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为祖国做过贡献:重庆市石柱中学校特色建设的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40:03
放大缩小默认
打造“和谐教育”特色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重庆市石柱中学校特色建设的探索




内涵、特色、公平——中国教育发展之路·重庆市石柱中学校篇
这是一所位于重庆东南部,坐落在土家山寨的学校,一所历经沧桑的百年老校。正是这所山区百年老校,立足办学历史,以先进办学理念为指导,着眼“人有我特”,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懈追求,结出了累累硕果。
谭 平 陈 勇 巫俊平 熊德雅
重庆市石柱中学校创建于1910年,1982年曾被四川省评为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又被重庆市确认为首批重点中学。长期以来,学校立足土家山寨,放眼世界未来,以科学的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特色建设提升办学质量,逐步形成了“和谐教育”特色。目前,学校已发展为一所占地420亩,在校高中学生6400余人,教职工315人,具有较大办学规模、有较强辐射作用和民族特色的渝东名校。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先进集体”、“重庆市绿色学校”、“重庆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十余项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其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和谐教育”特色初显成效。
提炼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特色学校的灵魂是具有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体现办学传统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石柱中学在深入挖掘办学传统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以此来引领和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德”是指道德、品质、人格、志向,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伦理品质以及良好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个性心理品质;“才”是指才气、才智、能力,要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办事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善”是指追求最好,臻于完美,使“德”与“才”达到一种完美境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和谐”是指“和而不同”,既差异性,多样化,又平衡性,统一体;“发展”是指成长、成功、成才。“和谐发展”是指合乎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及心理、劳动技能等协调的、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可持续的发展;是结构合理又富有个性特征的发展,是“天赋才能”的充分发展。
作为办学理念的“德才至善,和谐发展”,就是让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过程;在强调人发展诸要素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德”与“才”的发展置于突出地位。
一、“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百年办学思想的结晶,一贯的办学传统和风格。
早在学校前身南宾书院时期,就提出了“上报国恩,下立人品”。上个世纪30年代,学校倡导“公勇诚勤”,所谓“公”就是指国家民族社会利益;“勇”是指勇敢、勇气、身体强健;“诚”是指以诚待人、诚信立人;“勤”就是指勤劳、勤俭、勤奋好学。40年代又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建立功绩;立言,著书立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改革开放后,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80年代提出了“团结、守纪、求实、创新”,90年代提出了“尚德、守纪、求是、创新”。这些思想和理念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要求,而且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石柱中学在教育中所一直担负的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对学生个性品质、差异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和谐”育人的办学追求。
二、“德才至善,和谐发展”,既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又体现睿智的当代教育理论。
“德”的理念最早见于《易·乾·文言》中“君子进德修业”,而《礼记·文王世子》“取贤敛才焉”提出了“才”的理念,宋代司马光更是对德才之关系作出了精辟阐释:“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至善”来源于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概括为《大学》三纲领。“至善”的基本内涵即指人应该追求人生最美好、最完善的品质境界。
“和谐”既是当今社会的主题词,也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荀子》中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可见“和谐”是对矛盾的化解,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把握。和谐的本质是“生”,而宇宙的本质是和谐,古代先哲特别重视宇宙大和谐,即天地人的和谐,可引申为自然、社会、人三者的和谐。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要探寻的“育人之道”吗?
在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潮中,也非常强调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十分明确地提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三、“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受武陵文化、长江文化的影响。
石柱中学地处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三峡库区,深受武陵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影响。高山、大河的地域环境,铸就了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埋头苦干的作风和开拓进取、多元开放的精神。同时,土家族的历史形成了和谐纯朴的民风,他们长期与苗、侗、白、汉等民族生活在一起,患难与共,和睦相处,兼容并包。
学校自然地打上了这种文化的烙印,形成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学校精神,有“和谐”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自恢复高考以来,在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由于学校受地域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师资整体上不具备优势,学校秉承传统,注重发挥集体效应,促进教师团结协作,打“整体仗”;同时,学校并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科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
“特色学校是个性化的学校,即认识和优化的个性化的学校”(傅国亮)。如何认识和克服自己的问题,发现并发扬自己的优势,创办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这是石中人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学校在深入挖掘学校办学传统,提炼形成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及社会的发展需要,提出了“践行办学理念,打造和谐教育特色,培育和谐人才”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
为了有效推动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学校广泛开展以“和谐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及实践活动,并以和谐教育特色研究为统帅建立了课题群,分别从理念探索、管理改革、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等方向开展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初步构建了“和谐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特色发展模式。
一、总结形成了“和谐教育”特色发展的基本框架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石柱中学“和谐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造“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环境,不断优化育人方式,促进学生“扬长”发展。
