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鹤城区服务小姐:聚焦初中:促进我区初中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08:35
聚焦初中:促进我区初中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来源:区政协办公室 作者:区政协文史委 发表日期:2008-10-07

当前,初中教育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似乎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思考。上海曾提出“加强初中建设工程”;杭州市教育局也提出要“填谷造峰”,打造初中教育高地,努力破解初中教育的难题。一直以基础教育领跑全省而自豪的上城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近年来,虽然上城教育围绕“致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目标开展各项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如何提高上城区初中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凸现办学特色,扩大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上好学”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索和解决。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也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区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员会对我区初中办学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梳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现阐述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上城区共有中小学32所。其中,初中学校9所(国有民办2所,公办7所)。共有初中学生7599人,教师693人。

我区自2000年初中下放以来,初中学校办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区委、区政府对初中学校建设十分重视,投入约2.5亿元左右改造学校硬件,添置设备,使6所中学达到省标准化要求;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撤并初中4所,搬迁初中3所,使初中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对办学机制进行改革,保留建兰、勇进的国有民办体制,实行宗文·小营九年一贯制办学,建立宗文教育集团等;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建兰中学已成为公认名校,勇进、十中等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已在全市名列前茅;某些学校品牌日益彰显,惠兴中学的“一九○”中队,开元中学的“敬廉崇洁”教育,杭六中的“小班化”教育等特色教育已闻名全省全国。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区初中学校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正视,值得探讨。

1、整体办学水平欠高,办学特色缺乏。近年来,我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各项指标总体水平在逐年提高,有半数学校进步明显。但是,与全市总体水平相比,仍处于中等,特别是后30% 学生抽测成绩低于市平均水平。初中学校办学有的缺乏对已有办学特色的总结宣传,有的缺乏对品牌科目的提炼提升,有的缺乏对学校文化的挖掘培育,初中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不高。

2、校际发展不平衡,办学差距明显。集中表现在国有民办初中和公办初中之间在资金投入、教师待遇、师资水平、生源数量、教育质量、学校声誉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公办学校之间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学校文化、教育质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初中学校整体发展不均衡。

3、生源数量下降,生源结构变化。从近几年的小学毕业生和初一新生数量比来看,生源流失率在10至15%左右,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源结构改变明显。主要表现为本区生源越来越多地流向建兰、勇进两所国有民办学校(本区生占80%),在校人数已达全区学生数的近50%;部分生源因进不了本区的国有民办初中和希望进的公办初中,又不愿意读学区内的初中而流向外区初中学校;城区中心地区学生急剧减少;春江花月等新楼盘生源很少;外来人口生源虽逐年增加补充了本区生源,但在生源质量上存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从而,造成国有民办初中生源爆满,公办初中生源不足,优质生源流失,生源结构改变明显。

4、教师总人数超编,优质师资不足。经过多年努力,初中教师总人数超编情况已有所缓和,但目前仍总量超编,职员比例过高。受编制限制,优秀大学生和骨干教师引进受到制约。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名师名校长纷纷退休。我区仅有的3名初中省特级教师,2名已退休,多名有名望的校长也相继退休,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的成长青黄不接。

二、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造成初中教育发展“先天不足”。上城区作为老城区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我区8所公办初中下放时全部是从完全中学(初高中一体)分离出来,高初中分离时,学校硬件设备投资不足,优质师资流失严重,职员大量超编(超编数达13.6 %),退休教职工很多(上城区下放的退休教工占全部下放教工总数的32 %),学校负担很重。尽管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投入,基本完成了各初中学校的硬件改造、设备添置、师资结构调整。但是,全面提高初中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特别是如何加强软件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两支队伍素质、彰显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尚需长期艰苦的努力。

2、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带来生源数量与质量的巨大变化。一是优质生源急剧减少。今年来杭州城市发展的迅速东扩、西进,以及以上城区为主阵地的旧城改造,造成我区人口大量外迁,适龄儿童数量不断减少。特别是以往生源数量足、质量高的湖滨、清波等中心地区,更是人口外迁最突出的地区。中心区域的生源减少也导致了学校布局的调整。据统计,中学下放以来,位于中心地区的湖滨街道撤并初中一所,外迁一所,只剩惠兴中学一所公办初中。清波街道也撤并初中一所,外迁一所,只剩一所国有民办的勇进中学。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增加。上城区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随班就读的政策使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的比例快速增长。由于家庭生存环境,文化、生活习惯等差异和流动性强的特点,如何高质量地完成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对公办学校来说是一种考验。三是“择校”现象的冲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渴求与追逐,“择校”现象日益严重,大量生源流向具有得天独厚体制优势的本区和外区的国有民办初中,对公办初中带来很大冲击。

