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抓五促是指:线装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1:42:32

线装书

开放分类: 文化

编辑词条 分享

  • 新知社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腾讯微博
  • 移动说客
  • 网易微博
  • 开心001
  • 天涯
  • MSN

本词条由 monomania创建,共有 4位协作者编辑了 6次。最新协作者: 百科小神仙宁静的心一个人的天空monomania

线装书 线装,也称古线装。有人认为,汉代已有线装书在书市出售。其实,汉代有书市,但没有线装书。中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代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轻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 1 历史
  • 2 工艺流程
  • 3 线装书崇拜症
  • 4 线装书的装订
  • 5 线装书的诞生

线装书 - 历史

汉代虽然发明了纸,但当时的书写材料,竹、木仍为大宗,其次是。纸写书,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都没有

线装书充分的根据说明在汉代(特别是西汉)就已普及。

线装书出现在包背装盛行的公元14世纪的明朝中叶,是中国装订技术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它的出现表明了我国的装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线装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于1996年9月出版了。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规模最大的线装书。

众所周知,我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源地。雕版印刷书由隋唐五代发其端,至北南宋而鼎盛。雕版书的装帧由开始的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到背包装,宋以后出现了线装书。一书多本的线装书还用纸板青布糊制
成“函”收装,配以象牙别子。这种装帧,便于翻阅,不易破散,在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上是最进步的,叶根友它一直流行了几百年。“线装书”也成了我国古籍的别称。近十几年,线装书有了较大量的出版。中国书店每年出版线装书二三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扬州广陵书局每年也出不少线装书。1993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
线装书专业出版社———中国线装书局。目前,这家出版社已出线装书近二十种。

线装书的大量印行,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这种装帧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实用性。中国线装书局总编辑谢云先生认

线装书为:“用料、印刷、装帧是印刷物的三大要素,与印刷物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线装书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采用特殊方式印刷,用这种传统的印刷装帧形式能够别具一格地体现学术、艺术价值和书籍装帧印刷的特色。”正因为线装书装帧形式传递着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所以在现代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著名学者邓云乡在谈到线装书时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首先在于它的载体线装书,没有线装书,无处看
线装书,不会看线装书,那就差不多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加速,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展,线装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欢迎。在琉璃厂一些书店的店堂里,常常可以看到成捆的线装书待发海内外。可见,中国源远流长的线装书业将再放异彩。(2002年1月1日《经济参考报》叶根友文)

线装书 -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分三条线,均为手工操作。

线装书

书芯加工流程:印刷半成品→理料(撞理)→(开料)折页→配页→检查理齐→压平→齐栏→打孔→穿纸钉定型→粘封面→切书→包角→复口→打孔→穿线订书→粘书签→印书根字。

书函加工流程:计算配切书函各料→涂黏合剂→组壳→包壳糊函→开槽→制销孔、销带、骨签→涂黏合剂→裱衬条→涂黏合剂→粘内衬纸→压平→自然干燥→粘签条。

套合加工流程:配册→检查→装函套合→包装→贴标识。

线装书 - 线装书崇拜症

线装,是中国书籍装订形式发展史的一个阶段,是最接近现代意义的平装书的一个装订形式。在线装之前书籍的

线装书装订形式还有包背装、蝴蝶装、经折装等等。现实生活与藏书中,前面的几种装订形态早已退出了实用阶段,惟有线装书还残留在旧书店,作为古老文明的象征,饱受蒙尘之苦,也饱受后人的崇敬。线装书同时又演变为一种身价与学问的符号,收藏线装书的人比收藏平装书的人档次要高一级,哪怕你收集的是线装书里的垃圾货。这是人们普遍的看法,泰山难移。也许真的有一天电子书取代了平装书形态,平装书籍也相应攀升到与线装书同样受人景仰的地位,那还真未可知呢。

线装古书是一个概念,线装旧书又是一个概念。线装旧书虽然还保留着线装的装订做法,让人们一眼就看到了“线”,但里面的印刷技法却“偷换概念”了———使用的是铅字排印而非传统的木板雕刻。患有线装书崇拜症的藏书人,一见到线装书,弹睛落眼,心中不觉一喜。待打开书一看,顿时丧气———“咳,不是板的,是铅字的,没劲,不要。”有些个内容很妙趣横生的书,虽然用的是线装法,甚至外面加了函套,古色生香,只是因为里页是铅排的,便遭冷落。如赵汝南《古玩指南》夏仁虎《枝巢四述》 、白文贵的《蕉窗话扇》 ,我都是花了很少的价钱得自旧书店和拍卖会。倒觉得别人尽管使劲地去计较什么板不板的,线装铅排,自爱之,自买之藏之。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一函四册,蓝色布函套,日本铅字排印,完全日式线装本风格,由黄遵宪生前编定,

