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乌克兰语言:高考现代文阅读句子“技巧类”解题指导(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8:19:17

高考现代文阅读句子“技巧类”解题指导

命题方向主要考查句子的表达技巧,就是指表达文章的内容所运用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

一、真题回放

例1:(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12题)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例2:(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例3、(2008年高考安徽卷第16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二、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以描写为主。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议论,语言特点有准确性(概念准确,修饰恰当,用词有分寸感)、鲜明性(论点表述鲜明,行文鲜明)、概括性(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引述事例简明扼要)、生动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句式灵活)、严密性(表达周密,逻辑性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景物、物象有象征、比喻的作用和寄托感情)。工笔(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

说明,准确简明。

(二)、表现手法: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还有借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正文反作、叠词等。

(三)、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四)、语言特色:

从语义和句式特点看,语句关键词语的情感、态度等,语言的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

【解题指津】

①找出句子用了什么技巧。②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③结合文章分析句子技巧的表意作用。

②答题模式:确认句子表达技巧+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三、例题解析

例1:(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12题)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语段信息】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参考答案】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和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爱深深的感激。(意思对即可)

 

例2:(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雪野里的精灵》

【语段信息】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例3、(2008年高考安徽卷第16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我与地坛①(节选)》史铁生)

【语段信息】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四、训练强化

1、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2008年天津卷20题)

【语段信息】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2、(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19题)指出第4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语段信息】

……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

……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

……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参考答案】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一块地的怀念

刘静峰

①一块地,永远不会闲着。你种它,它就长庄稼;你不种它,它除了庄稼什么都长。

②那时这块地就是庄稼地。一年四季,这块地都很忙。春雨潇潇,滋润着田野。麦子拔节,分蘖,开始变得稠密。阳光下的麦田如碧绿的地毯。微风吹送,丝绒般的奢华。眼见得麦子抽穗,由绿而黄,然后金黄遍野,麦浪滚滚。田野里都是沸腾的声响和味道。麦子伫立成军阵,如威武雄壮的秦俑,马踏黄土,浩荡而来。

③庄稼的色彩就是大地的色彩。麦子在轰隆的机器声里完成了生命。这块地的庄稼也会接茬长,没有间断。玉米的小苗躲在土窝里,只露两片叶芽,张开的手掌,如祈祷的仪式。玉米此时应该是个女巫,念动的是大地的咒语,立的草睡的草能听见,爬的虫飞的虫也能听见。这些田野里以及田野以外的事物都会听从这咒语的召唤。

④我在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庄稼的事。庄稼的事情让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麦子灌到麻袋里,玉米装进篓子里。甚至瓜秧上开了一朵花,结了一个瓜纽,人的心都抹了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庄稼人的孩子。我能呼吸到来自庄稼身上的热烈蒸腾的气息,这种炙烤的热力让我迷醉。

⑤这样的美感,持续了几年。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四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都在我的内心珍藏。我触摸着庄稼,融入它们的生长,繁衍;也悸动于生命的腾跃,奔跑和飞翔。这里每时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无邪,天真,纯洁。

⑥这块地每年的庄稼,如果用经济的眼光去看,价值不会太高。虽然它装点了一块地.人怎么能容许一块地长在城市里呢?

⑦这块地被很多眼睛盯着。它是这个城市内部唯一一块还长庄稼的土地。价格也因为处在城市内部的地界而急剧飙升。你争我夺,胜者为王。终于,今年的春天,麦苗没有来得及返青。这块地插上五彩的旗帜,迎来一批钢铁战士的光临。然后,麦子惨遭蹂躏,土地的肌肤被划开,深入腹地。土地不再柔软,不再温和,它有了钢铁的骨骼,冷硬的身躯。许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挤压到无人知晓的去处。

⑧于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没有庄稼。这里只有尚未建成的楼房,轰鸣的吊车,来往的运输车,飞扬的尘土。还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盖的野草。熟土被生土覆盖,乱石趁机浮上表面。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草,在土丘上长得蓬蓬勃勃。整块土地失去”‘原来庄具有的纯净无瑕的植物气息,到处弥漫着失序和放荡的味道。玉米秸秆成为这块地最后的记忆,此后这里只有丛立的高楼。一切大地拥有的丰富韵味都逐渐消失,只有单调的尘世喧嚣盈耳。没有建筑的地方,是野草的乐园。庄稼依靠人力与野草争锋,庄稼没有败过。没有了庄稼,野草开始肆意扩张。高高低低的土丘上,野草安营扎寨,野蛮地殖民。

⑨这块地最终的归宿,就是一片巨资搭建的楼台。它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的本性就消泯了。

⑩我每天还是要走过这块地。我经过这块地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庄稼。想到庄稼,我才感觉到土地的生机。我的心里,都是对这块庄稼地的怀念,怀念一块长满各种各样庄稼的地消失。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

 (选自07.11《散文》,有删改)

12.“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本性就消泯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内涵 ?(4分)

                                                                           

13.从文中看,作者由城市中的一块庄稼地感受到怎样的美?(4分)

                                                                            

