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天天耍大牌官网: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10:18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2011年1月
目   录
第一章  立足新起点,推进二次创业新跨越………………………… 1
第二章  谋划新布局,推动重点区域新发展…………………………13
第三章  聚焦金融航运贸易,建设核心功能区………………………23
第四章  坚持高端引领,建设创新型城区……………………………32
第五章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0
第六章  改善社会民生,建设和谐浦东………………………………45
第七章  促进文化繁荣,建设人文浦东………………………………60
第八章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宜居浦东…………………68
第九章  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建设智慧浦东…………81
第十章  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加强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85
附则: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附表:浦东新区“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附录:部分指标和名词解释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指导浦东全面推进二次创业、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浦东新区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中发挥核心功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立足新起点,推进二次创业新跨越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浦东开发开放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浦东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动力,顺利完成南汇划入浦东,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并全面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市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约2.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25.4亿元,年均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6%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1%。迪士尼乐园、商用飞机两大功能性项目落户浦东。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区属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
图1-1  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2010年为预计数)
金融、航运和贸易核心功能显著提升。金融机构总数达到650家左右,外资法人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数占全国一半左右,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相继成立,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以外高桥和洋山港为主的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列世界第一位,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列世界第三位,“三港三区”实现联动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和服务贸易总额分别占全市一半和1/3以上。
(家)
(万标箱)
(亿美元)
(万吨)
图1-2  金融航运和贸易核心功能显著提升(“十一五”期末为预计数)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加大社会投入力度,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年均增长1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300元和13900元,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引进和建成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重大项目和设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目标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加快。着力解决百姓急难愁问题,每年实施完成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工程。
图1-3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9年以后为合并数)
现代化生态型城区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700亿元左右,是“十五”时期的2.2倍。全力服务保障2010年上海世博会,顺利完成世博配套工程和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建成国际机场二期工程、7条轨道交通线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削减目标。
专栏1-1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情况
世博配套工程:中环线浦东段南段、机场北通道、浦东内环线改造、东西通道浦东段拓宽工程、高科西路、上南路、云台路等世博配套工程全面建成。
轨道交通建设:建成运营磁悬浮、轨道交通6号线、7号线浦东段、8号线浦东段、9号线二期、2号线东延伸段,13号线世博联络段全面建成。
越江交通建设:上中路、西藏路、人民路、新建路、龙耀路、打浦路复线工程等隧道建成通车。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围绕“三个着力”要求,积极探索大区域行政管理体制,顺利完成南汇划入浦东后的政府机构改革,推动实施了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针对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开放经济发展制度瓶颈,在跨国公司外汇九条、消费金融公司、单船单机融资租赁、国际贸易结算中心、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新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试点,推进教育、卫生管理体制二元并轨,统筹建立农保养老金增长机制,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合同外资和实际到位资金累计分别达到258亿美元和175亿美元,累计对外投资总额超过9.8亿美元,累计引进内资注册资本超过1280亿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占全市一半以上,营运、采购、结算中心功能进一步拓展。
(家)
(亿美元)
(亿美元)
图1-4  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末为预计数)
“十一五”时期浦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深刻总结五年来的发展经验,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动承载国家战略历史使命,在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服务作用。二是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不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努力突破发展瓶颈,积极探索开放条件下发展跨越的新路径。三是坚持功能开发,加快推进“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核心枢纽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四是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果。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环境、机遇和挑战
(一)国际国内环境
,积极提升金融、航运、贸易的服务功能和配置能力,抢占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逐步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宏观政策主要导向,改革开放进入攻坚突破阶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全市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四个率先”。这些既为浦东把握机遇、推进发展、加快转型拓展了新空间、增添了新动力,也要求浦东在国家和全市发展中承担新使命,在制度创新、扩大开放中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浦东自身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浦东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国家进一步支持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浦东“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进入加速推进期;浦东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资源整合、功能拓展等联动发展效应将持续显现;迪士尼乐园建成开园、商用飞机项目逐步投产,将对浦东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国际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撑;世博精神、世博理念、世博经验的延续和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将引领和带动浦东的品牌形象、服务功能和国际化程度加快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依然艰巨,金融、航运等高端服务功能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造业领域还存在高端不高效的问题。二是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城市和生活功能相对滞后于产业和生产功能,城乡等多重“二元结构”矛盾交织,社会资源及配套设施总量不足、配置不均,城市和社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结构与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缺口较大;政府职能转变仍需深化,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创新创业活力不足,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开放经济等方面的税制、管制、体制和法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发挥“两个作用”的要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增强肩负国家战略、当好排头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线,深入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世博后续效应,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新浦东新跨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主线,“十二五”时期要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坚持先行先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把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着力破解阻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瓶颈和深层次矛盾,全面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营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经济运行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坚持功能导向,促进产业高端高效发展。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功能优先、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凸显“四个中心”核心功能、枢纽功能,不断强化创新功能、产业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才支撑体系,更好地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把着力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区有机统一,坚持以民主促民生、以法治促和谐,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城乡一体、产城融合。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推动新浦东的资源深度整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着力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着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快速工业化、城市化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专栏1-2  浦东新区在全市发展中的定位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开放的新浦东”:
争创国家改革示范区: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建立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提升金融、航运、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引领全市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充分发挥浦东在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根据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浦东的新部署和新要求,着眼于全市发展整体布局,以及新一届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浦东要基本建成科学发展先行区、“四个中心”核心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开放和谐生态区,全面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
为此,“十二五”时期,浦东要努力在以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新的突破:
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明显优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体现结构、质量、效益,最具综合实力的经济重地。
到2015年: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000亿元。
“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取得决定性突破。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跨境资源配置功能、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载体建设、机构集聚、环境营造加快推进,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先行先试取得新的突破,陆家嘴金融城基本建成,迪士尼乐园、商用飞机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和世博地区后续开发、临港地区规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到2015年:
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占全市比重达到50%左右,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全国融资总额比重达到30%;航运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达到8%;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保持50%左右,商品销售总额占全市20%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到50%左右。
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基本确立。研发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
到2015年: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5%,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50件,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3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左右;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4万人。
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主要指标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更加完善,一批发展中积淀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到201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户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年控制在5万人以内,保障性住房五年累计开工(筹集)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左右;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社会安全感指数达到90%以上。
改革开放取得更大突破。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作用充分显现,轻型化扁平化的新型区域管理体制初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环境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球开放枢纽节点的地位更加突出,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市场经济、开放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到2015年:
全面完成新一轮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事项取得突破;外资实际到位资金五年累计达到150亿美元左右,占全市1/3左右,新增内资注册资本1500亿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200家左右,占全市比重保持50%左右,内资大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累计达到50家。
城市现代化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的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居民交通出行更为便捷,生活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化居住和商务环境进一步完善,多元文化交流更加丰富多彩,城区文明程度、市民综合素质和国际化素养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和管理水平率先迈入国际先进城区行列,基本建成国际化的生态宜居家园。
到2015年:
区属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市下达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新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0%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保持180平方米以上,城市文明指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境外人口(含港澳台)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3%,全区外语应用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9%以上。
第二章  谋划新布局,推动重点区域新发展
一、优化“一轴三带”总体布局
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布局框架,根据自然禀赋、地理条件和发展基础,逐步优化完善“一轴三带”的总体布局。
图2-1  浦东新区“一轴三带”总体布局示意图
一轴:即全市从虹桥机场到浦东国际机场城市发展主轴的浦东段,是上海市东西轴线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更加注重向东发展延伸,依托龙阳路枢纽、迪士尼乐园、上海东站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文化、会展、旅游、商务等功能开发和要素集聚。
三带:沿黄浦江综合发展带,是上海市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浦东沿江地区发展相融合,以小陆家嘴和世博地区为核心,重点发展与金融中心建设有关的金融、商务、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北部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优化,集中体现城市高端服务功能。滨江沿海发展带,是全市沿长江和东海岸线的重要区段。以外高桥海港、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南汇新城为核心,重点发展与航运中心建设有关的航运、贸易、物流功能,旅游休闲产业及重装备、航空等先进制造业,是浦东新一轮发展的产业延伸区域、功能辐射区域和战略承载区域。中部产业发展带,是全市沿江沿海制造业产业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外高桥、金桥、张江、临港等产业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中体现产业实力和研发创新功能。
二、完善“7+1”生产力布局
图2-2  浦东新区“7+1”生产力布局示意图
强化重点开发区优势整合,承载“四个中心”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重大战略和项目实施,在区域联动发展中拓展城市核心枢纽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快国家级开发区整合拓展,促进转型提升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板块。重点发展金融、商贸商务、航运服务及相关专业服务业,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域、上海核心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以小陆家嘴、上海船厂地区为核心,沿世纪大道轴线重点建设新上海商业城、竹园商贸区、新国际博览中心,沿黄浦江形成旅游休闲产业带,沿浦东大道形成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带。
到2015年:
国内外银行总部达到40家,世界500强金融机构数超过120家,新增金融等商办楼宇面积350万平方米。
上海综合保税区板块。突出功能创新和区域联动,重点发展国际航运及相关服务、国际贸易和高端先进制造业,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主要载体、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平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点。形成“三港三区”联动发展格局,洋山保税港区建成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外高桥保税区建成国际贸易示范区,机场综合保税区建成临空功能服务创新区。
到2015年:
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到25%,其中进口额占全市比重达到40%,外高桥进出口额占全国保税区比重达到50%,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比重达到90%,物流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航运业收入达到1400亿元。
专栏2-1  机场综合保税区
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于2009年7月3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规划面积3.59平方公里,区域整体规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封关建设,一期封关面积约1.6平方公里,于2010年4月2日正式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十二五”期间,机场综合保税区将以临空功能服务创新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引进航空物流总部、支持国内航空公司设立货运总部及办公中心,促进机场内保税监管仓库与保税区之间的功能互补和联动,发挥保税功能优势,与机场集团、祝桥空港工业区、川沙新镇等联动发展,积极打造航空产业集群和临空航运服务集聚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和城区功能,成为上海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基地、国际一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新兴科技城。张江核心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和软件等产业;康桥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物联网、汽车零部件以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高端医疗服务产业。
到2015年:
高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左右,经认定研发机构数超过22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销收入比重达到3.6%。
