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化工企业:亭台楼阁景观文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09:39

亭台楼阁景观文学  

亭台楼阁是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佼佼者,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建筑艺术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园林,都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使园林增添古朴典雅的色彩。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周朝,亭是设立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吏。秦汉时,中央集权政府把亭扩大到各地,那时,十里设一亭,成为维护地方治安的一种行政机构。刘邦年青时就曾担任过他家乡的亭长。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以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仍有在交通要道筑亭的习俗,作为旅游歇息之用。也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所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亭,作为景观建筑,在园林中大批出现,是唐朝开始的。到了宋朝,建亭技术极为精巧。此后亭子越建越多,越建越奇。亭子的美,远观在其千变万化、美丽多姿的轮廓;入内则在其周围景物。明朝人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写道:“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绿花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山颠、水崖、湖心、松荫、竹丛、花间设亭,构成的景致各有其妙。

亭子以方亭最为常见,它简单大方。圆亭更秀丽,但额枋檩柱和亭顶都需是圆的,建造起来自然比方亭要复杂得多。其它如六角亭、八角亭也是常见的,还有扇面亭、梅花亭、半亭等,形形色色,但较为少见。

在桥上筑亭,称为桥亭。桥亭结合,自成佳趣,加上水中倒影,扶摇晃动,更添诗情画意。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在那长达30多米的白色石桥上,立着五座彼此相连的亭子。北京颐和园万字桥,泉州安平桥,也都在桥上设置亭子。

亭中置碑,称为碑亭。曲阜孔庙,有碑亭十三座,其中二亭建于金明昌年间,重檐九脊顶,为国内最古的碑亭。绍兴禹陵,夹道翠柏和百年盘槐拥托着一座碑亭,这就是为缅怀夏禹治水而建造的“大禹陵”碑亭。

园林中的亭子,是大量的,几乎是有园必有亭。在北京故宫里的乾隆花园里,有仿照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写的意境而修建的“禊赏亭”(禊qi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禊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禊,一种祭礼);有傍墙依水、迎着朝阳的“旭辉亭”;有耸立在假山顶上的“耸秀亭”、“碧螺亭”等等,使秀、雅、奇、巧的乾隆花园,更具特色。

据《西湖新志》的统计,杭州西湖著名的亭有46座之多。三潭印月九曲桥上的“亭亭亭”和“开网亭”,被誉为西湖诸亭之首,这是“水际安亭”的范例。园林中,取名湖心亭的很多,西湖湖心亭,又名“振鹭亭”,位于外湖中心的小岛上。初建于明嘉靖31年(公元1552年),万历时重修。亭翘角飞檐,外观为两层,四面临水,周围广植四时花木,景色极美,历来为诗人墨客所讴歌。明朝张岱在《西湖梦寻》里赞美湖心亭的丰姿:“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其伟观也。”

苏州园林,更是以多亭著称。以拙政园为例,便有“郁风亭”、“得真亭”、“春秋佳日亭”、“雪香云蔚亭”、“绣绮亭”、“东半亭”、“荷风四面亭”、“宜两亭”等等,这些亭营造奇巧,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所题亭名都有寓意,为园林增添了几分雅趣。在苏州,最著名的亭子莫过于沧浪亭,它位于苏州市内三元坊附近,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景观之一.五代末年,此处是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庆历五年,诗人苏舜钦被削职退归乡野,买下这座别墅并临水筑亭,因有感于“沧浪之水”歌,特命此亭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流露厌恶出官场污浊,希望借沧浪之水洗沐的情怀。

颐和园十七孔桥东端有一座廓如亭(俗称八方亭),这座亭子不但在颐和园40多座亭子中是最大的一座,而且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座。面积130多平方米,由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八角屋顶重檐攒尖,枋檩全部饰以旋子彩画,体形舒展而稳重,气势雄伟,宏大壮观,与周围空旷的环境很协调。

我国有不少名亭,或因人、或因事、或因景而著称于世。清新秀丽的济南大明湖,荷叶田田,垂柳依依,湖中的小墩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历下亭。此亭初建于北魏时期,现在的亭是明朝嘉靖年间重新修建的。唐天宝四年,诗人杜甫曾到此一游,并题诗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清朝书法家何绍基将此诗句写成楹联,挂在亭柱上。名亭、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传名千古。

