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佛说吉祥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35:49
释圣了《佛说吉祥经》讲记1

 题记:国庆节期间,清净法师应大众之请,于东营东城念佛堂讲授《佛说吉祥经》。龙天踊跃,大众法喜。是以为记,以飨大众,普愿见闻解脱,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利用今天和明天两天,一起来学习一下《佛说吉祥经》,我们先一起念诵一遍,请大众和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

  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盘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这部经很短,但是,包含的义理非常深。这部经是出自巴利文的大藏经,是南传佛教修学的根本经典经,也就是像我们汉地《心经》,是日诵的一部经典。当时,我第一次见到这部经的时候,是由居士印成挂历的那种形式,拿来一看这部经用了很多现代语言的形式,那么我就说“这部经到底是哪里的来历啊?是部真经啊还是伪经啊还是后人造的一部经啊?”所以我说等等看看。

后来我就专门查阅,发现这部经是由李荣熙居士从巴利文大藏经中翻译过来的,在南传佛教中,这部经是日诵的一部经,他就是佛教的弟子规。虽然短,但是从发心,到行持,到究竟,全部涵盖,以大乘角度来看,本经融通二谛,五乘共法。

李荣熙居士生前曾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大家知道心中心密法的开创人是大愚法师,大愚法师就是李荣熙居士的父亲,李荣熙居士则是大愚法师在俗的时候的儿子。李居士在他父亲出家以后也出家了,他也曾经是我们中国近代第一批到斯里兰卡留学的。解放前太虚大师最早组织了五个比丘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中间就有李居士。后来因为文革法难和社会变动他示现在家相,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后一直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他是一个学问很好、佛学造诣很深、信仰很坚定的一个大居士。这个《吉祥经》就是他从南传巴利文藏经里翻译出来的。李居士一生从事佛教事业的传播、经典的翻译工作。那么这部经是他受赵朴初老先生的委托专门翻译的,所以是近代翻译的。因此,很多词汇就感觉比较接近现代语言。

近期以来,我一直在推广这部经典,也是感觉,佛弟子的学习一定要脚踏实地,从根本处学习。太虚大师曾经讲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那么一个学佛的人,不能老停留在谈玄说妙上,不能仅停留在为来世做打算,一定要想着:从当下做起,在当下收益。佛教的根本,是从当下做起,那么当下的修行,就是我们具体要做点什么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闻思上,一定要做修证上去用功夫,那么这个修证,就是具体的行为,通过通过佛陀的言教,佛法的指导,通过祖师的思想,来改正我们过去错误的认识,要落到实处。只有把佛法落到实处,才能够体现出修行的殊胜!如果仅仅光放在口头语言和文化传播这一块,佛法失去了对改善生命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行持上用功夫,就具体行持而言,在汉地的很多佛法,起步太高,落于谈空,开口闭口都是四大皆空等等,妄谈空性,然而这些究竟了义的教理对初学者,只能是说食数宝,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要从根本处入手,先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到菩萨乘,一步一个台阶,按照道次第来学习、来修行,才能够真实的体会出佛法的无上殊胜,改善我们的生命形态。一个产品有产品质量,一个人,活着,有生命质量。那么生命质量的提升,其实就是智慧的提升。

当我们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所接纳的种种人生理念,尤其是近代,接触的种种东西,统统是斗争哲学,是一种很荒唐很荒谬的理论体系,所以我们必须要借助古圣先贤的思想,来矫正。那么,凡是古圣人啊,无论是从佛家、道家,还是儒家,这些圣人的思想,都是具有超越性的,他超越我们的见闻觉知。因此,我们要想看得懂圣人留给我们的言教,我们就不要用凡夫心去琢磨去揣摩,一定要把自己与圣人的心相应,才能看得懂。现在很多人看不懂佛经,看不懂古书,其实是拿自己的心去揣摩,就看不懂。

