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拉丁舞视频单人:高中政治漫画类选择题专题练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2:54:10

例26·(2007年·江苏卷·30·双项选择)右图漫画中的主人公之所以产生困惑,是因为他

 

A.不懂得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B.不清楚事物矛盾都有其普遍性

C.不了解事物矛盾都有其特殊性       

D.不明白民主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分析】漫画的题目叫做“难以嫁接”,图中有两行提示性文字,一行是“为什么这种优质品种在其它国家都养不活呢?”,另一行是“美式民主”。其主题就是美国把自己的民主模式强加于其它国家,这本身就是行不通的。因为不同的国家,其国情不一样,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民主政治都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而不能照他国模式。所以选AC。 

例25.(2007年·上海卷·3)漫画和成语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有时可以表达同一道理。与右边漫画反映的哲理相近的成语是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分析】题目的要求是与右边漫画反映的哲理相近的成语是什么,那么首先就要把漫画所体现的哲理分析出来。漫画的主题是只顾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的破坏,其反映的哲理是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的做法。题肢的四个选项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的哲理是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与漫画的主题一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因果联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以及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等方面的哲理,与题意不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体现了不能空想,要重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的道理。BCD都与漫画的信息不符。选A。


例24·(2007年·天津卷·30)下列成语中与漫画《入市之梦》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B.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C.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D.审时度势  趋利避害

【分析】漫画的题目叫“入市之梦”,另一重要信息是漫画中的一行揭示文字:心若在,梦就在。说明题中主人的入市之梦,只考虑了股市的盈利的一面,没有考虑到股市还有风险的一面。告诉我们要把股市看作一个矛盾体。只有C项最符合题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映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的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反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反映了要重视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与预见性。这三个选项的观点都不符合题意。 例23.(2007·山东卷·23).下列古训名言与漫画(图11)启示的人生哲理相一致的是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B.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C.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   

D.博学而无穷,笃行而不倦。(《札记》)

【分析】漫画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人扛着一块“优质服务的牌子,另一个正准备把这块牌子挂到墙上去。这时一个顾客要求服务,而工作人员却说:“等一下,我们正忙着呢”。这里揭示了这样一对矛盾:言与行的关系。优质服务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才会有实际的效果。所以B项符合题意。“尽信书,不如无书”反映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博学而无穷,笃行而不倦”强调了既要重视不断地学习,又要不断地参加实践活动的道理。都与题目材料的信息不符合。

例22.(2005年·北京·34)漫画中的路政工人正在画行车线,其工作态度令人敬佩,而工作方法值得商榷。从哲学上说,这种人

 

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思想解放,创造性工作

D.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

【分析】解答本题先要读懂漫画。本题以“一丝不苟”为题,画面显示的是一个路政工人正在画行车线,而这条行车线不仅画在路上,还画在一辆汽车的车身上。由此看来,这位路政工人虽然工作认真,但其工作方法却并不可取。因为行车线是画在路上给行车人看的,如果遇到汽车占线,完全可以请他离开或等他离开再画,而不能将行车线直接画在车身上。可见,作者以加引号的“一丝不苟”为题,并不是要赞扬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而是通过表现这种不合时宜的“一丝不苟”来讽刺他在工作中“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故本题应选项为D。21.(2005年·江苏卷·33)下边漫画的寓意是要

 A.遵循市场交易的自愿原则

 B.提高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C.遵循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

 D.杜绝市场交易中的欺诈行为

【分析】正确回答本题首先是要仔细观察画面情景,明确漫画的本意。画面中一共有3只苹果,左边的一只上面商家没有作任何标记,表示这是一只普通苹果,已经长出虫子;右边的两只苹果上面贴着“优”字的标记,表示这是优质苹果,但其中一只也长出了虫子。可见,正如画题所标明的,这两只所谓的“优质”苹果是名实不符的,显然是商家做了手脚,企图以次充好。

其次,要按照题目的指向,找出漫画的寓意。漫画中的经营者为了多赚钱,采取以次充好的办法,这是一种欺诈行为,这种行为违反了经营者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可见,本题B、c、D所述都是这幅漫画的寓意所在。题中材料未直接涉及买卖过程中是否自愿的问题,故A项可舍弃。

例20.(2008年·江苏卷·30)下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分析】漫画的题目叫做“顾上不顾下”,画面中三个人打伞、打招呼、打电话,都是顾上的表现,但是脚下有一个下水道,都没有顾及到。漫画的主题是既要顾上,又要顾下,“顾上”与“顾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顾上,不顾下,就是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也没有体现抓主要矛盾的道理。选C。

