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的英文单词:实用家庭辨病手册(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42:14

第七章  血液、运动及神经系统症状辨病

 

一、贫血辨病

 

贫血就是血液的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的状态,这时一种病理状态的综合表现,凡在单位容量的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的病理状态都称为贫血。

(一)参考值

1、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 <120g∕L(12g∕dl),红细胞 <4.0×1012∕L(400万∕mm3); 成年女性血红蛋白 <110g∕L(11g∕dl),红细胞 <3.5×1012∕L(350万∕mm3),

2、红细胞比容     成年男性红细胞比容 <0.4容积∕L(0.4容积%);成年女性红细胞比容 <0.37容积∕L(0.37容积%)。

(二)贫血的表现

1、一般症状和体征    贫血的典型表现为心慌、气短、疲倦、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鸣或便秘,头晕耳鸣,四肢乏力;可有低热;皮肤干燥,毛发缺少光泽,面部出现色素沉着;指甲床、口腔与口腔粘膜及眼结膜颜色苍白等症状。这些症状,并不一定每个贫血的病人都会出现,有的仅出现一两个症状。

2、不出现症状的贫血

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循环中红细胞数量或红细胞数量或红细胞容积低于正常,红细胞、血红蛋白产生不足,或红细胞破坏加速和出血丧失结所致。贫血常不出现症状,只有血红蛋白降致10克/D1以下时才会产生症状。

3、贫血的特殊症状和体征    随着贫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可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一类是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此类贫血的症状和体征为引起贫血的基础病变所致。如呼吸系统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耳鸣、眼前黑点、记忆力减退 、失眠或瞌睡,易于昏倒等;泌尿生殖系统表现月经不调,性功能减退,多尿,并有少量蛋白尿。

    (三) 贫血的分类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按病因所进行的分类。可以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引起的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以及失血所引起的贫血三种

⑴ 红细胞生成减少引起的贫血

①缺乏铁引起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人体的血液中主要的成分是红细胞,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而血红蛋白又是由珠蛋白和血红素合成的,血红素的合成中必须铁的参与。因此,缺乏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合成,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的数量也会减少而导致贫血。这同时也能够说明,为什么用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数量来衡量人体是否存在贫血。

②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引起的贫血    这类贫血并不缺少铁,因此生成的血红素并不缺少。这类贫血主要是因为缺乏合成核酸所必须的辅助因子,因此导致核酸,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红细胞在成熟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丝分裂过程,在分裂时需要大量的脱氧核糖核酸。由于缺乏脱氧核糖核酸,红细胞的成熟过程发生障碍,这时的红细胞多处于幼稚阶段,表现为个头较大;另一方面,因血红素不缺乏(血红素是红色色素,正因为血红素血液才是红色的),红色色素不缺乏,所以在显微镜下,较大个头的红细胞就表现为“高色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此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所引起的贫血称高色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简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③铁的利用障碍所导致的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发生的机理是血红素合成障碍和红细胞无效性生成。其血液学的共同特点是:骨髓内铁粒幼细胞含有许多非血红素铁小粒,至少部分铁粒幼细胞的铁小粒在核周围呈环状分布,这种细胞称为“铁粒环”幼红细胞;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表现为低色素型贫血;血清铁浓度和血清铁饱和度均增高,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许多器官的主质细胞内有过多的铁积聚;骨髓内红系细胞增生过多,但血液中网织红细胞计数不增高,显示有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铁粒幼细胞贫血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两者还可分数种。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和获得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上述各种铁粒幼细胞贫血均少见,特别是遗传性、原发性病例更为罕见,继发性异烟肼等药物者相对多见。

⑵ 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

①红细胞内的缺陷    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所致的蚕豆病、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还有后天获得性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均引起贫血。

②红细胞外来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所导致的输血反应、陈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以及脾功能亢进等疾病均引起贫血。

⑶ 失血所导致的贫血

①急性失血后的贫血    因外伤所致的肝脾破裂、大动脉损伤所致的急性大出血,因肝硬化、溃疡病等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均可引起急性失血后贫血。

②慢性失血后的贫血    多因妇女月经过多、痔疮、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可引起慢性失血后的贫血。

(四) 引起贫血的几种常见疾病

1、缺铁性贫血    由于人体内贮藏的铁缺乏,影响了红细胞的合成所致。此类病人表现为面色苍白,眼结膜、口腔粘膜变白,头晕、全身乏力,易出虚汗,皮肤干燥和萎缩,毛发干燥无光泽,易脱落,指甲扁平、不整,脆薄易裂,甚至反甲。以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为主要特征。本病多见于妊娠及月经期需铁较多的妇女。

    2、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血液系统比较常见的严重疾病,是因多种原因导致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造血微循环损害和免疫机制改变,导致的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全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病症,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该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和儿童。结合血象和骨髓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查有否服用解热镇剂或化学药物等情况,所有病理几乎都有出血倾向。起病急,病程短,发展迅速,大都表现为严重粒细胞和血小板缺乏引起的出血、感染和贫血,出血有感染可加重贫血。随病程延长加重贫血60%以上有内脏出血,严重者可因败血症死亡。

     3、妊娠期贫血    一般是指妊娠期孕妇的血红蛋白小于10g/dl。妊娠期贫血的发生率为70—80%,其中以妊娠后3个月为多见,病因多为妊娠期生理性贫血、缺铁和叶酸三个主要原因。症状表现为心悸、气喘、面色不华和清瘦等。主要是严重缺乏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和E,这几种物质有“造血维生素”之称,是促进成长功能的必须物质。

    4、粒细胞减少症     该病多起病急,突然畏寒、高热、头痛、乏力。2—3天后自行缓解,但有极度疲劳感;6—7日后粒细胞极度低下,出现严重感染,再度寒颤高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咽部红肿、热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口、鼻腔、肠道、肛门、阴道等处黏膜发生坏死性溃疡。

 

                            二、淋巴结肿大辨病

 

人体淋巴结的变化与人们所患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医疗和护理过程中,淋巴结的肿大与否,常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特别是对肿瘤的诊断、肿瘤的转移和肿瘤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淋巴结分布于全身各处,一般检查,特别是家庭辨病检查中,只能发现身体各部位表浅的淋巴结变化,但这些变化,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许多重要的疾病诊断依据。

(一)正常的浅表淋巴结

1、概念    淋巴结俗称“洋子”,正常情况下,淋巴结很小,直径只有0.2~0.5cm大小,且质地柔软,光滑而无压痛,与周边组织无粘连,常呈链状及组群状分布,因此一般不易触及。

2、表浅淋巴结的部位

⑴ 耳前、耳后淋巴结    位耳屏的前方的淋巴结系耳前淋巴结。位于耳后乳突表面的淋巴结为耳后淋巴结。

⑵ 枕淋巴结    位于后脑勺部位,枕部皮下的淋巴结。

⑶ 颌下淋巴结    位于下颌角及两侧下颌的内面的淋巴结。

⑷ 颏下淋巴结    位于颏下三角内,两侧下颌骨前端中点的后方的淋巴结。

⑸ 颈深淋巴结    分为内侧群和外侧群两部分,因解剖位置结构复杂,家庭辨病中尚难以分清,但人们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发现颈部的淋巴结肿大。

⑹ 锁骨上淋巴结    位于锁骨与胸锁乳头肌所形成的夹角处。因部位表浅,如果发生淋巴结肿大,较易触摸到。

⑺ 腋窝淋巴结    系人们上肢最大的淋巴结组群,因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常与女性所患最多的乳腺癌的转移有关,因此分为外侧淋巴结群、胸肌淋巴结群、肩胛下淋巴结群、中央淋巴结群和腋尖淋巴结群等五个群组,不是专业人员难以分辨。但腋窝这个解剖部位的特殊性,一般人都可以在自我检查中,在发现乳房中肿瘤的同时,通过自物检查,及时发现腋窝淋巴结的肿大。

⑻ 滑车上淋巴结    肘关节内侧,即人们常无意中触及会有发麻感的部位之上方3~4cm外的淋巴结。

⑼ 腹股沟淋巴结    位于大腿根部,耻骨旁边,即腹股沟韧带下方股三角内。由于部位特殊,此处的淋巴结像检查会阴部一样,通常医生都回避检查,除非病情非常需要,所以,这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淋巴结群。

⑽ 腘窝淋巴结    膝关节的后侧,解剖上是位于小隐静脉和腘静脉之间的淋巴结。

(二)简单的淋巴结检查

1、检查的顺序    按上述所列举的淋巴结的顺序,进行系统检查是医学上体格检查中必须遵循的方法,但家庭辨病中,往往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性地检查与病变部位有关的淋巴结。

2、检查方法    久病成良医,如果家庭中有慢性疾病的病人,那么家庭成员中一些文化素质稍高的人应该学会一般检查淋巴结的方法。检查淋巴结分为视诊和触诊。除非是很大的已经突出于皮肤表面的淋巴结,可以一眼看出来之外(视诊),一般淋巴结主要应用触诊方法检查。检查者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腹(即手指有罗纹的一面)平放于被检查部位的皮肤上,需要连皮肤一起进行滑动触诊。轻压被检查部位,取相互垂直的多个方向进行旋转式滑动检查,应区别淋巴结、肌肉和血管结节,以确定是否有局部淋巴结的肿大。

3、检查内容    淋巴结的检查内容,是要求检查者注意被检查部位能够触到的淋巴结的大小、形状、数目、排列方式、表面是否光滑、质地是柔软还是坚硬、有无压痛等。特别应注意肿大的淋巴结与皮肤是否有粘连,即其活动度怎样,肿大的淋巴结与正常组织界限是否清楚,局部的皮肤是否因淋巴结的肿大而隆起,局部皮肤的颜色是否有变化,即是否有皮肤的红肿、皮疹、疤痕以及瘘管等。

(三) 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淋巴结的肿大有局部的原因和全身的原因。即可能是局部的病变引起的淋巴结肿大,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一种表现。一般将淋巴结肿大分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两类。

1、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可为感染、过敏反应及结缔组织病、原发的淋巴性疾病、白血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免疫器官异常和先天性异常等。

2、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可为感染、恶性肿瘤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引起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的某些疾病可合并局限性肿大。

(四) 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常见疾病及特点

1、局部淋巴结肿大的特点

⑴ 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部淋巴组织收集来自鼻、鼻窦、咽喉、口腔和面部的淋巴回流。因此,这些部位一旦发生炎症,即可侵犯和转移到颈部淋巴结,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①急性感染    较常见的是由扁桃体炎、牙龈炎、咽炎、中耳炎等炎症引起,淋巴结呈中等度肿大,质地软,无粘连;急性者有红、痛、热等特点,可有疼痛和压痛。

②慢性感染    颈淋巴结核最常见,在中医称为“瘰疬”,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初期,淋巴结较硬,无痛,可推动;随之发生淋巴结周围炎,使淋巴结与皮肤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各个淋巴结可相互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晚期,淋巴结常形成干酪样坏死病灶,其液化后形成寒性脓肿,脓肿破溃后,流出豆渣样或稀米汤样脓液,可能形成一个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慢性溃疡。溃疡的边缘皮肤暗红色。少数病人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③肿瘤因素    恶性淋巴瘤临床上多以无痛性的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其中尤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多见。恶性淋巴瘤属于中医学的"石疽"、"恶核"、"失荣"、"痰核"、"疵痈"等范畴。中医临床分为,阴寒凝滞型:证见颈部淋巴结肿大,不痛不痒,皮色如常,坚硬如石,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胃纳不佳,舌淡红,舌苔厚腻,脉沉细。肝气郁结型:证见颈部、腋下及腹股沟部淋巴结肿大,皮色如常,推之不移,不痛不痒,伴有情绪急躁,胸闷不舒,两胁发胀,体弱乏力,舌苔薄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肝肾阴虚型:证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腰膝腿软,疲乏无力,形体消瘦,多处淋巴结肿大,舌质红,舌苔薄,脉沉细或细小弦。脾气虚弱型:证见颈项肿核,四肢无力,面色苍白,胃纳不佳,动则气短,舌苔薄腻,脉细无力。

另外,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是来自咽喉部、口腔、鼻咽及甲状腺的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以喉癌、鼻咽癌较为多见。

⑵腋下淋巴肿大   

①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多由上肢、肩部、乳部、背部炎性病灶引起,淋巴结中等大。如初产妇易患的急性乳房炎可引起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②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恶性淋巴瘤虽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多见,在腋窝部淋巴结肿大者也不少。但腋下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还是来自乳房和支气管的恶性肿瘤,如乳癌、肺癌等。乳癌淋巴转移最初多在腋窝,其肿大的淋巴结早期为散在、数目少、质地硬、无痛、可被推动的淋巴结;以后数目逐渐增多,并粘连成团,甚至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连。严重时腋窝主要淋巴管被大量癌细胞所堵塞,可引起上肢淋巴水肿。

⑶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①急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感染。

②慢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胸腔内结核、胸部的霉菌病。

③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如果为恶性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其质地坚硬,有橡皮样感,一般无压痛,但表面多不光滑。胸部肿瘤和肺癌可向右侧锁骨上窝或腋部淋巴结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

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①急性感染    常由于下肢、臀部、背下部、下腹部、外生殖器和肛门区的炎症引起淋巴结肿大。现在临床常见的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器官的感染。如由淋球菌感染引起的淋病,是一种泌尿生殖器粘膜传染性炎症疾病,几乎全部由性交传染。淋菌最行侵入尿道外口,致该处轻度瘙痒,灼热和疼痛,2~3天后淋菌侵入尿道粘膜,在局部大量繁殖,开始仅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排出尿道外口,数日后整个尿道受累,形成大量脓球,可见大量黄白色或黄绿色脓液自尿道口溢出,内裤被粘连,排尿出现疼痛,严重者因疼痛而不敢排尿。淋病因感染沿淋巴管上行,引起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称淋病性横痃。另外,由杜克雷嗜血杆菌经性交传染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叫软下疳,即以多发性、疼痛性阴部溃疡、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化脓及破溃为特征。

②慢性感染    多为梅毒、性病肉芽肿引起局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如由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梅毒,在其一期梅毒期,除有男性的阴茎包皮、冠状沟、龟头或包皮系带处有单暗红色斑丘疹或丘疹、形成糜烂面,演变成浅溃疡等硬下疳表现外;感染后数小时梅毒螺旋体即沿淋巴管达到淋巴结内繁殖,1~2周后附近的腹股沟淋巴结即开始肿大,被称为梅毒横痃。另外,还有一种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是通过性交而感染的性传播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外生殖器溃疡,腹股沟淋巴结化脓、穿孔等病理改变。

③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阴茎癌是过去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曾占男性癌瘤的第一位,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发病日趋减少。阴茎癌绝大多数发生于包茎或包皮过长的病人,犹太民族男性新生儿10天行包皮环切术,整个民族几乎无阴茎癌发生。阴茎癌开始表现为硬块或红斑,突起小肿物或经久不愈的溃疡,逐渐出现血性分泌物自包皮口流出,肿瘤突破包皮呈现菜花样形状,表面坏死,渗出物气味难闻。阴茎癌淋巴转移极常见,多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股部及髂淋巴结等处,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局部转移的淋巴结特点是:质地坚硬、无压痛、与皮肤固定,在阴茎切除并经抗生素治疗后仍不缩小。

④先天性异常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血管瘤、某些囊肿亦可引起腹股沟淋巴结的肿大。

    2、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的特点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大致由感染性病症、结缔组织疾病、血液与造血组织疾病引起。

⑴ 感染性疾病

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香港港安医院的专家日前在一个健康讲座中指出,EB病毒俗称为“接吻病毒”,原因是EB病毒的传播途径是唾液交换,接吻为最常见的传播方式。许多研究报告发现,多数鼻咽癌病人均染有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引起本病的原因是传染: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如发热,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但中毒症状多不严重。淋巴结肿大: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咽痛: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另外,有肝脾肿大、皮疹和神经系统症状。

②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症状轻微,预后良好的急性传染病,以白细胞总数、成熟淋巴细胞百分数及淋巴细胞的绝对值的显著增高为其特征。大多发生于幼儿园等集体儿童中。本病的特点是周围血和骨髓多为不成熟淋巴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多减少。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轻微的咳嗽,以及咽部疼痛等,这些症状大多在一周内消失。有些患儿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有呕吐、腹泻和腹痛;有以腹痛为主而看病的情况,伴有急性腹痛时应仔细观察,不可立即手术,因其急性腹痛持续时间比较短暂。需要与急性阑尾炎等腹部器质性疾病相鉴别。有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亦比较轻。

③血行弥散型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传染病,多在人体抵抗力低下的时候发病。本病的特点是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临床上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原发型肺结核有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血行弥散型肺结核时症状较重,有高热、衰弱、头痛、恶心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④麻风     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麻风患者为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特别是瘤型麻风患者,其皮肤、粘膜、淋巴结、周围神经等组织内含有大量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及粘膜进入人体。通过患者咳嗽、喷嚏射出的飞沫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皮损常呈粉红色,可有斑疹、斑块、丘疹或结节。患者有浅感觉障碍、眉毛稀少或脱落。早期病变在粘膜,中、晚期淋巴结、睾丸、眼及肝脾等器官均可受损害。病人可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⑤钩端螺旋体病     是由致病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鼠和猪。急性起病,寒战、高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腓肠肌痛、眼结合膜充血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痛,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肿痛多见。有些患者还有出血倾向,少尿或无尿,肝肿大有压痛,可出现黄疸,严重者昏迷,谵妄等。

