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鹰潭政法委人员:人物对话描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28:12
第一单元  人物对话素描
单元导语
小朋友,在我们的作文中,常常是叙述多,对话少。因而,所写的内容呆板、枯燥。为了使作文的内容生动、活泼,在记叙人物、事物的时候,就要写好人物间的对话。那么,什么是对话呢?对话,就是作者让人物出来直接讲话。“言为心声”,写好对话,不但可以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本单元,我们主要就变叙述为对话描写、对话描写的几种形式、对话提示语的运用、人物语言个性化来进行人物对话素描的训练。
第一课  变叙述为对话
一、引言
小朋友在写作文时经常不让人物开口说话,只写大概的经过;即使让人物开口说话,往往也只写一两句,很少有人物之间多个来回的对话。所以总感到事情写不具体,字数写不多,当然更谈不上生动。那就需要变叙述为对话,合理进行对话描写。
二、范文引路
片段(一)
星期天下午,我做完作业,自己开始洗球鞋。在池里接满了水,把球鞋泡在里面。过了几分钟,捞上浸湿的球鞋,准备擦肥皂。可是找不到肥皂,也找不到刷子。急得我一会儿找肥皂,一会儿找刷子,一会儿大声问妈妈先刷鞋面还是鞋里,一会儿又问妈妈怎么洗鞋带。妈妈说我真烦,说看我洗鞋比她自己洗还吃力。
老师的话:
在这个片段里,小作者把自己想洗鞋却不会洗的经过以及妈妈的态度都写清楚了,这是优点。但是,由于只写了大概的经过,所以人物形象就不够鲜明。如果把这段话改为对话,使说话的内容符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效果就会不同。
片段(二)
星期天下午,我做完作业,自己开始洗球鞋。在池子里接满了水,把球鞋泡在里面。过了几分钟,捞上浸湿的球鞋,准备擦肥皂。可是找不到肥皂,也找不到刷子。就高声喊起来:
“妈妈,刷子放在哪儿?”
“在水管上面。”妈妈在厨房里说。
“妈妈,肥皂怎么没有?”
“你没看见在窗台上!”
“妈妈,先刷鞋面还是鞋里?”
“你自己想想!”妈妈有点不耐烦了。
“妈妈 ,鞋带要解下来洗吗?”
“唉,真是!”妈妈没好气地嚷道。
我见妈妈没回答我,就盯着她:“妈,你说啊!”
“哎呀!看你洗一双鞋,比我自己洗十双鞋还累呢!”妈妈恼火地说道,“干脆我来洗得了!”
老师的话:
这两种写法,一个生动,一个枯燥;一个具体,一个笼统;一个活泼,一个呆板。“片段二”变叙述为对话,形象逼真地描写了一个不会做事,但想学着做事的小孩子的天真的神情。同时,也把妈妈的态度从耐心到不满再到发火埋怨的变化过程写得一清二楚,我们一读对话,就好像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知道儿子一点也离不开妈妈。如果不用对话,就没有这种效果。
三、老师点拨
了解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效果,那什么时候运用对话呢?
1、根据情节需要,合理安排对话。
【例1】写火灾场面,一个同学这样写:
他赶到那儿,仔细看了看火势,问了在场的一些人,然后转过身喊:“快,快救火呀!”“对,大家一起用水浇!”众人响应,纷纷拿起脸盆、水桶……
【分析】对话是多余的:在火灾现场,大家都不动手,等着一个人发号召,然后“众人响应”,这显然不符合现实。这里出现的对话不仅对表现人物没有任何有益作用,反而破坏了叙事的气氛。
【例2】写一个幼儿不懂得扭锁把为自己开门,姐姐用开玩笑的方式教他学习扭锁把。一个同学这样写:
“快放我出去!快放我出去!”小弟弟一个人在屋里喊。
“弟弟别哭,姐姐帮你。”姐姐先稳住小弟弟,然后蹲下身,嘴对着门缝说:“我喊一二三,你听到‘三’就扭锁把儿,好吗?”
“好。”
“一二——三!”“三”字刚出口,门锁咔嚓一响,姐姐一推门,小弟弟像个陀螺一样翻倒在地上。姐姐大笑起来。
【分析】一个在门内,一个在门外,姐姐急中生智引导年幼的弟弟开锁,顺势而导,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根据情节发展,选用对话的表达方式,既简洁又明白。
2、运用对话提问、谈感受、表达看法、推进故事情节,或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
【举例】请看下面一组对话:
“爷爷,您为什么老喜欢穿这件衣服呢?”