例19.(1997年·全国·28·不定项)看漫画回答哲学问题:如将右图漫画中影与物的关系比喻为思想与实际的关系,那么这幅漫画可以表明

  A.思想是对事实的反映

  B.思想与事实总有些出入

 C.事实对思想有决定作用

 D.思想对事实有反作用

【分析】题目对漫画进行了充分的文字说明:影与物的关系比喻为思想与实际的关系。但是在分析思想与实际的关系的时候,又不能脱离漫画的信息盲目的分析。学生的失误在于要么只分析漫画的信息,要么只分析材料的文字信息。总是不能把二者结合起来。ABCD四个说法都是正确的,“影”是“物”的反映,但“影”又不是“物”的完全摹写,“影”总是与“物”有一些差别,没有“影”就没有“物”。由此可以选ABC。从漫画中无法得出思想对事实有反作用的结论的,因为“影”对“物”无法形成作用。也正是这个答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从理论上分析,思想对事实是有反作用,但是,从漫画的信息中又得不出这个结论。信息就是事实,结论一定要从事实中归纳和概括出来,即题目题目决定答案。例18.(2006年·天津·25)漫画《物尽其用》说明,进行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实践中

A.运用抽象思维

B.注重积累知识

C.善于捕捉灵感

D.超越合理想象

   

【分析】艺术和科学在思维方法上有共同之处,但也各自有自己的特点。科学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是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艺术则大多采用形象思维,运用联想、想象、意象等思维方法来认识和解释世界。此题漫画的主人就是运用联想思维,看到了蛋壳和伞具之间的相似性,创造性地把蛋壳做成了一把雨伞。A不选的理由在于要区分科学与艺术思维方法上的不同之处,画中主人的创造性思维不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结果,而是联想的结果。注重知识积累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必然要求,但是在题目信息中没有反映。超越合理想象的说法不正确,所谓合理想象,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不是胡思乱想。该题选C。 

例17.(2007年·全国卷Ⅱ·28—29)图中的画师借助于哈哈镜观察创作对象,把现实中的“瘦子”画成了“胖子”。完成下列两题。

 

图中画师完成的作品

A.忠实再现原型又不拘泥于原型

B.完全是该画师丰富想象力的产物

C.摆脱原型的制约,实现了主体的创作意图

D.实现了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事实的统一

漫画家用夸张的笔法表现了他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给我们在认识论上的启示是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③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           ④认识是客体显现自身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夸张是漫画的主要手法之一,题干中的文字介绍对于理解漫画的主题有重要作用。画师借助于哈哈镜观察创作对象,把现实中的“瘦子”画成了“胖子”,由此可以知道,画师作品中的胖子即是现实生活中的瘦子的反映,又不是原原本本的摹仿。第一题中A的说法不符合题目的信息,即画师的作品不是忠实地再现原型,而应该是创造性地再现原型。同理,可以排除D答案。B的说法是错误的,画师的作品是画师丰富想象力的产物,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C说法正确地表达了这幅漫画的主题。

第二题限定为认识论的范围来理解漫画的主题。要求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理解画家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其中观点③“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的说法是错误的,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创造的结果和产物。观点④“认识是客体显现自身的过程”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客体不会自动地进入人的大脑,人的认识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反映客体的过程。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观点①②表达了这个思想,所以选A。

例16..(2000年·全国·13) 读漫画弯与直: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分析】一根木棍插在水中,半截在水面上,半截在水面下,水面上的飞鸟看见的木棍是直的,水面下的青蛙看见的木棍是弯的,漫画的题目叫做“弯与直”,这就是画面的直接信息。木棍本身是直的,不因为你在水面上还是在水面下去观察它而发生改变,但是观察的结果又的确有弯与直的区别,这说明人们的认识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不符合题意。图中飞鸟与青蛙得出的结论也都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所以B不符合题意。“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强调的是主观因素对人们认识活动的影响,在画中信息中体现不出来。只有C项符合漫画的主题。

例15. (2006年?江苏?13)右边的漫画表明  

A.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B.前者是教条主义,后者是经验主义

C.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D.要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普遍性

