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敬岁月之类的网名:上海徐匯區老房子水彩畫(50P)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9:20:39

上海徐匯區老房子水彩畫(50P)   

2012-01-29 16:39:40|  分类: 名家--水彩畫

上海徐徐匯區老房子水彩畫(50P)  :



 
烏魯木齊南路178号,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協水彩畫會會員。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省市級畫展及海外展覽,並被國内外畫廊和友人收藏。

徐偉德



 

岳陽路145号,建于1928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荷蘭式花園住宅。建築立面均为对称式構圖,最能表现荷蘭風格之處是它的折檐式坡屋顶,上坡顶缓而下坡陡,下坡近檐口处向上弯曲起翘。立面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二层楼有一通长阳台,形成强烈的水平线条。阳台下面是一楼起居室的大片玻璃窗。
此花园住宅曾为宋子文宅邸,现在是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所在。

作者介紹:徐偉德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家學會會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藝術設計創意中心常務副主任、上海炎黄畫院副院長。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省市級畫展及海外展覽。

陳鍵



 

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沙发花园),建于1938~1939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上方花园原系英籍犹太人上方的私人花园。1933年,浙江兴业银行购得此园地后,由英籍建筑师事务所马海洋行设计,新建七十四幢三层高的花园里弄住宅,仍名沙发花园。该建筑群形体活泼多样,有独立式、两户联立式、多户联立式等,大多是西班牙风格建筑,亦有部分现代式建筑。栅门、窗栅、阳台、栏杆都用铸铁精制而成,室内宽敞明亮,硬木打蜡地板,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我国著名出版家张元济曾居住在24号,并为该弄题名书写上方花园。张元济曾参加过维新活动,传授西方科学文化,先后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商务印书馆编辑所所长、经理、董事长等,创办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建国初,任上海市文史馆首任馆长、全国首届政协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在,上方花园24号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也曾居住在上方花园16号。

作者介紹:陳鍵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水彩畫會會員。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获优秀奖。

王伟民



 

永嘉路557号淮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位于狭长地块的中部偏北,将整个用地分为北侧的入口庭院和南侧的花园。入口庭院紧凑使用,与永嘉路通过一狭长通路联系,入户门廊小巧简洁,设类似塔斯干柱式的小柱作为装饰。南侧花园尺度亲切,周边植以高大乔木,隔离城市喧嚣,中间为草坪。檐下有仿木半露构架,带有英、德传统乡村住宅特点,顶层有弧形阳台外凸,窗间墙饰有半圆壁柱,这些装饰使其成为整个立面的视觉重点。
作者介绍:王伟民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徐元章



 

衡山路10号,建于1922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学校建筑,由美国建筑师享利?墨飞设计。建筑设计主要模仿了美国费城独立厅的风格。主建筑立面长而舒展,左右对称,纵向三段式。屋顶有连续排列老虎窗,正中屋顶有突起塔楼。墙面多为清水红砖,檐口及券心石白色装饰。
该建筑原为上海美童学校(Shanghai American School),现为704研究所使用。

作者介绍:徐元章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水彩畫工作委員會會員、職業畫家。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曾在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上海美术馆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陈培荣



 

华山路849号,丁香花园一号楼,始建于1862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上海第一幢西式花园住宅。住宅主楼二层,局部三层。南立面细方木柱支撑起的二层敞廊,以及局部山墙面的半露垂直木构架使其带有英国殖民建筑风格。而底层遮阳板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金钱图案,带有中国传统特色。较大的双坡屋顶,有双坡形老虎窗。南廊的三坡顶与建筑主体的双坡顶在南墙面处交接,较为特别。而中部突出廊道上部覆盖攒尖屋顶,使得本已特别的屋顶更具特色。东立面形体较复杂,入口门廊为由柱身出挑的牛腿支承的半圆拱券,拱券上部墙面有连续圆拱券洞口;底层窗户下有半露木制雕花构架,也是该建筑的独特之处。室内餐厅与会客室用玻璃装饰,门窗、扶梯、护壁板均用柚木装饰,格调典雅。与该建筑隔一片绿地相望的是湖石草木争胜的中式园林,园内龙蟠狮踞,亭榭错落,蜿蜒曲折的琉璃瓦龙墙长达百余米,龙首对着未名湖,与湖上八角亭顶端凤凰遥遥相视,成龙凤戏水之景;东南隅地形起伏,曲径环绕,古木参天,山石嶙峋,是上海罕见的庭园珍品。

据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宠妾丁香埋怨沪埠官宅喧嚣,李鸿章遂斥巨资,特聘美国建筑师罗杰斯来沪营造此园,又在园内遍植丁香,并以“丁香”命名该园。近年另有说法,苑书义的《李鸿章传》中附录了李氏去世后,三位子孙分遗产时立下的合同,合同中并未提到丁香花园,由此对丁香花园来历的传说产生了疑问。解放初期,丁香花园为华东局机关所在地,陈毅、潘汉年、刘亚楼、陈赓等先后在此办公和居住。现为上海老干部活动室,对外开放。

作者介绍:陈培荣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顾问。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获奖。


池振明



 

汾阳路150号,建于1930年左右。
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立面构图严谨,法国文艺复兴鼎盛期的建筑风格。东侧突出半圆形房间的外墙为连续圆拱券窗,有楣窗,窗间有仿爱奥尼式壁柱。盘旋而上的楼梯有花瓶状古典式栏杆。北立面圆拱券窗券心石呈涡卷形,部分窗户上方有垂花雕刻装饰,体现了巴洛克建筑风格☆47的影响。由于建筑的外墙与直上二楼阳台的大理石螺旋形楼梯都呈白色,所以人们又习称“小白宫”。

这幢别墅最初为法国富商所有,四十年代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宅邸。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沪上国画名家云集的上海中国画院,六十年代又成为培养越剧新秀的越剧院学馆,八十年代后改建为对外开放的越友酒家。

作者介绍:池振明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获奖。


武国强



 

衡山路303-307号、高安路48号,西湖公寓(华盛顿公寓Washington Apartments),建于1928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装饰艺术派公寓建筑。因地处锐角形街角,总平面略呈三角形。墙面简洁,外墙原为黄色水泥拉毛粉刷,后改涂淡绿色涂料。窗间白色的装饰图案以及入口门框上方层层收缩的形态,显示了受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

据说,该公寓由华商房地产商投资建造。建成后,业主以房地产为抵押,向新沙逊洋行所属华懋地产公司借款,后因无力偿还本息,以低价卖给华懋地产公司,后又几易其主。解放后,公寓改名为西湖公寓。1982年,又在原建筑上加建二层,对原建筑风貌影响较大。

作者介绍:武国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版画藝術委員會委员、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获奖。


