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娇蕊真的管用吗:歌声里的童年(十九)五月的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7:07
歌声里的童年(十九)五月的风  作者:绿洲遗老 提交日期:2010-05-09 07:38:37 访问:7922 回复:9 楼主
对于老歌的青睐,似乎是人人都有的情感。在我们的记忆里,总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回忆、怀念。曾几何时,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歌声,陪伴着我们度过了许多值得追忆时光……。
八十年代一批港台歌曲的流行,费翔、龙飘飘、邓丽君、韩宝仪、凤飞飞……那有别的歌声,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后来才知道,好些耳熟能详的歌,并不是源自港台,原本就是解放前的上海音乐,绕了个圈子,又回到大陆来了。比如《相思河畔》、《明月千里寄相思》、《往事只能回味》、《三年》、《秋水伊人》、《釆槟榔》、《卖汤元》等。甚至是后来在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让我着迷的那首《梭罗河》……。
据说这首《五月的风》是周璇的成名曲。那时的歌词写得真好啊,那种甜蜜中浓稠的悲伤,缠绵悱恻,真有一种形容不出的滋味。《五月的风》就是这种情调,以兴起头,以乐景写悲情,节奏复沓,旋律舒缓。人海的沧桑、日月的消长、人间的兴亡,正切中人内心最敏感的神经。所以在三十年代初,《五月的风》通过电台和唱片传遍上海的大街小巷、各个角落,成了流行一时的歌曲。就看看这《五月的风》吧(曲:黎景光 词:陈歌辛 演唱:周璇):
五月的风吹在花上
朵朵的花儿吐露芬芳
假如呀花儿确有知
懂得人海的沧桑
它该低下头来哭断了肝肠
五月的风吹在树上
枝头的鸟儿发出歌唱
假如呀鸟儿是有知
懂得日月的消长
它该息下歌喉羞愧地躲藏
五月的风吹在天上
朵朵的云儿颜色金黄
假如呀云儿是有知
懂得人间的兴亡
它该掉过头去离开这地方
一首歌的流行自有其道理,《五月的风》的流行首先应该归功于周璇的歌唱,她那低回婉转,不徐不缓的低吟浅唱,极富于感染力,非常容易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脆弱的情感。我们今天可以认为,在三四十年代所谓的上海情调、流行文化中,周璇无疑是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所以香港人说,最符合“歌女”这一词的不外三人——周璇,邓丽君,梅艳芳。听来让人认同却唏嘘。
一代歌后周璇是江苏常熟人,原名周小红,自幼被父母遗弃,卖至上海。年仅8岁时,就入一歌舞班学艺。1931年秋进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团,年方13岁的她嗓音甜美,又知刻苦勤奋,很快崭露头角。“九一八”事变后,在一次演歌会上满怀激情地歌唱《民族之光》一曲,受到观众热烈欢迎。随后,黎锦晖为她改名为周璇。她因拍摄《马路天使》、《忆江南》等电影而名噪影坛;又演唱灌录《四季歌》、《天涯歌女》等电影插曲而誉满歌坛。
1934年,为时代风气所趋,当时的《大晚报》副刊主编崔万秋就督促名记者韩平野,主持了一次三大歌星大选举。那时的周璇已经在音乐界有了很高的地位,她的唱法也为听众接受、喜欢,拥有了不少的铁杆歌迷。当时除了白虹,就是周璇了……,最后周璇以高票当选为三大歌星,声名鹊起。有一家报纸评论她是“小小歌星,前程似锦,前途无量”。也有电台赞美她的嗓子“如金笛鸣沁入人心”,从那以后,“金嗓子”一名不胫而走,几乎代替了“周璇”,她的歌声传遍了上海滩,响彻大街小巷,妇孺皆晓,老幼皆知。这个结果对于周璇来说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歌唱已经成为周璇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深深地融入了她的生命,她说:我爱唱歌,比爱自己的生命更甚。
从小就在周璇的歌声中长大,对周璇的歌曲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由于周璇的歌声自成一格,因此赢得了“金嗓子”的美誉。曾看过不少歌手,自以为穿起旗袍、束个发髻便具备了演唱周璇金曲的条件。殊不知伊伊呀呀的歌声,除了自暴其短之外,称为“烂嗓子”还差不多!
《五月的风》,陈占美、奚秀兰、彭丽媛、董文华、林玉英、韩宝仪、柯依雯、张凤凤等人都曾演唱。
时光总是流逝,此时上海早已不是当年的上海了。珍惜五月的风吧!虽然风还是年年吹来,但毕竟时过境迁,来日苦短,人生不过百年,五月的风又还能吹我们多久?让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吧,就像珍惜五月的风。
-----------------------------------------------
附:黎锦光(1907-1993),原名黎锦颢,湖南湘潭人。他是当时湘潭市‘黎氏八杰’中的老七,他其他兄弟都是中国近代的名人,哥哥黎锦晖就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的作者。黎先生为当时上海滩的最红的歌星,如周璇,白光,白虹(他的前妻),李香兰(山口淑子,‘夜来香’的原唱者)等写了很多名曲。
黎先生有很好的人生观和生命毅力,他活过了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活过了‘东方红’‘红色娘子军’风行的年代,最终以86岁的高龄逝世于上海,但他当时已经是很贫困了! 在他的晚年,日本歌星李香兰曾来上海探过他,并带他去日本,接见日本的‘夜来香’迷,黎先生总算有一点迟来的安慰。
黎锦光的流行歌曲的民族风格非常鲜明,除了经常采用他所熟悉的湖南民间音调之外,他也常常采用江苏、广东、河北、陕西的民歌小调,还从京剧、京韵大鼓等民间艺术中吸取音乐创作的营养,所以他的歌曲在风格上比较丰富多彩,意境上比较开阔,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名作:‘夜来香’,‘采槟榔’,‘五月的风’,‘香格里拉’,‘满场飞’,‘四季相思’,‘叮咛’,‘少年的我’,‘假正经’,‘白兰香’,‘小放牛’,‘王昭君’,‘星心相印’,‘黄叶舞秋风’,‘春之晨’,‘拷红’,‘爱神的箭’,‘相见不恨晚’等。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黎锦光仍然在上海从事电影音乐和流行音乐创作,此后他的比较重要的流行歌曲有∶《哪个不多情》(1945年)、《香格里拉》(电影《莺飞人间》插曲,1946年)、《少年的我》(1946年)、《心灵的窗》(电影《苦恋》插曲,1946年)《黄叶舞秋风》(电影《长相思》插曲,1947年)、《人人都说西湖好》(电影《忆江南》插曲,1947年)等。其中《香格里拉》(陈蝶飞词)影响最广。传说和幻想中的“香格里拉”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是美丽无比的瑶池仙境,这首歌曲就是对这一神奇梦幻仙境的热情赞美。 电影《侦察兵》中敌搜索队长对着镜子梳头时吹的油腔滑调的旋律是《满场飞》的曲调,这就是黎锦光的。
1939年初黎锦光进百代唱片公司做音乐编辑,从此,创作、编配的机会更多了。这年年底黎锦光采用湖南花鼓戏的“双川调”改编了歌曲《采槟榔》,由周璇灌制唱片后极受欢迎。接着又创作了带有湖南民歌音调风格的《五月的风》
1957年反右以后,形势急转直下。《玫瑰玫瑰我爱你》的作曲者、著名作曲家陈歌辛一言未鸣也被划为右派,1958年被捕,1961年死于安徽白茅岭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