14.文章第二、三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联系全文,这样写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15.作者对城市发展占用耕地现象流露出否定的态度。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作简要阐述。(6分)

                                                                            

【解析】

12.(4分)失去庄稼的土地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失去了庄稼,大地就失去了色彩和美感,也失去它滋养万物的价值。(4分,前后两方面各2分)

13.(4分)①它是庄稼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孕育生命的母体。②它色彩丰富,充满生机,能给人身心享受。③它让人有成就感,让人迷醉。④它让人每时每刻都置身于无邪、无知、天真、纯洁的境界。(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文章第二、三段选取玉米等庄稼地代表性事物,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块土地充满生机与活力(2分)。这些手法的运用,这就与下文写到的这块庄稼地被破坏、被占用的情形构成了鲜明对比,也流露出作者对土地的深深怀念之情,对失去土地的无奈、不满之情,以及对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的否定(4分)。

15.(6分)(1)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土地是植物的生存之本,绿色是生命之源,我们要珍惜、保护土地;城市要发展,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但要用之有度。要考虑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不能以土地换金钱,不应只顾眼前利益而盲目牺牲耕地。(2)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占一点就少一点,然而其作用很大,政府一定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6分,1点3分。此题为开放探究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一、体验真题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2分)    “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2分)

(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①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试题分析】孤立地看,“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放在原文中就不一样了。第五段写道:“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即保持自己的“隐秘”。句中的“马群”与“人”作比较,“放牧的马群”没有“一个人”可言,没有“门”可言,即没有“隐秘”可言,也没有感情可言。因此该句应这样理解: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这样的答案实际是从分析表达意图入手而形成的。

②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试题分析】第(2)小题这句话是第七段的首句,它紧承第六段而来,并引出后面的两句话。第六段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而“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该句后文又说“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请留心这里的“不断”二字,而该句本身又有“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的判断,因此本题的答案只能是“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换个角度说,“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是“开门和关是(生命)一部分”而“开门”是一个新的开始,“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再加进“生命之严峻流动”的意思,可以答成“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了人生”。

③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试题分析】第(3)小题则比较容易,因为该句后面有“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膊的别一个入口是不存的”这样一句阐释性的话。组织本小题的答案时要注意原句说的是“一扇门的关闭”是一个过程终结,而不是人生的终结。

本小题的答案是: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总结】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有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含蓄委婉,没有直接把作者真正要说的话表达出来,而是留有读者思考的空间。学生认真分析,还是可以理解到这三句话的内涵。答题时,就要用直接易懂的语言来解说其中的内涵。

 

二、规律总结

1、考点解说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作为理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2、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转换:将形象描述转换为直白表达

      将委婉含蓄转换为直接表达

转换要领: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3.从分析句子写作技巧入手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三、例题深化

试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语段:

(1)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温馨提示】

  (1)语句所在的段落是作者在描写了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后的一段议论,分两个层次,一是大西北充满悲壮,一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坚强,学会坚强。分析“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一句,所谓“长不大”是指没有成熟、没有大西北的精神品格,“长大”指有了这些品格。其答案: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语句选自倒数第二段,这段通过大西北、南方的对比,表现北方有高阔天空、茁壮的生命绿洲等。由此推断作者认为南方没有北方的这种粗犷。

答案: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

 

试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意。(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语段:

⑴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⑵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⑶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温馨提示】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需要结合句子和前后文分析解答。第(1)句要抓住戈壁滩中的“绿色海洋”,第(2)句要联系前文的“阳关砚”,第(3)句要扣住“将军和士兵”。  

(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四、训练突破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美哉,书卷气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沧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有删改)

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1.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位置)

【要让书为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服务,而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作者是在阐述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时引受默生的话的,该句的后一分句从反面作了说明。引用后作者还有评说)】

2.“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表达技巧)

只积聚物质财富而不读书会使人精神贫乏。(“沦为乞丐”是比喻性说法;要注意分号后一句话)

3.本文结尾一句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这句话含意丰富,请写出两点。

【答:(1)精神财富使人弃实而自豪;(2)希望人们多读一点书,多一点书卷气。(“头抬得高高的”表明精神充实而自豪;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的象征,分句间是因果关系。末段与开头相照应,隐含着“希望”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问题。

                            我爱水   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静听那捆捆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先。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关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源脱水雾,以及激伦清光里,引人系恋。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过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成了,堤边水位低了,水寥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

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碗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第一问(2分):

 “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

第二问(2分):

        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

解析:注意上文的语境“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和诗歌本身的意义,可见作者的惆怅是“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感情抓住关键词“怀念”“怅惘”。需要指出的是这本就是一句直抒胸臆的话,出题人却要问“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实在是有失水准,其实考生只需要把原句换一个说法即可。

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2分)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解析:这个句子是本段的中心句,下文主要通过什刹海的水在描写春意。理解的关键词是“灵魂”,什刹海的“灵魂”实际就是“水”,据此组织答案就不难了。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2分)指夜晚的什刹海很关,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解析:这个句子理解的关键是“听到诗神环佩”,联系上文可知是说夜晚的什刹海的美让“我”听到了诗神的召唤,实际上就是“我”有了写诗的冲动,据此组织答案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