“因为这是用纯棉布做的呀。”
“棉布有什么好,那么硬,那么粗糙,还容易脏。”
“可爷爷穿在身上,就像回到了年轻时在棉纺厂工作的车床前。”
【分析】既运用对话提出了问题、发展了情节,又通过对话反映了爷爷对工作的感情、对时光的感慨,还交待了对话人物之间的关系。
四、玩玩做做
下面两个场合,哪个更适合用对话表达?请加以想像,然后演一演、评一评。
场合1:拔河比赛中队员之间。
场合2:爸爸又在客厅里吸烟,妈妈很不高兴。
五、想想写写
把下面的内容用对话形式写下来。
后悔
教室里,班长正在发新书。我发现他把一本书藏在了怀里,非常气愤,便跑过去跟他理论。谁知不管我怎么说,他就是一言不发。同学们听了我的话也议论纷纷。后来老师找他谈了话。我很得意。上课了,老师对我们说明了真相,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第二课  对话描写的几种形式
一、引言
小朋友,对话是描写人物的一种主要形式。合理运用对话就能把人物写活,读了就好像直接听到人物在说话,听到人物的心声。那怎么来表达人物的对话呢?
二、范文引路
大象和蚂蚁比力气(一)
陆允丰举着新出版的《少年报》跑进教室,说:“《少年报》来喽! 《少年报》来喽!”
李园园说:“给我看看,给我看看!”陆允丰把报纸递给了李园园。
李园园说: “哈,真新奇,大象和蚂蚁比力气!”
陆允丰说:“那当然是大象的力气大喽!”
李园园说:“不,是蚂蚁的力气大!”
陆允丰说:“大象能卷起一棵大树,蚂蚁能吗?”
李园园说:“蚂蚁能驮起比自己身体重几十倍的东西,可是大象却不能!”
陆允丰说:“嗯,这倒也是。”
陆允丰说:“咱们一起看报吧!”
李园园说:“好吧! ”他俩手拉手走到座位上,看起报来。
老师的话:
这段对话能让读者一下子就看懂文章的意思,那是因为分段了(不管他说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写话分段首先看上去非常舒服,很容易读。第二,读时眼睛不疲劳。但这段文字读起来味同嚼蜡,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要使对话描写生动形象,就要避免词语贫乏、一“说”到底,人人一个腔调的毛病。其实表示“说”意思的词是相当多的。你能说出几个呢?
语言宝典:
表示“说”的意思的词:
道、叫、喊、嚷、问、念、骂
劝说、唠叨、嘟囔、请求、反驳、呻吟、吆喝、打招呼
我也写几个:
大象和蚂蚁比力气(二)
陆允丰高兴地举着新出版的《少年报》蹦蹦跳跳地跑进教室,大声喊:“《少年报》来喽!《少年报》来喽!”
“给我看看!”李园园三步并作两步走,一下子冲到陆允丰的面前,迫不及待地说,“给我看看!”
陆允丰把《少年报》递给了又叫又嚷的李园园。
李园园接过《少年报》一看,叫了起来:“哈,真新奇,大象和蚂蚁比力气!”
陆允丰翘起大拇指,脱口而出:“那当然是大象的力气大喽!”
“不,是蚂蚁的力气大!”
陆允丰反驳道:“大象能卷起一棵大树,蚂蚁能吗?”
李园园指着报纸读道: “蚂蚁能驮起比自己身体重几十倍的东西,可是大象却不能!"
“恩,这倒也是。” 陆允丰听了李园园的话,觉得有道理,轻声说。
看到李园园那津津有味读报的样子,陆允丰请求说:“咱们一起看报吧!”
“好吧! ”李园园乐意地说。他俩手拉手走到座位上,看起报来。
老师的话:
要想写好人物对话,除了适当运用不同的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加以适当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之外,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表示说话的形式。你能看出在这一片段中,一共用了几种对话形式吗?
语言宝典:
对话的几种形式:
①提示语在前   ②提示语在后 ③提示语在中间   ④没有提示语
三、老师点拨
写好人物对话要注意什么呢?
