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总兵:创新教育的含义和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54:40
创新教育已经被公认是一流的教育。世界已经跨入的新世纪被称为创新的世纪。
当今的世界,风起云涌、竞争激烈。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的浪潮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进,就必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能力又转化为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国民素质的竞争。这些竞争实际上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怎样培养、教育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发挥创造力,参与国际竞争,是教育战线必须解决的重大任务。而创新教育在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所以如何贯彻实施创新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前途、兴衰成败的伟大事业。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因此,创新教育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和塑造创新人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教育管理、操作和绩效。创新教育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创新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的实施有助于加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同时也使素质教育具体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二是创新教育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而新的思想观念、理论和方法需要从素质教育中产生和传递,所以创新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三是创新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而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又是由创新教育所创造更新和普及的,所以创新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
(一)“五创教育”: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所培养造就的人才,不是“知识记忆型”的人才,也不是“能力标准型”人才,它是培养既具有广博的知识,又具有突出的能力,还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才干的新型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所以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教学生去掌握已知、探索未知;要教学生去开拓进取、除旧创新。
(二)十大方面:创新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1.思维教育——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是看其能否进行创新思维。所以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创新思维教育。而创新思维教育又包括各种思维形式的培养已及各种思维技巧的训练,因此创新思维教育就是多种思维教育在创新形式和创新高度上的有机结合。
2.发现教育——发现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领悟和发现了某些自然想象和自然规律。如果把“发现”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的解释为“找到新的东西的能力”。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都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才干的提高。因此,要开展发现教育以树立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带着创造问题去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3.发明教育——所谓发明是指人们采用科学原理和技术,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产品,如果把“发明”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的解释为“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发明教育是将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充分传授给学生,培养和训练他们从事发明创造所需的思路与方法、技能与技巧,使学生能在创新活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4.信息教育——发明创造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信息代表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使人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信息教育着重培养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使他们形成敏感的信息知识。此外,信息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分析手段和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方式,从而在信息社会中,把握发明创造的有利信息化转化为发明创造的成果。
5.学习教育——学习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传统教育的弊端往往在于“填鸭式”、“满堂灌”的知识继承型教育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从老师处获取知识。学校只注意老师如何教,不注意学生如何学,因而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都知之甚少,思维定势,头脑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学习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技巧,早日跨入创新领域。
6.渗透教育——目前,科学技术高度交叉,高度渗透,各种横断性学科、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要使自己在这种形式面前不落后,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整体性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间的渗透教育。在这种教育中,不仅要注意科学和技术间的渗透,也要注意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间的渗透,还要注意它们与创造活动间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科学知识、社会发展和发明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渗透原理。
7.艺术教育——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力可分为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两种,他们都可导致伟大的创造。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并进一步转化为人们的全面创造才能。现代优秀的发明创造成果,不但要求社会价值高,经济价值高,还要求艺术价值高,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广泛开展艺术教育以弥补过去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学生知识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水平均达到一定程度。
8.参与教育——参与教育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生动现实的生活素材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在现实中找到发明创造的目标。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9.未来教育——未来教育是创新教育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未来情况,并了解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创造志向和明确奋斗目标都大有好处。人类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带的身上,必须让他们早做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准备以及知识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10.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切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懂得爱护、尊重和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独立性。过去的教育模式,要求培养目标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型人才”,因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创新教育的个性教育要改变以前在个性问题上的陈腐偏见,把培养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创造个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认识。
(三)四个需要: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作为一项开发创造力、为社会培养创造人才的教育事业,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广泛开展,并取得一些成绩。人们认为创造教育功在千秋、利在万世,是我国后来居上、赶超先进国家的有利武器,这是因为创新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意义:
1.创新教育是实现“三个面向”的需要——创新教育将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创新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的需要——创造力是人类最重要、最宝贵、最高级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最有效、最直接、最持久的武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经济浪潮正席卷每一个国家,它对开发国民创造力资源提出更为艰巨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必须放在培养的国民创造力上。在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要想乘风破浪,就得深入开发国民的创造能力,而这就需要对人民进行创造教育。
3.创新教育是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三个文明的需要——要想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既有高度物质文明,又有高度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任何物质的或精神的东西,都是经创造产生的。如何大力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如何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是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重要任务,也是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研究的重要课程。
4.创新教育是改革教育体制的需要——针对传统教育存在的“三个单一”、“三重三轻”和“三低”的弊端,通过创新教育,全面实现“三个转向”。
高速发展促使“三大转移”——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活动从原来的体力密集型向现在的知识密集型转移、并又由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向未来的智力密集型转移、从高度的集中向更高层次上的分散转移。
传统教育体制,培养目标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渠道单一;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科技而轻人文、重管理而轻经营;高分低能、低分低能、高分低效的现象非常突出。原有的教育体制已明显制约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距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相差甚远。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要求教育的职能从继承为主转向创新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开发创造力为主;从训练标准化的个性为主转向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
(四)全力以赴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教育的目标
创新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它既不以知识积累的数量为目标、也不以知识继承的程度为目标,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同样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同样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去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而是要全力以赴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矢志不渝地培养创造型、复合型、通才型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