谬的,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种意义的“是”与“非”。这种“是”本身有一种保证:如果你以特定的方式做某件事,就肯定可以成功。然而,这种保证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现在起,你可以将某个决定视为不同的,有效的,或者是合理的,但如果你要将其视为对的或错的,那你就掉进了一个陷阱,即“我一定要保证事事正确,如果某个人或某件事出了差错,我就要不高兴。”  人们之所以优柔寡断,因为他们总希望作出正确的选择,以为通过推迟选择便可以轻而易举地作出决定。要消除优柔寡断的癖病,就不应将各种可能的结果看作是对的或错的,好的或坏的,甚至不应视为更好或更差。各种选择的结果只是不同而已  衡量真正生活与否的标准并不在于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你在作出选择之后,控制情感的能力则更为明确地反映出自我抑制能力,因为一种所谓正确的标准包含着我们前面提到的“条条框框”,而你应当努力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这里提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将在两个方面对你有所帮助;一方面,你将完全摆脱那些毫无意义的“应该”标准;另一方面,在消除是非观念误区之后,你便能更加果断地作出各种决定。

6、各种所谓的“应该”标准必然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越是努力遵照这些“应该”标准行事,所受的压力也越大……此外,由于这些“应该”标准是外界强加的条条框框,所以它们总是会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

“应该”标准在你的生活中占有主导位置吗?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和善地对待同事,应该照顾妻子,应该帮助孩子,应该努力工作?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未能达到标准,你是否会责备自己,是否会感到精神上的压力?当然,这些“应该”标准或许并不是你自己制定的,加入这些标准是别人发明的,而你仅仅是搬来借用,那你就陷入了“必须性”。

实际上,同“应该”标准的框框一样,“不应该”框框也是数不胜数的,比如:不应该粗鲁,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糊里糊涂,不应该过于幼稚,不应该没羞没臊,不应该抑郁不乐,不应该唐突无礼等。然而,你没有必要在精神上折磨自己。不能保持冷静或不善于理解人都是正常的。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完全不去顾及脸面问题。没有人会给你打分,你不按照别人的一员说话办事也不会受到惩罚;更何况强迫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肯定难以持久。因此,任何条条框框都会给你造成精神压力,因为你不可能完全按照这种误区要求行事。给你造成精神压力的并不是你的不庄重,不顾及他人,轻率随便等行为,而是外界强加给你的各种条条框框。  你自己要确定哪些规则是可取的,并且是维护社会秩序所必须的,而哪些规定是在不妨碍自己或他人的情况下可以违反的。为反叛而反叛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标准生活,你就会得到极大的收益。  要掌握自己的生活,就需要有灵活性,需要自己不断地确定在具体情况下各种规则是否适用。的确,亦步亦趋,照章办事比较容易,然而只要你认识到法律是为你服务的,而不是你的主人,你就会逐步消除自己的“必须性”。

7、要想不为社会环境所左右,就需要作出自己的决定,争取不声不响地付诸行动。大吵大闹,表示敌对情绪都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不合理的规定,传统和政策是不会轻易消失的,然而你却不必受其约束。其他人如果愿意任听摆布,这与你没有关系。他们要这样做完全可以,但与你是不适宜的。为这种事大吵大闹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恼怒,并且会给你自己造成更多的障碍。在日常生活的许多问题上,你将发现,悄悄回避一种规定要比公开对抗来得容易一些。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或可根据别人的要求来生活,-------这得由你来选择。

8不应将各种决定分为对错两类,应该看到不同的决定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在做决定时,要摆脱对于错的概念,因为你作出哪种选择只是最后结果不同而已,要确信你自己有能力做出决定,而不要总是从外界求得保证。应该努力使自己精神愉快,而不要只是满足于符合外界标准。

努力生活在现实中根据眼前的具体情况确定适用的规则和标准。不要将任何规矩都视为是普遍适用的,应当认识到,任何标准都仅仅适用于特定的环境

不要再生活中勉强扮演某种角色。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要因为自己是男人,女人,中年人……就去做按“常规”应该做的事。

平时谈话,少评论其他人。争取在一段时间内不以抱怨或挑剔的方式议论其他人、事或观点,并逐步延长这一时间。

不要再期待别人作出改变。别人为什么仅仅因为你有看法就要做出决定呢?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有权作出自己的选择,即便是你所不满意的选择

9、如果你以为只要保持懊悔或忧虑的情绪,便可以改变过去或未来的事情,你就是生活在乌托邦中。

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悔恨及为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忧虑,这是生活中两种最消极无益的情感。难道不是吗?忧虑和悔恨-------极大的精力浪费。在审视这两个误区时,你将逐步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实际是一个问题中的两个方面。

╳------------现在------------╳

悔恨(过去) (将来)忧虑

这样就清楚了,悔恨意味着你在现时中,由于过去的行为而产生惰性。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你不妨想一下为尚未发生的事情忧虑,或者为已经出现的事情悔恨,虽然一种针对未来,另一种针对过去,但它们的效果却都是使你在现时中产生烦恼和惰性。一位作家曾写道:“给人们造成精神压力的,并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对昨天发生的事情的悔恨,以及对明天将发生的事情的忧虑。”