安徽滁州琅琊山是江淮之间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就有“九名圣境”之称(名山、名亭、名寺、名泉、名洞、名士、名碑、名联),另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说。欧阳修、苏轼、曾巩、宋濂、韦应物、王禹偁均有诗文纪其胜。坐落在琅琊山上的醉翁亭,原是琅琊寺智仙和尚所建。亭子紧靠峻峭的山壁,地势甚高,飞檐凌空挑出,“翼然临于泉上”。1064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常来此寄情山水,与宾客饮酒于亭中,自称“醉翁”,还命名此亭为“醉翁亭”,后由苏轼书刻于石碑之上,此碑现立于“宋宝斋”内,常有书法爱好者临摹拓碑。琅琊山蔚然深秀,花木繁阴,风光十分幽美,又因醉翁亭点缀其间,至今仍吸引着无数旅游者。

西安兴庆公园的牡丹台后边,耸立着一座红柱绿瓦、古色古香的沉香亭。这个古亭建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当时,亭周围栽有各种名贵牡丹,每当清明时节,唐玄宗携杨贵妃到沉香亭赏花。旧时的沉香亭早已倒塌,1958年,在沉香亭遗址近处重修,造型完全仿照唐朝的建筑艺术风格。

以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的陶然亭,在北京先农坛的西边,清朝康熙年间兴建。亭基较高,需登十七阶台级,故有登临眺远之胜。昔日文人墨客、以及进京应试的举子们,常来这里饮酒歌吟。晚清龚自珍先生曾在这里留下题壁诗:“楼阁参差未上灯,菰gu芦深处有人行;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蔼生。”解放后,这里建成陶然亭公园。

长沙西邻岳麓山,古枫参天,林径蜿转,极为清幽怡静。半山腰上有一座美丽别致的爱晚亭,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附近尽是枫林,所以初名红叶亭。后来取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改为“爱晚亭”,使名亭更富有诗意。至今,窗棂上还挂着毛泽东1952年题的“爱晚亭”红字匾。

我国还有几座著名的铜亭。一在北京的万寿山西边山坡上,清朝乾隆时所建,原是喇嘛念经处。亭的梁、栋、椽、瓦以及亭中的佛案,全部用铜铸成,可能浇铸的工艺极其艰巨复杂,所以铜亭上刻出了全部工匠的姓名,这是很可贵的史料,就连故宫如此庞大的建筑,所留工匠的名字,竟是寥寥可数。英法联军火烧颐和园时,铜亭不怕火烧,得以幸免。另一铜亭在云南昆明北郊鸣凤山顶的太和宫里,约于公元1671年建成,因铜与金的色泽相似,人们习惯称它为“金殿”。铜亭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反映了当时冶炼技术和翻砂工艺的高超水平。泰山岱庙后院里,也有一座铜亭,称为“金阙”,其铸造技艺之高,不亚于前者。

除此之外,白居易当年“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江西九江琵琶亭,因王羲之醉写兰亭贴而出了名的浙江绍兴兰亭,为纪念唐朝韩愈而建的广东潮州韩亭等等,也都是很著名的亭子。

“台”的建筑,秦汉最盛,隋唐以后逐渐减少。随着岁月的流逝,古代许多炫耀一时的名台,大多不复存在,而仅留下使人追思的台名。

台,用土筑成。《释名》讲,“台,持也,筑土坚高能自胜持台”,而实际上,许多名台并不只是一个孤立的平台,往往是一组宫苑。在唐宋时期的一些古画中也可以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台,烟云缭绕,上面还隐现着殿宇楼阁,颇有一点飘飘欲仙的韵味。两三千年前,人们就能进行如此巨大的建筑,确实使人敬佩。对于古代帝王来说,造台不仅是为了消遣娱乐,而且常常是为了“求神遇仙”。《汉书·郊祀记》记载,汉武帝筑“通天台……以候神人”。汉朝以前的帝王几乎都要修台,而且讲究高大。春秋战国时,各国诸侯均已“高台榭,美宫室”,还常以高台广池互相夸耀。可是筑台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往往台成而国亡。如楚灵王筑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算得上春秋战国时最大的台了。台成后,有人对楚灵王说:“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疲)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国语》),楚王暴虐民力,最终导致了灭亡。而吴王夫差造的姑苏台,其豪华铺张,更是令人咋舌。姑苏台原址在今苏州姑胥山上。史籍记载台高三百丈,横跨五里,上面还有可以划船的人工湖。台成后,吴王和西施及三千美女尽日游宴其上,结果越国乘虚而入,一举消灭了吴国。再如商纣王起鹿台而亡国的故事,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在湖中筑台更是奇特,《三辅黄图》记载,“渐台在未央宫太液池中,高十丈”,今北京北海的团城,也是一台,据说就是按汉未央宫台的形式建造的。故北海也叫“太液池”。

