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仙医免费阅读全文:用抗生素的八大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35:11

南京医科大学对南京市民进行抗生素认知、使用情况调查

看一看,你有没有乱用抗生素

  
天气冷热交替,陆女士的咽喉最近又发炎了。以前,陆女士一般会自己弄点抗生素吃,刚开始效果很好,可很快吃药就不管用了,只有到医院挂水才行。其实不少市民都是如此,有个头疼感冒的,就吃几颗抗生素。因此,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也就愈来愈严重了。

  滥用抗生素的人还真不少

  昨天,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南京市民对抗生素的了解知之甚少,滥用现象十分普遍。调查用了将近两年时间,共调查了1847名市民,包括890名常住居民和957名外来务工人员。组织此次调查的彭志行博士介绍,有74.3%的常住居民和49%的外来务工人员曾经“不看说明书就服用抗生素药物”,其中男性更为严重。近56%的常住居民和57.5%的外来人口曾经“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自行服用抗生素”。

  用抗生素的八大误区

  误区一:一感冒就吃消炎药

  近三成的常住居民和五成的外来人口认为,抗生素可有效治愈病毒性感冒,并把抗生素作为治疗感冒的首选。

  专家点评:南京鼓楼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葛卫红告诉记者,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

  误区二:认为输液效果好于吃药

  对“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挂水”的认可率,常住居民和外来人口分别是54.5%和59.1%。

  专家点评:“国际上已公认,用药时能口服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输液。”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彭志行指出,这一用药原则是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形成的。

  误区三:认为几种药同吃效果更好

  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疗效会更好,四成以上的外来人口都这么认为。

  专家点评:研究人员说,联合使用抗生素可能出现四种情况:增强、相加、无关和拮抗。但一般来说,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误区四:药越新越好,越贵越有效

  外来人口中,43.8%认为新抗生素疗效要好于老的,36.5%认为越贵,疗效可能就越好。

  专家点评:葛卫红介绍,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如果老的抗菌药物有效,应当使用老的药物。

  误区五:没处方就在药店买抗生素

  84%的常住居民和71%的外来人口有过被药店工作人员推荐抗生素类药物的经历。而调查显示,药店工作人员关于抗生素使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未显著优于普通市民。

  调查显示:抗生素属于处方药,但在我国的药品销售过程中,患者并不需要向药店工作人员出示医生处方,有的医药超市甚至让顾客自己选药。

  误区六:要求医生开抗生素

  约15%的常住人口和33%的外来人口会在“觉得病情较重”时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有的人以为能更快的好起来,甚至要求开药性较强的。

  调查显示:25岁~44岁人群的抗生素知识知晓率最高,而60岁以上人群知晓率最低。

  误区七:一有效果立马就停药

  仅22.4%的常住居民和32.2%的外来人口在症状消失后,会按照医嘱坚持服完整个疗程的抗生素。

  专家点评:葛卫红告诉记者,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出现反弹。

  误区八:日常备药以防万一

  有74%的常住居民和48%的外来务工人员会自行购买抗生素药物在家备用。

  专家点评:由于不同的抗菌药所能杀灭的病原菌各不相同,若选用不对号,甚至可能导致疾病加重。因此,当疑有感染性病症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最好不要自行用药。

  如何加强监管

  必须凭处方

  使用抗生素

  南京医科大学的专家介绍,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和生产大国,人均年消费量为138克左右,而美国为13克。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病例中,因抗生素滥用引发的病例占近一半,其数量和严重程度排各类药品之首。

  近2000万听障残疾人中,一半左右是由于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等)造成。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抗生素造成的占2/3以上。

  发起并主持该项课题的南医大流行病学教授喻荣彬说,提高公众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危害性的认知度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应该集中利用一段时间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对医务人员和药店工作人员、对广大儿童家长,应该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和培训,并能够较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同时应全面提高市民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必须凭处方使用抗生素药物,而且应加大对药店销售行为的检查和指导力度。

  □通讯员 蔡心轶 常新 快报记者 刘峻 谢静娴

http://kb.dsqq.cn/html/2011-10/25/content_132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