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内传:历史学习方法二十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30:13
选择题命题规律初探       作为历史高考的基本题型,选择题以其分值比例大,客观性强,评分误差小,一直处于决定考生高考历史学科成绩优劣的关键所在。但高考历史试卷中选择题数量多,命题点分散,可供命题者选择的余地较大,因而对其命题规律较难准确把握。各地对选择题的备考复习,多年来实际上停留在对教材知识拉网式的“扫荡”或用题海战术应付的水平之上。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复习量和教师的工作量,也降低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经过多年的实践,选择题的命题技术已经走向成熟和稳定,对选择题命题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有鉴于此,本人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纳法,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抽象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以之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整理出来,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考点的选择有很强的规律性,基本以单元作为命题点的选择单位,而且数量基本固定。先秦单元除1997年外,每年都是3题,甚至命题点的具体分布也形成了固定模式,即原始社会1题,奴隶社会2题,其中,原始社会主要在氏族公社时期。奴隶社会各章中,夏商无题,西周较少命题,重点是社会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各单元,除三国两晋南北朝单元基本无题,宋元单元每年2题外,其它单元大体上每年均为1题。秦汉单元主要以秦和西汉为命题重点,隋唐单元基本上都选择在唐朝,宋元单元基本上北宋1题,元朝1题,五代十国和南宋及金迄今无题,明清单元命题重心为明清政治和经济这两章内容,其它章节则较少命题。
  先秦单元命题较多的原因有二:一是该单元包括了两种社会形态,而每一社会形态的内容在命题在都是必须有所体现的;二是主观性试题全部集中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该单元只能用选择题来考查。
  封建社会各单元“贫富”不均。各单元内容在命题中“待遇”不同的原因:一是与各朝代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有密切关联,一般说,对历史发展影响越大,在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反之亦然。二是涉及民族关系较多的单元或朝代较少考查。
  从知识类别角度看,政治、文化方面基本平衡,经济史知识考查则较多。
  (1)在政治史命题中,一是比较重视对典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的考查。政治制度如1996年第2题考查分封制;1996年第6题考查行省制度;1998年第5题考查西域都护设置。政治事件方面:1996年第3题考查诸侯会盟;第7题考查东林党人活动。二是淡化对民族关系史的考查。近两年来每年仅1题,而且都是反映民族融合或民族交流方面的正面内容,不涉及民族矛盾和民族对立。三是淡化对农民战争史的考查。一段时间以来,农战史内容似乎与高考“绝缘”1999年虽然考了1道选择题,但并不表明对其基本态度的改变。之所以这样判断的依据是,建国后农战史研究成为了一门“钦定”的显学,对其研究偏离了历史的真实,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形成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除。在此种情况尚未有较大改变之前,高考对其淡化处理是必然的。况且,1999年第8题实质上是以农战史的形式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战史题目。
  命题专家在经济史命题过程中,一是比较重视对商品经济等特殊经济现象的考查。如1996年第31题考查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的原因;1997年第4题考查元朝对外贸易的情况;1998年第4题考查战国时期手工业中心;第37题考查宋代城市商业繁荣情况。二是比较重视经济知识系列化能力的考查。如1998年第3题考查纺织业知识的系列化能力;第7题考查农耕知识系列化能力;第37题考查城市商业知识冶炼业知识系列化能力。三是比较重视对生产力水平标志性工具的考查。如1997年第3题考查翻车;1998年第7题考查犁耕法;1999年第1题考查人工取火等。四是重视对交通运输的考查。如1997年第2题考查灵渠;1998年第8题考查通惠河。
  从能力要求看,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的规律之一是中国古代史在此方面要求较低,70%以上试题考查的都是再认、再现层次的能力,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等高层能力要求的试题每年只各有1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试题必须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梯度,必须给考生一个“热身”的过程,以便考生进入最佳状态。中国古代史试题位于卷首,必然要受这一命题规律的制约。第二,在整套试卷中,选择题必须要承担一定比例的基础知识考查任务,内容相对简单的古代史必然成为首选。估计今后这一情况不会有多少变化。
  规律之二是在再认、再现能力考查中,比较重视对有特征的历史知识内容的考查,题干中往往以“最早”、“最大”、“最北”、“最南”、“始于”等程度限定词表现出来。如1996年第1题考查的是“最早出现在今陕西省境内的人类”;第5题考查的是“用焦炭作燃料冶炼金属,始于”等。还有一种情况,题干中虽未出现这些程度限定词,但考查的也是有特征的历史知识。如1996年第6题“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1998年第4题“下列战国时期的城市中,既是诸侯国都城,又是冶炼中心的是”;1999年第8题“下列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中,发行货币的是”等等,明确这一规律,对减少记忆量来讲是非常有用的。
  二、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
  从近年来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考点分布看,一是考点覆盖面比较大,基本上是以章作为命题单位,覆盖面保持在70%以上。如果考虑到有些章虽然一直被列入《考试说明》的知识考查范围之中,但较少或根本没有在选择题中出现过,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3章、第4章和下册第7章就较少出现,下册第9章、第10章从未出现,这一比率实际上还要更高。二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考点数量基本平衡,上册每年有7到11个考点,下册每年有6到10个考点。三是部分章一直是选择题命题的重点章节,如上册第5、6、10章,下册第3、5、6、8章年年都有考试,原因在于它们都能够体现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内容。四是部分知识复现率高,往往通过变换角度的方法连续考查。如《资政新篇》,1997年第5题从社会经济主张的角度,1998年第9题从其主张的可行性角度,1999年第9题从时代特点的角度分别作了考查。五是通过选择题来落实对“热点”问题的考查。如1997年邓小平去世,命题者通过第17题对邓小平1975年整顿的考查,以示对其纠正“文革”错误,拨乱反正历史功绩的缅怀。再如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功绩,第18题考查了周恩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从知识类别看,一是各类知识考查比例基本稳定,以政治史为主体,经济史为辅助,文化史基本不予涉及。二是主体鲜明。第一,突出对先进中国人奋斗内容的考查,包括各种政治力量为中国独立和富强所做的努力、抗争、探索以及所出现的失误、挫折等内容。第二,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近年来特别重视对中共在建国前后为实现中国现代化所作的努力及经验教训。以1997年为例,命题者连续用了5道选择题来考查中共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政策,从而总结出大量经验教训。如第14题说明在制定政策时要因地制宜;第15题说明经济建设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第16、17题强调经济建设中防“左”的重要性;第18题则说明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第三,突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考查,特别是1999年,该部分的分值占了整个探索史的一半。