线装书其后由梁启超复校署题,宣统三年(1911年)刊行于日本。杨义著《中国新文学图志》开篇即《“诗界革命”与梁启超、黄遵宪》 ,有意将新文学启蒙阶段的先行者之荣誉安到二位头顶。于此说来,《人境庐诗草》何等要紧之书,却“零落成泥碾作尘”,长期搁置书架,本人仅以50元代价购藏,钻的就是线装而铅排的空儿。

线装本的最大优处,不单单是“字大如钱”,不损目力,而且阅读时摊得开,张合自如,不像平装书精装书那样较劲儿,有时镇尺都镇不住。线装书可崇拜,不可迷信,线装平装,好中择优,兼收并蓄,不薄今不厚古,最是收书上策。(谢其章)

线装书 - 线装书的装订

一、线装书的形式

线装书
线装书有简装和精装两种形式。
简装书采用纸封面、订法简单,不包角,不勒口,不裱面,不用函套或用简单的函套。

精装书采用布面或用绫子、绸等织物被在纸上作封面,订法也较复杂,订口的上下切角用织物包上(称为包角),有勒口、复口(封面的三个勒口边或前口边被衬页粘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度。最后用函套或书夹把书册包扎或包装起来。
线装书的订联形式有很多种,如图7-2所示,即:a四目骑线式;b太和式;c坚角四
目式;d龟甲式;e唐本式;f麻叶式;g四目式。
唐本式和四目式订联方法基本相同,坚角四目式是在四目式的基础上对书角加固的一种改革形式,以上三种都是常用的订联形式。

二、线装书加工工艺线装书加工工艺分为线装书加工和书函加工两部分。
线装书加工工艺流程如下;

理料-折页-配页-检查理齐-压平-齐栏打眼穿纸钉-粘封面-配本册、切书-包角-复口-打眼穿线订书- 线装书粘签条-印书根字。

理料。即将印刷页一张一张地揭开、挑选、分类,再逐张按栏脚和图框将其撞理整齐,这种操作叫“捐书”。页张理齐后,用单面切纸机把书页裁切成所需的大小。

折页。线装书折页是以中缝前日为标准,将单面印的书页的白面向里,图文朝外对折,折缝就是前口,一般书页折缝处印有“鱼尾”标记,作为中缝折叠标记,称为“黑日子折”,把版框作为中缝折页的标准线的,称为“白口子折”。折页后书帖栏线整齐,鱼尾栏宽度一

致,折缝压实无卷帖。

配页。线装书的配页操作与平装书的配页基本相同,线装书页薄,纸质软,除用一般平订的拣配方法外,还常用 线装书撒配。撒配时,按页码顺序将同一页码的书帖排列成梯形后,将其叠放在一起,然后从一头抽出书帖,就是一本配好的书册。配好后的书册版面排列整齐,无错帖、无卷帖,撞理整齐。

齐栏。将理齐后的书页散开成扇形状,并逐张将书页前口折缝上的鱼尾栏整齐的操作称为齐栏。齐栏前应先将书帖前四折边刮平服整齐,防止齐栏时书页拱翘。齐栏后的书册,栏线垂直、不乱栏、顺序正确。

打眼穿纸针。配页齐栏后的书册,经理齐检查无误后,进行打眼穿纸钉,以保证书页不移动,并栏线整齐。
纸针眼打两个,上下位置在书册长各1/3处,距书脊6~9mm。打眼垂直、无扎裂、扎豁书册,针眼直径以能入针穿线为准。

纸打用料与所订书册纸质相同,并用竖纹。纸针要挺括、牢固、直径与针眼相符合。
切书。将粘好封面、封底、配好页的整套书册沿口子闯齐、放到三面切书机的切书台上,对准上下规矩线切书。切好 线装书的书册应刀口光滑、平整美观,压书的力量应适当,以免裁切后本册表面出现压痕。

包角。为保护书角,使其不散、。不折、坚固耐用,在穿线前将书背上下两角用缤或绢包住称为包角。包角的位置在书册最上和最下第一针眼处,并与线痕、切口呈垂直状。包角用料为细软织品,用适当粘剂,折角整齐,包角平整牢固、自然干燥。

