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演员关小飞简介:乐口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20:58
 

公司 72岁乐口福调查:一个上海制造的衰落样本

 

每经记者  卢曦  发自上海

        “麦乳精那能切(如何吃)最好切(吃)?唉,对了,干切(吃)”。上海红得发紫的周立波在“笑侃30年海派清口专场”中提到的“乐口福麦乳精”,似乎猛然间唤醒了上海两代人的回忆!和很多人一样,网名为“跳跳jump1986”的网友忍不住在网上发帖,诉说对这个伴随她青少年时期成长的饮品的特殊情感。

        然而,回忆虽然容易唤醒,但正如悄然流逝的时光不会再回头一样,这个曾经荣耀的“上海制造”品牌淡出人们视野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乐口福的过去和现在,体现的正是“上海制造”由盛而衰的过程,而《每日经济新闻》试图通过对这一样本的调查,来探寻国资渐退、外资蓬勃发展的市场舞台中,上海制造何以衰落的真相。  

市场直击

产品包装数十年未变超市货架“沉底”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周立波,许多年轻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有乐口福这样一个曾家喻户晓的品牌。

        “乐口福从不做广告,但他们有个最好的免费宣传员——周立波。”沪上一大型超市冲饮区的管理人员徐飞这样说。在周立波的段子里,乐口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稀罕和贵重的代名词,曾一度畅销国内外。许多70后、80后都拥有一段与乐口福有关的甜蜜记忆。

        然而,记忆的甜美与现实中竞争的残酷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家大型超市的冲泡饮品区域记者看到,店方常常根据各品牌营销策略的变化而调整商品在货架上的布局,不过,不管怎样调整,乐口福的位置却似乎一直未曾变动过,其袋装和听装的产品总是占据着货架低区的最下面两层。而在近旁,立顿品牌的各种茶饮料将整整两个货架满满覆盖,“香飘飘”杯装奶茶也密密麻麻地排了两层。

        据徐飞透露,超市的做法是按照产品的重量和包装的材质来决定产品在货架上的位置。乐口福由于太大太重,不得不放在最下面。

        果然,扫视一下各个货架,乐口福的庞大包装让它在众多  “后辈”的包围下确实显得非常特立独行。记者发现,乐口福最小的包装净重也达到400克,而400克对其他品牌来说差不多是最大一种包装。除400克、888克的袋装外,乐口福还保留了其在上个世纪风行的听装,最大的一种听装净重高达1.5千克,装在巨大的金属罐里,放在货架的最底层。

        除了包装的轻量化,“随身包”的通行做法似乎也令乐口福不屑。雀巢、立顿纷纷将饮料包装成一份恰够一杯的小包装,“香飘飘”甚至将纸杯随饮料一起售出以方便饮用。“小包装能够防潮、防污染,避免结块,可是乐口福却没有采用。”一位促销员说。

        此外,乐口福红黄搭配的经典包装也已是数十年未变。从诞生之日起,其产品就采用九只蝙蝠环绕一个“福”字的标志,而厂家目前显然仍在试图打“怀旧牌”,其包装的背面有一帧小图片,那是乐口福当年在《申报》上刊登广告的黑白照片,配在一旁的简短文字讲述了乐口福的厚重历史。

        实际上,从2002年起接手乐口福生产和经营的上海英联食品公司并非对外界变化浑然不觉,公司旗下另一款产品阿华田便紧跟市场节奏。阿华田包装更轻便、更多样,不仅推出随身包,还开发了即饮类饮品,250毫升的“阿华田利乐包”分为经典口味和高钙配方,早已出现在便利店的冷柜里。

消费调查

产品定位偏向老年人几无减价让利

        乐口福和阿华田不同的消费者定位,或许是阿华田更为得宠的原因。乐口福的消费群体主要是老人,而阿华田长期以来都是以“儿童饮品”的形象进行宣传,配方也有所不同。

        “乐口福从来就没有促销员,阿华田有短期促销员,但是没有长期的。”在乐口福货架附近,某蜂蜜品牌的促销员告诉记者。偶尔会有老太太前来购买乐口福,而买阿华田的往往是年轻的父母买给孩子们。