金桥出口加工区板块。积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二元复合优势,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工业示范区。金桥核心区进一步提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ICT等产业附加值,加快向总部、服务外包、网络文化、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南汇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港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航空配套、节能环保产业等。
到2015年:
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700亿元以上。
加快临港地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和港、城、区、镇联动发展。
临港产业区板块。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大型船用关键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海洋工程装备、大型物流及工程机械、飞机发动机及配套产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成为代表国家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和创新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载体,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家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到2015年:
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00-8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1500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70%。加快重装备产业及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区和创新产业园区。
南汇新城板块。按照低碳、生态、智能、宜居的理念,探索城市发展最新模式,重点培育航运贸易、文化创意、会展旅游、科研教育、健康休闲、生态居住等产业和功能,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临港产业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基地,成为绿色之城、健康之城、智慧之城、创意之城。
到2015年:
加快人口导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50%左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新建建筑节能低碳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图2-3  城区规划示意图
专栏2-2  南汇新城社会发展重点
依托海事大学、海洋大学和上海中学,打造新的教育资源集聚地;
围绕第六人民医院分院,打造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建设国际健康体检中心,打造特色高端医疗服务基地;
以生态体育公园为核心,打造上海滨海体育休闲胜地;
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平台,打造中国航海文化科普基地;
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国际旅游度假区板块。以上海迪士尼乐园为核心,大力培育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商业零售、体育休闲等产业集聚平台,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高地,并与周边旅游资源组团式协调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同时,努力打造环境优美、低碳生态、适宜人居的可持续发展区域。
到2015年:
迪士尼乐园开园初期游客年接待人次达到730万人左右。
图2-4  国际旅游度假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专栏2-3  迪士尼乐园
迪士尼乐园位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首期建设的迪士尼乐园及配套区占地3.9平方公里,以1.16平方公里的主题乐园和约0.39平方公里的中心湖泊为核心,并辅以相关交通设施(PTH公交枢纽、轨道交通站、停车场)、体育休闲设施、景观设施以及酒店和餐饮娱乐零售设施、管理服务设施及后勤设施等建设内容,主题乐园包括若干主题化游乐区域,预计2015年正式开园。“十二五”前期重点推进两部分市政配套工程:一是大市政配套工程,包括园区内“四个一”工程、外围配套道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外围水系工程、绿化工程、环卫工程等;二是核心区内二级市政工程,包括场地形成工程,园区内道路、桥梁、雨污水泵站等公用事业设施工程。
世博板块。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借助世博后续效应,统筹世博园区与黄浦江沿岸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后滩等地区建设,新建一批商办楼宇和会展,吸引国际性组织和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形成低碳生态的文化交流和公共活动中心、新的服务经济集聚区。加快白莲泾商业休闲服务圈开发,成为区域性的时尚精品休闲河廊,为世博园区提供良好的休闲商业配套。
图2-5 世博地区规划示意图
三、分层次、抓重点推进城市化
推动新一轮城市功能开发、形态开发,推动城市和生活功能与产业和生产功能同步规划、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主导功能明确、服务功能完善、空间集约、要素集聚、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的深度城市化。以世博后续开发和陆家嘴金融城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金桥、张江等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高水平、深层次、内涵式发展,加快向服务中心、消费中心、创新中心转变。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慢行系统、景观绿化,加快公共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商业、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创造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进一步深化沿黄浦江地区的整体开发,推进世博区域二次综合开发,大力发展金融、航运服务、贸易、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按照全市统筹规划,在世博区域包括后滩地区大力集聚本土跨国企业总部、国际知名企业洲际总部、国际组织机构,着力提升文化交流、公共活动、商务会展功能,使之成为上海国际化新地标。提升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以临港地区开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南汇新城、临港产业区和周边镇的发展,高标准推进城市化,努力建设成为面向太平洋、联接长三角的综合性、枢纽型、现代化滨海新城。推动临港产业区高端装备制造和大型物流等产业形成领先优势,促进南汇新城文化创意、会展旅游、健康休闲等产业发展。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能级,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设施,促进知识型、创业型等人群加快导入,加快世博理念、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率先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智能管理。推动中、东部地区城镇布局优化、能级提升。以迪士尼乐园建设为核心,确保一期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并顺利开园,带动周边地区整体开发,加强与空港地区功能联动,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休闲度假、商业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欢乐、宜居、国际化的城镇特色。凸显功能特色,加快新市镇建设。以新市镇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产业集群,合理布局住宅开发项目,加快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和铁路、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的综合开发,不断完善交通、商业等配套设施,切实增强对周边开发区、产业区的综合服务功能。
同时,充分考虑公共交通、人口规模、土地存量、发展现状等因素,进一步规划建设公共中心体系,使之成为推动城市化建设和产城融合发展,体现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陆家嘴地区与浦西外滩共同构成市级中央商务区,重点建设南汇新城中心,以及花木、世博、外高桥—金桥、张江、迪士尼—空港等市级副中心或市级专业中心,同时加快推进地区中心及新市镇中心建设,推动周康、川沙、惠南等有条件的新市镇进一步提升能级和服务层次。
专栏2-4  浦东新区公共中心体系
市级中央商务区:具有全球性或区域性特点,以商务办公功能为主的市级商务中心,总建筑面积在500万平方米以上,为全市乃至更大范围人口提供服务。
新城中心:设施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新城综合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200-400万平方米,为新城及周边、全市乃至更大范围人口提供服务。
市级副中心或市级专业中心:具有综合公共服务职能,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或承担区域性或全市性的专项服务职能,总建筑面积200-400万平方米,为全市乃至更大范围人口提供服务。
片区中心: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兼顾周边产业园区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较为完备,总建筑面积150-200万平方米,服务人口规模50-80万。
地区中心及新市镇中心:地区级综合服务中心,主要为生活配套服务,新市镇中心兼顾一部分产业服务功能。地区中心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总建筑面积30-50万平方米,服务人口规模20-30万;新市镇中心位于郊区范围内,总建筑面积100-120万平方米,服务人口规模20-30万。
第三章  聚焦金融航运贸易,建设核心功能区
着力提升金融、航运、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和高端机构集聚功能,积极培育会展旅游、文化及创意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专业服务及高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和房地产等重要支撑产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15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左右,保持与全市相当水平。
一、“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取得决定性突破
(一)推进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
按照全市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先行先试和营造环境为重点的总体要求,加快形成以陆家嘴金融城为主要载体,张江金融后台、科技金融和“三港三区”离岸金融、航运金融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建立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全国性信托登记交易平台、上海保险交易所、碳排放交易市场等多层次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配合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平台建设,推动上海成为人民币在岸市场中心。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部市区联动,加快推进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离岸金融等重大改革试点,探索在上海期货、黄金等市场引入QFII制度,推动能源、有色金属期货,金融咨询指数等产品开发。加快以陆家嘴金融城为核心的金融集聚区建设。加快上海中心、中国金融信息大厦等重点工程建设,探索陆家嘴金融城管理新模式,基本建成陆家嘴金融城。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外包服务,在“三港三区”大力发展离岸金融、航运金融服务。集聚形成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总部机构、资产管理公司、银证保相互渗透的新型金融机构、信息处理和数据灾备等金融后台服务机构,以及高水平的会计、咨询、征信、法律、经纪等专业服务机构,促进机构多样化、融合化、高端化,优化金融生态。进一步完善配套环境。推进小陆家嘴二层步行连廊工程和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提高区域内交通便捷度,进一步提升商务楼宇商业配套水平,建成融高端零售、时尚文化、现代商务为一体的标志性商业集群。继续完善张江银行卡产业园等区域的综合配套环境。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经济能力。推动金融与航运、贸易、科技、文化、农业等产业相融合,充分发挥金融对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的促进作用。
专栏3-1  陆家嘴金融城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项目: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建设,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
中国金融信息大厦项目: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上海总部的办公和运营、技术中心,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力争2011年前开工。
上海船厂地块项目:集金融、商务办公楼宇、酒店、服务式公寓及住宅物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商业综合体,总占地约25万平方米,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
塘东基地建设项目:为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总部集聚提供更充足的发展空间,建筑面积约44.8万平方米,力争2014年底前全面建成。
上海中心项目:是陆家嘴金融城最重要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建筑高度632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
世纪大都会项目:是完善金融城商业配套的重要载体,是未来浦东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之一,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力争2014年竣工。
上海国金中心项目:小陆家嘴核心区内大型综合项目,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确保2011年初竣工。
新国际博览中心商务区: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金融商务办公功能的重要延伸区,项目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确保2014年建成。
(二)推进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的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
按照全市加快建设现代航运集疏运和现代航运服务两大体系的总体要求,以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聚焦“三港三区”、陆家嘴等航运集聚区,建设要素集聚、体系完善的亚太枢纽港和综合资源配置型的国际航运中心。
加快推进集疏运体系建设。推动洋山深水港区四期、浦东国际机场第四、第五跑道、外高桥港区七期、沪通铁路、内河航道等工程建设,建成两港大道、东海大道等干道,探索建设区内货运专用道,打通“三港三区”间的快速物流通道,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水铁中转、水陆中转、空陆中转等多式联运。形成较为完善的航运产业和服务体系。培育形成洋山临港、外高桥、临空、陆家嘴洋泾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加快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航运总部机构集聚区、航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吸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运经纪、航运清算、船舶管理、航运法律、航运信息、航运教育培训等重点企业和机构,着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促进航运和贸易联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以保税区物流为主的口岸物流、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物流、以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推进“三港三区”及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推进“三区”联动,加快三个保税(港)区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高效统一的管理服务网络和平台,放大政策效应。推进区港联动,进一步完善保税区和港口口岸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区港功能创新。同时,推进“三港三区”与周边区域联动,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启运港退税、中资“方便旗”等政策落实和效应发挥,深化单机单船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水水中转集拼监管等改革创新,加快形成全国性的融资租赁业务集聚地、亚太区域重要的期货保税交割平台、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供中心、航运资产交易结算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突破阻碍国际中转业务发展的税费、监管等瓶颈制约,率先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具有较强国际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特区。
专栏3-2  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研究借鉴航运发达国家(地区)的航运支持政策,提高我国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国际航运相关业务支持政策。将中资“方便旗”船特案减免税政策的执行截止日期由2009年6月30日延长至2011年6月30日。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仓储、物流等服务企业从事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允许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在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有效防止骗退税措施前提下,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鼓励在洋山保税港区发展中转业务。探索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
(三)推进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
按照全市以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为着力点、以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为核心的总体要求,推动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提升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核心CBD功能,进一步发挥新国际博览中心会展贸易平台优势,培育世博地区成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口岸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体系中重要的枢纽节点。
专栏3-3  离岸贸易
指本国(地区)或者对外贸易区内的商业机构提供的货物直接由关境外的生产地付运到客户,而不经过该商业机构所在国家(地区)或者对外贸易区。浦东将适应国际贸易货物流和资金流分离的发展要求,深入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拓展离岸贸易业务,积极探索向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
加快建设重大商品交易市场和平台。鼓励发展能源、钢材、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市场竞价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交易平台等新兴交易市场,做大做强钻石、汽车、高档消费品等专业进出口商品展示和交易平台,打造国内最大的进口贸易服务基地。集聚高能级贸易主体。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物流分拨中心、采购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定价中心、具有综合商社功能的大型商贸企业、贸易促进机构和行业组织。聚焦重点商业贸易集聚区建设。加快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国际空港商务区、洋山港贸易中转集散区、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五角世贸商城等重点贸易集聚区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商业圈、特色商业圈、地区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布局,积极推进小陆家嘴、竹园、龙阳路枢纽、世博、临港等区域,以及产业园区、大型居住社区重点商业项目建设,支持大型品牌直销店、城市综合体发展,打造时尚消费之都。促进贸易功能创新。积极争取服务型自由贸易园区政策先行先试,配合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加快发展文化国际贸易、技术进出口等服务贸易,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提高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鼓励支持跨境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业态创新,推进唐镇国家现代电子商务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营造一流的商贸环境。推动建立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促进会及相关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企业诚信体系,完善贸易金融服务,促进中小贸易企业联合担保体系建设,发展具有强大孵化功能的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兴产业集聚区,鼓励银行开展贸易企业进口货物质押融资贷款。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探索建立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通关便利制度,成为国内市场开放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最高的区域。
专栏3-4  地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及园区商业配套项目
地区商业中心项目:唐镇、外高桥新市镇商业中心,川沙新市镇C03-19A地块,金桥16街坊,洋泾、张江、浦兴地区商业中心,白莲泾两侧地区,临港百业信龙泽购物公园,御桥商业地块,泥城临港生活广场等。
社区商业中心项目:曹路、周浦、康桥大型居住区商业配套,三林、曹路、航头保障性住房商业配套,惠南经济适用房商业配套,御桥万科项目,江镇新都汇,临港六院商业项目,机场二期D-4、D-5-1、D-13地块,曹路社区商业项目,万祥三灶港项目,书院海天广场等。
园区商业配套项目:张江中区商业配套项目、长泰广场、软件园三期商业配套项目、银行卡二期商业配套项目、周邓公路商业地块、振龙房产项目、南丁格尔广场、上药产业园商业地块、盛大彩虹项目等。
二、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金融、航运、贸易产业,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专栏3-5  “3+2+4”服务业体系及2015年预期发展目标
3个核心产业:
金融。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占全市金融业比重达到50%左右。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全国融资总额比重达到30%。新引进金融机构250家,总数达到900家左右。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新建金融及相关商务办公楼宇350万平方米。
航运。航运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3000万标箱和360万吨,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5%以上,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达到8%。
贸易。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50%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市50%左右。交易额达到百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超过10家。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6000亿元。五年累计增加商业面积350万平方米左右。
2个高成长性产业:
会展旅游。展会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会展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文化创意。文化及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进一步巩固支柱产业地位。
4个重要支撑产业:
