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正月十五点红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0:34
过年点灯是习俗,家家户户在大门前挂花灯、点红灯,或左或右,或多或少,但总是要有的。开始点灯的日子,闹元宵的各种“节目”就正式开始了 ,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另是一番闹热。闹花灯已就进入一个高潮了,但无论何时何地闹元霄都离不开“灯”与“火”。陆游诗《丁酉上元》描述成都灯会: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旧时,未出嫁的姑娘不能随便抛头露面,一年四季深锁闺阁绣楼中。惟有元宵灯节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所以灯会又堪称古时中国的狂欢节。家家户户悬灯结彩,男女老小通宵观灯。都人士女,丽服靓妆,满城锦绣,满街珠翠,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若邂逅于花灯之夜,还演出一幕幕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如朱淑贞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就说的少年心事。那时的乡下,小孩提个西瓜灯、莲花灯,拉个用一根线拉着可以跑的兔儿灯 就是很高级的了。兔儿灯是用 几根竹篾绑出兔子的骨架,然后糊上绵纸,在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尾巴等部位涂上不同的颜色,再装上四只小木轮,里面插一支短短的蜡烛,这就是一盏憨态可掬的兔儿灯。元宵晚上的天色刚刚擦黑,小伙伴们就提着灯,牵着灯,一路欢笑地上街了。小孩提着花灯到处逛,若花灯不小心烧着了,倒是一件喜事,说是有发财之意。可是,小娃娃还是会伤心地哭,惋惜那失去的灯,失去的欢乐。月映大地,烛光在胖嘟嘟的兔儿灯里摇曳,亦真亦幻,心里是前所未有的欢愉,灯里满是年的甜味,脑子里酝酿着来年的美梦。
   除此之外,流行于全国许多汉族地区的还有点天灯的节日风俗,。旧时从元日夜晚起,每家每户在屋楼上用长竿悬挂灯盏,通宵达旦,称“天灯”。而在四川,农历正月初八、初九,人们多在屋子中堂挂一盏平安灯。同时各寺庙、会馆、街坊乡人也要在大门外或空旷之处点起“天灯”;民间认为点天行可以驱除不祥,保佑清静平安。
  我记得双河场、柏林木桥一带都有点天灯的习俗。双河场中街的黎少卿(黎培根家)、董范儒(董宗辽家)、学校旁的王茂修(王庭英家)年年都是要点天灯祈福的。在门前空地上,埋上一根高大笔直的朝天杆,往往是杉木杆,将灯挂到杆部的横木条上,名曰“点天灯”。灯为木制方形,用绵白纸裱糊,内置清油碗为灯。夜燃日息,要一直点到正月十五之后。古往之时,腊月十六就要立灯杆,点天灯。而今已简化到正月初六到初八才立杆点灯了。正月十六倒灯杆,熄天灯。此外,柏木桥、周林盘、董河坝、李巷子也都有点天灯的。故尔在元宵节之夜里,环顾四周,星星点点的天灯,与明晃晃的月光交相辉映,灿烂的灯火,人间天上,令人难忘。有的人家还用晒席搭我灯棚,内供奉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的牌位,讲圣谕的先生也在此时登台开讲,劝人积德行善。比之现在讲的五讲四美更易深入民心。 
  现在十分有名的自贡灯会,就是承传了每年正月初六到十五的天灯会的形式,发展变化而来。自贡当年有每年正月初六到十五的天灯会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的灯棚即天灯庙,也称天灯会,是道教祀玉皇立灯杆的场所。天灯庙供奉的主神是玉皇大帝,他是道教中地位最高、职位最大的神,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总管天地人间一切祸福。庙上灯杆用木杆做成,高达数丈,农历腊月十六日至正月十六日举行天灯会,腊月十六立灯杆,点天灯,正月十六倒灯杆,熄天灯。立灯杆点天灯和倒灯杆熄天灯,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天灯会期间,信众向玉皇礼拜,给天灯献油,乞求保佑平安,免遭灾祸。“时代不同,闹元宵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人们祈求幸福生活的意义是相同的呵。
   元宵夜空明明灭灭的焰火,开放得灿若繁花,一束束明艳的花球在晴朗的夜空中绽放, 然而一切的美好总是易逝的,好梦难寻,离人断肠,灿烂得辉煌,枯萎得也迅如流星。在那烟花短暂的美丽之后, 一切复又回归沉寂,只把落莫留给这漆黑的夜。你我一定忘不了的那些一起长大的人,那些一起度过的夜,那些一再焕发的光影。于是,伤心人的泪水,便浸透了那轮见证过世间无数悲欢离合的元夜之月,那一份清冷与凄凉。而我想到的是双 河场,那早已被污染,早已消逝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