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风流的成语:央视《心理访谈》个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34:57

(1.暴力小顽童&2.悲剧发生后&3.别说我是坏孩子&4.父女战争&5.弟弟的独立日&6.耍无赖的馋小孩儿&7.早恋惹的祸&8.十指不连心&9.女儿的创伤&10.父子协议&11.老师的孩子不好管&12.冷酷的心&13.两岁小冤家)

 

《心理访谈》的当事人第一原则

——《心理访谈》小琴谈

来源:央视国际


 

一位6岁时被哥哥侵犯过的女孩,今年已经近30岁了,还是很难爱上一个男性。一位被初恋女友抛弃的小伙子以刁难自己的女下属为乐,但是又深深自责。一位女设计师感觉到相恋六年的男友变得冷淡,冲进他的画室看到了让人难堪的一幕,而对方竟然是一个男子,两年过去了她还不能从痛苦和挫败中解脱。当他们就在我的面前,在心理学专家的面前,在摄像机的面前,迟疑着吐露自己深埋心底的秘密时,我被深深地震惊了,而且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不同的节目。

算起来作主持人已经有12年了,从山东电视台的《道德与法制》、《金剑之光》,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讲述》,一直在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读过了千百个人生故事,但是如此近距离地面对着一个又一个不设防的敞开的心灵,却还是感到震撼。

为什么人们愿意在这里敞开心扉,把记忆中最痛的部分呈现出来,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节目有着深深的信赖,把这里当作解脱痛苦开始新生活的起点。承受着如此之重的信任,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他们不同于那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人,也不同于重大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他们的冲突发生在他们自己内心,他们没有任何社会义务说出自己的故事,唯一能让他们说出这些故事的动力,是化解痛苦的愿望和对我们的信任。所以我们只能在为他们服务的基础上去实现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作为主持人,我要做到的是对当事人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更善意的体会,在谈话现场维护有利当事人的原则。

一、为当事人营造谈话气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谈话的中心,同时充分表达善意,帮助当事人说出想说的话。很多当事人是第一次走进演播室,现场灯光、音响需要调试,现场编导和主持人、专家之间需要沟通,录制现场的技术环节会使当事人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主持人要带领当事人适应环境,缓解压力,让他们感觉到所有的人都是为谈话服务,也就是为当事人服务的。与此同时,创造轻松的谈话气氛,谈话尽量具体,让当事人尽快进入对自己生活的描述,并逐渐进入求助状态。

二、让当事人决定谈话的方向和深度,主持人只掌握谈话节奏,梳理谈话的逻辑线索。不同于任何一个谈话节目,每个当事人在进入演播室的时候,只是带着他的情绪和记忆,心理专家和主持人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谈话怎么进行,他会说什么,专家会如何分析,这种分析又会进一步引出什么样的回忆,最后如何解决,事先都是很难确定和预料的。当事人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都是由他自己决定的,因为谈话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当事人的心理困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当事人有利的原则。

谈话的深度也是由当事人决定的。有一个女孩对恋爱极端恐惧,她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少年时的根源,但是从她的叙述来看,这个根源构成恋爱障碍的理由并不充分,专家和我都意识到可能还有更深刻的根源。但是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发现她并没有准备好放弃自己找的这个理由,去触碰更深处的创伤,如果此时揭开这层创面,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对她不仅没有好处还会有坏处。这时候只能接受她的理由,并顺着这个思路进行一定程度的疏导。

让当事人决定谈话方向和深度,对主持人来说其实有很大的挑战,因为当事人的叙述大多散乱、情绪化,主持人在引导当事人敞开心扉的同时,需要控制谈话的节奏,该宣泄情绪的时候放和缓,该冲突的时候加快速度。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谈话的清晰,要及时梳理逻辑线索,及时收束和打开,使观众易于理解,同时也为当事人提供理解自己的线索。

三、体会和凸现当事人,让专家更准确分析;解释专家观点,让当事人更容易理解。

四、适当体会其他当事人的角色,一是延伸谈话空间,二是避免当事人单角度叙述,维护不在场当事人的话语权,三是给当事人和专家提供更多思考问题的角度。比如在一期节目中,一位员工在演播室指责老板过河拆桥,因为老板不在现场,主持人可以尽量猜测老板这么做的可能性,不仅维护了话语的均衡,而且提示当事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板的行为,产生理解的可能。

五、不作简单的道德评判,着力于解决困惑。到《心理访谈》来做客的当事人都带着很多的生活难题,这些难题不免会与道德和伦理相关,比如一位在发生了婚外情之后很内疚的丈夫,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刁难女下属的小伙子,他们的行为如果从道德角度衡量显然是不妥当的。在节目中也指出了这种不妥当,但是他们之所以苦恼,正是因为自己的内心需要与道德自律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要说指责,他们都已经在内心指责自己很久了,但是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心理访谈》要做的是找到行为的内心根源,化解积郁的心结,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行为的动力。

当然,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心理访谈》一定还是需要为观众负责的,实际上,为当事人服务和为观众服务是统一的。首先,因为当事人的烦恼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我们已经做过的节目中,最多的是在夫妻关系、男女朋友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上下级关系这样一些最普遍的关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当我们为当事人解疑释惑的时候,观众的疑惑也得到了解释。其次,为当事人服务的过程,从困惑本身的故事、到寻找根源、再到提出解决的思路,甚至就在现场进行化解,又构成了冲突和解决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波动,这就是一个自然的完整的节目形态。另外,专家、主持人、当事人三方围绕着当事人困惑展开充满善意的谈话,也体现了节目的人文情怀和善良品质。这些都能够很好地为节目服务,为观众服务。

当事人第一原则为《心理访谈》赢得了更多当事人的信赖,节目开播之初,很多选题都是编导从报章杂志中寻找到的,动员当事人来做节目;而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当事人是主动来信或者打电话,要求到节目中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与此同时,这一原则也为《心理访谈》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开播仅三个月,《心理访谈》的收视率已经逐渐居于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前列。通过为单个的当事人服务达到为更广泛的社会人群服务,《心理访谈》已经确立了自己独有的价值——为公众提供心理服务的价值,和一档独具特色的电视节目的价值。

作者简介:张小琴,女,文学博士,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主持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个案:暴力小顽童


不久前,一段虐猫视频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然而时隔不久,在事发地黑龙江省萝北县,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不同的是,这次的主人公是一个年仅5岁的小男孩儿。两周前,我们栏目接到一位母亲打来的热线电话。说自己的儿子经常以虐待动物为乐,对待周围的人也总是拳脚相加。看着自己只有五岁的儿子竟然如此狠毒,她不知道长大后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王女士,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虐待猫他是怎么做的。

王女士:他把盐往猫的眼睛里放,往眼睛里揉,使劲挤它的肚子拿洗衣机管子用水冲猫,有时候把猫往水桶里面扔,那一阵孩子经常是这样,非得把猫整得很可怜才罢休。

李子勋:你看到他打别人,伤害动物,会制止他吗?

王女士:我就告诉他不能打孩子,不能打动物,你看这个猫多疼,不能这样。你要好好对待动物,动物是咱们人类的朋友。我买了一些关于这一类的书,平常慢慢跟他念,跟他讲。等他虐待动物的时候,我就跟他说。

李子勋:但是我刚才我在观察你,你看到那些镜头的时候,眼睛里面没有那种惊恐,担忧、害怕。你很冷静,也很平静。你如果用现在这种表情跟孩子讲动物是朋友,孩子不可能感受到你在给他讲道理,他不懂这个道理。他没有觉得这是多大的事情。你应该用一种感受情绪的方式跟他谈。

王女士:我就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后,作为母亲,我应该慢慢地引导他,跟他讲道理,他最终会改变的。

李子勋:这有用吗?

王女士:好像不起什么作用,后来还越来越严重了。

李子勋:他几岁的时候,你开始感觉很严重了?

王女士:起初我就觉得这个孩子特别胆小,怕动物,怕非宠物之类的。后来,他两岁多将近3岁的时候,我觉得越来越严重了,特别是打人这个事,好像都控制不了啦。

李子勋:你打过他吗?

王女士:小时候打过他,一岁多的时候。

李子勋:你为什么要打他?什么事情你会打他?

王女士:我就是想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他就愿意把饭和菜都混在一起。

(此时,咚咚在演播室里有些坐不住了)

咚咚:妈,咱俩去吃点面条, 我饿。

主持人:吃面条?那个碗里有,你去吃吧。

咚咚:现在饿了,要妈妈一起去吃面条,饿。

王女士:跟姥爷去好不好?

主持人:那有糖,奶糖。

李子勋:坚持不要去,我们看看他的反应。

主持人:咚咚那有奶糖,你去拿吧,好吃的糖,水果糖。

王女士:你去看看吧,那糖可好吃了。

咚咚:我不。

李子勋:你就不要答应他,你就让爷爷带他去,你不要去,我们要看看他怎么样。

主持人:那碗里有方便面,你姥爷领你去,妈妈走不了,妈妈必须阿姨同意她走才走。

(咚咚不干)

王女士:那么多叔叔阿姨都在这,妈妈不能走,妈妈这儿有事,你去跟姥爷吃饭,吃完饭你过来,妈妈不走,办完事再走。

访谈进行中,咚咚突然要吃饭。妈妈让陪同录制节目的姥爷带着他去,可咚咚说什么也不干,一定要拽着妈妈去。在僵持了二十分钟之后,妈妈还是被儿子带出了演播室。

王女士告诉我们从一岁开始,她就注重培养咚咚的好习惯,对他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儿子今天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她自己也不明白是为什么?可在我们前期采访过程中,邻居却告诉我们:她对儿子从来是不打不骂,儿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孩子教育方面好像就是特别护着孩子。别人不能打她家孩子,不能骂她家孩子。

主持人:王女士的教育方法和我们的有些不一样,就是说:这孩子不能打,也不能碰,随心所欲吧。刚才看到咚咚已经憋不住了,实际上可能也不愿意坐这了。说饿了,一定要拽妈妈出去。我都有点儿于心不忍,我想让妈妈将就着,可是李老师说坚持,坚持一会儿,再坚持一会儿,您这是想观察什么?

李子勋:我要观察这个孩子,观察孩子是怎么来控制他的妈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如说躺在地上耍赖,最后妈妈怎么屈服的。就是看看他跟母亲互动的方式。

主持人:不过,他说的两点都挺打动母亲的。第一点:他说饿。母亲一听孩子饿了,那还不着急?第二点:就是舍不得妈妈,感觉你要抛弃我,我们不能分开。

李子勋:我觉得母亲可能都会这样,也看出来妈妈在应对孩子这样一个非分要求的时候,是无条件地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是一个强化过程,我们明显看出来这个妈妈的话是无力的,她必须服从孩子。不管她解释什么,说妈妈有事,说现在还有阿姨在这陪着妈妈,你先跟姥爷去,这都无动于衷。也就是说妈妈实际上是没有能力来教育这个孩子。她说任何话孩子都不管,你必须跟我走,只有你跟我走了,我才会不赖。

主持人:李老师,我们刚才已经看到咚咚的表现了,觉得这孩子非常好动,而且我觉得还有进攻的那种特点,想去破坏什么东西,有攻击性。那您觉得,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实际上是跟他妈妈有关?

李子勋:首先妈妈坐在我面前,我感觉不温暖,不像是一个母亲。包括对孩子的态度,也不像是那种可以跟孩子平起平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口气要比较平和。妈妈刚才说的那一句话,我注意到了。她说他一岁多以前是打孩子的,一岁多以后不打了。因此我特别感兴趣,在一岁多的时候,妈妈是不是曾经把他打伤过?或者是不是因为某一次打他以后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有这样的故事吗?

王女士:就是我让他洗脸,有时候他不洗。

李子勋:只是为了洗脸打他吗?那是不是意味着,每天你要打他两次?早上洗脸和晚上洗脸。

王女士:一般是好几天才打他一次。

李子勋:控制不住?这个孩子小时候吃过你的奶吗?咬过奶头吗?

王女士:吃的时候顺便就咬。

李子勋:咬的时候你打他吗?

王女士:那时候我不打他。

李子勋:他吃奶吃了多久?断奶容易吗?

王女士:吃了有六七个月吧。断奶不容易。

李子勋:那你告诉我们,断奶期间发生了些什么?你怎么让他断的奶?

王女士:断奶的时候好像就是哭,不停地哭。

李子勋:最后你怎么把他哄好的?还是不哄他,或者根本不管他?

王女士:那时候我就任凭他哭,就抱着,一直抱到他睡着了。

李子勋:如果放手呢?

王女士:一直抱着他,哄他睡着了以后,这样放他就好了。

 

(此时访谈再次被打断,咚咚要求上厕所。然而,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咚咚就再也坐不住了,以致于我们的节目无法继续录制下去,最后只能让他们先离开演播室。)

主持人:虽然他们人走了,但是我觉得分析可能还得往下走。看到这个孩子的表现,你觉得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

李子勋:其实很多的信息都出来了,只是我一直没有机会来评价。首先我们看到妈妈说孩子在一岁半以前是很胆小的。那么一岁半以后呢?妈妈开始看一些所谓心理学的书,然后完全改变了跟孩子的这种关系。孩子突然变得不胆小了,不仅不胆小而且胆大了,甚至现在是在一个陌生环境里,对任何人也敢去进攻,看谁不顺眼就过去踢谁,这是一个胆大的问题。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变得那么胆大?从心理学来讲,孩子小时候生出来跟妈妈会生成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关系就是跟妈妈不可分离。这就是我为什么那么关心她喂奶的这个问题。妈妈在的时候,孩子也在是不可分离的。实际上刚才我们看到这一幕。很明显,这个快5岁多的孩子还没有渡过这个共生状态。他跟妈妈是共生的一个状态,也就是说他还是一个吃奶的状态。他用一切办法和妈妈纠缠在一块。那么是谁让孩子能够实现这个纠缠呢?当然是母亲。实际上我是比较关心这个母亲内心有没有什么挫折感,就是说她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孩子的事情。由于强烈的内疚,使她不停地对孩子让权。每一个孩子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他要面临跟妈妈的分开,他都会反抗。他都会变得哭啊闹啊吵啊,这就是逆反。他的目的就是不想和母体分开和母亲分开。但是妈妈呢?恰好就滋长了孩子的这个行为,当孩子产生了这种依恋行为后,她不是坚持,温柔地坚持,让孩子独立或者自己做决定或者遵守规则,妈妈是无条件地、无原则地忍让。这说明这个妈妈也没有脱离共生状态,她实际上和这个孩子是没有分开的,他和儿子形成的共生才导致儿子现在这种攻击行为,这就是心理学对这对母子的解释。

主持人:那如果真是这样一种关系,而且我们说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和妈妈有关系的话,那妈妈应该适应这样的关系。为什么现在妈妈觉得是一个问题呢?她来求助,觉得我儿子有问题了。

李子勋:这个很好解释,这个孩子五岁多了,干了那么多事情是无法让别人容忍的。现在妈妈没法保护这个孩子,她处在这个共生关系里面也没出来。那么我们会给妈妈一些建议:

如果你要尽快斩断你的这种共生关系,要使儿子能够健康成长。第一:要强行送儿子到幼儿园接受社会的缓冲,让他的行为承担责任。他打了人,老师就会让他站着。他到外面没有大人护着,这个孩子是很胆小的,一点儿都不会干坏事。那么这样孩子在社会的群体里面,会学到正当的行为。第二:妈妈先要解脱对儿子的依恋。她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她的家庭,他的丈夫。刚才编导介绍我们说,她丈夫最近发生了车祸,脸有点歪。妈妈现在应该更多地关照先生的康复,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第三:就是要开始跟孩子进行规则的教育。如果孩子服从规则,就奖励他。奖励的方式就是让妈妈带着他玩或者妈妈很高兴。如果他不服从规则,妈妈就冷落他,给他两三个小时的不理睬。通过这三个方法,我想对这个孩子是有帮助的。

主持人:所以,看来要使这个孩子发生改变,关键是妈妈自己要变。

李子勋:说得太好了。但是不知道妈妈自己做好了这种心理准备没有,这也是我很担心的。因为实际上,我一直在观察她。如果妈妈做不到,那妈妈就应该接受心理医生或者儿童教育医生的指导。不过真是很遗憾,因为在我们后半部分妈妈没在现场,有一些面对面的交流可能会更好一些。

(在我们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王女士带着咚咚离开了演播室。为了能让他们及时看到专家的建议,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将节目编出来,并拿着刻好的光盘再次来到他们家。看完光盘之后王女士深有感触)。

王女士:李老师后面说的这几点建议我非常认可。去幼儿园呢,我会努力去做。这个母子分离呢,我觉得对孩子也是挺有利的。但是我想了解,我要建立什么样的规则,怎样才能适度呢?

李子勋:这个规则的订立,就是说你首先要跟儿子交流。比如说拿儿子虐猫和踩狗的事情来说,那么你在平时要跟儿子签订一个协定:如果以后妈妈再看到你这样做,或者别的人来告诉妈妈你这样对猫和狗,那妈妈就拿半天或者一天不理你。不要打他,也不要骂他。这一天你都不理睬他,做自己的事情。你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建立规则,慢慢地孩子就会服从。但是一旦建立了规则,你就必须坚决地执行。这种对孩子的处理,就是让他静静地站着,或者站在一个屋子的旁边,就是不要理他。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自己不能去破坏。如果你订立了规则,当儿子又去踩猫或者是整狗时,你又不处分他,或者你处分他,儿子一闹,你就放弃了,这样就不可能建立起规则来。你必须温柔地坚持。

王女士:我会坚持这个原则的,我知道怎么做了,我会珍藏这个碟,我还要继续看看,多看几遍。谢谢你!李老师再见!主持人再见!


个案:悲剧发生后


2006年5月28日,对于甘肃农民康东成夫妇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这天下午5点钟,他们从山里放羊回来,却没见到本应在家写作业的女儿小霞和儿子小磊。一直到晚上7点钟才看见女儿小霞在小磊的搀扶下蹒跚着走回了家。夫妇俩看到孩子反常,便感觉出了事。

在询问下,10岁的小霞说出了下午发生的事情。原来下午2点钟,小霞和邻居小萍找弟弟回家的时候,在村边一个废弃的水泵房被3个素不相识的男孩猥亵、强奸并殴打折磨到晚上7点钟。听完女儿的讲述,小霞的父母震惊、悲伤、愤怒。他们不敢相信悲剧的发生。他们带着小霞到镇上的卫生院进行检查。经过检查鉴定10岁的小霞和9岁的小萍处女膜破损,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医生告诉夫妇俩,孩子的外伤虽然愈合好了,但今后是否能生育却不好说。医院的诊断让小霞的父母犹如五雷轰顶,年仅10岁的女儿不仅被人糟蹋了,而且极有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的生育。他们不敢想象女儿今后的日子会是怎样,又会受到村里人怎样的议论。然而现在最让他们担心的就是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儿,女儿却表现得很平静,看着父母愁眉苦脸的样子,反倒安慰双亲,让他们高兴。

看到女儿如此反常的举动,小霞的父母不知道女儿是惊吓过度,还是心理发生了什么问题,于是他们给《心理访谈》打来了求助电话。专家建议因为小霞还没有进入青春期而且事情发生的时间还不长,所以暂时不适合对小霞进行帮助治疗,但是专家希望能和小霞的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

主持人:其实以前我们也做过关于少女受性侵犯的节目,但是小霞和她们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年龄上小霞才10岁,还没有进入青春期;另一个就是她对所发生的事情还不是特了解,好像是没有发生过的那种感觉。

李子勋:这个情况很正常。因为这个年龄段,即6到11岁这段时间的孩子还没有完全长大,对性是没有感觉的。她的内心还没有建构一套性的意识,羞耻的意识,对性的焦虑也不会像15岁少女那么强。对于孩子来说,她的痛苦可能更多是来自于被伤害、被打、被控制。于是,她的性格,她的情绪会出现变化,会具有些不安全感。

父:对,是这样的。事情发生以后她有变化,脾气暴躁了。我们要是出去让她把弟弟看好,她就打弟弟。我问,你为什么这么凶呢?她便说弟弟惹我,就打他,讨厌他。

主持人:除此之外你还察觉到什么吗?