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专业服务及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律师、咨询评估、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内容、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
社会服务。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居民生活等社会服务业。
房地产。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
(一)以迪士尼乐园建设和世博后续开发为契机,积极提升会展旅游、文化及创意产业能级
加快亚太会展中心和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世博园区、新国际博览中心等会展集聚区建设,加快完善住宿停车、购物娱乐等综合配套设施,积极培育高端、品牌、系列性国际会议和论坛,建设成为亚太国际会展中心区域。重点发展陆家嘴都市观光、三林世博文化旅游、环迪士尼主题游乐、滨海-临港休闲度假四大旅游板块。加快迪士尼乐园及周边配套规划建设,确保按计划建成开园,带动临港滨海、三甲港旅游度假区等滨江沿海旅游资源开发,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促进小陆家嘴都市旅游、现代工业旅游、新场和高桥等古镇旅游、农业旅游发展。引进会展旅游专业化公司,推动展览、会议、旅游之间相互联动发展。
积极推动文化及创意产业大发展。重点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动漫等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文化演艺、休闲健身娱乐等与市民需求密切相关的文化消费服务业,大力发展以广告会展、市场咨询、文化经纪等为主的文化商务服务业,积极培育以文化要素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商品交易市场为主的综合性文化市场。
(二)着眼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和环境营造,加快发展生产和生活支撑性服务业
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业,发挥对相关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推进“1+3”浦东软件园基地建设,扶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服务外包,支持游戏动漫和数字娱乐关键技术、开发工具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软件及信息服务在金融、航运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提高软件及系统集成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落户张江的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基地、金桥现代通信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及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研发应用。
专栏3-6  浦东推进物联网发展行动计划
发展目标:产业发展方面,推动物联网成为产值达到千亿级的产业,形成以张江园区为核心、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集聚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应用示范方面,加快建设物联网示范应用先导区,成为上海建设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建设方面,力争在张江园区设立上海物联网标准工作组,鼓励浦东企事业单位参加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和重要标准的制定。
重点园区:物联网信息运营产业园。以中国电信园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为基础,加快建设云计算中心、云计算平台、云计算研发基地。物联网产业化示范园。位于张江南部扩展区,总面积1000亩左右,重点发展物联网电子标签、传感器件、软件及系统集成、高端服务器、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大容量存储设备等物联网领域重点产品。
积极发展专业服务及高技术服务业,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提供支撑。积极推进市场中介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加快引入国内外知名专业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会计律师、咨询评估、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内容、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
重视发展社会服务业,营造便民利民环境。加快建设面向亚太的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和国际教育培训基地。积极推动体检、美容、康复、医疗旅游等非基本医疗健康服务发展。大力发展专业技能、语言类、兴趣型以及各种人才紧缺领域的教育培训产品。完善生活用品、餐饮、家政、维修、安全等居民生活服务网点布局,充实幼托、养老服务,引进和培育更多知名连锁品牌。
平稳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重点区域商务楼宇开发建设,协调推进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优化土地供给,规范市场交易,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建材、家居、装潢等相关行业发展。
第四章  坚持高端引领,建设创新型城区
坚持高端高效的产业导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定位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世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形成创新驱动为主导的增长模式。
一、进一步完善创新产业体系
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大力推进基地建设、战略招商,加强财政补贴、政府采购、土地规划等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实现领先发展,积极促进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领域实现创新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引领先进制造业能级和水平提升,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三大三新一优化”的先进制造业体系。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6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50%左右。
(一)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电子信息。发挥集成电路装备和芯片生产、通讯和网络设备、光电子等基础产业优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大唐控股上海产业园、金桥网络视听和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化基地、物联网产业基地等建设。聚焦核心电子器件和高端通用芯片等重大专项,积极引进和培育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链高端企业,形成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半导体专用设备和配套材料等国内最完整、规模最大、层级最高的产业集群。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发,重点推动下一代网络关键设备和产品的产业化,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电子书等领域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光存储等产业。同时,重视应用集成、突出终端带动,着力培育形成一批智能终端整机产品。
装备制造。着力提高高端制造和极端制造能力,依托临港重装备基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重点制造企业等,建设世界级的重大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先进重大装备重点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核电核岛设备等;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深海系列半潜式钻井平台、10-30万吨浮式钻井生产储油装置、大型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载装置、特大型海上回转浮吊、浅海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铺管设备、浮式起重设备以及海洋工程设备研发等;成套设备重点发展最有优势的船舶制造、起重机械设备、大功率船用柴油发动机等。
汽车制造及新能源汽车。鼓励中高档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打造,支持重点企业整车集成能力、系统性平台开发能力、高端汽车电子研发能力提升,继续发展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产业,推进形成国际一流的汽车研发和制造中心。发挥金桥、临港等汽车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的优势,支持企业加速推进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的研发和零部件制造,努力打造自主品牌,成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张江园区利用科技研发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南汇工业园区利用汽车零部件制造和新能源开发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等关键部件和系统。
(二)推进新兴产业形成较高能级和新优势
结合浦东自身优势和特点,重点在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新能源三个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生物医药。积极促进张江园区研发优势与康桥、国际医学园区等产业化基地联动,在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的研发和生产销售上取得新的突破。张江园区重点聚焦抗体类药物、中药及天然提取物、生物技术疫苗、诊断试剂、微创/植入器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设备、生物科技农业以及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和合同生产(CMO)等服务外包领域发展。国际医学园区重点聚焦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生物制药、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和高端医疗服务发展,积极推进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等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建成高端医疗服务业集聚地。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中成药,积极推进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扶持优质饮片发展。支持孙桥、南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生物育种、生物能源等。
民用航空。推动陆家嘴管理总部、张江设计研发中心、祝桥总装制造中心、临港国际合作与转包生产基地,以及商用飞机配套产业园区的联动发展,成为国内最主要的大型商用客机研发、总装及配套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干线支线客机整机设计集成、航空发动机设计集成和装配、综合航电系统设计集成,以及飞机大部件和零部件、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航空标准件的研发和制造。加快推进祝桥、临港等航空配套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积极发展航空关键零部件、航空新材料、机械设备维修改装等产业。
新能源。加快南汇工业园区、张江、临港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关键设备、太阳能光热系统设备、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核岛和常规岛主设备的研发和总装、大型海上风机和陆上风机关键设备研发与制造,积极发展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能源服务等新兴领域,探索和培育地热能、海洋能等空白领域。核电方面着重突破大锻件瓶颈,实现核电主泵、U形管等首台突破;风电方面重点推进3.6兆瓦及以上风机研制工作和大型风机产业化;太阳能方面重点突破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装备研发制造。
同时,发挥新材料产业对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支持促进作用。重点选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和发展领域,鼓励发展包括汽车船舶航空航天高性能材料、新一代半导体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立足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支持新能源产品和高效节能技术产品的开发推广,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合同能源管理和碳交易,积极发展集节能评估、咨询、检测、设计、运营、环境金融等方面的节能环保服务业。
(三)推进海洋经济较快发展和传统产业调整优化
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建设全国海洋高端制造业中心、海洋高科技研发中心。发挥临港、张江和相关海洋高校的海洋制造和研发优势,加快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积极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和海洋成套装备制造基地,鼓励发展以海洋药物、生物工程制药和海洋保健品为重点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支持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发,推进海水淡化、海上风力发电场等建设。同时积极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信息服务及滨海旅游业。
传统产业调整优化。配合全市调整优化石油加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布局。推进都市型工业园区调整功能、转型发展,鼓励发展休闲健康、时尚消费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等现代都市产业,适度发展就业带动力强的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工艺品及其他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等传统都市型工业行业。同时,加快推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行业淘汰调整工作。
专栏4-1  “三大三新一优化”先进制造业体系及2015年预期发展目标
三大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
汽车制造及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2500亿元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数百亿元。
三个新兴产业:
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新能源等三个新兴产业分别形成数百亿级的产值规模。
调整优化传统产业:
促进劣势产业加快淘汰,促进石化、都市型工业等传统产业调整优化。
二、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坚持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深入实施聚焦张江战略,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5%,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50件。
(一)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实施主体培育工程
推动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申报、承担和实施国家及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在商用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重大新药创制、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创制国际国内标准。扩大世博科技成果转化,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带动科技企业发展。全力配合推进中科院浦东科技园、上海光源后续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支持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推动科技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境并购,促进企业集团式、集群化发展,提高对海外高端技术和研发资源的整合能力。到2015年,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累计分别达到1000家和300家。
推动创新研发机构集聚。引进培育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国家重点科研机构、中小创新企业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在浦东设立研发机构、分校、分院或科研基地,推动中科院浦东分院建设,加快推进浦东院士中心实体化运作。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研究机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等重大成果率先在浦东落地。支持留学生企业等中小创新企业构建国际国内联动的研发网络。完善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机制,组建一批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促进跨区域和国际产学研合作。到2015年,各类研发机构总数累计超过600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超过100家。
(二)加快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创新与孵化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张江药谷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产业化基地、新能源产业化基地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张江创业苗圃、世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南汇工业园区光伏产业孵化器、临港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器等一批专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物联网、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孵化器建设力度,实现孵化器面积与在孵企业数快速增长。
专栏4-2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基地建设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已有41个平台基础上,推进生物医药平台二期、软件产业平台二期、转化医学研究平台等结转项目建设,鼓励扶持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cGMP生物制品中试、新能源、微电子、文化创意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
孵化器基地建设:在张江孵化器基地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孵化体系;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建3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与医学、医疗器械孵化器;在南汇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孵化器;在临港规划建设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器等。
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重点领域国家级、市级重大服务平台。促进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型领域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际技术转移机构,推进国际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
(三)完善创新扶持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完善专项扶持政策。对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给予政府购买服务及办公场所等方面的财税政策支持。扶持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作价出资创办、联办高新技术企业,对新引进创业团队提供创业指导、贷款担保、孵化场所等一站式服务。
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作用,创新国资创投机构运行模式,深化银政全面战略合作,建立健全覆盖企业生命全周期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科技投融资体制,着力解决中小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发行集合票据等的扶持力度,拓展张江核心区“新三板”试点范围,积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债权融资,建立贷款及担保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推动设立一批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和金融服务机构,建立科技企业互助联保机制。制定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政策,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区。
培育社会创新氛围。提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精神,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努力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到“十二五”期末,全民科学素质达标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动500家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将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申请专利。推进张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金桥创建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鼓励建立各类技术转移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探索知识产权商标、版权、专利三合一联合执法机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大企业品牌建设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驰名、著名商标。
第五章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做大做强孙桥品牌和推进东滩基地综合开发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组织化为载体、社会化服务为保障,实施农业“品牌、品质、品种”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加快农业资源整合
发挥孙桥农业品牌在种源、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大团、老港镇等重点农业区域发展,为上海和全国科技农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高起点规划建设东滩农业综合开发基地等五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地,提升种养结合、循环生态、休闲旅游等功能,力争在农业科技引领、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监管等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加快形成“金色东滩、缤纷四季、绿色乡村、多彩农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严守基本农田底线,粮食面积稳定在26万亩次,确保年总产量1.1亿公斤以上,完成地产农产品最低保有量指标。
(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能级
加大以种源农业、科技农业、服务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口岸农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新业态发展力度。发挥浦东农业科技优势和市场销售优势,着力推进种子、种源及农业生产标准、农产品加工营销在浦东,部分生产环节和生产基地在外地的域外农业产业链模式。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快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低碳循环农业试点,全面实施秸秆禁烧,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0%。加大对不规范畜禽养殖场所的治理力度,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确保浦东地产农产品优质安全,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率100%,绿色食品生产率达到15%以上。以生物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种源农业,粮食良种覆盖率保持100%,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5%。进一步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