其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1.“互补共赢,差异发展”是“和谐教育”特色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和谐教育”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发展自已的优势,实现扬长发展、差异发展。
2.“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乐教学”是实现和谐教育特色发展的基本途径、基本方法,是学校和谐教育特色的模式表征。
和顺管理,就是要求学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具体体现在领导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学校与兄弟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要形成“和谐顺畅”的育人氛围。
和雅德育,就是努力提升教育的艺术和品位,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大雅之堂”。在高雅的学校里由儒雅的教师造就文雅的学生。雅师要“立己立人,达己达人”;雅生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和乐教学就是指采用和谐的教育方法,教师生动地教,学生愉快地学。和乐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适宜的教学目标,统整的教学内容,愉快的教学氛围,积极的教学互动和全面的学生发展。
3.培育“和谐人才”是“和谐教育”特色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归缩。
“特色学校就是优质的学校行为过程及活动的良好结果。”和谐教育的探索与实施,就是要寻找和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断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提高育人质量,培育大批“和谐人才”。
二、初步构建了“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乐教学”的基本模式
1.实施“和顺管理”,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组织结构和人文环境。
学校教育的宗旨在于育人,学校管理的目标仍然在于育人。和顺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和服务。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要扩大,石柱中学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其高中一个年级就相当于原来一个学校的规模,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建立以年级为主体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以年级为主体的学校管理是一种年级主任负责的管理,年级不仅负责对本年级的教务、德育、体育、卫生、文化建设等进行管理,而且有权任命年级副主任及年级管理干部,并依规定进行奖罚。为了便于管理和开展工作,学校还对党、团、工会等组织进行改革和调整,在年级设立党支部、团总支和工会小组。同时,对教务处、德育处、体卫处等职能部门与年级进行协调,将教务人员、德育干部、体卫工作人员分配到各年级,各自负责本年级的相关工作。
以年级为主体的学校管理模式如下:
由于年级拥有独立的教学管理权、考核权、人事权和一定的财政权,因此可以极大地调动年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增强年级及每个教师的教育及管理责任,学校改革传统高考只奖高三年级老师的制度,建立了教学质量全程考核及高考奖金全覆盖制度,将高一、高二、高三的教学业绩全部纳入高考绩效进行考核,有力地协调了各年级的关系,调动了各年级的教学积极性。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年级教学全程督导机制。全面落实教学“七认真”,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考查考核总结等各环节要做到认真规范,科学有效。强化干部听课及教学巡查,为加强教学管理,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学督导组,各年级在督导组的指导下,定期开展听课与教学巡查,以及时发现“教”与“学”不协调的“问题课堂”。对于“问题课堂”或“问题老师”,督导组除了及时指出并给予帮助外,往往将连续跟踪听课并加以指导,帮助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并为教学质量分析提供研究素材。
以年级为主体的学校管理,提高了年级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减少了管理层级,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学校管理中权利不清、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的问题,而且和谐了人际关系,调动了各方面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管理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和雅德育”,开展适合学生需要和个性发展的德育活动。
教育目的的实现不是靠简单粗暴,更不能急功近利。为此,寻求并建立一种适合学生需要及个性发展的德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体现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努力营造“和雅”的育人环境。石柱中学一方面广泛筹措资金,实施了“石柱中学扩建工程”,使学校基础设施、校园硬件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与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教师培养、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委员会、开展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治理等,注重打造“雅师”、培育“和雅家长”,建设“和雅社区”,努力为学生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绿色、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注重实施“和雅”的育人方法。有的老师在处理师生冲突时,对传统的“师道尊严”提出了质疑,进而转向成为学生的伙伴,“平等中的首席”;有的老师则提出“微笑教育”,用微笑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有的老师在德育中不拘泥于传统,巧妙地利用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老师则强调感恩教育,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的呼唤;还有的老师提出“理解教育”、“阳光教育”,用理解支持理解,以阳光温暖心灵……这些教育方式的变化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扬长教育、和谐教育在这里得到体现和彰显,“良药苦口”、“枯燥说教”、“粗暴体罚”的方式正在成为过去,微笑育人、温馨育人、关爱育人正在成为主流和时尚。
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让学生自身去体验、去实践,这样获得的感情体验更强烈,道德认知更深刻。为此,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是民族精神教育,如“五四”、国庆等纪念活动,这些活动与每周进行的升国旗与国旗下的讲话一起,构成了民族精神教育体系。二是理想前途教育,如收集名人事迹;定期举行演讲;开发《百年石中》、《石中的骄傲》等校本德育教材,用名人及优秀校友的事迹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文明礼仪教育,如开展文明礼貌月、读书活动月、社会捐助、给父母写感恩信、给老师一个祝福短信等活动。四是遵纪守法教育,如定期组织法制讲座,开展遵守校纪校规班级评比活动。五是珍爱生命教育,如邀请专家举行讲座、举行主题班会等。
在和雅德育熏陶下,当得知两位年轻教师身患重病后,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或周末自发走上街头,积极为患病老师募捐,他们的行为,曾一度感动了无数的相识和不相识的人;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了一边拾荒,一边读书,与奶奶相依为命,品学兼优最后被评为重庆十佳中学生的“破烂王”焦云锋;家境贫寒,志存高远,积极进取考上清华大学的胡彪……这些学生的发展与成才,正是实施和谐教育的结果。
3.实施“和乐教学”,为学生发展提供适合的课堂教学。
和乐教学就是要求在和谐教育理念下,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在实施和乐教学中,学校积极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情感交融的、协力合作的、思想共生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和乐的师生关系,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之间在和谐共振、愉悦共生中发展。
