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费收费标准:漫谈收藏系列之“气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1:50

我们在鉴定瓷器时,经常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瓷器釉面,会发现釉下有许多气泡,大大小小,有的密布,有的稀疏,有的气泡很大,晶莹透亮,有的在一个大气泡的边缘还聚着一群小气泡,十分有趣,而有的器物釉下则少见气泡,或没有气泡,这是什么原因呢?

气泡,顾名思义,是釉中的水分子演变而成的,有的在还原焰中放出的氧气也能形成气泡,在烧制瓷器时,釉层中的水,都变成了气体,在高温下凝聚在一起,释放不出来,因此形成了釉下气泡,当釉层较薄时,气泡冲破釉面,在釉面上形成了不少凹坑,麻点,这就是棕眼,釉层的厚薄也取决于气泡的多少,故我们在观察时釉厚的气泡多,大而通透,釉薄的气泡较少,且小,气泡一般都包藏在釉层之中,有气泡的釉在釉中必定有水分,无气泡的釉则为热熔釉或干釉。

由于釉的配方不同,施釉的方法也不同,因此釉面的气泡的形成也不相同,根据釉的熔融性和烧造温度,可分为三类,易熔釉(软釉),中熔釉(珐琅釉),难熔釉(硬釉),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胚体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浇在胚体上),喷釉法(将釉用竹管吹在器身上),涂刷法(将釉用刷子刷在器物上),另外还有撒布法,挥发法,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因此形成的釉面及釉下气泡有所区别。

按制造方法可分为溶块釉,挥发釉,及生釉,在宋代以前,常用釉粉撒布法,及干法施釉,这种方法施釉,釉内不含水分子,因此这类器形釉下观察不见气泡,另一种为盐法施釉,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的氧化钠蒸汽挥发在器物上形成的一种盐釉。

明代开始,已经不再采用干法施釉,而是改为釉浆施在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这一工艺改变成为湿式调釉法,一直使用到今,所以气泡的多少及其形成与施釉的方法和配方是密切相关的。

气泡的有无及分布,大小与鉴定瓷器有一定关系。当我们在观察宋代瓷器这当然包括五大名瓷,汝,钧,官,哥,定,以及龙泉窑,耀州窑,吉州窑,以及一些窑口的产品,我们会发现有的器物釉下无气泡生存,有的大而透亮,有的稀疏,有的泡如聚珠,有的廖若星辰,各个窑口,由于其施釉及加工工艺不同,因此釉下气泡的生成,各有各的特征,看懂气泡是一门学问,也是目前仿品最难仿出的特征之一。

宋代瓷器凡采用热熔釉法,和撒布法施釉的,仔细观看釉下均无气泡,而采用其他方法施釉的,釉下观察少有气泡,但大而透亮,这包括钧瓷,龙泉瓷,一类器物,在官哥窑器物上我们发现有的釉下无气泡,有的则泡若聚珠,这说明同是宋代官哥窑,为什么有的有气泡,有的无气泡,这就是施釉工艺及配方不同,鉴定器物的真伪看气泡只是一个现象,是一个比较难以仿造的特征,当然最后决定一件器物是否是真品还是仿品,这还需全面观察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