(三)推进农业组织化建设,提高产业化程度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批发交易市场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建立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符合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生产组织模式。“十二五”期末,争取实现涉农经济组织带动80%的本地种养业农产品销售,辐射带动区内外200万亩种养基地生产、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不断完善产加销一体化体系,积极引进发展现代农业加工业和流通业,大力发展农业会展业,精心组织农博会,推进“农超对接”等浦东地产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到2015年,农业产业化组织年销售额争取达到150亿元。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将涉农服务主体、农机、植保、农技推广、农资服务、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体系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一体化平台。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继续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全面推进以村庄改造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明显加强,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发展水平。
(一)推进完成村庄改造计划
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内17个镇、230个行政村、20.31万户的村庄改造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具有乡村田园风光和江南水乡自然生态景观特色的长久农庄。探索完善村庄改造后道路、桥梁、绿化、河流等设施的后续养护和管理机制。试点推进集中居住的“城市—农村社区”模式。在具备交通区位或形成规模经营优势的基本农田区域推进宅基地置换试点,建设一批公共事业齐备、与城市社区形态基本一致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专栏5-1  村庄改造5年计划
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内17个镇、230个行政村、20.31万户农户的村庄改造任务,总投资76亿元。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农村污水治理、河道整治、道路、桥梁、公建配套、绿化、屋宅整理、低水压改造八大内容。
建设周期:对浦东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窗口区域和重点区域的村庄计划在2012年前改造完成,一般区域将在2014年前完成改造。
出资机制:政府出大头、镇村出小头、农民出零头。
(二)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优先安排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加快农村路网及水、电、气、电信等市政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实施污水治理、低水压改造项目,推进有条件地区燃气入户。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资源全区统筹,积极促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拓展,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同步提升乡村文化软硬件水平,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建立村级公共管理服务财政保障制度,加大村级组织运行政策补贴力度,使公共财政更多地延伸到农村社区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领域。
三、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实施农民增收计划,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年均12%以上的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左右。
(一)加大非农就业转移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实行城乡统一、平等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民非农就业转移。针对开发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增加技术含量、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非农就业率。鼓励镇域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接中心城区相关产业转移,发展有市场、有就业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促进农民就近非农就业。
(二)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引领,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加大农业生产、营销和涉农就业的政策补贴扶持力度,减轻农民农业生产成本。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学务农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鼓励农民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收益。
(三)加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份化、股权化运作模式,有序推进镇、村两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经营和分配机制,确保农民集体资产经营收益分配。通过发展经营性不动产等方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征地留用地制度等,实现农民享有长期收益分配权。鼓励农民以房屋出租、宅基地置换、资产转让、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增收增效。
(四)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扩大政策扶持内容和覆盖范围,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财政补贴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加大户籍农民务农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补贴的力度,逐步增加农民直接补贴收入。完善涉农企业就业补贴、农产品营销及品牌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增加农民间接补贴收入。
第六章  改善社会民生,建设和谐浦东
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落实项目,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均衡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果更广泛更充分地惠及广大群众,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努力建设和谐浦东。
一、全面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广覆盖、保基本、均衡化,力争社会事业发展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同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满足国际化、高端化、多样化需求。
(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贯彻育人为本的要求,体现开放、多样的特点,基本形成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新格局,加快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转变。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到2015年,户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
形成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的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设施布局,满足城乡居民接受优质、多样教育的需求。到2015年,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高中阶段基本保证区内的适龄青少年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或职校学习。重点对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地区,以及新市镇和大型居住社区,加强公建配套幼儿园规划与建设。新建和扩建约50所小学、40所初中、10所高中学校,完成南片地区约20所中小学学校的标准化改造,全面提升郊区学校办学条件。
加快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进程。统筹全区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城乡南北均等的教育经费标准和供给方式,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教师培训和发展机会。基本建成幼托一体的学前教育体系,3-6岁幼儿接受一级及以上的优质幼儿园教育服务比例达到70%。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不断拓展优质高中资源,继续与高校合作举办高中,在市、区两级实验性示范高中就读学生比例达到75%。积极探索城郊办学联合体等委托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向郊区拓展,提升郊区办学水平。基本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托难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免费就读比例达到100%。
全面提升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际影响力,积极支持相关高校发展。加强高校与金融、航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对接,促进校区、园区和社区联动,推动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社区教育网络,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促进教育优质化发展。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的准入、聘任、培训、评价等机制,提高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制定激励措施,发挥名校(园)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示范辐射作用,逐步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和能力。扶持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优质教师资源流动。
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加大与境外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力度,引进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引入国际证书认证机构和培训机构,积极举办国际性教育会议,打造多元教育文化集聚、交流平台。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促进学生国际交流,提升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开展国际课程与国际文凭的试点,增设和扩展国际学校、中小学国际部,增强中小学、幼儿园接收境外学生能力,扩大招收国际学生的比例与生源国别范围。
(二)提高医疗服务和居民健康水平
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改革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缩小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异,保障区域内居民享有公平、优质、方便和负担得起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形成“保基本、全覆盖”与“高端化、广辐射”并存的医疗服务格局,基本缓解看病难问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201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5.0张和6.0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保持82岁以上。
完善区域医疗机构整体布局。改善卫生资源的配置,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二级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疗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在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病人诊疗中的作用。到2015年,按标准配置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新建上海长征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临港医院,迁建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等三级医院,新建或迁建约5所二级公立医院,新建约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分中心,推动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化,方便居民就医。按照每万人配置家庭全科医生4名的标准,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服务试点。
图6-1  区域医疗设施配置标准示意图
推动高端医疗服务发展。大力引进高端医疗资源,引导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或专科化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补充区域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以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为龙头,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涉外医疗服务设施为基础,鼓励和支持社会举办涉外医疗机构,完善区域高端医疗服务平台。重点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引入1-2所国际、国内高端的综合性医院和若干个专科医疗机构,成为上海打造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导、专科防治机构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重大、新发、输入性、不明原因传染病及职业病、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消除麻疹、疟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组织落实各级各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政策,提供妇女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和重性精神病人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确保居民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活健康。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与繁荣。推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网络。支持创建国内一流的中医研究型医院,探索整合形成以三级中医院为核心的新型中医服务模式。开展中医药传染病防治,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完善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推进中医临床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区域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实行区域医疗机构管办评的分离,建立紧密的联合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公立综合性医院对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与技术指导的运行机制。探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试点,稳步构建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专栏6-1  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在浦东新区部分地区试点“全科医师联家庭、全科团队入社区”新模式,转变传统“坐堂式”等病人的就医模式,构建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载体、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契约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可及、综合的医疗保健服务。有效提高慢性病控制率,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引导居民有序就医,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金桥、张江、外高桥、临港及周康航地区体育中心建设,形成合理的场地设施布局。继续完善一苑、一场、一房、一中心的居民体育健身场地。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居民比例达到45%,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2.6平方米。
二、完善综合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建立完善促进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综合一体的大社会保障体系。
(一)促进充分就业
进一步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纳入投资项目综合评价体系,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和网点布局,加快建设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体、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为基础、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增强人力资源市场的活力。进一步健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高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效率。积极整合现有实训基地,完善实训体系,满足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十二五”期间,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年控制在5万人以内。同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依法推动企业建立工会组织,规范劳动用工秩序,推进集体协商、同工同酬,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支持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产业、财税、投资等政策与促进就业政策的联动机制。加强创业的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和服务。加大扶持创业的资金投入,力争培养一批创业带头人,努力带动就业。对青年创业和初创期创业给予针对性扶持。完善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成果机制,扶持一批专业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创业服务组织,培植精品服务项目。
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安置力度。统筹做好应届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岗位开发,探索更为积极的安置困难群体就业手段和模式。完善就业托底机制,切实提高公益性劳动组织运作效能,拓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服务功能,为不同困难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一个月内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就业困难人员三个月内实现就业。
(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
继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筹、梯次合理、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险体系。推进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形成以城保和新农保为核心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根据全市总体安排,综合平衡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稳妥推进外来务工人员、镇保企业从业人员参加本市城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实现农保最低养老金标准翻一番。制定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管理办法,完善安置政策,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积极稳妥处理社会保障各项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好各项待遇标准的衔接过渡,确保在2012年拉平浦东南北农保差距。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按照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情况,根据城乡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企业职工、城镇老年居民、农民、支援外地建设退休(退职)回沪定居人员等不同人群的保障需求,加强分类指导,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各类人群应保尽保,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落实本市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做好各类保险的转续衔接等工作。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按照全市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总体要求,形成以城保、居保和新农合为核心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切实做好区域内各项医保制度整合,完善各类补充医疗保障,积极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逐步完成区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配套建立科学的医保总控体系。重点推进二级医疗机构医保预付扩大试点,探索区域联合体医保预付,促进医疗保障的区域均衡化。
(三)积极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建立适应老龄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推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老爱老氛围,努力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实行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建立完善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家庭养老模式由独自照料向社区扶持、邻里互助、资源共享转变。依托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推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急、助医等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受益面保持在老年人口的7%以上。加快建设配套完善、服务辐射能力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加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建设力度。以政府为主体,鼓励多元投资,推进养老机构建设,五年累计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总计达到2.5万张。拓展社区为老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老服务行业,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加强社区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完善浦东新区老年中心服务功能,实现居(村)委标准化社区老年活动室全覆盖,加强专职助老服务队伍建设,实现独居老人紧急呼叫装置全覆盖。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鼓励企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发起为老服务活动,支持老年大学建设,发展老年活动团队,开展“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创建活动,引导老年人发挥特长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按照应保尽保、应业尽业、应帮尽帮的要求,着力完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努力缩小城镇社会救助与农村社会救助的差距。完善分类救助政策,进一步提高社区市民综合帮扶的覆盖面和有效性,重点关注因大重病、突发事件等原因产生的支出型贫困群体,形成保基本、可叠加、多组合、个性化的救助套餐项目。建立分级负责、经费分级负担、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的救灾工作模式,不断完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同时,提高基本殡葬服务的公益化水平。