实施“和乐教学”离不开和乐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为此,学校一方面通过教室的净化、美化,以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生动活泼而又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以营造一个团结、竞争、合作、关爱的学习氛围。这些都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和顽强拼搏精神,为学生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和谐共赢、差异发展”的育人目标,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能体现师生和谐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积极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读、思、练相结合的课堂主体导学模式初步形成。
课堂主体导学模式如下:
在读、思、练主体导学模式中,教学双方在民主、平等的“和乐”教学情景中,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老师通过“导读、导思、导练”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索”以实现“自主发展”。整个教学都是在师生互动与交流中进行并完成的。这样的教学,目标明确,参与广泛,互动热烈,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已的位置,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教学双方都在一种和谐互动、共生互助中得到和谐发展。
特色项目助推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特色不是抽象的,是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石柱中学不仅从宏观上进行了构建,而且极力寻求和打造特色优势项目,丰富特色内涵,助推学校特色发展。
一、开展以科技教育为龙头的活动课
科技教育是石柱中学近年来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背景下开展的一项参与最广泛、影响力较大的特色优势项目。2003年以来,石柱中学开展了一年一届的“龙河春韵”科技月活动,在活动中,广泛开展了科技教育专题讲座、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竞赛、科技小论文评比、网页制作与学生DV比赛等。近年来有300多名学生在全市青少年科技发明大赛、网页制作比赛、高中学科奥赛等活动中获一、二、三等奖,信息技术创新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励1人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1人次。学校也于2009年4月被重庆市评为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同时,学校开设了绘画、书法、合唱、舞蹈、体育专项等活动课,开辟了供师生交流的“石中论坛”,定期出版《南宾文艺》等,这些不仅丰富了和谐教育特色校园文化,而且为促进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二、强化外语学习培养学生全球视野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要求愈来愈高。为此,学校聘请了外籍教师,加强了英语教学及应用。外籍教师的加入不仅提升了质量,而且还带来了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创新,拓展了视野。学校定期举办英语活动周,将学习融入活动之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所学的阵地,而且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培养了全球视野。
三、开展经典诵读丰富学生文化内涵
读书活动也是石柱中学影响较大的活动之一。读书活动中,学校先列出一些经典的阅读书目,然后组织阅读,要求有读书笔记,读后要有感想。学校对各年级、各班的阅读情况进行评比考核,对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进行评比展示。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石柱中学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构建了和谐教育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和谐教育的基本模式,“和谐教育”特色日益彰显,学校办学影响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学校高考一年一个台阶,有6人考入清华、北大,升学率在90%以上。《中国教师报》等媒体先后对学校办学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市内外一些中学先后到学校进行参观、交流。但石中人清醒地认识到,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的道路还十分艰辛,只有坚持执著,奋力前进,“和谐教育”特色之花才能越开越盛。
专家点评
基于人的差异发展的和谐教育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 研究员 特级教师 龚春燕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于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存在于地域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存在于学校对教育的理想追求之中。它可以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老师和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态度,产生巨大而深远的育人力量。
重庆市石柱中学对学校近100年的办学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形成了“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以之作为科研课题立项开展扎实的研究,同时把它作为打造特色学校的主要目标来实施。通过几年的努力,“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逐步显现。
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要转化为有效的教育生产力,必须要探寻和搭建从教育理论通向教育实践的“桥梁”。教育模式便是一头连着教育理论,一头连着教育实践的“桥梁”。因此,将“德才至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特色来打造,其核心任务便是要探索构建以人为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教育”模式。
从“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强调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地域文化影响的创新教育,再到近期提出的“和谐教育”,这些主题词变化的背后,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更新,是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回应。构建“和谐教育”模式,是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教育文化新探索。
一是基于人的差异发展的和谐教育文化。和谐文化观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教育为依托。所以,石柱中学把“互补共赢、差异发展”作为“和谐教育”特色建设的基本价值,是一种适切的教育价值取向。在“和谐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法,建构管理中各种人的群体之间的和谐,其中重点突出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谐促关系,通过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等路径去实现人的“互补共赢,差异发展”。
二是基于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石柱中学的和谐校园构建以和顺管理、和雅育人、和乐课堂为主要支撑。和顺管理,就是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各种人际关系要和谐。从具体策略来看,石柱中学的学校管理改革采用扁平式的管理方式,为教师搭建了“尊重个性,差异发展”的专业成长平台。和雅育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由儒雅的教师造就文雅的学生,教师“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学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石柱中学的“和乐课堂”建立了自己的基本模型,教师生动地教,学生愉快地学。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又差异的发展。
石柱中学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着实践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我们坚信,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继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内涵,以完善的教育模式为框架,创造出更加丰满、充实的实践措施,为农村重点中学的特色学校建设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典型经验。
放大缩小默认
下载客户端PDF阅览器在线交流广告刊例
版面目录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教育奠基中国
第05版:高等教育
第06版:探索
第07版:区域教育
第08版:人文笔记
第09版:高考必读
第10版:高考必读
第11版:高考必读
第12版: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