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图片头像 翅膀:真正的“奥数”是充满快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32:58
 有一次,一个记者来采访我,说他侄子现在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学习不好。

    我说:“学习怎么不好?”

    他说:“孩子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培训,在班里才考19分,我们都觉得特可笑。”

    我说:“19分就非常厉害了,别把奥数的分和正常学习的分等同起来,日元和欧元能划等号吗?正常学习能得100分的学生,奥数照样得0分。孩子都得到19分了,本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结果在父母的眼里成了一个缺点,一个笑柄,被他们没完没了地批评。他们就不想想,这19分,孩子做的是什么题?”

    有个孩子看了我的书,对我特崇拜,一定要见我一面,于是他爸爸托人找到了我。这个孩子初中在八一中学,中考分虽然不高,还是进了人大附中。

    孩子自我介绍:王老师,我是一个发展比较全面的学生,我喜欢朗诵、喜欢唱歌、喜欢运动;游泳有多快,跳远能跳多远,跑步能跑多快,而且在班里还是班干部。

    我就问:“那么,你在学科方面有什么特长呢?”

    他说:“我的每一科都比较均衡。平常,我很少做课外题,也不参加这方面的竞赛辅导,基本上就这么发展下来。”

    我感觉到这孩子的总体素质还不错,就问他:“你想不想尝试一下更高难度的挑战呢?”

    他说:“我可能跟不上。”

    我说:“不要紧。今年暑假,我们办了一个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夏令营,讲的就是高中数学联赛的内容,立足高考,又高于高考,绝对是一个挑战。一般的学生能听懂1/3就相当不错了;你呢,能听懂1/5也是好的。要不要去跟着听一听?”

    他爸爸在旁边说:“还有这样的班呀?那太好了。赶紧让他去试听,反正不用考试!”

    去的第一天,他爸爸就给我打电话。“王老师,您这个提议太对了,我孩子听课了以后,眼睛发亮啊,数学原来是这么博大精深!虽然听得不是太懂,但是数学那广阔的背景、高层次的思维,让他顿时感觉到一种兴奋,一种激情,当然也有一种不足。”

    不久,我被邀请去给学生们作了场讲座,顺便上那个孩子的房间看了看。只见他穿着短裤,光着膀子,正在宿舍里整理当天的听课笔记呢。

    “怎么样?跟上来了没有?”

    他回答:“第一天连1/5都听不懂,现在勉强可以听懂1/3。先记好笔记,回去再好好加工加工。”

    我告诉他:“有了这个暑假的挑战,你肯定会比同龄人高出一个层次。这就叫头脑风暴。头脑风暴不是西北风,今天刮一次,后天刮两回。而是短时间内,对一个人的思维,进行一种强刺激,使得他的能力、世界观实现一种提升、一种顿悟。”

    1加2加3,一直加到99,等于多少?参加过数学竞赛的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这是一个等差数列,普通高二的学生才能掌握。中超足球联赛进行单循环主客场制,有15支球队,全国一共要赛多少场?懂点奥林匹克数学的孩子也是张口就来,这也是高二的内容。据我了解,我们的小学生理解这些,完全没有问题。

    什么是思维品质?一个人的思路是死还是活,是宽还是窄,能不能独立思考。从这一点来讲,适当接触一点竞赛培训对孩子是非常有利的,但为什么现在奥数成了一个灾难了?就是因为大家都把竞赛看得过于功利,我一定要考多少分,要排多少名,得什么奖,好进重点高中。这就变味了。竞赛就是一场思维的体操,孩子从中体验挑战和刺激。以后的学习,他就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

                 

                  好成绩从外围突破

 

    怎样让孩子更有竞争力?

    在小学阶段,第一是习惯养成,第二是思维开发,第三就是前程设计。 

    很多家长埋怨:“我孩子不学习,光看课外书。”

    我就问:“你认为什么是学习呢?”

   “做作业,把课本做得烂熟。”

   “那你孩子都读些什么书?”

   “什么《葫芦娃》呀,《水浒传》呀,那玩意儿能提高成绩吗?”

    著名学者胡适曾说过:“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我们的孩子想看这些书,绝对是在扩充他们的知识面。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读课外书能让孩子的将来充满后劲,怎么能一概视为不学习?

    解决一个问题,是从一个点着手容易,还是从一个面着手容易?从一般的道理来讲,似乎是从一个点着手更容易。但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恰好相反。你解决这个点比较难,解决这个面更容易;面的问题解决了,点自然就不攻自破了。家长越是为了孩子的升学,千方百计盯着他的分数,学习成绩越上不去,还容易形成孩子怪僻的性格。把单纯追求学习成绩这件事放一放,从外围开始突破,抓孩子的综合素质,情况倒有转折: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到桥头自然直。

    教育就是这么神奇,最怕功利性的追求。

    跳蚤的跳跃高度可以达到它身体的400倍左右,堪称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有人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总能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这次杯子底儿朝上,再把跳蚤放进杯子里。“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杯子底儿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杯子底儿的高度来调整自己的跳跃高度。再过一阵子,这只跳蚤就不再碰壁,而是在下面很压抑地跳动。一天后,实验者把杯子轻轻拿掉,跳蚤却还在原来那个高度上继续地跳。

    最可悲的是:从此以后,虽然杯子已不存在,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天天读课本,重复做题,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我设限”,培养出来的孩子越往后越没有竞争力。这是我当教师、做家长这么多年,一种过来人的经验。为什么还有家长硬逼孩子大量做作业?因为他们过分关注孩子某一次在班里的排名、总分。数学满分100分,这次孩子考了90分。坏了,数学出状况了。家长于是拼命让孩子把课本上的这些题,做来做去。结果孩子的智商、思维永远也达不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变得越来越平庸。为了10分的差距,逼着孩子成天把那些中低档次的内容倒来倒去,这不是扼杀青少年思维的天性吗?

    我在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思维训练课时,讲到这样一道题:三个数字相同的四位数中,除6111外,与6111最接近的数是多少?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6不能动,否则将产生1000以上的差距。因此,只能动1。

    很快有孩子举手:“6222。”

    我说:“好,这个答案好!”

    那个学生被鼓励得眉飞色舞。

    别的学生不愿意了,站起来:“6000。”

    我赶紧表扬:“好,也好!”

    这两个结果,与6111都相差111。

    这时候,下面的孩子又举手了,说:“老师,我的结果比他的还好!”

    我问:“你的结果是多少呢?”

   “6166。”

   “哎哟,”我再次叫好:“这个好。”

    终于,又一个孩子大声说出了正确答案:“6066。”大家这才发现,6166与6111相差55,而6066比6111少45。

    我看着如梦初醒的孩子们:“大家为他鼓掌!这是最棒的结果!”

    的确,正确结果只有一个。但学生说出的每一个答案我都给出表扬。因为每一个答案背后都包含着孩子优秀的思维品质。只要孩子思考了,不管对错,都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这样,他们才敢于思考。现在不怕犯错误,将来才能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