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标本组织的溶液是:第一章 传染性疾病 第二节 肠道传染病(特医上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12:03

第一章传染性疾病

第二节肠道传染病

五、细菌性痢疾

 

(一)概述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结肠的化脓性、溃疡性炎症为基本的病理改变,临床以发热、腹痛、粘液和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部压痛为特征。
  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患者及带菌者。病菌由大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蝇和用具传播,而经口感染。本病全年均有发病,夏秋发病率最高。

 

  (二)自诊
  1.急性菌痢(湿热型):起病急,呈高热、畏寒、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毒血症症状,数小时后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初起时大便呈糊状,水样,继而转变为粘液脓血便,腥臭,有里急后重。体检左下腹有压痛,肠鸣音亢进。重者可便血水,血压低,四肢发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轻型患者仅有低热、腹痛及腹泻。大便1日3-5次,呈糊状或水样,混有少许粘液,里急后重不明显,数日自愈,易误诊为肠炎。
  2.中毒型(疫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突然高热,惊厥,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瞳孔两侧不等大。此类患者早期腹泻不严重,大便性状亦未必呈粘液脓血样。
  3.慢性型(虚寒型):指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腹隐痛,腹泻、便秘交替,大便间歇出现粘液、脓血。左下腹可扪及呈条索状的乙状结肠。部分患者有食欲不振、多梦、健忘等神经衰弱现象。
  本病应注意与阿米巴痢疾、肠道弯曲菌病、肠套叠、霍乱及副霍乱、病毒性肠炎等疾病鉴别。中毒型菌痢应注意与乙型脑炎鉴别。

 

  (三)自疗
  1.食疗法
  疗法一:马齿苋粥(《食疗本草》)
  鲜马齿苋60克(干品30克),粳米60克。将马齿苋洗净切碎,与粳米同煮成粥。每日早晚餐温热服食。功能:清热、利湿、止痢。主治湿热腹泻、痢疾。
  疗法二:大蒜粥(《食物疗法》)
  紫皮大蒜30克,粳米60克。将大蒜去皮,放沸水中煮l分钟后捞出,然后将粳米放入煮蒜水中煮稀粥,再将蒜重新放入粥内,同煮为粥。早晚餐温热服食。功能:消炎杀菌、止泻利尿。主治急、慢性菌痢及腹泻。
  疗法三:苋粥(《养老奉亲书》)
  新鲜紫苋100克,粳米60克。将紫苋去根,洗净切细,与粳米同煮为粥。夏季早晚餐服食。功能清热止痢。主治老年人急性细菌性痢疾和肠炎。
  2.饮疗法
  将绿茶50克,生姜10克二味加水,煎至2碗,每次服0.5碗,1日4次。适应急性细菌性痢疾。

 

  (四)康复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症状缓解后,可适当活动,注意病室空气新鲜,做好胃肠道隔离工作,排泄物要及时清理、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重病卧床不起,注意床上清洁,做好皮肤护理,便后注意保护肛门周围皮肤。
  治湿热痢、寒湿痢,中药宜空腹温服;治湿热痢、疫毒痢,中药可凉服;治虚寒痢,中药应饭前温服。
  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加各项文娱活动。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提倡散步、慢步跑、气功、打太极拳。

 

  (五)预防
  1.患者及带菌者应隔离治疗。患者粪便应进行彻底消毒。患有痢疾的炊事员1年以内不应从事该项工作。
  2.搞好饮水、食物、粪便的卫生管理,灭蝇及注意个人卫生。
  3.在集体单位如托儿所、学校、部队,应注意卫生防疫工作。

 

 

六、霍乱与副霍乱

 

  (一)概述 
  霍乱与副霍乱系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便、脱水、电解质紊乱、虚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病原菌属于革兰阴性菌。传染源是患者及带菌者。经水、食物、苍蝇等传播。发病多在夏秋季,流行地区全年均有发生,多见于沿海、江河、水网地区,内地偶有发生。

 