无论是沉湎过去,还是忧虑未来,其结果都是相同的,你在浪费目前的时光。上面提到的那位作家还写道:“一周之内有两天是绝不会使我烦恼的,并且丝毫不会为之感到担忧或烦恼,这就是昨天……与明天。”

10、许多人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内疚悔恨情绪的影响,成立名副其实的悔恨机器。其运转程序是这样的:某人发出了一个信息。表明由于你所说或未说、感到或未感到、已做或未做的事情,你已经变成一个坏人。因此,你在现时中感到情绪低落。这样你便成为了一部悔恨机器---一种能够行走、说话、呼吸的装置。只要给你加入适当的燃料(即有关信息),你便可以产生内疚悔恨。如果你完全符合我们社会---滋长悔恨的社会---的要求,作为悔恨机器,便总是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11、在各种行为误区中,悔恨是最无益的,无疑是在浪费情感。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其定义,你是在现时中由于过去的事情而产生惰性,然而,无论你怎样内疚悔恨,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

在这里,有必要指出内疚悔恨与吸取教训二者之间的区别:悔恨不仅仅是对往事的关注,而是由于过去某件事情产生的现时惰性。这种惰性范围很广,其中包括一般的心烦意乱直至极度的情绪消沉。假如你是在吸取过去的教训,并决意不再重做,这并不属于消极悔恨。但是,如果你由于自己过去的某种行为到现在都无法积极生活,那便是消极悔恨了。吸取教训是健康的做法,这是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悔恨则是一种不健康心理,因为这是在白白浪费自己目前的精力。这种行为既没有好处,又有损健康。实际上,仅靠悔恨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12、懂得这一点后,你便可以学会享受乐趣而不感到内疚。你可以在不伤害别人,不妨碍社会秩序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事,并且毫不因此感到悔恨。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情(无论何事),而事后你并不赞赏自己的行为,那么你可以起誓不再做这种事。以悔恨的方式折磨自己是一种误区性心理活动,你完全不必这样折磨自己。要记住,悔恨是无济于事的。这种情绪不仅使你陷入惰性,还有可能使你重蹈覆辙。悔恨情绪本身可以成为一种自我补偿,同时也为你重走老路开放绿灯。只要你用悔恨情绪为自己开脱,便可以在恶性循环中反复绕圈子,永远处于精神不愉快的状态。

13、客观分析自己行为的各种后果。不要根据直觉来判断生活中的是与非,判断的标准应当是看你的行动是否使自己精神愉快,是否有助于你向前发展

14、没有任何事是值得忧虑的,绝对没有!从现在起,你可以将你自己的一生用来忧虑未来,然而你的忧虑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现实。忧虑的定义是:由于将来的某件事情而在现实中产生惰性。必须注意不要将忧虑同计划混同起来。如果你是在制定计划,现时活动将使未来更有意义,这就不属于忧虑。忧虑仅指因今后的事情而产生惰性。

15、那么你呢,你是真的生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重复了一万余次?当你在生活中致力于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时,应该向自己提出这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16、安全感意味着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意味着没有激情,没有风险,没有异议;意味着没有发展,而不发展则意味着死亡。这种所谓的安全感是荒谬的。只要你生活在地球上,只要社会不改变,你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全。退一步讲,即使这种安全感不是荒谬的观点,也是一种可怕的生活方式。肯定的意志因素排除生活中的兴奋感,因而也排除发展的可能。

17、上面讲到的安全感是指外界的保障,如金钱,房产和汽车等物质财富,或者是工作或社会地位等生活保障。但是,世界上存在着另一种值得追求的安全感,这就是内心的安全感。所谓内心的安全感,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处理任何事情的安全感。这是唯一的持久的安全感,唯一真正的安全感。财物终会毁坏,经济衰退会使你耗尽钱财,房产也会被别人占有,但是唯有你自己,可以信赖,可以依靠。你应该相信你的内在的力量。而将财产、工作或社会地位仅仅视为你生活中令人愉快,但可有可无的附属物。

18、你或许会惊奇地得知,世界上并不存在失败。所谓失败,只不过是别人对你应该如何做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一旦你相信没有必要事事都按别人的意图去做,你也就不会失败了。

然而,有时你根据自己的标准也未能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不要将这件事与你的自我价值等同起来。你在某一具体事情中的失败并不等同于你作为一个人失败了,你只不过是在某一具体时刻中未能成功地进行某一具体尝试而已。  蜘蛛吐丝织网,但并不存在成功或者不成功的蜘蛛网。猫逮老鼠,如果一次逮不到,它会再去逮,既不会躺在地上发牢骚,也不会因此精神崩溃。这不过是自然行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这种逻辑推理运用到你自己的行为之中并不再惧怕失败呢?

