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加偏旁组新字:读《关于教育公共性和教师职能的反思》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0:42:53
读《关于教育公共性和教师职能的反思》的启示

       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同样是我带的学生,相隔四年变化会如此之大呢?面对现在的学生我却完全找不到曾经的感觉了呢?当我穷尽了所有的方法、进行了无数次不成功的尝试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疲惫颠簸之后,最大的收获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变化。         在刚踏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的时候,我头脑中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我努力的、认真的教好第一轮课、带好第一批学生,在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就可以在工作中驾轻就熟了。我一直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今天,实践教我懂得:教师这一职业绝对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变的职业。而且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对老师来说绝对有着迫切而实在的意义。是啊,四年有多少变化呀?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我也在变。我们曾经所谓的经验在没有上升到理性之前,在没有与时间形成积极的联系之前,在巨大的转变面前显的如此单薄也就不足为怪了。         法国郎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教育工作者应尽一切努力摒弃任何一种把思想和道德、习俗看作一成不变的观念;他们不仅需要努力使人接受变革,而且以各种方法促进教育的对象机智而有效地参与各个阶段的变革,不管这变革是发生在个人内部还是发生在他与之联系的外部世界。         记得在我的思想混乱到极点、身心焦瘁至极致,甚至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时。我问朋友:"怎么办?"他说了八个字一直牢牢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开阔眼界,提高标准。"在后来的读书过程中,就如同一个儿童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重新打量着这个世界,在碧蓝的教育天空下,我张开整个身心,让睿智的教育清泉流入心田,顿时我明白了"井底之蛙"的含义。          一直对"教育"两个字充满了敬畏,前面把教育作为题目,至今想来都如触虎须。         最近读了日本学者藤田英典的<<关于教育公共性和教师职能的反思>>一文,更是为作者纵横捭合的教育视野、鞭辟入里的理论分析所折服。在此文中作者从日本教育史上的两次教育危机谈到如今的教育改革。文中提到现在推行的教育改革主要的依据是1、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和传播技术的革新,信息空间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及流动化,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等社会变化。2、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3、校园暴力、以强凌弱、拒绝上学、班级崩溃等"教育病理"问题的频繁发生;4、新自由主义式的政治潮流和改革志上主义的抬头。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无疑也是与其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等,其根本的目的也许就在于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有主动精神、进去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权利意识、主体意识、自我奋斗精神的新人类的要求。         其中谈到"信息和传播技术、信息消费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成为由"校内信息空间"和"校外信息空间"这两部分对抗的信息空间重合组成的多重领域。学校已不再是唯一传授"有意义的知识"的场所,学生在"校外信息空间"也可以获得许多不同意义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个新扩大的"校外信息空间"是每一个学生根据其爱好、家庭或伙伴的文化嗜好而 有差别的进行参与的空间。参与程度的不同,会影响到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及对学习的态度,这些最终都反映在他们对课堂和"学校性知识"的态度上。由此,以适当方法来处理这种信息空间的变化及其后果,才是当今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何现在的学生有如此的严重的厌学情绪了。环顾我们四周,信息丰富、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惊险刺激、激发人无限挑战欲望的网络游戏、五花八门的传媒信息以及行行色色的社会青年的存在不正在我们身边构成了我们的学生的"校外信息空间"吗?从我班的情况来看,"问题学生"几乎所有都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总的规律是这个"校外信息空间"越大,问题就越严重。这也与初中学生的自制力差、对信息的分辩能力不强、抵抗诱惑能力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我们现在想解决这一问题,在当今社会,我想它是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起努力。作为老师,也许我们只能学习大禹治水的经验,以疏导为主,把精力放在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辨是非优劣,帮助学生提高自制力上。         本文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对"纪律和秩序"的论述:学校内的"纪律和秩序",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只要维持了这种纪律和秩序,每个老师和学生的活动自由和安全就会得到保障。而且,以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为中心,包括学生及家长在内的有关人士,都会试图维持这种纪律和秩序。但对于那些新加入进来的人,特别是学生来说,纪律和秩序却是强加给自己的东西,作为一种应赞同、遵从、协动的东西存在于个人之外。也就是说,纪律和秩序是作为外部性纪律和秩序存在于个人之外,限制其活动的。但在另一方面,当它被认为是当然的,并作为个人的行动方式和身体技法固定下来时,它就会成为内部性的纪律和秩序存在于个人的内部。         文中说:学校教育就好像是一辆以知识传授和掌握为前轮,纪律的形成和维持为后轮的汽车。如果汽车的平衡被破坏了,或者任何一个车轮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到汽车安全、快速、有效的行驶。校园暴力、以强凌弱现象的不断发生,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的方面被学生档案体制和偏差值教育所扭曲,学生被经常性的置于考试压力下,学校内的人际关系偏向于竞争性、排他性。另一方面,以信息消费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内部纪律开始部分性的放松,但外部纪律却以向管理主义式教育倾斜,加强了压抑性和排他性的倾向,平衡也因此遭到破坏。         反思自己,在这方面失误在于:由于在班级管理中只注重外部纪律而忽视了加强对学生外部纪律的培养。我想,只有把学生的内部纪律构建起来才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真正有效的教育。如果可以达到这一步,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的境界了。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自己建立其内在纪律和秩序呢?我想就是要尽量降低班级中的这种排他性、压抑性。即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团结友爱的、亲密融洽的班风。        按照人有三个层面的理论,(即观念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情感层面上下功夫。因为这是人身上的动力系统,也是人处理问题的核心层。如果不落实到情感层面,观念浮于其上,就没有使一个人产生行为、发生动作的动力。我想如果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情感的作用,那么,我们在实施起来就会避免焦躁、顺利的多了。就像朱小蔓教授所说"情绪情感不仅是培养人的一个目标,而且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工作机制。"所以,我们就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关注学生这方面情感的培育。其中包括诸如安全感、依恋感、自尊感、自我悦纳感、信任感、同情怜悯感、责任感等。在学习方面,包括学习的兴趣、快乐、以及学习过程中产生征服感、成就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