⑥丝虫病    丝虫病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周期性寒战、发热。有逆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睾丸炎、乳糜尿、橡皮肿。主要体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以及下肢或阴囊、阴唇橡皮肿。

⑵ 结缔组织疾病

①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种累及多个系统、多个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青年女性为多见,发病年龄以20~40岁者最多。本病属于难治性疾病之一。发病有遗传、感染、环境、药物、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有发热、皮肤粘膜损害(鼻梁及两颊部呈蝴蝶状且稍带水肿的红斑)、关节疼痛、蛋白尿、心包积液、咳嗽、紫绀、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等。约半数以上患者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为多见。

②干燥综合征    是一个侵犯外分泌腺为主的以口、眼干燥为常见表现的一种系统性结缔组织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除口、眼结合膜病变外,多有其它系统损害;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则与另一种结缔组织疾病共存。中年女性多发。确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与遗传、性别因素有关。与EB病毒等感染和人体免疫异常有关。总之,干燥综合症患者唾液腺小叶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内存在活跃的免疫反应,参与组织损伤。其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可有乏力、发热等症,口干常是病人主诉,严重者频频饮水,由于唾液少,口腔冲洗、免疫作用降低,易发生龋齿。

患者有干燥性角膜、结膜炎,眼干、痒,有烧灼和异物感,泪少,眼结膜充血,严重者可出现角膜溃疡、感染等,病人常因此眼科就诊。阴道分泌减少导致阴道炎,消化道腺体受累影响消化功能,可出现萎缩性胃炎,呼吸道分泌障碍,出现咽喉炎、气管炎、声音嘶哑、干咳等。患者的皮肤粘膜、皮肤干燥瘙痒,常见紫癜性皮疹、结节性结斑。大多数病人的关节与肌肉疼痛。有些病人表现肾脏病变(多为Ⅰ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神经系统损害或合并淋巴瘤,这时可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⑶血液与造血组织疾病

① 白血病    是一类常见的起源于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全身各种组织与脏器,而正常的造血过程受到抑制。白血病的淋巴结肿大多为散在性,不融合成块,中等坚硬度,不与皮肤沾边,无压痛。一般说来,淋巴结肿大的程度愈轻,白血病的病程愈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常有较明显的淋巴结肿大。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淋巴结可肿大并可肿大并粘连成团块,质硬无压痛;肝脾肿大也比较明显。

    ② 恶性淋巴瘤     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可见淋巴细胞和(或)组织细胞的恶性增生。临床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常见发热、肝脾肿大等表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早期淋巴结肿大散在发生,无疼痛,呈进行性肿大,后期可粘连成巨块,质地坚硬。如果发生无全身症状的淋巴结慢性、进行性、无痛性和无炎症性肿大,首先应该考虑早期恶性淋巴瘤。

⑷ 某些自限性疾病      如玫瑰糠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有特征性皮肤损害的炎症性皮肤病,病程有自限性。患者多为10-45岁的人群,临床损害为圆形及卵圆形红色斑点,位置表浅,有侵润,呈玫瑰粉红色,中心带淡黄褐色,表面干燥,面上有米糠样灰白色鳞屑。红斑朝四周扩散,中央颜色变淡,鳞屑亦脱落。除红斑外,能看到许多散在分布的红丘疹,个别病理有水疱、脓疱和淤点。损害分布对称,呈向心性,好发躯干、颈和四周的近端。通常无全身症状,间有轻度发热和乏力,可有全身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症状。病程短,一般在2-14周能够自愈。

 

                            三、皮肤粘膜辨病

    皮肤是维护身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第一道防线,保护着机体内的各种器官,具有感觉、排泄、吸收、调节体温等重要功能。机体许多疾病表现为皮肤损害,在发病前及病变过程中,皮肤粘膜随时会向人们发出各种疾病信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粘膜的局部状况观测到一些疾病的发生。

(一) 全身各部位常见的皮肤病      皮肤病的发病,尚有一定规律可循,皮肤的某些部位较常发生某些疾病,大致了解后,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家庭辨病工作的开展。现将常见的疾病叙述如下:

1、头部    易患头癣、斑秃、早秃、天疱疮、湿疹、脂溢性皮炎、银屑病及毛囊炎等皮肤疾病。

⑴ 头癣    指毛发和头皮的皮肤癣菌感染。根据致病真菌及临床表现,头癣又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国人患头癣者,较以前大大减少。头癣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或患癣菌病的猫、狗等家畜而传染,白癣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亲戚朋友章间的互戴帽子、共枕巾、梳子等不良生活习惯亦造成相互传染。不清洁的理发工具需要卫生防疫部门为广大人民群众把关,因为它也是一种主要的传染途径。

① 黄癣    主要见于儿童,成人和青年也可发生。开始为红色斑点,头皮发炎呈现红色,有薄片状鳞屑,继之形成以毛发为中心的碟形黄色痂,称为黄癣痂。此痂渐渐扩大融合成片,其污秽的痂皮散发鼠臭气味。自觉症状轻微,仅轻度瘙痒。但继发感染时可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现象。黄癣易与脂溢性皮炎混淆,需要鉴别。

② 白癣    多侵犯学龄前儿童,头部的皮肤损害初期是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呈圆形或椭圆形,皮损区的头发多在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周围以白色菌鞘。部分患者到青春期后,因皮脂分泌增多,抑制致病菌,可自行愈合,而且愈合后不留疤痕。

③ 黑点癣   少见,类似白癣,病变部位的头发刚露出头皮即折断,此时残留的发根留在毛囊口,呈黑点状,或者留有1~2mm长的断头发。部分黑点癣患者至青春期也可不治自愈。

⑵ 脂溢性皮炎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发于头皮、眉毛、耳、躯干等皮脂溢出部位的红斑鳞屑炎症性皮肤病。开始时为毛囊周边出现红色小丘疹,渐渐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黄色或黄红色斑片,可见斑片上覆盖有油腻的鳞屑痂。严重者皮肤处呈现轻度渗出性湿疹样皮炎。本病呈现慢性过程,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⑶ 斑秃   又称圆形脱发,指头部发生圆形或椭圆形的既非炎症性又非瘢痕性的脱发,

①斑秃    以无自觉症状为特点,俗称“鬼剃头”。发病原因不明,根据许多病例在发病前有精神创伤、焦虑和紧张的病史,推测其发病与精神神经因素有关。最初在头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脱发斑,因其无任何不适,往往在无意中被他人发现。有些患者在梳头时大把掉头发后,即发现了片状脱发区。此脱发斑可逐渐增大,周围的头发松动,容易拔出,这表明病变尚处在进展期。脱发区的头皮并无炎症、也不见鳞屑及瘢痕。静止期脱发斑的边缘不再松动,经过3~4个月,病人进入恢复期。绝大多数斑秃患者这时有新头发长出,由最初的绒毛变黑色的正常头发,斑秃会自然愈合,形势喜人。

②全秃   少数病人斑秃反复发作,整个头发全部脱落,称全秃。

③普秃   如果头发、眉毛、睫毛、胡须、阴毛等所有毛发全都脱落,即称普秃。发生全秃和普秃的年龄愈小,完全愈合的可能性愈小。

2、面部及口腔粘膜    面部的皮肤疾患最让爱美的人伤脑筋,如令青年人烦恼的痤疮,雀斑、黄褐病等;有令年轻的妈妈担心的婴幼儿多患的面部湿疹,年轻女子多患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面部皮肤损害——红斑狼疮,中老年男子易患的酒渣鼻等;另外,还有扁平疣、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狼疮、接触性皮炎、天疱疮、多形日光疹等皮肤疾病好发于面部。少见的皮肤病有鼻红粒病等。

⑴ 红斑型天疱疮     该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寻常型、增殖型和和落叶型天疱疮的共称。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生大疱,颜面部玫瑰红盘状或呈蝶形改变的红斑疹,外观酷似红斑性狼疮。皮损侵及躯干和四肢,很像湿疹或脂溢性皮炎;皮损表面有一层地毯样厚的鳞屑,有时并发疱疹。在红斑损害中可夹杂有松懈型疱疹。

     ⑵ 鼻红粒病     常发生于儿童鼻部,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女性较多,偶见于成年人。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常常以鼻部及邻近皮肤发生红斑、丘疹和鼻部多汗为特征,一般有家族遗传史。主要发生于鼻部,后波及两颊、颏部及上唇,常在青春期后自行消失,少数持久不退。皮损为鼻部及附近皮肤弥漫性红斑,边界不清,上有密集而不融合的针头大小的圆尖顶状丘疹,时有毛细血管扩张,有的可见小水疱和脓疱。自觉鼻部多汗,或有轻度瘙痒。

⑶ 复发性坏死性粘膜溃疡    复发性坏死性粘膜溃疡又称口腔粘膜坏死性溃疡、阿弗他腺周炎等,是一种严重而顽固的粘膜溃疡病。中医认为其病机为脏腑热胜,毒热积聚而致。该病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男女都可患病,好发于颊、唇内侧、舌和咽等处,偶见阴部粘膜。病程初起为米粒或绿豆大小是红色小结节,表面光滑,界限清楚,逐渐扩大,数日溃破,有干性坏死物脱出,形成深在性溃疡,边缘不整,略高出粘膜面。大多单发,少数患者可发生2-3个。疼痛剧烈难忍,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偶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

⑷ 持久性色素障碍性红斑     此病又称灰色皮肤病。是一种以灰色红斑损害为特点的慢性皮肤病。起初为多数深浅不一的灰色红斑疹,可扩大及融和,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片状,有时形成带状,颜色有灰红色逐渐变为青灰色。边界清楚,灰色斑的周围有稍为隆起的浅红色周边,红边可退,而灰斑长期存在,表面光滑发亮。皮损主要在颜面、颈臂和躯干,年龄、性别不限。

3、唇     属于粘膜的损害,多发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单纯疱疹,因药物引起的固定型药物,发病原因不明的亦可引起粘膜损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扁平苔藓,还有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均易造成唇粘膜损害。

4、舌    上述扁平苔藓亦可引起舌粘膜的损害。

⑴ 舌癌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以癌最为多见,而癌肿8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其中国内外均以舌癌占首位,因此舌的皮肤病中有一种危险的舌癌。

⑵ 地图舌   又称良性游走性舌炎、剥脱性斑状性舌炎。是一种浅表性地图状剥脱的慢性舌粘膜病变。以舌背上游走性环行或地图状斑片为特征,多见于儿童。尤其是体质虚弱、过敏性体质和银屑病、脂缢性皮炎的患儿,好发于舌背、舌侧缘,少数累及唇和腭部粘膜。本病初起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逐渐扩大,形成环状或地图状,中央光滑发红,稍高起,一般无自觉症状,对刺激性食物时有不适。

⑶ 猩红热    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小儿。有发烧、头痛、咽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初期,舌苔白,舌乳头红肿突出,舌尖和前部边缘尤其显著的特点,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红色,伴有表浅破裂。软腭粘膜充血肿胀,有红色小点,称“杨梅舌”。一般在发病第二天,从耳、颈、面与上胸部出现红色斑疹,可于一日内在全身蔓延;皮疹为红斑互相融和形成大片充血斑疹,较严重病例可并有出血斑。此病常于病程第二周开始脱皮,皮疹越重脱皮越显著,多呈片状或糠屑状。猩红热还可合并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淋巴结炎、中毒性心肌炎等。本病常与麻疹、风疹及药疹等疾病相混淆,需要进行鉴别。

5、颈部   

⑴ 颈淋巴结核    即瘰疬性皮肤结核,详见淋巴结辨病一节。

⑵ 接触性皮炎    因皮肤、粘膜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质后,在接触部位所产生的急性或慢性皮炎。头面部可接触染发剂、头油、眼镜架、化妆品、动物羽毛、植物花粉等;颈部可接触衣领、围巾中的染料、项链等;腋部可接触除臭剂、除汗剂、消毒剂等;躯干可接触衣料、洗涤剂、肥皂、金属吊带等;臀及阴部可接触漆便桶、染色裤、避孕用具等;手及腕接触橡胶手套、肥皂、洗涤剂、手表带、手镯、生产中接触的工具等物;脚接触染色袜、塑料鞋等。以上这些物质,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或许会产生接触性皮炎。一般在接触部位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甚至是大疱;水疱破溃后出现糜烂面,可发生组织的坏死。接触性皮炎的特点是皮炎发生的部位及皮肤损害的范围与接触物的接触面一致,境界十分鲜明。

⑶ 疖、痈    单个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疖或多个毛囊及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痈,也好发于颈部皮肤。

⑷神经性皮炎    剧烈搔痒是其主要的症状;如全身皮肤有较明显损害者,又称之为弥漫性神经性皮炎;目前对神经性皮炎的原因尚不明了,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如过度紧张、兴奋、忧郁、疲劳、焦虑、急躁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均可成为发病原因。

6、躯干    易患花斑癣、荨麻疹、药疹、带状疱疹、玫瑰糠疹、银屑病、疱疹样皮炎等皮肤疾病。

⑴ 荨麻疹    过敏体质的人较易患荨麻疹,多在系腰带处,皮肤突然发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皮疹孤立,逐渐扩大,融合成片。可在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而逐渐消失。但新的风团陆续发生,此起彼伏,严重者影响患者睡眠。如果出现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这时病人可表现急腹症,有些病人引起喉头粘膜水肿,有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遇到这种情况就千万别以为荨麻疹是小事,得赶快到医院就诊。

⑵ 花斑癣     好发于躯干的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由糠秕马拉色菌感染表皮的角质层而引起一种浅表真菌病。青壮年男性多见,初起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逐渐增大至甲盖大小,边界清楚;相邻的皮肤损害可以相互融合成大片不规则形状皮损,周围又可出现新的斑疹;有时有多种颜色出现,状似花斑。皮疹并无炎症表现,仅有轻微瘙痒感,好发于胸背部、也累及颈、面、腋、腹及上臂等处。冬季皮疹减少或消失,夏季又复发。

⑶ 药疹    又名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使用栓剂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出现的炎症反应,严重的尚可引起其它系统的病变。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药疹。有固定性药疹,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直径约1~4cm大小。常为一个,也可有几个,边界清楚,也可在紫红色斑基础上产生大疱。一般停药后1周余红斑消退,留下灰黑色的色素沉着斑,经久不退。如果再服该药,常可以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药疹处发痒,继而出现同样皮疹。另外,在一些人身上还可表现为荨麻疹型药疹、麻疹样药疹、猩红热样药疹、湿疹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紫癜型药疹等。有些严重的药物可以表现为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⑷ 带状疱疹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发疹前皮肤往往先有感觉过敏和神经痛,患处先发生潮红斑,继而出现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迅速变成水疱;经过陆续发疹过程,常依次沿神经呈带状分布,各簇水疱之间的皮肤正常。神经痛为本病的一个特点,儿童疼痛不明显,老年患者则常剧烈疼痛,难以忍受。就是带状疱疹完全愈合后,约有30%~50%的中老年病人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可持续较长时间。

⑸ 玫瑰糠疹    与体癣、药疹和二期梅毒疹类似的一种原因不明、有特征性皮肤损害的炎症性皮肤病。大多数患者在躯干部出现一个直径为2~3cm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痰红色或黄药色鳞屑斑,逐渐增大,直径可达数厘米,称之为母斑。经1~2周,逐渐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斑疹,称为子斑,为玫瑰红或黄红色,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少许细糠状鳞屑。本病自觉症状轻微,可有不同程度瘙痒。多见于中青年,春秋季节多见。本病皮疹有自限性,可自然消退,愈合后一般不会复发。整个病程一般为6~8周。

⑹ 银屑病   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病。本病的皮肤损害为具有特征性银白色成层鳞屑的丘疹或斑丘疹,病程较长,易复发。目前发现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认为是一种多基因控制的疾病,也受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甚明白。

7、腋窝     臭汗症、多汗症、疥疮、脂溢性皮炎较多见。

⑴ 臭汗症   一般是指带有臭味的汗而言,分为全身性臭汗症和局部性臭汗症。而局部性臭汗症又以腋臭、足臭较为多见。臭汗症的汗液来源于小汗腺和顶泌汗腺(又称大汗腺)。小汗腺分泌的汗液99%的成分为水,一般情况下无色无气味。除非未及时清洗,汗液浸渍的上皮角质层,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质被皮肤表面的细菌所分解而产生臭味。顶泌汗腺分泌的汗液除水分外,还有一定量的脂质和蛋白质,加之其汗腺的位置多在腋窝、阴部、肛门等多毛、多皱折之处,局部有较多的寄生菌生长,这些细菌分解了顶泌汗腺中的脂质和蛋白质,产生短链的脂肪酸及氨,因而产生臭味。

①腋臭    俗称狐臭。为腋窝部发出的特殊臭味,天热汗多更明显。一般顶泌汗腺的分泌受激素的影响,故青春期发病,气味大,除腋窝外,阴部肛门等处有同样令人恶心的气味。