19、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如果你为自己制定尽善尽美的标准,那么你便不会去尝试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人,它也许只适用于上帝,但你作为一个人,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放弃“尽力做好每件事”这一信条,选择那些重要的事情,努力做好;至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只要去做就好了。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是不必要的!事实上,“尽力做好”这一概念是极为荒谬的。不论是你,还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绝对“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任何事物都有可供改进之处;就其属性来说,人是做不到尽善尽美的。

20、你可以为自己做对了某件事而感到了不起。你一直是一个好孩子。只要你以成败为衡量标准,总可以把做成某件事看作自我价值的提高,并因此自鸣得意。然而在这里,“做成了某件事”仅仅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而已。

21、记住:生长发展的反面是僵化死亡。这样,你可以下决心每天都以不同的新方式去生活,去发挥你的主动性,进而享受生活。否则,你就会作出另一种选择:惧怕未知,永远单调地生活---失去活力,在精神上死亡。

22、不要让你的观点阻碍自己的发展。根据过去的经验形成看法并坚持这一看法,无异于无视现实。重要的是现在,过去的真理未必是现在的真理。在评估你的行为时,不要根据你的观点,而是根据现时的具体情况,根据你现在的经历。如果你重视现在的经历,而不是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现实,你就会发现未知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个十分值得探索的世界。  记住:别人能做的事,你也一定能做到。你可根据自己的选择,实现你的任何目标。牢牢记住这一点,每当为保险起见而回避未知时,都提醒自己一下。

23、同你过去一直回避而不接触的人谈谈话。你很快就会发现,以前所持的偏见使你不再发展,并使别人对你不感兴趣。如果你在接触某人之前就对他作出评价,那么你便不可能真正了解他,因为你对他有成见。你所接触的人越多,你就会越感到,自己由于偏见而失去了多少接触人、了解人的机会,那些恐惧和偏见是多么荒谬可笑。认识到这点以后,未知将成为你不断探索的领域,而不是你所惧怕、回避的某种怪物。  未知中孕育着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

24、“一味愚蠢的地要求前后一致,始终如一是心胸狭窄者的癖病之一。”---爱默生。倘若你坚持始终如一地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就很可能属于心胸狭窄的一类人。

25、不要把自己同别人或别的事情比来比去。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不要考虑周围的人在做什么。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做好它,而不必羡慕别人所具备的优越条件。

26、如果你很幸福,又充分地利用生命的每分每秒,你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善于解决问题的确有助于幸福,但是如果你懂得,尽管你或许不能解决某一具体困难,你仍能使自己精神愉快,或至少不使自己不愉快,那么,你就是聪明的。你的聪明在于你拥有对付精神崩溃的有力武器

你或许感到惊奇的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精神崩溃的问题。精神本身并不会崩溃。假使通过解剖去寻找崩溃的精神,你什么也找不到。“聪明”人没有精神崩溃的问题,因为他们能够支配自己,他们懂得如何让摆脱消极情绪并得到幸福,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对付生活中的问题。请注意,我并没有说“解决”问题。聪明人评价智力的标准,不是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而是看其保持精神愉快,保持自我价值的能力如何。至于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那倒是其次的。

因此,根据自己在困难条件下所选择的感情,你便可以确定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生活斗争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任何人只要同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就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意见分歧、矛盾冲突和妥协让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样,金钱财富、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也是每个人几乎都要遇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有些人能够经受住考验,不使自己心灰意懒;另外一些人则会一蹶不振,甚至产生精神崩溃。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些问题不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不以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那么他便是聪明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27、要想主宰自己,首先要培养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可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妨碍着个人支配你自己。你一定要确信,你每时每刻都能做出情感上的选择。这是一个基本概念。  情感不仅仅是出现在你身上的情绪,情感是你自己对外界事物作出的心理反应。如果你主宰着你自己的情感,就不会作出自我挫败性反应。一旦你学会依照自己的选择控制情感,你就踏上了一条“智慧”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绝无导致精神崩溃的歧途,因为你把情绪视为一种可选择的因素,而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这正是个性自由的关键所在。

28、你可以根据自爱能力来审视你所有的自我感觉。不要忘记,自我嫌恶无论如何不是一种比自爱更为健康的情绪。即便你不喜欢自己的某些行为,也不要嫌恶自己,嫌恶自己只会使你陷入惰性并受到损害。不要嫌恶自己,应当发展积极的情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下决心不再重犯,但无论如何也不要将错误与你的自我价值等同起来。

29、现时是一种与我们形影不离而又难以捉摸的时光,你可能会觉得,今后生活中的某一时刻,由于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你将万事如意,获得幸福。一旦你完成某一特别业绩---如毕业,结婚,生孩子或晋升,生活将会真正开始。然而,那一刻真正到来时,却往往是十分令人失望的。它永远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美好。  回顾自己的一生,你将发现自己很少会因为做了某件事而感到遗憾。恰恰相反,正是那些你所没做的事情才让你耿耿于怀。这里所含的结论是十分明显的:行动起来!珍惜现在的时光,充分利用现在的时光。否则,如果你以自我挫败的方式利用现在的时光,就无异于永远地失去这一现时。  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抓住现在的时光并充分加以利用,他便选择了一种自由的,充实的,真正的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出的选择。

30、不要忘记:报复也是受他人控制的一种表现,不要根据他人的行为采取行动,应该按自己的判断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