前几天和一个居士聊天,他是从事这个自然科学的研究。一开始,他谈到,见到一些这个老学者啊,在路边呼吁人们爱护环境,呼吁人们重视教育,他还觉得很可笑,觉得没什么意义。那么,后来就发现啊,很感动!这就是两种思想啊。我们对所做的事情的认识的一种变化。当一个人,看见别人做一些公益事业,觉得很可笑毫无意义的时候,其实是自己掉在一个名利圈里面了。例如学者的特点就是:希望能够出成果,评职称,的荣誉,所有的努力都是和这个相应的。如果你在办公室里写论文,对评职称就有作用。那么如果你举着个牌子到路上去呼吁人们爱护环境,呼吁人们重视教育,那和评职称就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他就觉得:你那个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到后来,他的道德层面的提高,他也觉得人应该为社会为人类做点贡献的时候,再去看这些事情,他就觉得很感动。这其实就是认识的一种变化,人由名利心转向使命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观照自己的内心,这种变化其实是一种惊天动地的变化,可能有时候我们自己不注意。例如我们现在自己想一想,我们从皈依前和皈依后,我们整个就变了个人。可能,当时,一步一步来的,你没仔细去想,感觉变化不大。但如果你现在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学佛前和学佛后,整个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整个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过去我们做任何事情,想的都是功利主义,想的就是要有钱、要有名,都是想的这个问题,从来都想不到是为大众为民众为众生做点事情,但是我们现在,起心动念都是要为众生服务,我们省吃俭用的留下钱省出钱来去放生去印经去建道场去做慈善,这在学佛之前是很难的,有时候我们在路边给乞丐一块钱两块钱,我们都觉得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好。那么学佛之后,觉得这是法尔自然,所以说这个学佛前和学佛后啊,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整个就是脱胎换骨,无论从精神,无论从我们的这个言行,整个都变了个人。学佛前,我们说话有时候会恶狠狠地,充满嫉妒感,充满了排他心理;学佛之后,我们就充满了包容心,心慈悲了,心量广大了。这就是学佛所带给我们的真实利益,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在汉地学习的经典,推广的都是大乘经典,尤其是禅宗,像《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啊等等,这些经典都是大部头的经典,是无上了义的经典,却忽略了这个最基层的,那么从《心经》这个角度说,《心经》啊,也是大乘了义经典,虽然很短。大家背得都很熟,但是真正了解啊,都还不够。那么这一部《吉祥经》,恰恰就解决了我们这个修行的道次第问题。所以从近期以来,我也一直在介绍这部《吉祥经》,和大家一起学习。也非常感谢大家,能一起来探讨,用这两天的时间,一字一句的来学习。

 

我们来看经文:

佛说吉祥经,

那么这个“佛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佛是佛陀的简称,其意为“觉悟者”。佛陀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在公元前565年到486年,在这个世间示现,由兜率内院降生人间,示现八相成道,广作利生事业。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太子出生之后,一直接受的是宫廷的教育,学习五明,从小就有出家志向。

当时,佛陀一出生啊,就有一位婆罗门的相士,也就是婆罗门的仙人,去为太子看相,看了太子的相之后嚎啕大哭,把净饭王吓了一跳,净饭王就问仙人啊“那是怎么回事啊?难道太子的相很不好吗?你怎么哭得这么伤心啊?”这位仙人就跟净饭王说“不是太子的相不好,是太子的相太好。我一辈子修仙,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大智慧的人啊!他将来具有无上的大智慧。如果出家他就能成佛陀,不出家就成转轮圣王。可惜我没有福报啊,等他长大我也就去世了,我遇到了却又错过,所以想想我自己很伤心,自己没有福报,所以哭啊”。那么净饭王听了之后啊,又欢喜又忧伤,欢喜孩子很好,忧伤呢,就是怕孩子出家,大好江山社稷,怕孩子一出家,没人继承。因此,为了太子能够不出家,他就一直避免让太子接受出世的东西。从小就教他帝王之术。

随着太子长大,太子娶了耶殊陀罗王妃。太子在接受宫廷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婆罗门的典籍。到了太子19岁,也有的说二十多岁,因为当时啊,印度对年代的计算记录概念不深,所以有几种版本。有的说太子19岁的时候啊,出城出巡,看到天人为他示现生、老、病、死种种苦难,他豁然了悟:觉得虽然自己的国家,在父王的英明治理下国富民强,人民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但仍然摆脱不了生、老、病、死这几种苦难。那么他就觉得,当我们在这个物质上,紧紧的追求的时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他就发愿:要找到一个究竟了脱众生苦难的方法,于是就发心出家了。