        而在市场人士看来,老年人是消费能力最弱的一个群体,儿童市场则有较大的空间。

        徐飞认为,比起激烈厮杀的竞争对手,乐口福显得对营销似乎漠不关心,其产品从不减价让利,也没有赠品等任何其他促销手段。狭窄的消费群定位,日渐弱势的营销,让乐口福曾经的优势已渐渐丧失。

        比如乐口福最常见的两种产品,888克袋装售价29.50元,800克听装的售价33.90元。“在冲调饮料里面,乐口福并没有什么价格优势,听装的更贵。估计公司的考虑可能是认为听装的毛利率更高,不指望走量,而仅仅是将它作为一种结构性产品保留着。”徐飞说。

        在销售方面,虽无法给出具体数字,但徐飞透露,拿立顿与乐口福相比,销量“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竞争对手的迅速强大令乐口福难以招架。冲饮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消费者有着太多的选择。立顿、雀巢、卡夫纷纷在超市内设立陈列架,采取各种降价、赠送的方式,营造出红火的气氛。而固守传统的乐口福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上渐渐尴尬。比起容易让人发胖的甜味可可麦乳精饮料,消费者现在更为偏爱的是奶茶、咖啡和柠檬茶。

        乐口福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人们习惯于用热水冲泡乐口福,而厂家宣传的冷饮方式远未深入人心。这就使得乐口福成为冲调饮料中少有的季节性饮品,销量在冬季有所上升,在夏季明显下滑。

历史回顾

系出名门命运经历多次起起落落

        在消费者心里,乐口福带有浓厚的“老上海”色彩。而事实上,乐口福72年间遭遇多次劫难,命运起起落落,数次转卖后,现已成为外商独资企业。

        虽没有亲手推出乐口福,上海滩大亨黄楚九仍可谓乐口福之父。黄楚九以保健品发家,1923年,黄楚九创立九福公司。九福产品的标志是九只蝙蝠围绕着一个“福”字,蝙蝠象征吉祥如意,九则意喻黄楚九的“九”字。早在他所处20世纪早期,黄楚九就懂得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极尽夸大的宣传以促进产品销量。1931年,黄楚九去世,其长婿臧伯庸集资购下九福公司。1937年,“乐口福麦乳精”诞生。

        乐口福卜一推出就受到市场热捧,日产量曾创下700到800瓶的记录,畅销沪、宁、杭等地。然而好景不长,时局动荡,进口原料价格波动让乐口福遭受重创,企业在迎来上海解放时,仅仅只剩下11个人。

        1953年,九福公司在公私合营后变身制药厂。几经曲折后,“乐口福麦乳精”于1961年经上海市委批准被归为上海咖啡厂生产,乐口福的第二轮繁荣由此拉开序幕,开始在今天的中、青年人心中留下烙印。

        上海咖啡厂接手后,在1962年下半年就推出了重新研发的新口味乐口福,并沿用“福”字商标,还通过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对外出口。

        乐口福迅速攀升至辉煌的巅峰:1965年,乐口福产量达到554.5吨,即使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6年产量仍增至631.6吨;1978年底,产量达1760吨,出口511吨;到了1990年,乐口福产量攀升至5147.1吨的巅峰水平。

前景展望

国资完全撤出品牌在外资背景下生存堪忧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乐口福开始吸引外资的青睐,而国资则开始渐渐从乐口福淡出。1993年,上海咖啡厂的上级单位梅林正广和公司将乐口福的生产和经营转让给了诺华制药在上海成立的诺华营养食品有限公司。不过,上海梅林正广和有限公司拥有诺华营养食品有限公司20%的股权和乐口福的品牌所有权。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乐口福声势渐弱。由于诺华核心业务并非食品,乐口福不断走下坡路。2002年,诺华进行战略调整,决定专注于医药保健业务,为此将整个食品部门转让。当年10月,英国联合食品集团以2.665亿美元的价格,将诺华手中的阿华田品牌所有权和“福”牌乐口福生产经营权收入囊中,诺华营养食品有限公司也就变身为上海英联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英联”),英联一度试图重塑乐口福的形象。

