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制:新加坡的三道“风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9:05:49

新加坡的三道“风景”


新加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岛国。去年,借探亲之机,笔者前往观光,所见所闻 ,不胜惊叹。

“擦皮鞋”者无处寻

在新加坡旅游,不论是乘坐的士,还是地铁,随处都见树的世界,花的海洋。 这里高楼林立,夹道成荫,草坪苗圃,点缀其间。全市的地面除用多种色彩、图形 的砌砖铺就以外,都有绿草覆盖,即使是沟河岸边,也都是绿草如茵。市区干线车 行道都以树木隔开,候车亭顶棚盛开着紫色三角梅和黄色迎春花;更令人惊叹的是 ,连人行天桥和路灯立柱也爬满藤蔓,缀满花朵。

新加坡虽小,市内却分布了50多个各具特色的公园和花园,错落有致,把全 国装扮得五光十色。

能造就如此美景,政府功不可没。除每年大笔资金投入外,政府还规定:在建 设新房时,建筑物只能占用计划用地的35%,而其余大部分都得用来绿化。马路 和建筑物之间必须留15米宽的空地来种植花草树木。每年11月的第一周是全民 “植树节”,从政府总理、国会议员到全体市民,都踊跃参加。重工业集中在市区 40公里以外,而污染比较严重的如炼油厂等,则全部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

如果你在新加坡乱扔废弃物,不仅要被高额罚款,还会受到公众的谴责,被人 称为“垃圾虫”。公共场所有很多警示标牌,上写“不要做垃圾虫,乱扔果皮罚5 00元(新元)”。“垃圾虫”们还可能被罚到指定地点捡垃圾,以促使他们“痛 改前非”。

这样一座“花园城市”,自然造福了所有居民,却唯独苦了“擦皮鞋”业者。 因为城市尘埃甚少,业者无活可做,“擦皮鞋”这一行当在新加坡早已销声匿迹。

皮鞭之下出平等

提到新加坡的法律,人们都会想到鞭刑,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在新加坡依 然保留。施刑时,用经过浸泡的藤鞭用力抽打犯人的臀部,一鞭下去,即刻出血, 疼痛难忍。对偷盗、抢劫、强奸等案犯,司法当局不但判处徒刑,还要施用鞭刑, 以示警戒。1999年8月4日,新加坡《联合晚报》报道,盗贼郑育才“入室偷 盗,搜到屋主夫妇(新婚时)的裸照,后勒索女事主5万元,今天被判改造性监禁 8年和鞭打6下”。

新加坡法律体系完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执法的严格更是举世闻名。 一些在许多国家看来微不足道的行为,在新加坡也会被视为触犯法律而送上法庭。 例如,一位厨师在烧菜时抽烟,因触犯《禁止在特定场所吸烟法》,被控判处罚款 40新元。有一位男子与女友在植物园谈情说爱后将报纸扔在草地上,被罚款30 新元。还有一位工人在公共汽车上因肘部触碰了一名妇女的胸部,被控以“非礼罪 ”,罚款1600新元。

在新加坡,谁只要拥有15克纯海洛因,一经查获,即自动视为贩毒,判处绞 刑,不要另外取证。这一严厉的法律措施,使一些毒枭不敢贸然潜入新加坡。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新加坡的法律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绝无例外和特殊 。1994年,轰动一时的美国青年费伊触犯法律案,虽有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说 情,也未能赦免,只是为了照顾克林顿的面子,把鞭笞由6鞭减为4鞭。

新加坡前总理、内阁资政李光耀有一句名言:“治国的人必须严格执行法规” 。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连反对党对他也无可挑剔。从上到下,新加坡人已形成 了强烈的法治意识。我们在新加坡的时候,不论在哪个车站候车,从未发现过拥挤 、插队现象;车厢内,人们主动让座;没有人在墙上乱涂瞎画,没有人从高楼上抛 物;公共场所,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打架斗殴。这一切,都给人留下美好印 象。

富国劲吹节俭风

新加坡的富有,是世所公认的。早在1995年,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就达到2.4万美元,超过英国和新西兰,世界排名第9。全国310万人,却拥 有6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这样一个富国,却有许多节俭之事,耳闻目睹,不禁令人感叹万端。

一次,我们全家驱车去新加坡东海岸一家著名的海鲜馆吃“自助餐”。虾、蟹 、鱼、肉、蛋、菜、水果有数十种之多,让游客各取所需,尽情享用。然而我发现 ,无一人把食物吃剩或丢弃,询问得知,按新加坡的法律规定,在餐馆浪费食物, 需加倍付费。

地铁,顾名思义,地下之铁路也。新加坡的地铁,向东、西、南、北,共有4 7站,贯通全市,而真正通过“地下”的,只有市中心最为繁华、楼群最为集中的 6站而已,其余各站均建在地上。这种设计,不但为全市增添了若干“景点”,而 且又节约了庞大的建设投资。

还有一些见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天,儿子陪我们去“圣陶沙”公园游玩 ,路经儿子就职的惠普电脑公司的办公大楼,儿子指引说,旁边的那幢大楼是新加 坡某某部、某某部的办公处。我纳闷:为什么不见挂牌?儿子回答说,那楼是租用 的。之后,我在新加坡图书馆查阅新加坡的历史资料时又惊讶地发现:新加坡共和 国外交部至今也没有自己的办公大厦,同样是租用了企业公司的房屋使用,就连迎 接外宾的高级轿车,也是租用的。因为“租”比“建”、“租”比“买”要划算得 多。

造福人民,不吝万金,用于自己,精打细算;富而不奢,有而不费;上行下效 ,蔚然成风。这是新加坡人的一种美德,也是民族的宝贵财富。见之闻之,怎不让 人连声叫“好”!(国际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