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钗记小说:9成国人滥用抗菌药——科学新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53:25
发布时间:2011-1-6 15:43:26 | 编辑:郑晨曦

 抗菌药灾难正在降临 抗菌药物是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的特效药物,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的应用使人类从感染性疾病的威胁中解放出来,人均寿命至少延长10年以上。 “由于抗菌药物滥用,药物不良反应、细菌耐药、食品安全等问题频发,它已不仅仅是医疗问题,正在成为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如果不加注意,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人类的‘魔药’——抗生素将很快失去其临床价值,各种感染将卷土重来。人类将重回无药可治的时代。”肖永红说。 特邀专家 肖永红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者。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院感染专家组成员,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大政策问题研究《抗菌药物滥用公共安全问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出版《临床抗生素学》等著作。 灾难1 不良反应 额外伤害无以计数 ■悲剧重现 很多人对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很熟悉,但你知道吗?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21名表演者中,18名都是由于小时候注射抗生素而致聋的。 在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120多个因使用抗生素而致聋的孩子正在接受漫长而又艰难的听力训练。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似的经历:耳聋前都曾用过抗生素药物。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专家陈振声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人数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这一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 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报告中,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占了所有病例报告总数的近一半,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列在各类药品之首。 “其实,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因为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这就使得很多本来不该用药的患者成为了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额外伤害者。”肖永红说,“简单算一算,有多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者,就有多少人面临着额外不良反应的风险,这背后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据。” 灾难2 耐药 整体耐药率高达45% ■悲剧重现 亮亮的妈妈同千千万万的中国父母一样,家里一直常备着抗生素。儿子一旦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妈妈总会及时地让儿子服上消炎药。即使平时,也让儿子服用一些,为的是“增强体质”。然而,亮亮的妈妈做梦也没想到,正是这种爱儿心切的行为害了孩子。 几个月前,3岁的亮亮因为反复发热并伴有呕吐、后颈部疼痛,被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住院一个月后治愈出院。之后,亮亮又出现后颈部疼痛、呕吐、发热,再次入院,确诊为肺炎链球菌颅内感染,医院给予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治疗,病情都未能控制,12天后,亮亮抢救无效死亡。 “这本身不是什么大病,但由于频频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使得并不罕见的病症变得难治起来。”事后,大夫说。 耐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该药对作用人群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按照《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耐药率超过40%应慎重经验用药;超过50%应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用;超过75%的应暂停临床应用。而我国细菌对主要抗菌药物耐药率已经达到45%左右,这是相当严峻的事实。”肖永红说。 灾难3 无药可治 超级细菌已经来临 ■悲剧重现 2009年春节后不久,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的主任医师刘正印碰到了一个棘手的病人。 患者是重症监护病房一名年仅21岁的女孩,刚刚接受了肺移植,但医生就在她的胸水和痰液中发现了高度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它能抵抗我们手头的几乎所有抗生素。”刘正印说,这种微生物仅对一种名叫多粘菌素的药物敏感。