在史书中,有关台的记载很多,且有不少传说。相传北京城东南有黄金台,是春秋时燕王所筑。燕昭王在台上放了一千两黄金,招揽天下贤士,故又名招贤台。河南黾池县曾是秦赵两国国王会盟的地方,因此叫“黾池会盟台”。广州越秀山,从前有越王台,是秦汉间南越王赵陀所筑,宋朝诗人杨万里有《三月晦日游越王台》:“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碧海一琼杯;越王歌舞春风处,尽日春风独自来。” 安徽宿县有一个射故台,相传是秦朝末年陈涉、吴广起义的旧址。有清朝道光29年碑记录:“射者陈涉也,台者陈涉演武击鼓之台也”。河南新野有光武台,相传光武帝刘秀为了躲避外公王莽的追杀,逃到新野来放牧,度过了他的童年。河北临漳县有铜雀台,三国时曹操所建,曹植还写了《铜雀台赋》,因此而成为天下名台。

南京城西南原有凤凰台,相传南朝宋代时有三只凤凰飞到这里,群鸟随之,因而得名。李白曾有诗歌咏唱过凤凰台。杜甫也曾咏唱过凤凰台,不过,杜甫所咏唱的是甘肃同谷县东南的凤凰山上的凤凰台。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曾为女儿弄玉筑过“凤台”,还流传着弄玉与吹箫能手萧史的爱情故事,一直成为历代诗人抒情的资料。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有一组为天文测量专用的告成天文台。此台由台身和“量天尺”两个部分组成。在幸存的古台中,较为著名的当推邯郸丛台。丛台是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全名“武灵丛台”,如今墙上嵌的就是这四个字。1900多年前汉光武帝刘秀游览此地时就称为“古丛台”。虽然今天我们看到的已非原物,但它的风韵气魄犹有两千年前的古风。邯郸古道,一枕黄粱,不知陶醉了古来几许文人墨客。如今千古胜迹——武灵丛台,又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楼阁与庄严肃穆、气魄宏伟的大宫殿相比,显得玲珑多姿、精丽美观。故有“玉楼”“仙阁”之称。楼阁具有优美的艺术造型,古朴的飞檐画栋,精致的花窗青瓦,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温柔、舒适、轻飞曼舞的感觉。

楼与阁都是古代的高层建筑,形式非常接近,甚至不易分辨。古人也时常将楼阁二字连用。白居易《长恨歌》就曾说过“楼阁玲珑五云起”的话,著名古画《仙山楼阁》,更是将楼阁视为一体了。一般说来,楼是建筑主体,阁是附属于楼的上边的。所以,楼是大的建筑物,而阁则是楼的顶层的一个小部分。故有阁楼之说。古人养女儿通常放在阁楼上,不许与外界接触。所以,女儿出嫁,又称出阁。楼可以有阁,也可以无阁。但是阁的建造却不能没有楼,没有楼的阁只能是空中楼阁了。当然,万事都没有绝对的,山东蓬莱阁,可以把阁建在海岸的悬崖峭壁上;南昌的滕王阁建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都是独立的阁而无需附属于楼体之上。今游南昌滕王阁是后代仿建在平地之上的,靠近地面的底层用硕大的石块垒起三五米高的底基,滕王阁就建造在这硕大的底基之上。

我国的楼阁建筑艺术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楼阁的屋顶常采用歇山、硬山、悬山等形式。其中歇山顶最为常见,它是在普通的人字顶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外观玲珑秀丽,坡面和缓,出檐深远,檐角微翘,优美的弧线代替了呆板直硬的垂脊。整个楼阁给人以轻盈飞动的感觉。所以古人形容为“如翚斯飞”、“作庙翼翼”,颇尽其状。出檐结构不但构成了一个美丽的轮廓,它的好处还在于遮雨水、挡阳光。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