3、不同起点和实力的竞争,使得国有民办初中与公办初中之间差距扩大。由于我区2所国有民办初中是从杭二中、杭四中两所杭州市名校分离出来,凭着学校社会影响、外在环境、学校文化等品牌优势,办学起点高,又享有了国有民办学校的政策优势,在经费投入、教学设备、师资队伍、教师待遇、生源质量等各方面优于公办初中,进入良性发展。从调查看,对生均公用经费、骨干教师数量、教师待遇、择校生比例、学生学业成绩等五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公办学校均与国有民办学校存在明显差距。

4、小学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公办初中的发展。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虽然我区小学总体基础较好,但明显存在校际间和学科质量之间的不平衡。由于小学校际间存在国有民办与公办学校之分,公办小学之间存在省、市、区三级实验学校和普通学校之分,客观上造成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差距很大。从近两年小学六年级学业检测各项指标显示,四所国有民办小学、各级实验学校均占居了前十名,与普通公办小学之间差距很大。而国有民办小学的学生几乎全部直升国有民办初中,各级实验学校学生也大多进入本区或外区的国有民办中学。而基础较差的几所普通小学学生几乎都“就近入学”,进入我区公办初中,生源差距加大了初中校际之间的不均衡。

5、学校缺乏特色办学的突破口,对初中学校办学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受中考“指挥棒”的制约,长期以来初中学校形成的过分强调升学率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导致学校缺乏对整体办学的规划和特色发展的思考,办学特色不明显,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同时,缺乏对初中学校整体办学的专门研究与指导,也影响了初中学校的发展。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单纯以升学率作为重要标准评价学校好坏的现状,影响了学校和校长的办学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有六处使用了“均衡”一词,并在政府责任、经费保障、师资配置、教育督导、责任追究等各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它是“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发展的核心和法律依据。因此,上城教育发展方向一定要以致力推进区域学校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为原则,以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核心,以形成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初中办学整体水平为目标,以优质的教育成果,为上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此,本文从政策导向、资源配置、教育质量、特色办学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聚焦初中教育,制定“加强初中学校建设行动计划”。加大对初中学校的扶持力度,将人力、财力、精力聚焦初中教育,在“行动计划”中将振兴初中学校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措施、具体步骤、实施时间等做出明确规定和规划,统一部署。同时,制定有关初中学校发展的各项措施、系列文件、政策、方案,为初中学校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保证,给初中校长办学以政策导向。

2、强化质量意识,完善“初中教育增量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要全面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特别是对后30%的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监测,关注和帮助他们进步。对小学各学科教学情况进行检测、研究、监控,把好小学教学质量关,缩小校际差距,为学生后续发展打好基础。二是要完善初中教育增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增量评价为手段,与学校管理考核相结合,促进初中各学校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尽快发展。增量评价是以提高学生进步和发展幅度为目标的评价,能有效引导学校从“重投入”到“重建设”,“重生源”到“重培养”。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公办初中来说,增量评价能明显反映他们的努力程度,较科学、合理地反映他们的工作绩效。

3、注重内涵发展,实行“校长任期制教师流通制”。一方面,试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让受聘校长与教育局签定责任合同,明确各自责任和任务。制定校长任期内学校发展规划并加以督导评估,以提高校长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引导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努力培育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教师的福利待遇,缩小各校教师间收入差异,加大教师在校际间的流动,使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从而,在全区范围内充分发挥名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优质师资共享的目的。

4、改革招生制度,试行“初中选校制优高选送制”。高标准义务教育应提供学生选择学校的机会。根据上城区学校多、教师多、生源少的实际,可以尝试改革小学升初中的招生办法。改变按学区小学直升初中的招生办法,允许学生选择公办初中。这样,一方面给学生以选择权,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校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也有利于留住生源。同时,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努力建议市教育局政策支持,将中考自主权下放区教育局,把上优质高中的学生名额分配到各城区教育局,由区教育局制定方案选送学生。这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5、加强办学研究,探索“区域特色教育模式”。一是试行“小-初-高衔接”模式,初中学校一方面加强与小学的合作,加强中小衔接,增进中小适应。另一方面加强与高中名校联系,上挂下派校长、教师,共享教育经验、学校文化和优质师资,提高初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控制国有民办初中学校规模,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规模过大不利于国有民办初中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影响公办初中的发展。国有民办初中的办学规模要适度,要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引领学校优质发展方面做出探索和示范。公办学校要根据学生数相对较少,教师比较充裕的实际,提倡学校特色办学,以“一个都不能放弃”、“一个都不能掉队”为目标,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深入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精神生活,跟踪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进行个别化教育。深化小班化教育研究,做到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精细化,提高教育效能。三是探索国际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开发与香港、日本、澳洲及欧美等国家地区的交流项目,以结对姐妹学校,互派师资教育培训,政府间交流协作等形式,开阔眼界,促进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