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的谚语:有关“诗圣”名号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34:35
有关“诗圣”名号分析

紫雨推荐:此文有助于在创作诗词联曲时,为了格律声韵的需要,   在引用古代诗人的名字时,任意选用以调节平仄。同时,也是一种   积累,加深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   推荐指数:四星     有关“诗圣”名号分析---祁和晖
------------------------------------------------------------
中国诗史上有给诗人起“浑名称谓”的习惯。往往以一个“浑名”或“别称” 去概括人们对这位诗人特征的认识,除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之外,其他如诗鬼李贺、诗神白居易(苏轼亦曾被称此号)。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王昌龄、王维曾被人称为“诗天子”;贾岛、释无可被称为“诗奴”;孟郊被称为“诗囚”;晚唐罗邺被称为“诗虎”。此外,还有诗癖、诗魔、诗妖等怪称。形成这种给诗人起“浑名”、“外号”的趣味和习惯,在心理文化学上也是一个颇可专题研究的课题。笔者粗略估计,这种习惯大约起源于西汉。可能是汉世尊称《诗经》博士为诗宗这种文雅风习的世俗演化。《汉书·王式传》中提到“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 。其义指江公为治鲁《诗》的读书人视为宗师。至唐代“诗宗”一词词义转化,不再与《诗经》学派相关。如姚合《寄陕州王司马》称:“自当台直无因醉,一别诗宗更懒吟”。魏晋世称许“诗家巨擘”通常用语为“诗伯”,也就是“诗老大”、 “诗霸”之意。到唐代社会富庶,人际关系环境宽松,读书人之间喜互称排行。诗评中亦喜取“浑号”。“浑号”中自有高下蔡田分寸。在唐宋之世,“诗圣”一词虽未发明出来,但对杜甫更无其他任何讥嘲调侃类浑称。每提到杜甫,上下人等都表现出恭肃敬重的心态。对“圣人”是不能调侃的。可见唐宋人心目中杜甫已是圣人。
中国诗人中唯杜甫称谓最多。在诸多称谓中,“诗圣”一称出现最晚,也最崇高。除“诗圣”称之外,人们对杜甫还有很多的敬称和亲称。如:
老杜、杜公——敬崇称;杜陵、少陵——郡望称;
杜拾遗、杜工部——职官称;子美、杜二——亲密称;
杜甫——姓名称。
在杜学中人们用得更多的是老杜、少陵二称。“诗圣”尊称只能是在很正式的评价场合才用,不能用作随常称谓。“诗圣”不同于“浑名”、“别号”之类,可含调侃。“诗圣”是辉煌肃然的一顶桂冠。上下三千年,这顶桂冠只有杜甫一人获得。
李白、杜甫这对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人们习称“李杜”。杜甫生前对李白非常崇拜,这种崇拜发自内心,不因俗世的政治风波而改变。永王李lín@④之乱平定后,朝中有人认为李白参加过李lín@④军幕工作而要重治李白“附逆”之罪。杜甫即时明确表态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爱慕李白诗才,成为当世李白最深挚的知音。“李白诗无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流放后,杜甫预言李白将永垂不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杜友谊,李杜并垂不朽的诗歌成就,使后世把二人看成一组特异的文化现象加以并称。其实李杜并称,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若干对。世人却逐渐形成用“李杜”专称李白、杜甫。其他对“李杜”亦逐渐不为后人所共知。  东汉李固杜乔因共同反对权臣梁异而被杀,当世合称李杜:“李杜司职,明心合力”(《后汉书·李杜传赞》)。稍后李膺、杜密同被党锢之祸而入狱,时人同情合称李杜:“党事既起,免归本郡,与李膺俱坐,而名行相次,故时人亦称李杜焉。”(《后汉书·杜密传》)东汉还有第三对李杜,为李云、杜众。李云因忠谏获罪,杜众上书愿与李云同死。二人的友谊义气被当世并称李杜。唐代李杜并称比汉世少一对,为两对。盛唐李白杜甫,同为诗界巨擘,友谊义气深挚,后世并称李杜。晚唐李商隐、杜牧同为晚唐诗坛大家,后世亦称为小李杜。汉唐两世五对李杜中,唯李白、杜甫最为知名。几乎妇孺皆知,乃至“李杜”逐渐发展成二人的专指。凡提李杜不加前提说明,必指李白、杜甫。五对李杜都是历史名人,偏偏李白、杜甫独成“李杜”专称。历史的筛选作用,不知该看成有情?还是无情?