出家之后,经过6年的苦行,在古印度遍参过96种外道。当时,古印度有96种外道,太子逐一的向他们学习,96种外道各有各的修行方法,有修苦行的、有修禅定的等等。由于太子天资聪慧,一学就会,都超越他们,96种外道都学完了,仍然不解决问题。所以太子就放弃苦行,在菩提树下悟道,夜睹启明星悟道了!悟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然后就把他所感悟的智慧,向众生做一传播。这样,他就成了佛。

成佛之后感悟的真理就是法,先度五比丘,憍陈如为首的五比丘,这就形成了僧团,三宝具足。佛陀讲经49年,300余会,之后教法传遍全世界。这就是佛教的传播。佛陀在80岁的时候入涅槃。

佛陀出生的年代是中国的周朝时期,佛陀比老子小几岁,比孔子大几岁,所以这个时代是圣人辈出的时代。那么后来,佛教的传播逐渐向全世界蔓延,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传入中国,在民间传播。之后到了汉朝,由汉明帝刘庄夜间梦见有天神的示现,醒来之后他就问身边的侍臣说梦见一个金人,金光闪闪,是什么因缘?宰相就告诉他说,这是西方有一个圣人,叫佛陀,可能就是他。汉明帝刘庄就派使臣到西域,迎请佛法进入中国。由竺法兰和胜么腾,把佛法传播进中国,由白马驮经进来。当时是由皇帝请来的,就把请来的僧人、佛法之经典,都安住在现在的洛阳,建了一个道场叫白马寺。这个寺,是皇帝管理的机构叫做“寺”,在过去,由宰相管理的机构叫做“部”,皇帝管理的单位叫做“寺”。就像现在,有党管的一套机构,也有国务院管的一套机构,那么当时皇帝直接管的单位就称作寺。所以这个“寺”并不是佛教的专用称呼,而是皇帝所管机构的专用称呼。因此在过去,佛教进入中国,是属于官方机构的待遇来对待的。包括我们今天所穿的海青啊,其实是汉朝的官服,在古印度并没有这种服饰,是皇帝给大家授权,穿这种官服。逐渐的,佛教的传播进入民间,开始普及,那么这种“寺”的称谓,也就形成了佛教的独特称谓,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因缘。逐渐向全国蔓延,尤其是在目前来说,中国是同时具足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国家。因此堪称现代世界佛教的核心是在中国。我们今天能够听到佛法,要感恩佛陀的慈悲,要感恩历代祖师大德千辛万苦把经典把法意传播进来,也要感恩历代朝廷对佛教的护持,也要感恩当今政府的开明政策,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听经闻法。这是佛教在中国的因缘。

《佛说吉祥经》,佛说,佛是释迦牟尼佛。吉祥,什么叫做吉祥呢?在巴利文里边,断恶就叫做吉祥。断掉恶习就是吉祥,我们说“吉祥”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断恶是吉祥,不断恶就没法吉祥。

“如是我闻”,如是我闻也有的翻译成我闻如是,也有的翻译成为闻如是。这是佛陀在临入涅槃前,阿难尊者向佛陀祈请,说“佛陀,您老人家入涅槃之后,我们记录您老的言教,应该怎样来记录啊?”佛陀就告诉他前面加上“如是我闻”,意思是我亲自听佛这么说。所以佛教所有的经典开篇都冠上这句,这是向大家验证:“我亲自听佛所说”。如是我闻,也就是“我闻如是”。

后面,“一时”,有的经典是“一时佛在”、“一时佛住”。其实这个“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就包含了一切法义在里面。

“如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就是这样”。“我闻”呢?就是我亲自听说。“一时”是指一切时,不仅仅光指一个时间,指的一切时。佛教里面有一个概念就打破了时间的束缚,像《金刚经》上讲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无寿者相”就是打破时间概念,过去、现在、未来,在同一平面上,具有超越性。