(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
完善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动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满足群众基本居住需求。“十二五”期间,建设约34万套、总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的区级保障性住房。
图6-2  保障性住房体系示意图
进一步扩大廉租房受益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房屋租赁市场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租金补贴标准。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累计受益家庭达到1.2万户。提高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比例,规划筹集和建设廉租住房15万平方米左右。
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保证政府投入,制定完善税收、规划标准、商业配套、公用事业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公共租赁房建设力度,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引导和支持企业单位筹集和建设人才公寓和单位租赁房,基本解决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的阶段性居住困难。“十二五”期间,建设公共租赁房360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动迁安置房建设。根据“安置为先”的动迁安置原则,参照市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模式,适当提前规划、提前储备、提前建设一批较大规模动迁安置房基地,为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产业布局调整提供保障。“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动迁安置房约1500万平方米。
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制度。完善经济适用房建设及审核制度,努力缓解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十二五”期间,筹集和建设125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家庭达到3万户。
(五)加快解决发展中积淀的问题及群众急难愁问题
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基本完成中环以内二级以下旧里,以及街道约2800户的“城中村”改造,逐步推进其他重点薄弱地区旧区改造。基本完成以“三高”地区为主约2000户的“厂中村”改造。加快推进不成套公房改造,分步实施小梁薄板房屋改造,逐步推进郊区城镇危旧房改造。加快大型居住区建设,完善社区基地周边市政和公建配套,落实服务管理保障机制。
提高交通出行便捷度。继续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高效、人性化的公共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枢纽体系,在南片地区规划建设若干公交停车场,实现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便捷换乘。继续整合优化区域公交线网,加强南北之间的公交联系,配合大型居住社区规划新辟公交线路,公交线网密度提高到1.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公交占出行方式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加强公交专用道建设和后续管理,优化交通组织,拓展智能公交系统,实行符合城市自身特点的现代公交运营模式。
切实改进物业服务。探索和完善物业服务综合管理机制,完善旧住房小区保障型、公益性物业服务的补贴制度,推进商品房小区物业服务与收费的市场化运作。继续推进老旧小区、动迁小区综合整新,基本解决水、电、墙面、电梯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等问题,基本完成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逐步缓解社区居民停车难问题,有效利用小区空地资源,适当利用小区周边道路,适度建设公共停车场。
改善居民购物买菜条件。完善以菜市场、大卖场为主,连锁超市、便利店为补充的商业必备业态网点,推进菜市场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农资网络配送、万村千乡农村供销网络建设,推进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菜场建设和管理,提高城乡居民购物买菜便利程度。
专栏6-2  十大民生实事项目
“十二五”时期,浦东新区拟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十大民生实事项目:
厂中村城中村:投入70亿元左右,基本解决中环以内约2800户的城中村改造,基本解决约2000户居民的厂中村改造任务。
保障性住房:建设包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动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在内约200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
惠农:开展村庄改造计划和农民收入增长计划,完成20.31万户的村庄改造工程,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让农民分享浦东新区发展成果。
菜市场:新增菜市场100家左右,提升管理水平,方便群众买菜。
旧小区:继续推进二级及二级以下旧里、危棚简屋为主的旧小区改造,有序解决旧小区房屋年久失修、配套缺失等问题,基本完成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水质量:完成青草沙饮用水源原水切换,提高饮用水质量,加强水环境整治,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养老:五年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进一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努力满足养老需求。
医院:新建和迁建若干三级医院、5所二级公利医院,新建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分中心,方便居民看病。
教育:基本实现城乡南北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实行城乡南北均等的教育经费标准和供给方式,完成南片地区约20所中小学学校的标准化改造。
出行:重点加大南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五年新建或改造干道840公里,新增南片地区公交线路,新增轨道线120公里左右,提高居民出行便捷度。
三、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适应浦东大区域、多元化的特点,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社会综合管理、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综合化解、人口综合调控的平台和机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快建设和谐社区
激发社会活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新社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形成政务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有机结合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推进全年无休和有条件的项目全区通办,实现一门式服务。推动服务站点向居民区、村延伸,探索建设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理顺社区治理机制。支持和保障街镇履行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调动社区资源、指导自治组织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引导推动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总结推广镇管社区模式经验。探索协商民主、多元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推动区域化党建格局向居民区延伸,逐步形成社区党组织统筹领导、居民委员会有效治理、业主委员会规范运作、物业企业合约服务的机制。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加强居(村)委会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加大落实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三会”和“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引导业主委员会在社区管理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积极推广建立村民理财、居(村)务公开、农民建房、帮困救助等监督小组的经验,鼓励基层积极探索社区公共事务的形成机制、议事协商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等社区自治的多种形式,稳步构建多层次、相互衔接的社区自治网络。
(二)推进社会组织发展
稳步推进社会组织发展,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和扶持力度,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在推进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增强社会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推进政社合作、政社互动,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全国性、跨区域的行业协会入驻浦东,引导学术团体、网络社团、涉外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制定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探索社会组织承接参与公共服务的契约式、嵌入式、伙伴式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参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扩大社会组织在咨询会、听证会、党代会、人代会中的话语权。发挥浦东公益服务园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服务能力建设,探索设立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引导促进公益性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鼓励社会组织参政议政。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着力解决基层队伍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综治维稳长效工作机制
发挥世博会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作用,确保社会治安形势平稳可控,人民群众社会安全感指数达到90%以上。构建以街镇为基本单元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努力增强街镇整合区域内各类在地资源的能力,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水平。落实基层干部为民负责机制,形成走访联系群众、群众事务代理、矛盾排查分析、基层事务公开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法治城区创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司法保障能力,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努力使浦东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加强平安创建工作,提升平安小区、平安单位、平安社区的创建成功率和达标率。健全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的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区级信访系统和覆盖各街镇的综治工作中心,有效整合政法、综治、维稳、信访力量,完善大接访、大调解、大综治体系。积极推进和不断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积极拓展禁毒宣传教育资源和社区戒毒康复功能,不断提高群众拒毒防毒意识。进一步加大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表彰力度,弘扬社会正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提高回应诉求、引导管理的能力。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等海内外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军民“三同”活动,推动“双拥”工作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开展帮教服务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对社会综治维稳工作的有效支撑。
(四)切实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
基本形成覆盖全区范围、兼顾户籍、常住和实有人口的人口综合调控和服务管理新机制,以实有人口作为基础设施规划、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努力为广大居民和来沪人员提供良好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境外人士服务管理体系,提升国际化社区建设水平。加强相关信息系统的兼容关联。强化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机动车辆、重点场所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共享,建成实有人口信息三级共享应用网络,实现就业、房产、人口、计生、工商、税务、社发等信息资源定期交换和共享,为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提供信息支撑。逐步实现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妇女儿童平等优先发展,推动妇女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活动,缩小男女参政和就业收入差距,为儿童生存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完善的福利保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实施来沪人员融入社区计划,鼓励来沪人员积极参与居住社区的公共事物和社区管理,保障来沪务工人员享受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合法权益。落实户籍地和居住地工作职责,强化流动人口户籍地和居住地之间的双向管理协调工作,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以“彩虹计划”为抓手,统一流动人口服务项目和标准。
第七章    促进文化繁荣,建设人文浦东
大力推进浦东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充分延续世博国际文化交流的效应,营造开放融洽、和谐有序、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人文环境,构建与浦东战略定位相适应的文化新格局,努力建设人文浦东,在上海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进程中担当新的重任,展现新的风貌。
一、提升文明素质
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居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具有浦东特色的城市精神为重点的价值体系,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一)倡导核心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文浦东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公民意识,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营造宣传模范、争做模范的浓厚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倡导和谐文明的人际关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培育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特征的学校德育体系,重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着力提供适应未成年人需求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把握舆论导向,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突发事件和网上舆情的新闻应对能力。
(二)丰富城市精神内涵
倡导具有浦东特色的城市精神,并逐步转化为居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发扬世博精神。放大世博对城市精神的提升效应,继续发扬迎博办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勇于奉献的作风,增强和实践节能环保、创新能力、公民意识、以人为本等世博理念。弘扬浦东二次创业精神。在上海城市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只争朝夕、勇立潮头、崇尚科学、开放包容”的浦东二次创业精神,增强浦东开发开放的信念和信心。倡导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发扬世博志愿者体现出的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乐于付出的奉献精神、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积极构建完善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三)推动文明创建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力争浦东城市文明指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扩大精神文明创建成效。深化文明社区(镇)、文明小区(村)、文明单位以及文明路口、示范区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到2015年,80%以上街镇建成上海市文明社区(镇),40%以上的小区建成市级文明小区,35%以上的村建成市级文明村。深化行业特色创建工作。结合区域和行业特点,不断改进服务和管理水平,深入开展文明开发园区、文明楼宇、文明窗口、文明餐厅、文明宗教场所等特色创建工作。积极引导各种新经济组织、社会团体、民办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文明创建。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体现公益性、均衡性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市场化、高端化的要求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具有浦东特色的文化品牌,创新文化发展机制,努力使浦东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积极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区”。
(一)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对照全国先进文化区的标准,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公益性、均衡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推动文化设施向居民集聚区、交通集散区、商贸旅游区集聚,加快构建覆盖全区、惠及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保持在180平方米以上,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文化设施布局,稳步构建与公共中心体系相适应、与城镇体系相协调,梯度明显、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的区级、街镇和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城市化地区步行10分钟、农村地区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项目建设。抓紧推动浦东文化公园、现代艺术馆、浦东群艺馆、浦东广播电视中心等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建成吴昌硕纪念馆、谢稚柳陈佩秋艺术馆等重点文化项目,筹建浦东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配合新城、新市镇、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推进主题宣传、文艺演出、电影放映、艺术培训、讲座展览、图书阅读等公共文化服务进入社区基层,提高文化发展群众参与程度。
专栏7-1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浦东文化公园、现代艺术馆、浦东群艺馆、浦东广播电视中心等。
功能性文化项目:与开发区和大型居住社区相结合的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曹路文化中心、周康航文化中心等。
传承性文化项目:以名人名家为载体的吴昌硕纪念馆、谢稚柳陈佩秋艺术馆、傅雷故居、新城古镇开发、余秋雨工作室等。
普惠性文化项目:继续推进社区文化中心、村居委活动室的建设和改造。
(二)提升文化品牌效应
扩大多元文化交流,积极传承浦东历史文脉,努力提升浦东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交流中心。依托世博会场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文化公园、浦东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展有影响力的国内外文化交流合作展示活动,吸引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大型品牌活动在浦东落地,形成融综合演艺、艺术展示、时尚娱乐于一体,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塑造浦东文化节庆品牌。开展陆家嘴金融文化节、张江科技文化节、临港海洋文化节等特色项目,传承三林舞龙舞狮等优秀民间传统艺术,体现金融、科技、海洋、民族、民间、民俗等元素,打造浦东文化艺术节。培育体育赛事品牌。积极引进和办好有影响力的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打造浦东精品赛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文脉保护。推进新场、高桥古镇和各类文物保护项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推动川沙新镇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推动一批名人名家落户,加强傅雷等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展示陈列馆,新命名一批传承人。到2015年,浦东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率达到95%。
(三)创新文化发展机制
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各类文化创新活动,着力营造更加开放的文化发展环境。着力提升社会参与度。改善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发挥好浦东新区宣传文化发展基金对文化发展的支持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文化发展的群众参与程度。注重文化领域改革与开放。健全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支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担保机构等为文化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优化审批流程,加强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广文化著名商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巩固完善市、区、街镇文化市场管理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以综合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积极培育各类文化组织。重点扶持具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文化团体、文化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艺术类院校在创造文化产品、培育社区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强化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引进国内外专业文化服务机构。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坚持创新引领、多元融合、人才集聚、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完善政策、信息、人才、技术等公共服务,聚焦新兴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服务业、文化商务服务业、综合性文化市场四个领域,推动融合发展,体现区域特色,成功创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的核心区。