1、注意文章的段落随着人物角色的变化而自然分段。可以每人说的话单独一段分段写,当然也可以把几个说话人的内容连起来整段写。
2、注意同义词的互换,适当地变换含有“说”的意思的词语,如:回答、询问、劝阻、质问、唠叨、嘀咕、嘟囔、吼等,避免语言的重复。
3、注意变换提示语的位置(四种形式交叉运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引语之前用冒号。
(2)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后面用句号。
(3)引语在提示语的前面和后面。即提示语在两个引语的中间,提示语后面用逗号。一般地说,当一个人说一段较长的话需要思考停顿时,我们常常把提示语放在人物语言的中间。
(4)只有引语,没有提示语。当两个人讲,另一个人紧接着说明,或者是两个人的直接对话时,或者是三五个人七嘴舌地议论纷纷时,也可以不用提示语,只要读者能看明白就行。这样写,可以使人物的对话更简练。
四、玩玩做做
请根据这样一个开头,在小组里排练一组对话。注意先讨论剧本,再分配好角色演一演、评一评(导演、旁白、演员)
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北方飞回来了,她看不到郁郁葱葱树林,只看到一个个大烟囱,冒着浓浓的黑烟。她还看见一群小鱼,在发黄的河水里艰难地游动。
五、想想写写
观看小品表演《 鲸是鱼吗》,进行对话素描。请你认真观察,倾听对话。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的?表情、动作怎样?可以借助“语言宝典”中词语进行描写,要求:(1)要注意分段;(2)要写好提示语,要有变化(提示语在中间的形式至少要用一处,无提示语的形式只能用一次);(3)适当地运用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
语言宝典: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得意洋洋、奇怪、纳闷、话音刚落、一本正经、自以为是、半信半疑、疑惑不解、满有把握、羡慕、形影不离、若有所思、眨巴眨巴、神秘地微笑、恍然大悟
小品表演《 鲸是鱼吗》
甲: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乙:那还不是大象?
甲:不对!是鲸。  乙:噢,鲸呀,我在电影里见过,是最大的鱼。
甲:你又错了,鲸不是鱼! 乙:鲸整天生活在海洋里,体形像鱼,为什么不是鱼?
甲:鲸是用肺呼吸的,可鱼是用鳃呼吸的。再说鲸是胎生的,鱼是卵生的。
乙:那鲸是什么动物?
甲:小鲸是靠吃奶长大的,因此是哺乳动物。 乙:咦,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甲:我是从这本《十万个为什么》里看来的。 乙:借给我看看好吗?
甲:好!
我来写一写:
第三课  对话提示语的妙用
一、引言
小朋友,究竟什么是对话提示语?运用对话提示语有何好处呢?对话提示语是指伴随人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即怎么说话的。写好对话提示语不仅可以看到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动作,甚至人物说话时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语气的缓急都可以听得一清二楚,给人一种真切感。
二、范文引路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父亲伸手拿起我的诗。
母亲上前说道:“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老师的话:
1、找出对话提示语,有几种不同的位置?位置不同,标点有没有变化?
2、对话提示语有哪些内容?
提示:对话提示语的内容主要是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小朋友在写作时通常都会写表情,如“兴奋地说”“气愤地说”“大声地说”……很少写动作、心理。这个示例中,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提示和心理提示写得特别好。如描写动作:“伸手拿起我的诗”、“上前”、“把诗扔回原处”;如描写心理:“嚷着”、“并不退让”。把事情的经过及人物的心理变化逼真地呈现出来,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3、对话提示语与对话内容是否一致?
提示:这个问题很容易被忽视。小朋友写作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严肃地对大家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提示语与说话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前后不能一致。出现乱编、套话、内容失真等常见病。其实,任何对话提示语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写提示语、为了凑字数而写提示语。示例中父亲“把诗扔回原处、并不退让”等提示语与父亲所说的认为儿子的诗写的很糟糕是吻合的。
4、当多人在说话现场时,有没有忽略其他人物?
