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索搞笑gif: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军事部分)(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3:22:37

5.5  世界军事

1.坎尼会战。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著名会战。公元前216年8月,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率步兵四万、骑兵一万,同罗马执政官鲍路斯(Aemilius Paulus)和瓦罗(Varro)率领的步兵八万、骑兵六千在坎尼(Cannae,在今意大利奥方托河〔Ofanto〕入海处)会战。双方均将步兵配置在中央,骑兵在两翼。罗马步兵采取中央进攻,迅速击破了迦太基第一线步兵,但被迦太基第二线步兵所阻,形成相持。接着汉尼拔以优势骑兵首先冲散罗马军队的右翼,又迂回到左翼歼灭其重骑兵,最后向其步兵的两翼和后方实施总攻。经过十二小时激战,罗马军大败,损失七万余人,迦太基军队损失不到六千人。
2.滑铁卢战役。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一世进军巴黎,赶走路易十八,重掌政权后,英、奥、普、俄等国结成第七次联盟,进攻法国。6月18日,英普联军(约二十二万人)在比利时南部的滑铁卢附近,大败拿破仑军队(约二十万人)。6月22日,拿破仑宣布退位,被流放于大西洋南部的圣赫勒拿岛。
3.日俄战争。
日本和沙皇俄国为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朝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东北境内。1904年2月8日,日本突然袭击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10日,日俄宣战,战争爆发。1905年1月日军攻陷旅顺口,3月又在沈阳附近击溃了俄国陆军主力,5月俄国从波罗的海调来增援的舰队也在对马海峡被日军击溃。经美国斡旋,1905年9月5日两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并准备进一步侵略中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在欧洲形成同盟国(德奥意组成)和协约国(英法俄组成)两大军事集团,双方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奥国进攻塞尔维亚,8月德、俄、法、英参战。日本也向德国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随后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到协约国,美国、中国等也参加协约国(1917年);土耳其、保加利亚则参加同盟国。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以欧洲为主要战场。至1918年同盟国集团逐渐不支。9月土、保、奥先后投降。最后德国也被迫投降,于11月11日签订停战协定。大战遂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这次战争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参战国家三十三个,卷入战争漩涡的人口在十五亿以上。死伤三千余万人。结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削弱,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并未解决。战争引起革命,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世界各国兴起了工农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始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5.马恩河会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法国马恩河(Marne)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第一次,1914年8月,德军攻入法国,进至马恩河一带,9月5日至9日,英法以六十五个师的兵力向德军五十一个师反攻获胜,从此德军速胜计划失败,战争转入持久的阵地战阶段。第二次,1918年7月15日,德军又以约五十个师在马恩河地区对英法军队发动进攻,7月18日英法军队反攻,将德军打退到安纳河和韦勒河一线,到8月4日会战结束。
6.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带决战性的战役。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重镇和最大的要塞,位于法德边境。1916年2月21日至9月2日,德军数度向凡尔登要塞猛攻,由于法军凭借大纵深防御顽强抵抗,终未攻陷。10月24日至次年8月26日,法军进行了多次反攻,将德军逐回进攻前的地区。双方伤亡约百万人。从此德、奥、土、保阵线日趋崩溃。
7.松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7—11月间英法联军在西线向德军发动的一次进攻战役,旨在减轻凡尔登地区德军对法军的压力。经过激烈的阵地争夺战,英法从德军手中夺回了将近一百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双方损失共达一百二十万人以上。在这次战役中,英军开始使用坦克,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作战。
8.西班牙内战。
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武装叛乱、保卫共和国的革命战争。1936年2月西班牙共和国进行国会选举,人民阵线获胜,成立联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892—1976)在德、意法西斯军队直接参与下,发动了内战。世界进步力量积极支援西班牙政府,组织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英法在“不干涉政策”名义下对西班牙共和国实行封锁。1939年3月首都马德里沦陷,共和国政府失败,开始了佛朗哥的统治时期。
