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的特点:只有“宗”出本真,才能“蓄”出深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6:34:07

 

拓荒者

  《人民网》《强国论坛》丁点点先生(2004-10-21 10:16:29上贴)《宗一而蓄百――我们培养的,是“专家”还是“杂家”?》用书法理论的“一本为宗,兼蓄百家”,即“宗一而蓄百”来比喻为了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应该采纳的读书方法。认为“一个中国人,首先就应该熟读《四书五经》和《老庄》,了解‘经史子集’,在有一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之后,才可浏览东西方的各种名著,领略各种思潮流派,钻研各种哲学著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守中国文化之宗,而兼收东西方各种文化之长;才能做到既不被某种思潮所迷惑,又能取天下百家之长。”这一倡议受到诸多网友的积极关注。笔者非常钦佩这一比喻,同时也有一点儿建设性提议,希望能与诸网友进行商讨。

  一、正宗的“固定文化系统”存在吗?

  丁点点先生十分清楚:“中国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败,就在于没有去“宗”一个固定的文化系统。从小学开始,各种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便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毫无文化系统可言。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宗守之时,即让小学生去兼收百家之长,甚至搞什么‘凭兴趣阅读’、‘研究性学习’,正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结果当然是一事无成。因为没有自己所固守专一文化系统,即去取百家之长,只会莫衷一是,迷失方向。其最明显的表现,即是长大后精神上的无所归依,亦即所谓的‘信仰危机’。五四以后的文化发展历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丁先生说得极为透彻,自五四以来的八十余年间,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硕、博教育,以致专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已经失去正宗的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文化系统了。相当一部分国学、道学、儒学等研究探讨中国学问的大师在借鉴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潮时所做的各门学问,即使想到了要保留我们的文化传统,又实际保留了多少呢?!就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知识而言,难道仅仅是我们的学生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吗?“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偏执狂妄的性格,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学风,根本不可能学到前人精湛的学问。因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种不良现象,不止出现在我们的孩子初学阶段,在相当一部分学士、硕士、博士以致“盛名之下其实难负”的专家、学者的科研阶段也是普遍存在着[1]。

  比如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援引汤因比的观点说,每一种文明都有诞生、成长、兴盛、衰微、灭亡的过程,30年河东,30年河西,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的更替兴衰即将到来[2]。关键是中华文化、西方文化“灭亡”了吗?!为什麽相互交融了这好几千年,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包括世界上存在着的各民族文化,仍然顽强地显示着各自的特殊性而灭亡不了呢?!“河东河西”论泯灭了优质文化与劣质文化的界限,将优质文化与劣质文化等同看待。这一观念忽略了将要在新世纪复兴的中华文化必须是在回归本真中华文化之后,再根据其精髓创建的新世纪中华文化。而决非中西文化“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的简单轮回与替换;又比如任继俞先生等,因为不清楚中西医之间存在着无法弥和的差异[3],提出基本上是为现今大多数学者所共识的:中医学必须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洗礼”的主张[4];全然不晓得两种学术体系存在着与生俱来无法弥合的差异[5]。还有汤一介先生“无论是现代新儒学或现代新道家,都必定是经过西方哲学洗礼的现代中国哲学。”[6]此论点与任继俞先生的“洗礼”如出一辙,同犯一错;至于何兆武、赵明节等先生“学术不分中西”的“高论” [7],又有多少内容是符合事实、符合历史真实的呢?!更有甚者,我们专事易学研究的权威刊物竟会出现贻笑大方的文论。例如2003年3期《周易研究》中《“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释义“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言:“认为先民在先天时代行事,天合于人而不违背人,人与自然协调得十分完美;后天时代人们行事,须奉顺上天,从天而动。先天之时天人和谐一致,后天之时天人间的相互协调则有所欠缺。”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先天”是“天”还“没有”生出来;“后天”是指“天”已经“生”出来了。那麽,在“天”没生出来之前的“先天”之时,能有与天和谐一致的“人”生出来吗?

  大师级学者也会凭自己的“人生经验”妄下推断,大师级学者也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大师级学者也会为文化帝国主义否定“中国古代有科学”的谬论推波助澜[8]。应该说明的是,这些大师的失误在于,一百多年来他们“都是长期浸淫于西学之中”[9],力求用释义古人现成的学术思想去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很少探讨古人学术思想之所以能够产生的客观依据。基于这种治学方式的浅薄,他们所释义的古人现成学术思想,自然免不了象将“既生瑜,何生亮!”释义为“既氏生了周瑜,何氏生了诸葛亮”的相声《歪批三国》一样荒唐可笑。比如一些学者大讲特讲“道”的玄妙、高深、神不可知、是宇宙万物的生化法则,却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道”究竟是什麽东西,说不清楚“道”所包容的法则实际内容及这些法则是如何被我们中国的先哲发现的。还有一些学者用所谓的阴阳五行是五种元素,并用机械的相生相克原理来指导中医诊断治疗的实践。根本不了解本真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是指天地之气的五种根本属性;“天人相应”的准确含义是指“人体五脏十经的气血运行与春、夏、长夏、秋、冬(木火土金水)五个时节的天地之气相互感应规律”[10]。所谓“道”、“阴阳五行”都有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存在为其客观依据(有另文分析)。古代先哲们那曾经有过的相当严谨、相当系统、相当客观、相当科学的本真传统科学思想,是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人文文化体系的真正根源。只是在积习多年的“古代中国哲学思想是不需要证明的”误区之中,真正依据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从实事中求出“是”,即依据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内容的文论,却经常会被那些认为似乎讲思想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师们看作是荒诞不经而缺乏学术性。尤其是接受了现代科学基础知识灌输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及一些专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在接触到本真中国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知识时,他们会说:“古人讲的‘气’与质子、分子、原子是什么关系?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连最基本的科学知识都不懂,能算科学吗?”在接触到中医“人体气血运行规律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时,他们会讥讽地说:“人体与地球能有什么关系?”更为可笑的是,一些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专家连阴历、阳历都分不清楚,可见我们正宗的“固定文化系统”在现今学术界所认可的范围内已经不复存在了。