(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加快发展凸显浦东优势和特点的八大文化产业群。在世博地区大力发展文化演艺、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和休闲娱乐健身等现代都市服务业。在国际旅游度假区充分发挥迪士尼乐园的带动效应,推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品牌项目开发和建设,着力发展特色休闲体验旅游产业。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加强文化与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金融服务业,发展面向高端的文化商务服务,形成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配套支持。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加快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动漫谷建设,加快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等高科技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始终保持相关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居国内同类行业领先地位。在外高桥保税区抓紧建设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打造支持国内文化企业、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基地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在金桥出口加工区积极推动金桥网络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扶持文化及视频内容产业发展,逐步建立产业充分集聚、产业链更加完整、产学研有机结合、新媒体产品丰富的新型网络文化产业园区。在南汇新城区域积极推进上海国际高新科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以华语影视为核心的国际影视传媒及相关产业;依托海洋高新技术园区、上海极地海洋世界主题公园等推动海洋文化发展;在泥城国际传媒产业园发展新兴多媒体产业。在新场古镇及周边区域重点保护和合理开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推进民族、民间、民俗主题文化元素集聚,形成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
(二)打造文化功能平台
集聚有效资源,建设文化功能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落地,进一步推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领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促进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上海市“华人文化产业基金”、东方惠金等作用,探索文化资产质押担保融资方式和多种融资渠道,不断促进文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推动金融资本与新区文化产业实现对接。发挥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上海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和版权交易中心作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加强交易资源集聚,深化完善文化贸易公共服务和文化产权交易的标准和规则,强化文化传播渠道功能。
(三)发挥文化重大项目带动力
在融资、土地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积极引入成熟的、适合长远发展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着力打造文化产业龙头集团。发挥在建重大文化项目的产业带动效应。加快迪士尼乐园建设,积极推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品牌项目开发,培养跻身世界娱乐行业、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知名文化品牌;以上海国际高新科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带动国际影视传媒及相关产业发展;依托世博后效应和会展演艺场馆资源,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会展机构和演艺院团的项目合作,培育业界积极参与、市场高度认可、大众充分享受的会展演艺品牌;推进盛大彩虹城建设,全面提升互动娱乐、互联网服务水平。积极争取一批重大文化项目落地。着力推进浦东文化产业发展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战略联动,在文化与科技、金融、贸易、创意融合发展的新兴领域,争取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国家动漫游戏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工程中心、国家数字出版技术研发和人才服务平台、国家文化产品国际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中心等一批改革试点工程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
专栏7-2  上海国际高新科技文化产业园区
上海浦东国际高新科技文化产业园区,是在临港滴水湖区域投资建设的影视娱乐创意产业基地项目。该园区将汇聚国内外影视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人物,全方位整合国内影视文化与新媒体内容生产业的高端资源,搭建一个国际化、高科技、高标准的产、学、研一体化,产、供、销相结合的影视文化与新媒体内容产业发展平台。
第八章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宜居浦东
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生态区,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浦东。
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围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化建设、重点产业基地配套,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保持较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南部地区路网密度和出行便利程度,加快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系统
以快捷化、人性化为目标,基本形成与功能布局相协调,与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运营管理创新的现代化城区综合交通体系。
深水港航空港建设。构建洋山港为货运门户港、外高桥港为服务增值港的组合枢纽。推进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和外高桥港区七期建设。通过实施“双槽战略”,建设水水转运港口。加快确立浦东机场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地位,拓展航线和航班,加快第四、第五跑道规划和建设。
对外交通系统。促进铁路、公路、水路设施统一布局、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多式联运的集输运体系。加快建设沪通铁路,建立沿海铁路大通道。启动铁路上海东站前期工作,增加城际铁路联络线,建设集国际空港、铁路主客站、多种轨道交通等一体的东部交通枢纽。推进G1501沿江通道、S3和中环线浦东段等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区域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到“十二五”期末,快速路、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40公里左右,建立辐射长三角、促进东西联动的交通体系。推进大芦线二期、内河港池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内河航运体系。
图8-1  2020年铁路规划示意图
城市道路系统。增加路网密度,加快形成南北贯通、布局完整、功能完善、等级明确的城市道路体系。五年建成及改造干道长度超过840公里,累计超过1600公里,规划骨干路网建成比例达到60%以上,路网密度达到2公里/平方公里。加强以南北对接为主的干道系统建设,加快形成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为主,承载城市主要客货运功能的骨架路网体系。围绕临港地区开发、“三港三区”联动发展需求,重点推进两港大道、华东路等项目建设,形成南部地区“三横五纵”的快速干道系统。完善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配套道路系统,加快规划建设临港地区、迪士尼乐园、商用飞机、新市镇及大型居住基地周边配套道路,重点推进上南路、芦恒路等项目。推进区域内部道路排堵保畅,重点实施外高桥区域江东支路,陆家嘴区域竹林路、商城路等连接通道等项目。加快越江通道建设,建成军工路、长江西路隧道等8处通道,越江通道总数达23处,形成东西衔接、立体畅通的越江交通体系。
图8-2  2020年道路系统规划示意图
轨道交通系统。增加轨道线路、减少服务盲区。“十二五”期间,新增轨道约120公里,新增车站46个,累计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250公里(含磁悬浮)。重点建成12号线、11号线(R3)、16号线,开工建设轨道9号线三期、11号线(迪士尼专线),启动轨道10号线、13号线二期、18号线前期工作,新建若干个P+R(停车换乘)停车场。加强规划临港地区、迪士尼乐园等重点区域周边轨道线网。
图8-3  2020年轨道交通规划示意图
(二)加强能源供应及市政配套
理顺建设机制,加快构建资源充沛、布局合理、机制明晰的电力、燃气、给排水等能源供应和市政配套体系,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加快构建电力供应网络,重点推进临港燃气电厂一期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220KV输变电工程及一批35 (110)KV变电站。积极推进张江、临港地区智能电网建设试点。进一步完善区域燃气管网,确保燃气供应。结合道路建设,重点建设中压输配管道及曹路站等一批高中压调压站。研究完善天然气建设和供应机制。加快供水设施建设,基本建成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水源优化、质量安全的供水体系。关闭所有的深井和乡镇小水厂,配合青草沙优质原水的全面切换完善原水管网体系,推进南汇南、北水厂一期、云间泵站等工程及配套主干网系统建设。加快雨污水系统建设,全面建成内环线内雨水收集系统,基本消除积水点。重点建成白龙港污水南线工程,新开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推进一批雨水泵站、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雨水管线建设。
二、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
坚持以人为本、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安全为先,积极推广世博城市管理经验,加大城市管理投入力度,努力形成有序、高效、安全的城市现代化管理格局。
(一)完善适应大区域特点的城市管理体制
积极探索大区域城市管理实现形式。统筹协调、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点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功能,实行综合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改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相结合的行政执法体系,实行重心下移,强化服务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监督与维护、行政处罚与执法分离的运行机制。
(二)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借鉴世博运营与管理的成功经验,注重依法和长效管理,加强宣传和引导,推进人性化服务、网格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强化对城市管理顽症的综合治理,改善老旧居住区、城郊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环境面貌。强化管理法制化。促进地方管理办法出台,将城市管理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全区统一规范、适用的市政维护、绿化养护、环卫作业、公用服务的行业管理标准和指标体系,形成开放有序、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行业监管体系。强化管理长效化。借鉴和完善世博环境保障工作中形成的领导靠前指挥、全面巡查督导、问题解决托底、工作定期点评、行业上下联动、争先创优竞争等机制,积极探索长效管理的手段和制度。强化管理网格化。推动网格化管理向新城和新市镇拓展,争取实现网格管理全覆盖,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推进网格化社区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强化社区和街镇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增强网格中心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能力,形成统一的城市管理指挥系统,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续监督的效率,争取实现100%结案率。强化管理人性化。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推进管理流程再造,统筹兼顾市容与繁荣、管理与服务、教育与处罚的关系,实现向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疏堵结合管理方式的转变。
(三)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监督管理
保障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落实高层建筑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切实提高防控火灾能力。推进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完善危险化学品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对现有化工生产地进行规模控制、综合治理。提高工业园区安全生产要求,依法整顿或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完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强化政府公共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扶持公共安全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大安全宣传和培训力度。
(四)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
初步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基本满足气象等自然灾害、轨道交通、重特大火灾、食品药品、危化事故、动物疫病等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需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以网格化管理中心为平台,建立城市管理和公共设施应急处理中心,完善政府总值班指挥体系。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监测和预警能力。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隐患治理提供基础信息。加强重点领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各地区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系统,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保障能力。构建和完善总体预案、分预案和应急手册组成的城市安全应急预案体系。
三、促进生态低碳绿色发展
针对日益增强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坚持绿色、生态、低碳的理念,以生态理念引导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构建环保生态优势,大力促进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区。
(一)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继续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环保投入,改善环境质量。“十二五”期间,每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5%。
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市下达指标,保障环境安全,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促进企业内部实现物质循环和高效利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污染排放标准控制,提升企业环境行为自律,促进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污染源头控制。建立新建项目准入制度,提高企业环保“准入门槛”,优先发展低碳、清洁、资源使用效率高的新型产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总量管理。新建项目必须获得污染物排放额度许可后方可开工建设。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总量控制为起点,推进排污权的有偿使用机制,逐步向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总量控制过渡,适时适度推进碳排放交易。
强化环境污染治理。预防、监督和处罚相结合,确保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加强水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强化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治理,实现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稳定达标。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成区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达到98%左右。提高区域污水处理能力,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加强水环境整治,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到2015年,重点区域地表水水质基本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控制海洋环境污染,实施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对大气环境污染源监管,对区内大气环境重点监管企业逐步实施在线监控,确保达标排放。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0%以上,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在二级水平。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全面实施燃煤锅炉燃气替代工程;将外环线内及其他特殊敏感地区列为扬尘重点整治区域,严控扬尘污染;强制淘汰不达标车辆,控制机动车污染,有效缓解酸雨、灰霾、臭氧等复合型污染。推进老港、御桥、黎明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烟气处理、恶臭防治等污染防控技术和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推进高桥等区域实施结构调整。
(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区
把生态环保作为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努力将浦东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区。
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根据国家环保部以及上海市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将浦东划分为河口沙洲湿地保育区、中部及沿海基本农田和湿地维护区、东部和中部城市发展生态建设区等三大生态功能区。按照各区域的发展定位,明确主导生态功能、规避不合理开发带来的风险。对九段沙湿地、南汇东滩湿地、饮用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保护,减轻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压力,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提高生态容量。九段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严禁核心区、缓冲区内所有经济活动,控制管理周边渔业活动,禁止鸟类狩猎活动,完善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成九段沙-浦东基地。加强原生态保护,形成良好的生态圈,打造浦东、上海乃至长三角的天然生态涵养地。南汇东滩湿地。重视优化南汇东滩湿地的时空分布与潮间带生境的重要性,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发展以生态重建为基础的新型农业,保留一定生态保育区,修复部分半自然区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在三林黄浦江准水源保护区和航头水厂、惠南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开展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国家新标准。
完善自然生态系统。着力提高新区内部,特别是南片、北片交界区域的生态连通性,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生态含量。以河流和道路作为基本骨架建设陆路和水路通道,以大型公园、楔形绿地、片林、农田作为生物栖息的主要场所,通过道路、高压走廊、河道、海塘防护林等绿化廊道形成串联,构筑安全生态网络。建设“滨江滨海、两环七廊、多片多点”的绿地空间结构布局。启动滨江森林公园二期、临港滨河文化公园、外高桥和张江浜楔形绿地、川杨河生态廊道建设,完成一批居住区配套公园建设及现有绿地改造。到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步行500米公园绿地覆盖率达到40%。形成“六湖、十纵、十二横”的水系格局。开展迪士尼乐园、商用飞机项目以及大型居住区周边水系建设,配合全市实施一批主干河道、次干河道及支河、景观河道的疏浚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和区域除涝系统,提高排水排涝能力,率先建立高标准、全覆盖、生态化的排水排涝安全保障体系。中心城按照“20年一遇”标准逐步改造和完善,郊区基本达到“15年一遇”标准。排水能力一般地区达到“1年一遇”标准,部分重点地区和特殊地区达到“3-5年一遇”标准。重点保障地块海塘防洪达到“200年一遇和12级风正面袭击”标准。
(三)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率先探索低碳经济的发展,稳步构建低碳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在需求层面建设低碳城区,在供给层面发展低碳产业,逐步走出一条低碳发展新路。
专栏8-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十二五”时期浦东将重点围绕推进低碳试点、强化节能降耗等方面不断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向轻型化转变。借鉴国外建设低碳社会的经验,以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化和产业结构的轻型化作为重要路径。促进低碳服务业发展,鼓励扶持专业化能源服务企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率先培育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交易市场,为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推动制造业轻型化,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新能源的示范应用,进而带动能源结构优化。注重源头把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更加注重核能耗、核排放,确保新引进项目低于现有产业平均能耗和平均排放,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评估,重点行业能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着力加强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控制项目准入门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项目进入。加大劣势产业淘汰力度,基本淘汰危化、纺织印染等9个行业。加快重点用能企业综合节能改造。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并重,继续强化工业、商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积极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环境金融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全面实施热电联供、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等重点节能工程。“十二五”期间,区属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完成市下达指标。各重点用能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或接近同期国内领先水平,大型企业重点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耗能设备能效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专栏8-2 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实质是以节省的能源费用支付节能项目投入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并从客户实施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
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深化金桥出口加工区等单位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推进金桥、外高桥、张江等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推广集中供气供热,大力促进企业内小循环、行业间中循环、园区内大循环。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逐步构筑以焚烧为主、生化处理为辅、物质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静脉产业链。“十二五”期间,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达到2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依托新金桥电子废弃物回收平台,积极推进工业废弃物回收产业发展,积极配合推进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黎明资源再利用中心项目。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创建低碳社区、节约型园区和节约型城区,使节能低碳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人人为建设低碳社会尽责尽力。积极推广世博低碳技术及产品应用,将各国运用生态、低碳理念设计建造的建筑物择地保留或相对集中,作为低碳建筑示范点。大力建设南汇新城、世博地区、金桥出口加工区低碳发展实践区,从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环境、低碳生活方式等角度研究创新指标目标体系,加强建立能耗统计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体系,在目标期碳排放和能效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先进水平。积极发挥试点区域示范效应,构建低碳社区、园区、商区、城区多层次发展格局。
