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危废填埋场:解密“苏门”功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59:35
苏派大手拳,又称“苏门”,有太多难以解释的谜团,连创始人苏定方到底是哪朝哪代,我都不太清楚,并且,我所接触过的五个苏门拳师,他们的武术从基本功到拳套、对拆的动作都没有一个相同的,不知谁才是真正的“嫡系”真传?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之所以把苏门称为“大手拳”,并理解其主要特点不是“较量”,而是以少敌众的防身,是因为我想,这是它最主要的特点。
  虽然有二人对练的“侧手”。而“侧手”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一对一的较量(事实上,苏派的许多技术都不如现代散手简洁,也不太适合这种较量),而是在复杂的搏斗环境中保护自己和制服敌人的技术。绝大多数动作是擒摔,离不开手指的功力,如果要戴上拳击手套,大多技术根本无法运用。
  苏门有一句著名的口诀,很多拳派都没有提到过:“打前照后!”
  就是说,在出手反击的那一瞬间,特别是接触对手身体,确实已经“上身”的那一刹,眼睛应该用余光看着自己的后面,提防其他人的偷袭。
  然而,无论你怎么练,人的眼睛都不可能完全看清周围特别是背后事物的变化,所以,苏派无论是哪一个拳师,都爱用两种技术,一是“变步”,是一种能在前进和后退时迅速地变换身体角度的步伐;一种是“混身”,各个拳师的教法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迅速运动到对手的侧面。甚至后面,不给敌人留下偷袭的空当。
  所以我说过:如果一对一较量叫做小手,那苏派的“混战”特点,当然可以称为“大手”了。
  至于民间传说苏门“刀枪不入”的神话不过是误解,因为苏门拳师大都擅长空手对刀棍,个别苏派拳师在正式的多人搏斗场合看似空手,其实暗中使用了特殊的、旁人看不出来的保护前臂和胫部的“护具”,所以普通人的刀棍的攻击对他们构不成任何威胁,反倒容易落入武术上“轻重交换”的圈套而受到致命的反击。
  我也许不该公开这些内幕,但我对传统武术最大的反感就是封闭和保守,让太多的爱好者浪费不少的精力和热情,总是不得其门而入。
  我接触过的几位拳师,他们的功法内容差异太大,甚至大到什么程度呢?简直就是外家和内家之别。我不便在这里对各位老师作比较和评价,只通过我的第一位老师程国香先生处所学,谈谈苏门的其它一些特点。
  首先,苏门似乎都是不太强调进攻技术的,我所看到的几位拳师,从他们处所学的“侧手”动作,都是后发制人。几乎没有一招是主动攻击的。有的在拳路里有伸拳和踢腿的动作,都是在后来配合“侧手”才用,相当于是“配角”。
  其次,苏门是我所接触过的唯一需要拜两次师的拳派。第一次是学拳路,把架势学会,一般要一到两个月,第二次学应用的动作,就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对练,必须先要重新拜师。两次都必须要准备公鸡等“刀头”,先拜祖师爷,再拜师父,第二次必须要发重誓,表示不用所学功夫从事非法活动。才能开始教动作的实际运用。
  三是苏派的动作运用主要都是以制服对手为主,一般不主张过分伤害对手,最主要的技术似乎是摔打,苏派老师们叫做“丢打”。只有在对凶器的训练中,老师才在摔打的基础上主张一定的“补手”,即针对一些要害和穴位的发力。在此时,老师都要特别强调,不要轻易带“杀气”,动杀机。否则,即使你取得表面的胜利,逞一时之快出手太重,于理于法都不应该,后果可能很严重,并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危险。这就完全背离了防身的宗旨了。
  四是苏派过去都有“打出师酒”的传统,这是它讲求实战的又一特点:哪怕一个师父收了再多的徒弟,你都必须在所谓的“出师”那天从他们保护下“抢”到你收的全部学费(通常都收在正中桌子上的一个小包袱里),有时收了四五十个徒弟,也必须照打不误,不能坏了规矩,也不能下杀手和重手,造成太多的伤害。如果师父没有能力抢到学费,只能说明没有本事,只有空手离开。我看这也是一个陋习,是苏门绝技不轻易传授的原因之一,俗话说:“好拳要留三路,免得徒弟打师傅。”解放后,教拳的和学拳的都少了,大多偷偷干,所以就自然没有了这规矩。