  二、如何才能找到正宗的“固定文化系统”?

  应该说,无论是现在各地的教育都正在进入的“新课程”,还是当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进行的有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整理与研究,都没有依据本真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在根本上解决培养人才的指导方针上的问题,即“一本为宗”问题。而这个根本问题未能解决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本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相当欠缺。如果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对本真中国传统文化似懂非懂,那麽又怎能要求他们编写出来的教材能够让学生们学得懂呢?!更遑论对幼儿、青少年及所有公民的终生道德教育、信仰危机等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了。

  要想使中国的教育走出死胡同,只有走固守中国传统文化之途。要固守中国传统文化之途,必须明确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文明起源于七千年以前。起源于七千年以前的中华文明,以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体系与伏羲所创“古太极图”息息相通、相辅相成为基本特征。只要用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来验证“古太极图”及其被释义的易学理论,“固定的文化系统”便会一览无余。

  中华文明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为一体。如果把她比作一望无际、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百花园,那麽,这一文明中诸多为世人所惊叹、所折服的辉煌成果,则如同园中有数不尽的颗颗奇葩令人目不暇接。要想使这一百花园常开不败,就必须用我们中国人的本土研究方法,从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研究。用现代人容易懂的语言来讲,就是从“气候”、“土壤”、“园丁”的“开发、维护”技能,来分析这些成就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的根源。惟其如此,才能从中找出能够使这一百花园越来越繁茂的规律。如果依据因为中学西化而错位的中学西范研究方法,只将某朵或某几朵奇葩采摘下来,再将花瓣一片片撕扯开来,即使是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也不会研究出什麽能够对中华民族的复兴真正有价值的指导性规律。

  我们现今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教育正是采用的中学西范模式,比如“强大的理科教学模式已经让很多高等学校的中文教学也照搬照办,你化学物理数学外语有大量的习题集,你们让学生弄ABCD项答案选项,中文也照此办理,弄得本来是一语多义,或者说一象多义的,本来十分具优美感的汉语言文学被他们(教育者)指定为一象一言的机械的,一对一,对号入座。” 小学、中学语文教育同样厄运难逃,导致我们母语水平的整体下滑[11]。诸如此类能够非常直接地对国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都如此异化,直接殃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教师甚至博士、专家对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的误解程度之深,可以说是积重难返。即使在我们的孩子初学阶段,想教育他们“固守一家”,也无法定准应该让他们固守哪一家,因为不管哪一家,都不是正宗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家。更不要奢谈然后的“兼收百家”,最后“自成一家”(创新)了。

  只要不能实现回归本真中华传统文化,“宗一”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文化系统作为标准,“蓄百”也难以真正集百家之所长。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既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专家,也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杂家,而很可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败家。

  本真中华文明这个“一”,是由本真中国天文学、本真中医学、本真易学等多学科组合而成,而这些学科知识大都被西范得失去了原本的真实面目。天文学是中国传统科学的领先学科,中医学则是在其他国家的医学都被现代医学取而代之后,世界上唯一能与现代医学相抗衡、相媲美甚至相超越的学科。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只有采用纵观中医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博览与这两大学科息息相通的羲学、易学、农学等学科知识,以中医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这两大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为主线,以与之息息相关的羲学、易学、古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知识为旁证,将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天地等概念与中医学、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天地、阴阳五行,五脏、五季、五方等有机地交叉起来进行剖析;将几乎是诞生于同一时代的天文、地理、中医、文字等与哲学思想息息相关的诸学科进行对比分析,在广的层面上求深,在深的层次上求广。使在某一具体学科中无法窥其全貌的知识得以从正面到侧面,从顶层到底层,从外表到内里,清清楚楚地被揭示出来。真正做到厚积薄发,有理有据,建立起真实性强,可信度高,内容自成体系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只有用这种纵观博览的新方法,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以崭新的风姿、独具的魅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展示给世人。惟其如此,才能“宗”出本真,“蓄”出深广。使受教育者有“一”可宗,有“百”可蓄。真正培养出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中西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对中华文明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切能密切联系现今社会实际问题,能够为对医治当代国际国内诸多社会现代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的专家、名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