赵志强



 

衡山路53号,国际礼拜堂(协和礼拜堂Community Church),建于1925年,西侧三层副楼建于1936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哥特复兴式砖木结构的教堂建筑。由礼拜堂和三层高的副楼两部分组成,成L形连成一体。陡峭的两坡屋顶采用近似于英国悬锤式屋架的人字形木屋架,屋顶铺石板瓦。入口花窗、祭坛台口、后墙采光窗以及侧廊柱间均采用尖券开口。外墙以清水红砖砌筑,侧窗均为尖弧券双联窗。

该堂于1925年3月8日落成,由在沪美国侨民及其他外国侨民集资建造,初名协和礼拜堂,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内可容700人。教堂建成后,因参加者主要是美国基督徒,人们又称美国礼拜堂。抗战时期吸收了许多欧州人及少数中国人,遂改名为国际礼拜堂。

该堂自1980年复堂以来,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港、澳、台的上万名基督教徒来此参加礼拜或访问。1997年3月3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与美国众议院长金里厅夫妇和他们的随员共50余人同时参加了国际礼拜堂的复活节礼拜。1997年10月26日,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和王后一行10多人在国际礼拜堂参加周日崇拜。1996年9月起,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每星期日在国际礼拜堂开设专供在沪外国人参加的英语专场礼拜,由中国牧师、长老及传道用英语讲道。


作者介绍:赵志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铜奖;第三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获铜奖。


冯信群



 

淮海中路1517号,盛宣怀住宅,建于1900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三层。砖木结构,分主楼与侧翼,里面左右堆成,主入口朝南,前有门廊,两面置双柱,入内为大厅,厅旁另有楼梯间,以彩色玻璃为天棚,厅内和楼上卧室等均以柚木装修。屋前有大理石砌成的喷水池,南面有草坪与假山,房屋两旁都种花木,整体环境十分优美。当年,此豪宅四周为大花园,草坪面积也很大,抗战时期,部分花园被日本人购去,建了上海新村。七十年代,南面部分花园包括园中大理石喷水池及池中雕塑,一齐划入上海新村徐房绿化有限公司苗圃内。此豪宅最初为某德国人的住宅,后为清末大理寺少卿、邮传大臣、南洋公学(即后来的交通大学)创办者盛宣怀德宅邸。1933年,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段祺瑞由天津来沪,寓居在这幢花园洋房中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三年时光,期间蒋介石曾到此拜访。解放后,这里曾是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所在地,70年代中日建交后,这里成为日本国驻上海领事馆,现为日本总领事的住宅。

作者介绍:冯信群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上海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环境艺术系主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王心旭



 

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砖木结构假三层,组合式人字坡顶十分陡峭,屋面覆盖红色机平瓦,南北皆设置高耸的老虎窗。建筑外墙为淡黄色水泥拉毛,窗边框以隅石形红砖贴面装饰,东西外立面各建有一个三联式的清水红砖大烟囱。西北部二层辅楼设置有大厨房和车库等。1943~1950年间,颜福庆曾在此居住。1956年起由上海市委行政处租用,现为徐房集团管理。

颜福庆(1882—1970),字克卿,祖籍厦门,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他先后创办湖南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上海第一肺科医院,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订约合作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51年,上海医学院改组,被任命为副院长。1952年,学校改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这期间,颜福庆和学校的广大师生到上海市郊、嘉定、嘉兴等地为人民解放军突击诊治血吸虫病和核黄素缺乏症,取得很大的成绩。他非常重视预防医学,提倡“预防为主”,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名誉副会长。

2009年11月17日,徐汇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介绍:王心旭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美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获铜奖;中国风景油画展获三等奖。


蔡江白



 

宝庆路21号大楼(以下简称21号大楼)在宝庆路与桃江路的交叉口处,从空中鸟瞰也许更能发现建筑设计的初衷和设计的依据。作为一个中小型的办公商务建筑,21号大楼在这环境中的意义特别,从上述新建筑在环境中二种姿态的后果看,建筑师选择让其作品充当转换角色,寻找到了环境的转折点。

形态的转换--矩形,变形,对位21号大楼的基地位于原轻工设计院老大楼前的一大片庭院边缘,南临幽静的桃江路,处在马路的转角,成了几条路的对景。21号大楼主体近似矩形体,长边平行马路和对面2-3层高的老房子,这种呼应,围合成相对完整的街道空间。在主体的一端是近似立方体的实体,与设计院的新旧大楼谋求一种平行的对应关系,而主体另一端不规则的条形楼梯。自由随意地伸向庭院,大楼内在的丰富和变化的个性显露出来了。面对庭院的透明弧形玻璃面和通透的楼梯,确立了它的转换角色,它成为环境和老建筑之间的一种对话,使设计院新大楼的突兀感,多少有所削减,庭院空间比原来完整,同时增强街道和周围建筑的自然过渡。

素材的转换--红砖,白墙与透明玻璃 周围环境建筑的素材和城市肌理的元素都折射在这幢建筑上。这些元素片断的组合,形成了建筑师独特的语言,新建筑的白墙和传统建筑红砖色以片断形式组合产生了含蓄随意的效果,相互映衬,大片落地透明玻璃墙面的虚无感与沉闷封闭的立方体高耸红砖面墙体的对比,强化了戏剧化的效果,这种玻璃的透明强化了空间包容性和对环境的融合性,实体墙面和封闭的空间,预示着与周边建筑的呼应,这也许是建筑完成环境中介的一方面。21号大楼这一现代主义的作品,也没有能够逃过一般现代建筑的致命弱点,第五立面的屋顶处理比较其它部分来显得生疏,虽然建筑师已有所考虑并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无论是小楼梯上的弧形造型设计还是立方体上的白色构架都不够成熟,同样在玻璃幕墙的顶部收头处理上痕迹明显生硬。

建筑语言的转换--片断的面,“随意“的弧形 主体建筑采用的梁柱承重结构形式,与维护分隔墙体完全是分离脱开,这就使得墙体面能够有更多的表现力和空间自由分隔的可能。建筑师用柔和舒展的弧面来展现建筑自然微妙的表情,凸向庭院的一大片弧形空间正对建筑入口,一进门,庭院景色马上展现在你的面前,庭院中的大树草坪,嬉戏的小鸟,片片阳光的阴影,共同完成中庭建筑的交响。 倾斜面原本应是一种建筑与天、阳光及与大地、行人的对话,21号大楼主体倾斜的屋面和街边下斜8度的外立面,没有能把这种对话表达得更完善,光影的种种表现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完全表达出来,同样站在桃江路上,街道的空间关系中,下倾墙体的亲和力也没有设想的完美。 建筑设计中的一些随意之笔,如上面提到的不同方向的弧面和斜面,生动了建筑的空间效果,强化了形体的透视感与表现力。如果这些随意之笔,在不经意之间能穿插进庭院,能有一组花架,一片硬地或与几株树产生对话,那环境的一体感会更好,建筑的层次和内容也会更丰富,庭院中自然会使建筑的中介角色凸现出来。

