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贷天下理财:外国人眼中的孔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45:31
外国人眼中的孔子(2010-01-21 12:00:14) 标签:儒家思想 孔子 韩国 西方 忠君 义利 孝道 文化 分类:杂文

    近日看了两个外国人拍摄的关于孔子的电视纪录片,一个是Biography频道拍摄的《孔子——世界的智慧》,另一个是韩国拍摄的《儒教2500年之旅》。前者是一个单集,后者是一个四集纪录片。从中可以了解一些中国之外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孔子的。
    Biography频道的《孔子——世界的智慧》拍摄于西元1996年,到西元2004年制作成影碟,它代表了一部分西方人对于孔子的认识。这个片子的开头有一个导语这样说道:“上帝所造万物中,最伟大的是人类,能够以思想涵盖人类和自然的,就是孔子。”这个叙述似乎在说,上帝创造世界,孔子教导世界,因此,在该片的最后解说词说到:“上帝在保佑他(孔子)”,言下之意,是上帝给了孔子无限的智慧。于是乎,在西方人的理解中,孔子也被纳入了上帝的系统。西方人的这种理解显然与孔子本身有较大出入,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与西方上帝是有距离的。但是,西方人对孔子思想中远离神灵的现实社会人本主义有理解上的困难,不得不借助他们的上帝来理解孔子。在我看来,这也是西方人难以真正理解孔子的原因之一。
    Biography的《孔子——世界的智慧》继续说道:“他是中国最杰出的圣人,无数人崇拜他的智慧,孔子的智慧之路,充满艰辛和泪水,他从来不忘人类的苦难,发誓要推翻阶级压迫,他要改革,放弃了家庭,为中国的未来而斗争,挑战达官富贵势力,要改变他们野蛮的方式,蔑视野蛮,勇敢地宣扬和平与正义。”这一段解说也与孔子思想的本质若即若离,孔子“宣扬和平与正义”是对的,但孔子并没有“发誓要推翻阶级压迫”。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可社会上层与下层的存在,但是,孔子要求上层要关心、关爱下层,到后来发展为儒学主张的“爱民如子”,继而发展为“载舟覆舟”,如果不维护下层的利益,就会成为“独夫民贼”、“失道寡助”,就会被广大民众抛弃。因此,孔子不是用阶级斗争理论可以解释的,孔子思想的和谐与秩序,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他们二元对立观念较难真正理解的。
    Biography拍摄的《孔子——世界的智慧》还说:“他死后,有人认为他失败了,然而,千千万万亚洲人,通过跟随他的教导而致富。孔子是一位发愤图强,抛弃了家人而拯救别人,一位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他给世界带来多少智慧的人”。这段话的缘由,我想是该片于西元1996年拍摄时,看到一系列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在经济上获得成功的总结。但是,该片最滑稽的是,片中还说,当今中国人还把孔子的思想扩展到军事中,它的意思应该是说维护权力,但是,这与前面说的“发誓要推翻阶级压迫”不矛盾吗?因此,我们看到西方人对于孔子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
    相比来说,韩国人拍摄的《儒教2500之旅》在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上,要比西方人准确得多。该片不是光讲道理,而是拍摄了很多具体的实例,片子一开始就介绍了三个现代孝道的故事。一个是韩国的一名男子,在母亲的坟头守孝三年,住在坟边,每天给母亲的坟头供上新鲜食物。二是一个日本议员,工作再忙也要亲自照料年迈母亲的日常起居,结果获得民众的高票支持。三是中国一位74岁的老汉,骑着三轮车,带着98岁的母亲周游中国,目的是满足母亲“到处看看”的心愿。从孝道着手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捷径,它的逻辑发展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不得不说,韩国人对于孔子的理解要比西方人准确得多。
    西方人说孔子思想被用于“军事”,有点语焉不详,韩国人的片子中举了一个例子。当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在战争快失败的时候,日本组织了大量的青年参加“神风特攻队”,约有5000名日本青年为此而死。有人说他们都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也有人说他们都是受儒家“忠君”思想毒害的人。韩国的这个片子,对于后一种观点进行了批驳,它指出,“忠君”不是盲从。我认为韩国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这个理解是正确的。人们批判孔子思想,经常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例,实际上,我们不能只看到“君君臣臣”的忠君内涵,而同样应该看到,“君君臣臣”中,对于“君”的要求也同样存在,君要有君的样子,不是说摆一个威仪的样子君临天下,而是要“仁”,要关心天下百姓。君若无道,像商汤周武那样打破“君君臣臣”的规范,也是被儒家认可的,这也就是孟子的表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思想其实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偏重任何一个侧面,都不是儒学的本质,所谓“过犹不及”。昨天的文章讲到“仇富”,也应该从这个角度理解。把富当成绝对道德是不对的,把穷当成道德楷模也不对,把“均贫富”当成唯一也是极端,合理的平衡,才是中国人真正的智慧。
    韩国拍摄的《儒教2500年之旅》较多采用了韩国自身历史上很多与儒家思想有关的故事和人物,并和Biography拍摄的片子一样,都从儒家思想中寻找经济繁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比方说诚信、双赢、公平等等。它也采用了不少中国的例子,比方说左宗棠与胡雪岩,一个忠于儒家思想的高官,一个讲究诚信的商人,但我认为它的阐述还不够全面。左宗棠收复新疆与胡雪岩的经济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它一方面说明儒学并不是软弱的,另一方面让人看到,有道德操守的高官正确地利用商业,既能创造名垂史册的伟业,也能避免腐败。我们今天说起来只是一句话,“义利之辨”,但事实上,这个概念的丰富含义,是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思索的。
    前不久有消息说,韩国要与中国争孔子思想的正统,我觉得,从历史上说,韩国人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的实现的。但是,从现实来说,如果中国自身不重视孔子思想,正统被别人拿走,也完全可能。这就好比佛教诞生于印度,但在印度没有很好发展,如今佛教的正统,大致都在中国。所谓重视,并不是修修孔庙,搞点祭祀仪式,而是要让孔子思想继续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商业活动。假设我在商业活动中遇到一个商业伙伴,发现他是孔子思想忠实的奉行者,我就很容易对他产生信任,这种信任比商业合同中繁复的法律条文要有效得多。与那些锱珠必较的小家子气相比,“一诺千金”是怎样的豪迈?这也就是我一贯的观点,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缺失,包括易中天先生所说的“道德沙尘暴”之所以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误地对待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当全世界都日益重视孔子的时候,作为孔子故乡的中国人,作为长期受其恩惠的中国人,却依然轻视孔子和儒家思想,甚至还以恶毒的言语辱骂孔子,错莫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