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公济私是什么意思:何谓红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00:53
红尘”一词,指人间俗世之意。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解释,并被佛家使用,如“看破红尘”。佛教所说的“红尘”,意为污染,迷惑人之真性。
 红尘是由“红”与“尘”两个字组成,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飘红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说到“尘”,我们即想起六祖慧能大师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须惹尘埃。“尘”,尘埃污浊。在东方的传统风俗里,每个人在进入屋子庙宇都必须先把鞋脱掉,不把鞋底的尘埃带进。以佛教的教义则是不把自己的烦恼带入别人的家庭或是神圣的庙宇。
佛教认为,要追求永恒的悦乐则应该要看破红尘,不被红尘所缠绕。看破红尘不是冷漠无情,也不是六亲不认,而是在知性上体悟世间的本质是苦,是无常。学佛的目的是离苦得乐,修行的路就是离苦的路,在情感上要吃得下苦,忍得住辱,受得起罪,不应因执着红尘而生起烦恼,更不能因恋慕红尘而放弃修行。

看破红尘,首先要明了体悟世间的真相。佛教认为,裟婆世界的本质是不圆满,是苦的;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有情与无情终逃不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命运,而世间的一切美妙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看破红尘就是要从酒绿灯红的奢华生活中跳出来,回归到简单自然的淳朴生活。当我们深入了解无常现象,我们亦然体悟“无我”乃是一切万物的实相。
      看破红尘,还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学佛就是修得一颗慈悲心,这颗心能包容万物,包容众生,把众生的过错视作自己的过错,永远不计较众生的不是。实际上,众生皆有情,善待众生就是善待自己,污染众生也是污染自己,厌恶众生,看不起众生就永远看不破红尘。
      看破红尘,要着眼宏观,当下做起。我们学佛不可以指望一下子跳出红尘,要知道,看破红尘不等于放下红尘,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自认为有一点知识,懂得一点点佛法,但又不精进的人来说,看破红尘相对容易,但放下红尘就实在困难了。因为我们脑子太复杂,似乎有许多的疑惑,这就是缠绕我们的烦恼,没有清净心就难以超越红尘。因此,要当下做起。

 看破红尘,在当今社会难度增大。与古代相比,现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交通、通信十分便利,知识大爆炸,人们接触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头脑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外面的诱惑也越来越厉害,这对修行人而言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在这样的环境下修行若不能严格约束自己就很难成就。因此,当今五浊之世,做人难,做个好人更难,做个合格的佛弟子难而又难,修炼成佛更难上加难。
      知难而进,知苦而为,是佛弟子的本分。莫松懈,让我们共同逾越红尘!
      每一个人总是在自己的感受里面生活,执着于自己“心”的感受,其实这些感受就是让我们尝受到痛苦的主要原因,因为当我们用“我自己的感受”来分别和判断一切事物时,就会产生“对”与“错”、“爱”与“恨”、“是”与“非”的分别,而产生种种烦恼。
                              
心,就是制造一切法的根源。
                              制造快乐就会有快乐的感觉;
                              制造烦恼就会有烦恼的感觉;
                              放下就会心安;
                              不放下就会提心吊胆!
      所谓“放下”,不是要我们将家庭、事业、父母、小孩统统丢掉,也不去关心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
放下,就是要我们放下“执着”。在挂碍中放下;在贪恋中放下;在“有执着”中放下执着。因为心有执着,就会困在里面,想到“钱”就困在“钱”里;想到“情”就困在“情”里,心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往往都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绑”住了。如果始终固执在这些自我的感受和想法中,往往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和矛盾。
     《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怎样才能“心无挂碍”呢?就是以“缘起性空”观照自己的生活,了知诸法本无自性,并以“止观双运”时时训练我们这颗心,将“空性”引导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放下执着,不要用“自以为是”的感觉去分别。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松弛、包容、不在意、不计较、不攀缘任何外在现象,心就会很坦然地属于自己,此时才能感受自己内在的那份明朗,“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随时随处体悟自己当下的真实,不去追忆过去,不去妄想未来,这种当下的真实感受,就是生活的真品味!
一个修行的人,首先就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对心性的修行是没有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的,它是无时无刻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的,在行、住、坐、卧与举手投足之间,放下自己的固执、是非、计较的观念,每一个念头都要非常积极地面对自己,这就是修行。
      学佛,首先要学会过一种不执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