        2004年,上海英联董事长张清在一系列乐口福的推广活动期间对外透露,乐口福将开始新的市场营销策略,将产品定位于中老年人,寄希望于这批消费者对乐口福的回忆能拉升产品的销量。张清当时乐观地认为,凭借英联强大的业务链及品牌推广策略,加上乐口福的历史,乐口福即将获得重生。

        《每日经济新闻》近期再度致电上海英联,得知张清早已于一年前离职。而英联的销售总监姚庆人也在今年5月底到6月初期间离职。英联方面拒绝了记者多次采访邀请,据称前来联系的媒体颇多,但都遭到了拒绝。

        上海英联成立后的六七年间,业绩并不理想。2008年的资料显示,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总资产5.6亿元,而负债达6.1亿元。

        而在此期间,国资也正渐渐淡出。2008年8月,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告显示,梅林正广和持有的上海英联20%的股权以1700万元的价格挂牌转让。

        交易的结果并未公开宣布,梅林正广和集团综合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梅林正广和已将20%的股权全部卖出,上海英联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已全系外资,他没有透露交易的价格。对于“福”牌的品牌所有权问题,该工作人员以“内部机密”为由拒绝回答。

        虽已将国资部分全盘买进,英联手中的乐口福仍旧前途茫然。

        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英联是一家业务多元化的国际性食品、食品添加剂和服装零售集团,年销售额达82亿英镑,在44个国家设有生产厂,全球员工96000多名。以英联的强大背景,盘活乐口福并非不可能。

        上海英联一位工业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目前上海英联食品有限公司已成为英联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公司目前50%的业务来源于麦精,主要销售给乳品企业。英联的业务目前包括零售食品、糖业和农业、添加剂、服装零售等4块,在工业食品原料领域位居全球领先地位。

        未来英联在中国将向终端下行还是集中精力巩固强势的上游?上海英联是否将在阿华田和乐口福之间有所取舍?前景尚不明朗。品牌营销专家,上海智寰品牌营销机构合伙人任健博士认为,与林林总总的诸多上海民族工商业品牌一样,新中国成立前的乐口福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尽管如此,还是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并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一直均处于稳步增长之中。改革开放以后,乐口福几易其主,外资试图通过低投入,透过资本市场的交易、转手,追求高于一般市场交易之上的高额回报。

        就乐口福品牌而言,其成长、溢价、升值必须从产品、渠道、终端、传播及消费者关系等方面对品牌进行持续维护,但是上世纪90年代大量外资、本土饮品品牌崛起之后,乐口福并没有按照品牌成长的内在逻辑对品牌进行系统的规划与维护,外资的资本逻辑并没有与市场(品牌)逻辑在品牌维护环节上实现有效结合。在群雄环伺、崛起的国内饮品市场中,乐口福的命运就可以想象了。