  第五个特点是程老师一个人才有的,就是不特别讲究练力气,甚至不练一般的基本功。他认为,他的那个“六角桩”套路,只要打好了,就具有了一般的功夫了,特别是搏击需要的力气都已经足够了,除了一个起床时的简单早功和指功之外,程老师没有重点强调过其它功夫。程老师的个子可能只有一米六左右,却能轻易地抓起一个超过一米八的大汉,扔出近两米远。应该说,这是除了用劲的巧妙之外,全身还必须具有高度协调的整合力才能做到的。
  早功和指功加起来,只需要十分钟左右,套路只有四十多个动作,不重复的动作恐怕只有二十来个,慢慢地打一到两遍,只要是用了功,老师认为就已经足够了。
  由于要求打拳时特别慢,并且要配合精神意念,呼吸和用力,所以后来我认为,程老师的拳。应该是属于“内家”的。这是和其他几位老师的最大区别。程老师的拳套似乎完全是为了练功而设计的,只有一些桩法和架势方面的要求,里面似乎极少有实用的攻防动作。步法多用标准的马步,师父称为“龙门脚”,动作大开大合,直到现在,我都不完全明白这些动作中的具体作用,似乎完全不符合实战的要求,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所谓的“大手”。
  如其中有一个动作,意想着你边吸气边双手端起千斤巨石,慢慢离地,然后慢慢呼气一掌用力缓缓地剁下,很像是少林《易筋经》里的练功动作。而有意思的是,这些架势只对稳定人的下盘、增长全身的力量起作用,程老师在教运用技术的时候,除了“二郎悬腿”和镖步运用中的“长虹落地”两个动作之外,在我的印象中,他基本上不用拳套里的动作。
  我在程老师手上学的动作只有二十多个,都是反击动作,程老师认为动作学多了反而没有实际的用场,关键是要“喂活”,意思是把它变成你身体和精神的一部分,不但在关键的时候能派上用处,而且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那才叫功夫“上身”了。他认为,如果学的内容太复杂,是不太可能“喂活”的。
  下面,我把程老师的武术部分内容,主要是功法,动作方面的特点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以便读者能从中感受他的武术特点。
  要说明的是,也是让我最感到奇怪的是,苏派武术属于比较原始的民间武功,它的技术动作难免有简单粗陋的特点,甚至,从现代搏击的角度去评价,就不是很简洁和科学的,但苏派中的确出了不少优秀的拳师;但另一方面,让人感到矛盾的是:它的技术动作中却有时又有少量内容是超前的,极其科学和有效的,如有部分动作非常像王芗斋先生晚年提出的断手动作的部分内容,却又比王先生的似乎更加科学和简洁实用,这是我在多次实战中验证后得出的结论,在后面我当做一点介绍和点评。
  
  早功
  
  早功都是醒来第一刻就开始,在床上练的。包括了四个内容,熟练了, 只需要不到十分钟。由于简单易行和实用,且具有养生、健身和防身的特点,所以,多年来,属于我每天功课的内容之一,练武都四十多年了,我自然早就有其它适合自己的功法系统,但由于已经习惯了,仍然舍不得把它放弃。
  第一步:早上醒来,先不要睁开眼睛,缓缓地深呼吸,气往上提,头也随之往上顶(最好是没有枕头),手握拳放在与头同高的两边,双肩紧贴床面,脚尖上勾,脚往下踩,同时顶舌咬牙提肛握拳吸气,呼气时全身放松。至少练三口气,最多只练九口气。这是第一步呼吸功。呼吸功看来简单,作用不小,可以让人从睡眠状态中醒过来,对青少年的发育大有好处,可使之保持健康而端正的身形,如果早晚都练一遍,还有增高的功效。对中老年人来说,可以预防中风和痔疮。师父说,如果你生性懒惰,不爱运动,就早晚练一遍呼吸功,就基本上能保持身体健康了。同时,它也是练排打功必不可少的基础。
  第二步:睁开眼睛,双脚上举,双手抓住脚掌,提肛,然后叩齿三十六下,同时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脚。接着放开双脚,手握拳,深吸气同时向反时针方向拧动九圈,此时,舌头也在牙的外面向同一方向转动,脚掌也是,然后,又向顺时针方向运动,一口气完成。接着,手尽力上举后勾腕内转,并深深地吸一口气,保持这气不能动,手转到了极点,不能再转了,把掌变拳,紧握后向内拧转,这样转掌和拧拳共九次,其间,须保持一口气不动,到动作已经完成才慢慢地呼出这口气。练好了,这口气会发烫。