尺度的转换--小尺度,层次感 21号大楼周围环境都是2-3层的住宅,街道都表现出一种小尺度的美,但边上的设计院老大楼,总体对称轴线布局,规整的形体,虽不庞大,已生出一些硬硬的单调,而近期完成的设计院新大厦,庞大的形体和超大尺度的手法无论怎么看都更象是一工业建筑。21号大楼虽然只有2000平方米的中小型建筑,可是在二幢高大建筑的压迫下,还是那么轻盈生动,同时与这一区域的城市肌理和尺度关联,融入了环境之中。21号大楼,把矩形平面分成二段,入口门厅部分是大片向街道的透明玻璃幕墙,对应向庭院的是弧面三层高的幕墙,另一部分主要是白色的墙体部分,矩形二端各有一个转折的立方体和弯形长方体穿入,本身建筑分成几个段落,化为几种尺度了。几何形体下的面是第二个尺度层次,而面上的肌理,尺寸和分割点缀又细化了尺度。比如辅助部分和楼梯间的红砖面的细腻尺度和温暖的色彩,有几片墙把面砖直接引入室内。使内外空间的转换更美妙,这种内外的转换和呼应,与主体的白色大墙的对比,更加典雅,而在一些转角方向墙面“撞击“处的凹入切口,隐含了一种尺度的存在。原本在白墙上的小尺度窗的变化,会更有视觉的冲击力,现在处理上太一般化,但整体建筑的尺度层次变化上和环境街道和庭院一致。

作者介绍:蔡江白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宋建社



 

衡山路525号, 开文公寓(凯文公寓Cavendish Court), 约建于1934年。
公寓住宅。由当时上海最大的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是公和洋行后期设计的典型作品。该建筑外形采用中间高起,两侧逐步跌落的手法。窗下铁花栏杆和门框上简洁而又有装饰性的几何图案,具有装饰艺术派的风格;而层间墙面的凹凸处理和横向窗间墙的红褐色面砖贴面强调了水平线条,又使建筑带有现代建筑的风格特色。

1997年,上海徐房(集团)有限公司对整幢公寓进行了大修,同时对内部分隔作了调整,改成酒店式公寓,并将底层锅炉房、水泵房改建成沿街商铺,开设了欧洲风格的开文咖啡餐厅和美容厅。

作者介绍:宋建社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粉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馆长。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陆翠玲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张寿椿



 

桃江路39号,建于1923年。
带有英国建筑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整体比例得当,假三层上有陡峭屋顶,老虎窗在大面积屋面上自然开启。建筑南立面对称,一二层左右落地大窗略带凸弧形,而披檐之下的假三层立面是平整的,这种弧形窗和双坡屋面的连接方式以及烟囱的顶部样式略有英国安妮女王风格的意味。花园洋房原来的主入口设在东面,主人沿东平路的花园一侧进入,位于桃江路的则是辅助入口,住宅北面的房间是服务用房。昔日,住宅花园的对面便是宋子文的住宅,旁边不远则是宋庆龄1945到1947年间的故居。

如今住宅的花园面积已经减少,主要出入口改在了桃江路上。住宅本身经过了精心修缮,光彩重现。修缮过程中增加了一些半露木架的装饰,将建筑和围墙巧妙地融合起来。当然,修缮工作要真正做到忠实于历史建筑的原真面貌,还需对住宅细部再做深入研究。

该宅最早的主人名为横竹(H.Yoktake),系日本驻沪总领事馆商业顾问。后为国民党高官俞济时的上海寓所。俞济时(1904-1998年),浙江奉化人,黄埔一期毕业,是蒋介石的外甥,历任总统府第三局中将局长、总统府军务局局长、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抗战时期,任58军军长,参加淞沪会战等多次抗日作战。俞济时与蒋关系十分亲密,选择在此处居住,主要是为与蒋联系便利(蒋的上海寓所为东平路9号)。新中国成立后,该宅曾由徐汇区财政局等使用,现正在改建为餐厅。

作者介绍:张寿椿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画工作委员会会员、职业画家。
作品多次入选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曾在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候秉钧



 

平江路48号,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原址,建于1919年,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这是由风格一致、平面相互垂直的两幢房屋组成的建筑,在二层北向有户外连廊将两者联系起来,形成L形总平面。建筑虽然与一般想象中的市政府大楼相去甚远,但却有多处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特征。首先是它全然的红色砖砌墙面,呈现了丰富的肌理,但与外滩一带早期的红砖建筑相比,它又显得简朴许多,只有二层外廊上的宝瓶栏杆还能透出西方传统建筑细腻装饰的遗韵,而底层敞廊上混凝土横梁的率直外露已显示出20世纪现代建筑的一丝气息。

建筑最有趣味的是其优美曲线的山墙,总体上相当西式的建筑却有了来自中国传统民居风火山墙的变异形式,似乎与当时里弄住宅山墙十分相似。不过在这里又有山墙垛的曲线和圆形的烟囱烟道口结合,有着别样的活泼灵动,也许还可以看作巴洛克的本土化变奏。
建筑还拥有灵活有致的内部空间和精巧细腻的室内木装修。壁炉、壁龛、木楼梯布局自由,木栏杆雕饰细腻。在装饰细节上,设计者使用了很多的直角和硬线条,以保持建筑的洗练与得体。

该建筑最初为江苏对外交涉使公署,门前马路也因之得名为署前路。为便利交通,时任淞沪护军使的何丰林又在公署西边辟筑了一条马路,并在肇嘉浜上建造桥梁,命名为丰林路和丰林桥。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城市和重要港口被视为中国的“第二首都”,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7月7日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宣布上海为直属中央的特别市,是为上海设市之始。当天上午,就在交涉使公署楼前举行了上海特别市成立仪式,由首任市长黄郛率领各局局长宣誓就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古应芬参加了典礼,并分别发表了演讲。自此,上海特别市政府即在此办公,署前路也随之改名为市政府路。为消除军阀影响,丰林路、丰林桥也改名为枫林路和枫林桥。

可是平江路上的这栋小楼却过于狭小,与中国第一都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另择新址建造市府大楼随即提上了议事日程。193年10月位于江湾的市政府新楼落成,第二年元旦上海市政府迁入新址办公,该处则改作海道测量局局所。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的当天,上海市政府又迁回这里,直至11月迁往他处。抗战胜利后,又为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电讯总台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由邮电部接管,现为信息产业部第一研究所。