复口。将封面三边(或前口一边)的勒口与衬页粘接,将勒口盖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固性,保持外观的整齐。
穿线订书。线针眼一般为四个,上下位置根据订缝形式定,与书脊距离为13~18mm。
用线为60或42支纱6股蜡光白线或相同规格的丝、麻线穿过眼孔,将书页订牢。
穿线用双线,依不同的穿线方法,入线要正确,拉线紧度适当。书册穿线后平整牢固,双股线并列排齐,无扭线、交叉、重叠、分离线,线结不外露贴签条。在封面上贴书名签,签条的位置对书籍的造型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粘在封面的左上角,离天头和前口各约8~12mm。

印书根。线装书通常是平放在书架上,为了便于查找,还要在地脚的右边印上书名和卷次。

线装书 - 线装书的诞生

“一本线装书制作完成从头至尾需要多少道工序?”昨日上午,在天一阁举行的“天一阁藏本与华宝斋新版善本

线装书联展”上,许多参观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据悉,粗略的估算是有35道工序。

线装书是适宜捧着读的。这句话中既包含了书籍在古代稀少而倍觉珍贵的因素,也许还传达着对它不简单的制作过程的敬意。

一根毛化大千
富阳纸贵”,华宝斋就来自以造纸闻名的富阳。昨日,华宝斋工作人员在天一阁现场进行了线装书工艺流程的作坊式演示,人们不仅可看到宣纸、线装书在他们灵活的手上成形,还可以自己亲手去体验造纸中的“操纸”、“刷印”、“装订”等几道工序。初次接触“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一般游客,自然免不了手足无措,华宝斋的师傅们便会在一边细心地提醒着:“当心,操纸最关键的是用力要恰到好处,纸浆留在帘子上要均匀。”操纸是造纸中比较重要的工序,到它这里宣纸已基本有了样子。而此前要做的则有斫竹、削竹、砍青、翻滩、椿料等一系列步骤。操纸之后,经过榨纸、晒纸、切纸等,一张“薄若蝉翼,韧似丝绸”的宣纸就告完成了。此后,便是印刷了,华宝斋的师傅带来了雕版和活字印刷两套工具,师傅说,前者有1300年的运用历史了,后者由毕升发明也有900多年的历史了。而操作过程是相同的:拿一把用松针做成的刷子细细地把墨汁均匀蘸涂在版子上,覆上宣纸,用另一把刷子压平,轻轻揭下宣纸。无论是一张牡丹图还是煌煌巨著《红楼梦》都能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工操作中一页一页诞生。装订是收尾的活,师傅介绍说,有四孔和六孔两种装订法,需用丝线手工缝钉。

一本古籍传千秋
一本用竹宣纸制成的线装书至少可保存500年以上。从一根毛竹变成一本线装书,其中的讲究还多着呢,如竹子要采当年生的嫩竹,而且在每年的小满时节开采;所谓“一青二白”是指篾青用来做毛边纸,篾白才能做宣纸;用于宣纸制造的水必须水质清澈,在富阳就有“半是人工半是水”的说法;此外,每一张宣纸的制作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以保证纸浆在腐烂过程中的质量。

诸如此类,才能保证一本本线装书能传阅千秋。
线装书更吸引人的恐怕是它承载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致它本身就成了一种意象。昨日,现场演示中印制的每一张信笺、每一页文字,都被参观者讨回家去,人们笑言:藏它几百年。

线装书 - 线装书制作

材料:

线装书
1.东京线
2.针(比缝纫针稍大)
3.宣纸(或其它想要的纸类,以宣纸较佳)
4.云彩纸(当封面用)
5.钻子(或电钻)
6.尺
7.铅笔
步骤:
1.将空白宣纸或以书写完毕的文件裁切成我们想要的大小
2.将当作封面的云彩纸裁成和宣纸依样大小(需准备两张,一张当封面另一张当封底)
3.在当封面的云彩纸上,再右侧的上面和下面各划一个边长1公分的正方形。
4.中段部份则平分成三段。
5.最后化成如图四中的线段交叉点为钻孔位置也就是要穿针的地方
6.将文件与封面封底对齐之后用长尾夹固定,再用钻子将图四中的四个点钻孔(孔数一定要是偶数)
再来就是要缝起来了喔!!
7.将东京线穿在针上,线的长度大约是书的长度的两倍半
8.开始时,先由第二孔开始
9.利用长尾夹将线头固定
10.之后利用下列原则,即可完成
【原则】
※图四中每一线段的线不可重复
※每一线段必须穿到线
※只要你依照原则,最后你会发现线头和线尾会再第二孔交会在一起此时只要打一个平结就完成了
再加上一些题字一本线装书就完成了喔!!