提示:小朋友在写人物对话时,经常会忽略其他人物的存在,无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示例中虽然只写了“爸爸”与“妈妈”的对话,但始终没有忘记写“我”的心理变化和表情动作。这样,不但内容很具体,而且现场感很强。
三、老师点拨
写对话要写提示语,能使读者清楚人物的变化。提示语要写得丰富饱满,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等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人物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跃然眼前,读者可以透过文字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有些同学写对话时,只写“我说”、“他说”,而对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不作任何描写。这样,就较难把对话写好。实际生活中,人们每说一句话,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藏,总会伴随一些动作和神态,这些动作或神态往往同说话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在写对话时对此作一些适当的描写,不但能增强对话的表现力,而且更鲜明地刻画了人物。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指出,这种动作和神态,一定要自然流露,应当和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心情相吻合;描写做到的恰到好处,自然贴切,不能装腔作势,过分夸张,娇柔造作。不然,效果将适的其反。
四、玩玩做做
小组合作,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对话”来排练,有趣的、难忘的、有寓义的都可以。
要求:1、把人物的“对话”表达清楚。2、投入表演对话的“语气”可以让人物形象更生动活泼。3、如果能在说清、说好对话的基础上,加上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就可以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五、想想写写
录音素描:听一段录音,展开想象,加上对话提示语,要求对话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与说话内容要一致。
提示:想象一下,他们三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这段话的,说话的表情动作语气,甚至于包括他们的穿戴,再想象他们听了那位老者的劝告后会怎么样
录音内容: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男:年轻轻的,穿那么时髦,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来劲了,是吗!
老者: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第四课 人物语言个性化
一、引言
小朋友,人物语言个性化,是语言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个性化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人说的话都要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爱好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
二、范文引路
片段(一)
“磊磊,好磊磊,快告诉爸爸,香烟藏在什么地方?”
“不,妈妈不让。”
“磊磊,你不知道吧,写文章抽支烟,一写一大篇。”
“爸爸,生活顾问从来没有这样讲过。”
“磊磊,爸爸明天带你去玄武湖看猴子翻跟斗好不好,快告诉我。”
“不嘛,我才不做叛徒呢,就不告诉你。”
老师的话:
这是《香烟在哪里》一文中的一个精彩片断。爸爸在套问、诱问中显示出“烟鬼”的形象,儿子在一再拒绝中表现出信守承诺、不受利诱的精神。对话个性十足,句句话都染上了说话者的独有色彩,让读者如见其人。
片段(二)
有一天,妈妈不在家,莉莉的小伙伴强强到她家来玩,看见鱼缸里的小金鱼,说:“我们来换一下:你把小金鱼给我,我把哨子给你。”
“我要哨子有什么用?”莉莉说,“我看鱼比哨子好。”
“鱼有什么好?哨子会叫,可是鱼呢,难道鱼也会叫?”
“鱼为什么要叫?”莉莉说,“鱼不会叫,但它会游泳,难道哨子也会游泳?”
“你说的对,”强强笑着说,“有谁见过哨子游泳?不过,鱼会被猫吃掉,而哨子可不会,它是铁做的。”
老师的话:
对话中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莉莉舍不得把小金鱼换给强强的心情,也写出了强强调皮巧妙地说服莉莉把鱼换给他的情景。“难道鱼也会叫?”“有谁见过哨子游泳?”这些语言都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只有孩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大人们是决不会这样说的。
三、老师点拨
同学们作文时,不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进行对话描写,只凭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人物的语言。如让目不识丁的老奶奶说出满口的新名词,让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出长篇的大道理,这样的作文使人觉得不可相信,又怎么会有感染力、说服力呢?可见,对话描写只有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作风和性格特点,让什么人说什么话,才能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使文章真实感人。
1、要把对话写好,必须想清楚是谁在说,和谁说。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身份各异的人对话时的语气、用辞、风格和表达方式都不相同。
2、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情绪背景下,说的话会不同。所以,要讲什么,必须从对话的情境中判断。
四、玩玩做做
围绕“我的家”创设一个情境,让伙伴说一说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爸爸、妈妈(奶奶、爷爷)、我。
五、想想写写
根据情境,想像对话练习。
我有一个小我一岁的小外甥,他很调皮。
一般情况下,我还是要做出个舅舅的样子来的。那次,冰箱里只剩下一支雪糕和一盒冰淇淋,可我们两个都想吃冰淇淋。这时我就要假装“绅士”一点了:
但当他“没大没小,欺负老舅”的时候,我还是要发发火的。那天,他竟然把我的四驱车给拆了个稀巴烂。这下我可火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