作者介绍:候秉钧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李林祥



 

东平路7号,建于1935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西欧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平面基本上为方形,入口处有敞开式连续券门廊。造型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跌檐式山墙,门窗、墙角等处以红砖砌成突角隅石状。该宅与9号原蒋介石居所毗邻,曾为孔祥熙的私宅,现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使用。

作者介绍:李林祥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画工作委员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冯菊林



 

湖南路262号,又名湖南别墅,建于1931年,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位于旧时法租界西区的高尚居住区,从建筑与花园的规模、建筑布局与风格特征以及花园与街道的空间关系看,它都属于近代上海1920-1930年代繁荣时期典型的独立式花园住宅,折射出当时富裕阶层优裕的生活方式。

该住宅由G.O.WOOTTEN 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总体为假三层,底层为家庭起居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入口门廊、门厅、会客厅、面向花园的敞廊、餐厅和厨房。二层为居住空间,有主次卧室、起居室、大阳台及东西两侧室外露台。三层阁楼为客房和储藏空间。

住宅的建筑风格显然是西式的,人字形山墙构成南向和东向的主立面。南立面底层敞廊设通长水平红瓦披檐,楼层与假三层分别为双柱式平拱敞廊与平拱窗,比例尺度精巧,与石砌墙柱形成对比,双坡檐在顶部折为四坡水平檐口。

南立面四根实墙柱支撑着二层大阳台,东西两侧墙面高两层,中间两堵实墙在一层半位置收头,上立双柱造型,托起曲线型二层檐板,竖向构图十分强烈。东立面同样有四根墙柱以一层半的高度承托着露台。露台下是住宅的主入口,直接联系着进厅和主楼梯。

这八根墙柱均以石材砌筑,并以水泥勾出凸缝,勾缝砂浆饱满、外凸尖翘,使“虎皮石”墙面形式粗犷自然,极富雕塑感。除这些石材墙柱外,建筑外墙和窗台板及墙面装饰线均采用乳白色弹涂,也是建筑特色之处。

室内主楼梯为全木雕花楼梯,栏杆以旋拧攀升为造型,采用整木雕琢而成,做工精美。二层大阳台在主卧室南立面一侧,宽3.6米,长近14米,并在东南端向北折回1.8米,是湖南别墅正立面空间、形式和构图的核心,也是整幢别墅造型独特的因素所在。

70多年来,此宅的主人却都是与近代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大人物,其产权的更迭也就像是一段微缩的中国近代历史。

作者介绍:冯菊林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上海电视台美术设计师。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陈造容



 

永福路52号,建于1930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典型的西班牙风格花园住宅,由哈沙德设计。建筑高两层,有地下室。墙面为弧线形水泥拉毛粉刷,较平缓的屋顶铺设西班牙筒瓦。南立面有半圆拱券敞廊,敞廊上二层露台设有棚架,整体舒展而开敞,带有地中海建筑特色。露台栏杆正中部位及局部窗下有突出墙面的花台,底层局部墙面有半圆拱券壁龛,下设跌落状花台。壁龛周边及花台外表墙面均有菱形花格绿釉贴花装饰,都是西班牙风格中常见的手法。北立面入口弧形券门洞上部,有西班牙筒瓦铺设的弧券形出檐。墙面局部有几何镂空图案,部分墙面及窗台有连续小拱券支托挑出面层。底层客厅室内有石雕绞绳式柱,柱和墙之间有铸铁隔扇,上雕精巧而复杂的动植物图案。客厅顶棚为木制方格吊顶。

该建筑现由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使用。

作者介绍:陈造容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会员、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被海内外的美术馆,画廊及收藏家收藏。


张达兴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新闻晚报》记者。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沈秀华



 

武康路376号,叫“Ferguson Lane”中文名字叫武康庭,是2007年刚落成的小区。是上海新天地的延续,路旁一幢法式红砖屋跟几株树木,将屋后的白色平房分隔起来,宁静的环境以及异国的情调,引来大批外国友人在此开店,现在已经成为带有浓郁异国情调的咖啡馆和时尚的品牌小店。

作者介绍:沈秀华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职业画家。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获奖。


梁钢



 

宝庆路3号,建于1936年。
独立式花园住宅。该住宅有两个特点:一是由多幢建筑组合而成,二是屋前有大片的草坪和树木。主体建筑为假三层,四坡顶屋面上陡下缓,有棚屋形老虎窗。两层南面有通长大露台,混凝土砌筑宝瓶形古典式样露台栏杆,底层南面为木制落地长窗,长窗由棂条分割成几何图案,表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外墙面部分为水刷石,部分为卵石。近沿街的平房式样较为新颖,平屋面、钢窗、釉面砖外墙,据说这是当年举行家宴和舞会的地方。

该建筑曾是当年上海滩颜料大王周宗良的旧居,现仍归私人所有。目前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已显陈旧。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依稀见到当年的辉煌气派。

作者介绍:梁钢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获银奖;第六、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分获铜奖、优秀奖。


朱大白



 

复兴中路1331号,复兴公寓(黑石公寓Blackstone Apartments、花旗公寓),建于1924年。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公寓住宅。建筑四层,主立面左右对称,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色石材,据传“黑石公寓”由此得名。建筑正立面底层有一挑出的较大门廊,石雕科林斯双柱支撑。上为露台,形状由正弯及反弯三段弧线组成,立面中部墙体也采用了弧线形,加之屋顶中部弧形山墙及装饰,显示了巴洛克风格。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在此办公,现公寓底层由徐汇区房屋土地管理局使用,二层以上大部分为居民住宅。

作者介绍:朱大白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委会委员、上海美协水彩画会副秘书长。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被上海美术馆等收藏。曾赴意大利等地讲学、办展。


聂崇良



 

建于1920年,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平面中部凹进,背面入口出挑半圆形雨篷,灰色水泥檐板,下有牛腿支撑。西面一层突出长廊。方形或半圆窗户,坡顶开老虎窗,局部露木构架,黄色粉刷墙面。

民国时期名噪一时的名医牛惠霖、牛惠生兄弟合办的“霖生医院”创设于此。抗日战争期间为难民医院。1944年1月1日改建为私立上海医院。1958年9月,该院并入徐汇区结核病防治所。

作者介绍:聂崇良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曾在美国纽约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顾文华



 

华亭路32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上海东方画院一级画师。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曾在台湾台南市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郑重



 

桂林路128号,桂林公园(黄家花园),始建于1931年,1934年竣工。
桂林公园的老园部分原是黄金荣的私人郊居别墅,占地34亩。据资料记载,黄金荣当时的造园意图是:“为戚友酬酢处,为及门欢叙处,为已身憩息处,故薄具亭台花木山石之胜,以备来宾觞咏娱情。”园中建筑布局讲究自然,与周围景物浑然一体,其中以“四教厅”、“鸳鸯楼”、“颐亭”(又名“湖心亭”)等建筑尤为突出。