9.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十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战争。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激化了德、意、日国内外的矛盾;它们先后在世界各地发动一系列侵略性战争,企图以此摆脱危机。日本在1931年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在1937年发动侵华战争;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同时(1938—1939),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1939);意大利则吞并埃塞俄比亚(1936年)和阿尔巴尼亚(1939年)。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动,激起了中国等被压迫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抗,加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发动进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国在西线发动闪击攻势;4月,侵占丹麦和挪威;5月,侵占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进而攻入法国本土;6月,法国投降,英军被迫撤出西欧大陆。此后,德国加紧侵略东南欧各国;意大利乘机夺取英、法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殖民地。欧洲和非洲被占领国家的人民展开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攻苏联,爆发了苏德战争。英、美同苏联结成反法西斯联盟。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英美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仅在半年内,日军就占领了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太平洋上许多岛屿。但在中国战场上担负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日军进行了坚决的抗击,使英美在太平洋上有了喘息机会,并鼓舞了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在欧洲,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区组织反攻;1943年2月,歼灭被围的德军精锐部队。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根本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大大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志。在此期间,美英军队于1942年11月曾在北非登陆,直到次年夏秋之交,才把德意军队驱出北非,并在意大利南部登陆。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6日,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1944年下半年起,苏军继续追击德军,配合东南欧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解放斗争。1945年初,苏军和英美军队分路攻入德国本土。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投降后,英美集中力量在太平洋上展开进攻,遇到日本顽强抵抗。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也于8月8日对日宣战。中国人民则转入全国规模的对日反攻。在苏军和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强大的攻势下,中国东北各省的日军,迅被消灭。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10.敦刻尔克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从法国向英国的一次大撤退。1940年5月,德军占领荷兰和比利时,侵入法国,击败了英法军队。英国远征军和部分法军共三十余万人,溃退到法国北部敦刻尔克地区,面临被歼灭的危险,于5月27日到6月4日丢掉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通过英吉利海峡向英国撤退。11.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反对军国主义日本侵略的战争。日本为打破侵华战争的僵持局面,摆脱内外困境,决定趁欧战正酣之机南进,掠夺东南亚的战略物资,夺取美、英、荷的殖民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日本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轰炸菲律宾,登陆马来半岛,引发太平洋战争。日本调用陆军11个师团,舰艇205艘,飞机2 300架,共约40万人,以半年时间侵占了泰国、香港、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缅甸以及所罗门群岛与阿留申群岛的部分地区和岛屿。美国缺乏战争准备,初期遭受严重损失。在对德、意、日两面作战的形势下,美国执行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在太平洋地区主要进行防御和钳制性作战。中国人民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盟军和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3~4月,美国建立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个战区司令部(总司令分别为C.W.尼米兹和D.麦克阿瑟),开始增加兵力,展开局部反攻。在珊瑚海海战首挫日军后,又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初步掌握了作战海域的主动权。同年8月至次年2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重创日军,使战略形势发生根本变化。此后双方展开激烈的岛屿争夺战。不久,美军收复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1943年11月盟军转入全面进攻,麦克阿瑟一路由新几内亚西进尔后北上,尼米兹一路经中太平洋特鲁克群岛西进,向菲律宾方向分进合击,切断日本通向南洋的海上交通线。