  这个功法的表面作用是练习抓拿的力量,并且容易形成全身力量的一致,就是所谓的整力(我是后来才听到整力的说法的)。苏派的主要技术都是摔和拿,所以,必须要有强大的握力和腕力。这是练这两种力的重要方法,由于是早上,并且配合了呼吸,让全身气血充盈,所以,效果相当好,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握力和人的健康成正比。加上在练拳架时要求全身都要吃上力,所以,练上一个月,经常会有力气陡长的感觉。另外,古人说“双手攀足固肾腰”,所以这个功对柔软腰肢,坚强肾气大有作用,因为肾是全身力量和健康的根本,所以,练这功的中老年人晚上一般都不起夜,其它作用就不必多说了。这个功还有一个重要用途,这是我后来练排打功时体会到的,练过排打功的朋友都会知道:胸腹部位最好练,但心窝附近一小块如乒乓球大小的地方,武术上称为“方寸”的功最难练好。因为在这里密布了太阳神经丛,痛感最强烈,而要承受重击又必须要过这一关,这个功如果坚持练了,就会为练好“方寸”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后练排打就不难了。
  第三步:放下脚,身体离开床面,只头肩和双脚着力,双肘轻放在床面,手指尖向上,然后轻握拳。开始做旋转运动:舌头,眼睛,内脏和拳头的旋转方向一致,牙关紧闭。拳在随身体运动时。每一旋转,一定要有一个着力点,就是在这个点上猛地握紧拳一瞬间,有握的“炸力”。前下,后下,左转,右转。每一方向九次到十八次。转动中,只能吸气,不要呼气,只能在每一势完毕后才能呼气,如果熟练了,只吸一口气,就能顺利地完成所有的转动,因为,我的感觉是,在运动中,身体自然在消耗一部分吸进去的气,所以,只要不断地缓缓吸进去补充消耗掉的那一部分就行了。
  要说明的是,没有练过此功的人会不习惯,感到别扭,眼睛、舌头和拳头都好办,初学的人,身体根本无法运动,或者是只有身体的上下摆动,内脏的运动幅度太小,这是身体没有达到高度的自由而产生的必然反应,只要坚持,要不了几天,各部分都自然会旋转自如的。
  这个功也相当重要,也是练全身整力,并且对身法的灵活,如吞身,都有重要作用,有肠胃病的人,肝脏不适的人练了大有好处,总之,不但身体练灵活了,也调理了内脏,使之能保持健康的状态。师父说,这个功实际上是一个“换体功”,就是把一个普通人的身体转换为练武所需要的身体状况,从气血到肌肉、筋骨都得换过来。
  上世纪90年代,我因为义务献血,在重庆血站接连两年都查出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我不相信,又在医院验血查出大三阳,于是我开始恢复练功,练一点余拳的基本功,并重点坚持苏派早功,一年后,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去献血,却没有遇到一点麻烦,就按规定献了二百毫升。当时我也估计是检查的医生粗心了吧?因为我查过有关资料,乙肝病毒基本上是终生携带的。可是去年,因为胆结石在医院里彻底检查过两次,却没有发现甲乙丙丁戊任何一种肝炎,乙肝两对半全阴,乙肝DNA复制也为0。主治医生对我说这是极其个别的特殊情况,我想,所谓“特殊”,应该是坚持练功的功效。所以不能小看这个简单的功夫。另外,我个人认为,这个功也可以站着练,效果也不错。
  以上功法,介绍起来似乎连我都觉得麻烦,其实做起来相当简单易行,并不费力,全部练完,除开呼吸功,不过二到三分钟而已,练慢一点效果肯定还要好一些。
  第四步:卧虎功。这个功以前介绍过的人多,但能坚持长期练的可能不多,方法很简单:俯卧,双手十指及脚尖着地,指尖要钉在床上,不能向外。身体与床面平行,膝肘微屈,坚持这个动作一分钟以上,就可以说是练功完成了,体力和指力好的人,最多可以练到三分钟就足够了,这时就已经有比较好的指力了。不过,我当年是每天练三个指头五分钟的。师父的功夫我见过,六十多岁了,能用一对大拇指。练到五分钟,不能不让我们服气。我试过,用拇指和食指都不轻松,手型都容易走样。师父说,练这功不要强求,一般人练多了反而有害,要循序渐进,不能伤了指上的筋骨,到那时,就什么都练不成了。师父说,一般练三分钟就够了,如果要继续练,最好改成手背着地,练到五分钟就够了,气血已经畅通,可以说百病不侵了。不在时间多少,关键是能不能长期坚持。
  老师虽然一生贫苦,却没有生过什么大病,平常极少有吃药的时候,他去世时我不在家乡,听师兄说,他只感到不舒服,就在床上躺了一会,家人说上医院,他只说不必了,说着,大吼几声,就断了气,走得实在是干脆和潇洒,也应该得益于他一生练功不辍吧。
  这个功无疑非常重要和困难,也对全身整力、特别是手上的拥劲、指力都非常重要。我后来接触过的余拳、大成拳都能看到类似的功法,只是要求和侧重略有不同。
  这就是苏派早功的主要内容,简单而且非常实用。