四教厅。取名于《论语.述而》中“予以四教,文行忠信”两句。所谓“文行忠信”,就是温文而雅,德行端正,忠心竭力,诚实可信之意。四教厅是黄金荣组织讲学说教、大宴宾客的地方,也是“黄家花园”的赏景中心。厅外四周有“山水”环抱(如东北角的“普陀山”、西南角的“凤凰山”、东南角的“假山”和大厅东边的“南海”、“鹿亭”边的逶迤溪流等)。大厅上面巨梁横空,楹柱粗壮,顶天立地,梁上悬挂三盏西洋铜灯,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较为少见。大厅的每扇长门都有精美的木雕,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描写的是三国故事人物,可以说每扇长门都是一件工艺美术品。

鸳鸯楼是“黄家花园”的住宅建筑,底楼部分原名“槐荫堂”,是主人会见家常客人的场所。鸳鸯楼顾名思义是两幢左右对称、外观一致的楼房。据说黄金荣一到这里,大都住在东楼。1937年日军践踏“黄家花园”,鸳鸯楼的东楼被毁。1992年9月,徐汇区人民政府拨款按原样复建了东楼,两只“鸳鸯”得以再次团圆。鸳鸯楼在建筑结构上多处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颐亭,俗称湖心亭。它位于园内西北角,颐亭可以说是一幢古怪的建筑,颐亭的屋顶是中式亭子形状,屋顶以下和建筑内部却是西洋风格,其似亭非亭,不中不西,就象一个头戴瓜皮帽,身穿西服,赤脚站脚盆里的怪人。


作者介绍:郑重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画工作委员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技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奚赛联



 

虹桥路68号(漕溪北路6号),徐汇中学(徐汇公学、依纳爵公学),始建于1849年,1918年扩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学校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强调立面构图的水平线条,采用古典柱式,有重复使用的三角形或弧形山花式窗楣,使立面构图富有韵律感,但同时又更强调对称的立面构图,更追求严谨的构图比例。在法国文艺复兴建筑的盛期还大量采用意大利巴洛克的装饰。

该建筑原为假四层,孟莎式屋顶,上有法国式老虎窗。1981年拆除原屋顶,改建成四层,现有屋顶系重新设计。建筑立面为清水红砖和青砖相间砌筑,整个立面竖向分为三段,底层为一段,其特点是红白两色相间,窗楣上有巴洛克式卷涡装饰。二、三两层为一段,有通贯两层的巨柱式壁柱,柱头为经过改造的组合柱式。

徐汇中学创办于1850年,原名徐汇公学,又名依纳爵公学,1932年易名徐汇中学至今。


作者介绍:奚赛联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瞿顺发



 

武康路99号,原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建于1928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建筑平面略呈L形,陡峭的双坡大屋顶以及墙面大量的红色半露木架结构,显示了英国乡村别墅风格。屋面上兼有双坡及四坡形老虎窗,砖砌锯齿平面状烟囱颇具英国式烟囱风格,十分独特。南部L形凹角处有砖柱敞廊,上部为二层露台,砖砌花格栏杆。建筑墙面为白色拉毛粉刷,局部墙体转角及北立面窗框处均有红砖砌筑屋角石。山墙面窗过梁处的半露木构架上有齿形装饰。所谓齿形装饰,是指一种齿形小装饰块,通常以连续的条带方式出现在檐板底下起线脚作用。

作者介绍:瞿顺发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顾问。副研究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获优秀奖。


宋肇年



 

新乐路55号,原圣母大堂(新乐路大堂),建于1936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教堂建筑,由俄国协隆洋行建筑师、画家利霍诺斯设计。该教堂外形类似莫斯科救世主教堂,属拜占庭建筑,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建筑特征。教堂的穹顶☆52是以木构架支起的一层金属外壳包裹,浑圆而又饱满,底部略为收缩,状似洋葱。主穹顶高达35米,由4个小穹顶拱卫,蓝色的穹顶群和蔚蓝色的天空融为一体,显得端庄、肃穆。教堂的外形线条简洁,主体部分已近简单的多面体,正墙顶头露出拱顶尽端,这些半圆的尽端,使轮廊充满活力而又变化,令人感到活泼舒展。教堂内部宽敞,前台可容纳300人的大型合唱队,大堂可供2500名信徒做礼拜。

1962年2月,圣母大堂举行最后一次宗教仪式后停止了宗教活动。1988年7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教堂进行了维修。


作者介绍:宋肇年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副研究馆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获金奖;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获银奖。


殷光华



 

复兴中路1363弄,玉门公寓(克莱门公寓Clements Apartments),建于1929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酒店式公寓。由五幢相同的假四层公寓楼组成,屋顶有老虎窗。屋面为红色机制瓦,南立面山墙为跌檐式山墙。外墙面主要为水泥拉毛粉刷,局部以清水红砖饰面。红砖砌法考究,极富装饰性。砖饰图案既有西方传统特点,又有现代装饰意味。该建筑造型上最大特点即是精致的砖工。室内部分装修如楼梯栏杆、门扇等处己具有现代装饰艺术派风格的特征。

据说公寓是由一个叫克莱门的比利时人建造。民国初,克莱门在法商电车公司任大班,后来有个法国人任副手,将他排挤出电车公司。他看到外来人住房需求增加,便在瑞金戏院对面建出租房,以后又在复兴中路兴建这五幢西式楼房,取名克莱门,供包月出租,因此该公寓式样较为特殊,每一套房卧室、卫生间俱全,但没有厨房间。而在南面二幢楼中间建一个餐厅,供房客用膳。抗日胜利后,克氏侄女将餐厅改建成森内饭店,日间供膳,夜间是舞厅。由于地段清雅,档次太高,光顾者不多,生意并不好。50年代,栖居上海滩的西方人陆续回国,1954年餐厅改为东华书场,客房改成居民住家。居民纷纷在走廊、过道安装煤气,并分割改装,尽管外貌依旧,但内部已面目全非。

作者介绍:殷光华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汪磊



 

天平路40号,建于1943年。
带有西班牙式建筑特征的花园住宅。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南立面底层有圆拱券廊,三层有露台,形体舒展而开敞,装饰简洁,有地中海建筑风格,连续拱券之间有附墙柱,雕刻类似科林斯式柱头图案。建筑西侧车道处底层架空,采用柱墩支撑扁券,柱墩外有方形附壁柱。现墙体浅红色粉刷,局部门窗镶有白框。