    【分析】漫画的题目是:对于成功者的足迹,有人视为路标,有人视为框框。这里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要如何正确地对待前人的经验。经验是矛盾的普遍性,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前人的经验,而要把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果完全按照前人的经验去做,就是教条主义。A的说法不正确,把前人的经验视为路标,这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教条主义,所以B也不正确。D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去研究矛盾特殊性。所以选C。14.(2005年·江苏.14)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善于抓住重点

B.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分析】漫画的题目叫做“又到浇水的时间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如何浇水,浇多少水,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画中主人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教条主义地去执行浇水这一任务,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漫画的信息没有体现要抓就可能的道理。画中主人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没有注重客观条件,所以不选。D答案与题意不合。选C。

例13.(2004年·广东·21) 本图所讽刺对象的错误在于

A.对人冷漠,袖手旁观    B.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C.只顾个人,不顾集体    D.回避矛盾,明哲保身

    【分析】漫画中有两个文字信息是深刻领会其寓意的必要条件,中间的一面鼓上写着“批评”二字,而上面一行字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响鼓还要重锤敲,但是大家都席地而坐,偃旗息鼓。生活中人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和不足。但是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活动中都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都只谈优点,而对缺点避而不谈,其实质就在于回避矛盾,明哲保身。所以选D。

例12.(1999年?广东)如下图,“逆自然而行,无异于拔苗助长”这幅漫画是在批评

A.否认普遍联系者

B.违反适度原则

C.混淆主次矛盾

D.不按规律办事

【分析】此题把漫画同文字说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实降低了分析问题的难度,既可以从漫画中得出结论,也可以直接分析题中的文字信息得出结论。“拔苗助长”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就会遭到惩罚。选D。

例11.(2007年?重庆?29—31)图7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据此回答。

 

 

 

 

 

 

 

漫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正确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B.正确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D.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人们正确判断形势、趋利避害的必然要求

(2007年?重庆?30)漫画内三句话的“想”字,体现的是

A.认识的计划性           B.认识的目的性

C.认识的预见性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007年?重庆?31)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A.是实践的目的          B.总是超前于实践    

C.总是落后于实践          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分析】这幅漫画由同一主题的三幅不同题材的画面组成,其分别的标题是:生病了想起了健康;出事故了想起安全教育;入狱了想起拒贿。漫画的题目叫做“晚了一步”。整体漫画的信息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解读。命题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设问。因此一定要充分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做到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第一问的问题是“漫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什么”,一定要结合漫画的主题进行分析,逆向思维,漫画的题目是“晚了一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则是要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A答案与漫画的寓意明确不符合。C观点强调了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就是承认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的说法不科学,仅仅只是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还无法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在行动中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只有正确的把握因果联系,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并提高活动的自觉性与预见性。所以此题选B。

第二题则是抓住漫画中的三条配文进行归纳概括,并强调要从“想”字入手重点分析,“想”是意识的一种具体形式,想的内容是客观的,“健身”、“安全教育”、“拒贿”都是对“生病了”、“出事故了”、“入狱了”等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选D。

第三题是从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入手分析,这个主题是对三条配文的综合与概括,选D项最符合题意。BC两个观点是错误说法。“认识是实践的目的”也不正确,可以直接排除。选D项。

例10.(2005年·北京·35)漫画和成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与图10漫画反映相近哲理的成语是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分析】这幅漫画的寓意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但事实上学生在做这个题目的时候,错误率是非常高的,主要还是没有真正领悟它的深刻内涵。漫画的内容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预见性,否则,自己的行为就会成为自己发展的桎梏。题肢中只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了这个思想,即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了要重视实践的道理。选A。

例9.(2005年·天津·27)漫画《放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 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③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分析】《放生》这幅漫画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对矛盾,鱼儿离不开水,把鱼放回水里去,应该是鱼最快乐的事情,但是鱼却大声疾呼“不要”,其潜在的信息则是,水已经不适合它们生存了,所谓“放生”,就是杀生。因此,漫画讽刺的是经济发展不顾环境破坏的错误行为。它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则是,要充分考虑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切不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强调了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来看,经济发展应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事实上环境污染正是只顾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破坏造成的,所以,这个观点不符合题意。最终选D。

例8.(2004年·江苏·28·不定项)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

      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分析】此漫画很简洁,两个人分别坚持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认为“我在故我思”;另一个人则认为:“我思故我在”,其主题是表现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不同派别的基本思想。“我在故我思”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我思故我在”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强调了意识决定物质。双方的观点是围绕“我在”和“我思”二者的关系展开的,这正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标准。所以ACD三种说法是对漫画的正确分析。而“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则是对信息的错误解读。不能把唯物主义等同于辩证法,也不能把唯心主义等同于形而上学。