在自然科学中,过去自然科学的时代叫牛顿时代,现在,叫做爱因斯坦时代,爱因斯坦有一个科学的设想:从时空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和光速时相等的时候,我们所处的时间就是静止。如果我们超越了光速,那么时间就是倒退的。所以由此啊,好莱坞很多电影拍出时间隧道的概念,借用时间机器、时间隧道,就能够回到过去,甚至到达未来,这是科幻。但是佛教却是事实,在佛教的很多经典,像《华严经》、《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经常讲到这个问题,就是具有超越性。在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能够把历史上的一段拿到今天来,也能够把今天放到历史上,或者放到未来中。能把一瞬间转成一大劫,能把一大劫转成一瞬间,能把今天放到明天去,也能把后天放到昨天来,都是随意转换,这就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菩萨的一种证量。

像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在修《法华经》的时候,回到了古印度,去听佛陀讲法,在灵山,佛陀正在讲《法华经》,他在那儿听了一段。所以佛教讲到这个“一时”的时候,一时就是一切时。这无论是和前卫的现代科学,还是哲学,都是相应的。这个虽然在我们凡夫阶段听起来找不到感觉,很遥远,但却是事实。而且,我们从西方自然科学的概念来看,越前卫科学越接近佛法。我们现在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将来我们这一期生命结束,就能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听经闻法。如果我们发心在这里就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想求生2500年前的印度,就跟着释迦牟尼佛听法,也是可以的。我现在就想求生到2500年前,在释迦牟尼佛座下听法,这是可以的。我们能够回到2500年前,因为时间的概念是个幻想,是我们凡夫的一种妄想障碍,所以这就和时间隧道的概念是一样的。“一时”就是“一切时”。

“佛住”,佛住这有个涵义,这个“佛”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在哪里讲经啊,或者禅定啊,都是可以的,也可以讲的“佛住”、“佛在”。一时佛住,就是讲一切时一切处,佛无所不在。这个“佛”,也包涵了我们本有的佛性,我们的大如来藏,虽然我们从凡夫角度认为自己是众生,离佛很遥远,但是从根本处说,我们的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性是常乐我净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的佛性并未动摇,虽然我们的妄想令我们陷在种种的烦恼中,种种幻象中,但是我们的佛性并没有任何的动摇。所以我们从本质上说,从体性上说,与十方诸佛没有任何的差异,我们这是从理体上说的。