据说该建筑在解放前是国民党上海市市长机要秘书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成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所在地。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上海视察,文艺界人士表示求医难,周总理当即指示解决。1961年10月,市文管会搬出天平路40号,这里改为文艺医院。

作者介绍:汪磊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画工作委员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获奖。


陈伟中



 

龙华路2872号,龙华塔,建于977年,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传统宗教建筑。龙华塔耸立于龙华寺前,塔高40.6米,外壁为八角七级,内壁为四方形,从底往上逐层收缩,递减形成密檐。塔身用砖砌成,每层的外壁都呈八角形,外面有木栏围起来的回廊。走廊转角的顶上,飞檐高翘,檐角下悬挂着56只铜风铃。塔顶镇以铁制的塔刹,高9 .2米,由铜铁制的覆钵、露盘、相轮、宝瓶、七级香炉等18件构成。

龙华塔为上海地区名塔之一。相传始建于东吴赤乌十年(247年),现存塔重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遭火灾,后经多次修筑,但原貌有损。1954年重修基本恢复了宋代法式。1984年再次拨款30万元对龙华塔进行大修,更换顶上的塔刹和塔心柱,塔身和塔基依旧为宋代原物。1999年,徐汇区文化局组织有关单位对龙华塔进行再次全面修缮,修缮后的龙华塔流光溢彩,与龙华旅游城交相辉映,成为徐汇区亮丽的文化景观。

作者介绍:陈伟中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何强华



 

建国西路440弄~496弄,建业里,建于30年代,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典型的石库门里弄住宅, 由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投资建造,故取名建业里。里弄总占地1.74公顷,分为东、中、西三块。其中,东、中两块建于1930年,名建业东里,西块建于1938年,名建业西里,属后期石库门里弄。总平面有明显的主弄与支弄之分,支弄与主弄间有砖砌半圆拱券门洞相隔。建筑单元以单开间为主,少数双开间。整弄建筑的外墙均为清水红砖。该建筑形式上最大特点是采用江南民居传统建筑特色的马头墙,同时也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一些细部采用西式线脚装饰,有些局部甚至还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

作者介绍:何强华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胥厚峥



 

上海大可堂普洱会所位於上海襄阳南路388弄25号,原是建于1933年带有艺术装饰派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属于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受到保护的老房子。。原地块入口位于建筑东北侧,需从襄阳南路穿过里弄方可达到,体现出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流行的将花园洋房藏身于弄堂内的总平面布局方式。建筑平面不对称布局,东侧设有骑楼形成主入口的门廊空间。面向花园的南立面东侧有三层多边形塔楼凸出,成为整个立面的视觉中心。塔楼立面为竖向三段式构图,设水平装饰腰线,下部为浅色水刷石仿石砌表面,上部为褐色面砖贴面,二三层间的窗间墙及檐下设几何形装饰纹样,体现出艺术装饰派特征。南立面西侧部分开有大窗面对花园,窗间墙和窗下墙均为浅色水刷石饰面,构图和线脚纹饰具有明确的艺术装饰派特征。图为上海大可堂普洱会所内景。

作者介绍:胥厚峥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委会委员、上海美协水彩画会副秘书长。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曾在美国、日本举办个人画展。


毛树卫



 

现为宝丽会馆

作者介绍:毛树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应海海



 

岳阳路319号,建于1928年。
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由法商远东土地信托公司投资建造,建筑坡顶较大,有双坡及棚屋形老虎窗。立面底层为红色清水砖墙,白色圆灰勾缝。二层及老虎窗有黑色半露木构架。局部屋顶及墙面有砖工精美的红砖烟囱,整体建筑呈现出明显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
院内有二幢建筑。解放前,其中一幢是法国领事馆,另一幢是法国领事的官邸。解放初期,由解放军医学科学院接管。1956年后,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所在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等都曾来此参观访问。如今,这二幢建筑都已按原貌修复。

作者介绍:应海海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全国小幅油画展获优秀奖。


侯伟



 

汾阳路9弄3号,建于1898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全木结构住宅。建筑的最大特征是外墙采用水平向的木板条满铺,看似原木井干式建筑。外型其他特征还有翼角起翘的铁皮屋顶和类似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或雀替的柱头,反映了上海建筑中西融合的特点。此外,整幢建筑主体的底部被架空1米左右也是重要特征。

作者介绍:侯伟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锡华



 

华山路831号,建于1918年,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西班牙风格的三层花园住宅。与华山路823-827号一起形成安静而有品位的居住区。有相当宽敞的独立花园。南侧宽阔的二层露台向花园延伸出一段平缓的弧形台阶,富有浪漫色彩。住宅虽紧邻华山路,但院内数株参天的法国梧桐阴翳蔽日,使得住宅生活别有洞天。建筑采用红色筒形瓦,浅色粉墙,简洁的圆拱窗、廊,平梁窗眉上曲纹装饰,螺旋形窗间柱,托盘式阳台下是连券装饰,栏杆是精美空灵的铁饰,墙上点缀有绿釉花饰,所有这些都是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典型特征。

据说该住宅原为李鸿章后辈的寓所,另有一说:该片住宅是孙多森家族的产业,地皮是从李鸿章小儿子李经迈手里购入。孙多森是中国第一家机器磨面面粉厂——上海阜丰面粉厂的创办人。其叔祖父是清末光绪皇帝的老师孙家鼐,外公是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阜丰面粉厂于1898年建成投产,生产“老车牌”面粉,逐步行销国内外,在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是孙氏家族的骨干企业。后来他还创办了家族银行——中孚银行。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先后召孙家兄弟到北京,参与创办了中国银行。于是把上海的产业交给下一代“方”字辈的人打理。可是上海有时也不太平,孙多森的儿子孙震方遭到了绑架,营救出来以后再也不敢住在上海,去了天津,后来“以”字辈中又有人遭到绑架。新中国成立初孙家子弟将该住宅转让他人,现作为居民住宅使用。


作者介绍:李锡华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职业画家。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获优秀奖。


张安朴



 

淮海中路1843号,宋庆龄故居,建于192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带有德国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据说该建筑为希腊富商委托德国人设计施工。建筑为二层,混合结构。南立面有一弧形敞廊,上部为露台。屋面为黑红色中瓦,四坡形屋顶上,有半圆桶状伸出屋面的老虎窗,带有德国建筑风格。而局部伸出墙面的花台及露台铁制栏杆均由中国传统图案装饰。底楼为书房、客厅、餐厅,二楼作办公室、卧室用。室内装修雅致,钢窗柚木门,柳木地板和护壁。屋前有宽敞的草坪,四周植有参天樟树60余棵,终年苍翠繁盛。