多粘菌素是一种很老的抗生素,“但由于对肾脏有严重的损伤,早已退出市场”。 事实上,即使能找到多粘菌素,刘正印也不敢用,因为病人恰巧患有肾功能衰竭。“拿到化验报告后,我边看边问自己,还有什么办法能对付这种‘超级细菌’呢?”这位传染病专家回忆说。 所谓“超级细菌”,是指那些几乎对所有抗生素都有抵抗能力的细菌,它们的出现恰恰是因为抗生素的使用。 刘正印说,这名携带“超级细菌”的患者,在13岁时就被诊断出肺部囊性纤维化——这是一种极易受到细菌感染的疾病。因此,在过去的8年里,“她一直在反反复复地使用各种抗生素”。大量的抗生素虽然杀死了无数试图侵蚀女孩的细菌,但也“锤炼”出了不再害怕药物的“超级细菌”。 其实,这已不是刘正印第一次遇到“超级细菌”了。 多种来源细菌耐药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临床分离的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极高,细菌呈现多重耐药甚至全耐药现象,而国际医学界公认的超级耐药菌在我国十分普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高达60%以上,全耐药不动杆菌(PR-AB)在50%以上,多重耐药结核杆菌(X-TB)在40%以上。 “细菌耐药所导致的抗菌药物失效正步步向我们逼近,如果现有状况得不到扭转,10-20年以后我们现在所用的大部分(80%以上)抗菌药物将完全失去其临床使用价值。”肖永红说,“那将是一场比SARS更可怕的灾难。” 触目惊心的调查 9成国人滥用抗菌药 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我国7岁以下儿童耳聋数量达30万。 因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我国每年死亡的患者至少8万人。 因为抗生素滥用现象严重,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国人的大敌,2005年仅抗菌药物耐药相关死亡的人数为48.9万人…… 让我们透过数据一起去解读抗菌药—— 特别聚焦: 每人年均138天吃了抗菌药 这是一份触目惊心的调查—— 我国人均抗菌药消费量为138克,相当于人均每年连续应用抗菌药物138天,是美国人均使用量的10倍以上。 这是怎样的一个数字啊?相当于每人每年1/3多的时间在服用抗生菌。这些药都吃到哪里去了呢?调查中的另一组数字又给了我们一个瞠目结舌的答案—— 在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外科住院患者更是几乎人人使用,比例高达97%。而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显示,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 1种抗菌药竟有1821张皮 我国每年抗菌药物原料生产量约为21万吨(包括医药企业生产19万吨、兽药厂生产2万吨),其中18万吨左右在国内销售使用,3万吨左右为原料出口。如今市面流通的抗菌药物多达200多种(美国约70种产品)、6000余个产品,具有药品生产批文的抗菌药物在35000种以上,其中产品数量前100位的抗菌药物中,每种药品的平均产品数量为46个,批文328个,最多的有1821个国家生产批文。这给抗菌药物滥用提供了源头。 聚焦1  有多少不该用?触目惊心:合理应用41.4%,不合理应用58.6% ■我国外科Ⅰ、Ⅱ、Ⅲ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依次为97.2%、98.9%和100%,而Ⅰ类切口按要求不应该应用抗菌药物。外科抗菌药物滥用较内科系统更加严重。 ■在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中,治疗目的为48.4%,预防性应用为51.6%。合理应用占41.4%,不合理占58.6%,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如缺乏适应症、用药时间过长、大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等。 “当医生给患者进行乳腺手术时,你觉得该用抗生素吗?”肖永红问记者。 “都到外科动手术了,肯定需要吧?平时若是手指拉个小口,到医院都得开不少消炎药呢!”记者有些疑惑。 “那你就错了。严格来说,外科Ⅰ类手术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的。所谓外科Ⅰ类手术是指无菌(清洁)的切口手术,像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脾脏切除术等都包括在内。很多医生在进行手术时,会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希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对损伤较小的清洁手术可以不用预防性抗生素;只有患者存在感染危险因素时才考虑应用。”肖永红说,因为过于专业,多数患者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专家主张: 1、感冒不用抗生素 只要是感冒就不用吃抗生素。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普通感冒中医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别人。扁桃腺发炎、支气管炎已不属感冒范围。 2、大部分儿童腹泻不用抗生素 常见腹泻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染性腹泻,通常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儿童感染性腹泻由病毒所致为主。比如通过呼吸道传染的轮状病毒,进入肠道后就可能引起腹泻。另一类为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是因食物过冷、过热或消化不良引起的。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各种消化酶也比成人分泌得少,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进而导致腹泻。