  (二)自诊
  1.频繁腹泻,初为黄色水样便,很快转为米泔样,少数患者呈现洗肉水或柏油样便。腹痛不明显,无里急后重。呕吐而不恶心,吐出物可呈米泔样,轻型患者无呕吐。
  2.多数患者不发热,少数可有低热。
  3.轻度脱水者皮肤弹性差,口干燥,眼窝稍凹陷,神志清楚。重度脱水者皮肤失去弹性或皱缩,眼窝凹陷,面色青灰,面颊深凹,声者嘶哑,神志淡漠或不清,体温下降,脉搏细速,血压降低,继续发展致循环衰竭而休克。
  4.肌肉痉挛、疼痛、肌张力减退、反射消失、鼓肠、心律不齐等。
  5.严重脱水引起少尿、尿闭。

 

  (三)自疗
  1.饮疗法
  疗法一:霍乱神效方(《年希尧集验良拷》)
  生黄瓜1条,生姜汁100毫升。将黄瓜拧汁,与姜汁和匀。饮下,即愈。
  效用:和中,降逆,通结。治霍乱腹痛吐泻。
  疗法二:藕汁饮(《太平圣惠方》)
  生藕30克,生姜15克。将藕、姜洗净,取汁为饮。分2次食之。
  效用:清热降逆,止泻。治霍乱吐泻、口渴、心烦。
  疗法三:盐姜霍乱汤(《幼幼集成》)
  食盐30克,生姜15克。捣碎,炒黑色,用水300毫升煎数沸。温服。
  效用:降逆止呕,益阴止泻,调和阴阳。治干霍乱(绞肠痧),忽然心腹绞痛不得吐泻、手足厥冷、六脉沉伏。
  疗法四:胡椒汤(《妇人大全良方》)
  胡椒49粒,绿豆147粒。研为细末。木瓜汤调下。
  效用:解毒,温中,调和阴阳。治霍乱吐痢,甚妙。
  疗法五:葱白大枣汤(《补缺肘后方》)
  葱白20茎,大枣20枚。将上2味以水1500毫升,煮取1000毫升。顿服。
  效用:治天行时候,头痛热狂,通大小肠。治霍乱烦躁,卧不安稳。
  2.食疗法
  疗法一:绿豆白糖羹(《生生编》)
  绿豆粉100克,白糖100克。将豆粉、白糖和匀为羹。分2-3次用凉开水调和食之。
  效用:清热解毒,利水。治霍乱烦渴,吐泻无度。
  疗法二:粥羹(《产乳方》)
  糯米150克,蜂蜜50克。将糯米与蜜入锅内,加水适量煮为羹。分2-3次食之。
  效用:补中益气,润燥。治霍乱口渴,心烦,腹痛。
  疗法三:吐泻大甚方(《杏林碎锦》)
  生绿豆15克,胡椒10粒,木瓜15克。将绿豆、胡椒共研细末,与木瓜煮汤。热服之,即止。
  效用:解毒,化湿,和中。治霍乱吐泻。
  疗法四:绿豆胡椒煎(《经验良方》)
  绿豆20克,胡椒10克。研末,水煎服。日2次,徐徐咽之。
  效用:清上暖中,调和阴阳。治霍乱吐泻,诸药不纳。
  3.陶刺疗法
  陶刺是用旧陶瓷片作为刺激工具,所以一定要注意消毒。
  先把陶瓷片擦拭、水洗清洁,然后用刀脊轻轻敲击使其分裂成锋,凡不成锋者即弃去,再用水煮沸半小时。使用时,重刺、放血刺选用锋芒粗者,一般治疗以中锋为宜,小儿则选用细锋。
  陶刺疗法,取材容易,施治方便,见效迅速,无不良副作用。我国南方民间使用陶刺术,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1)用具准备和选择
  取旧瓷片经洗清后,用刀脊轻轻敲击成为锋利的陶片针,锋芒分粗、中、细三类。使用时煮沸消毒半小时,或用75%酒精浸泡l小时,有条件最好用蒸汽消毒。如重刺、放血可选用锋芒锐利者,一般治疗用中等锋芒为宜,小儿须选用细锋芒者。
  (2)刺激量
  ①轻刺:手法轻扬,刺激量小。相当于针灸的补法。
  ②重刺:手法沉彻,刺激量大。相当于针灸的泻法。
  ③半刺:手法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
  ④放血:限于实证。
  ⑤挑疳:刺见黄色或乳白液,有去陈布新效用。
  (3)刺激分布面
  ①点刺:单针刺一点。
  ②排刺:依横线刺成一排。
  ③行刺:依纵线刺成一排。
  ④环刺:依封闭线刺成一环。
  ⑤丛刺:以三针成品字式,或五针成梅花式。
  ⑥散刺:多以一点为中心,施行星状放射型散刺,或采用不规则散刺。
  ⑦集中与扩散:“集中”手法是将刺激点的距离缩小;“扩散”则是将刺激点的距离扩大。
  (4)对霍乱的刺激部位:
  腰椎、夹脊、腹脐行刺;脐环刺;肘弯、膝弯放血刺。