②足臭    指足底及趾间发出的臭味,局部往往多汗,如果穿透气性较差的鞋,足臭更加明显。

⑵  多汗症    指患者出汗异常多,是由于小汗腺分泌过旺所致。本病可能是一种异常的生理反应,也可由某些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等引起,或者说多汗症是这些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全身性多汗和局限性多汗两种。前者皮肤表面常常是湿润的,而且可能出现阵发性出汗。后者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还有鼻尖、前额、阴部等处,也在青少年期间发病,患者常伴有手足皮肤湿冷、皮肤青紫或苍白、容易生冻疮等表现。足部多汗致汗液蒸发不畅,可出现足底表皮浸渍发白,亦可有足臭。腋窝、阴部多汗时,因受摩擦,易发生擦烂性红斑,可引起疖等毛囊感染性疾病。

⑶  疥疮    是由疥螨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常发生于指缝、腕部屈侧、脐围、腋窝、下腹部、两股内侧及外生殖器等部位。除婴幼儿外,一般不累及头面部。皮疹在早期呈微红色,但多无红晕;在丘疱疹或疱疹邻近皮肤处,可见疥虫在表皮内穿掘的灰白或浅黑色线状数毫米长的小隧道,这是疥疮所特有的症状,但常因清洗、搔抓而难以发现。患者自觉剧痒,尤以夜间为甚。在阴囊等处可见淡红或红褐色的约绿豆至黄豆大的半球形炎性硬结,称为疥疮结节。因疥虫不但在人体上活动,还可在衬衣裤、被单等卧具上活动,因此如同卧一床甚至相互握手都会间接或直接传染。目前用硫黄软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8、腹股沟    多发生股癣、湿疹、疥疮等。

⑴  股癣    股癣属于真菌性皮肤病,是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和肛门周围的皮肤癣菌感染,实际上是一种特殊部位的体癣。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间接接触被患者污染的衣物而发病。也可因先患有手癣、足癣或甲癣后,发生自身感染而致股癣。糖尿病人,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人以及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易患股癣。股癣可单侧,也可双侧发生,基本损害与体癣相同,即出现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针状至绿豆大小,常由中心逐渐向周围等距离扩展,形成环形或多环形皮损,边缘微隆起,中央炎症渐渐减轻,可伴脱屑或局部色素沉着。患者自觉瘙痒,久病者因搔抓而致局部湿疹样变或苔藓样变。因局部摩擦,股癣多表现为下侧边界清楚且炎症明显的红斑。本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夏季发作,冬季减轻。

⑵  湿疹    是多种内、外因素所导致的表皮及浅层真皮的炎症。其病因非常复杂。目前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症状以瘙痒为特点。

①急性期    患者皮肤损害以丘疱疹为主,有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边界不清楚,有渗出倾向,如果伴有感染,则可形成脓疱,出现脓液和脓痂。

②慢性期    常以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为主;在皮肤损害处可见暗红色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区,病情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达数月之久。

③其它部位湿疹    湿疹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常呈对称性分布,因病变不同,表现也稍有差异。哪一部位的湿疹,即冠以局部解剖名称,如:手部湿疹、乳房湿疹、小腿湿疹、阴囊湿疹、外阴湿疹和肛门湿疹等。

④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    患者局部瘙痒剧烈,时常忍耐,因平时搔抓不雅观,一旦进入自由的环境,就抓紧时间搔抓,因此往往因过度搔抓而致表皮红肿、渗出和糜烂;久而久之,局部终于出现苔藓样变。

⑤特征性湿疹    有部分湿疹患者,表现为一些特征性的类型。如钱币状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婴儿湿疹、裂纹性湿疹、淤积性皮炎等。

9、阴部    阴部的皮肤粘膜上出现的异常,以前很少考虑到性病。而现在局部的皮损有许多为性病所致。目前正规医院的皮肤科门诊性病就诊率并不高,病人似乎不多。但很多人患病后到社会上的游医处问诊,他们多以其皮肤损害出现于阴部外生殖器上而心慌意乱,急病乱投医,许多受骗上当者,吃了哑巴亏做不得声。因此,有关性传播疾病问题,是家庭辨病中一个秘密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患者有一些卫生知识,能够自查,对所患疾病有初步印象,就不至于被江湖游医坑蒙拐骗。受骗者不但经济上蒙受损失,更严重的是耽搁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本书在不同的章节内,对不同的性病曾作过一些介绍,对诸如淋病、梅毒这类疾病不再在这里赘述。过去,只将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及腹股沟肉芽肿列入性病范围,被称之为传统性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性接触传播疾病的增多和性病的研究不断深入,性病的概念也扩大了。目前,除了传统性病外,包括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滴虫病、阴虱病、疥疮、生殖系统念珠菌病、细菌性阴道炎、艾滋病、传染性软疣、乙型肝炎、甲型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阿米巴病、梨形鞭毛虫病、性病性盆腔炎等30余种疾病,目前已被列为性传播疾病。性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很大,对家庭和社会都构成较为严重的威胁。目前国家正普及有关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既要给艾滋病人以人文关怀,又要想方设法制止这种危险疾病在我国的蔓延和传播。

⑴ 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的发热、咽痛、疲乏、关节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如果在腹股沟以外的其他部位,有2个以上直径在1cm以上的淋巴结,持续肿大3个月而原因不明的,应想到艾滋病,需要到医院检查,如活检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抗HI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者,则可以帮助诊断。

⑵ 虱病及阴虱病    阴虱病是虱病的一种。而虱病是由寄生于人体的虱叮咬吸血时,将其唾液内的毒性分泌物加上喙器的机械性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瘙痒性皮肤病。虱属于体外寄生虫,其形态、习性及寄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头虱、体虱和阴虱三种。 常有接触传染史。

①头虱   寄生于头发部位,好发于个人卫生的妇女及儿童。发干上常粘附虱卵,头皮瘙痒,咬伤处出现红斑、丘疹,抓后常继发感染,局部有浆液性渗出,致头发粘连成束,并散发出臭味。

②体虱   寄生于躯体,常隐藏于内衣衣缝及被褥皱褶里。叮咬皮肤后可引起水肿样丘疹及风团,搔抓后可有血痂、抓痕、色素沉着,可继发感染,出现脓皮病等表现。

    ③阴虱    即阴虱病。是寄生于外阴阴毛上阴虱,通过性接触相互传播的一种性传播疾病。阴虱的卵附着于阴毛上,引起阴部强烈瘙痒,叮咬部位可有血痂,可继发感染。

  家庭辨病时,在内衣和毛发上若发现虱体或虱卵可确诊。防治虱病的重要方法是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发、洗澡、勤更衣。头虱用50%百部酊搽遍头皮及头发,每2日次,第3日用大量热水肥皂洗头。患虱者之日常用具应彻底消毒,必要时剃去头发。体虱消毒衣物外,也可外搽1%升汞醋,50%百部酊。阴虱应剃除阴毛,治疗方法同体虱。

⑶ 化脓性汗腺炎    是一种多数有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大汗腺脓肿或化脓性炎症。,皮损起初为单发或多发的皮内或皮下豌豆典型的炎性硬结,随之化脓,形成有半球状脓肿。红肿明显,疼痛,愈后流有疤痕。病人多为青春期及中壮年,女性多见;发生与外阴和肛周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时可伴有发热、周身不适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

     ⑷ 龟头炎    龟头炎是一种发生于龟头粘膜的急、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以红斑、水肿、糜烂、渗出、溃疡等症状为特征。大致分为急性浅表性龟头炎、念珠菌性龟头炎、滴虫性龟头炎等几种类型。

① 急性浅表性龟头炎   本病有包皮过长、包皮垢刺激、外伤、局部物理因素刺激和各种感染因素引起。自觉疼痛,炎症明显时伴有低热、乏力、疲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② 念珠菌性龟头炎    表现为龟头红斑,边缘清楚,逐渐扩大,有脱屑,表面光滑,周围看见丘疱疹及小脓疱,呈星状分布。急性者龟头粘膜有水肿性红斑。边界不清,可有糜烂、渗液;直接镜检和培养发现念珠菌。

③ 滴虫性龟头炎   龟头局部出现丘症、红斑,逐渐扩大,边缘清楚,常在红斑上有小米粒大小水疱,破溃后糜烂,分泌物中找到滴虫。

⑸ 增殖性红斑     增殖性红斑是一种罕见的癌前期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龟头和包皮,偶见于阴唇、口腔、肛门等部位,病程缓慢,可能数月到数年。其特征是发生在细胞膜上的局限性红斑,局部有圆形和不规则形的鲜红或淡红色斑片,边界清楚,略高出皮肤,表面湿润,大小不一,多为单发。自觉轻度瘙痒。

10、前臂和手    易发生湿疹、多形红斑、汗疱疹、接触性皮炎、手癣、冻疮、皲裂、疥疮及疣等皮肤病。

    ⑴ 多形红斑    是一种原因复杂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肤损害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大疱、和重症型三种,最初为0.5~1cm大小水肿性圆形红斑,颜色鲜红,皮肤损害可向四周扩大,中央颜色变成暗红色或紫红色,可出现水疱,边缘潮红,像眼睛的虹膜状或靶子形状。水疱-大疱型即在红斑的基础上产生水疱和大疱。疱壁较厚,不易破溃。疱内液体为浆液性,有时是血性,即为血疱。皮疹好发于四肢远端,如手背、足背、指缘、掌跖、前臂以及小腿的伸侧等部位。重症型患者除皮肤损害外,可有眼损害,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还可以影响呼吸道、消化道粘膜的损害,甚至有肝肾功能的异常等。

⑵ 皲裂    多发生于手足,故名手足皲裂。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手足皮肤干燥及开裂。是因手足皮肤掌跖部角质层厚,无皮脂腺,当汗液分泌少的冬季到来时,角质层内含水分减少,皮肤容易干燥;加之物理性刺激,洗衣粉等脱脂作用,当局部牵引力增大时,即可引起皮肤皲裂。常见于成人年及老年人。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体力劳动者。皮肤损害的特点是,皲裂多顺皮肤纹理方向,好发的部位是指尖、指趾关节面、手掌及足跟。一度皲裂仅达表皮,尚无出血及疼痛;二度皲裂深入到真皮浅层,可轻微疼痛,不出血;三度皲裂可深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即出现疼痛和出血症状。

⑶ 手癣和足癣     皮肤癣菌侵犯掌、足跖、指、趾间皮肤引起的感染分别称为手癣和足癣。如果皮肤损害仅发生于手、足背者,被称为体癣。手癣和足癣在同一个人身上彼此传染,相继发病。常因卫生常识问题而引起阴道真菌病者。本病致病菌,是真菌中的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而红色毛癣菌抵抗力强,是我国手、足癣的主要致病菌。通过接触传染,在公共浴池洗澡、使用公共拖鞋、公共浴巾等易被传染。

① 足癣    分为鳞屑水疱型、浸渍糜烂型和角化过度型三种。鳞屑水疱型常发生于趾间,足跖,反复出现针头大小的丘疱疹及疱疹,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和瘙痒,疱干燥后脱屑,病情稳定时以脱屑为主;浸渍糜烂型见于第四、第五趾间,角质层浸渍、发白、剥脱出显露出红色糜烂面,或者露出蜂窝状基底面,皮肤处渗液不多,但容易继发感染,或并发淋巴结炎及丹毒等;角化过度型则常见于足跟、足跖部。角质层增厚,粗糙、脱屑、干燥等,自觉症状轻微,每到冬天,易发生皲裂,本型多见于年纪较大、病程较长的患者。

② 手癣    不如足癣分型明显,皮肤损害表现为最初的散在小水疱,以后常以脱屑为主,皮肤纹理变深,局部变得粗糙,久而久之出现角化增厚。因此患处的皮肤与正常皮肤之间有一定界限。最初皮肤发生于掌心、示指、中指及环指的掌侧,病程迁延者,累及整个手掌。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

11、下肢和足    常易发生湿疹、结节性红斑、胼胝、疣、足癣、皲裂等皮肤病。

⑴ 胼胝与鸡眼    胼胝与鸡眼是因长期摩擦和受压而引起的角质增生性皮肤病。好发在手掌及足跖部位。

①胼胝    皮肤损害表现为一个局限性角质肥厚性斑块,蜡黄色、局部扁平或稍微隆起,皮损的斑块处质硬而略显透明,边界不清,中央肥厚,边缘相对较薄。常对称发生,一般无自觉症状,严重时可有压痛,多见于受压部位。

②鸡眼   一般如豆大或稍大,皮损表面光滑,显淡黄色或深黄色,与表皮平或略微隆起,境界清楚,中心部分有倒圆锥状角质栓,可嵌入真皮层。因为其尖端压迫神经末稍,行走时引起疼痛。多见于足跖前中部、小趾的外侧或拇趾的内侧缘等处,偶见于受磨损的趾背处。如果发生于4~5趾间的鸡眼,受汗浸渍,可出现灰白色浸软角质层,此即称为软鸡眼。

⑵ 结节性红斑   

① 结节性红斑    是发生于双侧小腿伸侧的皮下结节,也可发生于臀部及手臂部,急性发病,患者多为青年或中年女性,好发于春秋季节,3~6周消退。本病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一些学者将其视为一种症侯群。病变初期有发热、肌痛及关节酸痛等症状,随后两小腿前发生对称性疼痛性结节,局部表面皮肤逐渐发生红色隆起,直径约1cm大小,可出现压痛。随着病情进展,结节逐渐增多,每侧有数个或十数个不等。少数患者皮损可出现于大腿及上臂。大多数患者经数周自行消退。

② 慢性结节性红斑    也称为迁延性结节性红斑。部分女性患者在结节性红斑的基础上,结节持久不退,但炎症及疼痛较轻微,可持续1~2年皮损处不破溃,此即为慢性结节性红斑。

 ⑶ 变应性血管炎    是一种主要累及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炎症性皮肤病。

①变应性血管炎    是一种皮肤或内脏的毛细血管与小血管发生坏死的急性血管类疾病。可发生内脏损害,如肾、胃肠、神经系统的部分器官出现相应病变。如胃肠受累时出现腹痛、便血;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出现头痛、感觉及运动障碍、出现复视(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分离的物像)现象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也称为变应性皮肤-系统性血管炎。

②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一般单独发生在皮肤,称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临床皮疹好发于下肢和踝部,也可发生于背、臀等部位。常带对称性,反复发作。皮损为多行性,可有红斑、丘疹、风团、紫斑、水疱、血疱、结痂、浅表结节、溃疡等损害。其特征表现为紫癜性斑丘疹,鲜红色至紫红色,压之不退色,有的皮疹表现为多形红斑样,有的红斑周边形成一圈环状紫癜。根据下肢为主的急性发作,慢性病程,以斑丘疹、紫癜、结节、坏死和溃疡等多形性皮肤损害,诊断应无困难。本病应与过敏性紫癜鉴别。

    ⑷ 莱姆病   本病又称Lyme关节炎,是一种在户外由壁虱传播的传染病。因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南部的LYME镇首先发现因而命名为莱姆病。主要以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征,并伴有心脏传导障碍及神经性脑膜炎。六月是发病率最高的季节。当人被带病原体的虱叮咬后感染,潜伏期可由几小时至数周,发病初期在躯干和四肢近端部位出现炎性红斑,有热、疼痛症状,红斑可逐渐扩大,边缘红晕略硬,中心退色呈环状,其周围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乏力、头痛、肌痛和咽炎等,粘膜一般不受累,皮损组织活检可见真皮乳头层水肿和单核细胞侵润,表皮可有虱叮咬的痕迹。

    ⑸ 风湿病    该病是一种以变态反应为特征的全身性结缔组织非化脓性炎症。可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认为诱因为自身免疫性损害。一般出现如下症状和体征:环行红斑、游走性关节痛、皮下结节、心肌炎或全心炎的体征。皮损为对称发生的结节状隆起,大小不等,淡红色或紫色,质坚硬,表面光滑,有轻度疼痛;主要累及四肢伸侧,少数皮损溃破。本病引起关节炎以膝、踝、腕、肘等大关节为主,局部出现红、肿、痛、热,一般在一周内消失,不遗留畸形。以上皮疹以环形红斑诊断意义较大,常表示风湿病具有明显的活动性。环形红斑多见于躯干部及四肢屈侧,呈环形或半环形,边缘稍隆起,呈淡蔷薇色,无痛感及痒感,环内皮肤颜色正常。

                           四、颈臂疼痛辨病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有的因为外伤或职业体位关系,不光是老年人,一些年轻人也过早患有颈臂疼痛疾病,因而在临床上成了人们的常见病、多发病。颈椎、颈椎旁软组织、颈神经及神经根疾病,肩关节与肩关节周围疾病及胸部脏器的疾病均可引起颈臂疼痛。

(一)颈臂疼痛病因

1、颈部疾病所引起的颈肩疼痛

⑴ 颈椎疾病    如颈椎间盘脱出、颈椎肥大性关节炎、颈椎外伤、颈椎骨折、颈椎肿瘤、先天性颈椎畸形、颈椎骨质增生等疾病均引起颈部疼痛。另外,由化脓性颈椎关节炎、结核性颈椎关节炎亦引起局部疼痛。