李白杜甫这一对“李杜”在形成专指中,都伴随而产生过神话式传说。有关李白的神话传说,在李白生前已开端。贺知章一见而惊其风采呼为谪仙人。身后范传正作“李公新墓碑”,已然行文说:“公之生也……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长庚星即俗常所称太白金星。李白是太白金星投胎。故其诗才乃天纵,故必成诗仙。在神话传说中,杜甫也是“天使下谪”,是文星下凡。天帝敕封其在人间成诗王,并赐以诗王石印为凭。相传为唐·冯贽所作的《云仙杂记》记了一则杜甫的神话。道是:“杜子美十余岁,梦人令采文于康水。觉而问人,此水在二十里外。乃往求之。见鹅冠童子告曰:‘汝本文星典吏,天使下谪,为唐世文章瑞。九云诰已降,可于豆垅下取。’甫依其言,果得一石,金字曰:‘诗王本在陈芳国,九夜扪之麟篆熟,声振扶桑享天福’。”从这则传说的文气名物看,愚以为不像唐人所编,而像笔记白话小说发达的后世创作。《四库总目》据《墨庄漫录》辨析为宋·王zhì@⑤伪托。《云仙杂记》这里写了“声振扶桑享天福”一句话殊难理解。此扶桑指金乌出没之神木乎?亦指《南史》所提到的“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之“古国名”乎?径直指日本国乎?从日本所藏日本留学生手抄本李善《昭明文选》残卷看,中唐时《文选》已被手抄传入日本。难道杜诗亦在唐世即传入日本并为日本所重视么?
且不管唐世杜诗在日本国的影响如何,但至迟在明代日本已掀起过举国学习杜诗的高潮。北宋初有证可查杜诗已传入日本。当时乃日本平安朝末期。明代邵傅所著《杜律集解》传入日本。当时日本大诗人松尾芭蕉(1644—1694)受杜诗影响极大。他自称是一位“品尝杜甫心酒”的人。他死后,其陪葬的头陀袋中恭敬地放着一部《杜工部集》。尊杜甫为诗圣,至迟从明清之世起已不只是中国人的认识,日本诗界也认同了“诗圣”的意义。
二战以后,日本处在战后的恢复时期,需要激发人民中淳正的精神。杜甫成为培养这种淳正精神的历史榜样,于是在日本形成研杜的高潮。学者众多,著述丰硕,出现了杜学专家。如大阪大学黑川洋一、京都大学铃木虎雄。这位铃木虎雄教授早在1928年即有《杜少陵诗集》成果面世。吉川幸次郎毕生从事杜甫研究。他撰写了大量研杜论著。他称杜甫为“地才”。认为:“杜甫的眼光始终注视着祖国大地,描写普通人的苦恼和希望”,“杜甫本身太伟大了,其艺术尤其对偶之妙可以傲视万邦”。
杜甫是中国人的诗圣,也是汉字文化圈认同的诗圣。杜甫头上这一顶诗圣桂冠,我们理当惜之又惜,永远宝贵,永远珍重,不断发扬光大。
1.“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2. 诗圣”杜甫
在形容自己的诗艺时,杜甫曾说过:“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的确,杜甫的七古、五古、七律、五律在唐代都是一流的,古体的七言诗在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在他手里变了格调,在“温柔敦厚”外另开“沉着痛快”一派,五律,杜甫以前用来写艳情、写山水,他却用来写广大的实在的人生,拓宽了诗歌领域。他的五律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种体制的变化,七律精于组织,富于变化,七绝虽直抒胸臆,但颇有清新刻画之句。他不大做乐府,但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源于乐府。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也是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对杜甫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许以最高的地位。两宋诗之冠冕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都以杜甫为祖、金、元、明之诗坛巨擘都是杜甫为之开先。陆游有诗曰:
千载《诗》亡不复删
少陵谈笑即追还
尝憎晚辈言“诗史”
《清庙》《生民》伯仲间。
他视人们尊杜诗为诗史为不足,必置于雅、颂之音中犹若诗中之经才好。秦观在《韩愈论》中,将孔子与杜甫同提并论,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来赞,“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虽未直接称圣,实亦许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经正是被称为诗圣了。
正是因为杜甫推崇儒家思想,再加上其诗歌的影响,才被后世称为诗圣."圣"在古代是对儒家人物的神化评价和称号.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3.“诗佛”王维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4.“诗囚”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进士出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
在孟郊的一生中,“春风得意”的日子非常的短暂。他一生几乎都贫困潦倒,连死后的丧事也是韩愈等友人集资操办的。虽然他生活贫困,仕途短暂,但正是这样的生活困境,才铸就了他阴郁、冷峭、朴重的诗风,成为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
诗多不平之鸣,用字追求“瘦”、“硬”。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称之为“诗囚”。 有《孟东野集》。被人们称为“高天厚地一诗囚”,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
5.“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6.“诗虎”罗邺
罗邺:唐朝诗人
7.“诗鬼”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8.“诗杰”王勃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9.“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10.“诗奴” 贾岛
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1. “诗骨” 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12. “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 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13. “诗魔” 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4. “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5. “杜紫薇” 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6. “温八叉” 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7. “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8. “崔鸳鸯” 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9. “诗神” 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