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弘照片:高中生如何学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0:54

 

                          高中生如何学语文

常听到有同学抱怨,说语文学习没规律,学了跟没学一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抱怨并不奇怪,因为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但这绝不意味着语文可以不用学。语文是一个人一生离不开的工具,它将影响到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更何况高考要考语文呢?所以,我们不仅要学语文,而且必须学好语文。高中生如何学好语文?这里我送大家三句话。

第一句话:学习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语文,不能不读书!不读书,就谈不上任何的学习;不读书,就无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不读书,更不可能有丰富的人文素养。

我以为:对于那些精彩的语段和名篇,在这读书的“读”上更应注重朗读。大家知道以前有一种针对我们学生的可以把声音存储下来并且重复播放的机器,这种机器就叫复读机,复读机的原理实际上就是放大自己读书的声音,让复读机对准自己的耳朵,不断强化声音对大脑的刺激,用声音来调动大脑的认知和记忆。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的东西多了,不光舌头顺溜,大脑也顺溜,人自然就能出口成章了。所以,朝读课上希望同学们不要读得有气无力,更不能不开口,而应放声朗读。多读多背,自然能打好语文学习的根基。

读书,不是万能的,但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有人说,“读书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那么,都要读些什么书?学好语文,首先要“读”课本,学好课本。这是前提。单说文言文阅读部分,高考所选文言材料都出自课外,但其中所考查到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基本上都能从语文课本中找到源头,就看你会不会迁移。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加强课本的学习,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因为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当然,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常说,语文学习“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夫”,在学好语文课本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其中包括我们手头都有的语文读本及其他报章杂志等等)。说到读本,不能不让人想到05年高考作文题。

200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针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写自己的感悟。这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中心是八个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一理论适用于读书、作文、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意思是做任何事情必须能钻进去也能跳出来,如读书要能“入”能“出”,既能深入进去,又要从书中跳出来,活学活用,而不死读书。可是当年,很多考生读不懂这段文字,只是在文中片面地谈“入”或谈“出”,有的考生则不明材料中“内”、“外”的含义,在文中大谈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等。而05年高考作文的这则材料不是出自别的什么读物,正是出自当时每位高中毕业生手头都有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现在这则材料在《语文读本》第四册)。

考生之所以读不懂这段文字,就是因为读书不够多,知识面不够宽。而读不懂这段文字,考生的作文就会偏离题意。“立意一偏,塌了半边”,在高考语文评卷中,偏离题意的考场作文按规定只能列入四类,得分往往低得令人吃惊。想必不少同学已经从本学期期中考试漫画作文“他已经跌了十个跟斗”的得分中感受到了这一点。不少同学不是没有理解漫画“要勇于实践”的意旨而在文中大谈“父母教育孩子要学会放手”吗?

再拿2009年高考的半命题作文“站在       的门口”来说吧。这道连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能做的文题,为什么我们有些高中毕业生得分并不高?从阅卷情况看,得分不高的作文多表现在内容单薄,泛泛而谈。得分不高的作文还表现在材料陈旧,毫无新意。在作文中用来支撑观点的论据,不是庄子、司马迁,就是陶渊明、苏轼,完全没有鲜活生动的现实内容和感悟社会的理性思考,就会使得作文缺少真情实感。造成09高考作文得分不高的这两种表现,集中到一点,就是我们有些考生没有在读书上下足够的功夫。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我们读书而言,源头活水就意味着那些有生命力的书或文章。只要那些文字能激起心灵浪花,只要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不管是经典还是时文,都应成为我们读的内容。

第二句话: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

高中语文学习必须养成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包括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勤查词典资料的习惯,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勤于写作日记的习惯以及积累和疏理的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一经养成,将是人的一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终身享用不尽。这里,我着重谈一谈积累和疏理的习惯。

前边我们说到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那么积累呢,它是保证读书有效的根本途径。语文学科涉及面广,系统庞大,需要大量点点滴滴的积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阅读那是一句空话。这积累不光是作文素材的积累、思想的积累,还包括字词句的理解、文学常识的识记以及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等等。

2007年高考作文要求谈“母语”,请问,你对“母语”一词有多少认知?如果缺少应有的积累,会不会也像当年有些考生那样将母语理解为母爱甚至理解为妈妈的话呢?在有些考生看来,母语的“母”不就是母亲、妈妈吗?母语的“语”就是话,“母语”不就是妈妈的话吗?由此写到妈妈在我上幼儿园时对我说的一句话一直影响到我读高中。这种对于“母语”的理解真让人啼笑皆非。这里我以“母语”一词为例是说一定要关注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对字词的积累不光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解答字音字形题,还往往直接影响到作文的审题。

本学期期中考题第21题要求从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一单元所选的四篇小说中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作出评点。有些同学偏要选写第二单元中出现的林冲、杜十娘和林黛玉,结果这道5分题拿了个0分,真冤哪!我想,这里固然有审题不准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第一单元都有哪些篇目。这就是文学常识积累不足的表现。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高二年级打算在下个月中旬举行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识记比赛,其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强化知识积累,希望大家做好充分准备。

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俗话还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所用。没有积累,我们就只能像猴子,捡了西瓜,丢了包谷,永远也不能成为大家。

我们有时也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各种资料积累了几大本,但到用的时候却是茫然无措,这又是什么问题?我告诉大家,这是在梳理上出了问题。平时积累了,但不注意盘点自己的积累。这样一来,积累的资料就像是一盘散沙,杂乱无章;由于疏于梳理,记忆不牢,要用的时候还得临时抱佛脚,再去自己积累的海洋中捞那根紧急需要的绣花针,这又如何能够捞到?

那么,积累和梳理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打个比方,“积累”就是拣拾散落在各处的“珍珠”,而“梳理”就是要用红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语文学习,积累是前提,但光有前提不够,还得有科学合理的梳理方法。“大浪淘沙始见金”,真正的黄金隐藏在黄沙之中,需要我们不断梳理、筛选。语文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梳理的过程。

第三句话: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最终是为了用语文,当然也可以说是享受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看报刊杂志,听电台广播,读中外名著,赏名胜古迹,游名山大川,都可以学习语文。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关注社会热点。如被称为高考语文试题试验田的第六大题,年年试题翻新。近些年就考到了拟写串联词,拟写对联,拟写公益广告辞,要求为某一个人物写颁奖词等等。

如何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这里套用《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句话——学习语文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收看收听广告时,可以思考该广告的优劣利弊,来一番评头论足。看电视时,要学会找茬。如看哪些明星读错哪些读音,字幕上用错了什么字,看编导用错了什么典故。看一些有益的节目如《百家讲坛》《今日说法》等,从中学会寻找作文素材,写作时有话可说。还要学会跟周围的人交流,从中学一些有意味的话语,并做好记录,我们就会知道一些很普通很朴素的人说出的话也是很有意思很深刻、值得学习的。当这些都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时,何愁我们的语文能力不能提高?

当我们很随意地学习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的时候,学习从来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零碎时间学习语文,零敲碎打,看一点,记一点,就会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从而将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的事情。

学习语文就像煮红豆米饭,只有掌握好火候,耐下心来慢慢熬,慢慢煮,最后你才能吃到满口溢香而且回味悠长的红豆米饭。