  知识类别方面的变化趋势是:淡化帝国主义侵华史的内容,增加文化史方面的内容。
  从能力要求看,比古代史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
   (1)直接考查记忆能力的试题大幅度减少,理解性题目有较大增加。
   (2)能力考查要求多样。以1998年高考为例,具体说明如下:
  1998年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共有19道选择题,其中考因果关系分析的有6道题:第9题考查根本原因;第13、15题考查历史条件;第22题考查主要原因;第39题考查一般原因;第40题考查因果联系。考查史论结合能力的有2道题:第20题考查《中华民国宪法》是伪宪法的根据;第38题考查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根据。考查评价能力的有5道题:第11、12、17题是对历史作用的评价;第21题是对性质的评价;第41题是对意义的评价。考查比较能力1题,即第10题对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比较。考查概括能力1题,即第42题是对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面临主要问题的概括。考查理论应用能力的有3道题:第9题考查对分析评价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都应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应用能力;第38题考查对任何一个政党的成立都是相应社会条件产物的历史规律的掌握能力;第22题考查对党的领导实际上是思想路线的领导观点的运用能力。
   (3)高难度类型题目有所增加。一是程度式选择题数量增多。这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题型,因为它不以史实的正误作为判断标准,而是以程度差异为据。仍以1998年试题为例,该类型有第9、11、13、22等4道题。二是组合式选择题数量增多。该类型是多项选择题的一个变形。以近两年高考为例,1998年有4道题,1999年有第9、10、13、14、22等5道题,接近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总数的三分之一。
  (4)试题干扰性设计手段多样,迷惑性强。以1998年试题为例,题干设“陷阱”方面有3题较有代表性:第39题故意混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和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两个概念;第40题用“直接相关”设置障碍,使不少考生误以为促进统一战线的为“直接相关”而导致错选。至于备选项设“陷阱”方面,手段更多。如第10题a项和第12题d题为以偏概全法,第9题a项和第13项a项为舍本求末法,第22题a项与b、c、d三项采用因果倒置法等。
  三、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
  近年来,世界近代现代史的考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分布基本平衡。从表面看考点知识覆盖面很高,但新教材中的章实际上相当于旧教材中的单元,因此,世界史部分考点的选择有较强的侧重性,突出对主线内容的考查,而不求全求细。
  (1)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关系看,政治史占了压倒优势,经济史内容处于辅助地位,文化史的考查则微乎其微。
  在政治史中,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占了主体地位,其次是国际关系史方面的内容。
  在经济史中,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估计今后经济史和文化史考查的比例会有加强。
  (2)从世界近代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看:第一,比较突出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考查。从统计数据看,关于每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容每年固定为1至2道选择题,出现的多少与该国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成正比关系。重视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考查是由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发展本质所决定的。第二,淡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考查。目前基本上采取分段命题的方式,即按“一战”前、两次大战之间和“二战”以后三个时间段,一段一题来命题。一般来说第一段的命题重心在法国或俄国,第二段以苏联为命题中心,第三段以苏东集团为主体。第三,淡化对民族解放运动史的考查。基本上以“二战”为分界线,战前战后各1题。命题的重点国家是印度和土耳其。今后应重视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为争取经济独立和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斗争的内容。
  从总体上说,世界史部分选择题的能力考查难度是最大的,主要表现在:
    (1)能力要求不求全,但都属于高难要求。一是重视理论的应用。以1998年试题为例:第23题考查对革命实质的理解和运用;第25题考查对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基本原则的理解和应用;第28题考查对判断战争性质标准的掌握和应用。二是重视对历史概括能力的考查。1997年第25题考查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在匈牙利革命不同阶段的态度;1998年第30题考查对德国法西斯夺取国家权力三个阶段的概括;1999年第29题考查对法国六月起义和巴黎公社斗争形式的概括。这类试题的共同特点是教材中只有具体史实的叙述,而没有明确的概括和结论,需要考生现场发挥,难度极大。三是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如1997年第23题考查明治维新的时代特征;1998年第27题考查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时代特征;第32题考查绥靖政策在“二战”爆发初期的特征;1999年第28题考查维也纳体系建立的时代特征。四是重视对史论结合能力的考查。如1999年第27题要求论证资产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作用;第31题要求寻找相对论作为物理学上一场思想革命的根据。五是重视对材料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在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材料式选择题每年都有,而且往往属于大型材料式选择题。
   (2)高难度类型试题多。一是程度式选择题多,如1998年就有第25、26、27、28、32、34等6题。二是材料式选择题每年都有。三是引入了图形材料式选择题。四是保留了一定数量的组合式选择题,近年来每年都有2道左右。
  总之,高考历史试卷中选择题的命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按此规律进行备考复习,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可减少三分之一左右,中国近现代史可减少五分之一左右。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认识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何况高考试题命制本身还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所以不当之处是必然存在的,笔者期待同仁的交流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