古代的楼阁,大多为木结构。“斗拱”的利用解决了复杂的多层结构。“斗拱”能够承重,能够出挑。它的使用能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性。同时又能产生奇妙的、富有装饰性的效果,这是我国楼阁建筑的又一特征。

楼的历史很悠久。历史上许多名楼,大多建筑精巧,又擅风景之美,成为人们登高赏景、抚今怀古之地。在战国以后,就出现了有两层的“重屋”建筑。秦始皇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覆压三百余里”,可谓洋洋大观。

岳阳楼坐落在湖南北部岳阳湖畔的城楼上,面对碧波万顷的洞庭湖。主楼高15米,中间以4根楠木柱从地面到楼顶,承荷着全楼的重力,同时周围设内圈柱,彼此牵制,结成牢固的整体。三层十二个飞檐。犹如羽翼舒展,极为壮观。进入楼内,就进入了对联与诗词歌赋的世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更加闻名。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诗句赞颂。岳阳楼是纯木结构,偌大一座楼房,没用一点金属,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

湖北武昌黄鹤楼,三国时孙权所建,飞檐碧瓦,气势雄伟。传说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此楼,因而命为“黄鹤楼”。黄鹤楼面临烟波浩淼的长江,是历代文人雅士眺望江景、吟诗作赋的地方。唐玄宗时被贬官的诗人崔颢路过武昌,登楼观景,发出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咏叹。后来李白见了此诗,甚为佩服,尽管朋友们怂恿他在墙上题诗,与崔颢一见高低。可是李白却灰心丧气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山西蒲县的鹳鹊楼,本来不太著名,唐朝王之焕写了《登鹳鹊楼》,此楼因而扬名于世。

高踞于广州越秀山上的五层楼,明朝始建,红墙绿瓦,周围有火红的木棉花映衬,相当壮观。

昆明大观楼是一座四方形的三层楼,楼顶正中冠以巨大高耸的宝顶。因此楼“倚江临海”,滇池西山都可以一览无余,故名大观楼。成都望江公园内有望江楼、吟诗楼等建筑,是纪念唐朝著名诗人薛涛的名胜古迹。其它如嘉兴南湖有烟雨楼、以及仿此楼而建的避暑山庄烟雨楼;以结构精美著称的山西万全县飞云楼;北京的钟鼓楼、西安的钟楼等等,也都是古代的名楼。

著名的竹楼不多。北宋文人王禹偁曾在盛产竹子的湖北黄冈县筑有竹楼一座,并作《黄冈竹楼记》,夸耀竹楼的奇特。在他看来,竹楼里面简直其乐无穷。楼以文传,使它成为黄冈赤壁矶上的著名胜迹。

楼与阁虽然在形式上十分相近,但是用途不同,结构式也有少许差别。

阁在古时是储藏性的建筑。为了防潮、防水、有利于通风,常把底层空着或作其它用途,而上层做主要用途。但凡阁,一般在上层的楼外都带有“平坐”,相当于现在楼上挑出的平台。古人常利用阁来收藏珍贵的书画、经书及功臣像。如珍藏四库全书的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浙江范钦所建的“天一阁”,都是著名的藏书阁。

自从佛、道二教发展以后,阁除了用来藏书藏经之外,还用来供奉高大的佛像。更令人惊叹的是,有一些楼阁,里里外外不用一根钉子。例如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统和二年所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现存最早的一座木结构的阁。阁体完全用木料作骨架,框架节点用斗拱连接,木与木相连接处,都以木齿咬合,结构非常巧妙。观音阁分三层,高约23米,里面有“十一面观音”立像一尊,自地面至天花藻井,给人以超乎寻常的高大之感。

其它如颐和园佛香阁、广西容县真武阁、承德大乘阁,也都是供佛的。佛香阁是我国现存最高的阁,高达41米多。真武阁建于明万历元年,阁高三层。从外表看来,它的结构是很不稳定的“杠杠结构”,但却经得起漫长岁月的考验。至今仍然屹立着,四根不落地的金柱依然悬空而立。