⑵ 颈椎旁软组织疾病    如颈肌纤维组织炎、急性斜颈、风湿性多发性肌痛症、肌炎等。

⑶ 颈神经根及神经丛疾病    颈胸神经炎、臂丛神经炎、肩神经炎、胸郭出口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及外伤后遗症等。

⑷ 椎管内病变    包括颈段脊髓肿瘤、颈段脊髓蛛网膜炎、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

2、肩关节及肩关节周围疾病引起的颈肩疼痛

⑴ 炎症性疾病    肩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等疾病可引起颈肩疼痛。

⑵ 肩胛骨疾病    肩胛骨骨折、肩胛骨结核、肩胛骨肿瘤、肩胛骨炎症等均引起颈肩疼痛。

3、外源性颈肩疼痛    包括内脏疾病(肩手综合征等),感染性疾病及精神因素所致的疾病等。

(二) 引起颈肩疼痛的常见疾病

颈肩疼痛性疾病多表现为颈椎部不适,头、颈、肩臂的疼痛或感觉异常。疼痛较重时出现斜颈或颈前曲位,患侧颈肌强直,活动受限,椎傍压痛。

    1、肩臂痛综合征    颈椎病引起的肩臂痛综合征。主要有疼痛外,还伴有颈脊神经节段走行方向的麻木感。麻木症状从上臂一直可传送到相应的手指;有部分根型颈椎病人的臂从神经牵拉试验和椎间孔试验阴性;头部在六个方向的活动中,必有一个方位的活动会诱发手部的麻木感,或使痛麻症状加重。窦椎神经受到刺激和压迫时,病人在开始会表现为肩臂酸困、压迫感、继而发生灼痛,有弥漫性扩散倾向,可向颈部和肩臂传射,晚上加重疼痛;一些病人表现烦躁不安或情绪不稳。

    2、肩臂部肌筋膜炎   该病多见于工作、生活在阴暗、潮湿中的人们,患者多有肩背受风寒史或妇女分娩后遗留病史。本病多见于女性,表现为患侧肩臂部的酸困感;关节功能无明显障碍;患侧肩臂部及背部软组织存在广泛压痛;部分病人血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加快。

    3、枕大神经嵌压综合征    此病是由于神经长期受到牵拉及通过坚硬的腱膜孔时的挤压,使神经产生缺血、水肿、髓鞘弯曲、旋转和出现皱折等变化而出现的症状。其症状多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上、头顶部放射,甚至波及前额及眼眶区,疼痛呈阵发性发作,自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是向对侧旋转时诱发,在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可诱发或加剧疼痛;疼痛发作时伴有颈肌痉挛。

    4、落枕(扭脖子)    该病多为颈部软组织急性损伤,常因睡眠姿势不正,着凉引起,病人颈项疼痛、头颈不能前屈,后仰及左右转动,只能向患侧一侧倾斜、颈部活动不灵活为主要表现。多因床上看书、看电视,睡觉时枕头过高、过低、过硬以及风寒侵袭引起颈部经络不畅、气血阻滞,也是颈椎病的初期首发症状,容易误诊为颈椎病。

    5、颈椎病    这是由颈椎椎间盘退化导致上下椎体骨赘增生,压迫脊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供血引起的颈椎病变,此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病,男性较多。多为单侧,随着压迫的组织部位的不同,可为

⑴ 神经根型    颈肩痛反复发作,常因劳累、寒冷、睡眠不足或伏案过久诱发;仰头、咳嗽、喷嚏时加重;疼痛沿神经支配区放射至上臂、前臂和相关手指。颈部活动受限,时有头痛、耳鸣、;较重时手指麻木,活动不灵,精细动作困难的感觉。部分受累的肌肉肌力减退,久之可出现肌萎缩;患肢被前拉外展90度时,有放射痛或麻木感;头稍后仰轻加压头顶部时可出现颈部疼痛和放射痛。

⑵ 椎动脉型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甚至猝倒。有时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明等症状。如果发生猝倒,其方向一般是头朝后仰,侧偏或后旋时发病,倒地后体位改变立即清醒。

    6、颈性眩晕症   由于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病人脑血流图出现血管紧张强度增加,血管弹性降低及脑动脉硬化;因外伤、劳损或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所致颈椎失稳等是产生症状的基础,在失稳情况下,颈椎小关节易产生错位、颈椎旋转,颈椎超常范围活动;颈椎管内、外软组织也容易产生继发性、无菌性炎症或形成颈椎体、小关节、钩突关节的骨辰增生。位于颈椎椎体前外侧的植物神经链或走行在颈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受到无菌性炎症的刺激、机械性压迫或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会引起椎动脉反射性痉挛。此时,椎动脉回流受阻,使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等部位的眩晕中枢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眩晕症状。一般引起突发性眩晕,大多病人头颈部旋转至某方位时出现眩晕症状,恢复原位时症状消失;颈部软组织引起的眩晕,多为持续性眩晕,在病人低头、仰头、旋转时,可使眩晕加重;颈部有明显压痛点,压痛点多说明软组织病变范围广;颈椎骨性引起的眩晕,颈椎管外软组织多无明显压痛扪及,少有的压痛点也仅局限于脊椎骨性病变的相应节段的棘突旁或关节突关节部位;病变节段的颈椎多有旋转,旋转的颈椎就有可能引起症状;显示颈椎旋转的标志就是棘突的偏歪和相应关节突关节部位的突隆、饱满和压痛。

                           五、腰背疼痛辨病

 

腰背痛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与临床诸多疾病共有一个症状,临床统称为风湿、劳损、增生等疾病。腰痛可表现为腰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有时也会产生背部连及腰部的疼痛。腰背部为躯干的主轴,人体俯仰、侧弯、旋转等动作都在腰部,若人体过度负重,长期处于不适当体位,容易引起腰背部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导致不同程度的腰部扭伤及腰部损伤的腰背部疼痛;如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功能性脊柱侧弯,病侧跟腱反射或膝腱反射减弱;X线正位片可见腰椎侧凸,侧位片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变间隙变窄等等。这些腰痛有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从腰痛的疼痛时间可以观察到如下病变:若卧床休息几天后疼痛好转,下床活动数日又加剧者,多为腰椎肩盘突出症;休息时好转。劳动后加重,早晨好,午后重。多为腰肌劳损;夜间加重,不能入睡,常为疼痛惊醒,起床后不痛,活动后腰痛复发,是老年人骨与关节退行性病变的特征;腰痛无休止,夜间尤甚,疼痛日见加重,应想到肿瘤的可能。

    从伴有的观察:如伴泌尿系统疾病,多是肾脏疾患;伴有白带增多或与月经有关,则是妇科疾患;伴有臀、腿痛,病变均在腰。另伴有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多为钝痛、烧灼样痛或刀割样痛,常伴麻、胀,可见跛行和腰肌痉挛。在腰第4、5或骶1棘突旁有压痛,反射至下肢。常见的引起腰背疼痛的疾病:

    1、急性腰外伤

    ⑴ 急性腰扭伤    有急性扭伤史,腰痛突然发生、疼痛剧烈,重者不能站立,痛处固定,压痛多在腰部棱形区;伴有下肢放射样痛,腰椎强硬,活动受限;生理前弯消失或脊柱偏斜;直腿抬高实验阳性,背曲实验阴性。

    ⑵ 急性骶髂关节扭伤    一侧下腰及骶髂部剧痛,站立及行走加重,压痛位于髂后上脊,有向足跟及腹股沟放射痛;躯干微向病侧前倾,腰骶部脊柱侧弯。

    ⑶ 急性腰椎肩盘突出    有急性扭腰和着凉史。先腰痛,后为根性腰痛,咳嗽时加重。棘旁压痛旁放射痛;3-5腰椎有相应神经系统体征;椎间隙前窄后宽。

    2、腰肌劳损    最常见的是软组织劳损。患者腰背部两侧肌肉酸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通常有长时间腰背部姿势不良的诱因。

    3、骨质疏松症   多见于老人,尤其是绝经期妇女,腰背疼痛一般较轻,呈持续性,有时比较严重,可持续数周。

    4、腰椎骨折、脱臼    伤处有压痛,局部可能畸形、血肿,脊椎运动受限制。

    5、腰椎结核    多发于青少年,起病缓慢,隐痛,疼痛限于1~2腰椎,腰肌紧张,临床伴有低热、盗汗、虚弱、食欲减退等结核病症状。如果出现寒性脓肿破溃,则可出现经久不愈的流出清稀脓液的窦道。

    6、类风湿性脊椎炎   好发于轻壮年。腰痛范围广,病程长短不一。腰肌紧张,运动功能障碍,晚期腰椎逐渐变弯,不能直腰。X线呈竹节样变。

背部肌筋膜炎 背部肌筋膜炎多由受凉、外伤、劳累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肩背疼痛,时常出现于两肩胛骨之间,在晨起、天气变化或劳累后加重,休息或肩部热敷、保暖后缓解,重者在疼痛部位有软组织2肿胀,可摸到条索状物。

    7、强直性脊髓炎   中医称该病为“骨痹”。不同程度地累及底髂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好发于15-30岁男性,以底髂关节,腰背部反复疼痛为主,早中期病人脊柱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出现强直性驼背固定,胸廓活动度减少或消失。X线表现出早期底髂关节和椎间小关节模糊,后期脊柱呈竹节样改变,导致驼背畸形症状。

    8、脊柱裂    常见于腰骶部有一个或数个椎骨的椎板未全闭合,椎管内容物没有膨出;可伴发脊柱侧凸、腰椎滑移或椎间盘脱出;少数伴有涉及损害症状,常见症状为腰痛和遗尿。发生部位常以腰部和腰骶部为多见;可合并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腰骶膨出;踝反射消失、足部、会阴部及下肢后侧皮肤的皮肤感觉减退;下肢对称弛缓性瘫痪及肌萎缩。颈部膨出表现为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肢的上运动元瘫痪;有时可伴发脑水肿。

    9、腰椎间盘突出症    这是一种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因负重或脊柱运动,椎间盘受到急性或慢性损伤,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变,压迫邻近神经根出现病变的疾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扭伤及慢性损伤史诱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功能性脊柱侧弯;有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多为侧痛、刀割样痛,常伴麻、胀痛,致使腹压和脑脊液压力增高的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并可见腰肌痉挛或跛行。

                            六、肢体疼痛辨病

 

肢体疼痛以四肢大关节(膝、髋、肩)疼痛为主。导致肢体疼痛的原因很多,可由神经系统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病变、骨疾病、四肢肌肉等疾病产生。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是本病的重要诱因。引起肢体疼痛疾病有: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肱骨外上踝炎、骨髓炎、骨与关节结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引起肢体疼痛的常见疾病:

    1、颈胸神经根炎    该病发病年龄较轻,常由病毒感染所致,主要症状为一侧和两侧颈、胸、背、肩、臂直到肘、腕、指部,有放射形疼痛和麻木。

    2、脊髓肿瘤    肿瘤位于颈下中断。疼痛发射到肩部和上肢。肿瘤位于脊髓下段,引起骶部、臂、大腿疼痛。其疼痛为阵发性、刀割样、针刺样剧痛。

    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本病多在寒冷季节发病,一般在受冻后足部麻木、冰凉、疼痛。走路时小腿酸痛,间歇性跛行,有时休息也出现痉挛性痛。晚期患肢足指可出现溃疡和坏死,疼痛剧烈难忍,溃疡面长期不愈。

    4、肢痛性癫痫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局限性癫痫,以发作性四肢末端以及攻击疼痛为特征,常有发作性剧烈疼痛,突然发生,骤然停止,不用药物也可以缓解,发作时病人意识清楚,疼痛发作时有天气和季节无关,使用止痛药无效,体格检查无阳性特征,做脑电图时可发现有癫痫样放电。

    5、帕金森氏症    该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发生于老年人中枢神经性疾病,手足震颤、强直是该病的主要特征,部分病例与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基底神经结肿瘤及化学物中毒有关。患者起病缓慢,病程一般在数年或十数年。初期从手指开始,进而波及下肢,行走时呈急速小步,不能及时止步和转弯,严重时口角流延、肢体僵硬,甚至痴呆。

    6、末梢神经炎    此病是以手指末梢神经由于中毒、感染、维生素B缺乏,手指供血障碍等原因,引起炎症的反应。大多两手的手指同时发生,原因除去后常可恢复。

    7、髂腹股沟神经痛    髂腹股沟神经发源于腰、脊神经,最终分支与耻部、大腿根及阴囊部的皮肤。引起此病的原因较多,如疝气、阑尾炎、髂骨取骨及骨盆和股骨上端手术受到损伤时,刺激该神经,都会引起大腿根部疼痛,有时用力咳嗽或突然扭伤也会引起疼痛。临床表现大腿根有剧烈疼痛外,还可伴有大腿内侧2和会阴部的异常敏感。站立、行走、用力大便及咳嗽时疼痛加剧。病人常行走缓慢;卧床2时髋关节屈曲并取内收位时感到舒服,或疼痛减轻。

    8、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该病的疼痛部位在腓骨中下段,常出现局部肿块,病情严重时X线照片可有骨膜增生反应,重者可发生疲劳性骨折,其症状与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相同。

    9、类风湿性关节炎    该病是一种以关节肿胀、强直、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最突出症状是关节疼痛,特点为对称性多关节炎,以双手小关节、膝腕、足最易受累,可涉及踝、肘、肩、髋等关节,严重时可引起关节僵直、畸形,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疼痛特点常在天气变化、寒冷刺激、情绪变化而加重。病变常累及四肢小关节,特别是2—5指掌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至少有一个关节有活动痛和压痛,有一个关节肿胀,3个月内,相继肿胀。关节晨起僵硬,功能受限,可有畸形和强直;类风湿因子实验阳性,血沉多增块;晚期关节强直畸形或错位,骨质疏松,易有病理性骨折。

    10、关节软骨退行性变(骨关节炎)    这是由于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而诱发的疾病,有的由于老年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软骨软化性关节病变,可继发于创伤性关节炎和畸形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休息时疼痛显著,稍为活动后疼痛减轻,活动过多则加重,随气候变化作出反应。有些病人关节活动时发出响声,休息后时有僵硬感。有关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时见响声等临床症状;X线摄片显示关节边缘增生、骨赘形成、关节腔狭窄,关节面凸凹不平。

    11、老年性关节炎    老年性关节炎是由于年老或其他原因引起关节软骨非炎症性退行性病变。临床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畸形为特点,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随年龄增高女性较男性突出。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活动时常有摩擦响声,可有关节腔积液及畸形,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僵化,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关节边缘锐利或唇样变。

    12、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是关节损伤后引起的滑膜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最常见于膝关节。常见原因有外伤及慢性劳损

急性临床表现为损伤后6~7小时逐渐发生肿胀,屈膝活动疼痛加重;慢性滑膜炎由急性而致,肿胀持续不消,休息后减轻,过劳加重,可见股四头肌萎缩。

    13、红斑肢痛症    此病是一种血管功能紊乱性疾病,好发于年轻人,其中又以女性为多。症状表现为四肢末端尤其是掌心和足底有灼热、刺痛,局部充血、发红,多汗、湿热,受到一点摩擦或加压,痛楚难忍,持续隐痛,阵发性加剧,环境湿度略高一点,或因四肢活动频繁而充血时,肢痛发作加剧。病人喜欢赤足,怕走路,喜欢双足抬高平卧。

    13、大骨节病    这是一种骨节不明的骨关节慢性退行性疾病,发病年龄为8~20岁青少年。起病缓慢,关节疼痛,运动障碍和关节畸形,幼年患本病者可导致身材矮小。关节受损先有指趾等小关节肿大开始,蔓延至膝、腕、肘、踝等关节,常呈对称性。病变早期疼痛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而出现跳痛或钝痛,于活动后加重,冬春两季加剧,关节活动时发出摩擦音,病变迁延可使关节变形,如膝内翻或膝外翻、扁平足、骨盆狭小变形等体征。

    14、肱骨外上髁炎    该病又称肱骨外上髁综合征,或“网球肘”。是由于前臂旋前、腕关节主动背伸时的急性扭伤,或者是由于慢性劳损引起附着与肱骨外上髁处的一些纤维的不全撕裂及骨膜的炎性反应,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肱骨外上髁及肱桡关节附近疼痛,尤其在前臂旋转、腕关节主动背伸时,肘部疼痛加重。

    15、跟骨刺    是一种以足跟疼痛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疾病。由于足底部骨质增生、退变。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临床以物理疗法和手术疗法为主。发病点一般在两足,疼痛多发生在一侧,往往晨起行走或久卧起立后加剧,行走后疼痛减轻;跟骨结节内侧处压痛,X线显示跟骨结节处大小不等骨刺生长。中医分型为肾阴亏损、肾阳不足,寒湿凝滞和淤血内阻而造成。

    1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此病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之一。以患肢疼痛、压痛、肿胀,浅表静脉正常或曲张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急骤、迅速,栓子脱落后易并发肺栓塞而危机生命。另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浅静脉压增高,腓肠肌压痛,足背侧急剧弯曲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流通不畅或闭塞。

                        七、关节疼痛辨病

 