例7.(2001年·全国·15)读漫画,假如漫画中“有了‘大脑灵’,高考一准行”是一则误导考生的广告,从哲学上看,它主要错在

A.夸大其词,不实事求是     

B.急于求成,不注重量的积累

C.强调客观,不重视主观的努力  

D.主次颠倒,不懂得抓主要矛盾

(2001年·全国·16)读漫画,假如考生真的将高考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大脑灵”,从哲学上看,他主要错在

A.不调查研究,对“大脑灵”缺少了解      

B.急于求成,不注重量的积累

C.主次颠倒,不懂得抓主要矛盾

D.主观主义,理论脱离实际

【分析】该漫画图中有一个重要信息:有了大脑灵,高考一准行。审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题干中的规定性条件,如第1题有一个“它”字,这是一个代词,“它”代替的是什么呢?从前面的信息来看,应该是做广告者,所以此题只能从做广告者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那么BCD三个答案就不能选了,因为它是从考生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的,不符合题目的要求。而第二个题目则是从考生的角度来设问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假设:考生真的将高考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大脑灵”,这样实际上又限定了要从考生的主观因素去分析。高考成功必须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这是内因,而大脑灵等只能是外因,是条件,所以如果真的将高考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大脑灵”,是忽视了内因,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的表现。所以选C。

例6.(1999年·全国·21)者幅漫画是在批评卖辣椒者

    A.片面地看问题

    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C.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

    D.不实事求是

【分析】此漫画运用分镜式手法表达了一个完整故事。卖辣椒者根据买者的需要而不是根据辣椒本身的事实来说明辣还是不辣,结果一无所获。辣与不辣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人而异。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能从主观出发。所以选D。

例5.(2006年·北京·35)图9画的是位少女,图10是位老妪,有人做过实验,让两组人分别看图9和图10、再共同看图11,看过图9的人认定图11是少女,看过图10的人认定是老妪。事实上,图11是图9和图10的结合,从事既可看出少女,也可看出老妪。图形欣赏产生的不同效果表明

A.艺术欣赏的本质是感觉的集合        

B.艺术欣赏的内容因人而异

C.艺术欣赏的效果受思维方式制约    

D.艺术欣赏的片面性总是不可避免的

【分析】题干用了大题的文字对画面的信息进行了介绍,严格地讲,这不是一幅漫画,只能看作是一种心理学的实验,命题者的意图在于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从中领悟其蕴涵的哲学道理,画面只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文字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做题的时候不能被画面的信息所干扰,一定要抓住文字材料进行分析,才能提取有效信息:图形欣赏产生不同效果及其原因。“艺术欣赏的本质是感觉的集合”就是“物是感觉的集合”这个唯心主义观点的迁移,是错误的。“艺术欣赏的内容因人而异”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艺术欣赏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其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本身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艺术欣赏的片面性总是不可避免的”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艺术欣赏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可能会有片面性,但是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联系观点C来分析了。艺术欣赏作为一种意识活动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这里的主观因素包括思维方式,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多个方面。题干的材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图11是图9和图10的结合”,即图9和图10是对图11的分析,图11是对图9和图10的综合,因而在欣赏的过程中,如果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就是思维方法的层面了。所以选C是最符合题意的了。

例5.(2003年·江苏·28·不定项)读右图漫画,它表明

A  事物总是具有二重性

B  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C  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D  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分析】此题漫画下面有两行提示文字:女孩:下雨好极了!男孩:下雨糟透了!意即面对下雨这种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由于其出发点不同,而得出的结论也大不相同。说明了主观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主人呢?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所以AB两个答案符合题目的要求。一定要对比两个人的不同观点作出分析与判断。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两个观点都正确,但不能反映漫画的主题。

例4.(2007年·四川卷·32) 下列选项与图8漫画体现相同哲理的是

 

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②唯利是图,贪得无厌

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④事出有因,因必有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分析】漫画的题目叫做“总做噩梦的床”,图中有一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一个大大的“贿”字。整个漫画反映了贪污受贿者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说明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意指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是一种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最能够诱使学生出错的选项,因为题中有“贿”字这个信息,但千万不能只抓住这一个信息就得出结论,而要把这个信息和漫画的题目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现的哲理是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画中主人之所以总是做噩梦,是因为它做了受贿的事,所以总是担惊受怕,事出有因,因必有果,正是对这一主题的反映和体现。

