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真实服饰样子:外储做不到无偿分给民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5:05:01

外储做不到无偿分给民众

2011年10月20日12:57  章玉贵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字号
推荐阅读更多
  • 菲律宾军舰在南海撞击中国渔船
  • 希拉里突访利比亚送4000万美元
  • 日韩首脑会晤称将发展新型关系
  • 利当局称卡扎菲正从外国招兵买马

  近来,围绕中国3.2万亿美元的外储如何使用,不仅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民间情绪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最能博人眼球的观点,当是呼吁政府将部分外储无偿分给民众,以至于外汇管理局还对此进行解答。不过,金融含义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表述清楚,外储的使用应被理解为一种国家理财行为,必须要集中民众的智慧,但这里面不应有太多迎合民间情绪的片面建议。

  首先应当肯定的是,中国外储规模持续扩大,是中国提升国际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杠杆,这是一件好事,不能简单说是负担或压力。可以说,即便是极力反对外储规模扩大的人,也不可能主张回到30年前的外汇短缺时代。其实,放眼整个东亚地区,无论是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日本,还是步入工业化国家行列的韩国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很高的新加坡和我国台湾与香港地区,普遍存在对外贸易的重商主义逻辑,由此都非常重视保持相当规模的外储。 以新加坡为例,这个精明的经济体很有金融与投资基因,通过设立淡马锡这类主权财富基金,较好地实现了保值增值。自2002年至今,淡马锡9年里的累计年化收益率达到了21%,在各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名列前茅。

  相形之下,缺乏国际化投资经验的中国,尽管坐拥世界排名第一的外储,但在如何以其为杠杆博得更多收益方面,显然还是不折不扣的“菜鸟”。同时,中国如今握有的这些外储,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外贸顺差,与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的辛苦劳作密切相关,外汇储备收益低,而且由于大量购买美元面临资产缩水风险,很容易引起民众关注。这使得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尽管不断网罗最优秀的操盘手,也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期望。收益不高,成了外汇储备问题不断引来民间质疑的重要原因。

  更何况,在手脚被欧美设置的条条框框束缚的情况下,中国既难以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扫货,也不能用巨额外储购买急需资金的西方国家企业,只能不情不愿地购买年收益率只有4%左右的美国与欧洲国家债券。如今,美债、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民众不仅关注巨额外汇资产的安全,更会因此产生一些“怨气”乃至“怒气”。那就是,在世界经济美元化框架下,中国的外储是一种可能随时贬值的“绿票子”;另一方面,中国持有的上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在需要兑现时能否如愿也是未知数。尽管基辛格曾说过,美国欠中国的钱终归是要还的,但这句话本身也暗含着可能拖欠的逻辑。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大而避险手段少,外储规模快速扩大而民生问题相对进展缓慢,是民间对外汇储备有情绪、有怨气的另一原因。

  从上述角度说,有人建议将部分外储无偿分给民众,在大众心理上可以理解,但对专业问题发表这种不够专业的建议,显然夹杂了情绪化的宣泄。应该说,外管局关于外储属性归类的界定是比较准确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应当把外储“一分了之”、“一拨了之”。其实,即便是持外储应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观点的人,可能也知道这种逻辑在真实世界里很难成立,直接无偿剥离外汇储备用于充实社保、改善民生福祉,也会带来诸如通胀等问题。他们之所以如此主张,可能是不愿看到中国拥有天量外储却被严重束缚手脚的窘境,不愿看到中国在全球既有经济与金融分工格局下多年来一直为主要金融强国打工的弱势地位。

  笔者认为,针对外储的使用应被视为一种战略意义上的国家理财行为。既然是国家在理财,集中民众的智慧是必须的,但值得欢迎的还是理性的建议,而非情绪化的宣泄。没有人希望看到中国外储被别国某种意义上的绑架。广大百姓特别愿意看到的肯定是中国能够早日拓宽外储投资渠道,并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尽快摆脱外储使用受制于人的局面,以实现核心战略资产的保值增值。假如中国3.2万亿美元外储的年投资收益率能够达到10%以上,就算从外汇储备收益中拿出1万亿元人民币来补贴本就存在巨额缺口的社保,也未尝不可。(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