  要补充的是:其它苏派拳师都要用到一些练功的器械,如石锁,石担,用来练“扁脚”(扫腿)的木桩。挂在墙上代替沙袋的草垫子、草纸等,有一位老师还用过一种能自动反击、用来训练人反应速度的、拿狗皮包裹的木人桩,可程老师练功几乎不用什么器械,只有练指功时老师介绍过一种小器械,就是一个石制的尖锥,下面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重约三十斤,上部成锥形,是用来放在凳上辅助练握力和指力的。练时成马步,先吸气并握住圆锥部位,把石头提离桌面,尽量坚持到一口气结束,放下,共提三次,三口气。然后用三个指尖叼住圆锥部分,吸气一口后,努力上提,如果提不动。则指尖尽量不能离开圆锥体,或者在上面滑动,然后呼气时指尖尽力下按,逐渐加力,手指要有一定的弧度,如鹰抓。一般每天练九口气就行了。
  不过老师坚持认为:人的身体才是最好的练功器材,所有的器材的功能都可以从身体的角度找到,并且效果会更好,即使是这种指头上的功夫,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代替:就是普通吃饭的八仙桌。每天早功完了后,半蹲在饭桌前,把手指搭在桌面上,三个指头或者五指全用,看你的功力而定。咬紧牙关深吸气,慢慢把你的脚向桌子下面移动,一直移动到你感到你的手指无法稳定为止,平稳地呼吸,坚持这姿势三分钟左右。一个月下来,你手指上的功夫已经不错了。
  程老师的功夫对指力的要求高,我在文章中已经介绍过:当年我师姐能在背着孩子的情况下瞬间转身擒住大恶狗,让它根本无法挣扎,然后把它扔出去,没有指力是绝对做不到的。老师能一把擒住对手手臂,让对手痛瘫在地,并在大拇指处留下一个血印,就不是一般的擒拿能做到的了。
  老师的这类事迹我只是听人传说,但师姐擒狗的事应该是千真万确!狗的主人是我们村长(也许就是这原因,那狗咬了几十人之多却没有人敢打),当时叫大队长,姓罗,和我关系也不错,常来我家坐,他说他会点武功,有一把很快的马刀,比手臂还粗的树,能一刀两断(我后来见过那刀,的确是好刀,他的堂弟武功在附近几个乡小有名气,一次较量就被我空手夺了这刀,他想劝堂兄把刀送我,没成,后成了我的武友)。
  罗村长说那天他们有十来人插秧,正在树下休息,所以亲眼看到那擒狗的场面,他说那次其实是两条大狗,都不比现在的狼狗小,一条被擒后,另一条跑开了。他对师姐的武功是衷心佩服,讲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夸张,但也说到了许多细节:师姐的孩子只有两三岁样子,拿当时我地流行的土布蓝色背带背在后面,当时她正走到他家门前小石坝上,两条狗追来了,师姐刚一转身,狗停了,只见她一个“镖步”射过去,就抓住了前面那“黑龙”的颈子,把它按在石坝上,那狗嘴拄在石坝上呜呜地叫不出声,后脚只见蹬。师姐回头看了大家一眼,似乎有所顾忌。没有出手,只骂了一句,你凶啥子凶?信不信我今天不息气,就把你出脱了(弄死)。说着提起那狗一扔,就是一丈多远。罗村长不知道我和程老师学武的事,但说他认识师姐,就住在两县交界处一个叫松林埂的小地方,还说得出名字。师姐的事给我以激励,我虽以前被狗咬过几次,从此却再凶再多的狗都没再想过怕,而且特别喜欢空手打狗,记不清倒在我手上的有多少狗了,在那个大家都缺粮的年代,狗肉当然是难得的美味了。一次一条野狗被邻居关了门后钻到床下怎么打都不出来,我硬是钻进去拖了它的后腿拉出来,然后照例朝它疯狂乱咬的脖颈那里打一掌把它制服……不过,离开农村后,我再不吃狗肉了,也反对家人买,我不想再伤害这最无辜和最忠诚的小动物,算是为当年的愚昧和贪婪忏悔和赎罪吧。
  去年我对哥哥说,即使是我武功最好的当年,恐怕也没有师姐擒“黑龙”那么快的身手,哥哥不服气,说“黑龙”有什么了不起?我就踢过它一脚。但我问他能不能擒住,他没有说话。我想读者中一定有不少的高手,应该能体会到:在那种情况下转身擒住一条凶猛的狼狗需要的敏锐、果敢和技术上的难度。
  关于套路,我再补充一点。程老师除刀棍尖尺之外,只教了一个大手拳的套路,就是所有苏派都有的叫“六角桩”,只不过每个人教的长短、内容都根本不相同。要求也完全不一样。其它拳师都不止一个套路,如饶老师就有“怀抱金印”等四个,朱老师的六角桩有一百多个动作,还有一个专门用于混战的“八进八出”等。
  程老师要求打拳要越慢越好,和其它任何老师都不一样,并且他要求每一动作都要全身“吃力”,就是尽量让每一块肌肉都最大限度地加入你的练习,特别要注意“提肛”。这就和太极拳也根本不一样了。
  可我的体会是,这样练习很能让人练出全身的“实力”。让人要不了多久就感到全身都充满了力量。我以前练功时,也举过石锁,一般五十来斤,石担一般一百三十斤就够了。没有想过能举多少,但刚参加工作,在操场上和几个体育老师开玩笑,一只手就举起了他们手上那一百二十斤的杠铃,并不感到困难,也许就是练这种苏派功夫产生的潜在的力量吧?