一谈到关节痛,许多人就会想到关节炎,临床上许多关节痛却并不是关节炎所致,而是内脏病变所致。人体的骨骼系统是给人体提供一个坚固、稳定的框架。人体有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主要关节。而关节起着维持人体体形,支撑体重,保护生命器官,连接骨骼的重要作用,是人体运动的枢纽。

(一)正常关节分类    按照关节运动类型可分为三种:

1、不动关节:关节完全不能运动,如颅骨。

2、微动关节:关节可有轻微运动,如椎间盘、耻骨联合。

3、活动关节,又称滑膜关节,关节能够大范围、无摩擦地运动,人体大部分关节是活动关节。

     (二)引起关节疼痛的原因    关节病变引起的关节疼痛有如下原因:  

1、关节局部的病理性改变    如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增生、关节强直和关节脱位等。

   2、按照关节病变症状、成因的不同可分为:

    感染性关节炎、慢性关节损伤(骨关节病)、关节创伤、神经性关节病(如脊髓空洞症、脊髓痨、周围神经炎等)、过敏性关节炎、继发于关节周围组织疾病的变化(如肌腱炎、滑囊炎、肌炎、纤维组织炎等)、

⑴ 常见的感染性关节炎

①化脓性关节炎     为化脓性细菌侵犯关节引起的急性炎症。除关节处疼痛外,局部有红肿、皮温增高,患肢不能承重等局部症状。病理上大部分感染都开始于滑膜,发生血肿、红肿、关节内渗液,渗液由浆液变为脓液,覆盖于关节软骨表面。使关节软骨下骨质遭受破坏,引起关节间隙的早期狭窄和关节面的破坏。导致关节红、肿、热、痛和运动功能障碍,可伴有高热,白细胞升高、血沉加速等全身症状。

    ②结核性关节炎    多继发于肺和其他脏器结核,发病部位多在肌肉附着较少而血管丰富的骨骺和干骺端。也在活动较多的大关节多见。浅表关节发病早期可有轻度肿胀和疼痛,深部关节肿胀不明显,需与健侧对比,仔细触摸,才能发现。随后可出现轻度的跛行,关节活动受限。晚期关节呈梭状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肌肉萎缩。此型病变常向关节内扩展或穿破皮肤形成瘘道。

    ③关节梅毒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后天梅毒在骨关节的损害主要发生在晚期,早期少见。关节梅毒主要由骨和关节旁组织的梅毒感染灶扩展而来,可累及单个和多个关节,多呈现双侧对称性,以大关节损害为主,表现为关节积液和关节滑膜炎征象。

    ④沙门菌关节炎    是由沙门菌引起的化脓性关节感染。 沙门菌病在临床上分胃肠型、败血症型和伤寒性,其中,败血症型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膝关节、肩关节、髋关节等大关节,多为单发,若发生于手、足等小关节,则可表现为多发性。如致晚期,可引起关节的纤维性僵直或骨性融合,造成关节的功能障碍和后天畸形。

    ⑵ 代谢障碍性疾病引起的关节痛

① 松毛虫中毒性骨关节炎   是直接或间接接触松毛虫活体、尸体或毒毛引起的骨关节病变,呈局部爆发流行和季节性,侵蚀皮肤、骨和关节,骨关节的发病率较高。临床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全身症状轻微或缺乏,局部症状和体征明显。人体接触松毛虫书小时或3天即出现症状,轻度出现瘙痒,继而红、痛,出现水泡样皮炎、眼炎和耳郭炎。重者局部剧烈肿痛。晚期疼痛稍缓,常反复,病程可达数年,最后,可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功能严重障碍。

    ②痛风    是由嘌呤核苷酸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种疾病。患者血中的尿酸增高,当尿酸超过8mg%时,尿酸盐结晶即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等处,易在关节处形成痛风石,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病。痛风多发于中老年人,大多数为男性,女性约占5%。表现为脚趾关节经常红、肿、痛,而且固定在一个关节上,特别固定在大拇脚趾关节,常伴有畏寒、发热、白细胞增高和血流增快等全身表现,每次发作持续数天或数周,其后自然缓解。患痛风的高危人群是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

    ⑶ 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关节痛

①风湿热关节炎    又称慢性风湿热后关节炎。其特点为后期严重的关节畸形。病史中有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风湿热。临床上有中度或重度心脏瓣膜疾患或特征性的关节畸形。双手是首先被侵犯的部位,伴有肌肉萎缩。尺骨偏斜,掌指关节屈曲。手足的小关节周围组织肿胀,特别是掌指关节有最早的征象。

    ②淋病性关节炎    淋病是由淋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泌尿生殖器粘膜传染性炎症疾病,属于传统性病。妇女患者多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因对青霉素等的抗药菌株增多,使淋病的防治发生困难。如果淋病患者出现腕、肘关节明显潮红、肿胀,或在红肿的基础上形成数个豆大脓疱,则称为淋病性关节炎。如果在1、2掌指关节处见到腱鞘炎,即称为淋病性腱鞘炎。

⑷ 关节邻近疾病引起的关节疼痛

①肩关节周围炎    此病又称“凝肩”、“漏肩风”,属于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该病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多见于左侧;一般先有肩部某一处痛,随之范围扩大,牵涉到上臂中部,同时肩关节活动受限,增加活动量时会产生剧痛;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

②老年性骨质疏松    人到老年后出现身高缩短现象,部分人出现驼背,特别以老年妇女为显著,其原因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在作怪。妇女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锐减,骨转换过程加强,造成骨量丢失加速。主要表现在骨小梁变细、穿孔,甚至消失。而老年妇女身体所承受负荷并未减少,这就使得残存骨小梁所承受压力相对增加,久而久之,便会使骨形体萎缩甚至骨折,由于人体椎体和髋部含有丰富的骨小梁,对骨代谢变化极为敏感,因而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受累部位。妇女绝经后6~10年骨量丢失最为突出,称“快速丢失阶段”,以后转为“缓慢丢失阶段”,因此,老年妇女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改变。如果骨量丢失达25%以上,就容易因骨质疏松引起胸、腰椎骨折,占老年妇女的3%~5%。这种骨折通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仅表现为短暂的腰背痛,无神经受压症状,易被忽视。逐渐发展,便出现了身高缩短、驼背等现象。

⑸ 外伤性关节病变所引起的关节疼痛

   ① 关节创伤   生活中的各种创伤,都有可能伤至关节,引起外伤性关节炎。如果是开放性关节损伤,可能因化脓性关节炎而导致关节长期疼痛或关节活动有严重障碍,甚至关节完全强直。外伤性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关节劳损等引起的关节疼痛多与气候变化有关。

② 慢性关节损伤    是间接连接的活动关节,在长期、反复的压力下活动可发生关节软骨和关节骨端的慢性损伤,又称为骨关节炎。在体重较重,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的下肢关节易患此病。尤其是髋关节和膝关节。社会上称肥大性关节炎。发病后因长期疼痛,步行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三) 关节疼痛的特点     应根据关节疼痛发病的年龄、起病的缓急以及起病的经过、疼痛是否与气候变化有关、有无伤史、有无原发病或全身性疾病,有无关节的外形变化以及伴随的症状等,来分析诊断关节疼痛的种类疾病。

1、年龄与关节疼痛的关系

⑴ 风湿性关节炎   多发于青少年,也可见于老年病人,一般多伴有游走性关节疼痛病史,这类关节疼痛的特点是,一旦急性期一过,关节可完全恢复正常。

⑵ 类湿性关节炎   好发于青壮年,呈对称性多关节炎,最常侵犯四肢小关节,特别是掌指关节及近端的指间关节,患者感觉晨起关节僵硬。早期关节呈红、肿、痛、热、功能障碍及梭形肿胀,晚期关节畸形。

⑶ 肩关节周围炎    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老年肩”等,是指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强直的一个临床综合征。多发生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病因不明,可能与老年组织退变有关。常因肩关节附近的肌腱炎症或因肩部或上肢其它部位损伤,使肩部长期固定所致。病理变化主要是关节囊的慢性炎症,使关节囊的皱襞相互粘连,并与肱骨头粘着。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年老肝肾亏损,气血虚弱,血不荣筋,或外伤后遗,痰浊瘀阻,复感风寒湿邪,使气血凝滞不畅,筋脉为之拘挛而致。早期临床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或有轻微肿胀,每在肩关节外展、后伸和前臂旋前等活动时就会加重疼痛。时间超过2个月后,病情加重,甚至洗脸、梳头、穿衣、插衣口袋等日常生活自理都有困难,疼痛可影响夜间睡眠,体位略有不正便会引起疼痛。偶尔扭闪患肩时,会引起刀割样疼痛。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其痛可向背部及肘部放射。不论主动或被动的肩上举、后仲、外旋内旋等活动均受限制,肌肉萎缩,病程可由数月达1~2年之久,部分患者可自行痊愈。

2、性别与关节疼痛的关系

⑴ 红斑狼疮性关节炎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类似症状和体征,只不过较少发生关节变形和关节强直。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除有面部的蝶形红斑、发热、肾等内脏器官发生损害外,约中占90%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痛。各大小关节均可或迟或早地受累,最为常见的是对称性近端指关节以及足、膝、腕和踝关节发生疼痛,常伴有肌痛,关节活动受限。

⑵ 血友病性关节炎   男性病人关节肿胀疼痛,如伴有自幼即出现损伤后出血不止的现象,应想到血友病性关节炎的可能性。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轻微损伤后大量出血不止,常见为皮下组织,肌肉及关节出血。深部组织出血可形成血肿,伴有局部疼痛和继发感染。腹膜后和肠系膜出血可致类似急腹症腹痛,多次发作可引起慢性血友病关节炎,造成永久性关节破坏。血友病甲及血友病乙均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血友病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实验室检查特点为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块回缩均正常。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采用局部止血及补充疗法。应防止手术及外伤,避免注射用药。

3、职业与关节疼痛的关系

     ⑴ 桡肱滑囊炎   因经常作旋转前臂与伸屈肘关节的动作,而发生本病,常发生于木匠、网球运动员。有网球肘之称。   

⑵ 塑棚病    大棚蔬菜、大棚瓜果、大棚花草等种植者日渐增多,塑棚病也相应增加,应当高度重视。 塑料大棚的内环境特点是温度高,湿度大,空气不流通。长时间在棚内劳作,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及关节疼痛等塑棚病等特有的症状,使劳动能力明显下降,且可罹患风湿病。

⑶ 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家庭主妇的工作大多需要长时间低着头进行,例如洗菜、切菜、炒菜、烫衣服、缝纫、扫地、拖地、整理盆栽等等,由于肌肉长期紧绷,容易形成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临床表现为单侧或两侧的肩颈僵硬伴随疼痛,往往可以找到一到数个压痛点。除了接受复健治疗以改善疼痛症状外,最根本的办法只有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不动,至少每隔半个钟头到一个钟头,伸伸懒腰、转转头、拉拉筋,再加上局部热敷,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⑷ 腕管综合征   发生在白领中的除了腰背部疼痛外,患腕管综合征的人不少。他们的手腕部位会疼痛,甚至麻痹,这些症状也会延伸至手掌和手指,这主要是因为双手一直保持同样的姿势与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所引起的。

                      

八、头痛辨病

 

头痛是泛指眉毛以上至枕骨发际以内范围出现的疼痛。头痛是痛觉传导纤维或痛觉中枢或调节痛觉的镇痛结构发生病变所致,头痛还可以是面部或颈部病变所引起的牵涉痛。也就是说,许多疾病导致头痛症状,大部分并无特殊意义,例如,全身感染发热性疾病往往伴有头痛。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亦引起头痛。不过,如果出现反复发作的持续的头痛,可能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信号,这时就应该认真对待,仔细检查,明确诊断,以免耽搁治疗电动机。

(一) 头痛的分类    国际头痛学会于1998年提出头痛综合征分类,在二级分类的基础上分为60余种,3,4级分类100余种。而一级分类在临床广泛采用的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非器质性杂类头痛、与脑外伤有关的头痛、与血管病有关的头痛、与非血管性颅内疾病有关的头痛、非头部感染的头痛、与代谢疾病有关的头痛、颅神经痛、神经干痛或传导障碍性痛等。

(二) 头痛的病因    头痛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①物理因素导致的头痛,颅内外敏感组织受到炎症、损伤或肿物的压迫等因素而致的头痛。如血管被牵引、伸展或移位;血管扩张;脑膜受刺激;头颈部肌肉收缩;神经刺激或病损;牵涉性头痛等。②生化因素,如铅、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尿毒症、颠茄及水杨酸类药物中毒等。③内分泌因素,如偏头痛,多见于妇女。还有低血糖、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期或绝经期头痛等。④神经精神因素,如神经衰弱及癔病性头痛等。

(三)几种常见的引起头痛的疾病

1、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分为特发性、继发性和症状性三种状况。整个病程的主要表现是头痛。特点是突然发病、脑膜刺激征明显、血性脑脊液。普遍性头痛是发病前兆,随之呈局限性头痛,嗜睡、眼球运动障碍颈背部疼痛;疼痛位置在后枕及颈部、可向前额和眼部放射,低头加重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多伴有频繁呕吐;短暂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障碍:幻听、幻视、精神运动性兴奋;

2、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征    除剧烈头痛外,尚有剧烈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颈项强直等症状,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有些患者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如背痛、腰痛和排尿困难等表现。

    3、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     该病是中耳粘膜、骨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其炎症的特点是鼓膜穿孔、反复流脓、听力损害,炎症向鼓窦、乳突蔓延导致乳突炎,若治疗不当,可发展为急性乳突炎或转为慢性中耳炎;由于炎症会刺激神经末梢的反射引起头痛,如果炎症向颅内侵袭,直接累及颅内敏感结构,如脑膜、静脉窦、大血管和神经,而引起头痛。

    4、血管性头痛   又称原发性血管性头痛。是间断性反复发作的以搏动性头痛为主的疾病。是由于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造成颅内、外血管收缩和扩收引起的一种反复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其头痛可被药物终止或自行缓解,缓解后不遗留后遗症。由于头痛常在一则,故又名偏头痛。本病多发于青春期,女性居多,常有遗传性家族史。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气候变化、强光、过度疲劳、月经期、口服避孕药、饮酒等因素常可诱发头痛。患者疼痛部位多位于额、颞、眼眶部,头痛多偏及一侧,严重时可痛致全头及颈部。头痛性质为跳痛、钻痛、闷胀痛以及剧烈刺痛等。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眼结膜及鼻粘膜充血等症状。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属于一种身心疾病,与“A型”性格有密切联系。调查发现,有血管性头痛症状者习惯把愤怒和敌意压抑在心,这种心理冲突往往会激起头痛发作。这类头痛患者中“A型”性格占63%,而且发病多在愤怒、压抑和沮丧时。临床表现头痛剧烈且突然发作,同时伴有痉挛;头痛时意识模糊,知觉降低,严重时伴有高烧;咳嗽、伸腰加剧疼痛。

    5、神经官能症性头痛    此种头痛属于功能性头痛。用脑过度、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所致,一般情况良好,各种检查均无特殊发现。头痛为持续性,部位不固定。呈现钝痛、胀痛和刺痛。时伴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易激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若在心情不好、劳累、听到噪音、强光刺激时发作或加重,该症一般无并发症表现,但患者常常易疲劳、工作效率降低。

    6、枕神经痛    枕神经痛是由于颈椎疾病、受凉、感染等原因引起的神经痛。患者头后部和脖子后的一种发作性头痛。头部的活动、咳嗽、喷嚏等可以诱发或加重。疼痛可以是持续性伴有阵发性加重,或者是间歇性发作。头痛性质为钝痛或者刀割样疼痛,向上部放射。多数有明显的压痛点,如果是枕大神经痛,压痛的部位在风池穴;而枕小神经痛的压痛部位在乳突尖的后部。压痛常向上放射。本病是由于枕神经本身的炎症、损伤,或其他疾病刺激,压迫了该神经引起的,常见病因为颈椎病变、炎症和肿瘤,管内病变,枕部的各种畸形,枕部韧带或关节是损伤和骨折;呼吸道感染、风湿病、糖尿病及酒精、铅中毒等。此病除头部和脖子后面剧痛外,疼痛还可以发放射到耳部、头顶、前额和眼部,呈针刺、刀割一样疼痛,打喷嚏、咳嗽时头痛可加剧。

    7、头痛性癫痫    该病是一种突然发作难以忍受的剧痛,头痛性质可为反跳痛、刺痛、钻心痛、撕裂痛、烧灼痛。痛及部位为前额不、双颞部、和头顶部,头痛时间可长达1—2天,短则数分钟,多在数小时之内。劳累、精神紧张等易诱发头痛发作。头痛性癫痫的诊断依据主要有:头痛突然发生,突然中止,间歇时完全正常;头痛反复发作,剧烈难忍,每次发作症状相似;医院检查的脑电图出现棘波、尖波、棘慢综合波等癫痫样放电图形;患者用普通镇痛安神药物无效,而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因此该病的治疗原则同一般癫痫病人,可应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抗痫药物治疗。