线装书 - 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籍的装订历史渊源流长,从秦始皇的简策开始,经历了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一直到明清

线装书候的线装,以及到今天引入西方的平装、精装书的出现,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线装这种装订方式,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线装书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装订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线装,顾名思义是用线进行装订,是用线把书页连封面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边的装订形式。在今天的书店里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常可以看见和接触到线装这种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其它的一些古代的装订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已经难觅踪迹了。
我们今天的书,当把书芯拿走,封面、封底、书脊是连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封皮。而传统的线装书是有区别的,它的封面、封底和书籍内页的尺寸相同。今天的书一般是竖着放在书架上的,书籍更强调在书架上的展示效果,因此也更注重书脊的设计。传统的线装书是横着放的,书脊就是书的内页纸张所自然形成的厚度。但是,线装书很好翻阅,阅读时很能摊得开,张合自如,而且很牢固。今天的一些古旧图书市场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线装书,书页已经发黄、残缺了,但是装订线还是很结实。

线装书都是用手工进行装订,加工一般都很精致,程序也较为复杂。传统的工艺流程要经过理料-折页-配页-检查理齐-压平-齐栏打眼穿纸钉-粘封面-配本册、切书-包角-复口-打眼穿线订书-粘签条-印书根字这一系列程序。

打眼穿纸针和穿线订书这两个环节是线装书装订程序所特有的步骤。
线装书要打两次眼。第一次在书芯打2个纸针眼,用来串线钉定位,以保证书页不移动。
两个纸针眼一般在上下位置的书册长各1/3处,距书脊6~9mm。打眼垂直、无扎裂、扎豁书册,针眼直径以能入 线装书针穿线为准。第二次是打线眼,是书芯与封面配好,粘牢,再三面裁切成本书后,打四个或六个眼。

穿线订书。上下位置根据订缝形式定,与书脊距离为13~18mm。

用线为60或42支纱6股蜡光白线或相同规格的丝、麻线穿过眼孔,将书页订牢。

穿线用双线,依不同的穿线方法,入线要正确,拉线紧度适当。书册穿线后平整牢固,双股线并列排齐,无扭线、交叉、重叠、分离线,线结不外露。

传统的线装书的装订程序是繁杂的,今天的线装书很多都根据设计的要求有所改良。
传统的线装书的订联形式有很多种:四目骑线式、太和式、坚角四目式、龟甲式、唐本式、麻叶式、四目式。
唐本式和四目式订联方法基本相同,坚角四目式是在四目式的基础上对书角加固的一种改革形式,以上三种都是常用的订联形式。

线装书这种传统的装订形式,只能用手工完成,费工、费事,效率又低,又不太经济,那为什么还有设计师会选用这种方式呢?还有那么多获大奖的书偏偏又采用的这种装订方式?为什么今天的一些设计师还在研究这种装订形式,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2006年,我国的选送的图书《曹雪芹风筝艺术》获得了该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称号。“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是由德国政府支持,并由德国法兰克福与莱比锡书籍艺术基金会和德国莱比锡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是一项世界性的图书文化活动。“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性和文化价值,有严格的评选标准和原则、完备的评选程序与规则,评选结果及获奖作品堪称艺术杰作,对国际书籍艺术潮流有引导和示范作用。我国著名设计师赵 线装书健设计的这本《曹雪芹风筝艺术》获此殊荣,非常不易。

让我们来认识认识这本书,如图一所示,这本书的外表非常朴素,一点也不华丽,封面色彩是中国传统线装书的蓝色,装帧形式采用了线装书的装订方式。该书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一种融合中国传统同时又富含现代视觉元素理念的一种表达形式。线装书,应该说,是传统的,但它能够得到西方评委的认可,说明它又是世界的。对于这本书,线装这种形式的选择是非常合适的。