  由于篇幅,我这里就不介绍具体的套路了,并且,老实说,我也并不认为原始的套路有多么好,我早就已经过了对套路有兴趣的阶段了,所以现在我看武术书,对套路甚至大多的招数动作之类都基本不看。我想,只要练过武术的朋友,按我刚才说的要求去练你的套路,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我现在每天都在练的,从动作看,都只是随心所欲的东西,只不过心法、要求不变而已。在练功的三个要素中,动作外形和呼吸都是比较浅层次的东西,最有价值的内核,应该是“心”那一部分。
  关于苏门的一些心法,师父说只对我一个人讲过,并严嘱不能轻传,他知道我这人天生没有心眼,不自私,又说,倒不是因为保守,而是一般人根本听不懂,是对牛弹琴。但那些有武术底子并且有悟性的坏人得到了,功夫更好再干坏事,会损害本派的声誉。
  不管他说的是真是假,我还是决定把大多数心法写在这里,供热心苏门拳的读者朋友们参考:
  最重要的要求也许是以下几点:一是练拳时要有强烈的“桩”感,即“拳中有桩”,并且,桩要低,因为这是练功,不是打架,必须“下桩”才效果好。二是全身肌肉要紧,动作要够慢,但不能拘泥于此,就是虽然紧,仍然要有“活力感”,就像张紧了的弓弦一样,要有随时可以释放力量的感觉。虽然慢,仍然要有某一动作的瞬间速度,这一点老师没有讲,是我自己从老师的拳架中悟到的。就是要松紧有度,这个“度”应该自己掌握,别人说不清楚的。三是要有强烈的战斗意识,就是我的动作虽然慢,但我是在练功,对手的一举一动,周围的一草一木,都要了然于胸,这也是老师平常对眼法的要求。
  眼力可以早上在脸盆前瞪大眼睛浇冷水来训练,也可以随时训练对人和环境过目不忘的眼力,但千万不要只盯着一两个方向,要全身都是眼。随时有强烈的不得不出手欲罢不能的搏击欲望。这一点说来容易,做到的就不多了,我觉得,自己也并没有完全达到老师当年提出的要求。我也许只是一个能吃苦的人,悟性不是太好。所以。直到现在,我都对看不到的背后敌人并没有仅凭触觉感知他的把握。这的确是大实话。
  开始对练,就是“侧手”了,老师要求的仪式是相当郑重的:除了要求拜祖师爷、拜神、重新拜师外,还得要跪地发重誓。誓言主要内容就是“四不”:“忘师负义、聚党横行、妄戕人命、以逆行人”。具体内容以前我的文章都已经写过了,这里不再重复。从这誓言内容和文字看,苏门大手拳创始人绝非普通的文盲武夫,应该是个有一定见识和文化的智者。
  仪式完了,才开始传授“侧手”。每一招“侧手”都有一个便于记忆的名字,如:猿猴掰碑、双峰贯耳等都是从“混身”产生的动作,霸王举鼎、猛虎下山都是由“奔身”产生的动作。
  我所学过的少量动作主要是以摔为主,也有少量的肘法、肩靠动作,有几个反击动作中用到了拳法,老师才补充了用拳的一些要领,主要是避免拳头在重击下受伤,都不是直接的冲拳,没有教过一招腿法,只传过防腿法。
  并且,为了体现“混战”的特点,他的技术中较多地运用了奔身、混身、吞身三种身法,灵活地变换身体的身型和方向,避开后面的偷袭,强调贴身格斗,具有典型的南派特点。由于以摔打为主,用得最多的是苏派特色的绊腿,运动速度最快的当然是镖步,也用于迅速接近敌人,摔倒对方。
  下面我分别举一例,供大家了解、欣赏和参考:
  樵夫劈柴:这是苏派中用得最多的技术动作,可以用于多数反击情况,如直拳、勾拳、踢腿等,老师教时。是用于空手对棍的。意思是像樵夫那样一下就把眼前的木柴劈倒。
  方法是:假如对手持扁担之类,从上向你右下方劈来,这是最常用的用棍进攻技术,你左闪迈步,左脚踏向他的靠近右脚处。中间留大约能容一只脚掌通过的距离,同时右手上举,以前臂斜挡开对手的棍,由于不是直接挡,手臂不会受伤(程老师认为:即使是对方用刀斜向劈下来,由于有一个角度,所以最多能挂破衣服,手臂也不会受伤,也能做到险中求胜),挡开后右手顺势连肘带爪下砸,到对方下巴时向上卡住脖子,左手同时已经托住后脑。形成一个抱着东西下砸的形势。同时右脚已经穿过那个空隙,向右后方斜向擦地蹬出,成为一个交错合力的绊腿摔。由于摔倒时,对方的身体完全腾空,后脑在你双手的强力下会重重砸在地上,所以比一般的摔打更容易造成巨大伤害。
下面我继续分别举一例,供大家了解、欣赏和参考:
  风摆荷莲:这是一个面对标准后手直拳的摔打技术,动作极其优美而简洁(老师又把它叫做箭桩丢打)。
  方法是:双手交叉,状如荷叶,左手在下,掌面向上,右手在上,掌面向前,这种手法叫“荷叶手”,是专门抓拿对手的手的,面对来拳,身子微吞,双手接抱住来拳后,右手抓紧对方手腕,左手顺势向前沿对方手臂伸向肘部,这个动作叫“洗”,控制对方腕和肘的同时,左脚向前别住对方的前脚,向右前方一推,对方因为完全被制,没有一点挣扎的余地,自然会沉重地仰面摔倒在地。这个动作做好了,非常迅速,是能干净利索地解决战斗的。