日本虽竭力增兵,但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处处应付,无法挽回败局。1944年美军控制中太平洋,占领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并在菲律宾群岛登陆。1945年攻占硫磺岛和冲绳岛,取得进攻日本本土的前进基地,并对日本本土加强轰炸和封锁。5月8日,德国投降后,日本完全孤立。8月6日和9日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并进军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中国人民发起全面反攻。在各国抗日军民共同打击下,日本侵略军迅速崩溃。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战争进程表明:日军袭击珍珠港,对掩护和保障其南进战略计划的实施意义甚大,但把美国卷入战争却是战略上的失策;双方海军舰队的核心都由原先的战列舰让位于航空母舰,舰载航空兵对确保海上交通线和掌握制海权、制空权有重大影响:以快速航空母舰编队和潜艇部队消灭日本海空部队,以及实施越岛作战,是美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军事因素。
12.莫斯科会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首次大败德军的会战。1941年9月至11月间德军集中七十多个师向莫斯科大举进攻。苏军以三个方面军的兵力进行了顽强的防御,给德军以大量杀伤后,于12月6日转入反攻,到1942年1月歼灭德军五十个师,从而粉碎了希特勒的“闪击战”计划,鼓舞了苏联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13.斯大林格勒会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对德军的一次决定性的会战。德军于1942年7月17日开始猛攻斯大林格勒,先后使用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兵力,企图占领该城,切断伏尔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区,然后,北攻莫斯科。苏军先后以三个方面军的兵力同广大人民一起艰苦奋战,在顽强的防御中消灭了大量敌人。11月19日转入反攻,23日包围德军三十三万人,次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迫使德军停止了战略进攻。这一会战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4.柏林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对德军进行的最后和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1945年春,希特勒调集百万军队死守柏林,集中力量对付苏军,企图争取时间,单独同美英媾和。苏军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以三个方面军的兵力向柏林进攻,4月16日到25日突破奥得河和尼斯河防线,合围了柏林;4月26日到5月2日,经过激烈巷战,占领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
15.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军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对德军进行的登陆战役。1944年美英鉴于苏联战胜德国已成定局,始履行两年前就承担的开辟第二战场的义务。战役从1944年6月6日登陆开始到7月24日占领圣洛一线结束。美英方面共投入兵力四十五个师,德国防守该地区的兵力约十五个师。
16.硫黄岛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在硫黄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登陆战役。美国为夺取此岛作为进攻日本本土的前进空军基地,于1945年2月19日在该岛登陆,到3月16日全部占领该岛,26日战役结束。
17.朝鲜祖国解放战争。
朝鲜人民反对美国侵略、争取祖国统一和独立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战争正式爆发。27日美国正式参战并以武力霸占中国领土台湾。7月7日,美国盗用联合国旗帜,组织由美国军官指挥的所谓联合国军。朝鲜人民军奋起反击,至8月中旬,把美伪军驱至釜山一隅。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悍然北犯,并不断轰炸扫射中国东北,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拯救和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中部队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把敌军从鸭绿江边逐回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于1951年7月接受停战谈判。在谈判期间,美国先后发动多次攻势,并进行细菌战,均被朝中人民彻底粉碎。1953年5月朝中人民军队发动强大夏季攻势,取得胜利,迫使美国于同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保障了朝中两国的安全和和平建设,鼓舞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反帝斗争。
18.仁川登陆。
美军于侵朝战争中在仁川进行的登陆战役。美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朝战争,纠集地面部队约七万人,舰艇二百余艘,舰载飞机三百余架,于1950年9月15日在朝鲜人民军战线的侧后方仁川登陆,激战两周,占领了汉城,并向北进犯。
19.奠边府战役。
越南在抗法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53年11月,法军以大量伞兵部队侵占越南战略要点奠边府,作为进犯解放区的据点。同年12月,越南军队发动攻势,解放了莱州并包围了奠边府。1954年3月13日发起攻击,5月7日解放了奠边府,歼敌一万六千余人。
20.国家安全委员会。
