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暴走图片:中国十大古曲的典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3:41:28
一、《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的故事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流传。
《列子·汤问》载: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俞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这是在表巍峨的高山。俞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这是在演潺潺的流水。俞伯牙叹道:阁下能听出曲中意境,你所想即是我所想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吕氏春秋》更有: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鼓琴之说。
二、《广陵散》
《广陵散》的背后,有聂政刺韩王和嵇康刑前奏《广陵散》两个典故。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韩国的大臣严遂与韩相韩傀有仇隙,花重金买聂政刺杀韩傀。聂政因要赡养老母而拒绝。聂政母亲离世后,聂政去见严遂,说:我是市井之徒,你是高官,你的礼遇,我自当回报。聂政只身前往韩国,刺杀了韩傀,又用剑将自己毁容后自杀。韩国悬赏查他来历。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此事赶到韩国,说出了聂政的名字后哀恸而死。后来,晋﹑楚﹑齐、卫等国的人,都盛赞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不惜“绝险千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
《广陵散》的曲段: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过程大致切合。
《广陵散》能跻身十大古曲,也部分归功于西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嵇康。其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载:嵇康受刑前,神气不变,要来琴奏《广陵散》。奏完后说:袁孝尼要向我学此曲,我没教他,《广陵散》从此将绝世了。之后《广陵散》名声大振,人们在理解这首乐曲时又多了一种蔑视权贵、愤恨不平的情绪。
三、《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十大名曲中唯一没有典故的曲目。
这是一首展景抒怀的琴曲,现存的琴谱达五十余种。作者众说不一。曲原为四段,在流传的过程中发展成六段、七段、八段等不一。其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这样解题:表现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雁。借鸿鸪的远志,写逸士之心胸。……全曲节奏三起三落。开始似鸿雁飞来,在缥缈的云霄;后见雁行闻雁鸣,或隐或现,若往若来;想落时,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将落时,息声斜掠,绕场三圈;落下后,此呼彼应,三五成群;玩耍宿食时,子雁追随母雁,雌雄相互礼让。真能听出这感觉呢。
四、《梅花三弄》
晋隋以来有《梅花三弄》笛曲,为东晋大将桓伊所作。后经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流传至今。曲名中“三弄”取泛音三段意。
《梅花三弄》的典故出自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传说。《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故事: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与桓伊并不相识。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伊。”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听说你善吹笛,请为我吹一曲。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为王徽之吹了“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可见一斑。
五、《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垓下决战的激烈战况。
楚“霸王”项羽是诸侯争霸期间一个英雄式人物,曾于巨鹿之战,率军五万,破釜沉舟,大败二十万秦军;彭城之战,率军三万,千里突进,击败刘邦所率的数十万联军。
汉王刘邦虽在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其知人善任,联合诸侯,具有政治智慧和权谋。
垓下之战是楚汉争霸的最后决战。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汉兵高唱楚歌,楚兵军心动摇。项羽无计可施,对虞姬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而死。项羽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也拔剑自杀。
后人写垓下之战,先有琵琶曲《楚汉》,后演化为《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两个不同的版本。两曲立意完全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突出“十面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乐曲高昂激越、气势磅礴;《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重在“楚歌”、“别姬”,乐曲沉雄悲壮,凄楚宛转。前者是赞歌,后者则是挽歌。
六、《夕阳萧鼓》
《夕阳箫鼓》的曲情来自《春江花月夜》的诗情。
《春江花月夜》诗的作者张若虚在初唐算不上是著名诗人,《全唐诗》里只有两首张若虚的诗,除《春江花月夜》外,另外一首为《代答孤梦远》。
《春江花月夜》诗在明代以后,方受重视,清末王闿运在《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中评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也有人称《春江花月夜》为“孤篇冠全唐”的。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七、《渔樵问答》
渔父做为“圣者”和“道”的化身,由来已久。
《庄子·杂篇·渔父》中曾记述了孔子和一个渔父的详细对话,对话中渔父对孔子阐述了道家的无为之境,孔子叹服,尊称渔父为“圣者”。
《楚辞》的《渔父》一章也讲了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边,与渔父问答的故事。故事中的渔父是一个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古时,樵夫则被作为后知后觉者的象征。民间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樵图画的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
北宋有书《渔樵问对》,借渔樵对话消解古今兴亡等话题。《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也是在说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也是一首琴歌。歌词如下:
渔问樵曰:“子何求?”
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樵曰:“子亦何易?”
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
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八、《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根据汉代以来流传的同名叙事诗创作的琴曲,原诗作者一说为蔡文姬,但《后汉书·蔡琰传》中未见记载,学界争议颇大。
蔡琰,字文姬,陈留人。其父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后汉书·列女传》称蔡琰“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并载:蔡邕夜半弹琴,弦断。蔡琰说:是第二弦。蔡邕疑为碰巧,故意弄断一弦考她,蔡琰答:第四弦。又说对了。
蔡琰的一生十分悲惨。早年随父亲亡命江湖;十六岁时嫁给河东卫仲道,不幸丈夫早死;二十三岁时为匈奴所掳,作匈奴左贤王妻达十二年之久,并生有两个小孩;三十五岁时,魏王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交情,得知蔡琰在匈奴,派使臣携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将蔡琰赎回,并安排她再嫁屯田都尉董祀,但两个幼子却不得不留在了匈奴。这段史实,被后人称为“文姬归汉”。蔡琰归汉后,叹自己命运多舛,母子天各一方,写下了哀怨惆怅的《胡笳十八拍》。
除琴歌《胡笳十八拍》外,蔡琰还有《东都赋》、《悲愤诗》等文学杰作。
《胡笳十八拍》融入了匈奴乐器胡笳的元素。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十八拍即十八章。
九、《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本是一首琵琶曲。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但大多认为是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愁的情绪和对爱情的渴望。
汉初时开国元勋多出身布衣,而后妃、宫女也多出身微贱。基于这一传统,汉朝的宫女与嫔妃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每一位宫女都心存被皇帝宠幸的梦想,但这样的机遇微乎其微。因而宫女之怨是个传统话题。汉乐府中便有不少关于宫女之怨的题材,如《玉阶怨》,《昭君怨》,《昭君悲》等。后来甚至形成了专门描述后宫的诗体,名为宫词。唐朝张祜的一首五言绝句《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即是描述宫女哀怨的佳作。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王昭君在汉元帝时以良家女子身份入选后宫。后匈奴人呼韩邪来朝,汉元帝以五宫女赐他。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元帝,积悲怨,自愿出嫁匈奴。呼韩邪辞行前,汉元帝召来五女给他看。这时,汉元帝才发现王昭君丰容靓饰,光照汉宫,但不能失信与匈奴,只得准她外嫁。
从这段文字看,王昭君之所以自愿远嫁匈奴,也是由于“积了悲怨”,与其在宫中冷清孤寂,还不如远赴异域。
元末有杂剧《汉宫秋》,讲的正是王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或者《汉宫秋月》的创作灵感就源自《汉宫秋》也未可知。
十、《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德行么?为何大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答:有歌手来到楚国都城,起初他唱“下里巴人”,有数千人一起唱。当他唱“阳阿薤露”时,只有数百人一起唱。当他唱“阳春白雪”时,能一起唱的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后,能一起唱的不过三四人而已。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一起唱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宋玉的答辩自然不是在谈唱歌,他是在说: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现在,阳春白雪已被用作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