  猛虎下山:在其他苏派拳师处也有这个名字,但用法不同,大多是用垫步,迅速接近和击倒对方。程老师的猛虎下山是用于空手对长刀的,用苏派特有的“奔身”步法。
  方法是:当对方亮刀在右手,准备拦腰一刀过来,此时,你不避不闪,抓住对方刚一动的瞬间就左脚迈出“奔身”的“变步”,变步类似“骑龙步”,是一种侧身交叉前进的步法。只不过,骑龙步是双脚掌着地。变步的后脚背几乎是擦地而进,所以,能更大幅度地前进,身子也更低一些,左脚踏向对方的左脚附近,右脚已经同时顺势插向敌后方,同时,右臂自上而下劈头一个大盖手,擦着对方的脸面部劈向下方,并反手控制住对方用刀的右臂,以肩背着力向后方猛地一靠,对方下盘被控制,上面又失去了重心,必然仰面摔倒。我即在敌人失去重心的同时控制其右手夺下长刀。
  在这里,可能有的读者对这动作的威力有疑问,的确,在一般对方没有用凶器的情况下,这动作就到此结束了,但如果是对方用了刀,师父在这里讲了一个“补手”,因为对方摔倒时,他的下部要害就正好放在我的右膝盖和大腿上,我的左手握拳,向下一个补手,后果可想而知,是能致命的。这个动作在套路里有,开始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向自己的膝盖旁边打上一拳,并且,原来所谓的“龙门脚”,是一种摔倒对方时的桩架,所以不像现代搏击的姿势。
  这个技术在对方空手时,也可以用“霸王举鼎”的手法结束战斗,在控制住对方的同时,右手拳向上冲击对方的下巴,然后用倒肘捣击对方的心窝,对方在摔倒的同时必然已受重创。如果对方用腿攻击你的下盘,你也可以用“饿虎扑食”,即低身埋头变步的下盘强攻方法反击,方法是侧身右手握拳下垂,裹身用肩肘向左撞开对方的腿。同时矮身低头变步,右脚上步别住对方左脚的同时用右膀和肘(可辅以左掌助力)撞击对方的中盘,这动作能产生强大的势能,用好了,可以把对方腾空撞出好远。特别适用于多人的混战,所以,苏派拳口诀里有“奔身摆对妙无穷”这一句。

 吞身:是一种用腿控制住对方的前方,用合力把敌人向前摔出的技术。这种技术我在擂台赛和柔道比赛中看到过多次,所以可以简单讲一点。   方法是:以左势为例,当敌人从上盘向我进攻时,我防开敌之进攻,即同时上左脚,低身进入敌人的右下方,右腿顺势向前控制住敌人的前方。此时右臂已经穿过对方的后腰,拦腰反手抱住敌人,并向左后方将其扭腰摔出,将敌人扑地摔倒。如果腰力够好,可以把对手摔出一米多。
  和吞身类似的还有一个叫“下桩丢打”的,是完全仆步在地把对手的双脚完全提起扔出去的技术,练起来更加困难,老师也没有讲清楚,练了一个星期至少几千次后,我才发现,只有在先用肩部的力让对方失去重心后的那一瞬间去发力。才可以轻易地提动他的双脚,这个原则也可以用于所有的摔打,这样可以省力不少。
  这技术,我虽然懂得,但用得少,因为相对来说,不如其它技术威力和杀伤力大。但比较起来,和“樵夫劈柴”、“猛虎下山”的身法不一样,摔出的方向也不同,应该适当懂一点。
  混身:苏派拳口诀中有“混身一起四门空”这一句,明确地说出它主要是用于多人搏击的混战。但混身练起来是苏派技术中最复杂,也是最难的。一般人很难达到实战的速度要求。比较起来,我学过的几种混身中,程老师所教的那一种是最难也最不容易掌握的。因为其他家的混身只要一个步子,或者两个步子就可以完成,程老师的却必须要三个步子才能做到。与混身有关的动作他教了前面所说的“猿猴掰碑”等动作,都是在混身中完成的,到敌人背后才可能运用的攻击穴位要害的技术,尽管在我看来,程老师为我们演示他的“混身”时,动作已经够快了。但当我练习之后,总对它没有信心,所以平时只用来练一点身法而已,在后来的实战中,我竟从来没有想到过运用这一技术。
  下面。我把我所知道的几种混身都写了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混身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敌人出手和侧身之机混到敌之身后,这种混身最快,也最常用,在我推拍敌手向内的同时,进步已迈到敌人的身后,然后用整体的技术。转身、扭腰、勾脚顺势一推一绊,敌已扑倒在我刚才的位置上。在人多时,这种混身是极易得手的。二是用换步法,向对方前脚的侧面进步、垫步、转身和落步。如果动作能迅速地完成,我应该正好在敌人的背后了。目的在于躲开敌人,然后施以强攻,这种混身通常是高手对付低手的技术,这就是程老师所教的最困难的混身,所以我个人认为,实战中用起来有点困难。