从事相上来说呢,就是当时佛陀住在舍卫国。舍卫国,是古印度的一个大国,佛陀在这里住了前后大致有30年的时间。舍卫国有多少人呢?有90万人。佛陀在这里住了将近30年,教化大众。大家记住,佛陀是以太子身出家的,所以在这里他应该是名气很大的,佛陀在这里住了30年,舍卫城是有30万人是跟着佛陀,是学佛的;有30万人是听说过佛陀,但是不跟着学佛;还有30万人,连听说佛陀这个人都没有听说。所以我们经常探讨三期法运,有“正法、像法、末法”之说,这是从时间的角度说,从众生根性来说,正法、像法、末法,这三个法运在舍卫国是同时存在。当时跟着佛陀学佛的这一部分,就是正法时代;听说过佛而没有去学习的人,就是属于像法时代;连听说都没听说过,其实就是末法和无法的时代。那么从今天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从时间概念来说这是末法时代,但是如果从众生根性说,这个时代也是三种法运同时具足。古人想要求一部经典,想要来学习是很难的,我们看祖师为了求一部经书千辛万苦,有的九死一生的去印度取经,有的翻山越岭的去一个道场找一部经,找到经典,也不能拿走啊,得去抄,抄下来拿着去学,可能一辈子就看那么三部五部经,去修行。所以说那个时代,虽然法很难得,但是人们精进修行。那么像今天,法其实是最繁荣的时代,你想看哪部经就有哪部经,你想听哪段经就有哪段经,你想找哪个法师就有哪个法师,网上也有,资料也全,找人也好找。我们现在的资讯、交通,无论是从这个纸质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媒体,都是最繁荣、最繁华、最快捷、最方便,但是人们想学习的这种心却淡了。古人是求法,我们看藏传佛教米勒日巴尊者为了向师父求法,师父给他种种磨难,磨难是让他知道法的来之不易。我们现在就不敢,你一磨他他就跑了。过去是人求法,现在是法求人。因此,这个“末法”,不要想成是法末了,其实是人末了。过去小孩去上学,为了读书,见了先生要磕头啊,到了私塾里边,拜孔子拜老师,背不过书要打手板,现在老师敢打学生吗?你打了,父母也跟你拼命啊!他告你啊!所以这个时代就是说,我们有时候感慨这种“法末”,其实是“人末”。居士到寺院里去听课,你得哄着他啊,过去求授皈依,去求法,那是很恭敬的。现在不行啊,你白给他法还得搭个念珠,还得搭个念佛机,要不他不学啊,你得哄着他说,得顺着他说,不敢呵斥他,一呵斥他,他不学了。这是法求人的时代,因此,我们说,正法、像法、末法,应该从事相上来说就是:人求法的时候就是正法,人与法随缘的时候就是像法,法求人的时候就是末法。现在就是法求人的时候啊,有时候我在寺院里,外地的居士就打电话“师父你什么时候再来给我们讲课?”我说“我这儿很忙,念佛堂现在越建越多,跑不开。有空你们也来寺院,到这里来拜拜佛。”“哎呀我们想去,就是太远了。”我说“你来这里和我去那里其实是一样的距离啊。”(众笑)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你嫌远我就不嫌远吗?我自己背着个包,有时候跑老远,背着个包颠吧颠吧,跑一天到那里去,讲一天课,有时候我回来也是累得浑身散架啊。所以说你觉得很远的时候,那我去那里也不近啊。这其实是一种心态:“师父你得送过来。”当然我是愿意去的,我愿意送过去,我愿意为大家服务。但说明了一种状态就是已经到了真是法求人的时代。到哪里讲课,无论到民间到哪里,我都带着纪念品,这些纪念品也都是居士们发心,楞严咒、念佛机、佛珠,这都是居士们发心拿出钱来买的,很多居士现在也养成了习惯。一个居士得了癌症,让他念佛,我告诉他一天不能少于3万声,“呃,师父那你给我个计数器”,过两天坏了,“我再去领个计数器”,从来没想过你去买一个不行嘛!还有一个人得了癌症,他委托一位居士来问:“师父你能不能发动居士们捐点寿命给我?居士们要是发心捐点寿命给我,我发心建一尊佛像。”我跟来的居士开玩笑说:“没关系,你让他该死就死吧,这个佛像我们自己建就行。”这不是慈悲与不慈悲的问题,有时候,你想想——你怕死,让居士们捐点寿命给你!“大家捐寿命给我我就塑一尊佛像”。就是说这个人啊,他到了一种很怪诞的想法。所以说,这就是末法,有时候我们想想这种状态,你从来就没有想着为别人服务,那么癌症,快不行了,大家劝他放生,很有钱,掏啊掏啊掏啊,掏出——50块钱来放生。去医院一抢救2、3万进去,他是退休的老领导,医疗费也都报销,一抢救就几万块钱进去,放生掏啊掏啊掏出50块钱来放生······我们不是说谁出钱多谁就好,不是这个概念,而是说,一个人,从来没有想过为众生服务、为大众做点事,光想着剥夺,这就是末法时期。

所以,我们讲到舍卫国的时候,感慨今天是末法也好、像法也好、正法也好,是人的问题,不是法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真发起心来想修行,过去古人要请一部大藏经,那要皇帝亲自颁布圣旨,才给一个道场赐予一部大藏经啊。现在,你想要大藏经,马上就可以给你送过来,第二天就能到货。法很多,你想听哪个法师的讲经,想网上下载就下载,想听光盘有光盘,想听藏传佛教的有藏传佛教的,想听汉传佛教的有汉传佛教的,想听禅净密通通具足啊!但是人们学习的心态却懒散了,天天忙活着些声色犬马毫无意义的东西。那么法运的问题其实就是人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