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欠我一条命 txt:王亚:我与董寿平、董良达的书画情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57:46

王亚:我与董寿平、董良达的书画情缘

2010-07-28 10:56:23 来源: 网易 




董寿平,生于1904年,山西洪洞人,与张大千、李可染等一道被列为我国第一批书画国宝级人物。言至此时,董老激情动容,一位真正的大师对国学的挚爱、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担忧溢于言表,至今想来,形若眼前,言犹在耳。

在我的书房,悬挂着一幅字画,中间是现代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老先生书写的“和静清寂”四个大字,笔墨精湛,遒劲有力;两边是当代著名画家、也是董寿平老先生的嫡孙董良达先生所作的写意牡丹,饱含生命气息,浸透历史气韵,仿佛时时提醒我:人之追求不仅仅在于物质,更多在于精神层面;也似在以画之语言表达“和静清寂”之内涵。屈指算来,董老离开我们已十三年,但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大师并未离去,他的作品无时不刻向我昭示着中华文化之光辉,他的后人良达先生与我共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携手为历史文化之传承倾心尽力。二十多年来,与董氏祖孙的情谊已成为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董寿平,生于1904年,山西洪洞人,与张大千、李可染等一道被列为我国第一批书画国宝级人物。董老原名董揆,字谐柏,因仰慕清初画家恽寿平品德,后改名寿平,曾任北京荣宝斋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理事,中日友协理事,北京对外友协副会长等职。他的作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悬挂或收藏,均被视为珍品;曾多次应邀东渡日本,在东京等地举办个人水墨画展览,并在东京艺术大学讲学,作画示范;出版有《董寿平书画集》、《董寿平画辑》、《荣宝斋画谱·董寿平画集》等。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ao)乃(ei)一声山水绿

我与董老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频繁交往,心神共鸣,感情日深,渐成忘年之交。董老不仅在书画国学上造诣深厚,而且为人谦和、襟怀坦荡,淡泊名利、高风亮节,对我而言,能够有机会耳濡目染,心临身习,无论是提高书法技艺,还是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受益良多。

记得刚到省里工作时,我赴京看望董老。初次会面,聊聊数语,便告辞而退。时间虽然短暂,但董老举止儒雅、言谈得体、待人谦和,浑身内外透射出中国文人的特有气质与风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令我更加仰慕。

时过数月,进京公务之余,我再次看望董老,并进行了长谈。从明代移民中心洪洞谈起,谈到洪洞董氏,由此而又谈到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我就中国书画的传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告诉董老我已临摹董其昌的字贴数年有余。对此,董老非常惊诧,也十分赞赏。惊诧于一个在政府机关任职的年轻干部,竟能了解董其昌其人其书其画,能热心国学、倾心书法,长期临摹不辍;赞赏于一个20多岁的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能有独立的见解。时值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改革开放后国外思潮的冲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遇到了最为强烈的挑战,正宗文人书画处境艰难。围绕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了深入交流,董老讲到,“中华几千年文化精髓尽在中国书画,当代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而一味胡涂乱抹,结果将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糟蹋”。言至此时,董老激情动容,一位真正的大师对国学的挚爱、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担忧溢于言表,至今想来,形若眼前,言犹在耳。

还有一次向董老请教,我就董其昌《论书卷墨迹》中的一段话求教于董老,“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之谈此窃也”。董老告诉我,这是真知灼见、金玉良言。他本人30岁之前,由于有特殊条件,得以遍阅故宫的书画藏品,有的反复细细揣度,“胸有五百幅、下笔自从容”,传统中国书画必从传统中来吸收营养。但董老同时告诉我,进入了另一番境界后,也可以出神入化。一次他与白石先生茶叙,白石老人将画箱打开请寿平先生帮他鉴阅自己的书画藏品,同时向董寿平坦言,他不能看太多古画,怕自己走进去出不来。讲到此处,董老教导我,“白石先生之所以如此,是他有扎实功底,是个书画奇才,不可直接仿之,还是要像董其昌所讲,遍读古帖,方能得其笔墨之神韵”。