专栏8-3  低碳试点
南汇新城: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达到世界先进领先城市的水平,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20%,成为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领军者。
金桥出口加工区:至2020年,基本实现从末端产品制造向源头绿色产品、低碳产品、创意产品转移,从区域高端向世界高端转移,建成低碳制造特征显著的产业和技术体系。
世博地区:充分发挥世博会汇聚、展示的全球先进环保低碳理念和实践案例示范效应,结合城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产业发展和交通、建筑、废弃物处置利用的发展趋势,打造绿色、生态、低碳的文化交流和公共活动中心。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大力推动节能技术、无碳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技术等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注重自主创新与应用,充分发挥张江园区研发优势,加强政策倾斜,推动张江园区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以低碳技术的创新驱动低碳经济发展。加强低碳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CDM清洁发展机制和国际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动相关技术应用。
着力增加碳汇。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着力优化植物群落配置,选择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强的品种。创新绿化建设方式,综合推进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等建设,鼓励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特色绿化,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
第九章  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建设智慧浦东
加快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创新应用,驱动城市管理、经济运行、社会生活模式变革,率先建设成为城市管理智慧化、政府行为智慧化、社会生活智慧化的现代化智慧城区。
专栏9-1  智慧浦东
所谓智慧城市,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浦东新区将加快建设以城市管理、政府行为、社会生活智慧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浦东”。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成为国内带宽、网速、资费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一)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通信网络。加快建设“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城市光网”工程,率先构建全覆盖的无线宽带通信网络。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完成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建设,积极发展高端数据中心、网络运营中心、视讯中心和呼叫中心。以世博、临港、张江等区域为示范应用的主要区域,进一步整合各大通信运营商基础网络资源,探索将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纳入基本建设和楼宇智能化标准配置。以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大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到2015年,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9%以上,率先开展4G商用试点,实现主要区域4G网络全覆盖。
(二)构建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积极推进4G等新技术的研发和规模试用,构建智慧浦东的核心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进物联网示范试点应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化基地,推动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导航芯片等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制造,重点推进建设共享平台类、监测系统类、集成应用类等物联网示范工程,争创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发展云计算应用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全市“云海计划”,发展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在线服务(SaaS)、基础设施服务(IaaS)、平台服务(PaaS)、数据服务(DaaS)和云咨询等各种服务,推动新型商业模式和商业价值的构建和创造。成为国家首批TD-LTE试验网扩大布网区并率先实现全覆盖。
二、促进信息技术应用
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大力推动政府服务、城市管理、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智能化。
(一)以“电子政务”为抓手,推动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
构建高效、协同、智能的电子政府平台,努力实现行政事务在线处理和互动参与。提升基础数据库对电子政务应用的支撑能力。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数据共享和运维机制。完善行政事务在线处理平台。扩大行政审批事项在线处理应用范围,实现行政审批项目网上受理及结果查询全覆盖。推进跨部门协调平台集成应用。探索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设数据交换平台,提供标准化操作环境、咨讯传递、协同环境和网络环境,实现跨部门、跨网络、跨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电子平台、行政处罚网上运行平台、资金监管网上运行平台等,在权力运行、网上办事、财政审核、项目招投标等重点领域逐步推进网上公开、网上监督。
(二)以“数字城管”为核心,推动城市管理模式创新
构筑现代化智能交通管理体系。扩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面,建设地面道路智能监控系统、交通信号灯SCATS联网工程、动态路径引导系统、公交营运动态发布系统、立体式出租车扬招导航系统、电子交通疏导系统等,构建立体互动、覆盖城郊的智能化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对气象、地质、海塘、水源、大气、噪声、废弃物等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统一管理、事前预警、紧急响应,基本建成集智能感知能力、处置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于一体的新型综合性网络化智能环保系统。建立智能城市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公安信息通信系统,完善有线电话、无线电台、视频会议、图像联网、110接处警等光缆铺设,建立覆盖全区的智能化电子巡逻治安防范平台。
(三)以“智能生活”为目标,促进居民生活更舒适便捷
全面推动社会资源数字化进程,实施数字惠民工程,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构建新型社区生活服务平台。到2015年,社会智能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施数字教育工程。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实施电子医务工程。加大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覆盖面,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医疗在线咨询、医疗健康信息分享、健康SNS(互动)社区系统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实现每户家庭便捷享受健康教育和服务。建设智能高效的疾病预防疫情监控系统,自动监测与主动预防流行性疾病。推动智能社区、智能小区建设。加快建设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智能社区。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和物业配套系统,整合网络、手机、电视、电话等多种服务渠道,发展与实体相结合的新兴社区服务业态,使小区居民能够足不出户享受远程抄表、电子支付、服务预订、老年护理、电视监控、红外报警、网上购物、网络社区等多种舒适、便利的居家生活服务。
第十章  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加强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
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优势,继续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突破制约发展转型的制度瓶颈。同时,以“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为抓手,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努力打造人才高地,为浦东加快发展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一、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全面贯彻国务院“三个着力”的战略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将国际通行做法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的理念,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努力突破深层次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发挥对全国改革攻坚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构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
建立适应大区域特点、体现轻型化扁平化特征的新型区域管理体制。优化行政管理层级,推进区级层面简政放权。完善“7+1”开发区管理体制,坚持开发主导和充分授权,实现开发区的事开发区办。完善街镇管理体制,通过管理重心下沉和分类指导,强化各镇整合资源、统筹发展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街道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街镇在开发建设新市镇、服务配套主导产业、加强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中的职能作用。
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推进重点领域审批改革,推行编码规范管理和审批标准化改革,积极探索帮办、领办、代办等服务机制,推动以审批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努力建设全国最开放、最透明、最高效的地区。
构建政社互动合作的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管理模式,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建设行业协会服务基地,吸引国家级、区域级、市级行业协会,以及国际组织或分支机构入驻浦东。探索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有关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转移。探索多元化的民主协商和利益协调机制,强化居委会的功能与作用,健全基层社会调解机制,拓展诉求表达渠道。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为企业自主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环境。
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改进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综合预算体系,深化绩效预算改革,全面完成国库单一帐户改革,构建现代预算管理组织架构。推进财政公开透明,积极打造阳光财政。
(二)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加快形成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环境
建设服务经济制度创新示范区。率先突破制约服务经济发展的税制、管制、信用体系、管理体制等制度性瓶颈,营造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支持商务模式创新,鼓励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做大规模、做精品牌。
推进金融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完善陆家嘴金融城管理模式,建成全国金融机构、资金、人才集聚的核心区域和金融产品创新、标准制定、生态环境的先行地区。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健全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建立面向长三角的柜台交易市场,发展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探索建立上海保险交易市场,推动全国性信托登记平台建设,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资产证券化产品试点。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争取境外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研究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争取外资机构开展证券经纪、自营等业务试点。
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完善国际航运综合发展试验区政策支撑体系,落实营业税优惠、特案船舶减免、离岸金融、启运港退税、第二船籍登记等政策。探索国际航运业务模式创新,探索建立船舶保税登记体系,创新中转集拼监管机制,推动期货保税交割模式试点,探索中资方便旗船沿海干线重箱捎带业务试点。构建金融支持和促进航运发展的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探索高端装备产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
探索试验自由贸易园区功能。大力推动离岸贸易发展,逐步突破外汇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障碍,为区内企业从事离岸金融、离岸贸易创造更为便利的运营环境。探索真正的境内关外政策,试点非保税货物以增值税“不退不征”方式进入保税区运作。进一步完善特殊监管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推动区港联动,创新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口岸部门的联动监管机制。适应跨国公司整合销售、物流运作、出口分拨等业务需求,积极探索会展、国际分拨、中转等新型贸易通关便利制度。扩大外汇集中收付汇管理和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范围,增强跨国公司订单中心和结算中心功能。
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善多层次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政府科技投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创新投贷联动模式,创新国资参与创投的运行机制,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推动建立新兴产业专业种子基金,试点建立新药审批便捷通道,争取设立新药研发认证工作站,支持海内外科技创新人才以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作价出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推动国有集团公司战略性重组和体制机制转换,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综合能级较强的国资功能板块,实现园区开发类企业向功能打造、集成服务拓展,政府投融资平台向综合经营、产融结合转变,为“7+1”生产力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国资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步伐,推进国资向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集聚。搭建国资经营平台,强化资本经营与股权管理,激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场动力,鼓励优势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大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突破市场准入环节的限制,探索建立法人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分离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企业,积极探索放宽经营事项登记规定、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等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完善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和融资担保体系,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民营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优化对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人才与人力资源服务。
(三)着力改变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规划统筹和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城乡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统筹配置水平,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统筹发展、合理增长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在公共资源配置、社会保障基准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距和差异。
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化进程。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宅基地置换机制,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股份化、股权化等方式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充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增强服务辐射能力
充分发挥“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的集聚辐射功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内对外联动发展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
(一)进一步提升集聚和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
不断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国际领先的企业、机构、项目、技术和人才。加快集聚外企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为跨国公司业务整合提供支持和服务。引进合同外资五年累计达到250亿美元左右,外资实际到位资金五年累计达到150亿美元,占全市1/3左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200家左右,占全市50%左右。
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贸易层次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提升。加大对出口商品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的出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地跨国经营企业,支持企业建立全球营销网络、加工组装体系、研发设计中心、工程承包及后勤配送网络等。促进贸易结构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优化。放宽外资参与评估、中介、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市场准入条件,扩大金融、通讯、软件等服务业的开放。推进上海市服务外包培训中心等服务外包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信息技术、金融后台、研发设计、专业商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吸引和培育大型接发包企业,使浦东成为高端外包业务的承接地、国际服务外包的转发包中心。
(二)进一步提升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能力
强化浦东核心枢纽地位和辐射服务功能。进一步构筑要素市场服务平台、产业功能辐射平台、区域合作交流平台、人才培训开发平台,发挥浦东在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枢纽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资源要素市场体系,促进各种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市场化配置,深化与长三角周边城市在“大通关”、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主动参与区域性合作组织活动,支持区域性行业协会建设。优化运营环境,完善大通关制度,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吸引中央直属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等各类优势企业在浦东设立总部、管理中心、信息中心、投融资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等,增强企业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能力。到2015年,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5900亿元,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500亿元左右,内资大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累计达到50家。
大力推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健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与国内省市在金融、航运、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交通、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引导和推进新区各类品牌企业走出浦东拓展业务发展空间,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探索在周边省市、友好地区建立重点产业梯度转移合作园区。加大对相关地区的帮扶力度。
专栏10-1  区域合作重点
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西藏日喀则、重庆万州、青海果洛州达日县、云南文山州文山县和广南县,以及都江堰市幸福镇、滨江街道和安龙镇等。
开发区合作:金桥出口加工区与西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肥开发区、甘肃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与吉林长春经济开发区、甘肃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在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四川、重庆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建立辐射示范区等。
友好城区结对:青海省西宁市、浙江省嘉兴市、北京市海淀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
三、加快建设人才高地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业,加快形成集聚能力强、辐射区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和创业人才基地。到“十二五”期末,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4万名,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35%。
专栏10-2  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
《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探索建立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重点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服务体系和综合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突破;以创新试验区的经验和成果,示范和推动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
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重点任务包括:
启动实施重点人才计划,加快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出台《浦东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出台《浦东新区集聚航运人才实施办法》,完善《浦东新区集聚金融人才实施办法》,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情报收集、日常联络和专项引才机制。
