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到青岛拼车:医疗报道要祛除“弱势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05:16

医疗报道要祛除“弱势思维”

来自于:新华每日电讯 2011-10-24

         媒体报道祛除“弱者思维”,医生及管理部门主动与民众沟通,及时释疑解惑,才有利于打造一个理性、互信的医疗环境
  扰攘了两个月之久的深圳“八毛钱治愈患儿”事件又有了新进展。昨日,一名自称武汉同济医院内部人士的网友“热热的热干面”发微博称,该患儿已于19日在该院小儿外科手术,术中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长段型)。记者昨日经武汉媒体同行通过医院内部人士证实,患儿确已手术。(“八毛钱治愈”真相 为医生平反)
  这样内容的一条新闻,不但用铁般的事实还原了事件真相,为医生平了反。也再一次验证了纸是包不住火的常识,原来那条《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新闻竟然是一条虚假新闻。
  事实上,这条有违常识的新闻之前早有蛛丝马迹可查。在原新闻被报道后,掀起了一场关于“10万”和“8毛”的大争议。颇感压力的患者家属随后约见媒体,其中就表示“从未说过8毛钱治愈”。这已经等于在间接指出,是记者提供了不实的报道。
  可以想象得到,作为涉事的记者,现在想必一定很懊悔当初那样草率,轻信患者的一面之词,就匆匆进行了这样“高风险”的报道,让自己陷入了现在的尴尬境地。就像很多曾经出过这种洋相的记者一样,在进行医疗报道的时候,他们总习惯于“立场先行”,认为相对强势的是医方,患者是天然的弱者,所以他们更需要帮助与同情。在这种同情被滥用与误用的情感驱使下,个别记者才会选择一边倒的倾向于患者,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至于医方是如何解释与回应的,则被放到了一个不平等的位置上。有这种“弱势思维”,这种医疗假新闻才会不时出现。
  面对这样出笼的医疗报道,一些医者开始会无比愤怒,“你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但随着虚假新闻、不客观报道的不时出现,这种审丑疲劳或许会让医者们觉得沮丧甚至是绝望,很多关于医疗纠纷的新闻报道被他们当成笑话来看,医疗机构也就根本不太愿意进行沟通交流。而在这种“以怨报怨”,缺乏真正对话的恶性循环中,更难保障医疗新闻报道的全面、准确、客观,真相往往得不到及时还原,以讹传讹的报道却有可能时常会误导公众。有医生就抱怨,一些原本要做手术的危急患者,因为患者家属看到了这样的报道,就选择了拒绝手术,险些造成生命事故。
  从今天开始,医疗报道要主动祛除“弱势思维”,记者在面对医疗纠纷时,要选择中立客观的职业态度,除了患者的声音外,还应该多借助于那些专业人士及机构对事件的解读,比如民间第三方的医疗专家、医学协会、卫生部门,得到更多权威性的建议与意见,减少错误引用、错误解释、扭曲夸张的可能。而医生、医疗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多主动与民众、媒体沟通,及时释疑解惑,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或者有社会影响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时候。祛除偏见,良性互动,才有利于打造一个健康理性、基本互信的良好医疗环境,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