①一些国家有关内外安全和对外关系方面的高级谘询或决策机构。②苏联的情报特务机构,简称“克格勃”(Комитет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Ъезопасности-КГЪ)。成立于1954年。其任务是掌握秘密警察,进行特务活动,管辖边防军,向国外派遣间谍,以各种公开身分为掩护,从事搜集情报、招募特务和进行心战、渗透、暗杀与颠覆活动。21.克格勃。
苏联的情报特务机关。俄文Комитет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Безопасности(国家安全委员会)一词缩写КГБ的音译。
22.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防部长的军事谘询机构,也是国防部长的最高参谋机构。成立于1942年初。由总统任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陆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长、空军参谋长组成。主要负责拟定战略、联合后勤和军事动员等计划,对武装部队进行战略指导,确定三军联合训练方针等。
23.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
美国的主要情报机关。直属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947年7月成立,总局设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Langley),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主要任务是:以公开、秘密和技术手段,搜集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情报,并协调国内各情报机构的情报活动。
24.美国国防学院。
美国的高级军事学校。1946年7月成立。校址在华盛顿市。学员是陆、海、空军上校以上军官和政府高级官员。主要研究美国国策、战略和备战等问题。
25.西点军校。
即“美国陆军军官学校”(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因校址在纽约城北的西点而得名。1802年7月成立,培养陆军初级军官。学员主要由总统和国会议员等推荐。美国的许多高级将领是该校毕业生。
26.美国武装部队参谋学院。
美国的高级参谋学校。1946年8月成立。校址在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市。学员是陆、海、空军校级以上军官。主要研究联合作战的参谋业务和新式武器对作战的影响等问题。
27.国民警卫队。
美国陆军和空军后备役组织之一。属州管辖。成员为未服现役的青壮年和服完现役尚须服后备役者,不脱离生产,受定期训练。国家需要时,可调服现役。
28.防卫厅。
日本最高军事统率机关。1952年8月日本政府设立保安厅,1954年改用现名。它通过陆、海、军三军参谋长统率全军。
29.日本自卫队。
日本军队的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重建的军队。1950年建立警察预备队(1952年改称保安队),1952年建立海上警备队,1954年7月分别改称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同时又建立航空自卫队。
30.陆军士官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1874年成立于东京市。后迁至神奈川县座间。1900年起兼收中国清政府及以后各系军阀派送的学员。日本的高级将领大多是该校毕业生。
31.关东军。
抗日战争胜利前,占据中国东北的日本侵略军。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强占中国原被帝俄“租借”的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貔子窝一线以南地区)和南满铁路。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进一步侵占中国东北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东军总数约百万人,是日本陆军最精锐的主力和战略总预备队。1945年8月,在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和苏军强大的攻势下,占据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即被消灭。
32.党卫军。
简称SS(Schutzstaffel)。德国纳粹党的特务组织和军事组织。1925年成立。初为希特勒的卫队和对付政敌的工具。希特勒执政后为特务机构。原属冲锋队,1934年参与清洗冲锋队后即代替了它的地位,并统辖“骷髅”部队和“志愿”部队。“骷髅”部队用于看管集中营;“志愿”部队用于作战。党卫军除以残酷手段迫害和屠杀共产党员、先进工人、占领区的居民、战俘和犹太人外,并直接参加了法西斯侵略战争。1946年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为犯罪组织。
33.线式战术。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各国军队的作战方法。一般是将队伍配置成二或三线,各线相距数百步,每线又分三至六列。步兵居中,骑兵居两翼,火炮视情况配置在队列前后、两翼或各线之间。步兵在平坦地形上挺身以缓慢的步伐(每分钟约75步)整齐前进。
34.铁壁合围。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的一种手段。其办法是拼凑大量兵力,从四面八方向根据地多路推进,步步压缩,企图构成数层包围,聚歼根据地的人民武装。但在根据地军民的人民战争的威力下被彻底粉碎。
35.闪击战。
亦称“闪电战”。帝国主义军队惯用的战法。特点是以突然袭击发动战争,以大量快速部队和新式武器闪电般地摧毁对方的抵抗能力。希特勒用这种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收到一些效果,但在进攻苏联时以失败告终。
36.绞杀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4年3月美国军队在意大利战场上为了瘫痪敌方交通运输,集中强大的空中力量反复轰炸对方交通线上的咽喉地区,并把这种战法叫作“绞杀战”。1951年7月至1952年6月,美国侵朝军队又对朝鲜北部交通枢纽和铁路咽喉地区采用过。曾每日以平均约百架次的飞机轰炸新安州、西浦、价川间三角地区公路、铁路。但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进行了英勇的反“绞杀战”斗争,顽强地进行抢修抢运,彻底粉碎了“绞杀战”。
37.细菌战。