 

  (四)预防
  1.加强疫情报告与疫区处理。
  2.设置肠道门诊,及时发现隔离患者。
  3.做好预防接种。
  4.做好环境与饮食卫生。
  5. 做好卫生检疫及交通检疫。

 

七、伤寒与副伤寒

 

  (一)概述 
  伤寒及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及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口进入的病菌侵入肠壁,经淋巴通路达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在此繁殖并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可到达每个器官,主要侵犯肠壁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滤泡,使其发生髓样肿胀,而后坏死、结痂。小肠肠壁有血管侵蚀及穿孔的危险。副伤寒与伤寒类似,但症状较伤寒轻。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和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以及苍蝇等传播。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本病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但卫生条件不良地区,终年均可发病。

 

  (二)自诊
  临床表现:起病徐缓,体温呈梯形上升,继之高热持续1-2周以上,伴有面色苍白、表情淡漠、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有震颤及谵妄。有时可有轻度脑膜刺激特征。舌有灰白苔,而舌尖及边缘常无苔而呈鲜红色,相对性缓脉,脾脏肿大,肝脏亦可肿大,偶有轻度黄疸。少数患者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躯干部,为淡红色,直径约1毫米。
  自然病程平均为4周。抗菌治疗后病程显著缩短。小儿常有轻型伤寒,发热较低,病情较轻,顿挫型伤寒病程极短。不发热的逍遥型伤寒等为变异病型。经过预防注射者,病情一般较轻。
  并发症:在疾病第3周,由于小肠中溃疡形成,产生严重肠出血、肠穿孔及腹膜炎。可出现休克,体温骤然下降。中毒性心肌炎其特点为脉搏逐渐增快。通过沙门氏菌的排出产生下尿路炎症、胆管炎及胆囊炎。由沙门氏菌扩散可引起器官的局部化脓病灶,如骨髓炎、骨膜炎等,沙门氏菌脑膜炎较少见。

 

  (三)自疗
  1.食疗法
  疗法一:绿豆粥(《东医宝鉴》)
  绿豆250克。将绿豆洗净,加水煮粥。每服适量,日2-3次。
  效用:清热,解毒,止渴。治伤寒热病烦渴。
  疗法二:百合粥(《太平圣惠方》)
  百合60克,白糖60克,糯米50克。捣百合细罗为散。煮米熟粥成,入白糖搅匀。温顿服之。
  效用:滋阴除烦,缓中止痛。治伤寒病、腹中满痛。
  2.气功疗法
  疗法一:正坐直腰,慢慢用鼻吸气后,用右手捏着鼻子,闭眼吐气。治疗伤寒头痛,应当导引至汗出为止。
  疗法二:举左手并仰掌向上,左脚跺地,持续到鼻吸气40次为止。可祛除身体发热、脊背疼痛。

 