第三种是转步混身:这种混身很不容易练好,但实用的价值极高,因为它动作小,速度快,能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后面攻击、而重创对方,并且特别适合面对持刀、枪的敌人。方法是面对敌人向侧面迈出一大步,有点类似武警训练中的绊腿的第一步,在这样的形势下,敌人一般是要全力防止来自他正面的攻击或者干脆出手的,这时我不迎不让,在轻轻控制敌人前手的同时,以前脚为轴,一个转身二百七十度,顺势一个倒肘和撞脚,即可将敌人打得扑倒在地,并且我已刚好站在敌人身后的有利位置,这种混身能使你一下子就在敌人面前消失。而说到其难度大,是在于它的动作变化大。转身时以前脚为轴,后脚落地的角度应随机应变。
  可以设想,在敌群中,运用好了各种混身,容易造成敌人人仰马翻,一片混乱,从而制造机会,可以“混出险境”。
  镖步:现代搏击中已经很少用到,因为它的移动距离太大,相当于一个垫步加上一个腾空的跃步。在我地民间,关于镖步倒有着不少神奇的传说。老师只讲过一招运用,就是“长虹落地”。动作很简单,就是一个镖步过去,随着冲击的势能,在敌人的侧面捞住其前脚,另一只手按住对方的上半身,用一个合力让敌人后脑向下倒栽在地,状如一道长虹。
  我在此之前学过一招“闪电抱腿”,是直接穿进裆,左手推脸,右手向里捞住前腿,似乎要快一些,但威力小了,风险却大得多;现代搏击中都爱用抱双腿,头或者肩前顶形成合力摔倒对手,但容易被破解,也易被抱住,产生复杂难料的变化,似乎没有“长虹落地”杀伤力大。但关键是镖步的速度, 一般人很难达到要求。
  老师认为我有一定的应敌能力后,还教过几招拳法,此时,才补充握拳、用拳的一些基本技巧,以及发力的心法。
  又需要说明的是:前面的摔打动作都是一般的技术,而下面的内容相对技术要求要高得多,我也把其和其他门派,特别是大成拳的某些断手进行了比较,让我迷惑的是,在近身接触的那一瞬间是对拳家的各方面功力都要求极高的,(为了让初学者能容易掌握,我补充了一些“后手”,其实这都是临敌而变的东西)不知为什么王先生没有提到这一点,这样,所谓“断手”就和一般的招数实在没有什么质的区别了,因为真功夫和一般功夫的最大区别,不在外形的不同。在我看来,就在于接触那一瞬间的用力原则不同而已。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两招:
  “披星摘斗”:是一个反击上盘进攻的技术动作,其实动作极其简单,要点在于距离和发力时机的掌握。“星”是指各种来自上盘的攻击,“斗”是指敌人的面部要害。
  方法是:以左势为例,当对方从左上攻来时,无论是勾拳、右直拳,还是高腿、高边腿,你都只摆个左拳虚握,拳心向下瞄准对方面部的架势,左肘根据敌人的攻击效果微屈,右掌侧立在肩部(屈肘可以化解所有的直线攻击,侧掌是以防万一而用的,特别是勾拳高边腿偶尔漏接的情况),直接迈左脚上前保持这个姿势不动,(步法用以前我讲过的跟步,可以产生无穷的后续打击)就可以直接打在对方脸上,就像敌人把脸朝你拳上自杀般撞过来一样,在那一瞬间你全身一抖擞,发出爆炸力,就可以摧毁敌人的斗志,后面的打法不用补充,当然可随心所欲了。
  这一招看似简单,效果却相当好,经过多次实战的验证。一般人不了解或者不敢用这一招是因为他们都顾忌简单的一个屈肘也许控制不了对手的直拳,特别是勾拳的攻势,其实只要掌握好了分寸,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对方攻击的一部分力量反而会转化到你的攻击上。我知道八卦掌里有类似这一招的,叫“拨插”。但多了一个拨的动作,步法差不多,只少了一个有弹性的后腿微屈,脚跟微起,蓄势待发的态势。并且相对说来没有这一招快捷有效。
  在王芗斋先生的《意拳断手述要与意拳实用方法》中也有类似的一招,叫“蛰龙探首”,王先生称之为“缠打法”,进退变化都是后手拳,虽然威力更大了,但肯定不如这招的步法简捷。并且,触发力练好了,是可以弥补威力的不足的,在后来的实战中,直接把人击昏倒。根本用不着后手的次数相当多。
  “遍地开花”:和刚才那一招相反,一般用右手在前的架势,因为这个动作中前手应感而发的要求比上一势更高了许多,有两种以上精妙的变化,必须依赖前手有强大的拥力及应变能力才能做到。
  更巧的是:我在王芗斋先生的断手中看到过类似的起手,王先生是要求必要的时候用左手帮助右手完成那个叫做“践”的关键动作的,而程老师从来没有这样要求过,是凭功力“硬办”。那一手也不叫“践”,而叫“问”。
  王先生的那一招。就是他得自郭云深先生著名的“钻践裹”,又叫“半步崩”,大家都知道,郭云深曾凭它“打遍天下”无敌手!