抗战胜利后,此宅被国民党政府作为敌伪财产予以没收,以后多次易主。1948年宋庆龄迁入,在此居住了三十余年。在这幢楼里,宋庆龄接待过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接待过朝鲜的金日成、前苏联的伏罗希洛夫、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等外国元首和贵宾。客厅墙上有宋母倪桂珍的油画像。桌上、壁炉上有苏加诺送的铜剑、金日成送的“春香传”刺绣等外国元首赠送的各种礼品。餐厅、客厅的地毯则为毛泽东所赠。客厅东面是藏书室,有中、英、法、俄等文字的书籍4000余册。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逝世,10月9日,故居对内部开放,并成立了管理处。1988年5月成立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除对外开放外,还负责保管、整理、研究宋庆龄遗物和有关史料、史迹。


作者介绍:张安朴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委会委员。《解放日报》高级编辑。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招贴画作品两次获得全国美展一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王北珍



 

衡山路811号,建于1921年,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带有西方新艺术运动时期一些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这幢花园住宅由于其红瓦坡顶和周身的红砖墙面,在沪上被称之为“小红楼”。其屋顶部分最有特色,坡顶分两折,上部陡,下部平缓,出檐比较深,檐下承以牛腿木托架,富有独特的装饰感。南立面东部的檐口还有个意外的“断裂”,老虎窗直接与立面连接,窗台下托以浓重的浮雕,这偶然出现的细腻装饰显然为“小红楼”增添了几分富贵气息。

住宅外观还有一些曲线运用和局部装饰别有情趣。北入口的雨棚弧线优美,门洞上沿也有曲线呼应,而南立面底层外廊的额枋与双柱连接也优雅流畅,这些相对含蓄的曲线与弧线大台阶遥相呼应,形成了协调之中有差异的动人效果。

该住宅的室内装修也相当精致考究,只是与外部灵巧而丰富的形式相比,显得深沉而厚重了一些。北面的楼梯直通顶层,相当气派。楼梯扶手栏杆精美,转折处用方形杖式望柱,而楼梯起步处雕花繁复,造型浑厚,尤显隆重。壁炉与井格式天花精致豪华。

近年,经过精心修缮的小红楼光彩重现,成为衡山路上的一大亮点。但如果修缮过程对一些住宅细部的原有状况再作深入探究,现在的“小红楼”可以更忠实于历史建筑的原真面貌。

该住宅最早拥有者是两位法国商人。1930年代,被法国的东方百代唱片公司(EMI)收购。该公司于1908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第一家唱片公司。1934年,聂耳担任该公司音乐部主任,在此创作了《大路歌》、《毕业歌》、《金蛇狂舞》等著名歌、乐曲。1935年,他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也在此问世,并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定为国歌。冼星海也于1935年在此担任过配乐工作。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谭鑫培,著名影星周璇、阮玲玉都曾在这栋“小红楼”里留声录片。

抗战期间,该住宅曾一度被日本人占有。新中国成立后,在此成立了上海唱片厂。《解放区的天》、《我的祖国》、《梁祝》等优秀音乐作品都在这里面世。1900年代初,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在此成立。“小红楼”见证了中国百年唱片业的发展,堪称中国的音乐圣地。1990年代该建筑改建为高级西餐厅,保留了音像制品陈列馆,向人们介绍中国音像制品工业的发展历程。


作者介绍:王北珍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委会委员、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获奖。


柳毅



 

淮海中路1836-1858号,武康大楼(东美特公寓、诺曼底公寓 Normandie Apts.),建于1924年。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法国文艺复兴式公寓大楼,由邬达克设计。建筑为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高30米。由法商万国储蓄会投资建造,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之一。公寓坐北朝南,楼身狭长,从西侧看,象一艘轮船。南面沿街底层形成骑楼,骑楼形式为连续券廊。建筑外型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第一、二层处理成基座,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第三至七层为清水红砖,装饰丰富,建筑转角处等局部有出挑阳台,第三层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第八层处理成檐部,仍为水泥仿石外墙。立面三段间连续通长阳台形成了明显的腰线。
1930年,万国储蓄会在诺曼底公寓东侧又建新楼。楼高五层,砖混结构。另在武康路435号建有1400平方米的汽车库及附屋,为新老楼共同使用。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曾在此居住。


作者介绍:柳毅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铜奖;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获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曾赴德国等地讲学、办展。


平龙



 

武康路393号, 黄兴故居,初建于1912年,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建筑平面由一个矩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相接而成。三角形部分临街,矩形部分位于南面,临南洋模范中学操场。从建筑形式上看,该建筑应分别建于两个不同时期。南面矩形平面部分应属建于1912年的部分无疑,其形式为英国乡村式,半露木构架,陡坡顶。但三角形平面部分则为很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似不可能早于三十年代建造。其立面强调水平线条和垂直线条的穿插构图,并以深褐色面砖衬托出浅色的横竖线条。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的浮雕和装饰线脚。室内楼梯栏杆也是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
1914—1916年,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会创始人之一黄兴寓居此地,期间孙中山曾两次来黄兴寓所。1916年10月31日黄兴逝世于此。黄兴逝世后,故居曾为世界社、世界学院、中国学典馆、上海国际图书馆使用,后改为世界中小学,现部分由南洋模范中学使用,部分为居民住宅。

作者介绍:平龙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美协水彩画会副会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铜奖;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获银奖。


刘亚平



 

岳阳路320号,建于1930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带有哥特风格的建筑,由日本建筑师内田祥三设计。内田祥三是东京大学校园赈灾复兴计划的设计者。该建筑从空中俯视,呈一个“日”字,建筑带有内院,主入口处为五层。建筑强调竖向线条,纵向窗间墙突出,向上拔起,并层层收缩,顶端冲出女儿墙面,带有哥特建筑☆36的遗风。墙面为浅棕色砖墙,入口门廊处混凝土砌筑,连续圆拱券间方柱支撑,有类似科林斯式柱头。窗间墙柱的尖顶装饰也体现了哥特建筑的风格,而顶部冲出墙面的水泥构件为简洁的几何形体,系装饰艺术派的风格。整体建筑体现了哥特遗风和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共同影响。该建筑外形与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极为相似。

原为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抗战胜利后,改为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解放后,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生理所使用。陈毅市长曾多次来到这里视察工作,50年代后期,朱德同志曾来这里看望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朱洗。


作者介绍:刘亚平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委会主任、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多次担纲国内外重大画展评委。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获奖。


傅钢



 

汾阳路79号,建于1905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建筑强调水平线条,采用古典柱式,立面比例严谨、对称,装饰富丽堂皇。左右双抱的露天大石阶楼梯导向二楼大厅,很多细部装饰如阳台栏杆处,都带有“新艺术运动”的风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流行的新风格。该建筑原为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抗战胜利后,这里曾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任办公地。解放初,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入驻此地。1963年5月,在陈毅同志的关心下,上海民间最优秀的工艺美术家相继在此工作和传艺,同时还建立了工艺美术品陈列室。“文革”初期,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赶出了院门,这幢豪宅被林立果占用,1972年工艺美术研究所重返故地。美国前总统里根、英国首相希思、拳王阿里、埃及总统夫人都曾来此参观。

