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殡葬管理办法:《郎在对门唱山歌》唱的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10:13

《郎在对门唱山歌》唱的什么

 

李春平

   

电影故事片《郎在对门唱山歌》开机了。这个电影故事是根据我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编剧和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章明先生,除冯国庆外,主演都是启用的新人,帅哥美女组成了较好的演员阵容,这些日子他们都在陕西省紫阳县城忙碌着拍摄工作。相信它是一部好看耐看的电影。

那么,郎在对门唱山歌,唱的什么呢?歌词是这样的:

郎在对门唱山歌,

姐在房中织绫罗。

那个短命死的,

挨刀死的,

发瘟死的,

唱的那个歌哎,

好呀!

唱得奴家脚怕(音啪)手软

手软脚怕(音啪),

踩不得耘板,

丢不得梭哎,

绫罗不织听山歌。

这是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的全文。简短的歌词里,反映了年轻男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紫阳特有的地方民俗。“短命死的,挨刀死的,发瘟死的,”三句话看上去很毒,都是紫阳人的口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骂人之用,有诅咒、咒骂的意思。二是作为调笑之用,是农村男女打情骂俏的口语,淡化了它的咒骂之义,转化为亲切友善之词。“手软脚怕(音啪)”则是紫阳的方言,是四肢无力的意思。怕(音啪),酥,软。比如说米饭煮熟了,紫阳方言就说“米饭怕(音啪,平声)了”。

这首民歌可能产生于明朝以前,且有相关佐证:明朝大文学家冯梦龙搜集了许多吴歌,编写成了《山歌》等歌集,保留了许多吴歌资料。他辑评的《山歌》一书,存诗380首,以抒写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有一首题为《琴操》的山歌,是这样的: 

姐在房中织白绫, 

郎来窗外手操琴。 

琴声嘹亮, 

停梭便听, 

一弹再鼓, 

教人动情, 

姐道:郎呀,小阿奴奴好像七弦琴上生丝线, 

要我郎君怀抱作娇声。 

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与冯梦龙编辑收集的《琴操》相比,二者的用词和意境都非常相似,都发生在青年男女之间,都有织绫罗的情节。前者是郎“唱山歌”,后者是郎“手操琴”;前者是姐“脚怕手软”“绫罗不织听山歌”,后者是姐“停梭便听”。前者的姐要含蓄一些,只是“脚怕手软”,仅仅是动情而已。后者的姐就很大胆了,“要我郎君怀抱作娇声”。“娇”是谐音“交合”的“交”,暗示性爱。

《琴操》是苏州民歌,至少产生于明朝以前。苏州自古丝绸发达,民歌浩繁,情歌尤多,是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资料。民歌是具有流传性的,在传唱过程中,有时会根据传唱者的需要在唱腔和歌词上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增添新的地域特征。《郎在对门唱山歌》也不例外。以此推断,这两首民歌应该存在一种渊源关系,是同一时代的,都是明朝以前的山歌。

    电影故事以安康紫阳为环境背景,以青年男女刘小漾、冯冈、张学锋等的爱情遭遇为主线,以对于紫阳民歌的弘扬和开掘为辅线,表现了当代青年在人生转折时期、面对社会和事业、情感与婚姻的艰难选择,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是一部具有良好精神导向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剧作。同时影片紫阳民歌为背景音乐,以《郎在对门唱山歌》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片始终,表现年轻一代对伴随他们长大的紫阳民歌及其家乡的热爱。影片中人物对白皆以“陕西、安康、紫阳”出现,紫阳民歌皆由当地原生态民歌手表演,紫阳富硒茶、富硒水、紫阳蒸盆子、老城门、青石板台阶、安康赢湖、西康高速公路、安康学院等被一一展现在片中,“安康紫阳”作为故事发生地以电影胶片形式首次被搬上银幕,填补了安康题材的电影空白,为安康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增彩添色。让广大观众从银幕上知道中国有“安康——紫阳”这样一个吉祥美丽的地方,从而为紫阳民歌和紫阳富硒茶走向世界打开一条文化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