读懂董老的书画需要一定的国学功底,他的书画不是一眼可以看到底的,需要一个过程,方能更深刻地认识其中蕴含着的文人情怀。董老的字书而有法、苍劲刚健、古朴潇洒、气度豪放,董老的画笔墨精到、清新典雅、苍劲古朴、意寓深邃,即便是业内方家,也需细细品味,才能感觉其中胜景、胜境和胜意,才能体会走笔过墨之处闪烁着的绚丽的国学光芒,正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切,得益于他的家学渊源。董老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一个官商望族,家族兴于明末清初,盐商起步,诗书传家,历代先祖精于收藏字画书籍,高祖董霁堂为清朝中叶著名书法家,祖父董文焕公为清二品翰林,外舅陈凤标也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生于书香门第,董老自幼年起习字作画,遵从大道,功底坚实,他的书画正宗溯源,精道而有内涵。国画大师齐白石对董寿平评价甚高,曾多次对人讲:“在当世字画界里,寿平先生画品高雅而书法当属第一,无人能出其右”。

上世纪30年代末日军侵华期间,而立之年的董老携眷离京入蜀,与张大千等众友靠绘画谋生,当时他在国内书画界已极具盛名。时任四川省主席的国民党要员张群经常邀请二位大师茶叙,一次席间张大千盛赞张群,说“你们是民族的栋梁,民族复兴之大任集于你们身上。”张群摆摆手道:“哪里哪里,我们只是车水马龙尔,真正流芳百世,非二位莫属”。后张群到台湾,他在回忆录中专门写道,“入蜀的画家中,最让人敬佩的有两人,一个是张大千,一个是董寿平”。同时也写道“想不到董寿平向来不问政事,却在中共做了政协委员”。

董老一生淡泊名利、不慕钱财,他始终强调“艺术创作要追求天地之造化、心灵之印象”。一次,我到中日友好医院看望他,谈到艺术和市场的关系时,他极力主张“艺术当远离市场,艺术创作绝对不能市场化,太追求时髦、迎合市场,可能会有一时经济所得,但却失去了艺术的核心价值。人活在世上,最核心的是人之思想,中国书画的核心价值就是反映和张扬人的思想”。谈到某艺术大师和中介公司签约,像生产线一般生产作品时,董老旗帜鲜明表示反对,且深为痛心。而他自己对钱物则从不计较,若有人真心向他索字求画,提笔就来,且无论大作小品,均用心创作,笔笔生辉,从不敷衍。相反,如果拿着钱物来请董老写字作画,往往遭拒,不留情面。在董老的一生中特别是成名后,参加各种义务展览、笔会、慈善、赈灾活动,捐献字画数不胜数。1994年,华南发生百年不遇的水灾,香港《大公报》等六家单位发起名家书画赈灾义卖会,董老闻悉后,画了一幅四尺墨竹《风雨劲竹》捐献义卖。那次活动,共有207名书画家、雕塑家捐献作品200件,义卖款总金额为240.9万港元,而董老的《风雨劲竹》以29万港元认购,创那次义卖之最高纪录。

 

董老始终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不是某个人的,而是国家和人民的,正如本人所言“画图留与人看”。建国以后,他将历代先祖精心收藏的宋元明画珍品数十幅捐给故宫,并多次向山西省博物馆捐赠家藏字画,其中有明清册页,明代万历年间朝鲜画家李滩隐画的墨绢本《赤金竹》,及清代画家为他的高祖董霁堂画的《抚膝肄书图》、《汉书下酒图》等珍贵文物。

家乡人民为纪念董老的艺术成就,在太原市郊的晋祠公园内,建成一座“董寿平美术馆”,他无偿向美术馆捐赠200余幅书画精品和10多件具有文物价值的书礼、奖章、证书。为了让这些艺术珍品得到更好的保存,董老在《艺术和书法作品捐赠书》上写道:“我的子孙及亲属均不得以任何借口索取或借用、借看;我的子孙和亲属均不得参与‘董寿平美术馆’管理工作;凡在‘董寿平美术馆’保藏和陈列我的美术和书法作品以及各种艺术品,任何单位、任何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借口索取或借用、借看。”

(本文来源:网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