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章编号查询:一座变身文物的工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0:00

一座变身文物的工厂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发表时间:2011-10-25 10:02 

临江而建的紫坭糖厂,冲天的烟囱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这排明黄色的二层楼房是当时糖厂最“时髦”的房子,具有典型的苏式(苏联)风格。

工厂生活区里现在鲜见年轻人身影。

如今在紫坭糖厂原机修车间,还有23台老机床继续发挥着余热,对外生产一些工厂设备。

■新快报记者 王祥/摄影报道

当年,它是番禺境内最早的大型国有企业之一,辉煌时期几千名工人一起开工;今天,它落寞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以文物面貌示人———它就是番禺沙湾紫坭糖厂。

典型的苏式风格建筑

走进紫坭糖厂大门,一幢幢家属楼逼仄而立,一下子仿佛到了北方的工厂大院———这种小区格局在我国北方是最为常见的。早晨斜射的阳光透过楼房之间的缝隙,照亮了晨练的妇女和遛狗的老人,却鲜见年轻人匆匆上班的身影。除了老树上欢叫的小鸟,一切都静悄悄的。

厂区门口一排明黄色的二层楼格外耀目,它们就是当时糖厂最“时髦”的房子。这些建于1953年的建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首层前廊有圆拱形装饰———典型的苏式(苏联)风格,这在广东省极为少见,很多摄影发烧友都以它为背景拍摄人像。

据番禺区文物办胥雪松介绍,占地36万多平方米的紫坭糖厂,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和设备集中在近8万平方米的生产和办公的核心区域。现有1953年建筑11处,包括苏式办公楼1栋,宿舍楼3栋。整个厂区保留有上个世纪50至90年代四个不同时代的厂房,对研究广东乃至全国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在糖厂上班像做公务员

“那时候能在糖厂做一个工人,感觉就好像现在做个公务员,待遇好啊!厂区里面有学校、有医院、有运动场、有图书馆……那时候我们医疗免费、住房免费、水电免费……”75岁的谈伯1958年从技校毕业后,成为糖厂的一名机修工人,那时候他刚20来岁。50多年过去了,谈伯在自己当年工作过的车间为记者介绍当年的风光景象。“开榨的季节,榨机24小时不停,周边几千号农民季节工赶过来开工,密密麻麻的运蔗船在沙湾水道上排出去好几百米远…….”

沙湾紫坭糖厂于1953年建成投产,迄今已有58年历史,是解放后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家拥有自动化榨糖生产线的国有企业,也是番禺境内最早的大型国有企业之一,最高一天要榨6000吨甘蔗。这个当年远近闻名的国有企业,后来由单一的制糖企业发展为发电、造纸、饮料、水泥等多元化经营,盛极一时。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蔗源成本上涨过快,糖厂于1997年正式停产。目前,原有的榨糖设备被拆除变卖,厂房对外承包租赁。

“老伙计”见证历史变迁

75岁的谈伯做机修出身,如今还在紫坭糖厂原机修车间,和23个“老伙计”继续发挥着余热,对外生产一些工厂设备。它们当中有1952年东德产的卧式机床,有1953年苏联产的龙门刨床,有1953年国产的机床机头一台,上面铭牌显示为“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机械工业管理局,第十八厂”,它们一起见证了糖厂的兴衰巨变,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历史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