母:她如果想要什么就一定得到。比如刚开学的时候她跟我们说,老师教唱歌给我买个录音带、录音机。我说过几天让你爸爸到永登(县)去给你买。她就不高兴了。后来我和她爸说,还是去给她买一台吧。为了孩子,为了她高兴、开心,她要什么我们都答应。换成以前,孩子是不要,也不说要东西的。以前老师教数数,她便用棍子数,不用算盘,也不用计算机。当时我跟她说送你一个计算机算算,她说那算太简单了,要动脑子算,把棍子摆好,加起来就好了。

主持人:这样看来小霞对那件事情好像没有表现出什么明显的反应,但实际上她的心理和她的性格已经在发生变化了。

李子勋: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急性的创伤事件。因为首先她遭受暴力而且被拘禁了,被控制了5个小时。而我们知道在孩子小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的关怀下,她会建构一个安全感。爸爸妈妈很尊重她,不会随便乱打她。但是突然有一天遭受暴力、拘禁,这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是接受不了的,是压抑的。这表现在性格、情绪上的改变,也包括有一些暴力:打弟弟,这是完全可能的。这些都是创伤后慢慢释放出来的这样一个情绪,而小霞把它外化了。因此过去她跟你们要东西,只要给她讲道理她就不要了,而现在她就会生气。因为在经历创伤以后,孩子的内心会发生退形,孩子原本十岁的心理现在退到四五岁去了,所以现在小霞变小了,任性了。而这些症状在半年以内出现都是非常正常的,就是很自然的。

现在,我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小霞有这些表现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处理方式。现在小霞要什么父母就随她的性子买,即使她做错了事情也不批评她,父母双手捧着她。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件事已经过去5个月了。如果说前3个月父母的谦让是为了让小霞稳定下来,感觉自己安全了,那么现在她基本上已经稳定下来了。那么爸爸妈妈的态度就要慢慢地回到正常的状态。否则小霞就会老觉得被提醒,她就忘不掉,她就觉得这件事情太大了,不然爸爸妈妈怎么会对我那么好。

主持人:但我觉得下一步咱们是不是该给小霞的爸爸妈妈一些建议,比如说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李子勋:第一,爸爸妈妈无论如何要保障小霞在半年以内不再受到任何创伤,比如被老师批评或者是被同学打。另外,妈妈的情绪太大会给孩子压力,回去真的要露出笑脸来,让她感觉到天没有塌下来,我还是安全的。第二,小霞在长大,她还要面临第二个关,也就是她12 、13岁的时候面临的难关。因为农村里面文化比较传统,尤其对女孩子传统,那么她会受到这个文化影响,会想到自己是不完整的,那么她就会产生自卑,所以爸爸妈妈现在就要给她建构一种理念:你是完整的,你是美好的,尽管你受过伤害,但是这没什么。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说你这一辈子完了。如果父母这么一说,孩子会受到强烈的暗示,这是我比较担心的问题。之前我们也做过一个少女遭受性侵犯的节目,事情发生以后她的妈妈变化特别大。她觉得女儿在心目中已经不完美了,她失去了贞节,已经不是一个好女孩,因此她对女儿的眼光和态度就变了,造成了对女儿的重复伤害。这种重复伤害导致这个孩子抑郁甚至变得病态。重复伤害会让孩子自暴自弃,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就会跟你们进行非常厉害的对抗,甚至到了16、 17岁就会出走,甚至早恋。可以说对于小霞来说现在是一个关键时刻,而爸爸妈妈就是影响她的关键。所以现在作为父母要温暖地拥抱她,告诉她不管你遭受什么你仍然是原来那个好的小霞,爸爸妈妈从来不认为你就缺失了什么,或者是你就比别人就差了。那么现在你们要真的能内心做到说我的孩子是最完美的,是好的。

母:我也想着,不管我们村上的人怎么说,我一直对女儿说你是个好孩子。

主持人:现在周围的邻居、同学可能也都知道小霞有这段经历。那么在她面对这些人的怀疑、异样眼光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样来帮助小霞呢?

李子勋::我想既然孩子有了这件事情,那就让它成为我们鼓励孩子的动力。告诉她必须闯出去,到一些文化更加开放的地方去。那里优秀的男孩子会更尊重你有这样一个经历,这样你就能够保证终身的幸福。如果爸爸妈妈这样诱导她,等她大一点儿,过了这半年以后小霞就完全正常了。在她性还没有真正觉醒的时候慢慢地告诉她,让她把这件事情当成一个动力。

父:我经常给她讲你要争气,给你自己争气,给爸爸妈妈争光。你看爸爸妈妈拉扯你,为你筋疲力尽地挣钱打工。你要好好读书。我们给她信心。

李子勋:我觉得小霞也是非常幸运的,有这样的好爸爸、好妈妈。但同时我觉得孩子确实还是很不容易。因为她才10岁,还要成长,今后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现在事情发生了,我们就要面对而且要一起来关注孩子的成长。

主持人:虽然这次演播室访谈我们没能直接帮助小霞本人,但是今后我们会一直关注小霞的心理健康,随时对她进行帮助。这件事发生以后,大家一方面为小霞的命运感到心疼,同时又因为那几位未成年少年实施的罪行感到愤怒。大家可能特别想知道这几个孩子究竟怎么样。他们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我们的记者做了个调查,这3个孩子都是当地镇上一所初级中学的在校学生,现在已被校方开除学籍。他们中间最大的16岁,最小的15岁,其中有个学生小天,他成绩很好,另外两个学习中下游,但是都不属于调皮捣蛋那类的学生。3个孩子都是出自同一学校,这让该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难以置信,因为平日里根本看不出这3个孩子有任何不良倾向,其中小天的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小天的母亲都无法接受儿子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小天母亲:从小他就爱劳动。夏天衬衣或者袜子什么的,他都是自己洗的。有了洗衣机以后他每到周末也会把我和他爸的衣服都洗掉。

小天既然是这么懂事,那么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为了了解男孩儿的心理到底是怎么想的,记者找到了他的家。经过漫长的思想斗争之后小天终于坐在我们的镜头前,他告诉我们在事发当天他和另外两个孩子在录像厅看过黄色录像,这是他第一次看黄色录像,想模仿一下黄色录像里面的动作。

主持人:其实我们今天关注这3个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未成年人在性犯罪方面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而是有相当的量。我这有一些统计:北京市一家法院青少年审判庭做了一个统计,近5年的时间里,在未成年犯罪当中因为性而犯罪的比例达到了将近三分之一。另外有一个城市在去年一到十月批审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当中发现,因为性犯罪的比例占到了百分之三十。有人说在未成年人犯罪当中性犯罪是仅次于暴力、抢劫之后的一个很重要的犯罪行为。李老师,从刚才这个信息中,您对小天这种孩子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有没有什么解释呢。

李子勋:我们的分析可以分为两面。首先,小天正处于青春期,一般青春期的孩子性冲动比较多。另外我们这个环境里面又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东西。由于青少年在性方面没有经验也没有受那么多的教育,所以他会无意识地学习这种暴力的东西,采取强制性的行为,也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他们的这个行为是通过学习以及黄色片子的暗示而产生的。其实青少年单纯的性犯罪比较少,往往性犯罪的暴力就是暴力犯罪,是暴力让他产生了一种虚无的权力感,心理突然被扭曲了,在那一瞬间突然他的性欲望起来了,才会发生进一步的性暴力。其实直接的性暴力是很少的。直接的性暴力一般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他完全是指向性,去追踪某个女性去犯罪。其次,15岁的孩子正好处在反社会或者叫反社交倾向的心理状态里面。他可能会无视规则,无视一些规律去做一些冒险的事儿,或者做一些可能伤及别人的事情。青少年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识别能力,他的法制观念也没有建立,道德和伦理的观念也不太强。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谁交往就容易学习谁。就这样,3个孩子里面会形成从众色彩,也就是说一个人去干什么事了其他人也会跟着去干。别人去了,就觉得我也得去,有些时候会随波逐流。只要在那一瞬间放弃了对自己的管理,那么就产生了这样一个行为,这也是带有一个从众心理的行为。对小天来讲,这个行为明显是一个冲动性的犯错或者是一个偶然性的犯错。他好像不是一贯的恶劣,他一直是好孩子,学习还不错。

我觉得我们面对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可能更多还是从心理的角度来关注它。比如像小天的妈妈,其实她肯定是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这已经晚了。因此我在想对于父母来说,在这些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是不是可以做一些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从小就教导孩子爱别人,爱自己,不要轻易伤害自己,也不要伤害别人。父母要建立起这个良好的边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你可以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但是你不能干涉到别的人。如果按照这个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会善良得多。当然了,如果发生了悲剧怎么办呢?这时爸爸妈妈不仅要来教导孩子,同时也要让孩子承担这些责任,让他在道德上、学习上、工作上,还有在很多时候都有一种负罪感。其实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如果做了一件坏事情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那么坏的结果,或者是由于爸爸妈妈有很强的能力,给他抹过去了,那么这个孩子第二次犯罪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其实今天我们做这期节目面对这样的事情发生,可能更多还是想从心理的角度来关注。因为这件事情都是在未成年人之间进行的,所以要提前对他们的心灵进行关注。可能,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以后,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可能今后能让它少发生,最好是不发生。

主持人:对,谢谢李老师的分析!

 

个案:别说我是坏孩子

乐乐今年读初二。在老师眼里,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几乎每堂课都和周围的同学说话,要么就是做小动作,在座位上来回乱转。老师觉得乐乐不光自己不学习,还影响了其他同学,就让他坐到教室的最后面。可是乐乐仍然恶习不改,有一次老师忍无可忍让妈妈把儿子带回了家。

主持人:乐乐你在学校里边是什么情况,能跟我们说一下吗?

乐乐:上课待会儿就想跟同学说话。大概10分钟、20分钟之内还能集中精力听课,但是之后我就去跟同学说话。

主持人:为什么一定要讲呢?有什么特别要讲的话吗?

乐乐:没有。我们只是说看了什么电视,玩了什么之类的。

主持人:这个情况严重到了老师要把这个事儿当成一个问题。

妈妈:老师说他自控力差,有点多动症,说让我带他去看看。但是我带他去太原儿童医院检查了脑电图,听觉、视觉、持久性测验,都没有问题。

主持人:各项指标都没问题,那你觉得他是什么原因呢?

妈妈:我就是说不太清楚。他平时在学校里我也看不到,我就专门请假到窗户后面看了一下。上数学课他就支着脑袋,好像没精打采的,特别没有精神。到第二节上英语课,他在那玩橡皮。回到家他就是转游,写作业写不了一会儿又要出来喝水,一会儿累了,反正老找一些客观理由。

主持人:他多长时间出来一次?

妈妈:10分、20分钟,有时候长一点,有时候就更短一点。反正你要是不在里头看着他,就回听见屋里一会儿凳子响,一会儿摔东西,反正老有动静,有声响。如果你要是听不见动静了,进去看,他就有可能爬在桌上睡着了。

主持人:你觉得这个孩子跟一般的孩子不一样是吗?

妈妈:我就觉得比别的孩子过分。

妈妈和老师都觉得乐乐自控能力差,去医院检查又一切正常。医生说不是多动症,妈妈观察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原因。那乐乐的问题到底在哪儿呢?录制现场,心理学专家发现了一个大家都没有在意的细节。

李子勋:我要问妈妈,刚才乐乐不停地弄鼻子还有抽气的声音,在家里也是吗?

妈妈:是,有一阵子了。

主持人:乐乐你这个鼻子是怎么了?

乐乐:不知道,有一次得病了好像是打了一针,后来不想打针就这样了。

李子勋:几岁的时候?

妈妈:上初一的时候。他有一次感冒了打了两针,他嫌疼就没打了,就落下这毛病。后来又看了医生,也没看出啥毛病。鼻子也专门给他照了片子,医生说没啥,就是慢性的没有办法治。

李子勋:那么当乐乐两年前没有这个鼻子抽吸声音的时候,他会发出别的声音吗?

妈妈:他不会发出声音,那时候老挤眼睛。

李子勋:挤眼睛,而且他还有一个经典的声音,就是抽气声。

主持人:这能说明什么吗?

李子勋:从现象来看,乐乐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毛病。这不是多动症,而是一种跟多动症有点类似的,是一种抽动障碍。多动症到14岁就自然消失了,人就正常了,而抽动却是可以终身陪着他。

妈妈:他是从那次得病以后好象就有这个毛病了,以前没有。

李子勋:这个疾病慢慢发展的。过去可能是很细微,比如说挤眼睛,或者是弄点小动作,你不容易觉察。

老师曾经怀疑乐乐是多动症,但是妈妈带乐乐到医院检查,确诊并不是多动症。演播现场,心理学专家初步诊断乐乐是抽动症,原因是乐乐在谈话中会不停地抽鼻子。专家的说法让妈妈很意外,她怎么也不愿意相信,乐乐是得了抽动症。她告诉我们抽鼻子的习惯,是两年前乐乐患感冒后留下的毛病,她并不觉得这和乐乐自控能力差有什么关系。那乐乐到底是不是抽动症呢?现场,专家又给乐乐做了一个测试。

李子勋:兴趣很重要,如果这个孩子,高度关注什么的时候,他的这些症状会减少。

主持人:乐乐你自己觉得对哪些方面特别有兴趣,而且做得很好?

乐乐:没有,我没感觉到。

李子勋:那你一般会把时间花在哪呢?

乐乐:有时候在桌子上胡摆弄摆弄。前面有啥摆弄啥。

主持人:我们现在给你一个小玩具,让你摆弄摆弄。现在已经是摆好一半了,剩下的这些呢?你要把它严丝合缝地全部放到这些小孔里头。

李子勋:我们来给你算时间。开始吧,摆完了你就告诉我们。

(乐乐开始在演播室摆放弹珠)

李子勋:将近6分钟,5分半,乐乐摆完了。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李老师你看到他有什么特点吗?

李子勋:我们观察到,在整个专注的过程中,他基本上没有抽鼻子,而且他也很认真,没有多动,屁股也没有扭。这种抽动症,实际上也是有指向的。当我们关注他,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反倒静下来。如果我们都不理他,就我们三个人说话,他在旁边就动得很厉害。

主持人:乐乐你觉得在你做事情的时候,妈妈管你时更专注一些,还是妈妈不管你,你更专注一些?

乐乐:我妈管我的时候更专注一些。

主持人:那像乐乐这种情况,就基本上可以肯定他是有抽动障碍?

李子勋:从临床上来讲,可以肯定,他是符合这些诊断的。不过也没关系,有这些现象,你儿子仍然会成为一个非常棒的、学习好的、一个有道德、善良的孩子。你要这样坚信才行。

李子勋:我们会继续帮助你。乐乐看到妈妈哭吗?

听到心理学专家的诊断,乐乐妈妈非常难过。于是我们暂时停止了录像。心理学专家告诉乐乐妈妈,得了抽动症并不可怕,只要正确地引导,乐乐仍然可以健康成长,甚至比其他孩子更优秀。30分钟后,乐乐妈妈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重新回到了演播室。

主持人:李老师你看,乐乐已经13岁了,他的妈妈还不了解,他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一般的家长怎么能够发现自己的孩子只是调皮一点还是抽动障碍?

李子勋:多动和抽动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疾病,对孩子的发育来说都是常见病。别多动的孩子,一般四五岁开始越来越明显,到了10岁就慢慢减弱了,到了14岁就消失了。一般多动的孩子都不需要治疗。但是抽动的特点跟多动的不一样,它不会自愈,他往往在14岁会变得明显。例如乐乐,尽管他挤眼睛不是问题,但是到了13岁,14岁,慢慢就会越来越明显,就好像很特别,跟别的孩子合不拢了。但是抽动在小时候和多动是没法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带不带声音。多动的孩子发音是正常的,抽动的孩子会发出爆破音,说话的时候突然一个声音好像失控。老师有时候在板书的时候,一般的孩子会悄悄地说话。但是乐乐有些时候会突然有爆破,有点控制不住,有点大声,老师一下就听见了。

主持人:是吗,乐乐?

乐乐:是的。

李子勋:抽动和多动的孩子有的时候不知道防御,他不知道做假。真正淘气的孩子会装,他不会让老师知道。而抽动症的孩子很单纯,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老实,一问就承认了。你看乐乐,一看就知道他特别温暖,爱笑,而且眼睛也特别的无邪,但是他会把老师气得要死。

主持人:因为老师用正常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他。

李子勋:对,我们这个社会,不管学校还是家长,要对这样的孩子多关注。如果你们都把他当作一个坏孩子、一个淘气的不守规矩的孩子,这样就真正地打压他们了,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妈妈:老师说他就是坐不住,不是扒着就是玩东西,再不就是跟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影响别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自己也耽误了。老师是这个意思,你带孩子去看看,省得耽误了孩子。

李子勋:那么学校也有这个义务,要为乐乐去作一些调整。比如说:学校怎么让乐乐不再因为他的小动作而受到批评,而让乐乐能够在一个更加接纳的,没有歧视的,更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这就是老师和学校以及社会的责任。

主持人:现在乐乐已经是这样的了,妈妈也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在家里有这种孩子的情况下,应该怎样避免碰到的麻烦,让他发展得更顺利一些?

李子勋:第一:首先你要接受他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健康的孩子,不要把他多余的动作看成是麻烦,而要把他看成是附加在一个好孩子身上的一些东西。

主持人:我看他每次弄出声音的时候,妈妈总是很嫌他的样子,看他一眼。

李子勋:这个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主持人:这个好不好呢?

李子勋:这不好,妈妈要通过爱心来认为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尤其是爸爸妈妈不要小看他,不要歧视他,不要故意忽视他的症状,要喜欢他。就是他弄鼻子也好,挤眼睛也好,只当没看见。而故意去表扬他、关注他正常的一方面,把他正常的一面夸大。我们乐乐今天特乖,一直坐在那怎么怎么样。

主持人:那就是说关注他正常的部分,而当他出现一些异常行为的时候,反而就要弱化他。

李子勋:对。第二,就是说乐乐这种孩子,你看得出来,他是偏幼稚的,他是自我中心的。他不容易觉察到老师的愤怒,也不容易觉察到妈妈。妈妈打他,老师批判他,他一会儿就忘了,因为他不能够体谅到妈妈的痛苦和老师的痛苦。

主持人:老师要是批评你,多长时间就忘了?

乐乐:过一会儿就想不起来了,差不多过10分、20分就不想它了,就干自己的事了。

主持人:妈妈要是批评你,打你能维持多长时间?

乐乐:半个小时。

李子勋:那有一点,我们可以训练乐乐,就是去感知别人,感知别人就叫猜游戏,猜你心里怎么想。比如说你可以拿一套扑克牌,母亲任意拿出三张牌摆在这给乐乐看,让他猜妈妈会喜欢哪张牌。妈妈把喜欢的牌留下来。

李子勋:妈妈把喜欢的牌留下,放在这。乐乐,你猜妈妈留下的是哪一张?

乐乐:方片五。

主持人:很奇怪啊。真猜到了。

李子勋:就这样训练他。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猜测对方。跟乐乐做这个游戏,主要是让乐乐对你的内心进行猜测。乐乐猜妈妈的这个牌猜得很准,而且胜率达到了三分之二。以后妈妈就说:乐乐你猜妈妈现在怎么样?妈妈高兴吗?乐乐说妈妈不高兴,那么你说妈妈为什么不高兴?

主持人:妈妈理解了这个游戏的作用吗?

妈妈:就是让他懂得他做的事别人喜欢不喜欢。

李子勋:让他在预知别人的感受。乐乐现在看着妈妈,你认为妈妈现在高兴吗?

乐乐:不高兴。

李子勋:为什么?

乐乐:因为把我从学校领回家,还要来这儿,她肯定不高兴。

李子勋:那领回家为什么就不高兴呢?能告诉我吗?乐乐?

乐乐:人家都好好上学,就我一个人被领回家,她当然不高兴了。

李子勋:那为什么一定会被领回来呢?

乐乐:捣乱,上学说话。

李子勋:但是你捣乱是很多天以前的事,为什么现在妈妈还不高兴呢?仔细看看妈妈,看着妈妈的眼睛,猜猜妈妈会有别的情绪吗?

乐乐:有可能,不知道。

李子勋:现在妈妈听说你是一个麻烦,妈妈着急了,心里不开心了,感觉到了吗?

乐乐:没有。

主持人:在乐乐猜了之后,妈妈是不是就要告诉他,我现在为什么不开心?

李子勋:当然了。妈妈现在就要告诉他,你现在是不是突然感觉到怎么了,心里不开心。

妈妈:我没有不开心。

李子勋:那乐乐你可以反问妈妈,我就是看到你什么什么,我就觉得你不开心。

乐乐:她一直都憋着嘴,啥也不说也不笑。

李子勋:在家里她这样就表示不开心吗?

乐乐:嗯。

李子勋:这就是训练他细微的观察。

主持人:其实这是帮助他建立一些规则,让他能预知。

李子勋:其实对乐乐这样的孩子最好是要通过运动去解决,多动的孩子其实我们不鼓励他运动,而要让他静下来,训练他静。但是对乐乐这样一个抽动的孩子,他精力过剩,就是要训练他去打球。尤其是要去做那种冲撞的运动。足球、篮球就是有身体碰撞的。因为他在这里面,能够发挥他的长处,他的劲儿比较大。

主持人:乐乐你喜欢这些游戏吗?

乐乐:以前喜欢踢足球。

李子勋:踢足球也不错,他有一种爆发力,要鼓励他多活动。比如回到家里面,你就别让他停,就让他跑步、去玩,然后他坐下来就容易了。

主持人:我们对乐乐进行这样的分析,你不要当成是家里面突然发生的灾难。妈妈从心理上要接受这一点,然后才能对乐乐去作进一步的引导,他需要你的引导。

李子勋: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妈妈的心态和你丈夫的心态要先摆过来。你要理直气壮地认为:我的儿子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尽管他有这些特征,但是医学上并没有说这种孩子就是坏孩子。你们一定要告诉老师:心理医生说的,我的儿子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尽管他有这样一些行为,这是他的特征,学校必须接受他。(问妈妈)现在你可以抱抱乐乐吗?当着我们,让乐乐感觉到妈妈是爱他的。乐乐你也拥抱一下妈妈,对。教导乐乐有一种正常孩子的反应和回应。

 

 

愤怒的背后

来源:央视国际

“孩子到家时常常不知道在生什么气,砰的一声!很用力的摔了门,这难道是他宣告自己到家的唯一方式吗?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说一声‘我回来了’呢?”一位被脾气暴躁孩子给激怒的母亲,即使在电话那头,我依然能感觉到她的怒气。

其实许多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亲,往往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小孩老是乱摔东西、一回家就关起房门、叫他吃饭连应都不应一句……。付出关怀,却只换来孩子无情的咆哮或是愤怒响应,作爸妈的常觉得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

其实在你的视线范围之外,还发生了许多事。上班的时候,孩子同时也在学校上课,对方如何度过这八个小时我们其实是一无所知。当你正苦恼如何赶上上级严谨的工作进度、和老板咄咄逼人的态度时,你的孩子也正烦恼着上次段考的难看分数、“每个人”家里都有的X-BOX却只有我们家没有……。

有时想想,自己在公司受了气,回到家或许也曾用力的摔门,这声音是够刺耳的了!但当事人总是因为心里还挂念着白天的种种,反而这一点声音也听不见。

试着从下列几步重新经营亲子关系:

一、先别急着生气:听见刺耳的摔门声和咆哮时,转念想想他一整天在学校里或许过得不甚愉快,就跟自己上班一样。父母和孩子都累了一天,最好先休息一阵子(例如饭后)再共同讨论今天的生活。

二、让孩子练习好的回应:请孩子想象若爸妈回家摆张臭脸,他心里有什么感觉?让孩子练习“间接”发脾气,如回家时心情不好,可以先深呼吸几遍再告诉父母自己现在不愉快,等会儿再谈,不要以摔东西来泄愤。

三、在门口放置情绪垃圾桶或出气包:心情不好应先在门口把不愉快的感觉丢进垃圾桶,或捶一捶出气包再进门,然后心平气和的说:“我回来了”。

四、交换心情:要看见愤怒背后的烦恼。有时沟通不一定要用说的,不妨以书写来达到交流的效果。父母可以利用留言版来和孩子沟通,将版面分成两部分:一半写快乐的事、另一半写不愉快。此外,“交换日记”也是不错的沟通方式。

试试一些互动的方法,即使青少年孩子可能会觉得爸妈有些啰嗦的,至少在试的时候,孩子心里也会有另一番滋味吧!

