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东街有家烧鸡店: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_儒家修身九讲_读书_和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34:49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北宋五子运用心、性、理、气等重要概念来重新阐发儒家思想,导致了宋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的形成。由于他们都异常注重心性修养,其思想又被称为心性之学。由于这五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周敦颐稍早),彼此之间有不少学问上的交流切磋。张载是当时关中的大学者,在儒学方面有极深的造诣,有一次他向程颢请教“定性”的问题。张载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人在忙忙碌碌之中保持从容自得、心性不乱?因为,人们在安静时容易做到心性不乱,但是一旦遇到事情和压力,就很容易失去方寸。只有在强大的生活压力下仍能保持安定和从容,才能真正做到不为外物所累,而如何做到这一点正是问题所在。程颢觉得他的问题很有意思,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回应张载,后来这篇文章就成为宋明理学史上广为流传的《定性书》。下面我们介绍了一下程颢是如何回应张载。

  程颢认为,要真正做到不为物所累,关键是要提升我们做人的境界,开阔我们的心胸。如果我们的胸怀博大到足以容纳所有事物,自然就能够做到“静亦定,动亦定”。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一遇事便乱,是因为人生的贪恋太多,这些贪恋把我们和外部世界区分甚至对立起来;区分、对立的结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和眼光过于敏感,心情时刻随外界的反映而波动;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情绪立刻崩溃。这是我们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充分体现。想索取时,心情受制于能不能得到;想出名时,心情受制于能否成名;急功近利时,情绪受制于功利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能不差吗?试想想,如果我们在个人的利害得失上真的能放得开,情绪还会为外物所制吗?因此,如果思想上的问题不解决,比如心胸狭隘、人生贪恋多,等遇到问题时再想着如何“定性”,可能会疲于应付,永远不能如愿以偿。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临时抱佛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根子上下手,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养成看淡各种名利,摆脱贪恋的束缚,把自己和外部世界真正融为一体。所以他说:

  夫天地之常,

  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

  圣人之常,

  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

  故君子之学,

  莫若廓然而大公,

  物来而顺应。

  (程颢《定性书》)

  这段话告诫人们要在有情之时忘情,在用心之时无心。什么意思呢?我们虽是有心、有情之物,但是不能受制于它们。这叫做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唯此,我们的情才收放自如,我们的心才不为物累。你若能出入于有心、无心之间,悠游于有情、无情之际,从容自得,游刃有余,那就说明你已入化境,修养的功夫真正到家了。

  《菜根谭》有云:

  风来疏竹,

  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度寒潭,

  雁过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

  事来而心始现,

  事去而心随空。

  这可以说是对程颢定性思想的最好解释,是何等崇高的人生境界啊!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心理衰竭的现代人。很多现代人把自己的全部价值寄托于功成名就之上,结果,一旦有朝一夕事业遇到挫折,或可能遇到挫折,就容易感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因为除了事业成就之外再也找不到什么别的人生寄托了;当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时,就会垂头丧气,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因为安身立命的基础瓦解了。这说明许多现代人的精神寄托没有太多的东西,只有一样:功名。这难道不鲜明地体现了现代人的肤浅和平庸吗?而这种肤浅和平庸,是由于传统的失落,引发了心灵的普遍空虚所致。古人会把这一精神状态归咎于“偏执”。用程颢“定性”的思想来理解,可以看作是由于用心、用情过度,结果反而受制于人情和物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尽管你可以找出一百条理由来解释现代人心理衰竭严重的客观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讲,如果不是文化的堕落,修身智慧的丧失,心理衰竭的现象是否可以大大减轻?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我们之所以“长戚戚”,难道不是因为心里想不开的东西太多了吗?“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确实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你也许会说,我又不是雷锋,凭什么要我那么大公无私?建议你千万别这样误解,程颢所说的“大公”,是指我们能够不把狭隘的自我凌驾于外物,而是遵循事物应有的道理,这样可能发现自己的心境开阔多了,很多烦恼都没有了,情绪也不会再轻易地受到影响。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确实是千百年来许多士大夫所追求的人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