    8、三叉神经痛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疾病。此病呈现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电灼样剧烈疼痛,根据其三叉神经不同分支,疼痛可发生于一侧下颌部、面颊部、颞部、或前额部等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常侵犯三叉神经的下颌支,常无客观体征,发病年龄在40~60岁之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者,其疼痛可持续,面部有感常见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鼻咽癌。本病女性发病略多于男性,大多为单侧性疼痛。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阵发刀割样或电击样疼痛,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数秒至10秒左右,每天可发数次,严重病人可伴有侧面肌反射样抽搐;疼痛部位在颊部、上唇和齿龈部或下唇齿龈部,疼痛右侧多余左侧,双侧均痛者较少见。有一网站有如下对三叉神经痛的描述:患者发作时“颜面部、上下牙及舌边出现阵发性闪电式、刀割样、针扎样、撕裂样剧烈疼痛,患者顿足击面、抱头嚎叫、满地翻滚、乞哀告怜、痛苦挣扎、忘魂失度,宁愿死去”。

    9、慢性上颌窦炎   由于鼻、鼻窦和鼻咽部较密集的神经纤维分布。在这些部位有病变时,会刺激相应的神经末梢感觉疼痛。这些常见的鼻源性疾病有:鼻前庭炎、急慢性鼻咽和鼻部疖肿、鼻窦部位的炎症(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的炎症或肿瘤均引起头痛。鼻窦炎性头痛的性质多为胀痛、钝痛或闷痛,一般发作于患侧,会反射性地引起额部、颞部、枕部头痛或全头痛;慢性鼻窦炎除引起头痛主要的症状是脓涕、鼻塞和嗅觉障碍。本病的脓涕多易从前鼻孔擤出,如果是牙源性慢性上颌窦炎,则脓涕常有腐臭气味。因鼻粘膜肿胀而常有鼻塞。因鼻塞而引起嗅觉减退。若鼻及周围的疖肿受到挤压,以致细菌于面部静脉向颅内回流引起海绵窦感染,则不但出现头痛,还会伴有高热、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损害等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多有与脑膜炎病人接触史,传染后至发病的潜伏期为1~7天。突起发病,畏寒、高热、头痛剧烈地喷射性呕吐、烦躁、惊厥、昏迷、中毒面容,颈项强直。部分患者病例先有上呼吸道症状,婴幼儿可有烦躁与嗜睡交替出现的现象,双目凝视,尖叫、拒奶、腹泻、易惊等症状。婴儿囟门饱满或隆起,角弓反张,皮肤或粘膜有出血点。脑脊液检查:脑压增高,外观浑浊,白细胞数较高,蛋白增高。脑脊液或血液细菌培养出脑炎双球菌。

 

                              九、眩晕辨病

 

眩晕是患者感觉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一般还伴有客观的平衡功能的障碍,但多无意识障碍。主要是迷路、前庭神经、脑干以及小脑的病变引起,也可以由其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而引起。一些学者更把眩晕看成是一种对位向的错觉。患者确实在睁眼时有周围景物旋转、或上下左右摇晃的错觉,而在闭眼时则有自身肢体旋转或晃动的错觉。

眩晕与头晕有一定的差别。头晕称为一般性眩晕,但头晕只有站立不稳,而无旋转运动的感觉。眩晕是空间定位觉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幻觉,是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在皮层感觉中枢的反应失真表现。按照眩晕的病源可分为:周围性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眩晕三大类型。

   (一)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

    1、美尼尔氏病    临床症状为旋转性眩晕突然发作,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感到摇晃,似浮在空中,失去自控能力。病人闭目卧床。如果头稍动或睁眼即可使眩晕加剧,但神志清楚。患者常伴有耳鸣、听力减退,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现象。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缓解,即进入间歇期。开始的间歇期从数日到数年不等,常反复发作。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越来越频繁,则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而间歇的时间则越来越短。病人的越来越频繁,则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而间歇的时间则越来越短。病人的耳鸣为低音调持续性,反复发作后成高音调耳鸣。耳聋是常被忽视的症状,多数患者反复发作后出现,常为单侧耳聋,一般是眩晕发作是耳聋加重,间歇期则减轻或恢复正常。总的来说,耳聋会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加重。

    2、迷路炎    即内耳炎,为耳部感染侵入内耳骨迷路或膜迷路所致,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较常见的并发症。按病变范围及病程变化可分为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和化脓性迷路炎三类。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及听力减退。常伴有自发性眼震表现。本病多继发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因此常有听力减退、耳鸣、耳内流脓等症状。耳部检查可有胆脂瘤,肉芽及臭脓。

多由中耳炎并发,眩晕呈阵发性,伴有恶心、呕吐等。

3、前庭神经炎    该炎症仅限局于内耳的前庭系统,耳蜗和中枢系统均属正常,多发于20~60岁成人,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本症可分为急慢性两种。急性前庭神经炎大多数病人在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多于晚上睡醒时突然发作眩晕,数小时达到高峰,伴有恶心、呕吐,可持续数天、数周,尔后逐渐恢复正常。老年患者恢复较慢。多单耳患病,偶有两耳先后发病者。有自发性麻痹性眼震向健侧,可以一家数人患病,亦有集体发病呈小流行现象。病期中无耳鸣、耳聋现象是其特点。 慢性前庭神经炎多为中年以上患病,可反复发作眩晕,程度较轻,直立行走时明显,可持续数年,恶心、呕吐少见,常表现为长久不稳感。    

4、晕动症(晕车)   旅行中由于特定的车辆原因导致恶心、呕吐等不适称为晕动症。特别是没有严重疾病的情况下导致呕吐应该想到这种疾病。本病症状通常在改变旅行方式或者结束旅游生活后不久均减轻或很快痊愈。人群中有许多人曾遭受有过晕动症之苦。引起晕动症的原因是大脑接受到来自感觉器官的抵触信息,即你的眼睛不能够明确同一个对照物的运动和车辆运动在内耳形成平衡关系。中枢神经系统对这种压力产生的应答是大脑中的呕吐中枢兴奋性增高。患者在乘坐公共汽车,火车,轮船或飞机时导致出汗,头晕,面色苍白,恶心,有时呕吐。

5、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为头部在一定的位置,卧位或头向后倾斜时所发生的阵发性眩晕及眼球震颤。症状可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钟,如果重复该种头部位置时眩晕即可再重复出现。患者的症状在几天或几个月中周期性发作。检查听力无障碍。本症家庭辨病即可确诊:请被检查者坐位,令其头向后倾30°,并向一侧转30°,约经过3~6秒钟,患者即有眩晕感出现。注意观察眼睛,可见有旋转性、水平性或混合性,慢相向病侧的眼球震颤,持续约15称。这样连续重复操作3~4次后被检查者可逐渐适应而不出现眩晕及眼球震颤,但休息后再重复上述检查,又可重现原来出现过的眩晕症状。

6、哼特综合征    此病属于末梢性前庭性眩晕。大多病人表现为眩晕和前庭功能异常,常见一侧重度前庭障碍,急性发作,出现重度旋转性眩晕,伴多发性脑神经炎 典型哼特综合征。

7、药物中毒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中,还有内耳药物中毒,如链霉素及同类药物中毒: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可致内耳中毒,水杨酸制剂、酒精等引起的内耳药物中毒,均可引起眩晕。具体表现为用药后数日内发生眩晕、恶心、呕吐。临床上慢性中毒多见,多在用药第四周后出现眩晕,一周内达到高峰。也有因个体敏感性不同而仅有数克药物即可引起严重反应者,表现为平衡失调,步履蹒跚,觉得外周环境有左右上下的摇晃或摆动,较少见眼球震颤。药物中毒后引起的眩晕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个别在停药后,眩晕症状可持续数年。

(二)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     眩晕为骤发性,症状严重,可产生共济失调。发病较慢,持续时间长,呈进行性,眩晕程度与体征不成正比。常见的疾病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小脑出血等颅内血管病变导致的眩晕;有听神经瘤、小脑部的肿瘤、第四脑室的肿瘤及其他部位的脑肿瘤等病变导致的眩晕;有颅后窝蛛网膜炎、小脑脓肿、结核球、真菌性肉芽肿及寄生虫囊肿等颅内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眩晕;有脑震荡、脑挫裂伤、脑外伤后遗症等颅脑外伤性疾病所导致的眩晕等。另外,癫痫及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亦可导致眩晕。

1、颅脑外伤性眩晕     外伤后即可出现眩晕,除了损伤内耳、前庭神经核外,主要可能是损伤迷路引起眩晕。严重的颅脑外伤患者,除了外伤性眩晕外,还可见到自发性旋转性眩晕,表现为头眩昏,患者感觉其本身或周围环境有运动,同时觉得周围的物象和自身都处于一个很不稳定的环境之中,转头或向上看等动作均可加重眩晕。脑损伤中最轻的脑震荡,其出现的眩晕较外伤的其它症状持续更长的时间。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是本病的缺血性发作及血液供应区脑干梗塞最为突出的症状。50岁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的病人如果突然出现晕,应首先考虑是本病。此时的眩晕为旋转性、摆动性,患者有站立不稳、地面移动的异常感觉。有些患者可见一特殊的倾倒发作,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发作跌地,没有先兆症状,这是因锥体交叉区域缺血,导致一时性四肢肌张力消失所致。患者意识清晰,跌落在地时无意识丧失。

3、多发性硬化    是一种侵犯神经系统,会引起全身许多部位出现各种症状的疾病。不同的患者严重程度不同,同一患者在不同的时期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约有1∕3的病人有眩晕表现,其中有部分患者为初发症状,为一种突发的、严重的旋转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少见耳鸣及耳聋,但水平性或垂直性眼球震颤则多见。这些病人往往症状和体征比较分散,病情常多反复,或有视力障碍、眼肌麻痹和精神症状为其特点。

4、眩晕性癫痫    前庭系统的大脑皮质中枢在颞叶的颞上回后部,及颞顶叶交界处如果发生肿瘤、血管畸形、梗塞及外伤性疤痕等,均可刺激大脑皮质而发生眩晕。这些病人有严重的旋转感,或觉得外周世界在向一侧运动,伴有恶心;这时眩晕可以作为癫痫大发作的先兆,而且时间很短,仅数秒钟。癫痫大发作的典型表现为突然倒地,大叫一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意识丧失。癫痫即俗称的羊癫风。也有少数病人眩晕是其唯一的发作表现,即所谓流产型癫痫发作,但此时应与其他眩晕发作鉴别,脑电图等可以帮助诊断。

5、小脑梗死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肢体运动,保持身体平衡,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其循环,当血管痉挛、狭窄或血液粘稠时,小脑供应发生障碍导致小脑梗死。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病史,起病急,突然出现眩晕、呕心、呕吐、意识状态改变;有眼颤、四肢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实验欠稳准等体征。

    6、耳蜗前庭神经压迫综合征     该病病因大致为先天性或后天性血管扭曲延长造成对神经的压迫;动脉硬化的动脉管壁变硬;进入内听道的血管在有限空间造成血管神经的相互压迫;粘连使血管与神经固定而造成接触压迫。表现从短时间频繁出现旋转性或水平性眩晕的感觉,伴有一侧耳鸣,一侧感音性聋,此时,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可能性大。临床表现为多次发作,短时间旋转性晕眩;颜面痉挛。一些患者表现为短时间剧烈头痛和失神,自发性眼震,体温正常,有听力障碍,发作性眩晕在头位改变加重;功能性运动耐受不良,前庭功能实验异常;CT扫描显示有血管绊,血管造影检查可显示患侧椎动脉伸长等。

    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该病好发于50—70岁之间,男多于女。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数分钟至一小时之间,体征和症状24小时内消失,但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均涉及局部相同的动脉供应的脑功能区。临床症状为眩晕,极少有耳鸣,视力和视野症状均为两侧性,可出现复视、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吞咽困难等。典型表现为一侧颅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为一侧脑干出血。个别患者跌倒发作时意识不清,两下肢突然失去张力,但可自行站起。另外,多见颈部痛,血管运动神经异常,侧支循环代谢性扩张致听力下降、耳鸣等耳蜗症状。

    8、小脑出血和梗死    大多表现为突起眩晕,剧烈枕部头痛,频繁嗳气、呕吐,起立步行困难。出血和梗死比较头痛梗死少出血多,重症大量出血者有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进入昏迷多在48H内因急性枕大孔疝而死亡。CT早期可现高密度出血影、血肿的部位大邻近的脑水肿带和脑移位。脑血管造影只在考虑手术清除血肿或需排除其他疾病时进行。

9、脑干肿瘤     此病多见于年轻人。起病缓慢;有单侧的位听神经损害,出现眩晕、耳鸣、听力下降、耳聋等症状;口角歪斜病人逐步出现单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损害,造成面瘫、流口水,面部感觉减退;前庭实验、听力实验体现病侧前庭功能降低和神经性耳聋。

    (三)躯体疾病所致眩晕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眩晕但不伴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耳鸣也不多见,如严重贫血、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过缓)、胃肠道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1、直立性低血压    该病所致的晕厥是由于系列调节功能所致引起的。如饥饿、站立过久、药物反应、孕妇和久病初愈者,体位改变为唯一诱因,取平卧位时,迅速恢复,发作时心率变化不大。大多在中年起病,男性多余女性,于站立时出现头晕、眩晕、常伴有阳痿。

2、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前者称高血压病。后者称症状性高血压,为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有关高血压的标准详见第三章。患者可有头痛、眩晕、健忘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果病情进展,血压持久升高出现心、脑、肾等器官受损的表现:在心脏,出现左心室肥厚、扩张及左心功能不全;在脑,可出现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一过性脑缺血、脑梗塞、高血压脑病等;在肾,可出现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减退的表现,如浮肿、血尿和蛋白尿等。

3、神经官能症    又称神经症,是一组由不同心理因素引起的缺乏器质性病变基础的大脑功能失调病症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和癔病。

⑴ 神经衰弱    起病与精神活动过度紧张、伴有不良情绪的作用有关;患者精神容易兴奋又容易疲劳,焦躁、烦恼、易怒及情绪不稳。有眩晕、有睡眠障碍和紧箍样头痛。病程迁延波动,与精神活动有一定关系。医院所有检查均克阳性体征出现,又无其他精神症状者,应考虑是神经衰弱。

⑵ 癔病    又称歇斯底里,这是一种由明显的精神因素、不良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引起的一组疾病。除眩晕外,病人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症状往往具有表演夸张色彩,在有人围观议论的情况下,其疾病常常加重。同一个病人往往只表现其中的某些症状,而且每次发病基本相同。

①癔病性瘫痪    可为单瘫、截瘫、偏瘫,程度不等,轻者仅为肢体活动无力或不能站立,重者完全不能活动。客观检查缺乏神经肌肉的器质性损害。

②癔病性抽搐    病人可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四肢无规律乱动,呼吸急促,表情痛苦,双目噙泪。抽搐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有些类似癫痫的大发作。不过与癫痫不同的是,患者跌倒时不会导致外伤,无唇舌咬伤和大小便失禁。这时如果能撑开患者双眼,可见到眼球活动灵活,瞳孔对光反射亦敏锐。

③癔病性言语障碍    表现为缄默、失音和失语。患者往往用手势或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检查唇、舌、腭、声带等部位,并无器质性病变,且能够正常咳嗽。

 

                                十、晕厥辨病

 

晕厥又称为昏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留有后遗症为其特点。缺氧所引起的临床上昏厥与休克无明显界限,但休克的早期意识清楚,或仅表现为精神迟钝。

引起晕厥的病因很多,大致可为血管舒缩障碍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和血液成分异常导致的晕厥等。

1、血管舒缩障碍引起的晕厥      包括迷走血管性昏厥、直立性低血压、颈动脉窦性昏厥、排尿性昏厥、吞咽性昏厥、咳嗽昏厥、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血管抑制性晕厥等。

⑴ 血管压制性昏厥    又称单纯性昏厥,最为常见。多发生于体弱的年青女性。可由激动、恐惧、晕针、焦虑、感染、创伤、剧烈疼痛等原因而诱发,也可在闷热、通气不良、疲劳、妊娠、各种慢性疾病等情况下发生。常发生于立位或坐位时,起病前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恶心、心慌、出冷汗、上腹部不适等先驱症状。很多病人能感觉昏厥先兆的出现,保护性地及时躺下可缓解或使昏厥消失。一般病人初起时心跳加速,血压维持正常;随之心跳减慢,血压逐渐下降。当收缩压下降至50~60mmHg时出现意识丧失。但意识丧失维持仅数秒钟或数分钟,这时可伴有瞳孔扩大,少数病人出现尿失禁。患者醒后感觉乏力、头昏等不适;较重的发作醒后出现遗忘、精神恍惚及头痛症状。一般持续1~2天后恢复正常。

    ⑵ 直立性低血压昏厥   平卧或久蹲突然直立时,血压急速下降引起短暂的意识丧失。本病以体位改变为特征,因此又称体位改变性低血压昏厥。昏倒后取平卧位能促使意识迅速恢复。昏厥发生于直立位和持久站立位,患者头晕、腿软、眩晕、昏厥。轻者于直立后逐渐发生,较重者可于直立时立即发生昏厥,有时甚至因不能维持直立位而长期卧床。

    ⑶ 咳嗽性昏厥    较少见,系一阵剧烈咳嗽后所引起的瞬时意识丧失。多见于患慢性肺部疾病病人,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喉炎或百日咳者,可能是因为剧烈咳嗽时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对大脑产生震荡作用引起。日常生活中大笑、用力排便、快速奔跑或举重等费力气时亦可引起昏厥。