 

 

个案:父女战争

家住辽宁抚顺的女孩谢芳前几天给《心理访谈》打来电话,她说她实在受不了她的暴君爸爸了。在家里不论遇到多么小的事,只要有人跟他的意见不一致爸爸就会大发雷霆。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往往都是以鸡飞狗跳的结局收场。上周原本是好好的天气,一家人说好了要去郊外散散心,可没想到还没出门,战争又爆发了……

张小琴:那天天气好,应该心情很好,怎么会吵起架来?

爸爸:平时我有窗户通风的习惯。那天早晨起来,我看天气挺好就开开窗户,通通风。我女儿从房间过来就说今天外面风大,有灰。我看到外面风很大,窗帘都刮着呼呼的,我说你看过咱们刮的是北风,空气清新。北面是山,山里面空气湿度大,灰尘小。我跟她讲这个道理,可她说北面还有海呢。她说还是有些灰尘、沙子什么的,还有一些就是一些杂物。我说你看,今天什么建筑物都清清楚楚的。

谢芳:我说有灰,咱们可以用肉眼看出来。

爸爸:那咱也不能拿放大镜去找那颗粒去吧。

谢芳:他说我说的不是人话。

爸爸:她那句话的时候,我就带气了,然后你说东我说西。说到最后意见不一致。

谢芳:您愿意开就开吧,别说我说的不是人话啊!

爸爸:我气得简直就不行了,感觉气到顶点了。

谢芳:你这句话好像说得不对。他说那么多就是骂人的,特别难听。就像是我挺受侮辱那种感觉,说到最后就是什么你去死吧。你活着干什么呀!

爸爸:完了她说我什么你跳,你先死,你先死,死也是你先死。

谢芳:我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因为他跟我妈生气的时候也那么说过我妈,然后就是骂人。我特别愤怒。

爸爸:你能把你砸东西那次说一说不?

张小琴:那是什么事?

爸爸:你为什么先砸东西,这些过程你讲讲。

谢芳:你就是骂骂骂,不停地骂,最后我也是有过激行为,把一个白缸杯子摔了。摔了之后他就过来跟我动手来了。我感觉特别伤心,他拿刀吓唬人呢。

张小琴:有那个事儿没?

爸爸:她先砸东西,把我火勾上来之后她的嘴还不闲着。我没办法,心里边心烦,气得差点没拿刀。我说你是个孩子,我实在没办法。如果你是个鸡,是个小动物,我不杀了,我就把你给扔了。

谢先生说他不明白,女儿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什么话都听不进去。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谢先生一向热爱公益事业。十几年间献血30多次,总献血量达到了20700毫升,是当地有名的献血大王。他觉得献血是件好事所以鼓励女儿也参加,可女儿死活不听。

爸爸:那天我说谢芳,你岁数小,上咱们血站去登记去配一下型。我说你献造血干细胞,献全血是治病;献造血干细胞是救人。我说你这个事多好,我说我岁数过了,你现在行。她没答应。后来我又问她一次,我说谢芳,你准备什么时候去献血、配型?她说我30岁以后吧。

谢芳:我害怕。我真感觉现在可能是看到针头就晕,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我肯定能献。

我说我也想,只不过不是现在。但爸爸就觉得怎么不能现在呢?你现在有什么不可以?

爸爸:她说她有她的想法,我不能劝她,不能是强加于她。但是我认为我这种愿望是对的。

杨凤池:那您觉得您对您女儿的要求高不高?您想想必须得说对的,该献血,该捐骨髓捐,对您老得保持尊重、理解。您这不是跟女儿打交道呢?您这是要塑造一个英雄模范。

爸爸:我是对她一种希望。

杨凤池:希望只能说我希望你去捐骨髓,我现在不想捐,那就算了,这叫希望。如果是我希望你去献血,过两年没捐,你就批评,继续说服,这不是希望,这是强迫。

爸爸:强迫?我没付诸于行动。

杨凤池:那是没成功。你已经强迫了,只是女儿没听你的。

谢芳说她实在不明白爸爸为什么会这么专制?不论什么事情都得认为他对。如果她说爸爸一个错字,爸爸就会像引燃的炸弹一样立刻暴怒。但让谢芳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爸爸的较真只针对她?

张小琴:为什么跟妈妈不吵架呢?

爸爸:她就不犟。说红的,她就说是红的;说黑的,她就说是黑的。哪怕说颠倒了,她不继续往深犟。当我要发脾气,我急眼的时候,她不吱声了。这样我的火自然就下去了。我跟谢芳可不是这样子,所以就吵。

杨凤池:太太这个不吱声好像一盆凉水一样,往那火上一浇他这火就熄了。

张小琴:她这不吱声是什么意义呢?就是基本上默认你说的是对的?

爸爸:对,对。

杨凤池:咱能不能这么总结:您这人是不能有人说您不对的,尤其是您自己认为对。别人要说您不对,您就火冒三丈。

爸爸:这事儿我也不完全这么认为。我不对的时候我也知道,我承认,我会向女儿、妻子说我不对。吵完了我还会问谢芳,我错在什么地方了。我说凡事儿都没有全对的,你有没有错的地方?但是她不敢面对这句话。

谢芳:我感觉像念经,成天在讲这些对不对,对不对的。有什么用呀?爸爸总跟我说国家的法律怎么定出来的。其实有些生活上的小根本就不能说什么对、错。只要是没有什么大的伤害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一件事。

爸爸:咱们这个对与错总得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张小琴:你觉得什么标准?

爸爸:我觉得现在我们不分清对、错,那么就得有第三者来说话或者以多数人认为这个事儿对,那咱们就对。

杨凤池:那每天在家过日子还得去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才能往下过?

爸爸:我实在找不着办法。

杨凤池:您是不是对不对特别敏感?一定要分清对、错?

爸爸:对。我觉得通过评判,如果我错的话,那我就坚决改正;如果对的话,我就坚持。

杨凤池:那是不是所有的事都有个对错呀?在爸爸的眼里不管什么事对错肯定都有的。那有没有人家说您不对,结果对您造成严重的后果?

爸爸:如果现在大家都说我不对,我就一定认为我不对了。

杨凤池:那你会有什么感觉?

爸爸:就是痛苦的感觉,挺痛苦,以后找机会改掉。

杨凤池:以前有没有由于他人说您不对,您也觉得错了,然后您就遭到了厄运的故事?

爸爸:有的。我这经历特别坎坷,成长环境恶劣。我五岁就没有母亲,遭受的打击太多了。小的时候,我跟继母生活得特别的痛苦。晚上没地方睡觉,就睡在煤棚、地瓜的窝棚里。

张小琴:家里没有你的床?

爸爸:有我的床。由于小时候淘气,继母就打我,把我打出去。在白天,我还能跑,到晚上我就害怕。这时候我就会在门口望屋里头瞅。如果妈妈是做饭,做完饭了我就进屋,站在门口看着她吃饭。我想吃饭,但是她不让我吃,我得给她收拾屋,把饭、筷、桌、地都打扫干净之后就老老实实在那儿一站。我想说我要吃饭,但是这句话多少次到了嗓子眼儿,都咽下去了,直到最后被饥饿给刺激得把这句话说出来了。只有在继母高兴的时候她才恶狠狠地说一句,你吃吧。如果是她不高兴,她就说我不伺候你,我还给你吃饭?其实不让我吃饭这还算好的,她就是让我在屋待着也行。

张小琴:怎么站那儿还算是好的,为什么?

爸爸:因为有的时候继母会让我跪洗衣板。跪不了的时候,我看她要打我,我就出去,就像流浪汉似的半夜里在外跑。躲在别人家的倭瓜地里,饿就挖地瓜吃或者是掰生棒米吃。我从小几乎就是这样的长大的,几乎持续了十来年。

杨凤池:您是以什么名义受到惩罚,受到这些苦的?

爸爸:淘气,做错了事情。

杨凤池:你不对,所以就要受罪;你不对,就要挨饿、流浪。一旦您承认了错误或者有人说您不对,您也承认的时候,厄运就要来了。

爸爸:是这样,有这个感觉。

张小琴:你的意思是,之所以这么执着于对错、是非,就是因为小时候的这段经历造成的?

杨凤池:对。他所受的苦、受的罪和磨难都来自于他做错了事情。特别是在自己也觉得做错的时候,肯定就要受处罚了。这在他心里会造成很大的阴影。否则,他怎么会老为一些小事争对错?而且这种情况还影响到父亲献血的行为。您不认为这献血有点异乎寻常吗?为什么全抚顺市这好几万升的血全是您献?您献得最多?当然,您是好行为。我们都应该向您学习。但是您想想,这背后有没有别的原因?你希望表现你是对的人,是好人,谁也不应该在说我不好。你能不能意识到生活当中有些事情可能是没有那么绝对的对、错?而且对与错的界限不一定那么清楚。

爸爸:是。你说得对。我就是太较真儿了。

杨凤池:这个对与错有的时候,尤其是日常生活当中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父亲来说,较真儿是有意义的。父亲就应该较真儿,因为对他来说较真儿就是他的生活。他必须较出正确来,他才能坦然地生活,否则他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父亲希望女儿上对的那边去,只要一错就危险了,就要遭罪了,就受罪了,就受到磨难了。

爸爸:所以我有的时候说,我是你父亲,我能看到你做错了不管吗?不管的话错误要发展下去,你今后怎么生活?

杨凤池:父亲担心将来父亲的厄运就要落到女儿身上。所以越跟他较真儿的时候,越不服他的时候,他越着急。他这着急还不为了自己,还有一部分为女儿谢芳。

谢芳:爸爸总说我到社会上不能适应这社会,活不下去。说我和同事相处肯定不行。但我感觉我和别人相处得特别愉快,和我妈相处也是,有时像朋友那样。

杨凤池:您觉得我理解您吗?

爸爸:很理解我。

杨凤池:您跟女儿吵的,甚至骂她的时候都是疼女儿,所以您就特别着急,而且这种思想还特别强烈。

爸爸:就是这种心情。我压服不了她就着急,就是这个语言口气,就特别地粗鲁。爸爸不像爸爸,女儿不像女儿。

杨凤池:您这话给我印象很深刻。那么你们像什么呢?

爸爸:我感觉我一下变成她平辈了。我和她一般大。

杨凤池:就是说只要一气愤,您一下就变成平辈儿青少年了。是不是这个该长的辈还得长起来?下次您再跟您女儿发生争执的时候,您能不能让她一步?

爸爸:从今以后我就能尽量这么做。

张小琴:你觉得爸爸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吗?

谢芳:十年八年以后有可能。

杨凤池:现在假如你们俩吵架,这责任一共十份,你们觉得各自有多大责任?

谢芳:两、三份。

爸爸:我有八份责任。

杨凤池:谢芳回去以后,你对爸爸改好一点脾气,有没有信心?

谢芳:也许会有吧。

杨凤池:你爸爸认为才有你的两份,也就是五分之一的责任是你。但是主要的责任还在爸爸。爸爸要做很大的改变,你只要做配合就行。实际上你爸爸现在很多方面都是好爸爸,但是一到对错的较真儿问题的时候,他嗖一下就变成一个愤怒的小男孩,吃不上饭,没地睡觉,无家可归,四处流浪。这时候你就告诉他,爸爸你现在可一下又变小了。然后这就完了,至于他再说什么,你别接。他说什么那都已经是小孩在说的话了,是精神上一下变小了。到时候爸爸做出好样子来,闺女不由地不信。能理解我说的这意思吗?

谢芳:能理解。

张小琴:女儿年龄也大了,其实她在家的生活可能也不会有多长时间了,应该是珍惜这段时间,否则将来女儿嫁出去之后可能还会后悔的。希望你们能够尽想天伦之乐。谢谢你们到这儿来讲自己的事情,也谢谢杨老师的指导。

 

个案:弟弟的独立日

三十八岁的家红和丈夫经营一家饭店,生意非常红火。但最近家红却无心打理生意,老是往弟弟家跑,去照料弟弟一家的生活。丈夫非常不满,觉得家红心里只有弟弟,没有这个家。家红自己也不明白,弟弟已经三十四岁了,她却老是对弟弟放心不下,恨不得把弟弟的事全包了。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心理访谈》演播室,我是主持人张小琴。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心理学专家是杨凤池老师。弟弟现在的生活要靠你照料吗?你是会帮助他一点,还是说他现在的生活基本上都靠你?

家红:我尽我的心帮一点。

主持人:一般会给他多少钱?

家红:我自己有我自己的家庭。有一些事情丈夫不同意,我也没法和他沟通,我也没办法。

主持人:因为这件事情影响到你跟丈夫的感情。

家红:对,这就是我困惑的地方,心里特难受。

小片:家红的弟弟三年前娶了媳妇,也有了孩子。弟弟和弟媳都没有工作,全家都靠家红每月给的几百块钱生活。起初,丈夫并不反对,但看到家红整天想着弟弟一家的事情,越来越不顾自己的家庭,丈夫实在接受不了了。在演播现场,我们接通了家红的丈夫爱国的电话。

主持人:对她跟弟弟的关系,你是不是也觉得好像有点难以理解呢?

爱国:确实是难以理解。作为我来说,过去我对她弟弟帮助很大,但我失望也很大,我不能因为她弟弟的关系,而影响我的家庭。我必须把她弟弟放弃,我必须来维持我现有的家庭。我不可能把我现在家庭的一切,我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所得到的东西全部都葬送到她弟弟的身上。

主持人:你希望她摆脱?

爱国:我希望,就是说她弟弟所有的问题,她能摆脱,就是说她弟弟的生活她弟弟自己解决,她现在的生活她自己解决。就是说互相不排斥、互相不影响。

主持人:这是你的希望,那你的这个希望家红同意吗?

爱国:正因为她同意不了这种思想,所以一直对她的情绪对她的思想(有影响),所以说我俩很难沟通了。

主持人:也影响到你们俩的感情。

爱国:对,确实是这个情况。

主持人:好的,谢谢你。为什么你这么放不开你弟弟呢?他都三十三、四了,已经是一个壮年人了,等于是。

家红:因为他现在没有固定的工作,总想什么事都帮他,让他做好,让他生活得幸福一点,好一点。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我的这个愿望总实现不了,我就特无奈,特困惑。

小片:这些年来,家红一直对弟弟放心不下,她想让弟弟有个好点的差使,就买了装载机让弟弟开。后来家红担心弟弟开装载机不安全,又让弟弟到自己的饭店里上班。然后家红觉得弟弟老打杂也不是个事儿,就又把弟弟送去学修摩托车,但是弟弟实在不喜欢干修理,就放弃了。虽然姐姐帮了弟弟这么多,但在我们的前期采访中了解到,弟弟对姐姐的做法其实很难接受。在演播室,我们接通了弟弟的电话。

主持人:你可以说一下你对家红的感觉吗?

弟弟:对她的感觉,我就感觉她现在就是对我特别不放心,就是说无论我干什么事情,她总是感觉我干不成,总是感觉到我个人干不了什么事情,就说什么都要来阻止我,不让我干什么,就说对我不放心,所以说时间长了,我就对她有一些成见吧。

主持人:你对姐姐有什么希望?

弟弟:我只想说,我就想说,以后我个人的事情,个人的事情最好让我个人来处理,有什么事情,就是说咱们都商量着干,也不一定我说什么都是不对的,或许我说的对与不对,怎么都要辩解一下,来处理这个事情比较好一点,我就说,以后她对我也不要过于关心什么,我这么大年龄了,是吧,我什么事情也都知道,不要为我再操心了,让她放下心把她自己的家管好,就可以了。

主持人:好的,谢谢你。

弟弟:好。

主持人:家红刚才听到弟弟这么说,有什么感觉。

家红:我觉得心里也挺高兴的,就是害怕他做不到。

主持人:有一个说法……

杨凤池:你看后头这句话,其实说了意义不大,您说我心里挺高兴的,这让您弟弟听见,就对他的前进就是一个鼓励,但是我心里挺害怕的,怕他做不到,这句话就又暗示他,离开你姐姐,你什么也做不成。你有可能在意识层,特别愿意他赶紧成长起来。

家红:对。

杨凤池:但是潜意识里有某种倾向,就是说我非得照顾他不可,我不照顾他就完了,实际这是您的一个想象。

主持人:比较有意思的是弟弟的希望居然跟丈夫的希望是一样的,就是我过好我的生活,姐姐你也过好你的生活,不要管我那么多。

杨凤池:你把你的家照顾好就行了。

主持人:这个好像很有意义。

小片:家红一直希望弟弟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她以前真没想到过弟弟会觉得她管得太多,因为姐弟俩是相依为命长大的。在家红十岁那年,父母因病先后去世了。从此,年幼的她就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好强的家红拼命地干活、打工,不愿让弟弟受一点委屈。

家红:他小时候也挺依恋我的,就是有时候我出去打工不在家,他就感觉到说,咱们家怎么这么冷清,我听了以后我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就是觉得我们家从小没有父母了,我以后要对他好一点,让他过得幸福一点。

 

主持人:那也确实就是一直这样做是吗?

家红:一直努力朝这方面做。那个时候都有责任田是吧,别人家都有劳力,我们家就是都是小孩子。我就害怕落后别人,我就麦子熟的时候,我就半夜里起来割麦子,不想落于他人的后面。

主持人:好像没有父母了,我要做得特别好,让这个弟弟过着比有父母的人,还要温暖。

家红:对,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弟弟有个17、18岁的时候,有一次就是街上有个地痞,他在街上正走着呢,人家就叫了他说,说过来,我给你说句话,我弟弟就过去了,过去了那个地痞也喝了酒,就给了他一耳光,随后呢,我听说了这件事情,我就觉得特别地窝气,于是我就去找到那个喝酒的那个人,我又给了他一耳光,我说你平白无故地打人,我就不行,我就给了他一耳光。我就是觉得我不能让他受委屈,平白无故地受别人的打。

主持人:那姐姐替他出气这个行为会不会也对弟弟有一些影响。

杨凤池:那当然会了,比如说我是弟弟,我受了气以后,我在琢磨我怎么出这口气,这个时候我姐姐帮我出了这口气我就不用琢磨了,也不用努力了,也不用去面对我特别难面对、欺负我的人了,我姐姐把他摆平了,我很感激我姐姐,我姐姐替我解了难。但是在这个过程里头,弟弟失去了一些什么机会呢?

家红: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是从小相依为命长大的,我对他这种感情就是比较特殊。

杨凤池:刚才家红说了一句话,说她跟弟弟之间,似乎有一种特别特殊的情感,可能这个特殊的情感,就是家红对弟弟特别地爱护,特别地关心,超越了一般的姐姐对弟弟的关心和爱护。

主持人:你所说的超越的那部分像什么?

家红:就像,说句不好听的话,就像母亲关心儿子那种感情吧。

杨凤池:所以我想这也不特殊,因为父母都已经不在了,作为弟弟的姐姐比他大几岁,姐姐自然而然要承担起来照顾这个弟弟的全方位的责任。

主持人:咱们老话说长兄如父,那姐姐可能就如母了。

杨凤池:对,有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家红就已经承担起来姐姐加母亲这个角色,所以这样一来在家红自身里头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因为妈妈不存在一个长大了结婚嫁人的问题,姐姐长大了结婚要嫁人,要建立自己另外一个家。这样跟弟弟这个家之间,就有了一些距离,而家红极力想跨越这个距离,弥合这个距离,就是我结了婚我照样还得管我弟弟。

家红:就是结婚以后吧,我听我的邻居说,说结婚的那天我们那里不是都有个风俗嘛,结婚的时候这个娘家人都要送的,说我弟弟送我到婆家以后,回去他自己哭了,我的邻居跟我说了这个事情以后,我就有点特别感动,我就觉得心里很不好受。

主持人:结婚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谁能管我的弟弟我才能嫁给他。

家红:当时我就是想我结婚以后我过得好,我就会帮他,也让他过得幸福,就是这个心态。

杨凤池:这样一来,家红自己就处在那种两难的冲突里头,所以她就会尽量地说服先生一块儿照顾弟弟,说服不了,那就自己一个人照顾弟弟,这样一来她就特别累。

主持人:要是说不让你管弟弟了,你会怎么样?

家红:我会觉得就是放不下嘛。有时候我和朋友吃饭或者是做什么事了,我就想啊呀,你看别人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我的弟弟怎么就不能呢,看见别人做生意做得很好,我就会想如果弟弟能做到这么好该有多好啊。

主持人:你差不多每时每刻都在想弟弟的事情?