亦称“生物战”。使用细菌武器残害人、畜等的作战行动。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先使用。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规定禁止使用细菌武器。
38.战争论。
西方著名军事理论著作。普鲁士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著。共八篇,论述战争的本质和战争理论等问题,对西方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被西方军事界视为必读之书。
39.指挥自动化系统。
指挥自动化系统,是指在军事指挥体系中,综合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技术设备,把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与电子对抗有机地结合成一体,能够实现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显示自动化和决策方法科学化,保障对部队和武器实施高效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可以用英文缩写C
3 I来表示;C4 I系统表示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C4 ISR系统表示在C4 I基础上增加了监视和侦察功能;C3 ICM表示C3 I对抗系统;C3 IEW则表示C3 I电子战系统。美军战略C3 I系统(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它主要完成国家级(总统、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美国与盟国联合)指挥控制战略部队的任务。该系统包括战略控测预警系统、指挥中心(国家级指挥中心和各联合司令部及特种司令部、各军种所属主要司令部的指挥中心)和战略通信系统。
40.电子战。
电子战是指作战双方利用电子设备和器材所进行的电磁频谱斗争。美国在1993年给电子战下的定义是:“利用电磁能和定向能以控制电磁频谱或用电磁频谱攻击敌方的任何军事行动”。电子战包括电子进攻,电子防护、电子战支援三种作战样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电磁频谱的使用权和控制权。因此,所有使用电磁波的设备都是电子战攻击的目标。41.C3 I系统的电子战。
C3 I系统是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是战场情报、分析判断、决策指挥、执行系统连成一体的指挥体系。它可在战场上实施信息战,压制敌方信息系统,保护己方的指挥顺畅,因此C3 I系统电子战包括了电子战技术的各个方面。在战争中,C3 I系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被攻击的首要目标。为此,应采用机动、隐蔽、伪装、反侦察、反干扰、反摧毁的技术,构筑整体电子防御的体系。C3 I系统中的电子战分为雷达电子战系统、通信电子战系统、光电电子战系统、计算机病毒干扰系统、GPS电子干扰系统、敌我识别干扰系统、引信干扰系统等。
42.航天运载器。
航天运载器是用于克服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将航天器送到外层空间的技术装备。它是航天技术的基础。目前常用的运载器是运载火箭,一般为多级火箭。未来还会使用空天飞机作为航天运载器。1957年10月,前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标志着航天技术的诞生,揭开了太空时代的序幕。运载火箭主要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箭体结构和无线电测量系统组成。在近50年的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已研制成功几十种运载火箭,以美国和前苏联最突出。我国发展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02年3月25日,我国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三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进行无人航天试验,已达到载人飞船的要求,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
43.军用卫星。
军用卫星是指完成各种军事任务的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从1959年就开始发射军事用途的卫星。前苏联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展军事卫星。40多年来,军用卫星技术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军用卫星按用途可以分为军用通信卫星、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测地卫星等。侦察卫星是为获取军事情报而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军事导航卫星是通过卫星上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军事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利用卫星来导航或定位,具有高精度、全天候、能覆盖全球和用户设备简便等特点。美国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PS系统)能够为部队、装甲兵、飞机、舰船导航和定位,同时也可以为精确制导武器提供精确的制导定位。测地卫星是用于测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重力场的分布、城市和村庄的布局、军事目标的地理位置的卫星。测地卫星对军事侦察有重要的作用。气象卫星是从空间获取气象情报的重要装备,对全球天气监视和天气预报业务有重要用途。
44.核武器。