小孩肠道菌群易受环境干扰而发生改变,服用抗生素会使肠道病原菌乘虚而入,导致越吃越泻。 3、发烧不是应用抗生素的指针 导致发烧的因素有很多,风湿、肿瘤、变态反应等都可引起发烧。不要以为一发烧就是因为细菌感染造成的,更不要一发烧就吃抗菌药。 聚焦2   有多少不能用?触目惊心:国外已撤市国内依然用,国外没有国内自创 ■像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吉他霉素等,由于长期临床应用加之细菌耐药与药物安全性问题,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明显,在国外临床早已停止使用。 ■像司帕沙星、加替沙星等,由于药物安全性问题在国外已经撤市,在我国临床却广泛应用,这些药物将造成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几率明显增加。 ■像头孢尼西、头孢雷特、利福定等,由于本身抗菌作用差或存在其它药物缺陷,国外已经少用或废弃的药物在我国仍然使用着。 如果有人问你,缺乏严格科学依据的药你敢吃吗?估计没有人敢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然而,肖永红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医生常开的、我们常吃的抗生素中,竟然有很多是没进行过严格科学论证的。像头孢拉啶/舒巴坦、头孢曲松/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美洛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等都属于此类情况。 “这些所谓的复方制剂抗菌药,都是制药厂家拍拍脑袋就生产出来的。从名字上看,它们将两种抗生素混合到一起,老百姓以为疗效会加强。然而,从药物研究开发上来讲,并没有那么简单,两种药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一进入人体产生怎样的后果、是否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等,是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的。然而,这些药都没有。在国外,也根本没有相应药品上市。”肖永红严肃地说。 肖永红告诉记者,我国虽然是抗菌药物生产销售大国,如今市面流通的抗菌药物多达200多种、6000余个产品,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还主要依靠仿制国外上市药品。迄今为止,我国只有三个me-too抗菌药物上市,即“头孢硫咪”、“依替米星”和“安妥沙星”,前两种药物均为10-20年前开发产品。目前,在大量仿制抗菌药物中,一些临床疗效差、安全性存在问题、国外已经撤市的抗菌药物仍然大行其道,还有一些不具有研发价值或缺乏科学依据,由企业“拍脑袋”开发的产品也在市场流通。这些药物将对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亟需加以规范或重新评估。 ■专家主张: 这些老药该停用: 土霉素(影响骨骼和牙齿发育,如“四环素牙”)、四环素(影响牙齿和骨骼的发育)、吉他霉素(疗效不确定) 这些药物不安全: 司帕沙星(心脏毒性)、洛美沙星(光敏反应)、氟罗沙星(光敏反应)、加替沙星(对吃了管用,有的人就没效果。提醒医生在开抗生素前做细菌检查和药敏试验,还是很有必要的。 多问医生为什么 中国的患者在看病就医时不喜欢问为什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做过多的了解,对医生的治疗也是照单全收,没有提醒没有质疑,怎么开药就怎么吃。医生在看病过程中,不可能把所有注意事项都问到,比如对哪些药过敏,比如常服哪些药,比如哪类抗生素效果不好等等,这都可能关乎生命,因此应多和医生沟通。 抗菌药使用原则: 能不用就不用 凡可用可不用的,就尽量不用——这是选用抗生素类药物要坚守的原则。能用消毒方法解决的感染就不用抗生素。对于较小的伤口,只需碘酒消毒,适当包扎即可。小的皮肤伤口感染,可买一支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绿霉素等直接涂抹在伤口上,而不用大量口服或静注。 从低到高用 选用抗生素并非越高级越好,有针对性地选用,能杀死细菌达到治疗目的就可以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都经历了从一代到高代的升级,选用时最好心中有数。比如头孢菌类,头孢拉啶属一代抗生素,头孢克洛属第二代,头孢克肟则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患者在选用时如果一代有效就绝不选择三代。 不要超量用 提醒患者应注意一点:医生嘱咐的一天吃三回药,不等于早、中、晚饭后各一次,而是每8小时服用一次。如果两次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造成药浓度太高,而间隔太远杀菌效果又会减弱,同样产生耐药性。 一定连续用 “滥用”不是简单地指“多用”,自行“减服”“停服”或“不按时服”也是滥用的一种表现。抗生素类的药物一般的服用周期最短是48-72小时,在这个周期内即使炎症有所缓解,也要继续服药,以确保杀死病原体。如果随便停药就意味着给了细菌重新生长的机会,几次三番后细菌就会越来越强壮,这时出现耐药的几率比较大。 多药同用要慎重 能用一种药就不联合用几种药,这也是患者应遵守的用药原则。几种抗生素同时使用,在医学上称之为联合应用,其目的在于增加疗效、减少各自副作用、延缓细菌耐药产生。但错误的联合应用往往会产生与药效“无关”“相加”“协同”及“拮抗”等作用,说白了,多种药联合在一起未必能让药效累加,相反可能致命。 多去基层少去三甲 这是对百姓现有就医观念的一种颠覆。三甲医院虽集中了高水平的大夫、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但从科学使用抗生素的角度来说,去基层比去三甲更安全。三甲医院的功能定位是救治疑难杂症,抗生素以三代药品、进口药居多,价格相对较高;而基层医院一代二代抗生素很常见,价格也相对便宜。因此,一般的小病多去基层并不是件坏事,关键您还少了耐药性的风险呢! 《科学新生活》第607期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