家红:反正大多数的时间总在想他的事。

小片:为了帮助家红从目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专家让她在一张白纸上分别标出自己一家和弟弟一家、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位置,但是家红却把两个家庭标在一起成了一个大家庭,而把自己标在两个家庭所有成员的中心。

杨凤池:这很有意思,您说这是一家人,还是两家人?我这一句话一问您是不是意识到了?

家红:嗯。

杨凤池:就说您是这家的家长,周围人全是您的孩子。这样一来,你操心操的就大了,受的累就多了,着的急也大了,而实际上这是两家人,您一个人要着两家人的急,而且把这两家混在一起着急,最后您就搅不清楚了。

主持人:而且这两家人谁都不领情。

杨凤池:现在您这角色的错位,使得这两家里头其他成员,对您多少还有一些反感。

家红:对,也比较反感。觉得我管得有点太多了。

杨凤池:实际上对您来说,感情联系应该是丈夫是婚姻、爱情的主要载体。弟弟是亲情,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感情,您把它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然后先生也会不开心,你怎么把我放在你弟弟的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家红:有时候丈夫他说个什么,我也就不吭声了。

主持人:好像在丈夫面前也觉得有点,自己没理儿是吧。

家红:对。

杨凤池:两个孩子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儿子也不舒服,侄子也不舒服,侄子觉得表面上貌似这家庭里的人,但他实际上知道您是跟您儿子是最亲的,那哥哥才真正是姑姑的孩子,我只不过是表面上的。

主持人:你是确实把弟弟、弟媳、侄子都一块儿管着了。

家红:我从小亲人不多嘛,我就把他一直当做是我的亲人,孩子是我的亲人,丈夫是我的亲人,他也是我的亲人,就这么个感觉。

主持人:那这个亲人也是有距离远和近之分,可能在你的心目当中,远和近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家红:没有处理好。

主持人:那像家红这种家庭,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杨凤池:我觉得有些必然性,因为父母早亡,姐姐不用别人说,自然而然就会承担起替父母照顾弟弟这种责任。所以现在我给你支的招,就是画一条线而已,拿一个红笔,画一条线而已,就很简单了。这条线分隔了这两个家庭,您要记着,您做事的时候不跨越红线,您就会舒服多了,凡是涉及到这家人的事,让他们俩商量解决,如果您弟弟向您求助,说姐姐我现在能力不够,经济实力不够,我要让你帮我做什么什么,您要跟他商量,弟弟让我帮着他做什么,你同意吗,你觉得合适吗?你们俩都同意的事,再办,你们俩不能达成一致,你就要告诉弟弟,这件事,超出了我能做的范围了。然后您其实主要的精力是经营跟先生的感情,照顾好孩子把这家的生活过好,这家的生活过好了,给您弟弟是最大的精神支持,说我姐姐一家过得可幸福了。我要好好跟我媳妇照顾我孩子,好好把我这家过好,过成我姐姐那样。

主持人:做得到吗?

家红:慢慢地做吧。

杨凤池:刚才电话里我们听到,弟弟说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终我还是要听我姐姐的,我们要帮助弟弟打破这一点,就是要让他自己独立做决定,然后去做事情,哪怕做成一件很小的事情,弟弟就有自信心了。这回可不是我姐姐帮我做成的,是我自己的力量做成的,弟弟就有自信心就可以发展自己了。就是我可以对我弟弟特别特别好,但是我少帮助他做实际的事情,不是我没有爱心,而是我怕影响弟弟未来的前程,造成他的依赖,我可以在他困难的时候安慰他,我可以在他高兴的时候,提醒他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可以在内心里牵挂他,但是行动要少出。

主持人:哪怕是弟弟做错了什么,或者是做坏了什么,那也是他应该承受的,人生的一部分。

杨凤池:对,您可以鼓励他,人哪有不失败的,失败了好好总结经验,再干,男子汉就是这么发展的。而您减少对他的阻挡,你不要干这个,不要干那个,你就干这个,你就干这个最稳当,当然他要做一个很大的冒险,那我们要帮助他论证一下,到底可行性怎么样,但如果最终是他自己的决定,我觉得还是应该让他去试,就像您也是试着去改变一样,您也要让您弟弟试着改变他自己。

主持人:家红现在能想得通吗?

家红:嗯。

主持人:可以放开手,让弟弟有自己的独立。

家红:慢慢试着做。有些事情还是要他自己来解决吧。

主持人:那家红这种情况虽然是姐姐跟弟弟的关系,但是很多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有这样的关系。像杨老师刚才说的,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替别人生活,只有让他自己去生活,他有他的收获,他也有他的痛苦,他才能够慢慢地成长,希望姐姐能够放心,让弟弟自己去成长,好吗?

家红:好。

主持人:好,谢谢姐姐到这儿来讲自己的事情,也谢谢杨老师的指导,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我们的节目,再见。

 

 

个案:耍无赖的馋小孩儿

 

近两年,王先生和妻子为儿子的贪吃可操碎了心。他们的儿子——小辉,今年还不到14岁,可身高已经有一米八,体重也超过了160斤。别人一天吃三顿饭,可小辉一天要吃六顿。而在王先生的印象中,这孩子的嘴从小就特别馋,看见什么吃什么。到了这两年,他的贪吃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这孩子除了吃,其它就不管不顾了。

主持人:小辉贪吃到了什么程度?

妈妈:早上叫他起床,他一看到我买的早饭特别好吃,他就非要吃了不可也不在乎时间。他一边吃我一边催:你少吃点儿,别迟到了。他不管我说什么,就是非要吃完。因为这个,他老是迟到,班里要扣分。为这事老师经常给我打电话,经常找我。但是我一直没找到好办法,怎么样让他早上起床快一点儿。

主持人:小辉经常迟到吗?

小 辉:有时候是。

主持人:那你不担心迟到吗?

小 辉:摇头

访谈现场,看到儿子一个劲儿地摇头,王先生特别无奈地告诉我们:现在小辉为了吃,不仅上课经常迟到,有时候还偷偷逃学溜出去买吃的。原来王先生夫妇俩看到儿子因为贪吃而影响了学习,就采取控制措施。但是他们没想到,在家里没吃够的小辉,居然能利用上学的时间去找小商贩买吃的,而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孩子竟然学会了赊帐。

爸爸:很多小商贩找到我,要我还钱。我一般都是给小商贩说好别给孩子赊账,第一次,我就尽力给他还了。下一次,我就不给了。我一般都是这么处理的。

主持人:有效吗?

爸 爸:六年级之前比较有效。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就没效了。

主持人:他采用了什么办法呢?

爸 爸:他从家里要,要不着就暴跳如雷,把门砸了,用刀片把电脑桌割了,或者用起子把家里的墙钻一些眼儿。

主持人:这个事情看起来不大,但是小辉为了要钱,发生过肢体冲突吗?

妈 妈:发生过,发生过。

小辉:我的小学老师过生日,我想要10块钱。我妈不给,我就很生气说你必须给我。结果还是不给,我就更生气了。就拿那个凳子,打了我妈的胳膊。

李子勋:打伤了吗?

妈 妈:有点疼,使了有那么三、四分的力气吧。

小辉的妈妈说:尽管儿子没使劲儿,但她仍然觉得心里很疼。小辉因为要钱买吃的,经常编造各种借口,有时候还撒泼耍赖,不把钱要到手就决不罢休。王先生说,儿子这种要啥就要给啥的心理,正是他们最为恐惧的。他不敢想象儿子长大以后,还会对他们做出什么,但现在只要是他要钱,就必须马上给。

爸爸:打个比方,帮我洗一次碗要5块钱。我说小辉,我明天早上起来给你10块。他不肯,他宁可现在要3块,也不会等到明天早上要10块。

李子勋:他是怕你反悔,还是真的等不及?

爸 爸:他真的是等不及,马上就要到手。

主持人:小辉经常这样吗?

妈妈:经常这样。他非要两块钱,不管你当时有没有,你不给我就是不行。我也很生气,有次我想治治他,不给他。当时他就不进学校的门,拽着我的衣服在那儿转圈。我揍了他两拳,我以为他会害怕,但是不管用。打了他之后,他还是要。最后我一看要迟到了,老师又要找我了,气得我就把那两块钱扔在地上,他捡起来高兴地跑了。

主持人:你扔在地上是什么意思,以为他不会捡?

妈 妈:这个我倒没想,如果他捡起来,他会冲着我笑一下。

李子勋:马上就春风化雨了。

妈 妈:因为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李子勋:这个情结是及时获益,不能等待。这种等待实际上是儿童行为,就像我们说这个孩子抱在怀里,一饿了他就要找奶头,他可不管妈妈累着,困着还是病着。因为他饿了就会叫,你要是没有及时把奶头给他,他就会哭闹。这个信息,从我们来看儿童是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样的性格,实际上是一个儿童期,或者是婴幼儿期的一种心理状态。

爸 爸:这次他不愿意来北京,来之前他跟我说好了,要一百块钱。

李子勋:他就来了?

爸 爸:他就来了。

主持人:那十三四岁的孩子,出现这个情况正常吗?

李子勋:当然不正常了。

主持人:偏幼稚一些?

李子勋:对,但是小辉在其他方面很正常、很成熟。但是就在这个方面,在内心欲求或者叫欲求不满足方面看起来是很典型。所以,我们要找根源,我们要问妈妈,他小时候吃过母乳吗?

妈 妈:吃过。

李子勋:奶水好吗?孩子够吃吗?

妈 妈:不大好,有一段时间就是喂饭。

李子勋:不,我问的是一岁的时候。

爸 爸:不到一岁就用汤勺喂了。

李子勋:就那个硬硬的汤勺?孩子是抗拒,还是慢慢喜欢?

爸爸:他一直抗拒。那时候她老觉得奶水不够,就给孩子喂奶粉。她就看着书喂,多少体重,该喝220,260毫升。如果喝不完,她就用奶瓶倒到勺子里硬灌,她老觉得孩子厌食。

李子勋:正常的孩子吃的时候是需要温暖,要和妈妈交流。看得出来,母亲和儿子的交流虽然很多。但是,我不知道她喂孩子是不是温暖。怎么抱孩子的,反正小孩子拒绝吃东西,象征意义就是跟母体不好,跟妈妈不好,妈妈有什么东西妨碍了孩子吃奶。对吧?后来你就强行灌他,使他嘴上没有快感。你想想,孩子牙齿都没有,就被一个硬硬的金属汤勺灌进去。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不是说一定会造成这种情况。但是从小辉现在的情况推理回去,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说小时候喂过汤勺的孩子,都会变成小辉这样的,是不能够反推的。从小辉现在的表情,我们可以推出:他小时候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没有达成。所以他永远处在饥渴状态里面,而这个饥渴就是吃,不停地吃东西。

主持人:小辉你自己觉得是这样吗?

小 辉:不管我早上吃得多饱,反正每次我上第四节课的时候我就饿得很。

主持人:好像饿得要摔倒的那种感觉,心慌得很?

小 辉:对,吃东西吃到一半的时候,如果没了,过一会儿肚子会比以前更饿了。

小辉的回答印证了专家的分析。而王先生夫妇俩也明白了,小辉的谗嘴是哺乳期喂养不当造成的。对于小辉这种独特的心理,专家建议王先生采取延时满足的方法,逐步修正孩子贪吃的欲望。就是以后每当小辉提出要求时,都要想办法延后5到10分钟再满足他,并逐渐过度到延后一两小时,以至最后能完全拒绝他的要求。对于专家的建议,王先生夫妇俩表示认可,但在访谈现场,王先生对专家说,儿子因为贪吃,现在对钱已经有了一种让他们匪夷所思的心态。他们担心这种心态并不是延时满足就能解决得了的。

爸 爸:孩子对钱痴迷。


小 辉:能有富翁一半的钱该有多好啊!
李子勋: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口欲,说口欲期没有满足的孩子,他可能两极分化。就拿商人和乞丐来说。乞丐觉得谁都该给他,过路的人都应该给他钱,理解吗?所以他永远是贪婪和不满足的。商人也是贪婪和不满足的,不然他就发不起来,他总是希望从别人那儿多赚一点儿。理解吗?
爸 爸:给多少钱他都花光了才回家。
专家:所以说小辉有两种发展的前景:一个就是像漏斗一样的,钱给他就没了,当然这个呢肯定是成不了大器。还有一个就是他学会了节制和等待。
主持人:那现在由于有这个没满足的欲望,是不是他要钱,父母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他。

李子勋:当然了,我们用金钱可以刺激小辉正常的发展。小辉,你知道一个故事吗?一个人把一千美金放在银行里存20年,他就是一个千万富翁,一个人把一千美金在一个月花完,他20年一直是一个乞丐。那你觉得,你愿意成为哪一种人呢?

小 辉:成为亿万富翁。

李子勋:就是20年都不花那个钱。但是你现在的行为告诉我们:你还不行,你从来不攒钱,那你怎么能够成为亿万富翁呢?

小 辉:反应沉默。

演播现场,小辉陷入了沉默。他因为贪吃对钱有了特殊的敏感和痴迷。但钱对于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小辉并不能理解。专家为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位60多岁的老人退休后回到了乡下,本想颐养天年。但当地的孩子每天早上6点都要去砸他家的门,把他吵醒。后来老人想了一个方法:他在门上贴了一个告示说,他特别喜欢听小朋友们的砸门声儿。从今以后,他会给他们每人两美分鼓励他们砸门。结果几天以后,孩子们都不去了,因为他们觉得为挣两美分而早起砸门,一点都不值得。

李子勋:知道什么意思吗,小辉?

小 辉:钱到手了没意义。

主持人:不是钱到手了没意义。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这些孩子原来不给钱他也愿意砸,现在给他两美分反而不愿意砸了。为什么?

小 辉:不知道。

李子勋:这就是孩子行为的意义改变了。过去的行为是要去惩罚这个老头,所以他们充满着激情。但是后来是为了挣两美分,他们就没激情了。

主持人:那我们正好可以反过来,用钱改变小辉的行为。

李子勋:小辉我要问你了,假设你每天准时到学校,准时坐在班上,老师就给你发两块钱,就对你一个人,其他同学没有。你会为了这两块钱不迟到吗?这两块钱是白得的?

小 辉:百分之一万会。

李子勋:百分之一万会。就是说他会准时去上学。

小 辉:可以不用爸妈叫,我早上自己能起来。

李子勋:所以这里面就必须有一个基金。如果小辉这一个学期表现不好,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就会扣钱,这个钱是属于爸爸的,扣了这个钱会捐给慈善事业,你永远得不到了。如果小辉准时到校,好好学习,根据他的智力情况,学习不是最差的。那么不仅这个孩子可以全部把钱拿回来,而且老师另外还有奖励。挣到的钱就是你的。对早上不迟到的两块钱是马上可以得到的。但是对学习好,遵守纪律的那个更多的钱,要到期末才能得到。

主持人:小辉你觉得这办法怎么样?

小 辉:可以。

主持人:但是我想这只是一种手段。那怎么样才能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小辉做事情只认钱,最后失去了一些远大的理想或者说失去一些正确的价值观?

李子勋:这个实际上有双重教育意义,第一个就是每天两块钱,实际上一个月才四五十块。但是问题就是说,爸爸妈妈怎么引导他向一个更高的地方看。不是看眼前利益,而是看长远利益。培养他的拼搏精神,努力地学习,让他知道:他的每一分,最后都是带来财富的。小辉听着,努力学习,其实每一个分数,未来都会给你带来财富。考很好的大学,学很好的专业,这些都会给你带来钱和荣誉。你知道吗?你好好地学习,那个钱,虽然你现在看不到,但就在前面等着你。

主持人:像这种对长远目标的描绘,对小辉来说,可能不会起到特别强烈的刺激作用。

李子勋:但是你提醒他,爸爸妈妈不停地在耳边唠叨这个,他的心智会回来的,会变成自己的。

主持人:所以对他要由两块钱的刺激、到十块钱的刺激,到上百万的刺激同时进行。

李子勋:对,同时进行。记住啊,父亲,如果他真正挣到了,这笔钱就属于小辉的,他爱怎么用就怎么用。他可以存起来,也可以花,也可以买小人书,这是他的权利,这就是他的私人财产,爸爸妈妈不要过问。因为这个让他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理解吗?做一个学期,这个学期让他感觉到快乐。他突然会发现,自己还行啊,自己学习挺好的,而且老师还表扬我。

小 辉:我就想看老师给我写的评语。

李子勋:我们可以先试一个学期吧,一个学期如果小辉表现得非常好,我们就可以不做这个游戏了。

主持人:爸爸如果给你这个机会,让你一个月有机会挣到500块钱,你估计自己能挣到多少?

小 辉:全挣。

主持人:全挣。一分都不损失?

小 辉:对。

李子勋:这个月如果他挣回了350,还有150你就真正捐到学校去,虽然这个钱在爸爸手里。

小 辉:我拿去当班费。

李子勋:那不行,一定要无偿地捐给跟你没有关系的人。

爸 爸:捐给社会。

李子勋:或者你就捐给慈善机构,就是跟他没有关系,不认识的人。

主持人:爸爸明白为什么要捐出去吗?而不是留在家里。

爸 爸:我很明白。小辉始终感觉肥水不流外人田,现在要激励他把自家的钱挣回来。

主持人:爸爸理解这个办法。

李子勋:这笔钱已经决定要捐了,你表现好我们就不捐。

主持人:那订立了这个协议之后,小辉自己管理自己的事了。

李子勋:妈妈早上可以提醒他,比如给他放个闹钟,到时候闹钟一响就醒了。反正他也知道,迟到了,最后这两块钱肯定就完了。

主持人:不要最后再搞成迟到是妈妈的事。

李子勋:是他挣钱的事,是你有价值的时候。

主持人:这个我觉得妈妈要管住自己,小辉你说说你的想法?

李子勋:要证明自己,要来展现自己的风采,想吗?

主持人:你有什么担心?小辉你有什么担心?

小 辉:没担心,坚决支持我妈。

妈 妈:坚决支持妈妈,太好了,那咱们问题就解决了。

主持人:我觉得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所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方法也都有不同。这些方法很难说哪个好,或者哪个不好。我们也很难用一些普通的价值观来衡量,只能看哪一个办法对哪个孩子是合适的,有效的。希望这个办法能够改变小辉,能够让你们家里充满乐趣。好,谢谢你们到这儿来讲自己的事情,也谢谢李老师的指导。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我们的节目,再见!

 

个案:早恋惹的祸

今年42岁的陆女士有一个不到17岁的女儿默含。近一段时间,她发现女儿回家越来越晚,而且还越来越爱打扮。前两天,默含的老师竟跟她说,默含很可能在和一个男同学谈恋爱。女儿居然早恋了,陆女士这下再也坐不住了。她拉着女儿走进了《心理访谈》的演播室。

张小琴:默含,你觉得你跟这个男生的关系是怎样的?只是比平常一般的同学好一点?还是像你妈妈所理解的那种关系?

女儿:不是妈妈想的那样。

陆女士:说实在的,你的老师也不会说瞎话。前两天开家长会,老师说有次他们租个大巴车出去。当时是男孩一排,女孩一排,左右分开。老师说只有我的孩子跟那个男孩坐在一起。

女儿:他让我坐的。

陆女士:你听我说完。老师那意思是女生那边并不是没有座位,而孩子现在是说那个男孩让跟他坐在一起,她就跟他坐一起了。其实我知道,这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别人,包括老师都说你看这女孩子,就说我那孩子太明目张胆了。

张小琴:老师告诉你这件事的意思是提醒你注意默含跟那个男孩子的关系不一般?

陆女士:对,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跟孩子说的时候,她说不会跟男生有什么越轨的事情。我跟她讲道理,现在你大了,不是小孩了。你不坏,但如果有些男孩子就使坏心,也没法避免,只能是躲开点。我说你小时候,跟男孩哪怕打滚在一起都没关系。但你现在大了,跟男孩单独在一起,聊天也好,走动也好,人家都会议论你。

陆女士告诉我们,她最害怕的就是女儿做出越轨的事情。她说20年前从江苏老家来北京打工,来京第三年就被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欺骗,生下了默含。直到现在,默含都找不到自己的亲生父亲。陆女士说前几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对方是一个再婚的男人,有一个比默含大一岁的女孩,一家四口倒也融洽。但就因为这早恋的事情母女俩没少吵架,默含一点儿也不理解自己,还动不动就离家出走。

张小琴:你们两个因为这件事情发生了争吵吗?

陆女士:争吵。她一开始就很抵触,回家晚。我限制她时间,她就不服。有天她回来晚,我就说了一句,你别回来了。之后她就出去了,两三天没回家。

张小琴:那这两天你住在什么地方呢?

女儿:同学家。

陆女士:这句话她倒是听了。

女儿:我听话了。不是不回家吗?我就没回家。我妈觉得我中了魔,想饿醒我,不让我吃饭,饿了四天。当时我爸劝我吃饭,拽着我下楼买吃的,我都说你不是不让我吃饭吗,你饿着吧,看谁饿得过谁,大不了死了,那就饿着吧。我也听话没吃饭。

张小琴:那为什么妈妈吃饭,你就听她的呢?

女儿:我就跟她犟着干。

陆女士:她就是那样的。她爸爸说你去吃饭,跟妈妈主动说说、聊聊,但她打死也不聊,就宁死不屈的样子。那样,她饿了四天。

张小琴:是不是觉得跟妈妈的关系更远了?

女儿:反正我就在房间里待着,一直没出去。

张小琴:那后来怎么又允许吃饭了?

女儿:后来我姐把我推到妈妈房间里,还给我提了列出几条规矩:六点半之前到家,不单独跟男生在一起,尊敬长辈。如果遵守那么就让我去上学。

张小琴:哪一条难做?还是每一条你都觉得容易做到?