  (四)康复
  1.发病期养护
  发现伤寒(无论疑诊或确诊)病例,必须依法及时向有关防疫部门作传染病报告。伤寒确诊后应立即在家隔离治疗,或送传染病医院、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病房治疗。
  在发病过程中,良好及经常的调护极为重要,病者应卧床休息至痊愈为止。发病初期,持续高热阶段要注意饮食调理,正确选择食物,合理调配,应给予无渣、无刺激、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饮用流质或半流质。如水果汁、蜂蜜水、蛋花汤、蒸鸡蛋羹、去油鸡汤、藕粉、大米稀粥等。由于发病期有高热、出汗、食欲不振、口干、少尿等症状,需要补充一定量的水份,除补液调节水、电解质紊乱外,还须多饮水,这样有利于症状的改善,稀释体内毒素,减轻中毒症状。
  患者在发病期中腹泻明显者,应禁食牛奶,选用香连丸治疗。便秘者应禁用泻药,如酚酞、大黄、番泻叶之类,可用盐水低位灌肠或开塞露外用。腹胀明显者,禁用新斯的明治疗,可用消胀片。
  2.恢复期的养护
  伤寒进入发热渐退或已退的恢复期阶段,病人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出现饥饿感,胃口渐开,如忽视饮食方面的调养,则余邪借食滞而复发热。中医学称为“食复”。由于大量进食会造成严重后果,应注意给予无渣或少渣食物,饮用豆浆、牛奶、藕粉、大米粥、绿豆粥等半流质,少量多餐。不宜服用生冷、质硬、植物纤维多及刺激性食物。
  可用鲜鱼煮汤(如鲫鱼汤),新鲜蔬菜须切细煮汤饮用,将水果切成小丁加淀粉和糖煮成水果羹充饥等。进入康复调理阶段,可逐渐由原来的半流质过渡到软饭,再到普通饭食。通常住院病人出院后,续用7-10天大米粥后再改用软食,如无胃肠道不适,可用普通饭菜。不宜采用油煎、炸炒等烹调方法,宜用蒸、煮、烩等方法烹饪为好。仍应少量多餐。
  伤寒病后,血气津液尚未恢复,余热未尽,常因不注意休息,过早、过分劳动或剧烈体育活动而出现再次发热,中医称为“劳复”。因此,要注意休息,适当活动,劳逸结合为宜。可稍作散步、广播操、徒手操等,有益身心健康。此外,也要注意节制房事.

 

  (五)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至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为止.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周.对饮食行业、托幼机构及水管人员,应定期进行带菌检查,如发现带菌者,应予以治疗,并调换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应注意饮水、食物及粪便的卫生管理,清除垃圾,防蝇灭蝇,并注意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洗手、不食生冷不洁饮食等.
  3.预防接种:流行地区应开展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预防接种.

 

八、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各型肝炎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主要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急性肝炎多于2-4月后恢复。乙型和丙型肝炎易成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变甚至肝癌。
  病毒性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在亚热带许多国家可呈地方性流行。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潘。被污染的食物、水和未煮熟的贝类常可引起暴发流行。乙型和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是通过血液和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通过血液的途径主要是注射,包括预防注射、药物注射、输血及血制品、被污染针头意外刺伤、针刺、采血等。生活上的密切接触(包括性生活)、围产期的母婴传播都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其中母婴传播大部分是分娩过程中受染,仅5%-10%为宫内感染。
  甲型肝炎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故无再感染者;乙型肝炎感染后对同一亚型可获持久免疫力;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相似;戊型肝炎病后有一定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故可混合感染或罹患其它型肝炎。甲型肝炎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较多;乙型、丙型肝炎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仍以儿童和青壮年为多见。

 

  (二)自诊
  各型肝炎,根据黄疸的有无、病情的轻重,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1.无黄疸型肝炎
  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低热、乏力。多数患者有肝肿大和压痛,肝功能可有轻度损害,大多数病人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
  2.黄疸型肝炎
  起病较急,有发热恶寒,少数患者有寒战高热,突出的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或肝区不适、腹胀、乏力。随症状加重,小便呈黄赤色,继而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黄疸日益加深,1-2周内达高峰,黄疸期伴有皮肤搔痒,大便呈灰白色,经2-3周,黄疸逐渐消退。黄疸消退后病人食欲和精神好转,肝脾逐渐缩小,轻症约1-3个月康复,肝功能趋于正常,但长期遗有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
  3.重症肝炎
  多数以通常的黄疸型开始,但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恶心、呕吐呈持续性,伴有明显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常有皮肤和粘膜出血、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管型尿等,并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狂躁和抑郁等精神症状,随后即进入昏迷状态。患者多数于数日内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型多见于孕妇、营养不良者、嗜酒者或原有慢性肝病者。
  4.迁延型肝炎
  主要见于无黄疸型肝炎患者,其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而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仍有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叩压痛等,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迁延型肝炎每易引起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5. 慢性肝炎
  病人症状持续1年以上,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腹胀,腹泻,肝区痛,低热。一般情况较差,可见有肝病面容(面色紫黑),肝掌(手掌红斑)或蜘蛛痣(皮肤血管扩张所致),肝脏质地较坚硬,脾肿大等症。
  中医一般将本病分为3种类型:
  1.湿热熏蒸型
  面部、眼晴及全身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色,口苦口干,不想吃饭,胁痛腹胀,倦怠乏力,皮肤瘙痒,小便发黄,大便秘结。肝区闷热,易恼,常有消化不良,消瘦,目光无神,舌质暗红,此型多见于青壮年急性期或病程较长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
  2.肝气郁滞型
  胸闷不舒,喜欢叹气,两胁胀痛,腹胀,恶心,不想吃饭。情绪不定,易怒,间有失眠,易倦。多见于延缓型或慢性活动性患者,为数不少。
  3.肝脾肾虚损型
  肝炎发病日久,精神日衰,肝区常常隐隐作痛,缠绵不已,形体孱弱或虚胖,其形似肿,体力明显下降,腰疼易倦,嗜卧,夜梦纷纭,肠鸣,常伴耳鸣,脉沉弱,妇女月经紊乱、经量减少。此类型病者多是身体虚弱复患肝炎,不一定多见,但有较长病史。