      黄楚九  (1872~1931) 名承乾,字楚九,号磋玖,晚年自署知足庐主人,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今明伟乡)人。少时迁家上海,15岁丧父,随母学中医眼科,就读精心书院。后辍学,于茶肆酒楼叫卖眼药。及成年,在上海旧城内自设颐寿堂眼科诊所,兼营中成药,嗣改学西医。几经扩资迁址,1890年(光绪十六年)迁诊所于法租界,改名中法药房。1905年从一吴姓药剂师处购得安神健脑滋补处方,将药名洋化“艾罗补脑汁”,畅销获利颇丰,店房扩为八开间门面,购置当时尚少见的小汽车代步。时有自称艾罗博士儿子的外国人,指控他盗用家传秘方进行敲诈,他将假当真,出钱数千,借此提高补汁信誉。1907年,与夏粹芳合资创办五洲药房,任董事。1910年(宣统二年)开办人寿保险,又自制以吗啡为原料的“天然戒烟丸”,年获利10万元。嗣后又设龙虎公司,后改中华制药公司,制销“龙虎”人丹,广销全国,把日商翘胡须仁丹挤出国内市场。1915年改中法药房为中法大药房股份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并捐得北洋政府大总统府咨议。同年又开办上海福昌烟公司,所产“小囡牌”香烟致使英美烟公司“红锡包”香烟销路受阻,后英美烟公司出20万元购去“小囡牌”商标销毁了事。其间盘入罗威及中西大药房,开办生产药瓶的公益玻璃厂。1923年由虚设的九福公司出面推出宣称“炼取百药精华”的开胃润肠“百灵机”药,仅四五年积资数十万元,后新出“补力多”补药和“乐口福”麦乳精,抵制美国“帕勒托”、瑞士“华福”麦乳精的倾销。1923年任上海新药业同业公会首任理事长。1929年,中法药房迁入5层新厦,资本增至50万元。尚经营新兴娱乐事业,于1912年开设新新舞台,次年与人合资在舞台顶层创上海第一家名为“楼外楼”的屋顶花园,配以说书、戏曲。后又合资开设新业公司、新世界游艺场。1917年筹资80万元建大世界游艺场,诸戏杂陈,日纳2万人,盛极一时。1924年创办中华电影公司。1919年至1920年还开设日夜银行、上海夜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后从事投机失败,亏蚀三四百万元。黄金荣、杜月笙乘机毁誉中伤打击,使日夜银行存户挤兑倒闭。因焦虑成疾,卒于上海。
      乐口福 麦乳精:一种用水冲调的饮品,现在早已被高档保健补品代替,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其为何物。而过去是被当做礼品互相赠送的。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麦乳精在普通百姓中还被当做一种比较奢侈的饮品,大人往往舍不得喝,孩子们成为最直接的受用者。

偷吃麦乳精(图)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比吃的更能让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了。在我的记忆中,似乎只有一种营养品是真正的营养品,那就是麦乳精。对我们来说,那简直是天堂里来的东西,一年中极少有机会能见到它。

麦乳精是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速溶性含乳营养固体饮料,它采用牛奶(或奶粉、炼乳)、奶油、麦精、蛋粉为主体,并添加蔗糖、葡萄糖、可可粉、杏仁粉等动物性和植物性原料,经过调配、乳化、杀菌、脱气浓缩、真空干燥、粉碎、包装等工艺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酥松、轻脆、多孔状的碎粒和部分细粉的产品。有些制品还添加各种维生素、磷、钙等成分予以强化,还允许有少量的磷酸氢钠、柠檬酸。麦乳精易溶于热水中,加水冲调后即能成为一种具有人们所喜爱的芳香风味营养饮料。麦乳精的稀释度为含干物质约15%,每100毫升冲调液具有270~300焦耳发热量,与消毒牛奶相近似。

原料配方可可粉、麦精、奶油、奶粉、炼乳、鸡蛋、葡萄糖、饴糖和砂糖等原料。

工艺流程 配料 烊糖 乳化(均质)真空脱气 上焙下烘 冷却 粉碎 包装

产品特点 由于营养比较丰富、颗粒疏松、溶解性好、冲饮便利,既能热饮又能冷饮,是家庭及旅行中、四季皆宜的饮料食品。饮时香味浓郁,食后又能充分吸收,这一独特优点是有的饮料远所不能及的。

主要原料性质 “麦乳精”原名“乐口福”。除出口产品仍用原来名称外,国内销售改称为麦乳精,这里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系根据配方中原料性质决定的。