女儿:我觉得都挺容易的。不单独和男生,这个不就是怕我出事嘛。不出事不就行了,再说我们都是一个班的,不可能单独在一起。

默含说妈妈定的几条规矩自己完全能够遵守,但陆女士却并不相信。陆女士说默含经常是嘴上全都答应,但就是不执行,而且总像跟自己有仇似的,一说就急。让她不理解的是丈夫带过来的女儿和默含有着天壤之别,不仅听话而且还特别温顺,和自己相处地非常融洽,一家人也都很喜欢她。

陆女士:我爱人天天上班,很少在家,也很少管孩子管我大闺女,但是我大女儿特别尊重爸爸。可能是爸爸很少在家,看到爸爸回来了就抢着洗碗,不让爸爸干。

李子勋:讨好他们是吧?

女儿:对,讨好他们。老像跟谄媚似的,显得这个家里有她,她比你好,比你懂事。我妈老说姥爷原来不是太喜欢我姐姐的,但现在越来越喜欢她了。我不知道姥爷什么时候要量量血压,可是姐姐知道,她会屁颠屁颠地跑过去给他量。原来姥爷心情好,我知道给他量血压,现在姥爷不理我,我也不再给他做什么事情了。

张小琴:你是不屑于做?

女儿:我姥爷现在跟我妈一样,他好像老瞪我,特恨我。而姐姐给我姥爷干完了或者给我爸做完什么事,他们都乐呵呵地看着,好像挺高兴的。

张小琴:那家里其他四个人看你的目光跟看你姐姐的目光是完全不同的?

女儿:对。我很容易看出,最明显的就是姥爷现在变得对我挺不好的。

默含说不管自己做什么事情家人都觉得不对,从来没有肯定过自己。看到家里其他的人在一起,总觉得自己就像是多余的,而且也没有人给自己好脸色看。对于这一点陆女士解释说全家人都很爱默含,有好吃的东西都会留给她,这孩子偏偏跟家里人格格不入。

李子勋:默含,假设我们把家庭成员间的一个亲密关系进行排列的话,你会怎么排?

女儿:没觉得谁跟我亲密。

李子勋:不,不是跟你。而是在你们家庭里面最亲密的两个人是哪两个?其次的是哪些?

女儿:我姐跟我爸亲,我妈跟我姥爷亲,然后是妈妈和姐姐,妈妈和爸爸,还有姐姐和姥爷。

张小琴:姐姐和姥爷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第六呢?

女儿:爸爸跟姥爷。

张小琴:还没有你呢?到第五了还没有出现你?

李子勋:你和姐姐、你和爸爸、你和妈妈、你和姥爷这四个关系都是在后面吗?

女儿:嗯,全都在这五个后面。

张小琴:刚才我看这个排列,我感觉如果家里有五口人,可是排列到了第五个还没有出现她,那她好像跟全家人有点游离。

李子勋:那家里五个人中间,按和你的亲密度来排列,和你最亲的人是谁?

女儿:和妈妈最亲,其次是姥爷,之后是姐姐和爸爸。

张小琴:和墨含最亲密的是妈妈,但是看起来她跟妈妈又老是顶嘴,那确实默含比较孤独。

李子勋:有没有这样的可能,默含是通过跟妈妈对抗才得到一种亲密感?如果她像姐姐一样那么好,可能妈妈就不在意她或者不紧张她了,她就更不知道自己在哪了。

张小琴:当然有这种可能。如果墨含学习很好,一切都很顺利,妈妈可能就不紧张她,妈妈可能更不在意她。

李子勋:有没有感觉你开始嫉妒姐姐了?

女儿:我嫉妒她有爸爸。

李子勋: 是什么时候产生了这种感觉?觉得好像你不如她或者怎么样的。

女儿:就这两年。

李子勋:小学没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她跟爸爸很亲吗?

女儿:比如说要零花钱,姐姐可以跟爸爸说,可是我不会说,我也不敢那么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不怕爸爸。

李子勋:是你不想说还是妈妈曾经告诫过你?

女儿:没有。没有人跟我说过任何话。

李子勋:你是潜意识里不知道怎么去说,觉得不合适。你叫他爸爸吗?

女儿:是这么叫的,但是我没当着面真地叫过爸爸。如果那样叫的话,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会觉得别扭。

张小琴:姐姐叫你妈妈还叫妈妈吗?

女儿:对。她叫得很自然。

张小琴:这样感觉好像对默含有点不公平。姐姐又有爸爸又有妈妈。而她好像没有接受那个爸爸,这样的话默含只有妈妈了。

李子勋:这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看是很重要的。墨含始终跟她爸爸保持边界,尤其孩子长到青春期以后,有了性的意识。那个男人和默含没有血缘关系,从心理学来讲,墨含是有一个防御的。她老觉得爸爸跟自己没血缘关系,不应该那么亲近。

张小琴:那当默含觉得自己爱上别的男孩,在家里就安全了,这是什么道理?

李子勋:很简单,她现在是青春后期了。爸爸在家里是个男人,是一个男性形象。而她要通过观察爸爸来观察一个男性形象。她想要挣脱对父亲的关注,因为这个父亲不是亲生的。但是问题是毕竟这个男人是个好男人,他对妈妈好,跟姐姐好。墨含内心也渴望有一个人对我那么好。

女儿:反正有人对我好,心里就挺踏实的、舒服,我就不再嫉妒姐姐了。

张小琴:是不是默含在家里缺乏的东西,她要在外面补上?

李子勋:由于她渴望一种感觉,渴望体验被关心、被紧张、被爱。在这个些关系里面她觉得自己很重要,她一生气,对方就会紧张,就会难受。同样,这个关系她要转移到妈妈身上,实际上她一直让妈妈紧张,而且她知道做什么事情让妈妈最紧张。默含告诉我,你知道做什么事妈妈最紧张吗?

女儿:我妈最紧张我跟男生在一起。

李子勋:实际上这是一箭双雕,既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求,又能够让妈妈特别紧张她,以至于都管不上姐姐了。妈妈能理解到吗?

陆女士:不理解。

张小琴:我这儿有默含日记里边的一段话,我念给您听一下。文章是《我想牵住你的手》:“妈妈,我想牵住你的手。16个春秋冬夏,你我相依为命到如今。曾记得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你用你的大掌作为我温暖的包围,让我暖在手上,暖到心里。那些温馨的画面仿佛一去不复返,仿佛于我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如今的我们冷漠得像两个素不相识的陌路人。妈妈,你可知道我的手有多冷!我的心有多冷!我们之间出了什么问题?具体的我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我们之间缺了信任,心越来越疏远。”“妈妈,我想牵住你的手。这种日子我过不下去了!我想要个支撑点,想要个心灵的慰藉。我不想四处漂泊,不想!妈妈,牵起我的手吧!”

李子勋:妈妈能理解到吗?可能对妈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理解默含。在家里边她缺东西,所以你要正面地支持她,更多地看到女儿的正面,她的优点,她的善良、质朴、有个性。否则,孩子在家里面缺少支持,那她就得到外面寻找关怀,找到一个男孩来关怀她。她会想,既然你们都不喜欢见我,我总要找一个喜欢我的人。如果是这样,那妈妈为什么不来背起女儿,为什么要让别的男孩去背她呢?由母亲把她背起来,然后对每个成员说,从现在开始我不允许你们任何人再批评我的女儿,因为我的女儿像我,她一定是一个懂事的,有成绩的女性。理解吗?可以这样做吗?

陆女士:可以。

李子勋:你真要这样做。只要你这样做,两个星期不再批评她,不再跟她谈学习,不再跟她谈交男朋友的问题。你跟你的爸爸、你的先生、还有大女儿说我今天去做节目了,我知道我女儿是非常棒的孩子,从今天开始我要重新看待她。那么两周以后,首先你和女儿的关系会改变。另一方面,你会发现这个女孩不再那样往外跑,天天一放学就回家。这样女儿才觉得这个家庭张了双臂在拥抱她、等待她,她很重要。理解吗?

陆女士:理解,完全可以这么做。

李子勋:默含,假设妈妈真的这么做了,你会怎么做?

张小琴:默含可能是个很敏感的女孩,刚才在跟妈妈说的时候眼睛就有点湿了。

女儿: 我肯定更愿意在家待着。在外面待着多没安全感。

李子勋:妈妈听见了吗?教育她可能是没有效的,但是爱她却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小琴:你看就像默含自己写的:“外面的世界太恐怖,我像只断了线的风筝,没有安全感地四处漂流。我不知道属于我的那棵树在哪里?哪里可以让我的心踏实下来?”其实墨含还是希望家是她的那棵树。

李子勋:那好,跟妈妈握个手,告诉她从今天开始你要做出改变。告诉妈妈你打算接下来怎么做?

女儿:按时回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李子勋:妈妈要把她的话当真。我觉得要从妈妈得到自己应得的爱,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要有出息,让自己变得更成功一些。

张小琴:好,谢谢你们到这里讲自己的事情,也谢谢李老师的指导。

 

 

 

个案:十指不连心

崔向阳的儿子云鹤今年12岁,但是最让他心焦的并不是儿子的学习,而是儿子总咬手指的坏习惯,至今已经8年了!为了让儿子改掉这个坏习惯,崔向阳想尽了办法,可咬手指的情况却越来越糟。

主持人:您现在收看的是《心理访谈》,我是阿果,今天的心理专家是李子勋,李老师你好。

李子勋:你好。

主持人:开始我特别想看看云鹤,我们能看看你的手指吗?是咬哪个地方?

云鹤:有时候是指角。

主持人:就是这只手吗,还是两只手都咬?

云鹤:两只手。

主持人:咬什么,就是咬指甲,咬指甲盖,还是咬这个?

云鹤:主要是指甲突出来的。

主持人:就是指甲突出来你咬咬把它咬断是吗。

云鹤:嗯。

主持人:这个地方有点红,这也是被咬过的吗?

云鹤:嗯。

主持人:那只手呢,我看看,这手好像还行,这两个,这个大拇指是吧,都是被咬过的。

父亲:你现在看了这是很轻,严重的时候这个手,这十个手指头全出血了,然后就破,这个地方,手指甲这个位置都抠破。

主持人:最早什么时候发现儿子这个问题的时候,最早,还记得吗?

父亲:4岁吧,97,98年应该是。这个事从4岁到现在,现在虚岁应该是14了吧,这么多年没改过来。他小的时候我就以为他记不住出毛病,我说人为的板一板就板住了。那时候我就掐,掐过他。

主持人:怎么掐?

父亲:把两个腿都给掐青了。

主持人:人家咬手你掐腿干吗?

父亲:我让他记住。

主持人:哦,长记性,看你要咬手我就掐你腿。

父亲:但是用了一段时间我看不行,其实我也不忍心。

主持人:用了一段时间咬的更厉害了了,还是稍微好点,事后有犯了。

父亲:他时好时坏,好最多就是一周不咬了,如果严重的话每天都咬手,因为这个事我也不忍心打,但是我想这种办法,不用不行,我就打他嘛,我打他同时,用同样的劲我试试都有多疼,我自己都试。

主持人:很疼?

父亲:哦,很疼,我觉得都很疼的。

主持人:但是还是无效?

父亲:还是不行,后来我一看这个办法不行。也尝试过其他办法,抹那个指甲油,抹那个紫药水,还做过假的指甲保护起来,完了之后还是不行。

父亲:我说你怎么想的,我跟他谈心,因为这个事有的时候谈一两个小时,一点点谈。

主持人:妈妈注意观察到这个没有?

母亲:我总感觉上课不学习这种我觉得特别着急。

父亲:不学习,你觉得儿子就是不学习。

母亲:就是因为磕手我认为他不注意听讲,就全磕手我就是那种着急,我说这个意思。

主持人:就是爸爸着急觉得儿子咬手指头,妈妈着急觉得妈妈咬手指头不学习了。

父亲:我是这么想的,如果人这个毛病都改不过来,怎么能学习好,我总跟他开玩笑说,我说人家老师说坚持不懈,我说你什么字就是坚持不住,差一个字。

父亲:我分析是不是他心理哪方面有啥,我甚至都想领他去那个,我们大秦市有个精神病医院,不是精神病,他叫,神经还是精神,我不太懂,那个心理专家就是叫,心理科吧医生,我找了几次反正也没太找到合适人。

爸爸告诉我们,从4岁到12岁,儿子咬手指整整8年时间,他想尽了办法,甚至还带儿子在当地看过心理医生,都没能解决!崔向阳想不明白,8年了,为什么儿子咬手指的毛病就是改不了,他觉得妻子在这件事上应当承担一些责任,为此,夫妻二人也经常争吵。

主持人:因为云鹤咬手指他们夫妻俩也是经常吵架。真是这样的吗?

云鹤:嗯。

主持人:为什么儿子咬手你们俩会吵起来?

父亲:我觉得她在家看不住,她把这个事不够重视。

主持人:你觉得妻子的疏忽才导致儿子这样的。

父亲:也不是他的疏忽,他应该是,现在孩子已经这种状况,应该想尽办法能看,尽可能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看着他,把这个毛病给他改过来好了,他现在我一直鼓励他,你把手指甲长好了,还很漂亮,我也夸他什么,但是他有的时候,他反复复发。

主持人:反复你就怪妻子是吗?

父亲:就是跟我在家的时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我们两个人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几乎是没有过,这么多年,他也不敢,是怎么想的我也不知道;

主持人:但是跟妻子在一起他就要咬?

父亲:对,就跟她在不在没啥区别。

母亲:就是我在家,在家等他下班回来,就进屋看孩子,可能没发现他,没想到磕手,他俩可能干啥,我儿子那个小手就露出来,突然就跟他急眼,他爸爸,一说,你在家干什么了,你在家孩子还能磕手,我俩就发火。

主持人:就是你在家干什么,你在家呆着儿子还咬手。

母亲:我不能什么活都不干在家,我得干点家务,收拾收拾。

父亲:其实都是借口,我在家我也干家务,它不耽误这个事,我就是不停提醒他,比如我在不同的房间,我会喊我说儿子注意别犯毛病,我总是不停提醒他,就是时时刻刻想着。

主持人:你觉得妻子不负责任?

父亲:我感觉是。

主持人:没责任心?

父亲:肯定是。

主持人:或者才会导致这样?

父亲:她自己该干啥自己不清楚。

主持人:所以俩人就吵架?

父亲:嗯。就是因为孩子这个事,不停吵,我跟孩子甚至也谈过,给他施加压力,我说因为你给咱们家里造成很多矛盾,就是每个人都不高兴,就是特别不愉快,反正我跟他每天不止一次谈,没结果。

 

丈夫觉得,儿子的坏习惯一直改不了,妻子的失职是最重要的原因,而妻子却觉得,每天盯着儿子不是个好办法。对于丈夫的责怪,妻子也很不服气。说实话,当初4岁时发现儿子咬手指,她并没觉得是什么大事儿,原本以为过一两年就不咬了,她也想不明白为什么8年了,儿子咬手指的情况却越来越糟呢。

主持人:李老师我们能不能把儿子,把父亲这些困惑,我们也给他做一些解释,比如云鹤为什么在4岁的时候,突然有这样一个习惯,就不断咬手指,而且咬的出血,还咬?

李子勋:其实我觉得一个孩子在4、5岁,咬咬手很自然的。

李子勋:就是本来是孩子的年龄伴随着一个行为习惯,他也不是好习惯,也不是坏习惯,只是他这个年龄可能会发生,对口的行为的增多,喜欢用嘴来咬东西,就像孩子小时候都是用尝一尝什么东西,长片呑下。

主持人:用牙咬,试一下。

李子勋:对,咬一下,试一下。那也许就是他儿童的时候执拗一种行为,就是手上咬一咬手,不意味着他一辈子咬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就消失了,或者觉得没有趣味了。

父亲:8年居然改不掉,我觉得不理解,8年的时间。你怎么看都看不住,都究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咬的,我分析大概的原因,大概的时间,因为不在父母身边,一个上学,一个睡觉的时候,现在我每天晚上陪他睡觉,最主要的原因我就想看着。

李子勋:那向阳我要问你,你不停地提醒云鹤不让他咬手指头,那你觉得你是提醒他咬了,还是提醒他不咬?

父亲:你要来想想这样一个情景,云鹤在考试,旁边来了一个好心的老师,这个老师一心想云鹤考的好,因为假设云鹤是他们班的尖子生,老师的骄傲,老师就怕云鹤会出错,就不停地在云鹤旁边说。

李子勋:不停提醒他,你要好好考试,你是班上尖子,你不能考砸了,你要专心,你的手看看你在抠什么东西,你不要抠你要专心答题,你觉得他能学习好吗,这个情景?

父亲:这个我意识到了。是不是我这种方法反而起坏作用了,其实他这个事,我曾经尝试过,就是用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我就不提这个事了,我让他自己来控制,我说这段时间把这个事交给你了,由你自己来管自己爸爸不管了,我有意忽略这件事情,我能想到的办法我全想了。

主持人:结果呢。

父亲:还是不行。

李子勋:但是你的忽略已经形成了对儿子来讲毫无意义的,就是你在那儿,即便你不管他,他也知道爸爸在关注他。

主持人:对,好像一看见爸爸就想起了一切。

父亲:这个没想到这么深的层次。

李子勋:云鹤你回家你最希望家里没人呢,还是只有妈妈,或者只有爸爸,哪种情况你最喜欢,这个不管你咬不咬手?

云鹤:最好是没有人。

李子勋:最好没有人,然后呢?

云鹤:然后就是我妈在家。

李子勋:最后才是爸爸在家。

云鹤:嗯。

李子勋:比如爸爸妈妈两个都在家会不会好一点?

云鹤:两个都在家好的。

李子勋:那就是排序是这样排,就是你每当回家的时候你希望家里没人,然后如果有人的话最好是妈妈在,如果爸爸在,最好妈妈也同时在,最后才是爸爸一个人?是吗?

云鹤:嗯。

李子勋:儿子说我最怕爸爸一个人在家,你听到这句话对你有感染吗?

父亲:说的是真话吗,我没想到他能这么说。

李子勋:刚才他做了一个选择,他最不希望他回家是爸爸一个人。

主持人:你没想到他这么说?

父亲:对。

主持人:你听到这句话你心里怎么想?

父亲:我想回去之后私下里跟他谈一谈。

主持人:为什么?

父亲:为什么这么想呢。

李子勋:因为我们做过一个研究,比如对一个组的孩子们说,你不能撒谎,千万不要撒谎,作小孩子一定要诚实不能撒谎,然后对另外一个小组的孩子我们什么都不提,就发现他们撒谎率,恰恰是被提醒那个组还要多。

主持人:所以这是一个什么心理特点呢,像这种反思这个提醒?

李子勋:孩子在6岁以前都叫,叫塑形阶段,我们要怎么去塑造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会怎么样,我们每天都提醒他,就像每天的时候,你不要咬手指,不要咬手指,在孩子的大脑的语言系统里面,就咬手指这个词就会反复地出现在他的思维过程里面,所以咬的行为,就会自然的激发。

主持人:我们想回忆一下,当时比如云鹤还是咬手指头,被爸爸看到了。

李子勋:如果当时不认为是个问题,只觉得这个孩子有点不爱干净,告诉云鹤就是说你要咬应该把手洗干净,每次你要咬以前,先用肥皂洗手,可能这个习惯早就没有了。对吧

李子勋:由于强烈的提醒,来源于爸爸和妈妈强烈的提醒,所以这个行为,反倒被保留下来,直到14岁,而且越演越厉害,那么慢慢这个行为就成了这个云鹤一个固定的情绪的一个释放和一个关系的再现,和爸爸妈妈关系的再现,其实云鹤也是个受害者,他可能无形的,这个行为被,因为强化什么,惩罚也可以强化它,就是一个孩子因为一件事情被骂被打,这可能是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就会让他这个行为变本加厉。

主持人:我不知道云鹤的爸爸听到这儿你怎么想?

父亲:其实说,怎么想,这个孩子咬手的过程很漫长,8年,过程当中除了跟他谈心以外,也尝试过其他办法,抹那个指甲油,抹那个紫药水,还做过假的指甲保护起来,还抹过猪苦胆。都不行。

李子勋:是,想想你们做过不同的事情,你就能够理解,云鹤为什么现在还那么强烈的咬这个指甲,因为这是他跟爸爸交流的唯一的方式,也就是他跟爸爸亲密的唯一的东西,他能够让爸爸关注他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这,所以他也会保留在这儿,不愿意放弃。

父亲:我觉得并不完全这样。其实他,这个孩子他有的时候他比较听我的,不完全因为我说比较严厉,他跟我说过,他说我觉得爸爸相对讲理,这个孩子就是说,别的事情有时候我说他的时候,他有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就是主意特别正的那种,根本不听,他能跟你争辩,但是唯独提到咬手这个事,我只要一说一句话,他一声没有了,。

李子勋:向阳你看看儿子和妈妈的表情,再看看你的表情,你就知道谁在为这个事情着急,儿子和妈妈的表情很强,都很坦然自若的。好像跟自己没关系,对吧,就爸爸一个人在那儿着急。

父亲:是跟你没关系吗。

主持人:爸爸又把这个球踢到儿子那儿去了。

李子勋:我们说表情上。

主持人:有种暗示。

李子勋:表情上就是爸爸只着急。

主持人:李老师观察出来的,而不是听他说的。

李子勋:因为我们观察问题,不观察你讲的内容,我们只观察由于你谈到这个咬手以后,而产生的一个父子关系他是怎么变化的,而他怎么被定型的,而这个定型是谁的意愿,是父亲的意愿还是儿子的意愿,先让儿子的被动的,云鹤是被迫,其实他喜欢跟爸爸特别,特别放得开玩,喜欢亲爸爸,喜欢爱爸爸,喜欢跟爸爸在一块儿,但是他也不得不逃避,是因为他跟爸爸在一块儿感受不舒服,尽管你是有理的,但是心理医生不看你有什么道理,而看你们的关系现实,你们真正呈现给我们的关系是什么,那这个关系显然儿子跟妈妈的关系要融洽一些,他的事另说,我们现在谈关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发现改变儿子咬手这个行为是父亲,而不是儿子,也不是这个家庭,是父亲坚持要这样干。而这样干,你破坏了跟儿子的亲情。

主持人:不仅破坏跟儿子,跟妻子闹得也不愉快。

李子勋:你破坏了家庭的氛围。

李子勋:如果父亲有一天能够把表情放到跟儿子,跟太太那个表情上,觉得其实天塌下来也没什么,儿子就是咬手指,咬到到90岁,也不能证明我儿子就是失败的,假设他的心态你能放下来,而是让儿子感觉到,而不是说出来,感觉到爸爸怎么样,突然没有压力了,突然跟爸爸在一块儿很温和,很温暖,好像爸爸无条件接纳我,再也不在我身上找毛病,哪怕我撒个谎,咬个手指,干个坏事,在父亲的面前他都是非常稳定对我表示任,那你看看,我猜如果你真能够变到这个程度的话咬手指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主持人:你能否接受到李老师说那个说法,其实孩子咬手指这个习惯到现在还没有变,一直还是那么顽固,其实某种程度跟你的刺激,和这种重视有关?

