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的祸妃,:历史学习方法三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55:01
实例解说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例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统计表”:西汉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国产数12,233,062户,口数59,594,978口;东汉光武帝中元2年(公元57年),人国产口数4,279,634产,口数21,007,820口。此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人口锐减
   b.连年战争,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破坏
   c.东汉初年封建统治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豪强地主特权,霸占了大量人口
    解析:本题要求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材料所给信息,揭示出数据背后的本质问题。
    材料告诉我们,东汉建国22年了,人口还不到西汉末年的一半。在封建社会里,人口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可是东汉初年人口少,说明经济不发达,发展水平还不及西汉末年,其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从公元2年至公元57年的历史发展内容中去找了。a项明显不合适,因为西汉末年人口比东汉光武帝时还多。b项,战争对经济发展的破坏作用是客观事实。c项,统治政策调整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d项,豪强地主的霸占不会造成户口减少,其霸占基本是合法的,不存在隐瞒人口的动机。故比较起来,只有b项合乎题意,本题答案b。
    说明:在材料型选择题中,数据信息式的题目的难度相对最大,先要从一组枯燥的数据变化信息中找出规律来,然后再透过这表象的背后去发现问题的实质。要求考生能以本题为例,多加强这方面问题的训练,要始终明白一个道理:枯燥的数字若不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就毫无意义。
    例 (问答题)项羽在垓下战败后叹曰:“吾起兵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范增论》一文中说:“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试结合楚汉战争中刘邦获胜的原因,评析上述观点。
    解析:此题要评论分析的观点有两上:一是项羽的“天之亡我”,二是苏轼的项羽不杀刘邦而失天下。这两个观点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且都是错误的。
    试题明确规定了评析的角度,因此对楚汉战争中刘邦获胜的阐述,就成了答题的重点。
    分析了刘胜项败的原因,评论就有了基础:但评论要有深度,还得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要运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这一唯物史观宋进行分析,这样,项羽的天命论、苏轼的英雄创世说的实质就昭然若揭了。
    回答此题,要注意几点:一、要评析的两个观点,不能舍弃其中任何一个,也不可将其合并为一;二、试题已限评析角度,对于楚汉战争的起因、过程以及此次战争以外的史实,均不必步及;三、刘邦的胜利和项羽的失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进行适当的对比;四、坚持史论结合,正反论证,一定要用唯物主义的战争观剖析出项、苏观点错误之所在。
参考答案:
    项羽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意,苏轼将项羽的失败归咎于鸿门宴上没杀刘邦。这都是违背历史唯物论的错误观点。
    楚汉战争中刘邦获胜的原因有三:①他注意收揽民心。占领咸阳后,他宣布废除秦朝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深得关中人民欢迎;而项羽入关中,纵兵烧杀,分封王侯,失却民心。②他善于用人。在他周围,有一批谋士和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都得到重用;而项羽则愎自用,不能容人,仅有谋臣范增亦不能用。⑧他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汉军凭此能持久作战,并在战争中逐渐由弱变强,变败为胜;而项羽虽自恃强大,却无此根基,最后只能乌江自刎。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而项羽的失败,则主要是因为他失去了民心,从根本上说,这是他自己的过失造成的,绝非“天之亡我”。
    项羽这样看待自己的失败,犯了唯物论的错误;苏轼看到刘邦这个人的关键意义,但却片面夸大了刘邦个人的作用,以为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项羽就不会失去天下,这也是错误的,实质是一种看不到人心向背力量的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说明:从篇幅来看,楚汉战争只是个“小”问题,但是从其历史意义看,这又是秦汉历史的转折阶段的关键性的事件。在对考生进行理论能力的考查方面,该题的典型性体现得最充分,而对于一个末路英雄来说,看不到自己本身的必然性和悲剧性的结局,这不是经常出现的情况吗?因此,善于把握事物的必然性,对于我们的备考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