1. “麦”:所谓麦就是指麦乳精原料中麦精而言,它是以二梭大麦为主要原料,其生产所用量要比生产饴糖的比例约大6倍以上。生产麦精时,将这种大麦经过发芽、焙制、糖化等工艺。所以用麦精生产的麦乳精,有一股麦芽清香味道,而这种香味是有些食用香精所不可比拟的。

2. “乳”:所谓乳就是麦乳精配方中所用的奶油、奶粉、炼乳等原料,这些都是从新鲜牛乳加工、提炼的,是乳中的精华,也是麦乳精的主要营养成分。

3. “精”:所谓精就是讲生产麦乳精时所用的葡萄糖、饴糖、麦精等原料,这些原料都有一定的糊精含量,糊精介于淀粉和糖化的中间产物,在制造过程中经真空烘焙后所产生一阵阵的扑鼻而又不易散出的香气、甜气味。

顾名思义,麦乳精用含有麦乳精原料的成分,而冠其“大名”是名符其实,理所当然的。

质量标准: 1.感官指标:(可可麦乳精)色泽:颗粒呈深棕红色,稍呈光泽,冲调液为棕红色乳状液。

组织状态:呈多孔状颗粒,大小均匀。允许多部分细粉粒,速溶性能好,冲调后无蛋白凝块,可可粉碎粒沉降缓慢。

滋味与气味:具有可可、麦芽、奶油和牛奶的混合香味,奶味浓郁,甜度适中。 “福”牌乐口福曲折重生记 从老上海滩大亨黄楚九创牌到转嫁英联
  早报记者封欣
  2002年,诺华制药(NVS)在瑞士巴塞尔总部宣布,将消费者保健品部下属的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业务剥离出去,以2.665亿美元的价格把食品和饮料业务部门,其中包括巧克力麦芽饮料阿华田的品牌所有权出售给英国联合食品公司。
  这次品牌收购是一次全球性行为,但在中国本土,除了阿华田这个响当当的品牌外,还有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则以生产经营权转让的形式一并纳入了英国联合食品有限公司,它就是“福”牌乐口福。当时,英联的全球收购虽然受到关注,但包括“乐口福”的收购却没有被大肆宣扬。
  两年过去了,2004年4月17日,上海某大型卖场的门口人头攒动。记者从远处看去,起初以为是司空见惯的新品推销,但走近细细张望,却看到用陈旧老报纸制成的展板,竟然是“福”牌乐口福的重出江湖。生产经营权转移两年后才推向市场,难道“福”牌乐口福在英国联合食品有限公司的手上再次易主,记者经多方印证,终于了解到“福”牌乐口福的曲折重生。

  “福”牌乐口福起源于1937年,已有近70年的历史,再加上其间经历了多次调整,要找到对它身世了如指掌的人非常不容易。记者最先找到了它现在的生产经营方———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据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清介绍,“福”牌乐口福是由原九福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九福公司)创始生产的。当年的九福公司现在已经无迹可寻,该公司1950年就改名为九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九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又改名为九福制药厂,到1964年九福制药厂又转变为现在的黄河制药厂了。
  黄河制药厂现在位于上海黄浦区凤阳路上,虽然厂区已经历了颇多年月,但生产经营还在正常进行,最重要的是制药厂很多年长一点的员工对乐口福的记忆非常深刻。一位姓王的老先生告诉记者,当时的产品名称是“乐口福麦乳精”,商标采用“九福”牌(后称“福”字商标)。商标图案中九只蝙蝠围绕一个“福”字,蝙蝠象征吉祥如意,“九”则为黄楚九的“九”字。据王老先生说,黄楚九是1923年创建九福公司的创始人,当年在老上海滩因创办上海大世界而名噪一时。
  据黄河制药厂珍藏的资料记载,1931年黄楚九过世,由其长婿臧伯庸集资购下九福公司,1937年研发成功了一种新产品,取名“乐口福麦乳精”。投放市场后,经营蒸蒸日上,日产量最多时可达700瓶到800瓶左右,成为九福公司的名牌产品之一,行销以本市和沪宁、沪杭二线地区为主。
  王老先生告诉记者,解放前他就在九福公司工作,那时由于局势的动荡,又因“华福麦乳精”的大量进口,以及进口原料涨价,使“乐口福麦乳精”生产面临困境。根据他的记忆,1949年公司规模极小,仅11人,到解放初期,已经濒于停产。
  根据记者调查,建国后九福公司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1953年九福公司首批公私合营后,改为生产纯生剂的制药厂,因此“乐口福麦乳精”经市委批准于1961年正式归口上海咖啡厂(现属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生产。而到1993年,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和诺华制药合作,又将“福”牌乐口福的生产经营权转让给了上海诺华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这样当英国联合食品公司收购诺华食品和饮料业务部门的同时,也就同时收购了“福”牌乐口福的生产经营权。
  