父亲:怎么说呢,毕竟老师是专家,我是一个,就自己猜测,我觉得放松我能,肯定能做到,为什么对这个事情有利,我怎么做都能做到。

李子勋:太太可以完全站在爸爸立场上,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也许你的先生反倒会缓和一些。因为你的先生就会觉得如果我太太做的都比我狠了,他就会扮演一个和事老。这样的话让云鹤跟爸爸的关系变得松驰一点。

主持人:那刚才我们说爸爸妈妈说的多一点,但是我们对云鹤是不是有点建议,虽然咬指甲不是特严重的问题,但是它也是不太好的毛病,比如云鹤是不是怎么注意,他如果想咬的时候,他能用什么样的技术,控制一下,或者怎么一下,有没有这方面的建议呢?

李子勋:实际上就像他爸爸做过所有的努力,我相信父亲是一个非常非常尽职的父亲,尽管他的方式,但是他可能所有的方式都是试过了,真的试过了,现在唯一没有试过,就是给他买一个漂亮的指甲刀,然后爸爸和妈妈,尤其妈妈来教导孩子怎么剪指甲,你们组织,每个周六或者周五晚上,你们都要剪手指,等到那天你们三个人,一人一把指甲刀的比赛,看谁剪的最好。

父亲:这个办法不错。

李子勋:最完美。

主持人:一起剪。

李子勋:三个人同时剪。每个星期都做一次,而且大家都留着指甲,你不然没有指甲你就,而且有个奖励。

主持人:必须要剪,你要咬完你就没指甲可剪了。

李子勋:要有奖励,这个奖励要是云鹤喜欢的一个奖励。

父亲:也行。

李子勋:就是我们会把它游戏化,不会把它上杠上线,比如父亲原来他的问题就在于他把这个问题看的放大了。

主持人:很严重。

李子勋:严重了,这样反而解决不了,现在我们把它游戏化。

父亲:你来主持这个节目行不行。

李子勋:非常好。

云鹤:如果每一周来一回的话。

父亲:那你一周得一个奖品多好啊。

云鹤:那到不至于,也不一定。不是太少了。就是如果,当时我也会剪手指甲了,等三个人剪完之后,不管我们剪的好,还是好,如果我好还是不好,他如果当时就是有某些另外的缘故就是,不想给我买,他还不能直说,因为他毕竟承诺过了

云鹤:他也不能说自己剪的最好,因为好像能看出来,就有可能每周都是我妈赢。

父亲:不是。你担心你赢不了。那你还是没有信心。

云鹤:那不是担心。

李子勋:标准由你定。

父亲:对。

李子勋:好吗,云鹤,就是好坏的标准只有你来评判,这样你就厉害了。

云鹤:我呀。

李子勋:对呀。但是如果你的指甲很短,或者咬着咬着没有了,那你就输了。

主持人:连剪的指甲都没有了,那你肯定就输了。

李子勋:好吗,那就定下去,云鹤好不好,那跟妈妈爸爸握个手,达成协定,从下周开始,下周五开始。

李子勋:跟爸爸握个手,达成。你是男子汉,14岁了,跟妈妈再握个手,跟妈妈再握个手,答应了,从下周星期五开始,你们就要做。

主持人:好,那祝你们一家很幸福地生活,也谢谢李老师。

 

 

个案:女儿的创伤

    47岁的杨女士9年前和丈夫离婚,一人带着17岁的女儿小爱,相依为命。杨女士每天照顾女儿体贴入微,但是女儿不但对妈妈的关心视而不见,而且把自己完全和母亲隔离开来。回家和妈妈仅说的几句话就是吃饭和要钱。她的东西妈妈不能动,上周妈妈无意中碰了一下女儿的包,却引发了女儿的勃然大怒。

阿果:我是主持人阿果,今天的心理专家是李子勋。李老师,您好!

阿果:刚才看到小片,大家可能觉得有一些不解。不就是碰了一下女儿的包吗?怎么就会勃然大怒?具体是怎么回事儿?

妈妈:她当时正好在卫生间,她的手机响了,我就去找,我想可能在书包里,我就随手拉开了她的包,结果没有找到。我无意中一提,发现手机是压在包下面了。我正准备把手机拿过去给她,这时候她从卫生间出来,就说我翻她的包,就嚷着说:你又翻我的包了,谁让你翻我的包的

女儿:我觉得她好像是在翻我的包,所以我就说她。刚好很多事都压到一起了, 我就一下子喊了出来:你少动我的包,你动我的包干啥?

 妈妈:这一次确实是无意的,因为在这之前也动过她的包,那是故意去翻的,是想多了解一点儿她的事情。不管是学习方面的事,还是交友方面的事,没有别的意思。

阿果:想多了解是好心,但是了解的渠道其实很多,为什么一定要通过翻包呢?比如说跟孩子聊聊,谈谈心。

妈妈:她不跟你说,你没法跟她沟通。

阿果:你主动跟她谈过吗?

妈妈:她不跟你谈。

    杨女士告诉我们:其实自己确实只是想了解一下女儿心里是怎么想的。即使是无意的,女儿小爱对自己还是不依不饶。后来每天回家都把门锁得死死的,没经她的允许根本就进不了她的房间。

不让妈妈进房间,女儿小爱有自己的解释。

女儿:她做的有些事情我很不喜欢,我可以说是很讨厌她。

阿果:妈妈打过你吗?

女儿:打过,她跟爸爸离婚以后,我跟妈妈生活在一起。有的时候是为了学习打的,有的时候是为了看电视。那个时候特别爱看电视,她一看见我看电视就打,打得比较重。有的时候为一件莫名其妙的小事两个人就打起来了。我记得打得最狠的一次是:把我打急了,我就说:你要打是吗?你就把我打死算了。我就躺在那儿,我妈就用脚踩我的腰,踩得很重。她打的时候是恨不得把你打死的那种感觉,眼神就盯着你,很凶的,好像今天我一定要把你打成个什么样子才罢休的那种感觉。

阿果:女儿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

妈妈:是,大部分是真的,可能就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当初我是把所有的精力、或者说生活的全部吧,都压在这个孩子身上了。我当时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她把学习搞好,带好她。但是她就是离不开那个电视。你说她一句吧,她有好多句等着你。或者她就是一脚,把凳子一踢,要不她就把门砰的一摔。其实我说你一句,你起来走了,或者你不吭声儿,我也就算了。她好像反应特别激烈,逼得你去打她。最近这两年几乎没打她了。

    妈妈承认自己刚和前夫离婚,因为心情不好,经常动手打小爱。但是她也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她觉得有几个父母不打自己的孩子的,而且她认为这也不能成为孩子不认妈妈的借口。

    但是小爱却拒绝接受她的解释,小爱说自己从三年级开始就经常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欺负,父母甚至都不帮她。记得有一次就因为作业没交,被老师打断了左肩骨,而父母对此都没什么反应。女儿:那次是写完作业,我最后交了。上课之前,老师把我叫到讲台旁边,然后就拉着我的胳膊。我那时候很瘦小,把我拽倒了。我前面是桌子,对着桌子她又把我拽回来,被摔倒在地上,把肩窝摔断了,是左肩窝断了。我记得当时我站起来,整个泪就下来了。我在班里她扇我的时候,我从来都没有哭过。那回站起来,我就哭了。我想可能是打重了,而且听到咔嚓一声响。

阿果:后来家里知道了吗?

妈妈:受伤以后才知道的。

阿果:知道以后,你们是怎么做的?

妈妈:我们知道以后,就找到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后来出面解决了,也就算了。

女儿:从那个时候开始,同学就可以欺负我了。就觉得好像老师已经讨厌你了,那大家欺负你是很正常的事情。到四年级这种情况几乎天天都有,开始会跟妈妈爸爸说,同学又欺负我啦,或者又恶作剧怎么怎么的。他们有时候会跟我说,要么忍着,要么你就别理他们。

妈妈:我们也找过老师,好像作用不大。因为那么多同学,老师不一定每次都管得过来。你找得多了,老师也就说,就你事儿多。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她。

阿果:你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在学校同学都欺负你,你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是不是爸爸妈妈没有及时地保护你,或者没有想办法,所以你现在对他们有意见。

女儿:我总觉得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李子勋:那我们想想小爱,她内心真的是充满着愤怒,尤其是亲人不理解,外人还好一点。妈妈、爸爸、老师。老师就像父母一样,相当于亲人。她受的伤害都是来源于这个比较多。因为爸爸妈妈打她,她无路可逃,又反复长期地挨打挨骂,或者是忽视。那么这些都会让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格变得孤僻,变得退缩。我觉得她的性格和一般孩子不太一样。她不得不通过恨,通过冷漠、拒绝,包括不让妈妈知道一切,来保护自己。那么这个时候妈妈骂她也好,打她也好,她内心那个痛苦会轻得多。就像我们被一个陌生人或者敌人伤害,我们不会那么痛苦。但是被一个亲人伤害,会很痛苦。所以她会把老师看成是敌人,她不会跟他们接近,拒绝甚至逃跑或者是采取很多办法,她要保护自己。

妈妈:是,我就想着,像她这样如果走上社会,人际关系都处不好,怎么生存啊。

女儿:那天因为学习的事情已经说过我很多次,包括我的小妹妹,就是我四姨家小孩儿,她追过来说:姐姐好好学习哦。我当时就是那种恼羞成怒的感觉说:你滚。我就骂她。砰,把门给踢上了。后来我妈觉得我在家里乱发脾气,把亲戚们都得罪了。

李子勋:就是因为小爱对亲人的愤怒太深了,而且这种愤怒会让她的性格遭到扭曲。如果用心理学来诊断的话,她现在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好,包括跟亲人的关系不好,就是PPS二型。如果是 PPS一型,那是由重大的突发性创伤引起的;那么二型就是缓慢的儿童时期遭受来自亲人的虐待、冷漠、暴力引发的一种儿童性格问题,甚至导致病态人格,这些是我们常说的抑郁。也是我们说的PPS的二型。那么小爱她在很多情况下都比较接近这种。

专家分析发现:因为童年的创伤造成小爱对妈妈的仇恨和愤怒,所以现在和妈妈变得水火不容。妈妈也很后悔自己当年的忽视造成了女儿现在这个样子。但是小爱对妈妈的愤怒由来已久,该怎样做才能让女儿改变对自己的态度呢?为了更好地帮助小爱,专家让小爱画了一幅画。

李子勋:她渴望有个家,渴望有一个很好的家。而且她把这个家框起来了。这是什么?

女儿:河、小溪。

李子勋:有一个河挡着,这个家要安全一些。而且它是封闭的,只有一个桥能过去,也就是说你在这里面是很安全的。

女儿:对,而且我觉得很舒服,很幸福的那种。

李子勋:这里面没有另外的人,就是你一个人。

女儿:对,这就是家的感觉。

李子勋:那现在小爱你能闭上眼睛吗?

女儿:可以。

李子勋:闭上眼睛相像这个房子,现在你推门进去会看到什么?

女儿:推门进去会看见一张床,还有书桌,书桌上有一面镜子。

李子勋:那你走到镜子前面看到的是自己吗?

女儿:不是,是爷爷和我,还有奶奶。

李子勋:是爷爷、奶奶和你,是你们三个人。但实际上是你一个人走进去,对吧。那么还有呢?再看看周围?

女儿:有一个旧颜色的方桌,是红的。

李子勋:现在你慢慢去把窗子打开好吗?

女儿:打开了。

李子勋:你闻到了什么?

女儿:没有。

李子勋:有没有清新的空气?

女儿:没有。

李子勋:推开窗子跟没推开一样的吗?

女儿:不一样。

李子勋:有阳光的感觉,阳光会照进来对吧?

女儿:对,很暖和的感觉。

李子勋:哦,温暖的感觉,那就让窗子开着,你看看你的房子里面还缺什么?

女儿:缺椅子。

李子勋:是什么椅子,是硬硬的木头椅还是沙发?

女儿:是木头椅,带靠背的那一种。

李子勋:有没有想到房间里面放一点花,养个宠物?

女儿:有一只狗。

李子勋:这个狗你认识吗?

女儿:我认识。

李子勋:它叫什么名字?

女儿:它叫欢欢。

李子勋:它在哪?

女儿:在房子里,在床旁边蹲着。

李子勋:看看这个地和看看天花板,有你不满意的地方吗?

女儿:有灰啊,感觉暗暗的,不是那种很白的感觉。

李子勋:地下有灰是吗?

女儿:地面不是那种很新的瓷砖,是那种很旧的石灰啊水泥之类的。

李子勋:地面干净吗?

女儿:地面也不是很干净。

李子勋:假设你旁边有一个墩布的话,你愿意把这个地面擦干净吗?

女儿:嗯,不愿意。

李子勋:现在你看看天花板,你说天花板比较暗。有什么办法让这个暗变亮一些?比如说打开电灯或者是让你的门打开,或者在你的屋顶上开一个窗子,让阳光直接射进来?

女儿:我会开灯,可以把灯打开。

李子勋:对。然后你还会做什么?

女儿:然后我会找东西,把上面的灰弹掉。

李子勋:哦,当屋子亮起来以后,你会把屋子里的灰啊都弄掉。

女儿:对。我会让它感觉不那么暗了,把它弄干净好了。

李子勋:很好。现在我们要找到让小爱打开的那个灯。小爱你可以睁开眼睛看着说。小爱对她的内心建构还是可以的。我很惊讶!尽管她遭受那么多的创伤,但是她足够的坚强。

阿果:你怎么看得出她的坚强?

李子勋:第一个她可以打开窗子,而且她能够感觉到打开窗子会亮堂一些。而且她对家庭的安排,床是代表她有栖身之地,可以在那儿居住。而且说到宠物的时候,她会想到有一只狗,宠物是象征着友谊。也就是说她的生活不像妈妈说的那样完全不跟别人交往,也有她喜欢的人。这就是她还想着友谊,那么在这个里面她也想到了爷爷,尤其是在镜子里看到了爷爷、奶奶。爷爷和奶奶是小爱内心的一个依恋对象,而不是妈妈。

女儿:我爷爷从小到大没有动过我一根手指头,从来不打我,也不骂我。我十几岁了,跟着爸爸妈妈住,每个礼拜天回爷爷家,爷爷第一件事就问我你想吃什么?想吃什么你自己去买。我就撒娇说:我不去那你在家坐着,他就跑出去帮我买。

我总是感觉好像在爷爷那里得到的,可能是我真正需要的。

李子勋:尽管小爱的镜子里面看到的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但是小爱有一个爱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爷爷的爱,有爷爷的爱才使她没有真正的孤独。因为她曾经被爱过,她曾经跟爷爷形成过依恋关系,这个依恋关系使她相信:亲人里面还是有好的。当她心中有了这盏灯,她的希望就点燃了,她内心的那些黑暗的、肮脏的,或者是我们所说的灰,她会去把它打扫干净。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问小爱,你未来想做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把你这个灯打开。

女儿:我想要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的空间,还是自己的兴趣。要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我不希望再像以前一样,好像总是一个人,总是被别人无端地横加干涉。

阿果:那你能告诉我,你希望妈妈怎么改变,就不会干扰你去实现这种内心想象,比如说自己的人生,自己所感兴趣的事?

李子勋:我觉得不要问得太多,让她保持一些神秘,也就是说神秘感吧。因为有些东西你跟她说多了,她也不能完全理解,反而会增加她的烦恼。小爱要接受一些正规的心理辅导,因为从心理学来看,小爱是一个慢性的创伤,一个从小来自亲人的创伤,这种创伤远多于学校的创伤。学校的创伤只是加重了这种被伤害的体验,让她感觉到无力,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所以这样的孩子她的内心是要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专家告诉小爱:她现在的年龄已经完全可以保护自己了,已经没有老师可以随意敢伤害她,因为她已经学会了怎么做。另外,我们仍然要鼓励小爱在人际交往中,不要投入太多的热情,要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不亲也不太疏远。因为小爱在人际环境中,有一种深度的不安全感,这个不安全感会让她拉开距离。

女儿:我觉得包括我妈妈在内,如果挨我很近,我就会觉得很难受,很紧张。

阿果:所以,心理医生要来帮助小爱重建一种交流模式和互动模式,要学会平等地、安全地、友好地和别人交往。小爱小时候的创伤真的要恢复,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妈妈的努力也很重要。

阿果:那你觉得妈妈能做什么呢?

李子勋:妈妈这段时间真的应该按照小爱所希望的、不要过多地去试探她内心的东西。如果女儿不愿意说,你就说我女儿能自己搞定。不管她面对什么事情,如果她不想求你帮助,或者不想要求你做什么,你就相信女儿的能力,她可以自己解决好。

妈妈:那我就顺其自然。她愿意告诉我,就告诉我。她不愿意告诉我,我就尽量往好的地方想吧。如果真的能做到她所说的,我会觉得很好。我知道过去这一切,对她来说真的是挺残忍的。

演播室结束后,杨女士带着女儿走进了心理咨询中心。在那里小爱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心理治疗,我们希望小爱健康快乐。

 

 

父母跟孩子说理的技巧

来源:央视国际

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其三,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个案:父子协议

2006年6月23日,45岁的王强和自己的儿子小健签订了一份父子协议书,其内容是14岁的小健每天可以上网8小时,但要保证按时到饭桌上吃饭,对于这份协议,老王的妻子郭英觉得实在是太荒谬了,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怎么父子之间能签协议呢,只有说是做什么买卖,或者什么,双方签协议,怎么这个亲情能签协议吗?

老王之所以和儿子签订这份协议书,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儿子的网瘾已经到了让他无计可施的地步。3年前,一向乖巧听话的小健,突然迷恋上了充满暴力和血腥的网络游戏,一开始每天还只玩两三个小时,但是时间不长,他就开始整夜整夜地泡在网上,而且连性格都有了变化。虽然郭英并不赞成丈夫用签协议的方式,来解决儿子的网瘾问题,但她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不过让她略感安慰的是,在最初的几天小健居然能够严格执行协议,郭英和丈夫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但是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儿子上网又超过了8个小时,当丈夫按照协议制止儿子上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老王怎么也没有想到,养育了14年的儿子居然会向自己挥起了拳头,然而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像发疯一样的儿子把他打倒在地搜出20块钱之后,竟夺门而出又跑去了网吧。郭英觉得儿子迷恋上网络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自己的孩子以前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却听话懂事,她想不明白儿子怎么会莫名其妙地迷恋上网络呢?她觉得如果不赶紧找到原因,解决儿子网瘾的问题,那他们的家庭矛盾冲突就没办法解决,也许儿子还会做出一些更出格的事情。

爸爸:现在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事,我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比如说上网,吃饭,刚才他妈妈说的坚持不管,他总是坚持不吃,弄的三四天都不吃饭。

主持人:爸爸说我能理解,就是我想惩罚他一下,但是他就真的要惩罚自己,让你惩罚成,我就是不吃饭,那这时候爸爸就心疼了,心疼了怎么办?

杨凤池:那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爸爸的问题。比如说有一个小孩,他跟您说了,我要杀一人,您要不让我杀我就自杀,爸爸怎么反应。

爸爸:阻止他杀人。

杨凤池:阻止他杀人,他要自杀呢?

爸爸:起码我想他对社会没有危害。

杨凤池:就是如果他说我非得杀这个人,你不让我杀这个人,我就自杀,那意思就是说我以自杀要挟我父亲,让我去犯罪,那做父亲的现在怎么想,就是我宁可让他杀一个人,也别让他自杀,这时候他很有可能犯罪,而我豁出去没这儿子,他自杀就自杀,我也不能让他犯罪,那还自杀吗?很少见自杀的人,先声称我现在要自杀,很少这样。

主持人:那这个比喻如果放在小健身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杨凤池:我就是想跟王先生拿那个比喻来说明小健的绝食。

我要上网,你要不让上网,我就自杀,加入我们说,您是不是特痛恨他网络成瘾,假如说他上网,咱就算是一个特别不好的行为,就是比他绝食还坏的一个行为,对吧,那您是不是选择,我就不让你上网,我就不让你沉迷于网络成瘾,你爱怎么着怎么着,那这样子会怎么样呢?

主持人:咱们问问小健。

儿子:那就不上了。

杨凤池:就是如果要死了,就不上了是吧。

爸爸:他总是坚持不吃,弄的三四天都不吃饭,这样我们怎么办?

