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战争中文字幕: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建设为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56:41
                                    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建设为基础
                                                     2011-10-24   唐昊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佛山南海年仅2岁女童小悦悦,先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次碾轧,随后,一辆货车再度碾过。在拾荒阿姨陈贤妹救助之前,共有18个路人过往“视而不见”。
        对于这个悲剧性事件,公众舆论首先指向了18个路人。这18个路人被认为要对小悦悦的情况承担责任———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讲,见死不救都是说不过去的。但问题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那些没有做出救助行为的路人是很容易的,可是靠讨论、谴责和谩骂是骂不出道德的。至于说“我要是在场会如何如何”,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实际的情况恰恰是:在社会风气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个体都要为整体风气的形成承担责任;而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也无法证明自己的道德就比这18个人高到哪里去。所以,比指责别人更重要的是要反观自身。不能只看到他人眼中的木屑,而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
        “18路人见死不救”应该被作为“小悦悦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而“小悦悦事件”首先不是一个道德事件,是一个法律事件,且法律责任的首要承担者并不是那18个路人,而是两个肇事司机:明知道车下有人还碾过去,这样的行为近似于杀人。而小悦悦的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职责,导致两岁儿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放在路边,被置于非常危险的环境,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把直接导致事故的法律因素放在一边,去讨论并没有直接导致小悦悦悲剧事件的“路人”的道德问题,显示出整个社会思维上的盲点。为此我们需要深思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法律为什么不足以对这些责任主体进行规范或制裁?要避免小悦悦的悲剧,首要的不是指责路人,而是弥补这些法律上漏洞。否则,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将不可避免。
        即便我们要来讨论路人的道德和责任,也不能指望通过社会运动、全民谴责来解决问题。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在看到小悦悦躺在地上时,为什么很多人绕着走过而不出手帮助?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手?这样的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做一个道德的人是有风险的———陈晓兰去揭露医疗系统内部的问题,结果她十年来一直遭受着打击,最后无法再从事医生职业;歌手丛飞想做一个好人,倾家荡产去帮助他人,却一直受着舆论上的攻击;至于南京彭宇案,更是颠倒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一个社会在重复着“好人无好报”的故事,使得想做好事的人们没有安全感。如果这样的安全感不存在,怎么有人敢去做好事?道德成本的高企成为道德提升的重要障碍。
        所以,如果真的是要匡正社会风气,首先需要做的不是谴责道德冷漠,而是实实在在地建立起我们这个社会能够给好人安全感的体系。核心问题就是建立起一套能够保护起个人的生命,财产、权利、自由和安全的制度。
        当然,制度建设并不容易,但话说回来,如果我们无视这最难但也是唯一能够建构社会公共道德的路径,而是轻浮地指责路人,甚至进行地域攻击,那就等于是把这样一种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推到围观的路人身上。这样做更加可怕,因为这等于是逃避了真实的责任,掩盖了真实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公共道德不能够由大讨论、大谴责来构建,而必须通过社会建设来实现。社会建设导致公共道德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如果我们平日都不鼓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怎能指望他人能关心毫无血缘关系者的福祉;如果我们自己的财产和人身权利平日都得不到尊重和保护,怎能指望人们在意他人的安全和生命?若真的要在这个社会中重建公共道德,就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社会建设,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建构公民社会的行为法则:
        第一,每个人所遵守的法则必须是经由他自己同意的。这里强调的是法律、规章制度的出台一定要经过公民自己同意,不能把一些制度强加在公民身上强迫其遵守———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公民服从其并不认同的法则,本身就不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当然,在形式上采取协商、投票等方式都可,关键是让这个社会有自主地形成社会行为规范的机会。
        第二,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尊重。社会责任的承担,需要每个人都建立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观念。这样的观念不是个人去追问自己的内心良知就可以建构起来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包括政府机关去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当整个社会对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进行尊重的时候,个体才能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和自由。如果一个在这个社会上得不到他人对你的尊重,你怎么可能对和你无关的生命产生一种热情,或产生一种良知去救助他人?
        第三,对他人和对社会公共生活负责。在以往的过程中和以往的历史中,我们会看到公共生活的缺乏,以及人们首先对家人负责的观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那么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何建立责任感?这就需要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公益组织的作用,这些组织的存在可以把具有公共信念的人们结合到一起,在这种结合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共同价值观,这便是公共道德的来源。所以,公共生活是最重要的,只有建立更多社会公共生活的平台,才能促进更多的人成为“公民”,并进而发展出他们所需要的公共道德和公共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