  程老师没有这称呼,却多了一个王先生那招里没有的杀招变化,不知为什么有如此的巧合?可能的解释是:苏门也在吸取各拳派武术的精华。
  方法是:当右手直拳攻来,我进右步右手背用拥力迎接(王先生要求用手心),这就是“问”手了,“问”到对方拳力弱,就直接握拳,擦着对方的右臂上方,拳心向下发力攻击对方的头面部。如“问”到对方的力量太强,无机可乘,就右手顺势拖住他的手向后拉,左手控制他的肘部,并退右步形成蓄力,对手挣扎时,你已经借他的力量,差不多是嘴对嘴地脱手发出贴身重拳,直击胸腹要害。如对方胸腹部有防护,你左手控制压住他的右手时,右手臂已经横扫他的头面部,紧接着下面你的右膝撞击他的前腿迎面胫骨。右脚尖顺势勾击对方下身。并重力踏穿进他的裆部中门,同时右肘在他面胸部砸下,产生一个又挤又撞的打击。当时我想,没有人能够承受这样的立体反击。
  师父向我演示这动作时。没有别人在场,他当然没有发出手肘和脚上的力,但我已经被挤撞出了近一丈远撞在墙上。胫骨部和下身虽然只感觉轻擦了一下,如遭重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果。
  这当然是相当好的反击技术,可惜对使用者的功力也要求不低,普通人即使懂了,也用不出这一招。
  记得当时,师父还叹了一口气,说了几句让人费解的话:他说这种“喂招”对人的功夫损害最大,因为在“过筋过脉”的地方忍手对拳师来说是最难受的折磨。而真正的心法是“打倒还恨慢”,“接敌如遇火”,所谓“眼眨眉毛动”,刻不容缓之间,哪有“忍”的余地?一般只要教上几天“侧手”,恐怕得好几个月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以,教的徒弟越多,技术表面看好像是更加纯熟了,真正对敌功夫反倒越差,这是普遍的现象。
  我想,这也许就是武林高手都讨厌授徒的主要原因,或者说老师还没有达到传说中收发自如的大师境界吧?
  后来,老师还讲了另一种变化,就是你真的拖动了他的身体,让他前倾了,(因为前面有借力,完全可能做到)这时有一个杀招,可千万不能轻用,因为稍有手上功夫的人都会致对方于死地的。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那就是:左手放开,扭腰转身,顺势一个圈手拳,按师父的原话就是。就算是闭了眼,也正好就打在对方的后脑要害上。于是,战斗该结束了。
  真的是“遍地开花”呀!
  也许,程老师也坏了苏门不轻易伤人的规矩,居然传了我几招杀伤力太大的技术。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这两例已经包含了上盘反攻的两大类型,即中门和边锋基本技术的运用。
  写到这里,师父的话又在耳边响起:招是死的,用才是活的,招迟早都是假的,功才永远是真的!
  是的,世上没有永远无敌的招,也没有永远无敌的人,永远不败的只有武术精神!
  为让更多的武林同仁了解“苏门”,我在本文中,违背了师父当年说过的某些话。但我绝没有违背过当年的重誓,更没有违背一个现代武者的良知。如今,天下爱好武术的朋友们通过《精武》而知道了“苏门”,或许师父在天之灵能够理解我,仍不后悔收了我这个叛逆的弟子吧?
  关于苏派大手拳。就我的粗浅了解,只能择要介绍这些了,由于担心讲不清楚。所以就把文章的篇幅拉得太长了一点,但愿没有让关注“苏门”的读者朋友们太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