主持人:恐怕一般来说,不等到儿子真觉得饿的时候,爸爸那儿已经心疼的不行了,早就缴械投降了对吧,所以儿子就吃定这一点了。

杨凤池:所以小健我跟你说,如果你真是离不开网络,你看网络就像生命,你要陷入网瘾就像你的生命一样,你不珍惜你的生命,那你不想要这个生命,爸爸妈妈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不可能24小时看着你,但是如果你要真不是说对生活已经厌恶了,而只是说要要挟父母,希望你把这一套收起来,聪明的孩子从不要挟父母。

儿子:同意。

主持人:那爸爸妈妈父母既然意识到小健,你们这样对待他,肯定是要害了这个孩子,那有没有可能你们以后不妥协,不让步。

爸爸:如果是这个方面的问题,我确确实实是惯的,或者是什么的话,那他愿意几天就几天,就像刚才杨老师讲的那个大森林事件一样,那将来成了废,还不如现在叫他改变,能改变就改变。

杨凤池:这个话我爱听,不是说符合我的想法,是符合这件事情的本质,因为我们与其这么下去,让孩子最后自己慢慢慢慢变成废人,还不如我们痛下决心,现在让他吃点苦,我们自己也忍点苦,让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主持人:那妈妈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也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促进爸爸做到。

杨凤池:我想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上要采取一致的态度,这是一最基本的教育,家教的这个原理,现在我们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妈妈的教育方面比爸爸要好一些,有些原则性,所以是不是这样,爸爸把两个人协调立场的主导权交还给妈妈,只要你们俩意见不一致,我倾向于你先听从妈妈的意见,然后您尽量跟她保持一致,来对这个孩子,对这个孩子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会感觉到爸爸妈妈现在对我越来越不好了,怎么他们原来帮我干的事,现在不干了,然后您自己心里觉得有点难受,你看让妻子受委屈了,但是你们双方都得忍一段,要忍住让他受委屈,让他受罪,受累就是对他好。

妈妈:这一次我也是有决心,我说要夺权,这孩子要我管,他能配合我,比如说有一次天挺冷,看天气预报特别冷,早晨起来吧,我说你穿上上衣,他不穿,不穿我就没再坚持,他爸爸说那你得给他穿说,中午冷怎么办法,我给他送去吧,我说不用,只要他冷了以后,他第二次他就记住了,妈妈给我说的话,叫我穿上衣服,我第二次我就穿上,如果说我们给他送去的话,永远感觉不到冷,所以说我就坚持这样,没有给他送。

主持人:最后的结果呢?

妈妈:最后的结果就是他回来以后,妈这真冷,我说跟你说了吧,叫你穿,你不穿,我说妈妈什么时候是害你的,是爱你的,你要听妈妈的话。

杨凤池:这孩子享的福多了,吃的蜜多了,要受点苦,要吃点苦,要受点累,然后他会反过来进一步感激你们两位对他的这些照顾,他才知道什么叫幸福。

主持人:小健你愿意让妈妈管你?

儿子:嗯。

主持人:妈妈要是管得严呢?

儿子:也行。

杨凤池:所以从今天你参加《心理访谈》开始,可能要开始你一个比较艰辛的生活历程了,以后你要自己找点苦吃,以后你要干点自己觉得特苦,特累,但是还得要坚持干的事,爸爸妈妈以后可能对你照顾不那么仔细了,有的时候你要求他们经常会拒绝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呢?

儿子:我还喜欢呢。

主持人:还喜欢呢,为什么?

儿子:不想过那种生活。

杨凤池:他现在也确实到了这个独立期了,他要求自己,掌控自己。

主持人:如果像妈妈刚才说的,爸爸真的把那衣服给你送的话,会怎么样?

儿子:我不穿。

主持人:小健也慢慢越来越大了,男子汉说话算数的,以后将来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谢谢你们到这儿来讲自己的事情,也谢谢杨老师的指导,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我们的节目,再见。

 

孩子不愿做作业,怎么办?

来源:央视国际

每天晚上,小勇总说他要做作业,但是接下来却一拖再拖,迟迟不动手,直到睡觉时间,他还是没有把作业完成,尽管我为他准备好纸笔,陪着他却总是枉费力气。尽管我想尽千方百计,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开始还好些,没坚持几天又故态复萌,现在他成绩更差了,似乎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有能力比现在做得更好的。

如果孩子出现类似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做?

●父母要冷静处理,正面教育。不要因为孩子常常不做作业就过分指责,责罚他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也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寓教于乐。孩子因为爱玩,节假日家长可以陪孩子去玩个够,游戏、爬山、打球、下棋等等。在玩的过程中,找机会跟他讲些古今中外名人用功读书的故事,要孩子向名人学习,学好知识本领才能做好自己喜欢的事。这时候还可以告诉孩子,父母节假日可以去玩,但上班时间不能玩;好孩子课余时间可以玩,但上课时间不能玩。在玩得高兴时,孩子比较容易听进道理。这样寓教于乐,使孩子明白学习和做作业的意义。父母再想办法加强督促检查,让孩子课堂上专心听讲。有能力的家长课后可以陪同孩子复习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技能,并指导他认真完成作业。

●想办法激发孩子做作业的兴趣。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你惩罚他,不如他完成作业时你奖励他的效果好。当一份作业看起来过多的时候,就把它分成若干份,按份设奖。每当孩子成功完成一部分,你就给他一个奖励。比如,与孩子约定如果他完成作业的三分之一,将可以有一样他喜欢的小东西,或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如果完成了作业的一半,可以允许他多看半个小时的电视,或得到一个冰淇淋,这样一来激励他不断地努力学习。如果他可以按时完成全部作业交给老师的话,则可以有更多的奖励。父母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列出一个他愿意争取的奖励清单,但不是什么昂贵的、特别大的奖励,可以是一些食物奖励,如可以吃些小零食,或者是给小玩具,又或是和父母一起玩棋等。这样你就能保证经常提供奖励。如果孩子能完成作业就鼓励他,本身也是在清楚地告诉孩子你要求他怎么做。然而象孩子有小小进步父母要给予奖励一样,他做不到时,小小的惩罚,也是必要的。父母要不断地坚持对孩子的成绩进行多表扬、少批评。当孩子能按时完成了比较难的作业时,父母要明确地表扬说:你都做对了,真了不起。当他不用你唠叨,自觉完成了作业时,应加以表扬:今天真认真呀!这样一表扬,第二天孩子将会更积极地做作业。

●培养信心。家长应正视孩子的能力,对学习的要求要循序渐进,当孩子成绩下降时,不要一味责罚,应适当加强辅导,并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这样一来信心渐渐有了,做作业就变得主动了。

当然,孩子不愿意做作业还有其他原因。有的孩子因为受了老师的批评,因此不满而不做作业。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种情况,那么家长最好去找孩子的老师谈谈,应如实对老师说:孩子对老师的批评非常在意。希望老师谅解孩子,并寻找机会,给予鼓励。只要老师多鼓励少批评,孩子会逐渐对做作业感兴趣的。

有的孩子智力差些,基础差跟不上其他同学,完成作业也很困难。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联系孩子的老师,请老师较为明确地指点孩子的学习和作业,或者请老师布置难度略小一些的作业,或许对孩子有帮助。难度小的作业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较快地完成作业,并及时表扬他,可以激励他努力学习,这样信心渐渐有了,成绩有提高,那么他也不会再害怕做作业了。

有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在书桌上学习的习惯,做作业不能精神集中,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样家长就应在家庭里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为孩子找一个专门做作业的地方,在孩子做作业时,必须拿走玩具、食物,把客厅音乐、电视音量调小,让孩子在安静的地方做作业。另外要准备有文具盒,装上橡皮擦、小刀、纸张等,以免孩子因为找这些工具而影响作业。

成绩差和不爱做作业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孩子因为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吃力,稍有难度的作业便不愿做,当天所学知识没有巩固,导致成绩差,学习跟不上其他同学,就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更懒做作业,如此产生恶性循环。于是家长应尽力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的上进心,从而主动完成作业。

 

 

个案:老师的孩子不好管

31岁的李秋和丈夫孙先生都是小学教师。一年前,这对夫妇惊讶地发现,他们能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却开始管教不了自己9岁的儿子仲秋了。特别是母亲李秋,她觉得儿子简直就是在和自己作对.你说东他偏往西,而且动不动就哭天嚎地。人常说:儿大不由娘,可这孩子才9岁,怎么就如此逆反呢?李秋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主持人:李秋你觉得管不了儿子,在什么事上管不了他?

妈妈:比如说我给他安排任务,让他做一些老师没有布置的作业,看一些课外书,或者是增加一些阅读知识,就是这些管不了。他说他生不如死,让我打死他,说活着还不如死掉。

主持人: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生不如死?

妈妈:修改作文,我觉得他写得不够好,让他修改,他不愿意。他说他生活得太不幸福了。因为我支配了他的人生,让他过得不幸福,生不如死。当时听了这话我很震惊。以前从来没听过这词,从他嘴里冒出这个词。他说你干脆把他打死。听了他的话,我心里难过极了。他又不停地哭,抓住我的手,不让我打他。我很伤心,把他推到另外一间房里去了。

主持人:当时跟妈妈说的那几句话,是怎么想到的,挺像大人说的话?

孩 子:因为在书上看到过,文章里有,就简单地应用了一下。

主持人:你真的是那种感觉吗?

孩 子:嗯。心里面不痛快,就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义。

主持人:妈妈做了什么,你觉得她支配了你,让你觉得不幸福?

孩 子:让我做事,如果不去做的话,她就打骂我。

妈 妈:我打得比较多,小时候他特爱哭。他有什么不满意可以直接跟我说。他不高兴就哭,我听了很烦,觉得很难受。

爸 爸:我觉得儿子有些时候很过分。

主持人:怎么过分?

爸 爸:就是一点任务都不想完成。现在的情况就是,妈妈安排他干什么都非常难,任何一件事情,你叫他收拾一下碗筷,他就不干。

主持人:一般你是支持妈妈的?

爸爸:妈妈安排应该是非常正常。因为我们是教书的,都希望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做一些功课,家长布置作业,但是我们自己在家里教自己的儿子还不行。

访谈现场,夫妇俩分别叙述了对儿子的不满。他们说:因为孩子爱哭,母亲确实也打骂过孩子,但打得并不重。他们认为这并不能成为孩子不听话的理由。然而对于父母的指责,仲秋的回答却出乎主持人和专家的预料。

主持人:妈妈管你,怎么就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孩 子:因为她不太爱我。

妈 妈:他老感觉我不爱他,他一直是这种感觉。

主持人:怎么不爱你?

孩 子:因为妈妈叫我,经常都叫成爸爸的名字。

主持人:你很在意这个事吗?

孩 子:嗯,很在意。因为我觉得妈妈把我叫成爸爸,是因为她心里只有爸爸。

妈 妈:刚才在外面,他就说过,我刚才又叫错了一次,又提醒我。

主持人:只有这一件事情,妈妈重视爸爸,不重视你,还有没有别的事情表现出来?

孩 子:还有别的。我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都只吃炒饭,而晚上只要有爸爸我们就会吃肉。

主持人:可是晚上不是你也吃吗?

杨凤池:仲秋那意思是说:我是沾我爸爸的光才有吃的,是不是?

孩 子:是。

访谈现场,9岁的仲秋显得异常委屈,他说妈妈对爸爸一直是百依百顺,要星星不给月亮,而对自己却总是冷若冰霜。孩子的说法让妈妈也觉得很委屈,她告诉我们:儿子五岁以前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对孙子特别疼爱,小仲秋经常是说一不二。可是两年前,李秋开始接管儿子后,仲秋却总觉得妈妈对他不好,而且独立性还特别差。

妈 妈:最开始的时候,让他一个人睡,半夜就到他奶奶床上去。现在就是半夜到我们床上来。

杨凤池:你现在还想跟妈妈睡觉是吧?

孩 子:嗯。因为我一个人感到寂寞,有时候会很冷。两个人在一起睡就不会那么冷,不会寂寞。

杨凤池:是不是只是吃奶的小孩才跟妈妈一块睡,长大了就不应该跟妈妈一块睡了?我想问问妈妈,这孩子长这么大了,为什么还愿意跟妈妈一块睡呢?

妈 妈:我也找不出其中的原因,我就觉得他心理年龄有点偏小,9岁的孩子不应该那样。

主持人:可是他说的那些话,人生的意义,不像很小的样子。

妈 妈:生气的时候说话显得很成人。但是平时的表现、比如玩东西,我都感觉他太小了。老是希望他大气一点,胆子大一点。

杨凤池:孩子的心理成长,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妈妈,孩子一生下来就跟妈妈有着亲密的联系,从情感到身体,孩子就有安全感,对生活有信心,他情绪就会比较稳定。如果他没感觉到妈妈的话,只有采取退化的方式,我要跟你睡,你是妈妈,你还不让我跟你睡,连基本的妈妈都不够,所以他就会觉得生活不开心。

妈 妈:有时候他就这样骂我,说你没有资格做我的妈妈。

主持人:你是对他爸爸的关心比对他多吗?

妈妈:以前是这样子。那时候他跟他奶奶很亲,我和他爸爸经常在一起,他就和他奶奶在一起,我们那时候好像是住在一个屋子里面的两家人。他和他奶奶说话说得很开心,经常从房间里面传出那种很快乐的声音来。然后我和他爸爸就在我们的房间里面,那样的情况比较多。小时候他基本上就是把奶奶当妈妈。

杨凤池:咱是不是让孩子先下去,我看跟他的关系不大了。而且咱们再讨论下面的话题,对孩子就不利了。

 

夫妇俩的叙述似乎让专家发现了问题的端倪,访谈进行到一半,专家让仲秋暂时离开演播室。随后给妈妈做了一个测试:这个横坐标是儿子的年龄,纵坐标是感情投入的图表,让妈妈分别画出从儿子出生到现在,她对丈夫和对儿子的感情投入百分比。

杨凤池:现在她画出了一幅很有意思的图,这两条曲线让我们一般做母亲和做父亲的人看去,有点不太适应。通常我们做丈夫的感觉到:孩子出生以后,太太会把大部分的精力和爱投入到孩子身上。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生了孩子以后,一点也没影响她对丈夫投注的热情和情感,甚至这孩子都已经到了5岁或者7岁,他对丈夫的情感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比例、投注着相当大的比重。

主持人:这孩子一岁到五岁的时候差不多就是100%。

杨凤池:也就是说,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在孩子1岁到5岁,或者5岁以前,他几乎感觉不到他还有一个妈妈?

妈妈:在以前,别人也说过我,那时候和老公就是成双入对地逛街或者出去玩,结婚十年了,别人都觉得我们不是有孩子的人,像情侣。

主持人:妻子画的这个图形你也是这种感觉吗?

爸 爸:差不多。

主持人:那你在儿子身上投注的和你在妻子身上投注的跟她这个情况相近吗?

爸 爸:不一样的。

主持人:你是什么样的曲线?

爸 爸:对儿子几乎是100%的。

主持人:对儿子是100%,对妻子呢?

爸 爸:就少得多。

杨凤池:让他再拿一种颜色,再画一条线,他就画一个他对儿子投注的就行了,剩下的就是给他太太的。

主持人:这是丈夫对儿子的,对妻子一直是差不多的。丈夫对儿子一直投注的感情比例比较高。

杨凤池:这里头有一个错位的问题了,小琴你发现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失衡。

主持人:妻子追着丈夫跑、丈夫追着儿子跑、儿子追着妈妈跑,是这种情况啊?

杨凤池:当丈夫把这么大比例的情感投注儿子的时候,太太同样把这么大情感投注给丈夫,太太会有失落感,因为她投注给丈夫的感情,她发现回报不足。

妈 妈:有那种感觉。

杨凤池:所以在母亲感觉到自己应该做母亲了,应该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带着一股不好的情绪来的,就是你把我爱丈夫的情感剥夺走了不少。当然这句话她始终没说过。

妈 妈:说过。

杨凤池:你要是说过的话,那表现会更厉害。

主持人:那儿子觉得妈妈更爱爸爸,妈妈又觉得儿子更爱爸爸。

杨凤池:所以妈妈觉得没人爱她,她会把这种愤怒无形当中传递到儿子那里,然后她自己稍加思考就会觉得这个愤怒不合理,不像个妈妈。于是她换了一个老师的面孔出来,好好学、好好做,不许这样、不许那样。

妈妈:好像我只有管没有爱,我自己都有这个感觉。管完以后,我自己觉得好像我在完成一个任务。你做了我就心安理得了,你不做,好像心里面这个责任没有尽到。

专家认为,孩子之所以不服妈妈的管教,源于李秋对儿子的情感投入不够。对于专家的分析,李秋表示认可,在沉默了几分钟之后,她向专家讲述了一个一直埋藏在心底的故事。

妈妈:那时候我得了椎间盘的病,已经怀上了一个孩子,但是得了椎间盘要动手术,就不能生孩子,就流产了。接着下个月又怀上这个孩子,身体很虚,完全没有做母亲的准备。当时他父亲很老了,已经67岁了,还没有一个孙子。在那种情况下,我就感觉是完成一个任务,继承香火的任务。觉得生完孩子不关我的事了,所以孩子刚出生就奶奶来带,老公比较疼爱儿子,我对儿子好像没那种感觉。

杨凤池:要依着你本人的愿望,你是不想要这个孩子。

爸 爸:孩子来得非常意外。

妈 妈:孩子来得太早了,那时候刚结婚。

杨凤池: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是为这孩子不听话而来的。但是当我们发现,是你不接受这孩子,不给他母爱,现在这孩子不接受你管理,是很自然的事。

主持人:但是现在她爱的方式恰恰又是管,好像她想把孩子拉近,实际上方法不对。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现在用什么合适的方式再把儿子拉近到她身边来。

杨凤池:妈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当你回到家里的时候,你首先要恢复自己是母亲这个角色,一定要把老师的角色暂时放着,进门之前先把老师的外衣脱掉,然后要像妈妈那样去爱孩子。现在我们希望你恢复做妈妈的那种母性、那种感觉。用那种情感去跟儿子说话。他是个孩子,他首先需要爱,你必须恢复这种感觉。

杨凤池:咱们现在请仲秋上来。仲秋,刚才我注意到你坐在这儿,你一直用右边的胳膊扶在妈妈的座椅扶手上,是不是想跟妈妈贴近一点。

孩 子:嗯。

杨凤池:你希望妈妈为你做点什么呢?你看着她的脸说。

孩 子:妈妈我想和你说话,和你一起。

妈 妈:没关系,以后妈妈会多和你说说话。

孩 子:我想让妈妈抱抱我可以吗?

妈 妈:好的,别哭了。

杨凤池:你坐到妈妈腿上可以吗?搂着妈妈脖子。好不好啊?

孩 子:好。

杨凤池:是不是觉得生活变得幸福了。

孩 子:是。

杨凤池:妈妈抱着儿子心里是什么感觉?

妈 妈:觉得挺伤心的。

杨凤池:你喜欢这儿子吗?

妈 妈:其实觉得他挺可爱的。好了,别哭了。

杨凤池:你能不能两手搂着妈妈的脖子,妈妈两手搂着儿子,搂一会儿。仲秋幸福吗?

孩 子:幸福。

杨凤池:妈妈要把儿子再搂近一点,抱起来让他再贴近一点。

妈 妈:别哭了,别哭了。以后我一定对你好一点,不会再骂你了,有什么事都和你商量着做,好不好?

孩 子:好。

杨凤池:你们三口拥抱在一起好不好。幸福吗?

孩 子:幸福。

杨凤池:以后听爸爸妈妈的话,好不好?

孩 子:好。

杨凤池:以后你再要求他学习,我估计也没有那么大阻力了。但是你记住:学习的事,应该始终在你们母子当中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母亲要爱孩子。

主持人:我觉得李秋今天来得还是时候。因为孩子还只有9岁,对爱的弥补应该是来得及的。希望你们一家能够从现在开始生活在爱的气氛当中。谢谢你们到这儿来讲自己的事情,也谢谢杨老师的指导,观众朋友感谢你收看我们的节目,再见!

 

个案:冷酷的心

前不久,张女士接到儿子的一个电话说“你再也见不到我了”,当时她脑子一片空白,扔下手里的活便匆匆地赶往家里。但当她推开家门的一刹那,家里的一幕让她惊呆了,墙上贴满了恨字,餐桌上还用刀插了一个恨字。

主持人:文魁,墙上那么多恨字都是你贴的?这怎么回事,还用刀插了一张在桌子上。

文魁:当时觉得妈妈比较坏吧,想吓吓她。我也不清楚,当时觉得很奇怪,可恨妈妈了。

主持人:那妈妈做了什么让他觉得难以忍受?

妈妈:这就是我不清楚的地方。当我看到那些字心里很惊讶,感觉他真的走了。我最先去求助派出所,看看能不能找到他,但是派出所说他刚出来,不可能马上失踪就找他,你回去等一等,会回来的。之后,我又回去了,坐在家里发呆。

主持人:你是走了吗?

文魁:没有,我躲在家里的柜子里面了,从柜子缝里看妈妈的反应。妈妈当时很震惊,而且很着急,出事以后立马出去找我。我觉得妈妈对我也是怪好的,但是既然已经开始做,那就要继续做下去。

主持人:当妈妈再次回来时,你还在柜子里继续藏着吗?

文魁:当时我都出来了。

文魁告诉我们,他这样做就是为了折磨母亲。但是对于儿子的说法,张女士却表示理解。她告诉我们她曾经和儿子分离长达七年之久,在儿子小的时候,丈夫经常在醉酒之后对她拳打脚踢,而且对家里的事情从来不闻不问。这让一直勤俭持家的张女士根本接受不了,于是便在在儿子七岁那年偷偷离开这个家,而这一走就是七年。七年里,由于种种原因,母子俩一直很少见面,直到一年前张女士和丈夫离婚后,母子才得以团聚。由于长期没有照顾孩子,文魁有些冲动的做法,张女士也能理解,但她没有想到这仅仅是个开始,从那以后,儿子不仅处处和她作对,而且还拿她当仇人一般对待。

妈妈:他就是踹我,一脚一脚往我胸口踹。

主持人:文魁,你当时是怎么回事呢?