阁,除了作为藏经、藏书、供佛外,在园林风景区,主要作为点缀风景、登临远眺俯察之用。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是众所周知的名阁,最初由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以后屡毁屡建。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赞扬滕王阁的风姿:“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滕王阁序》更使滕王阁名扬天下。可惜重建的滕王阁也已被北洋军阀焚毁了。

我国现存的阁数以千百记,承德普宁寺大乘阁、普乐寺旭光阁、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北京西山的旭华之阁、山东曲阜的奎文阁、北京故宫雨花阁等等,都是国内著名的杰阁,在结构上都各有特点,值得我们观赏。

山东登州蓬莱阁,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古代滨海建筑,它构筑在海岸的悬崖绝壁上。自古就是观海胜地,又是一睹海市蜃楼奇景的胜地。由于有海和海市,蓬莱阁更是名声显赫。传说这里是秦皇汉武临海求仙的地方,秦始皇派徐市fu率500童男童女出海求仙,也是从这里扬帆起航的。被人们称为“人间仙阁”的蓬莱阁,千百年来吸引无数的游客,苏轼、董其昌、翁方纲等都曾登临蓬莱阁,赏景赋诗,刻石纪游。1960年叶剑英同志来此视察时,也曾题诗一首,其中有“蓬莱士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的句子。

河北宁海县天尊阁,高18米,阁内共置8根通天大柱,穿过两层楼板,从地面直达梁下,加上斗拱,榫铆连接,十分坚固,即使1976年唐山大地震,附近楼房大量倒塌,而天尊阁依然安然无恙。可见天尊阁的工程结构十分科学。

厅与堂有些类似,又有严格区分。厅是会客的场所,所以,开阔宽大,可以容纳很多人;光线充足、敞亮,摆设典雅大方;它所处的位置往往在建筑群靠近大门的地方。堂是家人议事之所,一般不接待外人,偶尔才接待一下至亲好友。所以,它所处的位置是建筑群的靠后一点居中的地方。而室是住宿的地方,所以更隐秘一些。因此有“登堂入室”之说。也就是说先进门、次进厅、后进堂,最后才能入室。非自家子弟,不得入室;否则,就有入室窥视、入室抢劫的嫌疑。至于男女仆人,连室也不能住,只能住在偏房里,偶有贵客入住,就安排在上房里。园林景观里无须建置室、房,但厅堂的位置及功能仍旧没有改变。厅一般没有墙壁,或者安排花墙花窗,为的是方便人们观赏。堂也不再是家人议事之所,也是用来观赏风物的小憩歇脚的地方,四面虽需设墙壁,但也安置诸多花窗,供人们观赏浏览园景。

馆,据《说文解字》说,最初是客舍的意思。后来演变成众多人群聚集的场所——或是吃饭、或者饮茶,或者小憩歇脚。再后来甚至可以用于住宿、藏书、聚集众人开会的会馆、聚集生徒传授知识、技艺、武艺的书馆或武馆。皇帝巡幸的离宫别馆,也是暂时休息歇脚的地方。王维辋川别业里有竹里馆,是流连观赏竹篁的地方;《红楼梦》里的潇湘馆,是林黛玉住宿的地方;颐和园有听鹂馆,是欣赏黄鹂歌喉的地方;避暑山庄有延熏山馆,是供内宫眷属来游承德时的安顿之所。园林景观命名时,多取殿堂斋轩,偶尔也有以馆命名的。

斋,本是佛教用语,是斋戒的意思,宗教称祭祀、礼拜的地方为“斋、斋堂、斋宫”等。佛教提倡吃斋,就是要戒除荤腥之物。后来,凡是让人戒除某种恶习俗念,或专心苦读修身的地方都可以叫斋。传统所谓的书斋,不是藏书的地方,而是读书苦修之所。明清不少文人的什么容膝斋、抱膝斋、七录斋等,都是苦读静修之所。颐和园里有“养性斋”是取戒心养性之意,“圆朗斋”是取圆满疏朗之意,乾隆花园有“倦勤斋”,也含有戒慵懒、勤国政的意思。那么,园林景观中的斋有何作用呢?它含有借山水风光,洗涤净化尘俗杂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