⑷ 排尿性昏厥    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病人。多在夜间醒后起床排尿时,或者刚排尿完后突然发生昏厥。这些人发病时多无先兆,发作时患者突然意识水平降低,晕倒跌地1~2分钟后可自行苏醒,无后遗症。

⑸ 颈动脉窦综合征引起的昏厥    在相当于人体脖子两侧中部的部位,有一颈动脉窦的特殊组织。在其附近如果有局部的动脉硬化、动脉炎、颈动脉窦周围淋巴结炎或淋巴结肿大、或局部有肿瘤及疤痕压迫,会导致机体的迷走神经兴奋,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全身血压下降,引起脑组织供血量不足而发生昏厥。可表现为发作性昏厥,可伴有抽搐。如果用手压迫颈动脉窦、或者突然转头均可诱发病人昏厥。

2、心源性昏厥     严重的心瓣膜病变、紫绀类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动过缓、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而无房室传导阻滞时均导致晕厥。心脏输出量减少或心脏停搏导致脑组织缺血者,昏厥发生率较高。还有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栓塞及肺动脉狭窄等亦可引起晕厥。

⑴ 急性心脏排血受阻    昏厥多发生于严重的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因高度的动脉瓣狭窄使心血输出量固定于较低的水平,当运动或激动时,心排出量不能适应脑组织的需要,造成脑缺血而致昏厥。因此这类昏厥常发生于劳累或用力数分钟之后,故有用力昏厥之称。患者在昏厥发作前常有头晕、头痛、心悸、乏力表现。约有半数病人可伴发心绞痛及短暂呼吸困难。昏厥时间相对较长。昏厥后可有明显无力、呼吸短促、心绞痛等症状。

⑵ 心肌病变导致的昏厥   昏厥可在心肌炎、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时发生。心肌炎患者除了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外,还可因心律失常而诱发昏厥。严重的心肌梗塞早期常可发生昏厥。昏厥也可发生于心绞痛的高峰,此时患者伴有脉搏减慢或消失,意识丧失的时间较长,可反复发作。

3、大脑缺血所致的昏厥    包括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或阻塞、暂时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引起的晕厥;也包括偏头痛、颈动脉窦性晕厥、癫痫及延髓性晕厥等。另外,慢性铅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后亦可导致晕厥。

⑴ 脑血管病昏厥    是指由于脑血管或主要供应脑血液循环的血管发生病变,血管功能紊乱或受压,导致一时性广泛的局限的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昏厥。脑动脉的狭窄或阻塞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有时因脑动脉被外力压迫或发生屈曲,这类血管疾病的原因是颅内的肿瘤、颈椎病或其他颅内颅外的病变,它们引起脑血管的阻塞的程度越深,越易发生昏厥。阻塞轻的患者突然直立时有头晕、乏力与视力模糊等表现,多见于老年患者。昏厥的同时可伴发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部病灶性神经征。

⑵ 无脉症    其实是上述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即闭塞性大动脉炎。患者在运动时可发生眩晕和昏厥,多见于年轻的女性患者,其特点是手腕大指侧的桡动脉搏动消失。可出现偏瘫,患者有病变的血管可出现杂音。如果是颈动脉和椎动脉有病变或受压时,病人作转头运动,甚至压迫颈部时即可出现颈痛、恶心、呕吐、眩晕、视觉障碍直至昏厥。这类昏厥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仅数秒钟,也可长达数小时者,但多数病人的发作在30分钟之内。

⑶ 蛛网膜下腔出血    如果发生在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软脑膜上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可流入蛛网膜下腔,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发生危及生命的脑疝。后期病人可发生脑膜粘连,形成脑积水。发病者以青壮年为多见。大多数无先驱症状,少数病人发病前可有头痛、复视等表现。用力和激动常为发病诱因。患者往往突然发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昏厥、短暂意识障碍或抽搐。少数患者出现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有些病人出现后颈、背部及下肢疼痛。如果是老年患者,则头痛、呕吐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或昏厥。

4、血液成分异常导致的昏厥     包括严重贫血、换气过度综合征、低血糖综合征及高原缺氧等状况所导致的昏厥。

⑴ 换气过度综合征    癔病发作时可引起过度换气现象发生,可导致体内的二氧化碳减少,造成人体呼吸性碱中毒。此时患者脑血管阻力增加而引起脑血流量减少。病人发作之初,有胸前区紧迫感,出现气闷、头晕、四肢麻木、手足搐搦、神志模糊、昏厥等症状。此症状可持续10~30分钟。发作与体位无关,也不伴有面色苍白,也不能因躺下而有所缓解。病人安静后,因过度呼吸得到缓解,二氧化碳得以保留,因此症状消失。如果病人再出现因过度焦虑或癔病引起的过度换气,则又可诱发此类昏厥。

⑵ 低血糖综合征     是因血糖过低而影响大脑的能量供应所引起的昏厥。脑细胞主要依靠糖供给能量,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低,则可直接影响脑细胞内糖代谢过程,引起脑细胞内的ATP供应不足,导致脑细胞功能异常。临床上如果注射胰岛素过量,或因胰岛细胞瘤、肝脏疾病、晚期肾上腺功能不全、垂体功能不全等疾病,均可引起低血糖。早期病人表现为乏力、面色潮红、出汗、饥饿感,进而神志不清、昏厥、甚至发生惊厥与昏迷。这类昏厥起病较缓,消除亦慢。发作时如果注射葡萄糖可迅速解除症状。

 

十一、抽搐辨病

 

抽搐与惊厥均属于不随意运动。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异常的不自主收缩,并引起关节运动,多为全身性、对称性运动。在此基础上如果伴有意识丧失者,即称为惊厥。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强直性持续性肌肉收缩,阵挛性断续性肌肉收缩,或者先出现强直性,后出现阵挛性肌肉收缩。抽搐可发源于肌肉、周围神经、中枢神经任何部位的病变。惊厥与癫痫大发作的概念相同,但癫痫还有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头痛性发作、腹痛性发作、眩晕性发作等形式,因此,惊厥的概念与癫痫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

(一)导致抽搐与惊厥发作的疾病    有脑部疾病、全身性疾病和神经症等三类疾病导致抽搐发作。

1、脑部疾病    包括常见各种病毒性、细菌性及霉菌性脑炎、脑膜炎及脑脓肿,包括脑外伤,脑肿瘤,以及脑内血吸虫病、脑型疟疾、脑包虫病、肺吸虫病等导致的抽搐;还包括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脑栓塞、脑缺氧等)和先天性脑发育障碍所引起的抽搐。

2、全身性疾病    各种感染,如急性胃肠炎、中毒型菌痢、百日咳、狂犬病、败血症、破伤风等引起的抽搐;小儿的高热惊厥往往是由急性感染所引起。代谢障碍性疾病,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高血钠、低血钾、低血镁、高碳酸血症、以及维生素B6或维生素D缺乏症等引起抽搐;还有风湿病、高血压脑病、产科的子痫以及各类中毒(尿毒症、肝昏迷以及酒精、苯、砷、汞、阿托品、有机磷等中毒)所致的抽搐;另外,一些危急情况,如溺水、窒息、触电等亦可引起抽搐。

3、神经症    主要指癔病性抽搐。

(二) 抽搐与惊厥的类型

因病因的不同,抽搐和惊厥的临床表现形式也不一样,通常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种。

1、全身性抽搐    以全身骨骼肌痉挛为主要表现,典型者为癫痫大发作,即惊厥的表现。强直性持续性肌肉收缩与阵挛性断续性肌肉收缩交替出现。有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全身强直,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后,很快有四肢阵挛性抽搐。一些病人表现呼吸不规则,大小便失禁,因缺氧而口唇发绀,这种强烈的发作一般持续半分钟会自行停止。但一些人又可以反复发作,或呈现更严重的持续发作状态。

2、局限性抽搐     以躯体或颜面某一局部连续性肌肉收缩为主要表现,一般见于口角、眼睑、手或足的反复抽搐。低血钙可引起手足搐搦症,表现为间歇性双侧四肢强直性肌肉痉挛为特点,其中以上肢手部最显著,患者呈“助产士手”。

(三) 抽搐伴随的症状

1、抽搐伴有意识障碍,通常称为惊厥,这时病人有癫痫病人典型大发作表现,除抽搐、意识丧失外,病人往往出现瞳孔散大、舌咬伤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2、如果病人出现角弓反张、牙关紧咬、苦笑面容及肌肉剧烈疼痛,则通常为外伤后,破伤风杆菌经伤口侵入引起的破伤风。

3、如果病人伴有颅内压增高及局部脑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症状,应考虑为脑肿瘤及一些颅内占位病变。

4、如果病人伴有高热,则多见于小儿的急性感染。重度失水等亦可在抽搐的同时伴发高热。

5、如果是在惊厥发作前,即出现剧烈的头痛,多见于高血压、急性感染、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

6、在抽搐发作时伴有血压增高,则可见于高血压病、产科急诊子痫、肾炎及铅中毒。

(四) 易诊断的引起抽搐的疾病

1、抽动秽语综合症     又称TOURETTE综合症,为儿童进行性、多发性抽动障碍。一般在2—15岁间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活动过度或多巴胺受体超敏有关。涉及多组肌肉,有多发性发音抽搐,病程至少持续一年。常由表情肌、颈肌或上肢肌肉迅速、反复、不规则抽动起病。表现为挤眼、撅嘴、皱眉、摇头、仰颈、提肩等,以后躯干和下肢也可出现抽动;喉部肌肉抽搐而发出重复爆发性的单调怪叫声,半数以上有污秽的词汇;抽动发作较频繁,一天少则十余次,多则可达数百次。一些患儿表现为如挤眉、眨眼、口角抽动、肩部和上下肢体抽动,干咳、吼叫、不自主地发声、骂人或骂脏话。多发于5—8岁的儿童,14—16岁的青少年仍有发作。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少数至青春期自行缓解,大部分加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西医习惯于将该病归为“行为障碍”范畴。中医则认为,抽动秽语综合症患儿多有性情固执、急躁易怒等特点,原因在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治疗上重在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药物治疗之外,还要对患儿进行精神、心理治疗。

2、妥瑞氏亢奋综合症      这类患者发病时,全身的肌肉会无法控制的出现抽搐和抖动的现象,而且时常伴有“口不择言”等过度兴奋的症状。在世界足坛上,著名门将霍华得了此综合症。除了霍华之外,目前欧洲足球界最有名的染了此怪病的球员,还有效力意大利联赛冠军队的中场悍将戴维斯。

3、子痫     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一个危急的伴有抽搐和昏迷的阶段。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本病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症侯群,严重者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母婴死亡。重度妊高征时,血压可高达21.3/14.6kPa(160/110mmHg)或更高;24小时尿内排泄蛋白质的量达到或超过5g;此时可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并有一系列自觉症状出现。此阶段可分为先兆子痫和子痫。

⑴ 先兆子痫    在高血压及蛋白尿等的基础上,患者出现头痛、眼花、恶心、胃区疼痛及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表示病情进一步恶化,特别是颅内病变进一步发展,预示行将发生抽搐,故称先兆子痫。

⑵ 子痫    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进而有抽搐发作,或伴昏迷,称为子痫。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先兆子痫征象不明显而骤然发生抽搐。子痫典型发作过程是开始的眼球固定,瞳孔放大,瞬即头扭向一侧,牙关紧闭;继而发生口角及面部肌颤动,数秒钟后发展为全身及四肢肌强直,双手紧握,双臂屈曲,迅速发生强烈抽动。抽搐时呼吸暂停,面色青紫。持续1分钟左右抽搐强度减弱,全身肌松驰,随即深长吸气,发出鼾声而恢复呼吸。抽搐发作前及抽搐期间,患者神志丧失。抽搐次数少及间隔长者,抽搐后短暂间歇期可苏醒;抽搐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者,往往陷入深昏迷。在抽搐过程中易发生种种创伤。如唇舌咬伤、摔伤甚至骨折,昏迷中呕吐可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⑶ 产时子痫    子痫多发生于妊娠晚期或临产前,称产前子痫;少数发生于分娩过程中,称产时子痫;个别发生产后24小时内,称产后子痫。

                             十二、不自主运动辨病

 

不自主运动是指患者意识清楚的情况下,随意肌不自主收缩所产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动作,多为神经系统内的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

具体的说,是人体肌肉的某一部分、一块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现不受意志支配的运动。不自主运动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人体的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姿势、管理肌张力及肌肉运动的配合协调,辅助完成随意运动等。临床常见的不自主运动有震颤、舞蹈、手足徐动,肌阵孪、肌纤维颤动、抽搐与联合运动等。

(一) 不自主运动的几种肌肉运动形式

    1、抽搐    肌肉快速重复性阵挛性的或强直性的无意收缩,常为一组或多给肌肉同时产生,有时在面部或肢体对称部位出现振幅大且不局限的收缩。收缩表现为由一处向他外蔓延,频度不等,无节律性,受体内外因素影响。可伴有躯体不适及其它异常感觉,客观检查无异常所见。

2、痉挛    为肌肉或肌群的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系因脑或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或神经肌肉的异常兴奋所致。某些患者的痉挛可伴肌痛、肌强直和或不自主运动,或伴有头、颈、肢体、躯干扭转畸形等。呈继续的节律性肌收缩,间有肌松弛者称阵挛性肌痉挛;较持久的肌收缩则称强直性肌痉挛。大部分痉挛属于此种。

3、震颤    是由于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关节不自主的、快速节律性运动,这种运动可有一定方向,但震幅大小不一,以手部最常见,其次为眼睑、头和舌部。

4、肌阵挛    为肌肉或肌群突发的,短促的闪电样不自主收缩。可见于正常人,病理性肌阵挛分为节律性和非节律性两种,以前者多见。

5、舞蹈样运动    该症是锥体外系疾病常见的症候,肢体及头部呈突然发作、没有先兆、无目的有节律的、粗大的、不对称的、爆发性肌肉收缩,是一种运动大小幅度不等的急促的自发性不自主运动,安静实施减轻,睡眠时消失。主要表现为转颈、耸肩、肢体粗大的痉挛性动作,同时,可出现面部表情额肌、眼轮等的异常不协调性收缩,可有扮鬼脸动作。临床上可见到头面部舞蹈运动患者表现为皱额、瞬目、咧嘴、舌不自主伸缩、摇头晃脑等转瞬即逝的怪异活动。因这些怪异动作患者说话都受影响。在肢体表现为无一定方向的大幅度运动,患者往往难以维持一定的姿势。

6、手足徐动症     又称指划运动。以肌强直和手足缓缓的强直性伸屈性运动为特点,可发生于上肢、下肢、面部和头颅。通常以上肢远端和面部最明显。患者的手指常出现不规则的“蠕动样”徐动性运动,掌指关节过度伸展,各手指扭转,可呈“佛手”样的特殊姿势。一些患者可伴有面部各种表情异常。如苦笑、悲哀、感叹等,舌头时而伸出,时而缩回。头部向左右两侧扭来扭去,有时咽肌受累而发生吞咽和发音困难。且参与徐动性动作的肌肉张力增高。下肢受累时,行走发生困难,可见各足趾扭转,拇趾自发性背屈。患者呈现各种奇形怪状的不自主动作。发生时受累部位不能维持在某一固定姿势和位置。这些不自主动作于安静时减轻,睡眠时完全停止,精神紧张或随意动作时加重,但感觉正常,智力可有减退。

7、扭转痉挛    又名变形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是躯干的徐动症。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近端或躯干顺躯体纵轴畸形扭曲为特征,肌张力在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正常。

8、偏侧投掷运动     是一种异常较为粗狂的,以肢体远端为主的投掷样动作。表现为激烈、快速、粗大、有力,而没有目的性,没有规律。不能随意控制,主要是丘脑底核受损后,使正常的肌肉兴奋性减弱,使苍白球和黑质对丘脑抑制性输出的γ氨基丁酸(GABA)减少,丘脑向大脑皮层输出的谷氨酸增多而导致的。

    9、痉挛性斜颈     一般病变部位在基底节的纹状体部位,系颈部肌肉的一种痉挛性运动增加,受累到双侧颈部深层及表浅肌肉,主要为胸锁孔突肌,并一侧;胸锁孔突肌的痉挛头颈转向对侧,一侧写方肌痉挛使头向该侧倾斜,夹板肌痉挛使头后仰;头颈在痉挛性扭转时常伴抽动样扭转;以30—40岁多见,男女均受累,常患颈部两侧肌肉,引起头缓慢转动,通常转向一侧,休息安静时减轻,躺下或睡眠时完全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诱因可为脑炎、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引起;也可有家族遗传性。

 (二) 几种与不自主运动相似的疾病

1、面肌抽搐     面肌抽搐多由于疼痛刺激引起面部肌肉反射性痉挛性收缩者称“痛性抽搐”,见于三叉神经痛。当疼痛发作时常伴有患侧面肌反复发作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此外尚有一般的面肌抽搐,多为一侧性,表现为眼睑抽搐、伴有皱眉肌、鼻部诸肌、颊肌收缩,眼睑呈快速频繁的抽动,如病程过长,反复发生可引起眼睑强直性收缩,提上睑肌收缩,睑裂缩小。面肌抽搐和面肌痉挛临床表现相同。