文魁:当时我就是不想上学了,妈妈也别管我。

文魁说他只要一看到母亲首先想到的就是恨,但是对于自己的经历他却闭口不谈。我们的记者在前期采访时了解到,在母亲离开的7年里,文魁经历了很多其他孩子都不曾经历过的坎坷和苦难。7岁时母亲突然不辞而别,父亲又整日沉溺酒中,对他不管不问。文魁童年里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挨打、挨饿、和被别人嘲笑中渡过的。

主持人:那段时间想妈妈吗?

文魁:那段时间谁都不想,先填饱肚子再说。

妈妈:现在他心里就老想着过去的事,不往前看。他说恨我,怨我当时没把他带出来,让他在家里受罪。我说妈妈当时出来,也是蛮困难的。外面打工很不容易,我都负担不起你。他说当时你吃苦,我也跟你一起吃苦,你不应该把我放在家里。他现在就是气我,直接明白地告诉我,就是气我。现在我俩一起出去买东西,东西贵了,说看一下便宜一点的,他就立马不开心了。好像就说你那么小气干什么啊?现在他用钱都不心疼,好像谁想要,他撒手就撒给人家,不会心疼,把钱浪费掉。

主持人:文魁,你是在心里面记妈妈的仇吗?

文魁:是有仇,她走了四五年了,仇多少都会有一点。

主持人:杨老师,你觉得文魁回到妈妈身边,这种表现是什么意思?

杨凤池:文魁就是要让妈妈难受,让她体会自己经历过的难受。他对妈妈的不满、怨恨都通过这些行为表达出来。

妈妈:他曾经问我,你这样就不能忍了吗?他说他自己都是这样过的,现在是拿同样的方法来气你,来欺负你。他说就你软弱,你好欺负,爸爸都能欺负你,现在我也能欺负你,就是欺负你。

主持人:文魁,真是这样讲吗?

文魁:(点头)

主持人:杨老师,我们怎么理解文魁现在的这种行为呢?

杨凤池:我听了以后,内心挺有一些触动。我觉得生活确实对这对母子很残酷。我挺理解文魁的母亲。她没有犯错误却被丈夫痛打,没办法继续生活,没办法采取什么行动,只能出走。其实母亲这个行为是针对父亲,但是文魁的感受却是针对文魁,就是妈妈可以在一夜之间把我抛弃掉。

主持人:五岁这个年龄,是不是很难接受亲人突然消失?

妈妈:对,他现在都一直接受不了。他明知道我对他好,但是他就不接受。

杨凤池:因为孩子5、6岁这个时候正是依恋父母的重要的时刻。这尤其是对母亲,所以当母亲突然之间不见了,再也没有音讯了,文魁就不能理解。他会认为母亲怎么能这样做?而这时一个五岁的小孩是不会埋怨母亲的。他只会埋怨自己,就是内心产生一种很强的愤怒。由于那时候小,压抑着,但这一股很强的愤怒已经压在心里了。

主持人:如果妈妈当时不去接你,你也不会跟他算这些账,是吗?

文魁:总有一天要算的。

主持人:那为什么妈妈接他回来,要对他好的时候,他却要来算账?

杨凤池:因为当初他很难受。他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离开了;他需要爸爸的时候,爸爸离开了,他希望妈妈把他接走的时候,妈妈不能接走;当妈妈不能接走,已经习惯自己忍受的时候,妈妈又要来接他。

主持人:但是文魁那个狠劲是往妈妈最难受的地方妈妈戳。

杨凤池:因为曾经他哪个地方最难受,妈妈就往哪戳。这不是妈妈故意的,但是妈妈的做法就让他最难受。

其实张女士也明白,儿子这么多年受了不少苦,心里也一定有很多的委屈。因此现在,她想尽了各种办法补偿儿子。可无论她多么努力,都不能挽回儿子的心。

主持人:在这段时间的相处当中,妈妈应该如何跟带着寻仇思想的文魁相处呢?

杨凤池:恐怕这时妈妈不能强迫文魁做什么事情。

主持人:可是妈妈已经很让步了,被他咬成那样。妈妈要管理,妈妈有管理的职能。

杨凤池:但是这个妈妈不具备这种功能,这个妈妈跟别的妈妈不一样。这个妈妈没有权利和资格去跟孩子提要求。

主持人:因为你没有对我负过责任?

杨凤池:她跟别的妈妈不一样,这个妈妈快成外人了,甚至还不如外人,因为外人还没伤着他。当一个外人在街上走过来说,你要好好学习啊,你再怎么样,肯定也不行。

主持人:那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妈妈接他回来以后首先要做的是跟儿子重建一种感情,亲密的感情?

杨凤池:对。即使孩子身上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妈妈也要宽容。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恢复母子亲情。

妈妈:我自己也知道我应该这样做,我在一直朝这方面努力。

杨凤池:但是努力还得经过艰苦、痛苦的过程。

主持人:文魁,妈妈要对你怎么样,你才能够把心平复下来?

文魁:没怎么想过,就是过得开心一点就行了。

杨凤池:我还想再问一个问题:你和妈妈到《心理访谈》,我们大家对你表示深切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一句指责你的话,那妈妈现在很伤心,很痛苦,你愿意不愿意做点事情让妈妈稍微减轻一点痛苦?

文魁:不干!

杨凤池:大点声!

文魁:不干!

杨凤池:为什么?

文魁:不想干!没意思!

主持人:妈妈痛苦,你会舒服吗?

文魁:那我痛哭的时候,她舒服吗?

杨凤池:既然那么不想帮助妈妈减轻痛苦,那为什么答应她上北京来找我们?

文魁:我根本不知道来这干啥。妈妈是告诉我了,但是我根本没想清楚,我到底来干啥。刚开始我记得,但第二天都忘了。我来这,只想来这有啥事,也想不起来现在在这坐着。(文魁语言激动、气愤)

杨凤池:看起来你挺恨妈妈,要打她、骂她,是吗?

文魁:除非在我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会动手。只要她不要太说我,也不要太管我就行。
杨凤池:你说一个孩子,他妈妈既不说他也不管他,他能够健康成长吗?

文魁:已经没有健康成长了,还健康成长干啥啊?

杨凤池:那你现在就认为你这一辈子已经没有前途了吗?

文魁:前途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根本不是现在能判定的!

杨凤池:对,这句话说得很好!你以后走,要好好走,努力地往健康的方向走。

文魁:我认为这不一定适合我。

杨凤池:那你愿意健康吗?

(文魁点点头)

杨凤池:我很高兴你那么迅速地点头同意。任何人没办法拒绝健康和幸福,但是我现在要告诉你一点,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一个有出息的男孩,或者男子汉,首先是接受自己家长,尊敬自己家长的人,不知道你能不能同意。那你要打母亲了,是不是应该向她道个歉,愿不愿意跟妈妈说一声:妈妈我错了。可以吗?

文魁:妈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哭)

妈妈:有时候就是他心理的冰疙瘩化不开。我愿意做一切努力来温暖他。

主持人:可是你觉得你抱他的时候,他那个冰疙瘩已经开始化了吗?

妈妈:我感觉到心里已经震动了。

主持人:文魁,你觉得妈妈刚才抱你的时候什么感觉?

文魁:好痛,就是觉得心好痛。(小声)

杨凤池:对,我知道肯定他那个伤疤又被触动了,就像我们去撬人家刚结痂的一个伤口。文魁,现在能不能这样,你信任我和晓琴阿姨吗?能不能你现在把你心里痛的感觉讲给妈妈听?妈妈是最爱你的人,儿子痛了就应该告诉母亲,母亲会安慰你的。

文魁:觉着心里好痛。(小声)

杨凤池:大声音说。

文魁:觉得心里好痛,心里有点沉沉的,难受死了。

杨凤池:再大点声一点,妈妈听不见。再大声一点,把痛苦喊出来!喊出来!

妈妈:喊出来吧。

文魁:我觉得心里好痛!我觉得心里好痛!我觉得心里好痛!我觉得我心里好痛。(哭)

(在专家和妈妈的鼓励下,文魁终于把压抑在心多年的痛呐喊出来。他在演播室里痛哭失声…… )

杨凤池:孩子,我们都能理解你心里的痛苦,我们都有耐心等着你自己走出这个痛苦,我们也愿意帮助你走出这个痛苦。抱着妈妈哭吧,孩子!

文魁:妈妈(文魁在妈妈怀里哭诉)

妈妈:哎,忘掉过去吧,好吗?(哭)我们开心的生活,以后开心点。

文魁:嗯。

妈妈:妈妈从来没有记恨过你。你那样对待妈妈,妈妈还一心想着叫你开心,从来没有恨过你,心里都是一直爱着你。妈妈永远爱你!

杨凤池:听到妈妈说的话了吗?那心里面舒服了一些了吗?那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没有?

文魁:当然有了,我会珍重。

杨凤池:那我跟你握握手,祝你将来有美好的前程,生活不光快乐还要成功。

(握手)

杨凤池:他很有力量,把我的手都捏红了。你看,好孩子,这确实是一个好孩子!

主持人:希望你们母子能够把这种感情保留下去,希望妈妈能够多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幸福。谢谢你们来这讲自己的心情,也谢谢杨老师的指导。



 

个案:两岁小冤家

静丽的儿子今年才两岁,正是需要母亲疼爱的时候,可静丽却总是千方百计地躲开儿子。她经常会找各种理由在外面磨蹭很晚才回家,早上又总是故意等到婆婆送儿子去幼儿园了才起床。静丽这样费尽苦心地给儿子制造一个妈妈不在家的假象,到底是为什么呢?

阿果:为什么要躲着儿子,他那么小?

静丽:是那段时间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跟我在一块老哭闹。他平均哭两个小时,最长时间能哭四个小时。都是很小的一些事情,没有满足他,没有猜对他的心思,他就开始哭。

阿果:跟别人在一块没事,就是跟你在一起就这样?

静丽:对。家里人都说只要我一走,他玩得可好,可开心了,跟这个说说,跟那个说说,叫叫这个,叫叫那个。但我要是一回来,他就没那么兴奋了。

静丽告诉我们,儿子的教育问题让她非常头疼。这两年,丈夫在外地读研究生,为了照顾孩子,她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只在周末的时候教一些学生画画。可就是这样还没教育好孩子。两岁的儿子很任性,一哭起来就没完没了。静丽觉得自己很失败,不得以才开始躲着儿子,可是她又觉得,这样儿子好像对她产生了一种排斥的情绪。

静丽:那天偶尔在路上碰到他,他眼泪两行,我赶快抱着安慰安慰他,一直相处得特别好,好像正常的那种感觉。后来我们俩在一块玩,刚开始是他自己玩,让我配合他,然后让我来撒纸片,撒完以后他再装到我手里边。这样玩了有七八次,我不耐烦了,他装到我手里边以后,我没等他扭过身去我就撒了。这样就不高兴了,他扭过脸一看我撒了,马上脸一沉,也不说了。

阿果:他生闷气?

静丽:对。然后我就拉他说对不起,妈妈撒早了。再撒一次,妈妈等你扭过身再撒,好吗?可是已经晚了,他之后闹了一个多小时。他就说:妈妈走,他就撵我走。后来我看他挺坚决的,我就说妈妈先出去,你等一会儿,你不哭了妈妈再回来。他就不让我走了,还让我坐着。

李子勋:你很伤心是吧?你觉得孩子赶你走意味着什么呢?

静 丽:是的,他不是玩笑话,说得特别坚决。

李子勋:你觉得你不是一个好妈妈,还是别的?你把这些告诉你先生了吗?

静 丽:我跟他说过。

李子勋:你曾经听到别人说这个话吗?对你,或你的先生说过吗?或者你小时候你妈妈对你说过吗?

静丽:这个我倒是没有特别深的印象。可是儿子说得特别坚决,我感觉他特别伤心,特别可怜。他说让我走的时候,我就赶快抱着他。之前我们老说不要他了,其实我特别不愿意说这话,但是没办法他哭得时间太长了。后来我们不说那种话,当时我就抱着他,我就使劲抱着他,我说妈妈不走,我说以后你哭妈妈也不会走。我说了这种话以后了,他就挣扎得没那么厉害了,但是他还是不高兴,还是让我走。我说妈妈带你一起走,我这样一说,他好像就不推我走了,他马上就顺从了,就躺在我怀里,还有点哭,但是他已经不推我了,当时我的心里特别难受。

儿子这样缠着妈妈,又排斥妈妈,让静丽无法和儿子相处。为了找出静丽和儿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在演播室录制之前,我们进行了一项行为观察实验。除了静丽母子之外,我们还请来了2岁男孩赫赫和他的妈妈。实验在一间堆满玩具的小屋里进行,我们首先要求母子一起进入房间,5分钟之后,工作人员会示意妈妈离开,让孩子独自一人留下,再过5分钟,妈妈会再次走进小屋。我们会纪录两对母子的表现,看看会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接受测试的是静丽和儿子源源。

进入房间,源源并没有被玩具吸引,他始终不肯离开妈妈的怀抱。3分钟后,在妈妈的鼓励下,源源终于拿了一只小海豚。5分钟后,工作人员示意妈妈离开小屋。源源一边哭,一边拽着妈妈,走出了小屋,实验没法继续。实验室外,源源一直哭了二十分钟。

接下来,赫赫和他的妈妈接受测试。

赫赫一进到小屋,就奔向了玩具。5分钟后,工作人员示意妈妈离开了小屋。妈妈离开后1分钟,赫赫开始叫妈妈。却没有放下手里的玩具。妈妈离开后2分钟,赫赫又叫妈妈。赫赫着急了,妈妈进来。看到妈妈回来了,赫赫又开始玩了起来。

阿果:静丽,你看到这两个孩子不同的表现吗?你觉得别人的孩子跟你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静 丽:我觉得其他孩子挺成熟的。

李子勋:其实这个测试主要是测一个孩子跟妈妈的关系,就是依恋关系。对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讲,是孩子分离性的关键,就是和妈妈开始产生分离。这个孩子,你看他大概等了两、三分钟或是三、四分钟开始叫妈妈,但是他叫了一会,焦虑会慢慢增高,直到最后他就开始大声喊:妈妈快来。妈妈来了以后,他并不在乎妈妈。这类两岁的孩子是正处在探索世界信息和继续想依恋妈妈的这样一个情绪里面,他有一个双向情绪。但是在这个实验室里面,静丽的孩子一步不留,一步不停,就必须眼睛看到妈妈。这个孩子看起来不是有分离或者有独立的能力,而是看起来要比其他两岁孩子小得多,像一个一岁以内的孩子,像是一个没有完全和妈妈分离的孩子。

阿果:这种状况怎么形成的?

李子勋:有三种假定:依恋比较深的,最常见的是妈妈对孩子的依恋。从刚开始我们说到静丽,她就开始流泪,这看得出来实际上她内心割舍不下孩子。所以在处理这个依恋情绪的时候,她从中是一个获益者。那么从家庭来看,背景资料说先生两年没有回来,是吗?

静 丽:他放假回来。

李子勋:丈夫在外面上学离得很远,不能及时地安慰她。因此第二个可能性就是我们经常谈到一个家庭的病理现象:妈妈比较冷,比较理性,做任何事情都特认真,特刻板。比如孩子被妈妈抱的时候,他不高兴,不舒服,他就挣扎。妈妈就说你不希望我抱吗?就把你扔下去?

静 丽:他觉得我让他自己玩,或者不愿意跟他在一块的时候,他可能会抱着我的腿。

李子勋:第三个可能就是,妈妈过分地情绪化,一点点小事就爱生闷气,爱闷着。但是有时候会周期性地情绪发作,比如骂孩子,甚至打孩子。

静丽:我有这个倾向。我跟我老公打电话曾经说过,我说这段时间情绪不太好,情绪不好的时候就特别烦。儿子缠着我,我不让他缠,他就越要缠,然后他会哭,哭得我烦了,就开始骂他、打他。

李子勋:一旦爆发完了,妈妈又开始伤心了,觉得对不起孩子。

静 丽:对。

李子勋:孩子哭,实际上是感受到妈妈内心情绪的压力以后在释放自己的情绪。

阿果:为什么妈妈这种矛盾信息会造成孩子更加依恋?

李子勋:因为孩子的成长动力,来源于他的满足:亲密关系的满足和温饱照料的满足。像静丽的家庭,孩子的关系是跟母亲建立的,如果母亲情绪是波动、变化的,或者母亲有些依恋,有些补偿情绪,比如说补偿先生不在的情绪,那么孩子就会对应来发展他的行为色彩,他就变得对妈妈依恋,暴躁、推、拒绝、同时又渴求,而且不能得到满足。

阿果:就像孩子吃饱了,他就不再要吃了,但是吃不饱他就一直要吃。

李子勋:因此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幼稚,惟一知道的就是害怕失去母亲。

阿果:那静丽你能理解这里面的关系吗?为什么孩子专门对付你?

静丽:我觉得李老师说得有道理,这些我以前也想过,也感觉得到,我就觉得孩子跟我在一块特别没有安全感,他总是害怕我突然走了。

心理专家认为,儿子对静丽这样既依恋又排斥,可能有三种原因。第一,妈妈怕失去儿子;第二,妈妈比较刻板,读不懂儿子的心思;第三,妈妈太情绪化。究竟是哪个原因呢?心理专家给静丽做了一个投射测试。

李子勋:有一个场景:非常强烈的阳光,但阳光没有颜色,它下面是一大片云彩,但云彩没有把整个天遮住。在太阳下面是一片禾苗,你看了这副图,你来编一个故事。

静丽:我觉得云彩下面那片禾苗可能长得比较小,其它能接受到阳光的禾苗可能壮一些,整个的土地显示有一个云彩的形状。

李子勋:感觉到没有。

阿果:其实那个云彩是飘动的,它不一定总是影响那一块禾苗吧?

李子勋:它有多种解释:一个是阳光太大了,禾苗都晒蔫了,云彩飘过来,为禾苗挡挡炙热的阳光。或者说这块土地需要水,尽管阳光那么大,但是乌云带来了细雨,这个地方马上就会被春雨浸湿。大家都可以这样编。其实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阳光、爱,爱就是阳光。乌云、情绪、禾苗就是孩子的欲望,或者是成长的孩子。假设我们把这三者做这样的投射,那显然她说的云彩是阻挡了孩子的成长。那么这个云彩是什么?显然就是静丽内心的情绪,不好的情绪,使孩子失去了爱的照耀。

静 丽:对,我觉得因为我本身耐心差一点,我想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就特别烦他,觉得他特别妨碍我。

阿果:再有先生不在身边,自己带孩子可能也会觉得比较烦?

静 丽:对,老一个人带,也有点儿烦。

静丽说,自己才29岁,每天只能在家照顾孩子。以前在广告公司工作,虽然辛苦忙碌,却很快乐。但是现在不上班了,生活的重心只剩下儿子,静丽感觉很失落。再加上丈夫又不在身边,找不到人倾诉,不知不觉,烦躁的情绪就总会周期性地发作。但是静丽没想到,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孩子。

静丽:我最担心的是他的心理。前段时间,我就觉得孩子特别没有安全感,那段时间我们又老说不要他了。其实我特别不愿意说这个话,当时真的是实在没办法。

李子勋:实际上如果爸爸在这个时候回来,可能你的孩子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爸爸应该来分担对孩子的情感,形成一个三角情感,就是爸爸、妈妈、孩子,形成一个平等的亲密关系。

阿果:如果把孩子从妈妈那稍微扯开一点,要发展和妈妈之外的其他人的关系?

李子勋:对,这是由于你们家庭的客观原因,你的丈夫在外面工作。其实奶奶也是可以扮演这个角色的,但是你跟奶奶之间的关系就值得思考,你们两个的关系应该是亲密无间的。

静 丽:那倒没有到亲密无间的地步。

李子勋:如果你跟奶奶之间并没有很深的交往,至少儿子没有感觉到你们各自为政。那到奶奶这儿来就等于失去了妈妈,到妈妈这儿来就失去了奶奶,这就不行,必须让他感觉到你们是一体的。

静 丽:一般他去奶奶那儿的时候,都是因为我没时间,或者我有事,我没事的时候都是跟着我。

李子勋:我觉得可以这样,等孩子两岁以后可以上幼儿园。

静 丽:已经上了一个多月了。

李子勋:继续上,因为上幼儿园有一个补偿功能。老师可以分担小半个妈妈,尤其是好的老师,带的孩子都挺阳光的。因为老师注重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妈妈心疼,妈妈的行为就会常常走形,而且幼儿园的阿姨是受过训练的,他在处理孩子哭的时候会走形。

静 丽:下次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我可不可以给他一种承诺,说妈妈再也不会离开你了,让他平静下来。我可以这样说吗?

李子勋:可以说。你把他抱起来,然后亲他的脸。

静 丽:他不让我抱,他要哭起来的话,他就挣扎不让我抱。

李子勋:这还有一个过程。你得微笑着看着他,微笑就是说该做的事还是要做事,该接电话还是接电话,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阿果:可孩子过一会儿还会那样。

李子勋:那你马上又回来,又温柔地看着他,甚至你可以找一个录像机录下来。当儿子不高兴的时候,你告诉他你不用哭,我放你,然后放开他。当他看到你的时候就会感他,让他笑笑。你不要把哭看成重要的事情,而是把他的哭看成是他的爱好。你哭也好,不哭也好,妈妈会按照稳定的方式和他接触,孩子慢慢就会放弃这种幼稚的跟妈妈的关系。

静 丽:对,我应该这样,我觉得我应该能够做到。

阿果:好,谢谢静丽到这儿来讲自己的故事,也谢谢李老师的指导,观众朋友,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