无独有偶,我国的另一本获得2004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也是采用了线装书的装订形式。为什么两本获此殊荣的图书的设计者都采用了线装书这同一种装订方式,如果换一种装订方式,又会是一种什么效果?线装书给人一种传统的感觉,很有一种历史感,在表现一些传统题材、民间艺术、历史文献方面的书籍,是一种很适合的装订方式。而且,线装书似乎又不仅仅只是实现装订的功能这么简单,它和我们其它的设计手段,例如色彩运用、文字的编排、纸张的选择同样重要,能够辅佐设计者更好地展示书籍,表现书籍的内容,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一些线装书的设计吧!如图二所示,这是一本在我国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设计展获奖的图书,我们可以看到装订线的位置在书的左侧,和传统的线装书是不一样的,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线的装订也不是从上到下全部贯通,而是在中部的腰带位置断开了,以更好的配合腰带的设计。腰带翻开以后,有一些关于书籍的文字信息藏在腰带下面的封面上。线装的形式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它往往会根据你具体的设计而有所调整。稍微的一点变化使得封面效果更加整体和简洁,有一种含蓄的美。书的设计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和采用都是为书的整体定位和风格所服务的。书名的字体设计,纸张的选用,内页的设计,从外到内,都是非常协调一致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线装书是传统的,它往往运用在一些历史文献、民间传统类的书籍中,仿佛和现代、时尚这些 线装书词完全不沾边。但经过现代设计师的一些大胆演绎,线装书的运用范围是大大拓宽了。

这本书仍然采用了线装书的形式,但是书名运用了英文字体,封面也大胆采用了现代的红色。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在东西文化之间又有了撞击,又给我们带来了些许异样的感觉。
图四,这又是一本大胆突破的线装书,书还是用线来装订,属于线装书的范畴。但是在形态上大胆突破,和传统的线装书的感觉简直是大相径庭。创意的大胆构想,必须要有实施的可能性,线装书完全手工操作的灵活性,在一定时候恰恰弥补了其它装订形式的局限性。

还有的书在开启的位置做文章,图五就是一个例子。每一本新书的开始阅读,都要购书者顺着撕米线亲手撕开,可能多增加的这个看似繁琐的程序,却让购书者多了一种独享的满足感。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本书中,线的形式发生了改变,比较起传统线装书的走线方法,更加简洁,也更加具有个性,和它的设计风格更加协调。

这本《红楼梦烟标设计》,这里的线已经不再是仅仅具有装订的功效了,这里的线其实和封面上的图形、文字、色彩融为一体,成为封面构成元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几根线和该书的书名穿插呼应,互相配合。加上纸张、材质的运用,整体给人一种梦幻如烟的感觉。

就像我们看到的一样,书可以在左边装订,也可以在右边装订,但你见过用线在书的中间装订,两边都可以翻阅 线装书的吗?图七就是一本这样的书。它用线把两本内容相关联的书合二为一了,都是和色彩相关联的,一边是色谱,另一边是对应的图片。这种装订方式就大大方便了使用者。色谱及其对应的效果在一本书上就能方便、快捷地看到。真是一举两得,既方便使用,又给人新鲜感。

我们看到了两本书合二为一的一种装订手法,那三本书呢?又可以通过怎样的手法装订在一起呢?图八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三本书,色彩各异,逐次叠错放置,封面封底互为借用,形成了三本既可以独立翻阅同时又完整于一体的一本书。装订线在连接的过程中,还巧妙的形成了汉字的“张”字和英文的“DESIGN”的图样,这和这本书的内容《张达利作品集》又是如此贴合。你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的妙思奇想。装订线还可以这样设计,还具有如此巨大的表现力!
在现代的线装书的设计中,线的串联形式发生了变化,装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线的材料也可以丰富多彩。从传统的棉线,丝线,到今天的皮绳,塑料材质、金属材质的绳子的选用都是可以的,只要够牢固够美观。

一本书的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人说书籍设计是“一张纸开始的故事”。从最初的纸张选择,到封面、封底、书脊、扉页、目录、内页、页码页眉等的设计,插图的选择和绘制,印刷的完成,特殊印刷工艺的选择,以及适合装订形式的选用,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与书呈现的最终效果息息相关。所以研究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信息传媒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世界各地书籍艺术的生命力。我国的书籍艺术之路该如何发展,如何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收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兼容并蓄,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籍设计理念,这的确是一个大的课题。我想,对于线装书的传承与创新应该是其中一个值得大家思考和探讨的方向。