“乐口福麦乳精”之戏剧性诞生
  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清告诉记者,2003年集团收购乐口福的时候,销售业绩很不理想,但了解到其历史背景和与消费者的深厚感情后,集团认为“福”牌乐口福还是有相当的发展空间的。
  其实,说到来历,70年的历史,能亲身回忆起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但是由于它充满戏剧性的过程,还让很多人不停地回味。记者找到了拥有“福”牌乐口福时间最长的上海咖啡厂。
  记者在上海咖啡厂的门市部已经看不到乐口福的影子,但提到它的来历,现在上海咖啡厂还能找到当时比较详细的记载。据记者多方了解,“福”牌乐口福戏剧性的一生开始于1931年黄楚九去世,他的长婿臧伯庸集资,购买了九福公司,生产医用和化学药品及滋养食品“补力多”。但是1932年,正当“补力多”生意兴隆的时候,美国派德公司上海代理处美商慎昌洋行向法院提出控诉,借口“补力多”与派德公司所制的“帕勒托”呼音相近,应判为仿冒停产。
  此案经上海法院审理,认为“补力多”与“帕勒托”音韵略同,但字义有别,不能算是仿冒,法院判决驳回控诉。但慎昌洋行不服,又向国民党政府商标局替换交涉。商标局竟以行政命令取消“补力多”的注册,否定了法院的原判。后来臧伯庸向南京国民党政府最高法院提出上诉,并通过各种关系,终于诉讼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停产多日,又花费了大量诉讼费,元气大伤。从那时开始,虽然“补力多”继续产销,但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振作。
  根据上海咖啡厂的记载,在此情况下,九福公司的经理陈星五,约同厂长沈济川退出,二人另创正德药厂,生产同类产品“康福多”口服液。为了振兴九福,董事长臧伯庸建议开发新产品打销路。1937年底,厂长胡振汉药师从瑞士引进同类产品配方试制成“乐口福麦乳精”。这时九福厂的产品就有“补力多”和“乐口福”两种。
  咖啡厂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那时,“乐口福麦乳精”在国内是首创,制成品为颗粒状,可以久藏,而且只要用开水冲服,符合中国人的胃口,加上当时茶叶价格上涨,一些人家渐渐起用“乐口福麦乳精”代茶和作为礼品馈赠,因此销路较好。
  
