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花翎和双眼花翎:宿迁人的“精神图腾”:千年天下先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4:44:11

宿迁人的“精神图腾”:千年天下先
 
 
 
 
  宿迁文化精神探寻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朱本锐  傅美丽/文  王甫君  杨群/图

  每当旭日东升,“霸王举鼎”雕塑和人民广场上的“大拇指”雕塑,都会同时沐浴在阳光中。

  相距千米,相隔千年,“我能我行我成功”的振聋发聩之声,却呼应着霸王项羽“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迈气魄。

  这是宿迁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图腾”的发端与发扬。古今遥相呼应。   

  上有千百年历史传承,下为数百万当代人实践,宿迁文化积淀和凝练出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敢为天下先”。   

  暴秦乱政,项羽先声夺人,提出“彼可取而代也”,把中国推向大一统的兴盛时期;

  千年水患里,宿迁人以无畏无惧的坚守和开拓进取,在水深火热中,艰难求生繁衍;

  共和国初定,宿迁人饿着肚皮摸索,率先“旱改水”,实现了千年耕作制度的变革;

  改革开放之初,宿迁农民创社会主义之新,“耿车模式”首开发展乡镇企业之先河;

  地级宿迁市成立后,医改、教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创业文化,创新之举频出;

  ……

  从历史深处到现实世界,千年之中,宿迁“敢为天下先”的文化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宿迁文化精神发端: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那是公元前210年,一代枭雄秦始皇驾崩前的几个月。为显示国力的强盛,灭了六国的秦始皇巡游他的帝国疆土。

  那是在会稽,围观人群中,一对叔侄用仇恨的目光,怒视灭了祖国楚国的暴君。传说中,那个英武的青年,嘴角挂着不羁的冷笑,他对肆虐的暴政,和西楚乡邻遭受的苦难早已忍无可忍,他说:“彼可取而代也。”

  这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的一幕,这是盖世英雄项羽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英武不凡豪气纵横。

  宿迁自春秋末期起属楚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今宿迁置下相县。下相人多物丰,但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使这里成为灾难最深重的地方。国如囚牢,哀鸿遍野,战火连天,民生涂炭。

  有一句话,早在民不聊生的西楚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前半句话言楚人灾难之深,后半句说的是楚人反抗之烈。

  命运的谶语,等待的是一个不世出的英雄,等待他破釜沉舟,等待他救万民于水火。

  这个预言,是西楚文化性格的反映。

  公元前209年,下相人项梁、项羽叔侄率八千子弟起兵江东。攻城掠地,破釜沉舟,项羽以半路夺来的5万人,打败20万秦帝国虎狼之师,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自此成为联军最高统帅。  

  水乡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社会环境,孕育出项羽粗犷豪爽而又侠骨柔肠、嫉恶如仇又重情重义、光明磊落且沉稳智慧、勇于担当且坚忍顽强的性格特质。这种特质,与屈原所说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湖湘之地的楚人性格本源相通,有机融合。

  这就是西楚文化性格了,这就是西楚文化精神的起源和发端了。

  这样的文化精神,在秦汉之后的漫长历史中,在战乱不止、灾害频仍和皇权帝国的横征暴敛中,在一代又一代宿迁人身上,都充分体现出来。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这个陷入“四面楚歌”绝望境地的英雄,在大兵压境的困顿中,和他的随军夫人虞姬,生死相许,上演了一曲回肠荡气感动千古的《霸王别姬》——当他的死敌刘邦在两军对峙中弃老父与妻子的性命于不顾时,当吕后将刘邦爱妾戚夫人剁去手脚变成“人彘”时,项羽的钟情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男子对于爱情的尊重和坚守,更彰显了西楚文化精神中一以贯之的忠诚。

  “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自刎乌江,楚汉相争结束了,但是,项羽敢为天下先、革故鼎新的豪迈,却成为西楚文化精神的起源。

  此后千年,时光漫漫,苦难里挣扎求生的西楚遗民,长久地怀念着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在肆虐千年的水患里,在猛于虎的帝国苛政中,继续着多舛的命运和文化精神的传承。

  

  千年水患里的宿迁:

  白骨为堤血为水

  

  秦末农民起义最先爆发于西楚,楚汉相争的主要战场也在西楚,战火煎熬,经济凋敝。

  由于秦汉帝国的滥伐滥砍和强制移民,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泗水突然暴涨,河水变黄,浊流漫溢,这是黄河之水2000多年来第一次借泗水重回今苏北,这是有记载以来的黄河夺泗入淮之始。

  这是恶兆,预示着黄河将会在此后千年里给西楚人带来深重灾难。  

  及至王莽篡政,黄河二次改道。南北朝和宋金对峙时期,宿迁是一个个短命王朝角逐的战场。

  盛唐的繁华如烟云,北宋帝国又上场,即便在农业最丰收的年头里,还是有很多人挣扎在饥寒交迫的生存线上,但和黄河改道后的绝望相比,这是水乡宿迁的美好时光。

  黄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南行夺泗夺淮,1855年北徙东流,共727年间,黄河在淮北平原上肆意滚动,宿迁人一直挣扎在水深火热之间。其中,以贯穿宿迁、桃源(今泗阳县)南北的泗水为黄河主流的,多达573年。以宿迁、桃源境内黄河(泗水)为运道的,自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通会通河(山东运河),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靳辅开通中河,共399年。

  那些年里,本来水畅河清的淮河及泗、汴、濉、颍、涡等支流,浊流滚滚,溃决连连,面目全非;

  那些年里,淮河本身也成了一条下游高、上游低的反常河流,为保漕运,淮河流域沦落为全国灾难最为严重的地区;

  那些年里,黄水经常灌注,“水柜”骆马湖最高水位23米,比宿迁高出10米左右,每逢沂蒙山洪南下,就迅速漫溢,堤坝溃决,横扫宿迁百姓田园;

  那些年里,农田冲毁,丘壑连连,土质碱化,盐霜茫茫,浮沙飞扬,蝗灾不断,庄稼绝收,饥民遍野,瘟疫蔓延,宿迁曾141年间不设官府;

  那些年里,白骨为堤血为水,百姓要承受深重的灾难,要承受河官们敲骨吸髓的盘剥,更要挽河拉纤保漕护堤,劳役繁苛,鞭笞不断;

  那些年里,宿迁百姓并没有屈服,一辈又一辈地和水患抗争,筑堤建坝,他们在先人倒下的地方,继续苦守着,他们创造了高家堰水利奇迹,他们开了皂河和中河,他们让漕运航道全线大通!

  无论家园如何残破,无论土地如何贫瘠,无论生活如何困苦,无论苍天如何苛待,这里是家乡!他们在埋头劳作中沉默着,在严寒酷暑中苦熬着;他们的眼泪已经干涸,他们的双手已经伤痕累累,但他们有永不放弃的毅力,有让死水畅流、薄土成金的智慧!   

  遥远的秦末乱世,一个英雄的指引,给了后辈勇气,让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品格,在水深火热中,艰难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