线装书 - 典故

舞台光线很暗,几个角在台上飘来飘去,冤枉啊!掩面而泣的半张彩脸,遮得很好看。表情是基本不变,壳一样

线装书的糊在脸上,几笔下去,绘出一张非人的脸蛋。无数的目光射在这脸蛋上,摸不透壳后面的天气。京胡扭动腰身,抖出几把哀怨的音来,配合着细细的小嗓,把听的人都送到了天上。爷您咂口茶。爷还在云梦里,猛听得这声殷勤,心下一惊,丧不答眼瞅这位一眼,不情愿地接过盖碗,盖碗里净是茶叶末子。眉头一沉,又推了回去。台上断了梦的茬,不知所谓地演着什么,像是断了的线头,再难接上。

把我的笼子提喽过来。

窜出去一位,影似的。突又站在眼前,手里多了个雀儿笼。雀在里面很精神地立着,不时歪歪脑袋。爷钩起笼 线装书子,很慢地站起来,爷您慢走!大白手巾啪地甩在自个肩上,顺着就是一躬身,露出圆亮的谢顶。
车夫在门口蹲着,见爷出来,立马挺起腰板做魁梧状。一路跑来一路尘,买菜的、遛鸟的、聚众打把式卖艺的,这位说这菜刚从京外挑回来,那位说没钱的捧个人场,爷眼里只瞅着笼子里的宝儿,嫌两边太吵。忽那鸟呲了句脏口,带翡翠大扳指的手指头立马敲在了笼上,呸!

站门的老远就看见车夫拉着爷回来,一声爷回来了喊得震天价响,倒有一半是给爷听的。爷您慢点,小心翼翼地把爷扶下来,麻利地飞过来一位,举着个茶缸子。接过来,吼喽吼喽润嗓子,闭着眼噗地喷出去,一准有盆接着。进屋马褂有人给宽下来,鸟接过去,这才坐定了椅子,抄起桌上摆着的一本线装书,很闲雅地翻起来。

你下去吧。是爷。弯腰低头退出去,把门轻轻带了。把一早晨的喧嚣都关在门外,雀儿在笼里很精神地立着,线装书纸页发黄,娟秀的小字一溜一溜地排下来,日子就像这字,一溜一溜顺顺地排下里。一只酥手从脖领子后面滑到胸前。别闹,看书呢。哟,怎么今个这么用功?一口京白圆润利索,珠子般从朱唇里滑出来,塔塔塔掉在地 线装书上,弹跳得好看。爷就很受用,就爱你你这脆铃铃的音儿。

午膳准备好了。

晚膳准备好了。

傍晚,管家递过来个签子,上面写着明早戏院上的戏,打眼一看,早是听腻味了的。待钻了被窝,大红缎面的被子被一只酥手轻轻拉上,爷就全没在了这被子里,只留下个脑袋,突就觉得很憋闷,忽掀了被子,一猛子坐起来。女人光着个身子像条软玉,惊讶地看着爷坐起的背影。

爷走到外屋,掌上油灯,灯光飘忽,满屋家具的影子就满墙乱跑。拿起那本线装书,轻轻翻着,身子就慢慢沉下来,沉在紫檀大扶手椅里,像是一滩泥。手中的线装书在灯光下更加昏黄,一溜一溜的小字顺顺地排下去,爷的眼神顺那字一溜一溜往下顺,直顺到了最末一页,最末一行。握着线装书的手不禁微微颤抖。背后的黑暗里,一只手伸了过来,顺着脖领子,灯光下那手上的细纹变得粗大,本来细嫩的手显得苍老。瘦骨嶙峋的,像笼子里那只鸟的爪。

睡下吧。

朱唇轻吐口气,那火苗灭了,满屋子一下全黑起来。

线装书 - 线装书里的故事

屋里的地下埋着一个陶罐

线装书
有一本用黄绸布裹着的线装书
手写的
页数很少很薄
拿起来却异常地沉重
皱巴巴的页面上
不时有泪迹的浸渍
会模糊一些

作者是谁
早已无人问津
从何而来
依稀是一条罕至的荒阡古道
枯瘦的老马不得已卧倒
几声嘶哑的哀叫
主人在旁边的枝杈上悬挂飘摇

用手抚上不瞑的双眼

线装书
一张草席卷起
一捧一捧的黄沙缓缓地撒着
不会惊醒
没有懊悔
……
用木炭简陋地书写着墓志铭
“一个误入情途的旅人
一场没有结局的情爱
魂兮归去
逝者安息
——无名氏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