 

  (三)自疗
  1.醋疗法
  患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可取醋口服,每次30毫升,每天3次。醋可软坚,尤以陈醋效果更佳。
  2.饮疗法
  将茵陈蒿15克、干姜6克、大枣4枚、红糖适量加水煎服,吃枣渴汤,每日2次,适应肝炎黄疸之阴黄者。其症耳不热,口不渴,身目发黄,其色晦暗,四肢发凉,时时腹泻,泻下清冷。
  3.按摩疗法
  自我按摩可以作为治疗的辅助方法,在肝炎的各阶段都可进行,特别是慢性肝炎,更宜长期坚持,有调整肝胆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方法如下:
  (1)患者取仰卧位,用手掌从上向下推摩右季肋部及背部相对位置,各30次。有肋痛者,手法要轻柔。
  (2)轻轻向上捏提季肋部皮肤30次,一捏一提呈振颤样抖动。
  (3)用手掌旋转推摩上腹及中腹部,至局部发热。
  (4)用大拇指揉中脘、水分、足三里、太冲各1分钟,按压时有酸胀感并向肝区放射者效果更好。
  以上手法,早晚各进行1次。
  4.气功疗法
  (1)湿热熏蒸型
  本症属实症,应注意运用排浊祛邪的功法。注意意念与动作相配合。
  调意:重在一个“通”字,肝气舒畅,血脉流通,则能驱瘀排邪。如贯气法,意念肝内湿热瘀邪自肝内沿肝经循两肋、小腹与股胫内缘至足背,自大拇趾排出体外。或用良性意念法,思念美好的景物、愉快的时刻,以促进心情舒畅、血脉流畅、情绪乐观。但应指出:意守时用意不要过浓,既不要执着,也不要过分浮思联想,因为两者均有违肝疏泄调达之性。
  调息:可用腹式顺呼法或用大呼大吸法,亦可用意念与贯气法相配合锻炼。例如肝嘘气:先默坐宁神,呼气时以发“嘘”音的方法将气呼出(不发者)。当嘘气时两目微睁,两肋及小腹收缩,并意想肝内浊气随之排出。这样可以加强肝经络的感应。
  调身:姿势以动静相结合为好,所谓“形正则气顺”,借助势式以扶正祛邪,例如太极拳中的跷步行功,以及按摩辅助均为行之有效的拷法。能配合意念锻炼效果更佳,而选择舒柔轻缓的动作则更合乎肝的生理。
  (2)肝气郁滞型
  要特别注意意念与呼吸的配合运用,务求达到松静自如、心平气和、杂念不生、血脉和畅,以助于肝气的升发、疏泄。
  调意:可以意守树木青青,予人以生机蓬勃、春意昂然的感受。默念法:默念词句可涉及肝脏正常生理的内容,如“肝气调和畅达,肝炎得愈”,或“肝气调和”等等。一般初学者最好用默念法,则偏差极少;练功有一定基础者则可用外景法,但切不可意守凄凉或自己讨厌的景色,否则亦同样出偏。
  调息:呼吸宜平顺,并配合意念的运用,这样有利于入静,有助于气机的升、降、出、入。以腹式呼吸法为主,如内养功的第一呼吸法是比较理想的以鼻呼吸,先行吸气,以意领气至下腹,之后做一停顿,再缓慢呼气。以吸—停—呼的呼吸运动形式配合默念字句。
  调身:姿势以松静自如,使筋骨舒展为原则,但须视病情与功法要求而定,不必强求。但动作以轻柔、缓慢不发劲力为原则,时间在20分钟-40分钟以内为好。可采用右侧卧位或坐式,功后辅以舒展手足活动。
  (3)肝脾肾虚损型(包括:湿邪困脾,脾虚肝郁):
  一般的练功不可操之过急。可分两步进行。初以强壮功类,后配以动静相兼之法.
  调意:可用意守法,意守窍穴如下丹田、命门、三阴交、涌泉,或意守苍松翠柏,须有生机蛊然、升发生机之念.练功有素者还可用内照法.
  调息:开始以自然习惯的呼吸方法,渐渐在此基础上成慢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并逐渐过渡到随息法,随息法即心意随呼吸,呼吸亦随心意.还要视患者本身的练功素养,如若有一定气功基础者,可运用停闭呼吸法,这可以储存和调动内气,有一定的强壮作用。
  调身:先静而后动静相兼,应根据身体素质而定,可以卧式、坐式到站式到动静相结合,配合点穴、按摩等辅助功法。要有恒心和耐性,循序渐进。气功功法讲究的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要素的配合运用。思想、情绪、精神活动如何与肢体筋骨活动相协调,是调整恢复肝脏正常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练功禁忌:气功治疗肝炎对迁延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疗效较好。但肝炎病人中也有不适宜用气功治疗的。例如重症肝炎病情发展较快,常有发热,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恶心、呕吐,并出现精神异常和出血、腹水等,甚至发展为肝昏迷,病情异常凶险。宜即送医院抢救,不可延误病情。至于急性黄疸性肝炎,一般无须运用气功治疗。如练功有素者应选择静功一类的功法,不宜过劳或大动。