完善投融资服务机制,打造国际人才创业的最优之地。创新国资投资支持创业的机制,建立“银政合作”的企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拓展创业企业的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上市推进机制,开展境内自然人投资设立中外合营企业试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创新创业的法制保障。
拓展人才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发展的服务体制机制。完善产学研联动发展机制,深化科技金融机制创新,完善创业孵化扶持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级和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深化各类人才基地的联动发展。
优化通行环境和生活环境,确保海外人才安居乐业。完善国际通行环境和永久居留制度,争取为国际人才开辟外币汇兑携带绿色通道,建立国际化的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海外人才集中居住的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建设适合国际人才居住的人才公寓项目,争取试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人才个人所得税政策。
探索“浦东国际人才市场”,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高端人才供需引导机制,进一步扩大人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定价机制,争取放宽对国际人才执业资格限制。
(一)大力集聚和培育各类人才
以领军人才、创业人才为重点,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开发和集聚计划,率先形成人才核心竞争优势。
加快引进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全面对接和服务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争取“十二五”期末入选国家和上海市“千人计划”总人数超过200名,启动实施“百人计划”。制定落实扶持政策,推进陆家嘴金融、张江、金桥、临港等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和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与中国商飞、宝钢集团等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开展战略合作。用5-10年时间引进600名金融、航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国际高端人才。到2015年,国际人才占人才总量比例达到10%。
加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资源开发。加快集聚高端服务业专业人才,围绕金融、航运、贸易、会展旅游、文化创意、以及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领域,与国际著名教育培训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建立高端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到2015年,第三产业人才占产业人才比例达到80%,其中金融、航运人才分别超过20万人和10万人。着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依托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园区、重点基地、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等载体,加强与高校合作,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导、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积极推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大力加强紧缺人才开发,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着眼于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十百千万”社会工作人才计划。围绕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领头人队伍。
(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以构建和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为重点,优化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的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努力形成近悦远来、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构建和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针对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人才的需求,制定落实财税、户籍、居住、教育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大人才基地建设力度,在场地落实、创业融资、财政资助、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服务、生活保障等方面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基地配套政策。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居留制度、出入境管理、技术移民、职业资格、知识产权等便利措施,探索人才柔性流动、人才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人才市场对外开放等创新举措。通过建造、购置等形式集中建设一批以人才公寓为主体的公共租赁房,提高对人才的社区服务水平。
附则  规划实施保障
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保障体系,确保“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一、加强责任分工落实
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任务分解落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分解目标任务。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作为对各部门、开发区、街镇落实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部门、开发区、街镇要深化细化落实计划,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期限,加强合作、切实推进,提高规划执行力,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规划衔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统筹”,努力实现发展规划能空间落地,形态规划有战略引领。强化规划纲要作为制定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依据的重要地位,遵循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规划纲要的原则,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与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制定年度计划。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各类行动计划时要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分解,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
二、加强政策项目配套
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各级各类资金统筹平衡,制定各类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
强化政策导向作用。根据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和深化落实有关配套政策。着眼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各类产业发展政策;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政策,着眼于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深化完善对“7+1”开发区、新市镇等重点地区发展的支持政策;着眼于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健全激励和约束性政策。
分类推进重大项目。围绕结构效益、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导向,通过项目推动规划落实,依据项目重要性进行分类排序,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对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项目优先推进,保障实施。
统筹安排资金投入。根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和年度预算,优化财政支出,优先安排涉及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的建设。
三、加强实施监督评估
依法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强化动态管理,确保规划实施取得实效。
强化实施监督。新区政府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与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应将调整方案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完善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确保数据权威准确、科学合理。根据规划目标分解计划,对各责任部门的年度目标、指标和任务等实施情况,探索开展年度评估。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评估等第三方评估制度,扩大民意测评范围,增强规划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扩大公众参与。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广泛征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作用,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附表:
浦东新区“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类 别
序 号
指标名称
单  位
属  性
2015年预计
结构
效益
1
地区生产总值
年均增速
亿元
%
预期性
8000以上
11以上
2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预期性
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3
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预期性
8000
4
五年累计实到外资/内资注册资本
亿美元/亿元
预期性
150/1500
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65
6
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率
亿元/平方公里
预期性
进一步提高
服务
功能
7
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
%
预期性
50
8
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全国融资总额比重
%
预期性
30
9
航运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8
10
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
%
预期性
8
11
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
%
预期性
50/50
12
商品销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15900
13
累计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

预期性
200
14
累计内资大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

预期性
50
15
展会面积
万平方米
预期性
800
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1800
17
电子商务交易金额
亿元
预期性
6000
18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10
19
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
%
预期性
99
创新
能力
20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预期性
3.5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预期性
50
(60)
22
五年累计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投资规模
亿元
预期性
500
23
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

预期性
450
24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
%
预期性
35
类 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  位
属  性
2015年预计
社会
民生
25
常住人口
万人
预期性
>550
26
境外人员(含港澳台)常住人口
万人
预期性
17
27
人才资源总量
万名
预期性
134
28
城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53000/25000
29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万人
约束性
每年控制在5以内
30
五年累计保障性住房开工(筹集)面积
万平方米
约束性
2000
31
户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预期性
14.7
32
市、区两级实验性示范高中就读学生比例
%
预期性
75
33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

约束性
5
34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82
35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180
36
五年累计新增养老机构床位数

约束性
4000
37
累计轨道交通运营里程
公里
预期性
250
38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
%
预期性
进一步提高
39
城市文明指数

预期性
高于市平均水平
40
社会安全感指数
%
预期性
90以上
生态
环境
41
“十二五”期间区属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
%
约束性
完成市下达指标
42
“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
约束性
完成市下达指标
43
空气质量优良率
%
约束性
保持 90以上
44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约束性
达到国家新标准
4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约束性
36
46
城镇污水处理率
%
约束性
>85
47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约束性
100
48
“十二五”期间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
%
预期性
25
附录  部分指标和名词解释
一、部分指标解释
1、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比重:指在上海证券市场以股票、可转债、企业债券等方式,以及在银行间市场以国债、企业短期融资券等方式,新增融入的资金额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例。
2、电子商务交易金额:指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产生的交易额。其中,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新的经济运作模式,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在电子网络环境中进行商品和服务贸易活动。
3、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指具备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的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的比例。
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增加值总和。
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国家和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主要指标,指主要劳动年龄的常住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比例。
6、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能覆盖到的社区占全部社区的比率。该指标将揭示某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社区可获得性,从而反映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计算公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拥有某一具体服务设施的社区数/社区总数×100%。
7、城市文明指数:客观反映一个地区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高低的综合性指标,分为环境文明(公共环境、居住环境)指数、秩序文明(交通行为、场所秩序)指数、服务文明(服务能级、社会参与)指数三类相对独立指数。在迎办世博会期间每100天测评一次,世博会后初步计划每半年测评一次。测评依托第三方调查机构,主要采用问卷(或电话)调查、实地观察方法采集数据,经分析汇总后得出综合数据,形成排序。
8、社会安全感指数: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指标。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问卷设计,单一指标由百姓对周边环境、治安状况及与安全有关的指标进行主观判断进行计算得出。
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指报告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相比基期的下降程度。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1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指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其地表水水源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和地下水水源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标准的水量占取水总量的百分比,生态市达标值为100%。
1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数量占生活垃圾清运总量的比例。无害化处理指通过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工艺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
12、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指报告期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与常住人口之比相比基期的下降程度。
二、名词解释
1、数据灾备:是信息技术与数据管理领域针对数据安全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指将文件系统或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通过压缩、复制和加密等技术保存在安全的场所,一旦发生灾难或错误操作时,得以方便而及时地恢复系统的有效数据和正常运作。
2、碳排放交易:在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允许有排放量余额的企业将排放指标卖给超排放的企业,这种企业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易,称为碳排放交易。目前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年均交易额已达300亿美元。欧盟推行强制减排、市场化交易,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3、期货保税交割:指以保税监管区域或保税仓库内处于保税监管状态的货物作为期货交割的标的物,在期货合约到期时实现净价交割(我国目前的期货交割是含税交割)。这项试点,将对扩大期货市场参与主体、增强大宗商品的市场定价话语权、推动航运产业和港口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水水中转集拼:指内地货物在报关出口装箱后,通过沿海沿江支线运到上海港,根据货物最终目的地,在保税区内拆箱进行分拣和包装,与其他货源优化组合后重新装箱运送出境。这一业务对于进一步提高水水中转比例,提高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离岸账户: 指银行为非居民(包括居住或经营时间不足一年的自然人和法人)开立的账户。离岸账户的币种仅限于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离岸账户具有资金调拨自由、不受国内外汇管制,存款利率、品种不受限制,免征存款利息税,提高境内外资金综合运营效率等优点。目前,已有十几家内、外资银行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牌照,开设离岸账户。
6、启运港退税:以洋山港为例,出口企业在上海以外的港口报关装运后,只需确认离开启运港口发往洋山港中转至境外的,即被视同出口并办理退税。这项政策,将有望为洋山港区吸引更多的中转量,尤其是争取部分直接发往韩国釜山等境外港口转运的货源。
7、第二船籍登记:指在不改变传统船舶登记制度的情况下,主要面向本国船舶所有人的与方便旗制度类似的一种船舶登记制度。这种制度是欧洲国家普遍采取的防止船舶移籍海外的一种登记制度,是本国政府对在本国登记的船舶采取船舶所有权和船员国籍适当放宽、船员所得税适当减免等措施的一种开放性船舶登记制度。我国采取这种登记制度不仅可以使本国航运公司降低经营成本以提高竞争力,也能避免船东将船舶改到国外登记以抑制中资船舶外移的趋势。
8、T级出口:是指互联网的出口带宽。T级即百万兆(M)级,1T=1024G,1G=1024M。
9、TD-LTE:是TD-SCDMA系的后续演进型技术,是由中国主导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准4G技术。TD-LTE-Advanced已成功入围国际电信联盟的4G候选标准。与TD-SCDMA 3G标准相比,TD-LTE更接近于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国际空间更为广阔。
10、云计算:狭义的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即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广义的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且可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云计算的影响在于,它有可能颠覆软件产业,应用和许可被随时购买和生效,应用在网络上而不是本机上运行。
11、云海计划:是上海市提出的推进云计算发展的计划,目的是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计划3年内实现云计算领域“十百千”发展目标,加快推动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到2012年,上海将培育10家销售额超亿元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建成10个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云计算应用示范平台;推动10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云服务”企业转型;带动全市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1000亿元,培养和引进1000名云计算产业高端人才。
12、军民“三同”活动:指军民“同学创新理论、同树文明新风、同建和谐平安”活动。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怎么翻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什么? 由谁能够提供《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贵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简述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2005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成果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谁知道2005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谁知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容 那里有团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论文 下载 如何找到《内蒙古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的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速帮我查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资料!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决议》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制定规划要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什么是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 什么是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 如何预习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第十二课将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