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油茶面的功效与作用: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历史部分)(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14:07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1.31  知识体系

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1.政治。
这一时期,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政权不断更替。
(1)政权更迭。
      1)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
      3)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
      4)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
      5)南、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
      1)北周武帝改革,加强北周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封建化。
 2.经济。
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1)江南经济开发,三吴、洞庭、鄱阳湖地区和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曹魏、北魏时期北方农业恢复发展,十六国时期,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3)手工业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
(4)由于战争破坏,国家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
 3.民族关系。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五族内迁,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密切联系。
(2)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布局打乱,各民族差异缩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高潮。
(4)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蜀、吴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4.文化。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特点承上启下。
(1)科技。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贾思勰著《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水经注》。
(2)文学。出现陶渊明等杰出诗人。
(3)艺术。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等成就突出。
(4)思想。道教改造、佛教盛行,无神论者范缜创作《神灭论》。 

1.32  要点详释

1.西晋和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不同特点。
(1)西晋时期民族融合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其实和民族压迫政策,强迫他们纳税、当兵,甚至迫使他们成为奴婢,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各族流民和贵族反晋斗争不断,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和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2)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主要原因是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征战,加上联合斗争,打破了内迁民族聚族而居的状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婚姻、语言、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使南北对峙的矛盾缓和,各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和封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条件。
 2.东汉、魏、晋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主体以及主要流向。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他们原来居住在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的广大地区。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从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这一流向的主体是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和民族融合的推动。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这一流动的主体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
(3)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成为夺取政权和异族入侵的主要目标,从而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黄河中下游地区,本已人口稠密,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增加了人口与环境的压力,南方人口相对稀少,而且自然条件优越,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4)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中原人口南下江南,充实了江南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各族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打下基础,为日后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同时,人口的大量迁移,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流民起义和环境问题,如江南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1)原因。由于社会动荡,长期战乱,人们不能从现实中得到解脱,就把希望寄托在宗教思想上,这成为佛教广泛流传的土壤;佛教本身具有迷惑性,容易被人民接受;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大都大力提倡和支持佛教的传播。
(2)影响。佛教思想消磨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但它并不能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修建佛寺大量消耗财富,寺院经济也随之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随着佛教的盛行,针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思想上出现了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艺术上同佛教相关的建筑、文学和艺术也同时得到发展。
 4.士族制度。
士族制度是魏晋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士族是以“门第”为标准而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殊阶层。他们以宗族为纽带,拥有众多的门生、故吏、宾客、佃客,世代为官,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士族在政治上,把持政权,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朝廷高级文官职位,差不多都由士族出身的人担任。经济上,广占良田,大量占有劳动力,免租免役,聚敛财富。文化上,崇尚清谈。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寒门。士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非常注重门第身份的高低,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不许通婚,生活习俗也有严格的区分,士族不学无术,生活腐化,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地位迅速上升。正如唐代刘禹锡在《乌衣巷》一诗中所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于士族势力的寄生腐朽性,其衰落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士族制度经历了以下四个演变过程:形成于魏晋时期;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势力很大;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隋唐时期受科举制度冲击,到唐末农民战争时被彻底摧垮而消亡。  
5.租调制。
这里的租调制指的是北魏制定的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赋税制度。规定:凡一夫一妻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娶妻的四人、有奴婢八人或耕牛二十头,皆出一夫一妇之调。产麻的地区,以布代帛,数量相同。定额租调制的实行,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的混乱情况,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人心的安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孝文帝改革中经济方面的重要措施。
 6.六出祁山。
相传三国蜀汉诸葛亮曾六出祈山攻魏:
1)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亮攻祈山(今甘肃西和北),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
2)同年冬,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
3)七年,遣陈式拔武都(今甘肃成县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亮率军至建威(今甘肃成县西北)。
4)八年秋,魏攻汉中(治今陕西南郑),亮屯军城固(今属陕西)赤阪,魏军旋即撤退。
5)九年春,再出祁山。
6)十二年,亮由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出,同年,死于五丈原(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六役中,一次系防御战,故亮攻魏实为五次,出祁山仅两次。
 7.八王之乱。
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晋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握有军政实权。晋武帝死后,惠帝妻贾后与辅政的外戚杨骏争权。永平元年(公元291年),贾后杀骏,以汝南王亮辅政,又使楚王玮杀亮,旋即杀玮。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起兵杀贾后。后又废惠帝自立。齐王、成都王颖、河间王 联兵杀伦,惠帝复位,专权辅政。 先与长沙王攻杀 ,再与成都王颖攻杀,颖专断朝政;东海王越奉惠帝攻颖失败,乘机进占洛阳。幽州刺史王浚与并州刺史司马腾打败颖,独占朝政,越再起兵攻 ,战败,与颖相继被杀。光熙元年(306年),越毒死惠帝,另立怀帝,掌握大权。八王之乱前后十六年,严重破坏生产,激起各族人民起义,各少数民族贵族也乘机起义,争夺政权。
 8.永嘉之乱。
晋惠帝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八王争夺政权的战争(见“八王之乱”),更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各族人民起义的时机,起兵离石(今属山西),国号汉。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子聪继立。次年刘聪遣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鹿邑东),俘杀太尉王衍等。同年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
 9.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时实行的政治改革。北魏统一中国北部后,长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心,遥制中原。地方政权多为贵族和豪强所把持。大量的浮户、隐户依附豪强,逃避封建国家的赋役。孝文帝时(471—499),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颁行俸禄制,禁止官吏自行向农民征税,统一财政收支。九年,颁行均田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便进行剥削。次年,又建立三长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责成邻、里、党三长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以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对农民的统治。孝文帝即位时年仅五岁,冯太皇太后临朝,以上的改革实由太皇太后主持决定。孝文帝亲政后,又进一步改革政治。太和十七年(493年)决定迁都洛阳。继复改鲜卑姓氏为汉姓,使鲜卑贵族与中原士族通婚,又改易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讲鲜卑语,并注意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于巩固中国北方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加速民族融合,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0.侯景之乱。南朝梁武帝末年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侯景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高欢,为镇守河南的大将。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因恐被高澄(高欢子)所杀,降梁为河南王。次年,与梁宗室萧正德勾结,举兵叛变,攻破建康。太清三年(549年)攻下台城(宫城),武帝愤恨而死。景改立简文帝,分兵破广陵(治今江苏扬州)、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吴兴(治今浙江吴兴)、会稽(治今浙江绍兴),到处烧杀掠夺,都城建康几成废墟,长江下游地区受到极大破坏。大宝二年(551年),景废简文帝,立萧栋为梁帝,旋废梁帝自立,国号汉,建元太始。次年景被梁将陈霸先、王僧辩等所破,于逃亡时被部下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