“上海牌麦乳精”之辉煌前生
  但九福公司生产乐口福的好景象并没有持续多久,黄河制药厂的王大爷告诉记者,很快发生了战争,原材料供应和销售都受到了影响,一直到转让给上海咖啡厂后才有好转。
  据上海咖啡厂介绍,1961年接受“乐口福麦乳精”生产任务后,根据九福公司的配方,参照国际同类产品,经过160多次试样,终于在1961年下半年试制成功品味更新的乐口福,并且得到了市计委和上海食品工业公司的肯定,产品仍使用“福“字商标,并取名为“乐口福”,还通过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正式开始销往国外。
  根据上海咖啡厂的记载,乐口福在1965年年底产量翻了十五倍,跃至554.5吨。即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内销乐口福的“福”字商标和名称被视为“四旧”,被迫将内销乐口福改为“上海牌麦乳精”,但销量并未因此受到影响,1966年产量仍增至631.6吨。
  然而,1970年由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巴西的可可豆不能进口,严重影响了乐口福生产,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上海咖啡厂技术部门修改配方,研究了不含可可粉的麦乳精,并进行营养强化,生产了“上海牌强化麦乳精”,使产品浓郁,营养更丰富,同样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此基础上,上海咖啡厂又试制生产了“椰蓉麦乳精”,“人参麦乳精”等系列产品。生产继续发展,至1978年底,产量已增至1760吨,其中出口为511吨。
  据咖啡厂的老员工回忆,其实那时乐口福车间设备的生产能力已达饱和。所以经上级批准,工厂又开始了生产车间原地改造扩建车间大楼。再加上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有了飞跃。1990年产量达到了5147.1吨,居行业之首。不过,正当生产如日中天的时候,乐口福又经历了被转让的风波。
  
“福牌乐口福”之曲折重生
  1993年,诺华制药在上海成立了诺华食品有限公司,梅林正广和公司又将咖啡厂的“福”牌乐口福的生产和经营转让了出去,起初由于品牌号召力,销售一直不错,但由于食品不是诺华的核心业务,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选择面广,“福”牌乐口福销售业绩日趋下降。
  记者从诺华制药了解到,2002年,为了使核心业务更清晰,集团决定更加专注于核心的医药保健业务,将整个食品部转让。
  据诺华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魏思乐告诉记者,他们剥离的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业务包括3个系列,其中食品及饮料系列包括阿华田和“福”牌乐口福,所不同的是阿华田是全球行为,而乐口福只是在中国。
  2002年10月,英国联合食品公司(AssociatedBritishFoods)同意以2.665亿美元的价格把食品和饮料业务部门,其中包括阿华田品牌所有权和“福”牌乐口福的生产经营权转移。据诺华制药介绍,由于主导消费品保健品部的诺华食品有限公司是诺华与梅林正广和集团的合作经营企业,因此英联收购这些业务的股权和品牌,就又形成了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是英联与梅林的合作经营企业的关系。
  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清告诉记者,其实公司的前身也可以说是上海诺华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而集团收购的行为,其实就是加强在中国的投资力度。据她介绍,英联食品是欧洲最大的食品企业之一,年销售额达49亿英镑,近年来由于看好中国的消费市场,就采用了收购的行为进入中国的食品饮料行业。
  收购一种产品就能打开一块市场吗?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乐口福的销售非常差,除了上海一些超市还能上货架,外地早已经淡忘了这个品牌。
  但张清向记者表示:“从接收后,就一直在考虑为乐口福重塑形象,为了唤回消费者的记忆,从2002年便开始制定具体的方案。当记者问及目前的销售时,张清说已经比接收前好了很多,2年来有了30%以上的上升。记者还从该公司了解到,新的市场推广将产品定位于中老年人,因为这批消费者对“福”牌乐口福的历史记忆深刻,张清很自信地说,凭借英联强大的业务链以及品牌推广策略和该品牌的历史,“福”牌乐口福要获得重生已经是确定的事情了。

笑侃二十年?!

我记得印象还有一个比较深的是,当年学生当中很流行跳橡皮筋,还有四档(宽,并,斜,竖)。先把人分成两组,然后石头剪子布,输家先绑着,赢家先跳。赢家的成员如果“死”了,就要靠赢家里面其他的人来“救命”,一旦全部救出来了,才能到下一关。

还有很多游戏,比起上一辈跳格子这样的,还有跨大步这样属于我们80后的经典游戏。说了那么多游戏,我觉得我们那个年代除了周立波所说的,有打桩模子,有跳舞高手。还有的就是很多当年的经典小吃。“酸梅粉”,“琴糖”,“麦丽苏”,“冷狗冷饮”……


冰箱上的麦乳精还是很多的,说明我家那个时候条件还不错。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