这里还是现成的影视拍摄基地,《南征北战》、《大雷雨》、《宋氏三姐妹》、《十兄弟》、《聂耳》等影视作品的部分场景都在此拍摄。

作者介绍:傅钢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理事。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获奖。


薛春华



 

淮海中路1131号,建于1926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园住宅。德国建筑师事务所倍高洋行(Becker & Baedeker)设计。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特点是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些立面构图形式如水平线条、连续半圆拱券等与具有德国中世纪民居特点的半露木屋架、大坡顶再加上德国特有的巴洛克式盔顶混合为一体。在该建筑中,整个立面自上而下被明显的线脚分为三段,从其东立面看更多地反映它的文艺复兴风格,而从其北立面看,则更多地表现出德国的民族风格。

该建筑曾是席家私宅,后由上海音乐学院使用,现为达芬奇集团总办事处所在。

作者介绍:薛春华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


王克良



 

东平路9号,建于1932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具有法国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高二层,屋面采用暗红色法国平板瓦,呈鱼鳞状铺设。墙面为水刷卵石,是二十年代流行上海的外粉刷工艺。门、窗、门廊、墙角等处以水泥仿造突角隅石。屋顶设有老虎窗,略呈法国风格。该建筑曾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居所。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蒋宋联姻后,虽然长时期住在南京,但经常来沪,却无一处适当的住宅。宋氏兄弟为此奔波多时,恰逢贾尔业爱路(今东平路)9号花园洋房的业主欲出售此房,宋家便买了下来,作为宋美龄的陪嫁之物,后蒋介石题名为“爱庐”,与他在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鼎足而三。其后20余年间,蒋介石入住“爱庐”的时间并不多,常常匆匆而来,住上一二天即匆匆离去。来时则接见一些沪上人士或南京政府要员。宋美龄虽也随他奔波,但住此的时间较蒋稍多。宋美龄住在这里时,往往将母亲倪桂珍接来同住,共叙天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爱庐”风貌依旧,不过,现已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所在了。

作者介绍:王克良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协水彩画会会员。同济大学教授。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曾在瑞士、罗马举办个展。


张英洪



 

漕溪北路336号,原大修道院,建于1928年,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带有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特征的宗教建筑。建筑规模可观,布局对称,气势不凡。有趣的是,建筑在整体上并没有采用西方教会常用的哥特建筑风格,而是更接近世俗建筑。建筑的立面构图是横向三段式的,底层明显作为基座段,屋檐下三层虽无柱式,但窗间直达屋檐的竖线条分明有立柱的影子;立面纵向五段式,在两侧及中部有凸出构图,虽然并非完全对称,因为西段及中部为三开间,东部只有两开间,但设计上是对称处理的,三个凸出部分上的山花设计更强化了这种建筑秩序,显现出欧洲古典主义形式传统的影响。在简洁明晰的造型中,建筑也不乏精致之处,山花檐口、阳台牛腿和各个窗台都是有节制而优雅的装饰。

穿越底层门厅,建筑北部有突出的小礼拜堂,层高较高,而在这里的两侧墙上又见到了教堂建筑最典型的语言:哥特式的尖券窗。此外,主楼的长长走廊里是密排的一扇扇门,每一个房间就是当年一个修士的生活单元,想象当年身着长衣袍的学员在这凝重静寂的廊道、讲堂与教堂间穿梭,其方式必定来自西方中世纪以来修道院生活的基本空间模式。

如今,建筑功能已经完全更换,时光已经改变了这幢建筑许多,但宽敞的走道还在,走道梁上精致的旋涡纹饰还在,各房间里的壁炉和壁龛也依旧还在,它们都是这幢大楼挥之不去的记忆。

修道院为天主教培训神职人员的学院,上海最早的修道院于1843年(清道光二十一年)设于今松江张朴桥,1850年迁浦东张家楼,1901年迁至徐家汇,1928年该建筑建成后作为大修道院直至1955年。1959年起该处为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所在,今为徐汇区人民检察院院址。


作者介绍:张英洪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教授。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水彩画研究会会长、上海美协水彩画会顾问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著有多部著作。


何小薇



 

安亭路2-14号、永嘉路667-675号,建于1930年代。
西式假三层新式里弄住宅。这组位于安亭路、永嘉路转角处的联排住宅,与周围大片疏朗布局的花园住宅相比较,立面紧贴街道,显得有些局促。不过,这正是当时租界西区走向高度城市化过程的典型住宅开发方式:大片土地几乎都已经被建造后,新的地块多在街坊的边角空间。此时的住宅设计既要符合租界管理规定又要充分发挥土地价值,于是,出现了许多折线形转角和不规则平面的建筑景观。

住宅每一户面宽有限,却都保持了独立的假三层居住空间。建筑的沿街立面连续而统一,形成亲切的街道空间:底层为红色清水砖墙;二层以及折线屋顶的山墙为浅色拉毛墙面,窗洞周围以及墙面转角处有不规则红色砖隅作为装饰;屋顶覆红瓦,老虎窗与折线屋顶交替出现,形成节奏。建筑风格当然是相当西化,但户与户之间由突出屋顶的风火墙分隔,烟囱也与风火墙结合在一起,这应该又是从里弄住宅中转换来的中西合璧样式了。

该组新式里弄住宅原为盐业银行所有。该银行系张镇芳创办。张镇芳(1863-1933年),河南项城阎楼村人,袁世凯的内弟。晚清曾出任长芦盐运使,为当时中国最大之盐官。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便委任其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因“剿匪无方,乱杀青年”被撤职。次年,创立盐业银行。1933年,张镇芳病卒,其子张伯驹出任银行总稽核。1935年,银行总部由天津迁至上海。1940年代初,该房产一度由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使用。1944年,由盐业银行售与恒兴地产公司。现为居民住宅。

作者介绍:何小薇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一级美术师。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画展及海外展览,并获奖。


薛良彪



 
蒲西路158号,徐家汇天主堂(圣依纳爵主教堂 St.Ignatius Cathedral),建于1910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汇天主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1896年,由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募款,道达尔(W.M.Dowdall)设计,法商上海建筑公司于1906年动工,1910年竣工。

徐家匯天主堂是一幢典型的法国哥特式雙尖顶砖石结构建築。該堂高五層,长83.3米,宽30米,正祭台处宽44米。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巴西利卡式。縱向形成前廳、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