2、手足抽搦症   由低血钙或中毒引起。多见于婴儿、儿童与哺乳期妇女。表现为间隙发生的双侧强直性痉挛,以上肢显著。典型的“助产手”包括手指伸直并齐,掌指关节屈曲,大拇指对掌内收,腕部屈曲,常伴有肘部伸直和外旋。牵涉下肢时,有足趾和踝部的跖曲和膝部伸直。严重时可有口、眼轮匝肌痉挛。发作时意识清晰。

3、破伤风     破伤风患者受到外界刺激时,常发生全身强直性或阵挛性的抽搐,历时数秒钟。意识清醒,在抽搐间歇肌肉并不松弛,扪诊仍可发现坚硬的强直状态,以咀嚼肌最为显著。外伤病史、苦笑病容,角弓反张等均可提示破伤风的诊断。

4、新生儿抽搐     新生儿抽搐均属痫性抽搐。轻者呈局限性或偏侧性阵挛性痉挛,重症者可呈全身强直性痉挛或肌阵挛,或是微小的眼球或肢体强直性或阵挛性动作,伴有脑电图上的多发性尖波灶,弥漫性阵发性活动或低平电位。

5、癫痫大发作      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头转向一侧或后仰,眼球向上或一侧移动,上肢伸直或屈伸,手紧握,下肢伸直或表时屈曲。由于呼吸肌强直收缩,可出现呼吸暂停,面及皮肤发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继而全身肌肉由持续的收缩转为一张一弛的阵挛性收缩,头部、躯干及四肢均呈强烈的收缩。由于腹壁肌及膀胱收缩,可有小便失禁,发作停止后即转入昏睡状态。醒后除先兆外,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自发作开始到意识恢复经历5~15分钟。

6、癫痫局限性发作    为一系列的局部阵挛性抽搐,大多见于口角、眼睑、手指或足部。抽搐多为短暂的,一般意识障碍。

7、高热惊厥     为3岁以下儿童因患某种高热性疾病而产生,这是由于幼儿神经调节机能不良的一种表现。一般都在体温突然升高到38℃以上,历时2~6小时内发生,呈癫痫大发作形式,发作后一般情况良好,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高热惊厥在一次发热过程中只出现一次,以后还有高热仍可发作。儿童到6~8岁后,则很少再发作。

8、癔病性抽搐     患者发作前有精神因素,多于他人在场时发病,发作时突然倒下,头部后仰,全身僵直,牙关紧闭,握拳时大拇指在掌外。强直性痉挛后,继有不规则的手足舞动。常杂以捶胸顿足,哭笑叫骂等情感反应。无意识丧失。面色如常或潮红,大多无咬舌、跌伤和大小便失禁表现。每次发作历时数十分钟到数小时,经他人抚慰或治疗而止。患者能描述发作经过。

    9、特发性震颤     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疾病,1/3以上患者有家族史,呈现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见于4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相等。起病多从一侧手及前臂开始,然后扩展至整个上肢及对侧,头部也受累及。震颤可为静止性、姿势性或意向性,静止性震颤与精神紧张、疲劳或受紧张时加重。体格检查时,肌张力不高,运动不减少或变慢,身体姿势无异常。

十三、瘫痪辨病

 

瘫痪是人体正常随意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属于中医的中风范畴,随意运动功能减弱为轻瘫或不全麻痹,丧失为全瘫或麻痹。临床表现为偏瘫、截瘫、四肢瘫、三肢瘫、单瘫、面瘫、硬瘫、软瘫、周期性瘫痪等。常见于中老年人。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肌源性瘫痪及癔病性瘫痪等四种瘫痪类型。皮层的椎体细胞称上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两个神经元分布在脑干和脊髓的前角。根据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和肌力变化情况,可分为痉挛性和弛缓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包括脊髓、脑干、大脑病变等导致的瘫痪;周围性神经瘫痪包括脊髓前角、前根、周围神经病变所导致是瘫痪;肌源性瘫痪包括重症肌无力、周围麻痹、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等引起的疾病。

(一) 瘫痪的常见类型

    1、四肢瘫    常见于颈段脊髓的损害。一般情况下四肢机体处于完全不能随意运动状态,可因如下疾病而发生四肢瘫,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神经炎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病症出现。

⑴ 重症肌无力    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神经-肌肉传导阻滞,致使某些骨骼肌非常容易疲劳,并产生暂时性的瘫痪,休息后改善,晚期可导致瘫痪,少数病人心肌可受累。重症肌无力女性为多,男性起病较迟,多在15-35岁起病。最突出的表现为患病肌肉在重复活动不长时间后迅速疲乏无力,经过休息后肌力有程度不同的恢复。可分全身型和局部型,局部型以眼肌无力型最为多见,表现为暂时性眼脸下垂,斜视、复视、闭目无力等。多数病人在病程中有所缓慢,有些病人常有复发或时轻时重。一部分病人的症状可始终局限于一部分肌肉,特别是眼肌;一部分病人则渐渐进展而累及全身广泛的肌肉;少数暴发型的患者,病情可迅速恶化,病人甚至在几天至几周内死亡。目前一般认为本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而感染、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创伤、分娩以及某些药物,有可能诱发本病或促使加剧。本病的诊断,根据受累肌群的无力表现为晨轻晚重,疲劳后加重,经休息后有恢复倾向,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者,即可确诊。

⑵ 周期性麻痹    周期性麻痹也叫低钾性麻痹,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是低血钾引起的。此病发病比较突然,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瘫痪症状,常以下肢为主。瘫痪时常两侧对称,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严重的还会伴有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如胸闷、心悸、纳差、腹胀、恶心等。血液检查可发现血清钾降低,心电图检查时可发现心电图呈低钾改变。少数症状严重者有排尿困难,甚至因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过度劳累、出汗过多、呕吐腹泻、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大量吃糖或补充糖分是本病的诱因,因为这些因素,能使体内钾过多丢失,有的能使血糖迅速升高。人体内一时用不完的糖,可贮存于组织细胞内,在肝脏中合成肝糖原,糖原合成的同时会把血清中大量的钾离子带到细胞内,这样就造成血清中钾离子减少。一旦出现低钾性瘫痪,应立即送医院及时补钾治疗,避免注射高渗葡萄糖。严重者可在心电监护下从外周静脉输液时补充钾,大约 3~5天可使瘫痪状态下的肌肉恢复正常,不留后遗症。此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反复发作,中年后逐渐减少。本病应当以预防为主,平时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瘦猪肉、动物内脏、鸡、鱼、虾、花生、豆类、红枣、新鲜蔬菜、香蕉、苹果等。严禁暴饮暴食和酗酒。夏天活动出汗较多时,不要马上喝大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淡糖盐水,防止水分过快吸收使血液中钾浓度相对降低而诱发本病。

⑶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肌肉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进行性加重的萎缩和无力。

①Duchenne型(假肥大型)     和Becker型。Duchenne型患儿几乎全为男性。1岁前无症状,有的走路年龄推迟。骨盆带肌无力常为首发症状,行走缓慢,易跌倒。步行时挺腹及双肩过度外展,头前伸而胸后仰,躯干左右摇晃,呈现特殊的“鸭步态”。上肢症状在后,首先侵犯肩带肌群。假性肥大最常见于双侧腓肠肌。肌无力和肌萎缩呈进行性扩延和加重,上下楼梯及蹲下后直立感觉困难,病情逐渐发展,多在十几岁后卧床不起。往往死于心力衰竭和肺炎。

②Becker型    临床症状与Duchenne型相似,但发病年龄较晚,平均发病年龄为11岁,出现腓肠肌肥大,双下肢近端无力,肌肉萎缩。因常上下楼梯困难而引发本病。病程长,发展慢,预后较好。

③肢带型    儿童或青年期起病,男女均可患病。主要为骨盆带和肩胛带肌肉萎缩无力,步履缓慢,走路呈鸭步态,上下楼梯困难,起蹲困难。在肌无力和肌肉萎缩时伴有肌肉酸痛和压痛。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④面肩肱型    儿童或青年期起病,男女均可患病。肌肉萎缩无力主要波及面肌、肩带肌和上臂肌。表现为面肌无力,表情淡漠,无额纹,吹气力弱等。病人表现为双肩下垂,臂平举及前举均感困难。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⑤其它类型    如远端型、眼肌型、眼咽型、肩腓型等,均较少见。

2、局限性瘫痪     包括颈髓脊髓、胸段脊髓、腰1至骶2段脊髓、脊髓圆锥及马尾部等部位的损伤;桡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坐骨神经、周围神经以及正中神经损伤等,均可导致受伤局部的局限性瘫痪。

    3、偏瘫    一侧上、下肢的瘫痪称为偏瘫,为一侧锥体束损害引起。除表现为一侧上下肢瘫痪外,还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舌肌等瘫痪,这种偏瘫为脑性瘫痪,一般为脑血管的内囊受损。偏瘫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外伤性偏瘫、散发性脑炎和偏瘫后遗症。

⑴ 脑出血    患者多年老,有高血压病史,为突然起病,偏瘫伴意识障碍。

⑵ 脑血栓形成     老年多见,有动脉硬化的病史,起病相对缓慢,偏瘫发生时可无昏迷。

⑶ 脑栓塞    以年轻人多见,多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或心内膜炎等病史,突起偏瘫,可伴发癫痫,多数病人有意识障碍。

⑷ 颅内占位病变   包括颅内肿瘤等疾病,因脑内容量限制,肿瘤等新生物生成时,占据了有限的空间,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出现内囊等重要部位受压而出现偏瘫,这时的偏瘫进展虽然缓慢,但呈进行性发展。伴有头痛、呕吐、眼底检查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⑸ 脑挫裂伤    伤后即可发生偏瘫,随脑损伤的部位不同,可能出现颅骨骨折,有颅底骨折时可发生脑脊液鼻漏(鼻腔内流出清亮的脑脊液)或脑脊液耳漏(外耳道内流出清亮的脑脊液)等现象,多伴有意识障碍。

⑹ 脑炎、脑膜炎    除偏瘫外,主要有发热、血液检查有白细胞增高的感染现象。

    4、单瘫    一个肢体或肢体的某一部分瘫痪。其病变部位为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局限性病变,系上运动神经元瘫;相应脊髓的某一局限性部位、脊神经根,脊神经丛病变,系下运动神经元瘫。

    5、面瘫    主要指面神经麻痹和面神经炎。自大脑皮层、脑干面神经核至面神经末梢及面肌的任何一部分有病变时,均可引起面瘫。

⑴ 面神经炎   以青年多见,常为一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多急性起病,常见晨起洗漱时口角歪斜、漏水,有时被其他人发现。仔细检查发现病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宽,不能皱眉。病侧眼瞪闭合不全,试闭目时会引起眼球向上外方向转动,露出白色的巩膜,医学上称为“贝尔现象”。瘫痪侧的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不能作鼓腮或吹口哨的动作。患者会因颊肌瘫痪,进食时的食物残渣往往会滞留在瘫痪侧的齿颊这间。有些病人有部分味觉障碍。

⑵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在面神经核以上某处(皮质、皮质脑干束、内囊、脑桥)受损时,表现为病变对侧面神经核下部所支配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这时患者仍能闭眼、皱额;但会伴有同侧肢体瘫痪,令病人将舌头伸出时,舌尖会偏向瘫痪的病灶一侧。

⑶ 格林-巴利综合征    即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种由细胞和体液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表现为进行性肢体力弱,基本对称,少数可不对称。轻则下肢无力,重则四肢瘫痪,可包括躯体瘫痪、球麻痹、面瘫、以及最严重的呼吸肌麻痹等。本病起病迅速,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常在数天至1-2周达高峰,到4周停止发展,稳定进入恢复期,但也可迟延至数月才开始恢复的情况。临床上病人主观感觉障碍较多,但客观检查相对较轻,可呈手套、袜子样感觉异常或无明显感觉障碍,少数有感觉过敏。许多病人可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血管运动障碍、出汗多,可有一时性排尿困难。发病前1~6周约半数患者可有呼吸道、肠道感染、发热、水痘、带状疱疹、腮腺炎、支原体、疟疾、淋雨、受凉、疲劳、创伤、手术等病史。

(二) 常见的引起瘫痪的疾病

   1、遗传性共济失调    这是一种慢性变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有家族遗传史。其根据损害部位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⑴ 脊髓型    有行走时步态蹒跚不稳,站立时两腿分开、身体摇晃、有够音障碍;可见肌肉萎缩、肌张力减低、下肌腱反应消失,身深感觉障碍;椎体束征阳性。伴有脊柱侧凸、马蹄、内翻足等畸形。

⑵ 小脑型    表现为步态不稳,肢体共济运动障碍,构音不清,眼球震颤,而肌力、腱反射和感觉正常。

⑶ 脊髓小脑型    表现为行走不稳,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深感觉减退,椎体束征阳性。

    2、小儿脑瘫     此病指出生前或围产期有多种疾病引起的脑部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智力障碍、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可见有四肢瘫痪、偏瘫、单肢瘫,或三个肢体瘫痪。主要诱因为脑缺氧、颅内出血、早产、核黄疸等,或因感染、先天性脑积水及母孕早期严重营养缺乏或放射线照射等引起本病。该病常见临床表现为瘫痪的肌肉张力增强,内收肌尤为明显,呈痉挛性瘫痪;垂直抱起时,两下肢垂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叉呈现剪刀样,足跟悬空,足尖着地;上肢症状较下肢轻;核黄疸引起的后遗症表现为椎体外系型,不自主无目的运动,睡眠时消失,婴幼儿肌张力较轻;儿童期见手足无控,常见舞蹈样动作。

    3、颅底凹陷症    是颅底区畸形的最初见症状,是指以枕骨大孔为中心的颅底骨组织寰椎、枢椎骨质发育畸形,向颅腔内陷入,寰椎向颅内陷入、枢椎齿状突向前、向上突出,进入枕大孔,后颅窝小,压迫延髓、小脑和牵拉神经根而产生的一系列状症。一般于成年其发病,缓慢进展,短颈、后发际低,颈部活动受限,常有后枕部及颈项部疼痛;眼球震颤,小脑共济失调;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体位性头晕、恶心、呕吐;颈枕部疼痛及颈强直、上肢麻木、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舌肌萎缩;伴颅内压增高时,提示病情危重。

    4、脑血栓形成    其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又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多见于老年人,常伴有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史,或有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病史。发病多在血压降低、血流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的安静状态下,特别是在睡眠中容易发病;晨起时发现肢体活动不灵,语言不利。一般神志清楚,无意识障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无明显改变;脑脊液正常。发病前症状较为明显,有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肢体感觉异常或无力、言语障碍等表现。一些患者因血栓逐渐发展,症状由轻逐渐加重,直至对侧肢体完全偏瘫和出现意识障碍,历时1~2周以上。少数病人因大块脑组织梗塞,常有瘫痪、意识障碍或昏迷,因脑水肿和颅内高压而出现呕吐、抽搐等症状。

    5、短暂脑缺血    该病是脑组织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种短暂、按一定血管支配区反复出现刻板式的神经病症,50岁以上老人较常见,主要诱因是脑血管动脉硬化基础上微栓塞形成。病程较短,无后遗症,但容易复发而成脑栓塞;发病同时血压显著增高;偏瘫、失眠、失语或昏迷、抽搐;发病急骤,有眩晕、头痛、呕吐、恶心等先兆症状。

    6、肌肉病变     一般指骨骼肌本身发生病变,如肌营养代谢障碍、肌肉缺血、肌炎等。因为肌肉收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病变不可能侵犯到所有过程,只要侵犯某一部分,将导致肌无力。

    7、高血钾性瘫痪    我国较少见,欧洲国家多发此病。诱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多在10岁前发病,青春期后逐渐减少以至停止;饥饿、寒冷、激烈活动和钾的摄入可激发此病,瘫痪一般限于上下肢近端肌肉;发作时间多在白天;持续时间为伴小时至数小时。

    8、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顾名思义就是脊髓内有空洞形成,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病变。由于脊髓形成病理性空洞并有胶质生成,所以其正常的功能如感觉传导、运动传导、躯体营养反射活动等就会发生明显的障碍。最早出现的症状常呈阶段性分布,因病灶最先见于颈下及胸上部脊髓,故大多数患者首先影响上肢,如洗脸洗澡一手热,一手不热及手指割破时不痛等,即“麻木不仁”。也有些病人以手部小肌肉消瘦无力及营养障碍开始引起注意。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手部肌肉萎缩严重时可呈现“爪形手”;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发绀,角化过度,指甲变粗变脆,无汗或多汗,如果皮肤及手指末节造成创伤,尤其是烫伤形成的溃疡则难以愈合,甚至手末节指可能发生坏死。

起病年龄多数在20—3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感觉障碍区常可有烫伤、无痛性性溃疡。运动与反射障碍则出现上肢肌萎缩、肌无力,受损肌有肌束颤动。空洞深入延髓可出现面部感觉障碍,眼球震颤,吞咽及发音困难;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动、软腭麻痹。头颅与脊柱X线平片可发现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脊髓造影可见脊髓受压和增宽;晚期可见椎管阻塞等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