核武器是指利用自持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或两者兼有),在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产生爆炸,造成大规模杀伤或破坏效果的武器。它是迄今人类制造的杀伤破坏作用最大的武器。核武器根据释放能量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冲击波弹和电磁脉冲弹等。原子弹是利用铀235(或钚239)原子核的裂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又称为裂变核武器;氢弹是利用核裂变原理产生几千万度的高温,将较轻的原子核氘、氚聚变成较重的原子核而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为聚变核武器;中子弹是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相对减轻冲击波、光辐射效应的核武器,又称为加强辐射弹;冲击波弹,是一种以冲击波效应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的特殊功能的小型氢弹;电磁脉冲弹,是利用在大气外层空间的核爆炸,使之产生定向或非定向的高能电磁脉冲,以毁坏敌方通信系统等电子设备的核武器。
45.精确制导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一般是指直接命中概率超过50%的制导武器,直接命中则是指制导武器的圆概率误差小于该武器弹头的杀伤半径,用英文符号CEP表示。CEP值越小,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越高;CEP值越大,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就越低。精确制导武器通常包括导弹和制导弹药两大类。导弹的种类很多,可以从多种角度分类。一是按导弹发射点和目标位置分类包括地对地导弹、地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和空对空导弹。二是按导弹的射程分类包括短程导弹、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洲际导弹。三是按作战使命分类为战略进攻、防御型导弹,战术进攻、防御型导弹。四是按攻击的目标分类包括反坦克、反舰、反雷达(反辐射)、反飞机、反卫星、反导弹导弹等。五是按飞行弹道分类主要有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精确制导弹药有末制导弹药和末敏弹药两类。末制导弹药主要有制导炮弹、制导炸弹、制导地雷和制导鱼雷等;末敏弹药主要有反装甲子弹药。导弹是依靠火箭和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和控制飞向目标的,制导弹药发射的初段和中段需借助火箭、火炮、飞机等投掷,而无其他动力装置。
46.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是指利用生物战剂杀伤作战人员、毁坏植物的各种武器和器材的总称。亦称为细菌武器。生物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毁伤性武器;是被禁止试制、生产、储存和使用的武器。它由生物战剂和施放工具组成。生物战剂主要有细菌、病毒、毒素、真菌、衣原体和立克次体等六种类型生物战剂一般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广、杀伤范围大、危害作用时间长、不易发现、有潜伏期等特点,会对人员造成失能和致死等伤害。
47.次声波武器。
次声波的频率与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相近,当具有一定强度的次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人体器官容易发生共振引起人体失调或损坏。轻者,出现头痛、恶心、晕眩等;重者,可出现脱水休克、失去知觉,甚至会使体内血管破裂,内脏严重损伤而死亡。由于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所以有人称之为“哑巴武器”。次声波武器的主要特点,一是隐蔽性好。次声波传播快,易于突袭行动,使敌方在不知不觉中遭受打击。二是作用距离远。由于次声波频率较低,传播时介质对它的吸收较小,波的传播距离较远。三是穿透能力强。由于声波武器频率越低,介质对它的吸收越小,因此低频次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试验表明,次声波可以穿透几十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即使人员藏在掩体里,或乘坐在坦克里,甚至在深海的潜艇里,都难以逃脱次声波的攻击。
48.导航卫星。
“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即GPS是美国国防部为其陆、海、空三军研制的导航卫星测时、测距、全球定位系统,可向各类军事用户快速、实时地连续提供全球性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供其完成定位、导航与授时的需要。“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定位设备三大部分组成。空间系统由18颗工作卫星组成,配置在2 000公里高度的6个圆形轨道面上,轨道倾角55度,周期12小时,每个轨道上均匀分布3颗卫星。该配置可保证地球任何地点在同一时刻均能看到4颗以上该系统(GPS)卫星,以满足全球连续实时精确导航定位。地面控制系统主要用于跟踪测控卫星并保证导航数据的质量。它包括1个主控站、4个监控站和1个上行数据传输站。用户设备一般由天线、接收机、数据处理和显控装置组成,它能够同时接收4颗卫星发送的信号,按时间测距定位和多普勒测速原理,经解算处理获得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用户设备主要包括单通道手持机式、背负式和车载式接收机,运输机、直升机用双通道接收机,战斗机、轰炸机、核潜艇用5通道接收机,低轨道卫星用双通道接收机等。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精度小于10米,测速精度0.06~0.18秒,授时精度为百万分之一秒。
49.气象武器。
所谓气象武器。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气象科学技术,人工控制风云、雨雪、寒暑等天气变化,把它们作为武器用于战争,以改变战争环境,使其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或直接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50.定向能武器。
定向能武器,是能在一定方向上发射具有巨大能量的射束,以热、冲击波和辐射效应毁伤目标的武器,主要包括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波束武器。它们可陆基、机载、舰载和星载发射,在地面战场上主要用于战术防空、反导、反装甲、光电对抗、致盲等。它们能穿透目标而不留硬伤,可有效地破坏敌高技术兵器和精确制导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