 

  (四)康复
  1.生活调养
  (1)乐观和开朗的病人肝功能恢复快,相反,整天闷闷不乐、过分担心病情的病人肝功能恢复慢得多。可见坚持治疗的同时,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十分重要。
  (2)注意休息,急性期和重症病人宜卧床休息,直至黄疸消退,症状消失后,可逐渐增加活动。
  (3)注意隔离,防止传染。
  (4)注意皮肤和口腔清洁,勤擦澡,勿搔抓。有口臭、齿衄、呕吐者,可用银花水或淡盐水漱口。
  (5)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参加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文娱活动,但不能过度疲劳,以免影响身体的恢复。
  (6)尽量节制或暂停性生活。
  (7)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急性期应少活动、多休息,慢性期可参加散步、气功、打太极拳,应量力而行,以不疲劳为原则。
  2.饮食宜忌
  肝炎患者饮食总的原则应当是:食物一定要新鲜,易消化,适合患者本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能刺激食欲,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保证充足的热量。避免食用罐头之类加防腐剂和添加剂的食物,戒绝含酒情的饮料。疾病初起,应清淡、低油脂、流质,易消化吸收,促进食欲,以有利于肝的疏泄为宗
旨,如新鲜嫩绿蔬菜、新鲜果品。主食应制做成平时喜爱的汁、膏、羹、粥等,调味首先考虑糖类、蜂蜜等。还要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而加重上腹部不适。
  黄疸期的饮食宜以流质、半流质、易消化、利排泄、保持大便通畅、利小便为宗旨,如果品中的山楂、苹果、葡萄等,瓜类中的西瓜、甜瓜等,主食中的小米、大米、藕粉等。进入慢性期,食物中还应注意保持足够量的蛋白、一定量的脂肪、足量多种维生素。
  需要注意的是,加强营养主要是为了补充需要,在消化功能恢复后,不要吃得太多,以免使身体发胖,形成脂肪肝。肝炎病人应戒除烟酒,忌食辛辣刺激的食品。

 

  (五)预防
  由于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较为重要,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对乙型和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各种治疗及预防注射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
  对急性起病的甲型肝炎病人接触的易感人群,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有相当保护作用。预防乙型肝炎可应用乙肝疫苗接种并积极预防血源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