例3.(2006年·四川·31)漫画《两代人的反映》中蕴涵的哲理有

A.各得其所,对牛弹琴,南辕北辙

B.顺其自然,有的放矢,一石二鸟

C.旁观者清,别有会心,见仁见智

D.峰回路转,乐以忘忧,目无尊长

【分析】《两代人的反映》所反映的主题是面对传统文化戏曲,两代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映,一个小孩昏昏欲睡,一个老人则是听得津津有味。此题的信息不难把握,难就难在对成语所体现的哲理的分析上面。必须对四个选项中列举的成语所体现的哲理有清楚的把握,才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对牛弹琴体现的哲理是教育不分对象,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说明了正确的意识或科学的价值观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的重要性。

顺其自然的意思是听之任之,不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其体现的哲理是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强调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一石二鸟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好处,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旁观者清意指当事人被碰到的问题搞糊涂了,旁边观看的人却看得很清楚,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别有会心意即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说明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见仁见智意即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峰回路转形容事情出现转机,说明了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乐以忘忧意指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体现了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目无尊长指不把尊长放在眼里,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

结合漫画提供的信息以及成语的基本含义,只有C选项的三个成语最符合题意。

例2.(2005年·全国卷Ⅰ·28—29)图6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回答。

(2005·全国卷Ⅰ·28)在画面情境中,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

A.自相矛盾的关系

B.辩证法的矛盾关系

C.诡辩的关系

D.辩证否定的关系

当我们面对这幅画的时候,图形与文字共同组成的这幅画又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表述两者关系的有

①艺术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

②艺术作品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③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审美再现

④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分析】试题对漫画的画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第一个题目的问题是:在画面情境中,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属于什么关系?一定要分析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即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结合题干的说明一般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即选A。这里同时要分析清楚四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自相矛盾是从逻辑意义而言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这是矛盾律的要求。一个概念不能既是它,又不是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既是人又不是人;一个命题不能既肯定某一对象又否定这一对象。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称之为“自相矛盾”。辩证矛盾指的是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诡辩一般也是从逻辑的角度而言的,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但在此题中不是有意地颠倒是非,而是用一种艺术的手法去启示人们思考。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的基础上的,辩证否定究其实质而言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用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如果说第一题是从这幅漫画的艺术手法来思考它的哲学道理,那么第二题则是从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来启迪人们的思考。对这幅作品的信息挖掘已经超出了这幅漫画本身的范围。“艺术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的说法是错误的,任何创造活动都必须建立在通过实践活动所获取的现实材料的基础之上,而不可能凭空创造。“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的说法也不准确,艺术创造具有能动性,它来源于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②③两个观点则正确地反映了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既来源于现实,是一种摹写;又高于生活,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审美再现。

例1.(2005·全国卷Ⅱ·27—28)右图是一幅题为“招商热”的漫画。回答:

 

 

(2005年·全国Ⅱ·27)漫画“招商热”除了讽刺某些人办事不从实际出发,还批评了他们没有

A. 抓主要矛盾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D. 发挥主观能动性

(2005年·全国Ⅱ·28)从图中所显示的信息来看,建设水电站还缺乏基本的自然资源。一般说来,资源配置是指人们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A.消费既有的资源

B.生产出过去没有的物资

C.相互交换自己多余的物资

D.对资源作出一定的安排

【分析】此漫画的画面有三个重要信息:一是此岩的名字叫“滴水岩”,说明水源不足,水量很小;二是滴水岩上有一块招商广告牌,上书“欢迎您来我地投资建水电站”;三是漫画的题目叫做“招商热”。此题设置了两个题目,一个是哲学角度,一个是经济角度。这里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什么是有效信息?信息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信息,从而挖掘其独特的价值。所谓“有效”,一定要联系问题进行解读,符合问题需要的信息就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或者说,有些信息在第一个问题中是有效的,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就是无效的,反之亦然。获取和解读信息一定是带着问题去解读的,这样才能明确思考的方向和目标。

两个试题在题干中都进行了文字说明和提示,第一个题目直接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漫画的主题:某些人办事不从实际出发。然而设问:还批评了他们没有怎么做。“抓主要矛盾”不符合漫画的主题,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恰恰是抓主要矛盾的表现,但是如何招商则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样与主题无关。招商热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要按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符合题意,所以选B。

第二个题目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信息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建设水电站还缺乏基本的自然资源。然后设问:什么是资源配置?强调配置的功能。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