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醛的浓度:谁来关注中学生的“体面与尊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46:26

谁来关注中学生的“体面与尊严”

 

 

继在春节团拜上总理首倡“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后,在表彰劳模会上,国家主席又提出“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国家要让人民实现“体面劳动”和“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新承诺,犹如春风扑面而来,清新而温暖。关注每一个人的“体面与尊严”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思想的本质追求,没有人的“体面与尊严”,也没有社会和国家的“体面与尊严”。同理,各行各业在发展中都要关注人的“体面与尊严”,学校和教育也不例外。中国在校大中小学生有2亿多,其中初、高中学生1亿左右。中国学生尤其是面临激烈学业竞争的中学生的“体面与尊严”,不仅事关教育、学校的体面与尊严,也关国家和民族现实和未来的体面与尊严。但中国中小学生生活得“体面与尊严”吗?又有谁来关注中小学生的“体面与尊严”?

 

先看看中国中学生现实的生活状态。现正值中学两大考即中考、高考考前关键时点。依惯例,每年中学两大考临近,各校便纷纷举行毕业年级誓师大会,学生常常“被表决心”、“被宣誓”,如:“大战XX天”、“冲刺重点”等,于是,早已疲惫不堪的毕业生们又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疲于奔命。今年也一样。其实,何止是学生在大考临近前这样,几乎是学生们进入中学后便如此。有许多校长、老师常常对学生这样训诫:“你们在三年学习中,要断绝一切亲情、友情、爱情,杀出一条血路!”诚然,三年的学习生涯,“疲惫不堪”又“疲于奔命”是中国中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许多学生在苦涩、焦虑中戏说学生的生活是:“比骡子累、比蚂蚁忙、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有校园歌谣唱到:“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更有众多学生反映:“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老妈走了,老爸最凶,天天把我骂得一窍不通;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中学生心中真是痛苦、辛酸、焦燥、郁闷和无奈等五味杂陈。看看这些,便可知我国中学生是最没有“体面与尊严”的群体之一。

 

粗浅地看,中国中学生没“体面与尊严”表现在:

 

一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体面与尊严”;中国中学生在初中三年或初、高中一起六年的学生生活中,其成长一直伴随着以分数为核心的白热化竞争,被逼着“一心为分数而学”,使绝大多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处在为分数生存的挣扎或困境中,生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过程完全被异化为令人窒息的“为分数而成长”的同质化和物化的过程。

 

二是在人格上没有“体面与尊严”;中国中学生被父母骂、被老师批评是家常便饭,分数高的所谓优秀学生常常在“响鼓要重捶”的“良苦用心”下被“找茬”,分数低的学生更是被“羞辱”得没鼻子没脸。至于,中学生被公布分数,被排名,被禁止社会实践,被“查”看日记,被没收课外书籍,被禁止玩电脑看电视听音乐,被禁止交友,被“早恋”,被“棒打鸳鸯”等,其个人名誉权、隐私权、阅读权、社交权等早已丧失殆尽。

 

三是在生活主体上没“体面与尊严”;中国中学生几乎在学习目的、内容、方式和时间上完全被学校安排好,因此,被强行灌输,只能死记硬背、无休止做练习等,学生别无选择。在家里也一样,一切被家长包干的同时一切也被禁止,唯一能做的就是完成作业或被家教。学生在校内校外总是被对象化了,却始终不能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四是在休息和健康上没“体面与尊严”;在世界上,中国中学生学习负担最重,这不仅体现在课程和考试最难、最深,而且表现为每天的学习时间最长。另一方面,中国中学生又是世界上参加体育活动最少和休息最少的。因此,中国中学生的近视率一再走高,体质却不断下降,以致在教育界要求在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呼声越来越强。

 

五是在教育评价中没“体面与尊严”;中国中学生在三年或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一直时刻承受着分数评价,“以分取人”既是教育评价的显规则,也是教育评价的潜规则,“分高者成王,分低者为寇”的情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荣誉、奖励和推荐读重点等方面,极少数分高者常通吃,而众多分低者常被归于“差生”、“后进生”之列。

 

六是在实践和创新方面没有“体面与尊严”。实践和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品质,更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是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及表征。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教育应责无旁贷。中国中学生虽然会考试、会解练习题,但在实践领域、创新领域常常表现得像“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一般,其不自信、不阳光,难以作为,是有目共睹的。

 

简言之,中国中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没有“体面与尊严”,实质上是中学生作为人的众多权利被剥夺或削弱的体现。谁来关注中学生的“体面与尊严”呢?

 

要让中学生获得“体面与尊严”,就是要还权于中学生,还生活的本质于中学生,就是要让中学生获得作为学生应有的自由,要将中学生从违背人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和众多非人性的压迫或禁锢中解放出来。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看来,当今的教育迫切需要人们从教育家陶行之的思想中获得“生活即教育”、“教育即解放”、“教育即创造”的真谛。也只有获得解放和与生活、创造融为一体的中学生,才能自由和快乐的成长,才能获得真正的体面与尊严。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总之,使中学生获得“体面与尊严”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要承担起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中国整个教育、整个社会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